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裁缝母亲怎么死的
① 如何评价《裁缝》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继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北美首映后,今年初才在美国上映,规模也不是很大。也许跟这部影片澳大利亚的制作班底有关,不过好在我们这么快就有了高清字幕资源,借机认识了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
并且该片改编于,同样来自于澳洲的女作家:罗莎莉.汉姆的畅销小说《Dress Maker》,更不用提,除了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外,其他一众配角,同样来自于袋鼠国。《饥饿游戏》系列里总是扶不上墙的大表姐前男友,剧情令这个大个子男生,在里面除了忧郁就是背叛,倒霉的不得人心,不过这次一改形象,留起了胡须,猛追凯特女神,一点也看不出来青涩,反而表现的挺自然,也许是对于自己90后小鲜肉和魔鬼身材的自信。剧中,这个童年玩伴的泰迪角色,他完成的很出色,人物感犹如其名,是那个女生们受伤了,入夜了,可以搂在怀里,紧紧依偎的好男人。
而另一位抢眼的男配角,就必须是我们《黑客帝国》系列里的雨果·维文了,他可以是面无表情的Agent Smith,也可以是个异装癖的小镇警察,浑身上下散发着诙谐又毫无违和感的气质,作为澳大利亚演员,与女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这是第二次合作,两人第一次碰撞的电影《情如物证》,让导演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
回到这部新片,同样在片中极为抢戏的,还有饰演凯特母亲的澳洲女演员:朱迪·戴维斯,一直在好莱坞奋斗的她,获得过两次奥斯卡提名,其实力从影片的很多小桥段,都可以窥见一斑,绝对是殿堂级的老戏骨。更不用提,年轻时候的她,还曾出演了科恩兄弟的1991年戛纳成名作《巴顿·芬克》。20多年后,这一群在1991年就荣登巅峰的艺术家们,再聚首,为我们带来了这部改编自小说的重量级女性作品。
影片围绕着离乡多年后,从巴黎归来的女裁缝:提莉,以她神秘的童年回忆展开,她试图唤回母亲的记忆,挽回村子里人们对她的看法,收获属于自己的情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破除自己身上的诅咒,当年那个10岁的小女孩儿,是否为“杀人兇手”的疑案。可以说影片本身自带的古怪气质和剧情里种种的荒诞和离奇,皆源自于小说故事的完成和成熟。作为女作家:罗莎莉.汉姆最畅销的小说,故事有着明显的女性色彩,又包含着对于女性魅力和权力的探讨。
一个荒郊僻壤的村落,杂货店、诊所、学校、警察局、议员家,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将1950年代澳洲西部的风土人情勾勒出轮廓。形形色色的村民,各自代表一种闭塞社会里人们的偏见态度和病态的心理。邪恶的郡长,软弱的法制,刻薄的老师,无用的药剂师,一众刁钻的村民,他们某种程度上,都是村落里的寄生虫,相互啃食,向腐而生。而唯一照顾提莉疯癫的母亲的泰迪一家人,是靠着给村子里的人掏粪的辛勤工作,才得以寄居在村子外的山坡上。
不得不说这个舞台设定的太有意思了,虽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故事背景,但是读者和观众都能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必定十足的有趣,充满了尴尬和意外的惊喜。影片在这一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各色人物都表现的十分的丰满,杂货店的小丑妞儿,郡长家的洁癖夫人,阔若悬河,视子如宝的单身母亲等等。
② 如何评价《裁缝》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改编自澳大利亚女作家罗萨莱•哈姆(Rosalie Ham)的同名小说,由《情如物证》(Proof)导演乔斯林•穆尔豪斯(Jocelyn Moorhouse)自编自导。凯特•温丝莱特、利亚姆•海姆斯沃斯主演。
这是部好看的电影,除了演员演技高颜值高之外,还有各种女演员们精美的着装,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镇的风土人情。影片的摄影也不错,这从一开场就能感受到。一辆巴士穿梭在南部黄色大地上,高空取景,田野的广袤和巴士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造成视觉震撼。
但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特别棒:一、复杂不凌乱,深刻不乏味,普通却不失力量。二、讲述的方式很特别,很委婉,表面上是讲一个女裁缝的故事,但远不止这些。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小女孩提莉(Tilly)和妈妈莫莉(Molly)生活在一个远离墨尔本的澳大利亚小镇,相依为命。小女孩没有爸爸,她和妈妈不受镇上的人欢迎。人们称莫莉为荡妇,孩子们叫提莉“邓泥巴”。提莉十岁那年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有个小男孩史都华死了。镇上的人都认为提莉是兇手,因为当时只有提莉在场。于是,该镇的费拉警官和史都华的父亲,也是该镇的镇长共同决定把提莉送走。她被迫离开了小镇和母亲,去了墨尔本,又去了伦敦,米兰,巴黎等地。
二十年后,美丽动人,打扮入时的提莉居然回来了,回到了当初的小镇。母亲蓬头垢面,家里杂乱无章,堆满了垃圾。包括她母亲在内,几乎没有一个人希望她回来,因为她是个杀人犯,她是被诅咒的。
提莉到达镇上的第一句话是:我回来了,你们这群混蛋!一个曾被伤害和抛弃的人重新回来,说着这样的话,更像是复仇而不是求和。她势必掌握了超过对手的强大的力量。可惜的是镇上的人们却变化不大,依然用偏见和歧视的眼光对待她。
提莉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坚硬的高尔夫球远远击打到她儿时“仇人”的房顶上进行挑衅。如此复仇而已。她其实想要的是搞清楚自己儿时为什么被当成了杀人犯,为什么被送走。她用制作美丽的衣裳征服了镇上女人们的心,慢慢地了解到一些当时的情况。费拉警官是个女装和面料癖,提莉不但征服了他,还得到了他的友情,支持和帮助。镇上的帅哥泰迪为她深深着迷,毫不在乎别人对她的歧视。她在各种努力和帮助下,终于明白了小男孩史都华不是她杀死的。小男孩史都华一直是个像小公牛一般的暴烈攻击者。他在攻击提莉的时候死于自己的手中。一切似乎都顺利起来,可厄运再次降临。男友泰迪意外地死了,母亲不久也中风死亡。裁缝的事业也遭遇到竞争,镇长请来了一个新的女裁缝。镇上的女人们一旦不需要她做衣服了,又恢复了对她的偏见,甚至更多的羡慕嫉妒化成恨。她想澄清自己不是杀人犯的事实却没那么容易:总有人诬陷她,而支持他的警官却被解职调查了。
事实证明,她才是最棒的裁缝。可她再也不想留在这个镇上了。烧掉了房子,坐上了去巴黎的火车。
她离开的时候,依然带着恨:”you’ve never met the rubbish”. 什么是她所说的垃圾呢?自己家的房子?镇上的童年生活?镇上的人们和生活?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人们也没有想象中的善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命运也从来不是公平的。善良的泰迪就是轻易地死去了。受尽磨难的提莉就是永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关爱。镇上的人们有错吗?他们难道就这么是非不分,善恶不明么?
镇上的大多数人没有错,而且他们的确是善良的。他们是伤害提莉的帮凶,因为他们被邪恶和权威欺骗了,蒙蔽了。而邪恶的人只有那么一两个,或者说就是镇长先生。现在我要换个角度讲讲这个电影的故事。
镇长伊曼先生是爱上了莫莉才来到了这个小镇,但当时他是个nobody无名小子。莫莉当年二十岁,怀孕生下了提莉。可是伊曼很快就去追求另一名女子玛丽葛(marigold,这名字娶得相当赤裸裸)。玛丽葛是当时镇长的女儿,而且家产丰厚。伊曼和玛丽葛结婚了,生下了儿子史都华。史都华极富攻击性的个性就暴露了这对夫妇婚姻生活的极度不和谐。的确如此,这桩婚姻是不幸的:玛丽葛是因为怀孕有了儿子才同意和伊曼结婚的。伊曼是看中了玛丽葛的财产和权势才娶她的。伊曼一如既往在外面风流,回到家里用药物控制玛丽葛。其中一个细节是,他用药物把玛丽葛催眠后,居然趁着她毫无知觉进行性交。多么变态的男人!玛丽葛特别爱干净,可他偏偏请来裁缝和客人在他家举办各种活动。面对客人弄脏弄乱的地毯和房间,玛丽葛心如刀绞,难受至死,可伊曼毫不在乎。莫莉母女的存在是伊曼的心头之患。他不但对儿子史都华攻击女儿提莉无动于衷,还趁儿子死掉的机会,嫁祸提莉。这样一来,他既可以送走提莉,又可以伤害莫莉,说不定逼死莫莉,除掉心头之患呢。提莉的悲惨命运就是这个伊曼一手造成的。镇上人们正是因为善良,才同情史都华的死,才对提莉充满了偏见和歧视。不是所有的善良都会带来好的结果的。不是说群众的眼睛就一定是雪亮的。
电影中稍感安慰的是,玛丽葛终于认清了伊曼这个人的本质,亲手杀死了他。
所以说,这个电影讲故事的水平很高:大量的镜头,活动都由漂亮的女裁缝提莉演绎,偶尔的镜头扫到伊曼,这种委婉的表达恰如小说创作中的冰山理论。冰山露出水面不过一角而已,潜在水底的力量和形状是无法估量的。
表达方式高明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才是。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值得好好玩味。莫莉曾对提莉说:你被送走的时候,我觉得撕心裂肺,快要活不下去了。可是慢慢的,我就不希望你回来,不想再看到你了。提莉对儿时被送走一直耿耿于怀,莫莉说:如果你没有被送走,我们母女俩就只能在山里隐居起来。但是现在你回来后,you creat, you transform people. That’s very powerful. You should use it. 这只是我记住的一个小细节,可以当成一个例子。如同这个故事一样,人性也是复杂不凌乱,深刻不乏味,普通却不失力量的。
强烈推荐这个电影。
③ 《裁缝》这部电影的时尚看点有哪些
剧中男主帮蒂莉找回“杀人”真相后,为了证明自己对蒂莉的真心,竟意外死亡。蒂莉的母亲后来也死了,残酷又悲剧,撕碎了一切美好的幻想,虽然蒂莉的心已支离破碎,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穿着华服,走着红毯,潇洒的用一把火烧掉了这个让她毫无留恋的小镇。
④ 你怎么评论《裁缝》的结局
喜欢这种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想到了《荒蛮故事》中的炸药哥。本以为童年遭遇不公待遇的女主会衣锦还乡,然后以德报怨,得到众人的谅解和接受,最后大家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但是最后女主竟给了那些穷山恶水的刁民一记狠狠的耳光,不得不说这要比那种众人眼中的美满结局更让人觉得痛快。
前段时间,网络上风行着这样一段鸡汤段子:凡事感激,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凭什么呢?人类有一种恒久的错觉: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然而,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于责任意识,来自于自我尊严的觉醒,与社会伤害或是磨难,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痛苦者,磨难者,可能会沦为平庸之辈,一生也走不出心理阴影。
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曾胯下受辱,但这些并不是他最终功成名就的直接原因。他能取得盖世的功绩靠的是他一身谋略和胆识,换做别人恐怕就没这本事了。但等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把那个污辱他的混混找来,还提拔了他……如果韩信杀了他,名誉损失更大,最终韩信竟无法快意恩仇,报复对方。因为社会舆论,对他极为不公——既然你有本事,有能力,就得大人大量,心胸宽广,你敢报复就是小鸡肚肠,就是不能容人。这就是“被伤害了还要感激”版本的鸡汤风行的原因。 这个社会,总有些没有廉耻、没有尊严、跌破底线的人。一旦你与这类人发生交集,就千万甭琢磨公平的事儿。你还要尊严,还要未来,还有自己的理想,就为了一个不堪的人,你要付出这所有的一切,试想你值得吗?这种不公的态势,让许多人纵然是受到心理伤害,也无法还击。就像有句话说的,走在路上,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你还要咬回去吗?不能咬回去,只能忍气吞声。忍气吞声又太痛苦,于是鸡汤以自慰。说到底,就是个自我安慰而已。但是伤害就是伤害,没有正面价值。感激伤害者,认为是这种心灵伤害让你成长,不过是表错了情。唯一与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是当事人自身的努力与强大。
女主最后潇洒地报复,或许不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但是一定会有不少人在心底暗暗叫好!你伤害了我,凭什么我还要感激你,做一个强大的人,就是要学会与那些不堪的人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