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电影英语版能看懂吗
1. 如何评价电影《绿皮书》
《绿皮书》就像是为奥斯卡而生,它摸透了奥斯卡的口味和喜好,唐在片中淋着雨,痛苦呐喊出:“如果我既不黑,也不白,我甚至不够男人,那我究竟是谁?”与其说它是为种族平权发出的呼吁,更像是直捣每个人深处对自我的反思。电影最为诟病的就是这点,它刻意弱化对黑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残酷处境,黑人钢琴家甚至能和南方大庄园主亲切握手,面对的问题不过是不能进餐厅吃饭,和上厕所去哪里。事实上,黑人去南方的旅行绝不会像电影中那么温情,在1882年到1968年这数十年间,有近3500名黑人未经审判就被执行私刑。一般情况下,黑人不敢出门,他们可能面临来自警察和3K党无法想象的暴力。导演是精明的,他用现代的眼光重塑了1960年代,让激烈和哀伤变得更精致平坦,易于接受。
2. 如何评价电影绿皮书有哪些记忆点
绿皮书算是心灵疗愈系,含有公路片的美景,不缺乏对家庭与责任的思考,还有对自我认同、事业的涉及。记忆点有在两个人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俩人和好之后,雨停了。还有第二次被警车追上,警察对他们说你们的车好像歪了,这样可不安全哦。心里很有感触,印象深刻。
3. 电影《绿皮书》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绿皮书是关于一个黑人钢琴家谢利雇佣了一个强硬的白色暴徒作为司机巡回南方种族充满。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两人完全不同的矛盾不断,引起了很多的争吵和笑话。而是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渡过难关。行程接近尾声时,两人也慢慢放下了成见,成为好友的故事。
这样的旅程,对于彼此来说改变很多,就是看看世界,看看生活。我们给予自己的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和现实,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路上的生活,生活中的环境。如果有什么经历可以改变我们的偏见和成见,为什么不在路上呢。所谓的绿皮书既讽刺又嘲弄。所谓的治疗之间的区别只是无意义的坚持和固执。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带来的,是内心的自卑和故意压抑的结果,这不应该是这样的。真不该这么做。
4.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这是知乎上关于绿皮书的一段评价,我觉得写的很好,也很好的评价了绿皮书这部电影:
《绿皮书》是部非常“舒服”的电影,导演拍得舒服,演员演得舒服,观众看得也舒服。
什么是“舒服”?“舒服”就是它做对了它应该做对的一切事情。
从叙事到演员,从配乐到剪接,《绿皮书》的每一道环节都做得非常妥帖。它就像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工艺品,精致而准确。
它经得起反复的琢磨,有太多细节,都妙到巅毫。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被它打动了。
1
影片片名中的“绿皮书”三个字,指的是一部真实存在过的书籍,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黑人平权运动取得成果之前,美国南部多州的种族歧视现象都非常严重,以至于黑人出行变得困难重重。于是“绿皮书”应运而生,在“绿皮书”中,详细记录了美国南部各城市允许黑人出入的餐厅及酒店,为黑人旅行者规避风险。
所谓“绿皮书”,其实就是一本旅行指南。
而影片《绿皮书》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旅途上的故事。
一个白人司机载着一位黑人钢琴家,依照“绿皮书”的指引,从纽约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两个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老影迷一定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熟悉。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曾用类似的设定让无数人感动不已,而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则在故事上和本片更为相似。当然,在这两部片子里,身份较低的一方是黑人,这在《绿皮书》中被对调了过来。
恰恰是这样的“对调”,让《绿皮书》变得更加值得玩味。
影片中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出身寒微,没怎么受过教育,为人粗俗,喜欢用拳头讲道理。
另一位主角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他截然不同。
唐·谢利精通多国语言,混迹于纽约的上流圈子,有身份,有修养,做事有自己“苛刻”的原则。
两个人因为肤色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又因为身份差异变得复杂了。
白人和黑人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都没有定式化地出现。
换句话说,导演可能想让我们知道,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不是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而是两个不能被肤色所简单定义的人。
影片的母题也就不再是“种族歧视”,而变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托尼和唐之间的情谊,也不只是歧视的消弭,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朴素的尊重、欣赏与关怀。
让个体高于群体又投射群体,正是《绿皮书》的动人之处。
托尼会在看完唐的演出后告诉妻子,唐是一个天才,他欣赏唐。这种欣赏构成了他对唐理解和尊重的基础,而这种欣赏无关种族,无关身份,只关乎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唐对于托尼,则更多的是一种信任。托尼虽然粗俗无礼,但他守信,办事靠谱,也愿意和唐交流。
他没有简单地将唐看成一个雇主,更没有因为唐的肤色而产生太多偏见,尽管他其实也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思想。他的直爽和诚恳,在很多时候都能温暖到孤独的唐。
“孤独”是影片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唐复杂的身份属性,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话题。
影片中有一场非常有力量的戏,唐站在自己的车边,看着农田里耕作的黑人同胞们,他是那样不同,茫然而无力。
他是黑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钢琴家,也是一个同性恋。影片中有一场戏,在雨夜里,他情绪崩溃,他说自己孤身一人待在城堡里,他问托尼: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
托尼没有回答,整部电影也没有回答。
但这样冷冽的问题,被影片用温暖的方式给予了回应。
他的身份属性无法改变,但他可以选择鼓起勇气,走出城堡。
唐有一个兄弟,但不常联系,托尼告诉他: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永远存在,或是因为种族,或是因为信仰,或是因为身份和地位。
但只有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绿皮书》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步”,托尼和唐的友谊,温暖而美好,简单却又足够打动人心。
《绿皮书》出色就出色在,它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且把故事讲得极好。
导演彼得·法雷里是好莱坞成名已久的导演,拍低俗喜剧的好手,着名的公路喜剧《阿呆与阿瓜》就出自他和自己兄弟的手笔。
拍公路片,他是驾轻就熟。
《绿皮书》的叙事沉稳而老道,又不失轻松明快,这多少得归功于彼得·法雷里。
好的导演,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体现在《绿皮书》中,就是细节的出众。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道具,一块绿色的石头。
这块绿色的石头起初是托尼在一个小摊的地上捡到,恪守原则的唐要他还回小摊,他无奈答应。
但到了影片后面,绿色石头又出现了,不知道托尼使了什么把戏,而唐显然也知道托尼之前并未归还石头。这块被托尼称为“幸运石”的石头成了代表两人友情的符号,在片尾又出现在了唐的手上。
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就把人物关系交代得明明白白,且让影片更显得温情,实在厉害。
比石头更有力的是情书。
情书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最开始,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旅途中给她写信,托尼不情愿,但还是写了,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他文词匮乏,写下的信不但语焉不详且错字百出。
唐见到托尼写信,出于自身的语言洁癖,就干脆代行其事,帮托尼完成。
于是,一封封辞藻华丽且情真意切的信就被送到了托尼妻子的手里。
影片最后,托尼妻子一句“谢谢您帮他给我写信”成为结尾,有力而隽永,温情满满,又自然舒服。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几处极有时代特征的配乐,都辅佐了叙事,更展现出了导演想表达的私货。
对于细节的精妙处理,让《绿皮书》在平淡中充满惊喜,静水流深,却波澜涌动。
它没有展露出任何想要调动观众情绪的意图,却又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观众,让观众为托尼和唐之间的友谊而感动。
彼得·法雷里的掌控力,着实厉害。
同样厉害的还有两位演员的表演。
维果·莫腾森在片中饰演托尼·利普。他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就是一个市井莽汉的做派,真实可感,甚至都不像是在表演。
他登场后的表情,拿烟的姿势,与人交谈时的小动作,都传神极了。
看《绿皮书》,我很难联想到《指环王》里的阿拉贡也是他所饰演。
维果·莫腾森提名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能不能拿奖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表演绝对是影帝级别。
演唐·谢利的马赫沙拉·阿里是近几年来在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黑人男演员之一,钢琴家身上的高傲与脆弱,都被他生动地演绎了出来,那场雨夜中爆发的戏码,实在精彩。阿里拿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次的表演,很可能要让他和影爵再续前缘了。(已经拿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赌《绿皮书》会拿。
当然,如果它无法拿奖,也无妨。
《绿皮书》的出色,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
作者:李霁琛
5. 如何评价《绿皮书》这部影片
如何评价《绿皮书》这部影片?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
志同道合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而截然不同的人要结下不朽的友谊,非要靠一个难得的机缘,让他们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互相付出和支持。 这部影片的温暖,就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极其珍贵的友谊。人这种社会动物,其实无时无刻不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意义。 能有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和陪伴人生坎坷不平的路,也就足够了。
6. 绿皮书影评英语80字加翻译
《Green Book》 is an impressive master piece which earned the Oscar Best Movie Award in Oscar 2019.Oscar award states 《Green Book》s' extraordinary status in the film instry.
The background settings of 《Green Book》takes place in Amercia,1962.The film is adapted from real life and tells about Italian-American bodygurad Tony,who was hired to drive famous jazz pianist Don Shirley throughout concert tour from New York to the Southern cities of America,the film recorded full story the concert tour.those happy and unhappy stories on the way to the stages,how Tony changes his opinion to black people and how Doctor Shirley faces racial discri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