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名汉译中文论文
❶ 求一篇关于电影翻译的论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着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着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着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ty,dear Edgaar, to intro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翻译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
❷ 着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论文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英文电影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片名的翻译也愈
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分析,
总结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信
息传递性、
文化特殊性、
艺术审美性。并通过对当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研究,举例分
析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和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
翻译标准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电影,又被称为“第七艺术”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效果的特殊
艺术效果。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常被认为
属于跨文化交际,
但它也拥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实践。
本文就从分析英文
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着手,举例介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及翻译的常见方法。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一部电影首先吸引观众的就是它的片名。
人们常说好的片名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
因此
电影片名的翻译必定是具备与其他翻译实践不同的特点。
1.
信息传递性
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电影片名一般要求简洁明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传递出电影的基本信息。通常观众可以通过片名来判断出该电影的类型,如《生死时速》(Speed),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为动作片(action movie);《人鬼情未了》(Ghost)为情故事(love story);《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为喜剧电影(comedy);《沉默的羊》(Silence of the Lambs)为恐怖片(horror movie)等。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从片名中获知电影的些许基本内容和情节。如通过片名《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我们可以得知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将围绕法律展开。又如《诺丁山情缘》(Netting Hill)告诉我们影片将讲述在伦敦诺丁山发生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功能。
2.
文化特殊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实践也与文化息息相关,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如此。无论电影是真实还是夸张的,它都是对生活的反映,电影片名也是这样,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反映了文化的特殊性。英文片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文化的特殊性,如习语、俚语等的应用。
《第一滴血》(The First Blood)是一部着名的动作电影。越战复员士兵Rambo回家乡后处处受到当地治安官的压迫,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反抗。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爱情或友情,也不是理解或宽恕。它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和一位士兵的光荣。国家将人民送入地狱深渊,这位士兵拼死要保卫自己的尊严。在中国,这部电影被直译为《第一滴血》。汉语中它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但在英语中“the first blood”指的是在第一场战斗中击败(beating the enemy in the first battle)。因为文化的特殊性,这个片名传达出无尽的深意。
3.
艺术审美性
电影有着优美的音效和画面,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电影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这在电影的片名中就有体现。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时候,好的中文译名也能传递出美的信息,颇具艺术审美性。如《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廊桥”自让指的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桥,而“遗梦”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经历的美好回忆。这个译名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中国观众体会到电影所传达出的爱情的伤感。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现在英文电影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人们接触的英文原声电影也越来越多。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随着时代带的进步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直译的片名在减少,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为了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片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被增补了很多信息。但是,像所有的翻译实践一样,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有必须遵循的标准,不能只为了吸引眼球而放弃一些翻译的原则。
1.反映电影的主题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必须遵循原作,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即使片名很吸引人也不能称之为好的翻译。比如,有人将The Thing You Do Into译为《挡不住的奇迹》,Eye for an Eye译为《逍遥法外》,Four Weddings and Funeral译为《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❸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论文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ovie Title Translation/LA TRADUCTION DES TITRES DES FILMS CHINOIS ET ANGLAIS
搜到一篇这个题目的,不知道跟你要的符合吗?字数太多了,要是需要留邮箱给我,我发给你!
❹ 求片名长的英文电影,最好有中文翻译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272959/
这个列表收集的片名全都长到你没法想象
❺ 求一个和英语专业有关的毕业论文,中文的,谢谢各位啦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4.Study on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英语习语翻译特点研究
5.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6.Study on Loyal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中英互译的忠实性研究
7.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文化对等性研究
8.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of it
文学翻译与重要性研究
9.On the Du Fu’s Poems Translation
论杜甫的诗词翻译
10.The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
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技巧分析
11.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12.An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Untranslatability
中英动物文化内涵的不同及翻译
13.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s
浅论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
14.On Degre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修辞策略在广告英语中的效用探究
15.A Probe of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6.Error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Scenic Spots in Wuhan
武汉旅游景点资料的英译错误分析
17.Semantic--Transliteration-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方法
18.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un Zhil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论《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中译本的衔接与连贯
19.Chines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汉译
20.Film 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电影片名及其翻译
21.Translating Expressions on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汉语公示语英译
22.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23.商标名的翻译原则与品牌文化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Brand Names and Brand Culture
24.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Names
25.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into Chinese
26.中文商标英译探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二、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
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
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
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
33.中英禁忌语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
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
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
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
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
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
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
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
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
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
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
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
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
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
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
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中西人际关系比较
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
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
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60.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Approach to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61.英汉道歉语的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apolo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6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运用
Application of col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63.英汉寒暄语的差异研究
Some difference of small talk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64.不同交际风格中恭维语及其回应的研究
Compliment and its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65.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66.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On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uphemism in English
67.中外幽默的跨文化对比
A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umor
68.英语副语言交际研究
A survey on communication of paralanguage
三、语言类毕业论文选题
69.语篇分析中的语境功能研究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discourse analysis
70.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71.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72.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研究
Nov-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gesture language
73.英语委婉语研究
About English euphemism
❻ 韩满玲的代表性论文
1)浅析英文电影名称的汉译《语言与文学研究》2004年8月第4期
2)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英语构词法的介绍与灌输《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3)从北大耶鲁两校长的对话看双方教育思想的异同《光明日报》,2004年4月15日(与邓保中老师合作,为第一作者)
4)漫谈英语阅读的定义与分类《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4月
5)“三板”市场何不引入“做市商”?《经济日报》,2004年3月25日,译文
6)勇气号机遇号双双登陆火星《中国航天》,2004年3月,译文
7)法律英语教学亟待走人正轨《法制日报》,2004年3月4日
8)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与四六级复习应试法《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2月
9)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漫谈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4年1月
10)研究生公外(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外语论坛》,外文出版社,2003年12月(与邓保中老师合作,为第一作者)
11)研究生公外英语教学改革如何创新与特色化《外语论坛》,外文出版社,2003年12月(与邓保中老师合作,为第二作者)
12)改变阅读观念,提高阅读效率《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月(与刘伟老师合作,为第一作者)
13)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启示《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月(与刘伟老师合作,为第二作者)
14)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分析与指导《中国考试》,2002年7月
15)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方法调查与思考《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2002年6月(与曹晓玮老师合作,为第一作者)
16)研究生英语课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2002年6月(与刘伟老师合作,为第二作者)
1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词汇学习困难分析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18)称谓翻译与原作人物性格的再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❼ 浅谈西方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摘要: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于国外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要言简意赅地揭示剧情内涵,也要给人以美感,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希望能一睹为快。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除了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达到与影片内容的完美统一,也不能忽视其 广告 促销功能。翻译片名是一项重要的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究一定的 方法 与技巧。
关键词:英文电影;名字;翻译技巧
一、 文化 差异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背景,而语言又是翻译的手段。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仅仅关注的是语言本身就很难有效地交流,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文化差异不了解或对于背景知识所知甚微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1.不同的风俗习惯。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解释出与本国文化存在差异的风俗习惯,尽量忠于原文表达出的 文章 的实际含义。
2.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是由人们宗教信仰的不同在宗教活动中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有很多 谚语 习语是与宗教有关的。在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是对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三大宗教。与之不同的是,__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翻译者补充与宗教相关的知识,在这两种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
3.不同的 思维方式 。思维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而语言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同的语言体系。当表达时间空间概念的时候这种差异极为明显。
二、翻译的原则
电影片名往往以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为其终极目标。片名佳译、妙趣横生而又发人深省,因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可人的语言而倍受中国影迷和英语 爱好 者的关注和青睐。在电影片名翻译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往往体现了它的信息价值原则、文化价值原则、审美价值原则和商业价值原则。
三、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1.音译法。音译就是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如获得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并被誉为“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的Casablanca译作《卡萨布兰卡》,就是采用了音译的方法。片名采用音译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1979年版的电影Tess译为《苔丝》以及Harry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都是音译,这些片名都通过音译保留了一些“洋味”。
2.直译法。直译,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字组织的不同,这样“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恰当的直译不仅能带来很高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片名的直译是比较简单且 保险 的方法,由于是按照原片名直接译出对应的汉语片名,它的好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味道。如: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以这个世人皆知的地方命名的影片The Pearl Harbor直译为《珍珠港》。根据文学名着改编而成的影片也往往采用该名着中译本的直译书名,如:Jane Eye《简爱》,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
3.意译法。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法。意译,也就是纽马克所称的交际翻译。这种方法旨在保留译语的“达”“雅”,丧失了原语的形式,但与此同时并未改变原语主要的文化信息,从而使译语优美明了。另外由于东西方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文化背景等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把片名直译过来,也可能会失去原片名的本来意义,甚至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联想,影响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法,以凸显影片的特征,激发观众的欣赏欲望。意译无法传递原语的全部文化信息(尤其是无法传递原语的形式特征),但却能产生很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片名意译前需要先对影片内容、背景有深刻透彻的了解,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原名,使译出来的片名与影片内容相吻合,并尽量再现原名的信息。意译不但给了译者创造的天地,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译者应使片名意译得通顺上口,让中国观众明白。
总之,英文片名虽然很短,翻译起来却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不同的影片名侧重点不同:有的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有的是以时间或地点命名,还有的是通过影片名来描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因此,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式将其套用在影片名的翻译当中,也很难找到一种权威的翻译理论专门用于指导影片名的翻译,只有将不同的翻译理论结合起来,在不同场合,用某种理论的某一点配合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才能贴切地翻译出合适的译文。因此可以说,影片名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每一种译法都有其不同的遵循原则以及与此方法相适应的片名。总而言之,灵活运用这几种方法,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影片名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出合适的影片名。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下)[M].上海:上海科技翻译,2001.
[2]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 教育 出版社,1996.
[3]孙迎春.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1).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柳耀辉.影视文化论文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❽ 求有关翻译的论文题目= =
提供一些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英文品牌汉译
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❾ 请帮我翻译英语电影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一共100条谢谢了,我悬赏50分。来的人请给我列出一二三……
美国历史X(1998)
《血色将至》中(2007)
离开(2006)
路径的荣耀(1957年)
M(1931年拍摄)
杀死一个戒指(1962年)
第三个男人(1949年)
唐人街(1974年)
Leben这个Anderen, 这(2006)
发条橙(1971年)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2004)
外星人》(1979年)
没有一个国家为老人(2007)
所积蓄的山脉母亲(1948)
闪亮的(1980)
Laberinto德尔fauno,艾尔(2006)
那位钢琴家(2002)
参议员kamikakushi,没有神(2001)
双赔偿(1944)
福勒斯特•甘普(1994)
巨蟒小组和圣杯》(1975)
《拯救大兵瑞恩》(1998)
洛杉矶机密(1997)
河上的桥葵(1957年)
开机时,这(1981年)
梦想的《安魂曲》(2000)
落水狗(2000)。
Untergang,这个(2004)
异族(1986年)
《马耳他雄鹰》(1941)
行情看涨(1980)
Rashomon(1950)
都市(1927年)
《终结者2最后的审判日(1991)
现代(1936)
唱啊"在下雨(1952)
丽贝卡(1940年)
《卢旺达饭店》(2004)
罪恶之城(2005)
2001太空漫游(1968)
Sjunde(1957年)实现inseglet,
彗星(1950)。
有些人喜欢热(1959)
城市的灯光(1931年拍摄)
阿马戴乌斯(1984)
个人简历e,贝拉洛杉矶》(1997年出品)
在海滨(1954)
(1963)的逃
信誉(2006)
邪恶之触(1958年)
大象人(1980)
全金属夹克(1987)
《大白鲨》(1975)
Nuovo电影,天堂(1988)
刺痛(1973)
从前在美国(1984)
《公寓》(1960年)
(1940年)《大独裁者》
中国东北的候选人(1962年)
勇敢的心(1995)
转轮叶片(1982年)
火车上的陌生人(1951届)
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1939)
蝙蝠侠(2005)
Ladri biciclette(1948)。
午间(1952)
Salaire·德·拉·peur,乐(1953年)
《星战》——回归第六集:绝地归来(1983)
《回到未来》(1985年)
跑(1985年)
大睡的(1946)
臭名昭着的(1946)
《绿野仙踪》(1939)
老男孩(2003)
法戈(1996年)
不忘报答(1992)
印地安纳•琼斯和最后远征(1989)
唐尼达科(2001)
猫怪的家(1997)
酷手卢克(1967)
在每qualche记不起他的dollaro(1965)
杀死比尔:(2003)第一卷。
Yojimbo(1961)
》(2007)
绿色英里(1999)
百万美元宝贝(2004)
到野外(2007)
Notti迪Cabiria,乐(1957年)
角斗士(2000)
碟影重重(2007)
《虎胆龙威(1988)
安妮大厅(1977年)
迪Battaglia(1966年),湖人将
那只鹿猎人(1978)
Ben-Hur(1959)
“一夜》(1934)
“第六感”(1999)
排(1986)
一般(1927年)
❿ 《文化对电影译名的影响》的论文文献综述
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貌似对等的两个词汇,可能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激活不同的意象,若对这种貌合神离不加注意,往往会造成错译、误译,甚至成为笑柄。
片名翻译归根到底仍是从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信息传递,它要忠实地传递与原片名和原片内容的相关信息,即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在这一点上,如果能达到译名与原片名和原片内容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当然最好,若必须抛弃一个,笔者认为应该是舍弃原片名。例如迪斯尼影片The Incredibles若遵照原片名就应译为《难以置信的人》,相比较而言,根据内容而来的译名《超人总动员》就贴切得多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用词太泛,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如这里的“总动员”一词,还见于诸如《魔鬼总动员》(Total Recall)、《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等等译名,其恐难完成信息传递的任务。所以对The Incredibles一片,笔者心目中的最佳译名为《超人一族》。
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当把一部电影从一种文化介绍到另一种文化时,电影译名还承载着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的任务。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着名惊悚片Seven�该片描述了一个极富宗教色彩的犯罪故事:一个变态杀人狂自认是上帝,并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戒条来逐条杀人。七条罪分别指代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酗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横(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是一个在宗教上极为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世,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夏娃),在影片Seven中数字“七”也是无处不在,七罪七罚,故事发生在七天之中,下了七次雨,结局也发生在第七天下午的七点,这是一种宿命的暗示,也是一种宗教的突显。对于并不怎么了解天主教的中国观众来说,仅仅一个“七”字是不可能使其产生与天主教传统影响下的人们同样的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和认同感的,所以影片被译为《七宗罪》,既点明了故事的主线又突显了宗教寓意,实为文化价值传递的典范。
除了信息和文化的等值传递,片名翻译还要考虑到商业因素。电影译名需尽可能的引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观看欲望,这就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入语文化背景,以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标题。在这一点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即使用能制造悬念、渲染气氛的词汇,如“疯狂”、“惊魂”、“夺命”、“绝地”等。例如惊险片Speed在国内上映时的最初译名为《速度》,观众多不买账,因为不知所云。后来看到港译的《生死时速》,不禁为我们的译者汗颜。
好的片名翻译往往妙趣横生而给人以启迪,它能用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语言符号获得观众的青睐和关注。近几年来,国人对好莱坞大片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固然因为它们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但是,也要部分地归功于影片名称的翻译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传递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乱世佳人》,其英文原名gong with the wind 若直译为《随风飘逝》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必将大减,而《乱世佳人》之所以成为译名中的经典,正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不论是“乱世”还是“佳人”,都能在观众脑海中激活众多的文化元素,诸如“乱世出英雄”、“二八佳人”、“美酒佳人”等。而片名翻译若不注意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化意象的变化,不仅无法准确表达原名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会令观众产生误解,继而使影片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我国电影一直无法在国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糟糕的电影译名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还是让我们看看我们的一组译名吧:龙虎门(Dragon Tiger Gate)、双龙会(Twin Dragons)、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瘦虎肥龙(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龙的心(Heart of Dragon)、龙在天涯(Dragon Fight)。这是笔者随便收集的一组有关“龙”这个字眼的电影名,中文电影名中的龙都毫无例外地指代影片中的正面英雄人物。而在西方神话和传说中�龙代表纵横混沌中的邪恶力量,象征充满野性的自然界。因此上述英文译名都跌入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陷阱里,因而也就无法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要传递的信息了。这种误差不仅表现在中译英的过程中,也同样出现在英译中的翻译上面,李连杰到好莱坞后拍过一部影片Kiss Of The Dragon�其中Kiss Of The Dragon在片中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其汉语译名《龙之吻》给人的却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与原名相差何止万里。笔者倾向于将其译为《死神之吻》,这也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翻译的特点,译名应尽可能地向原片内容靠拢,当原片名和原片内容只能二选其一时,应取后者而弃前者。
在把中国电影引向国际的过程中,也不乏片名佳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张国荣、巩莉、张丰毅等主演的国产片《霸王别姬》曾获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该片讲述的是京剧《霸王别姬》的演员半个世纪的爱与恨,信赖与背叛,还有真挚的爱情和同性恋,以及“文革”对艺人的摧残与迫害。演员高超的演技和影片情节的曲折离奇无疑是该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片名的成功翻译也起到了一些宣传作用。其英文译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突出了故事的爱情题材与悲剧气氛,从而成功地将该片推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电影在当今世界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文学翻译。目前我国电影正处于一个低潮期,这一方面是因为入世后遭到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在有些环节上还有不足。电影译名如果不能将原电影名的文化内涵准确传递,势必大大降低影片的吸引力。
出处:《博览群书》
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劲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电影译名
大家都会注意到,很多外语片有很多中文译名,比如拿到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等奖项的《There will be blood》就有《未血绸缪》、《血色黑金》、《血色将至》等几个译名。
今天在中央六台看到了《The Other Boleyn Girl》的预告片,本来已经看过,但是还是被吸引,确切的说是被它的译名吸引:《雀占鸠巢》。了解一点点剧情,果然很形象。这让我想起了一直默认的另外两个译名:《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和《皇室双姝》,感觉前者是英文名的直译,而后者则是暗示了两个女主角的关系。我想到了原来还有好多影片的不同译名,最喜欢的一部是《Hilary and Jackie》的译名:《她比烟花寂寞》,不过这部片子还有其他的翻译,比如《狂恋大提琴》,《无情荒地有琴天》,但是都没有那个引用亦舒的书名《她比烟花寂寞》的翻译传神。后来发现这些意译的名字多来自港台,而大陆这边一般是直译,这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吧?一般在不了解电影背景的时候,好名字会比较吸引我,在这里先列举几个:
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惊世未了缘
Legends of The Fall 秋日传奇 燃情岁月
Good Will Hunting 骄阳似我 心灵捕手
Emma 艾玛 艾玛姑娘要出嫁 芳心爱漫游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英伦情人
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 黑色追缉令
Se7en 七宗罪 火线追缉令
A Walk in the Clouds 云中漫步 漫步在云端
The Rock 石破天惊 绝地任务 勇闯夺命岛
比较有趣的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三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变成了孪生姐妹:《星光伴我心》(《天堂电影院》)、《声光伴我飞》(《海上钢琴师》)、《真爱伴我行》(《玛莲娜》)
Julyjuly:
Hilary and Jackie翻译成狂恋大提琴真叫不动脑筋了,剧情里面女主角明明是很恨大提琴的。
别的经典译名么……Lolita 《一树梨花压海棠》很有深度,很有典故……这是一绝啊~~
大陆方面通常是直译倒也不一定,比方Moulin Rough就翻译成了《梦断花都》,这是继《魂断蓝桥》之后的“X断XX”系列之一,老实说用多了就挺俗的。
最有代表性的“意译”就是XX总动员系列,可怜的皮克斯啊……招谁惹谁了,我就没看出来《蔬菜杂烩》里头怎么就“美食总动员”了,老鼠总动员还比较符合剧情……
最近(才)引进的Becoming Jane是被官方翻译成了《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版》,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先前两个版本的译名中,《成为简·奥斯丁》比较直白;而《初恋成珍》则一语双关,有点小巧妙。
说起来想到前不久蛮红的Once这部片子,译名版本很多,包括“情难独奏/曾经/一生的唯一/一次(咳,这是我私底下乱叫的)”,个人喜欢“一生的唯一”;然后觉得套用徐志摩《偶然》那首诗的诗名也挺合适,因为意境比较符合: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当初翻译成布拉格之恋也是不错的,因为考虑到国人当时可能还不知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含义……直译可能会让人觉得挺玄。
rococos:
还想到一个音译和意译都比较好的 库布里克的the shinning, 翻译成《闪灵》,看那张海报还挺有感觉的
weiluotuo:
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名字其实叫Professional(职业杀手)。全名是Leon.The.Professional
Nicole_jmt:
还有一个我至今愤愤不平的,SHAWSHANK 翻成《肖申克的救赎》挺好的,意译和音译结合。不知道谁给弄出一个说法叫《刺激1995》,我真没晕了。估计就是这名儿直接导致当年奥斯卡没拼过阿甘。不过阿甘也确实优秀确实经典。这俩真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年。更晕的是,后来居然看到了《刺激1997》……
一直都觉得,越精炼的素材翻译越见功底,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翻译的好会让人拍案叫绝;翻的不好会连累片子的。不过放眼看去,现在好翻译越来越少了。《High school musical》被翻译成《歌舞青春》我就怎么都找不着青春的感觉。如果08年迪斯尼和皮克斯将要出品的动画Wall.E(看预告)真的被翻译成《机器总动员》或者《垃圾总动员》了,那就太悲哀了。(补充一下,发现这部片子已经被叫做《机器人总动员》了,我很想大叫救命总动员!)
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电影译名十宗罪
我一直觉得,翻译名称,如果你自信绕过直译之后,能得到意外惊艳,那不妨试试,若不是,还是老老实实按照原意直译最保险。像以前翻译的法国城市“丹枫白露”,实在是美极了,如果直接音译,则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将跟那些如“托斯卡纳”之流混在一块无法辨认。还有像COCACOLA,可口可乐,很形象,按硬译的话,大概会变成科克科勒,一点意思都没有。世界知名弹簧床品牌Simmons,译为“席梦思”,名如其义,堪称经典。
说到电影片名的译法,却是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说几句。现在外来影片的译名,顺意性太大,太过于自由发挥,把很多本来美妙的名称糟蹋得一塌糊涂,其中以台湾、香港两地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们“贡献”最大。粗粗归纳,大概有以下十种情况:
1、四字情结
看多了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最多,估计感觉叫起来好听,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译名都是四字,未免过于单调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帝国骄雄、木马屠城、金刚屠龙、狂蟒之灾、越战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原名:Shakespeare in 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死亡诗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 Society,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修饰诗人,而非诗社,而且片中,“死亡诗人”确是一个群体的称呼。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硬压缩”的典型。
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译成“悬河杀机”,完全破坏掉了。
《钢琴家》译为“钢琴战曲”、“战地琴人”,特别是后一个,笑破肚皮,什么玩意儿呢?有叫琴人的吗?
奇怪的是,《杀死比尔》好好四个字,却非要弄成“标杀令”,简单问题复杂化。
2、寻亲情结
还有喜欢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像梅尔.吉布逊的《勇敢的心》,被译为《英雄本色》,跟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的黑帮片同名,甚至连一个字都懒得改,“英雄本色”这个叫法倒是有气势,但吴导演已用过,再次拿出来套在别人头上,就逊色很多了。还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下面将说到),显然,可怜的灵感来源于《满清最后一个太监》。
3、片面追求气势,装神弄鬼
还有喜欢片面追求名称的气势,故弄玄虚,却不知强奸了多少原意。《独立日》,译为“天煞:地球反击战”,什么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装神弄鬼一番。奇幻电影《伊拉贡》(Eragon,也有译成龙骑士,倒说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为另一个译名实在太恶心了,不得不说,听好:《侠影魔龙》就是港译法的最新贡献!把正义的龙变成魔,估计导演知道后会吐血吧。
《最后的苏格兰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这个名称本来是乌干达独裁者阿敏给自己的称号,因为他一直仇视英国,亲近苏格兰,还曾经狂妄地宣称将组织解放军去把苏格兰从英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在片中最后有记者也问起这个问题。另外,片中另一个男主角,来自苏格兰的青年医生尼古拉斯,从一个毕业生直接变为备受宠爱的总统私人医生,享受荣华富贵,甚至坐在总统车中,乌干达老百姓以为是总统本人,欢叫着追捧着,让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对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译为“最后的苏格兰王”可谓非常切题。港译为《末代独裁》或《末世独裁》,就离题了,独裁未必末代吧。港译中,凡有LAST都喜欢译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 legion》(最后的兵团)又被翻译成“末日兵团”就不奇怪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不译为“末代”啦,译成“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初一看觉得不错,仔细一瞧,不对,Mohicans是复数,而且片中讲的绝对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而是三个(尽管其中男主角拥有白人血统),港译的来源估计是受到港片《最后一个太监》的影响,可是不动脑子,直接套用。
4、缺乏常识
港台弱智翻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读过数学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简称,港译偏要译成“8厘米”,厘米的简称应该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种胶片的规格。对于这个最基本的译名错误,很多人却舍不得花点精力去求证纠正,而是直接引用,于是错误越来用越广,人心的浮躁可见一斑。
Contact《接触》讲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触,译成“接触未来”,我怀疑翻译工作者根本就没有看完全片,因为整片似乎没有涉及到“未来”,都是讲当前的接触。
《风语者》是人们对二战中用民族语言为情报作贡献的纳瓦霍族人的称呼,翻译成“追风战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为是青春偶像剧。
NaDa
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谈名片误译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人们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外事活动中使用名片也日趋频繁。目前我国许多涉外人员使用英文名片或在汉语名片上加印英文翻译,形成汉英对照式名片。一些外国朋友来华也常常请一些翻译公司把他们的名片翻译成相应的汉语。然而就笔者所见,很多这类双语对照式名片的翻译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如名称翻译混乱,职务、职称表意不清、人名书写中名姓不分,地名、地址不合译入语行文习惯等问题,甚至还有些信息错译或干脆不译,这造成人们交际中许多不应有的误解。本文就名片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名”,即“姓名、单位名、职务或职称名、地名”分别讨论,分析一些名片的误译进行并指出影响这些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
1. 姓名的翻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姓名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但有不少名片上的姓名翻译就存在一些瑕疵,如下面中译英例:
(1)刘云西:Liu Yun Xi
(2)章少泉:Shaoquan Zhang
(3)田淑琴:SHUQIN TIAN
(4)鲍琛明:BAO CHENMING
(5)王小昕:H. Y Wang
(6)王幸村:Hamlet Wang
以上各例译法多样,造成这种种差异根源何在?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大部分人的名是两个汉字组成,如上例都是双字名;而英语国家姓名的一般结构为 :教名、自取名(中名)、姓,中名在很多场合往往省略或以首字母缩写。如:George W. Bush或George Bush。这种姓名排列上的差异有着深厚的宗教、社会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按照陈立(2000 :57)的统计,汉语姓名与英语民族的姓名相比,在数量上是名多姓少,在功能上汉语的姓最初是用以“明世系、别婚姻”、同姓不通婚 ;而英语民族的姓只是家庭、家族的代号,仅有社会交际功能无区别婚姻的作用。所以汉民族中姓氏代表祖宗、家族和群体,远比名字重要得多,排在首位;而英语民族深受宗教的影响,小孩出生一周左右要到教堂接受洗礼并为孩子取名,所以名排在第一位。
不懂这种差异就造成误译。例1名片是完全的字字对照式的拼写,且每个音节的首字母都大写,这是不合乎规范的,规范的英译文本中是“Liu Yunxi”。例2、3、4、5、6情况各异:既有名在前、姓在后的,也有直接用了英文名或中英合用的。对于符合拼写规则但姓名位置调整的情况,虽然照顾到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但也容易造成误解。如李白(Li Bai)如拼写成Bai Li就会容易与“白莉”等姓名的英语拼写混淆,并且也不适合我国民族文化特点,中国人在与他人争论中就经常用“把我的名字倒过来念”来指示不愉快的、不可能做的事。对于洋名加中国姓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涉外人员都喜欢采用,但也会令有些外国人知道中西姓名的差异后可能会问“你的中国名字”等问题。所以,在汉语姓名的翻译中,应该符合中国人姓名书写中姓在前、名在后的文化传统习惯;按照国家规定用汉语拼音拼写;姓与名之间要留空格;名字之间不留空格,也不用连字符‘-’连接,但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等,但不主张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很少有外国人士把自己的名字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
再看下面英语姓名汉译的例子:
(7)Steve Wallis施蒂夫·沃勒斯
(8)Elizabeth Lister郦斯特
(9)Zbynek Zee Kubes斯宾克
这三种翻译分别是姓名全部对译,只译姓和只译名。例7姓名对译,遵循原姓名的顺序,且在名和姓间用“·”隔开,符合习惯的表达方式。其它两例的翻译则不完整。名片的使用一般是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并且要符合一定礼仪,翻译时姓名应当完整。在英文姓名汉译中,如有外国人士常常在原有英文姓名的基础上取个中文名。如,Yip Wailim(叶维廉);Gladys Yang(戴乃迭)等。在港台地区人们对一些外国人士也常常是按目的语重新命名,如John Major(约翰·梅杰)就称为“马卓安”。一般地说,香港地区受西方文化影响比内地大,翻译时受西方的文化因素影响相对也就较多了,可却经常出现这种地道的中文译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当今译坛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译者虽然在主观上可以对原语名称进行译写,但人名翻译毕竟是跨语种跨文化的行为,原语和目的语及它们承载的文化体系必然对这种自由有所制约,并且考虑到目的语规范化的需要也不提倡这种重新命名的做法。所以译者在翻译中碰到这些情况首先要考虑客户的要求,看其是需要音译还是取其已有的中文名。其次,则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已经通用的为大家熟知的译名就采用原译。但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按照国家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音译。
2. 职务职称名的翻译
名片中体现个人资历和社会地位的职称职务名称的翻译非常重要,且由于汉语称谓的丰富多样,要做到准确再现原称谓名的含义也是十分困难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参照英语国家既有的名称进行对照翻译,采用大部分国内已有普遍认同的定译,如省长:Governor、总经理:General Manager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机构繁多,各类机构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称谓也纷繁复杂,各类职称、职务名称具有特定内涵,体现出具体级别,在名片翻译中又不能机械照搬国外名称。在职称方面,我国现有的29个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有些系列在高级中又分为正高、副高两个层次,初级中也区分为二至三个不同等级。在职务方面,因各自工作岗位千差万别更是数不胜数。汉语表达职务与职称通常很简洁,对不同职务职称在等级上的区分往往是在前面加上相同的修饰成分,如“高级、副、总”等,英语则选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等级区分以及职务和职称方面的不同,如以下译例:
(1)副市长:vice mayor
(2)副教授:vice professor
(3)副经理:vice manager
(4)副书记:vice secretary
这四个译例都把汉语的“副”译成vice,这说明译者没有明白同一个“副”字在汉语中既可表示职务上的等级高低,也可用于说明各行业内技术职称上的差异,而在英语中则有不同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达方式,如vice通常修饰职务方面的名称却很少用之于职称方面的词语,不说vice-professor,与director表示的副职则常用deputy等修饰,所以就“vice”到底。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汉语中具体的职务名称方面。比如,我们把学校的负责人统称为“校长”,但在英语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校长的称呼就不一样。大学校长是“president”而中小学校校长是“principal”或“headmaster”。虽然从这种差异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推导出,汉民族对于行业及其社会分工的划分没有英语国家细致,但也可以部分看出这种现象存在于某些行业中。因为一个民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肯定会影响到其语言的表达上,同是对“雨”的描述,居住在经常干旱的沙漠地区的人就绝对没有在海洋地区的人区分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