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文电影 » 电影浪潮的英文名

电影浪潮的英文名

发布时间: 2022-12-25 17:38:52

1. 如何评价电影《浪潮》

《浪潮》上映后引起了影评人以及众多学者的强烈反响。该片是一个实验,更是一曲极权主义的葬歌。影片以一个极贝戏剧张力的悲剧结尾告终,并且对于这场闹剧注入了导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该片给观众提供了一副生动的集权主义画卷,同时也对现实世界中的"乌合之众"进行了形象的描摹。

2. 我想看一个电影,记得简介我想知道名字

浪潮 Die Welle (2008)

剧情简介 · · · · · ·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3. 浪潮的剧情简介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办了一个以“国家体制”为主题的活动周。富有才华而又精力充沛的体育老师赖纳·文格尔(Rainer Wenger,由Jürgen Vogel 饰)本来已经选定了“无政府主义”的课程,没想到却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无奈接受了“独裁政治”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不屑,一致认为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重现。面对着这些大部分只为修学分而出勤的学生们,他心血来潮,决定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实的独裁政治。于是,“浪潮”诞生了。被激发了兴趣的学生们商定了
统一的标志(即右图中的红色浪头)、服装(白衬衫)与手势(即“挥手礼”,右手在胸前做波涛状),而文格尔老师则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当堂,他便令学生们起立集体用力踏步,将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堂搅得不得安宁。短暂的磨合后,大家都适应并爱上了它。
于是,兴奋的学生们或粘贴、或涂鸦,让“浪潮”的标志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名格外狂热的学生为此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徒手爬上了一栋尚在建的大楼顶端,在圆形屋顶上喷涂上一个巨大的标志——次日,这座楼上的标志便登上了报纸头条;他还携带了手枪,捍卫自己,甚至整夜坐在Wenger的家门外,捍卫自己的领袖文格尔先生……
“浪潮”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们甚至自发占据了学校的某运动场地,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渐渐地,一些学生,以及Wenger的硕士妻子,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他们劝他立即停止这场闹剧,然而此时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权力欲与成就感中无法自拔。他曾因自己与妻子间悬殊的学历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那些觉悟的学生们想方设法试图阻止活动的继续,却被同学视为叛徒而遭到孤立甚至报复。
终于,妻子的决然离去以及第五天一场水球比赛上学生们的大打出手,让文格尔惊觉事态的失控。于是,他在第六天将“浪潮”的所有成员召集到礼堂,点明一周以来他们所作所为之恐怖,意图就此结束课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热的学生因此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影片的最后,文格尔被警察带走,而觉醒的学生们相拥而泣……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4. 极权只需要五天——电影《浪潮》

(标题大概是连岳曾经一篇影评的一句精辟的总结,可惜找不到原文了。)

电影:浪潮 Die Welle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日期:2008-03-13(德国)

影片用比较戏剧性的方式,还原了这样一段真实的事件:

1967年4月的某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的历史课上,课程正在研究纳粹德国。教师Ron Jones的讲授被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为什么德国人声称,他们对于屠杀犹太人并不知情?为什么无论是市民、铁路列车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清楚有关于集中营和人种灭绝的事实?为什么有些人作为犹太人的邻居甚至是朋友,却称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并不在场?”Ron Jones一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若有所思,突然有了一个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做一次大胆地实验,并不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而是:重建微型纳粹!

接下来的时间,Ron Jones与学生打成一片,却以“领袖”的姿态,制定严苛的规则——比如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固定的座次与坐姿等等。并不停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制定统一手势与组织名称“第三浪”,以示与非组织成员的人的区别。重复着“团结铸造力量”这样的口号,不停为学生“步道”,并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仅仅三天时间,成员人数开始不断增加。并且学生们真的开始“行动”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检举”他们的朋友或亲人,只是因为后者质疑了“第三浪”。甚至一名叫Robert的同学开始自愿伴随Jones左右,为其当贴身保镖。

“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每个参与者,包括Jones本人在内,在角色扮演与行为受控之间左右摇摆,渐渐失衡。第五天,Jones决定终止这项实验。好在,真实故事里的结局,并没有像影片里那样戏谑和血腥。

事情过后,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愿承认自己如此轻易就被操控,对整个事件绝口不提。正如,二战后的德国人一样,没有人愿意回顾,以至于这场刻骨的悲剧逐渐被人事不关己的忘却掉了。

当一个人还不那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何处,自我意识尚且淡薄的时候,就容易被Jones这样的人利用。他将自己的个人意图,偷换成集体的利益;利用人的懒惰,让大家放弃思考;用整齐划一,磨灭个人特征……继而用排除异己来巩固势力——如果你和集体不一样,那你就是自私的——于是新的纳粹诞生了。

影片里,学生Marco说:“浪潮对我意义深远。因为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浪潮”即电影中的组织名称)

人都希望特立独行,但更渴求同质与归属(于是特立独行成了最流行的同质),因为与别人都不一样总是要吃些苦头的。

什么是归属感?看上去它可以是家,是一个组织,一个目标,一句话,甚至一个个人。因为当你在找寻的时候,归属感可以是任何事。

而归属感的终点在哪,我认为,它是有稳定的核心的自我意识。

在我们成长的、找寻那个真实的自我的漫漫长旅中,请警惕地保护好自己。

因为,“浪潮”随时会回来。

5. 浪潮的英文名字怎么写

inspur 英文名称“Inspur International Limited浪潮国际有限公司”。

6. 关于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的一些疑惑

很高兴这位同学能对这部电影深度地思考。

我的个人理解是: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标榜的增加凝聚力的东西(比如制服、班歌等),没几个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电影中他们也是乐在其中。集体主义的力量很大,他们可以威风地赶走混混流氓可以以集体的名誉为所欲为。你有没有注意最后他们在剧院里为他们的集体体制欢呼?这就是这种凝聚力的甜头使他们晕头转向,而其中有人极力愿意继续这种模式,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可是如果这种力量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呢?

德国人拍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也是对二战的一种反思。 我们都知道日耳曼这个民族应当算是个不错的民族,可是他们曾一度使世界变得灰暗。二战后有人说,德国士兵十分优秀,遵守命令,他们在战争中团结一致,行进有序……可惜优秀的民族在希特勒这个疯子手中走向了歧途!

所以说,集体主义虽然没什么不好。可是如果整个集体的方向选择错了,又或者是这个集体被野心家利用,那么这个集体不是成为“烧火棍”就是成为“屠刀”。

德国人热爱思考。他们在战后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认真反思。这部电影,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加以参照和反思。

7. 如何评价德国电影《浪潮》

如何评价德国电影《浪潮》
《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早在1981年的时候,陶德·史崔塞的这部小说就被美国广播公司制作成了ABC电视台的系列短片《The Wave》(1981),随后又将首映时间改在了“美国青年人ABC影院专场”中以连续剧的方式播出。
影片中这个实验的发明者、现实生活中的Ron Jones,出席了《浪潮》(2008)在圣丹斯电影节上的全球首映仪式。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的客串演出:男孩丹尼斯在酒吧说话的时候,那个正在和他母亲抱在一起亲热的男人正是导演本人。

8. 德国电影《浪潮》 德语影评/简介

影片根据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说《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导演将这一事件搬到了现代的德国。教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活动周中给班上的同学讲授独裁政治,并突发奇想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试验,却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最终引发悲剧

结尾处老师莱纳·文格尔读学生交的作业——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9. 第三浪潮的相关电影

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以Morton Rhue为笔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而此小说正是以1967年的“第三浪潮”为原型创作的。
了解了“第三浪潮”后再通览《浪潮》,你便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电影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原事件中找到原型。比如狂热的Tim的原型就是Robert,而反对者Carol指的似乎是那Ron Jones自述中的三位女生。实际上,当事人Ron Jones曾被邀请亲临剧组来执导拍摄。他自己说:“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场景。”
同时,双方的不同也非常多。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影片的结局与真实事件的结局。稍一分析便可得出,这一差异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大体有:
其一,实验的时间。原事件中的实验只进行了5天,而电影中的实验则进行了7天。这短短的2天意味着非常大的差别。无论是从电影情节还是从真实档案看来,如果学生们的狂热程度可以量化的话,那这一数值一定至少是以几何级数递增;因此延长了2天的实验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二,实验领导者(老师)的心理状态。电影中的Rainer Wenger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特点(他靠自学成材,而妻子则是科班出身的硕士)以及实验的背景(他本来已选好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同事抢走,无奈之下只好来教“独裁政治”),使之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有一种炫耀心理与报复心理,从而导致他渐渐沉迷于成就感与虚荣心中无法自拔,甚至听不进旁人的劝导,最终酿成悲剧;而现实中的Ron Jones则可以说是自持的,虽然过程中多次错失终止实验的良机,但总体上比较清楚地了解着形势的走向。
其三,结束实验的方式。电影中的Rainer Wenger采取的方法比较“开门见山”,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地向学生们阐述了真相,导致学生们(尤其是Tim)一时间无法接受现实;相对于电影中“逆流而上”的方式,现实中Ron Jones的方法则更接近于“疏导”。他将“谎言”维护到了最后一刻,接着以所谓的“电视节目”作为缓冲,让学生们逐渐自己清醒过来并产生怀疑;当怀疑出现并扩散开来,狂热的学生们对于领袖与组织的无条件忠诚和信任便随之淡化,这时他才开口将学生们彻底点醒,从而避免了突然的幻灭对学生们心理带来的过于巨大的冲击。
最后,跳出电影情节,据《浪潮》的编剧之一兼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本人所说,设置这一结局的原因,是想给那些把此当做儿戏的年轻人们敲响警钟。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20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7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99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1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8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61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