英语的电影与音乐文化心得
A. 听英文歌与看英文电影对学习的帮助
你可别小瞧英语歌曲。英语歌曲丰富多彩,语言优美,动听,象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磁性的嗓上带着忧伤的旋律,更有那句“When I was young, I listened to the radio…”,仿佛置身于往事无限的留恋中。纵然是“What Ever Will Be, Will Be”这样简单易懂的歌词,也可以以使你从中体会到朴素的人生哲理。 当然,享受音乐的无穷美妙与体会歌词的简炼深刻只是目的之一,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帮助你学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历史文化,并锻炼你的语言交际能力。 (1)对语感的培养 经常的听英文歌曲,可以很好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感。在任何的语言里,语感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比如,我们在看到或听到一个中文句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它的结构句型或者是句子成分,而是去感觉那个句子是否读的通,看的顺——我们几乎可以用这个方法应付所有类型的中文句子,事实上,不管是日常交流还是考试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其实英文也一样,中国的英语教材在很早就引入了语法这一环节。这对于学习英语当然是有帮助,它能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句子结构,更好的理解句子。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早的接触大量的语法知识使的学生们把学习英语的中心转移到了语法知识点而非英语本身:当学生们发现只用把语法知识学好便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便不再去注意英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语感的培养。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样以来很多考试变得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就算是用于考试,语感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不用花时间去分析那些句子的结构句型,只凭对语言的熟练感觉便可以快速且高正确率的做出大量的题目。 在日常交流中,语感更能使人大大的提高交流的速度于质量。那么,经常处于英文歌曲所创造的英语环境中,可以使大脑潜移默化的接受语感的培养的训练——语感也是一个人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英文歌曲中,一遍又一遍的听过那些优美的英语,让人可以在很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很多语言表达。 (2)唱歌学语音 歌词是诗的语言,音简意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学歌词就是最有效的语音练习。唱英语歌讲究咬词、吐字清晰,以字带唱,并需要省音、连续等语音知识。这就需要歌唱者特别注意语音、声调。如儿童歌曲London’s Burning全曲只有四句:London’s burning,London’s burning.Fetch the engines,the engines.Fire!Fire!Fire!Fire!Pour On water,Pour On water.这首歌写的是1666年伦敦的大火,廖廖数句就把众人救火的场面刻画出来,且句子流畅、易读。通过学这种歌词,重音、重读、连读、节奏等许多语音难点都得到了训练,语音语调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B. 外国电影音乐欣赏心得
推荐你自己看《拯救大兵瑞恩》、《肖生克的救赎》,看完了随便写一点,你就可以上交了。如果实在不想自己写,那就参考下面这篇吧,万能的老师啊,老衲有罪!
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
刚看完,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
《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
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
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兇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
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C. 电影《音乐之声》的英文观后感一百字左右
The Sound of Music Starring: Julie Andrews, Christopher Plummer Review Summary In 1930's Austria a young nun is finding it hard to adjust to her new life in the abbey. The Abbess decides that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send the nun (called Maria) into the world to discover life. She is sent to the von Trapp family to work as a nanny for Captain v Trapp's 7 children. V Trapp is a widowed ex-naval capt who lost his job when Austria lost its coast after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He is a proud nationalist and is worried about the rise of the far right in neighbouring Germany and talk of a union. V Trapp runs his household like a ship because he knows no other way and is in deep grieving for his wife. When Maria arrives on the scene she is met with opposition from the children and is put-off by the captain's attitudes. In time however, she builds bonds with the entire family, especially Liesl, the eldest child, whom she guides into womanhood, filling the void of Liesl's absent mother. The captain is engaged to the Baroness, a woman whom the children dislike and with reason - she loves their father not them! Graally, however, over time Maria and the Captain fall in love, the Baroness realises this and fabricates a story to make Maria want to return to the abbey, but Maria has helped the v Trapps rediscover music, and through that, happiness. She returns to them and the Baroness finally accepts that Maria and the Captain are meant to be together. They marry, but on returning from their honeymoon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awful new of the occupation of Austria. Capt v Trapp is summonned immediately to fight for the Nazi High Seas fleet, but he opposes the Nazis and will not conform, thus putting his beloved family in danger. The v Trapps decide to escape over the border to neutral Switzerland, but their plan is discovered and they are forced to escape in a very unconventional style. --Elle, Resident The Sound of Music Scholar
D. 看英语电影后的心得体会3000字左右
社交网络影评
传记电影的特质之一就是建塑英雄传奇,因为是传奇,所以蕴含有戏剧元素,因为是真人实事,因而就会带给不同观众不同的启示。 大卫芬奇执导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以当红网站Facebook的崛起事迹做主轴,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
传记电影的特质之一就是建塑英雄传奇,因为是传奇,所以蕴含有戏剧元素,因为是真人实事,因而就会带给不同观众不同的启示。
大卫·芬奇执导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以当红网站Facebook的崛起事迹做主轴,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凭什么赤手空拳打造出六十九亿美元的傲人财富?他的成名策略、机缘和手段就是全片的主要内容。
一般人在约会时,都很努力扮演孔雀角色,想要展示自己的羽毛,以求吸聚目光,但是马克与女友Erica的谈话却极无趣,一方面大谈美国着名的一些社团,多少名人都是因为跻身名流社团,相互提携,因而创造不杇事功,一方面则是要求Erica不必回校去看书,因为他读的波士顿大学要求不多,不必苦读。
第一个话题表示他体悟人要成名,最要走终南快捷方式,才能快又好,能够获得名流提携,加入社团,就可以平步青云,那是一个平凡学子认知的人生现实;第二个话题则是他自视不凡的知识水平,哈佛学生才要看书,波士顿大学不必,女友的知识水平和身份地位,是不是当场比矮了半截?谁还想要跟这么不风趣的男生交往?但是正因为如此无趣,却已让人精准看见他的焦虑与傲慢。
马克的唯一好友安德鲁 Saverin同样也期待着能够获得意谓阶级和资源都高人一等的古老秘密社团“凤凰会”;出身富贵人家的双胞胎划船好手卡麦隆与泰勒.温可沃斯兄弟(Cameron and Tyler Winklevoss)也同样自诩着身份不凡,但是要网罗才气纵横的马克加盟时,却只准他从单车进口出入,不也是明显着有着出身不高,地位就不堪的势利心情?
《社交网络》此刻散发出最有趣的讯息就是:是的,你们有钱,你们呼朋引伴的社团很有地位,但是你们的脑袋如浆糊,我可以暂时委屈,但是我一定能超越你们。天底下还有比这更振奋人心的励志讯息吗?
相对于哈佛校园里的菜鸟,在1999年共同推出Napster 音乐下载网站的西恩.帕克对马克而言就像黑暗汪洋中的一盏明灯,更像是专业世界的领航员。
关键在于马克等人的目光都还停留在校园之际时,西恩.帕克的目光已经把Facebook的世界指标指向了美国各州、全球各洲,网络帝国的概念确实非常迷人,马克愿意让出股份给西恩,当然就是他确实扮演了引航导师的角色(包括把the facebook 的冠词the给拿掉,单独留下facebook,理由是这样更简洁;包括在名片上直接印着:我就是CEO,XXX),不管是故意耍帅,或者是慧眼识英雄的惺惺相惜,都符合了年轻人创业的叛逆精神,或者是期待被看见,受重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因为西恩是曾经有过成功前例的前辈,他讲的内行话,就远比安德鲁的边打边摸索,更有说服力,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西恩见过沧海之大,他替“Facebook”规画的企业扩张与营销策略。
西恩其实缺点很多,第一次约会就迟到了快半小时,爱嗑药,也爱泡妞,但是初到名店餐厅,熟门熟路宛如大爷的气派,确实也非几个小小大学生难以想象,前辈大哥不但有专业见解,还能带着大家一起吃喝玩乐,确实够让菜鸟动心也动容了。但是,西恩的角色注定抵触了安德鲁的尊严、专业与地位,最后的那场办公室决裂戏,因此也成为全片最高潮的人生无情。
是的,决裂的场合上,安德鲁惨遭羞辱,悲愤离席,马克虽然不是导火线,但是他纵容西恩发飙,眼看着安德鲁离去,他没有恻隐之心,亦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慰留行动,默默承受,看似珍惜着昔日友情,却也是坐视着“新欢”去挫折“旧爱”,然后才又淡淡地连说了三句:“你做得太过份了。”开口,都由别人开口;错,都是别人的错,这是何等高明的帝王术?马克的冷漠与绝情,俨然已从“一杯看剑气”进化到“二杯生分离”,古往今来的成功帝王,谁不是如此绝情?成名或成功的滋味,也就成为《社交网络》中最浓烈的人间背景了。
E. 音乐之声 英语影评或者观后感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你在线翻译一下
F.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字英语
范文:In the sound of music, Julie Andrews's loud and beautiful voice, like a valley warbler, blends well with the vast and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Alps, and has also become a memory label that impressed the audience at the beginning.
As a film adapted from a musical, 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e film exude a strong sense of drama. Betw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elody, the audience can experience a dynamic beauty caused by emotional changes.
《音乐之声》这部音乐片中,茱莉·安德鲁斯宛如出谷黄莺般高亢亮丽的开嗓、和阿尔卑斯山广袤壮美的自然景观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为了一开场就令观众醍醐灌顶的记忆标签。
作为一部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发着浓郁的戏味儿,在旋律的起伏之间,观众们能体会到一种因情绪变化而产生的动态之美。
G. 音乐之声电影 观后感 用英语 不多于90词 初二水平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H. 从电影和音乐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英语研究性学习报告)可以全用中文
电影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逐渐融合,但彼此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发展路径上确实存有诸多差别。本文将透过电影这一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由此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优秀之处,并且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 文化差异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是反映了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电影很像一个容器,它可把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纳入其中,作为现代人去表现对对过去日子的总结,对现在生活的理解,对未来发展的向往。
1.自由和民主——《勇敢的心》VS《英雄》
在课上看的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这部摄于1995年的好莱坞电影,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反抗的凄厉的呼号,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
片中主角华莱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着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败犹荣,不禁让人想到我国古代荆轲刺秦的故事,所谓的艺术大师张艺谋根据这一题材拍摄的电影《英雄》,虽然在票房上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他所表现的英雄到最后还是屈服于统治阶级。影片的主旨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是正确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所有英雄们的反秦活动都是愚昧的,无名在最后意识到了错误,甘心死于秦兵的乱箭下。与之不同,在《勇敢的心》中,统治者始终是小丑的身份出现,他们用各种见得人或者见不得人方式维持自己的政权和夸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人民永远都是他们的羊圈里的羊。所以电影中把权力阶级搞得比较猥琐是顺应人类发展的潮流的,杀死狗官都会让人觉得解恨,节日般庆祝。如同巴赫金所说的,“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狂欢节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这是真正的时间节日,不断生成,更新和更替的节日。它同一切永恒化,一切完成和终结相敌对。它是面向永远无限的未来的。”
在《勇敢的心》中,残暴的英格兰国王杀了华莱士的父亲、哥哥、爱人。华莱士不是战争狂人,没有战争癖,他是被一步步逼成英雄的有。而在《英雄》中,无名、残剑、飘雪等人精心计划的刺秦变得毫无意义,刺秦之前那么多人做的那么多的事都变成了愚昧的人做的愚昧的事。我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课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而不是由仅仅几个大人物决定的。的确,在《勇敢的心》中有很多士兵征战的场面,还有华莱士独自出征被捕的镜头。但是,在《英雄》中,历史被几个大人物操纵着,其他小人物小百姓连扔块石子的机会都没有。什么是英雄?英雄不仅是指为了某种事业能够英勇死去的人。英雄还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华莱士算是个英雄,死之前还高呼自由,让人激愤万千。而《英雄》中无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认了错误,承认了自己不懂历史发展规律,但懂了之后又太迟了,按照法律秦始皇要杀他,一个所谓的英雄就这么窝囊的死去。
2.爱情观——《喜宴》透视婚姻与爱情
同性之爱也是爱情的一种,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近年来蜚声国际影坛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第78届奥斯卡上凭借这一题材的《断臂山》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1993年他就导演了相同题材的一部电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借助这个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显差异。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对于邻居的注视他们视而不见。但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绝没有人敢毫无顾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这样的文化差异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在电影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一对传统的中国老夫妇。表现出了东方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伟同的父母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为了应付伟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故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国领了结婚证还没有完全算是结婚,要摆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来以为按西方方式结婚就算完事的伟同,却因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国人的传统在美国举行一场婚宴。
伟同和威威婚后,威威怀孕了。西门知道后,和伟同发生了争执和冲突。在西门看来,作为自己爱人的伟同是不能也不应该和异性发生关系的,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伟同却觉得只要他的心属于爱人就好。这就使电影到达了高潮,表现出东西方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这不仅在《喜宴》里有所表达,在《魂断蓝桥》、《红与黑》、《简爱》等许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西方国家的爱情观的描述。也许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是无法轻易改变。
影片的结局是,伟同的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西门、伟同和威威决定共同生活。镜头在他们三人目送伟同父母离开结束,两个老人离去的背影成为他们三人心中的痛。电影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空间。当我们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勿管他人瓦上霜,只扫自家门前雪”许多这样充满了“仁义”与“自私”的矛盾的道德教育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着的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热情歌颂的爱?
3.道德观念——婚外恋之《一声叹息》&《廊桥遗梦》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道” ,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考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与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与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与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在中国,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一声叹息》中表达的是应该保持传统的婚姻家庭,即使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当中还是应该由亲情和责任占主导地位。虽然该片没有对当事人作任何评判,只是尽可能客观地讲述,但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苦口婆心劝戒观众,表现婚外恋的累与苦,结局处更像是在警告:婚外恋这东西只要一沾上,就是没完没了。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为发端,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廊桥遗梦》描写的也是婚外恋,男女主角四天的恋情被描绘得甜蜜美满、充满激情,两人长久的相思以及心灵上的痛苦构成了艺术上凄凉的美、古典式的悲剧美,使得《廊桥遗梦》带有古典浪漫主义的味道。《廊桥遗梦》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在一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已婚男女短暂的共同生活也变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说,已婚男女爱异性的自由的,是可理解的,是有权力的。虽然两部影片都以主人公回归家庭作为结局,但是观众还是可以看出在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两者对婚外恋的态度是有差异的。
电影就像一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仅仅通过对这几部电影的粗浅探讨虽然还远不能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电影的直观性及其文化效应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前人定义音乐的形式是音乐活动在其无数次重复后所逐渐形成的技巧、结构、程序和模式,是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迹进行运作并做出物化表现的。因而要想使音乐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发展的音乐,我们就越是有必要将其与最初创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仅从中西音乐的调式、织体和节奏等方面的细节特征,来探视一下它们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联系。
一、中西音乐调式的差异
专业术语:“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有3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由这3种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组成12个调式,这些调式被称为“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后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专业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中爱奥尼亚调式、利底亚调式和混合利底亚调式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大调,伊奥利亚调式、弗利及亚调式和多利亚调式也逐渐合为一组,演变为自然小调。并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又逐渐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
“而中国音乐的调式构成的本质和特征是五声性,其构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组。这三音小组共分两类,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第二类则由两个大二度构成。第一类三音小组在这个音乐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是它所特有的。此类三音小组又分为两种,第一种的结构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种恰好相反。由这两种三音小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可构成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
这两种调式比较而言,五声体系和七声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前者比较单纯、质朴、简洁,后者比较复杂、丰富、精致;前者适合于表现明朗、刚劲、粗犷的风格,后者适合于表现细腻、婉曲、华丽的色彩。但这个差别仅仅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不具有判别高下、优劣的能力。复杂的、精致的不一定就好,就先进;简单的、质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后。然而,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七声音列,自先秦起,中国即有许多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演奏七声音列。甚至连十二音音列也已经早在先秦即已出现,比西方的十二音体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说,在中国音乐活动中很早就已出现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国音乐并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选择了五声体系。
而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相反的倾向:疏旷、单纯、简洁和明快。中国人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繁琐论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上,他们都尽可能的直截了当,追求顿悟见性,洞察本质,总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以最少的笔墨来制造最动人的韵味。返朴归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国人艺术的最高旨趣。
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细致、缜密,中国人则追求简朴、单纯,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体,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张力。简单地说,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体;西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已。比如学术研究,西方是重在体系的完备、逻辑的严密、证明的充分,因为他们的成果是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有待于对方(读者)的被说服,并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验证、读者被说服中才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中国学术所重的则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写出思考的结果、问题的结论,而很少去作逻辑的推理或事实的论证这些中间过程。中国哲学始终以语录体形式着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中国学者看来,他只要把自己所体认到的东西写出来就够了,他不需要说服读者。中国学者对读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这期望不是被说服,而是能引发他们作同样的体验和感悟。而且,尽管有期望,却并不执着,也不勉强,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学术着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重视证明,追求说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维趋于细致、缜密;而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则自然趋向于简朴、单纯。中国音乐之所以没有选择七声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独独选中了五声系列,应该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追求。
二、中西音乐织体的差异
专业术语:“所谓织体,是指多声部乐曲的旋律得以组织搭配的方法或规律。织体二字是纺织体型的缩写。纺织体是纵横(经纬)结合的结构,借用这个名词是说明音乐的写作既有纵向的结合,又有横向的结合,还有纵横综合关系的结合。一般地说,强调横向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写法,强调纵向的结合则是主调音乐的写法;前者是以横向伸展为主的线性思维,后者是以纵向配合为主的网状立体思维。”
西方音乐体系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之不同,中国音乐体系在织体思维方面则表现为横线性,即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中国音乐中绝大部分均为单声部,其织体与旋律是重合的,其织体就是旋律仅仅作单声部的横向展开。
所以,在西方音乐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构成西方音乐体系的主干。在其音乐体系中,音乐的织体思维主要是以纵向和声为主的网状立体性的织体思维。中国则是单纯的横线性织体思维。中国音乐的织体之所以会向横向的线型思维发展,而没有向纵向的和声思维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西音乐织体不同的更为深刻的原因,似乎还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美学传统之中。大致说来,西方文化是空间型的,而中国文化是时间型的。唯其是空间的,所以是固定的,有边界的,因而可以分解,也可以组合;西方的科学型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其是时间的,所以是整体的,流动的,无边界的,因而是不可分解、也不可组合的;中国的审美型文化则建筑在这一根基之上。西方文化着眼于空间性,故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西方绘画的重视透视,重视明暗,重视色块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
中国文化则着眼于时间性,故而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中国音乐也格外重视单线延伸、蜿蜒游动的横线型织体思维,努力追求单纯婉曲、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同样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但总体上,西洋音乐是将乐曲的音响(织体)块面化、立体化,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倾向。因其块面(织体)化、立体化,故西方音乐多有“汹涌”之势,而少“游行”之迹。中国音乐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性特征,使空间的形态时间化。中国音乐的最高旨趣不在音响的浑厚、结实,而是旋律在线型游动时所作的起伏、强弱、虚实、迟速等方面的变化所生的节律感。所以,中国音乐很少作大规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样乐器之间的紧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总是小范围的,且合奏时也尽量挪出空来让有特色的乐器独奏或轮奏。
三、中西音乐节奏的差异
专业术语:“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是旋律在进行时的自身律动。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音乐的节奏有两种类型,一是均分律动,二是非均分律动。均分律动的时位感是均匀规则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来。非均分律动的时位感则是不规则、不均匀的,用常用术语说就是“无板无眼”,它不能打出拍子来,现代音乐上往往称之为“散板”。在前一类均分律动中,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弱拍有规则地、可称之为“功能性均分律动”;一种是虽也有强弱拍的循环往复,但不受小节线的限制,可称为“非功能性均分律动”。
在西方音乐中的节奏几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动”型的。在这个节奏体系中,几乎完全不用散板,强弱拍的交替极有规则而且均匀,强弱的幅度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音乐的节奏感特别强,因为它是强弱拍的极有规则的重复更替。
中国音乐也运用“功能性均分律动”,也有均匀、规则的强弱拍安排,但中国音乐常常又加入其它的变化性节奏,使乐曲的节奏更自由,更富变化。中国音乐中的节奏是随着音乐表现的需要由创作者自主决定的,在创作之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实际上,中西音乐节奏的弹性与刚性之差异,还和哲学上的重自然与重人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刚性节奏是折线型的,其轨迹挺直而且有棱角;弹性节奏则是曲线型的,其轨迹柔和而且袁婉。前者是重视人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结果,后者则是尊重自然,人力顺其自然的结果;前者与追求知识,注重区别相一致,后者则同追求生命,注重联系相一致。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刚性模式,它倾向于将时间的过程空间化,人为地分出界线,定出规则,划出等量的段落;中国文化则为一弹性模式,倾向于将空间的状态时间化,强调整体,注意联络,追求变化,尤其注重不规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美学原则。
如今,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音乐也会彼此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