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题材电影有哪些
㈠ 影评:拍摄于贵州凯里的电影《路边野餐》
很久之前我就看过《路边野餐》这部电影,还有《百鸟朝凤》《驴得水》《十八洞村》等小众电影,为什么说它们小众呢?因为这些电影的上映都比较坎坷,题材也另类。《百鸟朝凤》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传承;《驴得水》把教育的喜剧演成了悲剧;《十八洞村》讲的是湖南湘西的扶贫之事。
回到《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初期的宣传是农民(医生)诗人、贵州凯里等元素。对比《十八洞村》的如歌田园,《路边野餐》比较冷调,老旧的舞厅漏雨的老房、天台的小诊所、贵州弯曲的小路、以及诗人老陈旁白的诗句、绿皮火车的呼啸等等。
《路边野餐》讲的是一个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老陈,为了寻找侄子小卫卫,带着老医生交给的卡带、衣服、旧照片从凯里来到陌生的小镇(镇远某地),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小镇中,他与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时空获得重逢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8月11日在瑞士洛迦诺首映,2016年7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到冗长、阴沉、慵懒。主角陈升(老陈)是凯里诊所的一个医生,《路边野餐》也是他诗集的名字。
生于1989年的年轻导演毕赣创作剧本《路边野餐》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影片中借用画面构图的生态诗意与老陈旁白的诗句来记录贵州的破碎诗意。
无论是滴答的雨滴、噗嗤的水壶、居住在水泥洞里的水果商、铁轨和绿皮火车、还有贵州当地的民歌和方言等等,在特写或冗长的镜头中,给观众一种压抑、错愕的诗意之美。
电影中老陈的诗:
人物出场定位
这些诗句是电影开始不久,主角的旁白,主角的很多诗句,都是和贵州凯里生活有关的,比如亚热带气候、用手电筒照亮衣柜等等。
电影开头《金刚经》就表明了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不可知,碎片化的镜头开始泛滥在电影的前半段。
民间流传的野人。电影中有几次提到野人,电影开始小卫卫说到电视中报道的野人,他感到害怕;后来老陈开着哥们的车行驶在浓雾弥漫的公路上,也穿插了野人报道;后来还有大卫卫教老陈赶跑野人的土方法。这里的野人,或许是民间对未知的、不可抗的事的一种寄托吧。
梦。老医生关于“爱人”的梦,老陈关于“妈妈”的梦,都是对爱的追忆和呼唤,在镇远,老陈哽咽着和漂亮的妇人谈起他的梦,关于大海、关于海豚。还有钟表匠的职业,也和梦有关,活在阴间的人托梦,是民间经常听到的话题之一,轮回、信仰这些神秘的东西,在《路边野餐》似乎很缥缈,包括小镇的那些开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小伙、在农村打台球的小伙、拥有一个导游梦的洋洋等。
老医生因梦,回想过去美好的爱情。
老陈因梦,而上山再次祭拜母亲,而去镇远寻找梦中的东西。
洋洋因梦,送给大卫卫一根红绳,这样大卫卫开车就不会熄火,她要去远方,除非时间能倒流。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中的两个地标词“凯里”和“镇远”: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县,北界黄平县。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等荣誉称。闻名世界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来自贵州凯里雷山县。
镇远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靠湖南新晃,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这里提到的是贵州凯里和镇远的风光。电影的英文名是Kaili Blues,中式翻译过来就是忧郁凯里或蓝调凯里。导演毕赣出生于贵州,这部电影中穿插的是活生生的百姓生活镜头,没有刻意去美化,看那些漏顶的瓦房、锈迹斑斑的铁轨、改建中的新农村、长满青苔的农村小路、弯曲的乡村道路、河边的旅馆、木板与铁链搭建的吊桥、拆迁即将到来的福利等等。
这部电影,除了让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人生百态,也看到了电影之外导演的出发点,用诗意去解读人间的悲苦,用镜头去记录和宣传凯里。这样的勇气,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里的诗并不美,太抽象。
这里的风景并不美,太压抑。
这里的画面并不美,零碎,冗长。
但是,我喜欢这样接地气的作品
一年多以前,我看路边野餐以后,就随手涂鸦了一段文字:
路边野餐
穿行在黄昏的山间小路
回到多年以前的土地
疯长的野草、放养的黄牛
寂静的山谷把我们围住
没有路灯、没有爱情、没有4G网络
只有煤炭、烧烤、烟酒、朋友
.
搬着石头,垒起
生火引炭,搭架,拌料
开启燕京啤酒,在夜色中迷失
扇风、沫油、翻串,样样得亲自搞
谁在歇斯底里的骂娘
谁又在旷野中唱起了情歌
.
女人,酒,烟,性,梦想,友谊
在放浪的谈笑中,我们已经慢慢变老
屁股下的土地,十年之前
种的是花生?玉米?还是黄豆?
黑夜把我们围住
我们是荒野中的小丑
.
路边野餐,不是一部电影
没有诗歌,没有收音机,没有女孩
路边野餐,欢笑和哭泣交织
昔日的草帽,丢失在哪里
篱笆已经被荒草吞噬
我们被城市和乡村遗忘
阿亮的月亮于2017年4月
《路边野餐》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带着好奇,第二遍是因江左融姐要看我写的影评,才再次看的,当初也是我推荐姐姐她看了这部电影,在我的心中,这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喜欢小众类电影、喜欢贵州的观众,应该抽个空看看。
作者|阿亮的月亮
原标题:《创作剧本花费3年时间,在贵州凯里拍摄的这部电影,成本不过20万,却获国内国际10多个奖项》
更多好文可点击关注专题:
驮娘江
㈡ 反映宁夏和甘肃地区生活的电影有哪些
近期的,还算质量很好,很有清怀的,推荐几部李睿珺导演的作品。
李睿珺:1983年出生于甘肃高台,2003年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原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其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和人文关怀。
讲述了讲述一名73岁农村老汉“老驴头”独自治理祖坟旁边沙漠的故事。《老驴头》的故事,其实就是村里爷爷奶奶们晚年生活的缩影。老驴头用一生来完成自己作为儿子、父亲、爷爷的义务和责任,用一生来证明自己是个劳动者,但是巨变的中国即将把这一劳动者的身份清零。如今,老驴头面对即将被沙漠所掩埋的祖坟时,面临再一次失去自己的土地时,他选择了独自治理祖坟边的沙漠,尽自己作为儿子、孙子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部讲述一个老人再作为父亲和爷爷后又如何做回儿子乃至孙子的故事,也是导演想借此来告诉每一个人不要忘记我们都是自然的子孙,我们还有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㈢ 能评价一下你们村的赤脚医生吗
评价,怎么样评价?
不过,说说也可以,赤脚医生从65年卫生员开始到70年健卫生站就开始了赤脚医生这个全国性风雨兼程的名字,,,
说幸劳,从一根针一把草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用竹子,编上筐子装药为老百小伤,小病备战,,,还要利用中午,雨天出扯各种草药备用。还要抽时间背上木头药箱到每个生产队去转转看是否有人急需,,,
有人说赤脚医生一边劳动一边为人们治病,其实根本没有劳动的时间,要想帮助家里干点农活时除非利用晚上,,,因为进卫校一年多是正规上课当然就是脱产的。
平时除了培训学习外都要出去,查螺,灭螺(开沟挖渠洒药),春夏秋冬都要搞预防,不菅天晴,下雨都要到每家每户,田边,地头,,,如春季的牛痘接种,麻诊,百百破,,,夏季的钩端螺旋体,,,秋季的乙脑等,,,
人们用睡觉都睁着一只眼来形容确定也不为过,因为你不知何时有人生病,何时有人被伤,半夜叫你你半夜也得出诊,,,
真实地说,当时很多农村人连1角多几角钱的药费都付不起,绝大部分人看病后一分钱也没有,记帐!记帐!一个卫生站帐本几大摞,村上筹资的钱吃完一年又一年,,,
事实上一个村站供死了许多五保人员,见及帮护了若干困难人员。
如要评价一个村医的人品,为人民服务几十年风雨赤脚的性质,再说,上级心知,群众有眼睛,这就要问当地年长人和上级主菅部门束定了。
最后还是想说下,赤脚医生一一乡村医生,做了工作有绩效都无所谓,关键是几十年一直过着非医非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不人鬼不鬼,昏昏然然地让当初朝气蓬勃,筹箸满志的青年走到今天白发满头也不被认可,老无所养只有硬头皮,,,现在较年轻一点还说,赤脚医生一一乡村医生药贵,整人,坑人挣了大钱而且富甲一方,,,哎哟!要说天知道可天无眼,要问地知否?而地无心,,,哎!总得说来,自己说了不算。对赤脚医生一一乡村医生的评价那要看是什么阶层的人群,什么阶层人群的思想和过往的领导部门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实际评价!
作为农村的赤脚医生,那是我国在六七十年代缺医少药时,党中央毛主席为了解决农民有病无处看,遭受病痛的折磨,通过短期医疗培训以后,回到农村为农民解决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特别是那时又实行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农民看一次病只需要交五分钱就可以起来打针吃药治病的目的。在那些年代农村的赤脚医生,也确实起到了为农民真正解除病痛的折磨很好的效果。当时的农民也确实非常的满意。因为那时的赤脚医生,没有架子,也不图钱财,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救死扶伤精神,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去解除农民的疾病痛苦。就是半夜也是随叫随到,为农民去看病治病。作为赤脚医生过去六七十年代那种为农民看病治病的现象,可能真的成为了 历史 ,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农民也永远盼望不到,那种一心一意为农民治病看病的好赤脚医生年代了。就让它成为 历史 翻过去算了。
自从毛主席“一切为了人民 健康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下达后,我们大队4千人配备了两男一女三个“赤脚医生”。那时兴合作医疗,每人年交0.50元,每次看病缴费5分。看过电影“红雨”“春苗”的都知道,“医生”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的,送医上门也不收费。那个年代怪病不多,疫情只有天花、麻疹,七岁以下防疫无费。较大的病“赤脚医生”解决不了的,一般由他(她)们陪护病人至公社卫生院。我村一位孕妇难户,在家生了一天未出,只好到卫生院去求医,刨出一对双胞胎,卫生院收费10元。亲朋好友去看她,七八家每家资助2元,产妇家没有为求医背包袄。“赤脚医生”的益处很多,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的。为节省有缘的网友们的宝贵时间,再见。
赤脚医生是一个 历史 的代名词,用现在的话说叫乡村医生,她产生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其 历史 贡献不可低估,是当时农民 健康 的守护者。为此当时还拍摄了一部以赤脚医生为题材的电影,年代久远名字似乎叫《春苗》。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加上农民居住分散,在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农民看病即使到公社(现称乡)卫生院也非易事,大队卫生所(室)的赤脚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首选。
本博是5O后所出生的人,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从未离开过家乡,对农村推行赤脚医生的政策略知一二。大队卫生(所)室不仅承担给(社员)村民治病,还承担着防疫工作。每年春季,大队的赤脚医生按照公社卫生院的布置与要求,带领各生产小队的卫生员轮流下到每个小队进行防止儿童脑膜炎、疟疾病的发生。本博高中毕业后曾当了三年小队的卫生员,与赤脚医生们打得火热。
当然赤脚医生与小队卫生员的所有工作任务全是集体行为,报酬是由生产队记工分。尤其是赤脚医生所在岗位,不论人多人少必须日夜轮流值守,遇到危、急、重病人哪怕简单处置,便于上一级医院抢救病人。特别是夏季农药中毒的人特别多,需要洗胃输液,人手不够,各队里的卫生员也可以帮助一下。
农村的基层卫生室,条件简陋,常见的设施有两三个中药柜,砖块水泥切成的西药台。切割中草药大切刀、铸铁型的碾槽、擂臼,当然还有称重量的戥子。
张医生我不知道你的年龄,但是现在己经不是当年的赤脚医生了。应该是穿鞋医生。当年背着药箱走在田埂地头,只要看生产队的社员在什么地方干活,都到现场去转一转。夏天发一些仁丹,十滴水。冬天也会送一些活血止痛膏。别看药箱不大。但是东西也比较全,什么听诊器,温度计。注射器,应有尽用。还有小型酒精炉。
一般一个大队有三名赤脚医生,各个生产队都有一名卫生员,大队的赤脚医生经常带领卫生员上山采药,一般都是常用中草药,如蒲公英,沙参等等。很多中草药治病非常棒的,如一种叫马鞭草的小草,治疗虐疾非常有效,笫一天吃下。第二天就好了。还有一种中草药治疗甲肝非常有效,只要敷在手脉,第二天把水泡的水放掉。进行适当以调理,几天也就好了。
那时候赤脚医生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要管,虽然条件有限,医疗本领有限。因为很多都是小学毕业生。但是他们认真动头真的令人称赞的,不管遇到什么病人,自己不会治疗,但是都全程赔护到区卫生院。
那时候的赤脚医生是不拿工资,他们都在生产队记工分。也就说和社员是一样,都是记工分。而医疗室看病是不收费的,每年按人口有生产队交给大队每人五元人民币。社员也是不管的。所以当时没有治病就贫的现象。
首先,赤脚医生说法有其特定的年代,它是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个电影叫“红雨”,讲述的就是赤脚医生的故事。
其次,赤脚医生的特点是不脱离农村劳动,边劳动边为群众服务。行医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还没有工资,他们是以工分计报酬。
如何评价赤脚医生?我认为应该尊重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笔者有幸从事过两年赤脚医生,下面简单的说一说自己的经历,算是对题主的回答。
我们村当时有我们两个赤脚医生,一个比我年龄大,也就是他比我干的早,而且比我干的时间长。
我是先由大队推荐,送到乡卫生院学习三个月,之后回村后跟着那位年龄大的一起干。
我的搭档年龄大,所以他早就成家,并且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我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自然时间比他自由。
也就因为这个原因,自从我干上赤脚医生后,乡亲们都喜欢找我。尤其是晚上出诊,可能是大家感觉我比较方便。
我干了时间不长,据乡亲们说我打针不疼,所以之后找我的人更多。我也是来者不拒,反正我也没啥事,再说我搭档确实家里比较忙。
我们除了诊治一些小伤小病以外,还要负责公共卫生的监督,以计划免疫等工作。什么打疫苗、服糖丸啥的都干。
后来我回了城,又上了医学专科,想起那时有些后怕。主要就是那时候医疗物资匮乏,尤其是消毒设施很差。打针用的玻璃针管,就用普通锅煮一煮或蒸一蒸。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的服务热情很高。乡亲们只要需要,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也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反正是随叫随到,从不讲价钱,更不讲报酬。
也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一是没钱,二是交通不方便,即使去公社卫生院也有困难。再加上赤脚医生的服务便捷,所以当时的赤脚医生很受乡亲们欢迎和尊重!
这就是我了解的赤脚医生,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欢迎讨论!
我是1974年7月下乡的人,在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我对赤脚医生还是非常满意的,评价也非常高,当时村里赤脚医生是他父亲干部下放下到村里,他原来就是学医的,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也没学到很多知识,但是由于他和贫下中农的感情深,隔几天就到我们到屯子里来一趟巡诊。也到我们集体户这边来,看看我们大家有没有什么毛病,如果天晚了,他还和我们男同学一个炕睡觉,就吃在我们集体户,和我们聊在农村的经验和教训。由于他比我们先到农村好几年。像我们集体户的老大哥一样。当时我们去修河会战。修梯田会战,经常有受伤的,他都是随队跟我们一起去参加会战,也经常在工地上进行巡诊,那时他很简单就背一个医药箱,但是里边的常用药是比较全的,我们在工地上受伤包扎医治是不花钱的,他直接治完了就可以,不收费用,还会定时给你过来换药。如果平时有病,头疼脑热。他会给你开药,也会给你打针,吃药,也就是几分钱,打一针也没有超过一块钱,大家管他叫王医生,没有管它叫 赤脚医生的,因为他是学的医生的专业,其他村的医生就不一样了,有的就是到公社的卫生院学习几个月,回来就是村上赤脚医生了。后来这个王医生,随着父亲落实政策就回省城了,大家都很想念他,都说他有技术,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当初他给我们知识青年集体户看病的事情好像还在眼前,虽然他有一件白大褂在村里卫生所,但是他很少穿这件白大褂,只是带着一个草帽几乎和农民一样。他是没有工资的,和劳力一样,每天挣10分工,但是晚上有有病的,他得起来去给人家看病。大一点的病他和人家一起把患者送往公社卫生院。这就是我对乡村赤脚医生的印象,现在如果村里还有这样的医生给村民看看小病,会节省农民不少钱。也会使一些农民不出村,就能够受到医疗上的帮助。现在国家还没有那么发达,就按发达国家的办法去衡量医生。对赤脚医生这样的做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使不少农民感到不方便,也加大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大家很怀念乡村的赤脚医生,他那种朴实实用热情的服务,深深地留在了下乡知识青年和农村人的心目当中。
赤脚医生虽然收入低,但是却职务繁多,头痛脑热,防疫,外伤,杂病几乎都要精通一些,地里还要劳作,毕竟他们自己也要生存,在医疗行业,他们是最辛苦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希望国家层面能提高他们的待遇。
谢谢你的抬举!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村里有三位赤脚医生和一位会计,有位女同事手打针不方便,大队变通到小学当老师去了。
一位男赤脚医生比我年长些,让他在卫生室坐诊,会计专门管帐进药,我年轻点就下乡出诊和搞计划生育和预防工作。
那年代是各生产队计工分,我存记得是吃八分的粮,那时各生产小队的人都很热情纯朴,有时还留我吃领,那时的病没有现在的种类多,生产队干活,有的人家里孩子多,没时间吃剩下的菜和饭就没吃坏肚子的。
那年代很重视预防工作,上级医院经常有人下来搞预防宣传学习工作,以预防为主。
七十年代开始搞计划生育工作,开始工作很难做的,理解生娃是自己养,没有要政府养,思想都想不通,特别是先生女娃的,总想生男娃,执行起来很难很难的。
那时我们思想都只想把各自的本值工作搞好,没有其它的想法。
我81年结婚跟随丈夫离开大队,82年国家政策个人开诊所。年长约同事年龄大没有干了。
一个字,好,赤脚医生随叫随到,问病给药,价格公道,人人欢迎,个个叫好,不像现在,一个乡卫生院,治个感冒要十天,一千多元。
㈣ 穆桂英挂帅菜花演过什么电影
穆桂英挂帅菜花扮演者是阎妮。曾出演《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穆桂英挂帅》等电视剧、电影《最美的乡村医生》等
㈤ 西江千户,苗寨之影
这是去年8月,方鲤在西南地区的游记。时隔一年仍然怀念,故在发布。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毕赣《路边野餐》
8月4日下午到达凯里。
刚出火车站,就有不少司机在门口喊着“西江苗寨!西江苗寨!苗寨去不去!”我还不急着去苗寨,计划先在凯里停留一晚。
我是通过毕赣执导的《路边野餐》才知道凯里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凯里的乡村医生,为寻找侄子,来到一个叫“荡麦”的陌生小镇,经历了一系列如梦似幻的故事。取景地在黔东南地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去黔东南一趟。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辖凯里市和15县,居住着3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人数最多,其次是侗族。黔东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所以凯里也有明显的地形起伏,坡多弯多,这也是我接下来一个星期里旅途所经地的共同特征。
“凯里”这个名字源于苗语,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称“田”为“里”。至于“木佬人”是什么,据说也是一支少数民族,目前未获官方承认。
从住处后面绕出去,有一条小路,两边围着栏杆,墙上满是色彩鲜艳的图画,画着凯里少数民族的风俗,包括吹芦笙、长桌宴等等,生动活泼,估计是带有宣传性质的一条特色小路。
凯里的出租车是绿色的车身,如同周围的山一样长满森林。
夜晚,走在凯里的北京西路上,这里是城市的繁华街道,道路两旁立着一排排高大的路灯,呈玉兰花形状,散发出白色光亮。
没有在凯里停留很久。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凯运司客车站买了去西江镇的车票,16元一人,路途耗费一小时左右。
当大巴驶出城区,进入郊外,渐渐地就像穿越了一般,两边不见了寻常的砖房,木质吊脚楼占据了视线。屋顶盖着黑瓦,有个银色的牛角形装饰物,据此推测牛该是苗族的神性之物。楼体用木板搭建而成,颜色与当地的土壤差不多。贵州天气多变,潮湿多雾,吊脚楼依山傍水,就山势而建,通风性能好,成为当地民居一大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还未进入景区大门,就有穿着苗族盛装的老奶奶站成一排,表示对游客的欢迎。苗族老爷爷扎着头巾吹芦笙,让人视觉与听觉上都充盈,也让人从外面就感受到,这完全是一个商业化的旅游景区了。
进入主街以后,看到人头攒动,提着行李的我们打算先找住处。经过一座风雨桥,登上台阶,西江苗寨的客栈顺山势而建,山脚、山腰和山顶均有分布,一般而言,越往山顶走,风景越好,价格越高。我不知在网上哪儿看到一种说法,这儿的客栈总是供大于求,因此不必提前预订,到了再找也不麻烦。
然而我们到的时候是旅游旺季,许多客栈早早就满房了。彼时正值中午,耐不住肚中饥饿,我们先进了山腰一家餐馆,点了两碗牛肉粉,用的是当地特色的米粉,味道鲜香,15元一碗,在景区算实惠了。
吃完以后,发现这家店也提供住宿,一问,普通双人间没有空调,厕所是公用的,价格180元。苗寨并不凉快,高温也有34度,我们需要空调房休息,便继续再找。后来发现一家途窝客栈,正好一个旅行团退房,双人间280元,有空调和独卫,就是前一天下过雨,屋内很潮湿,而且隔音很差,楼上人走路会踩得地板吱呀呀响,这似乎是吊脚楼的共性。这家客栈地理位置不错,有个露台,望出去视角好,早已在山路上负重爬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就住下了。
下午沿河去主街。河边有许多穿着苗族服装拍照的姑娘,租一套衣服拍照10元,倒是不贵。不断有人来问我要不要照相,但天气炎热,也不愿折腾,就一一谢绝了。
苗族除了五彩斑斓的服饰,银饰也很出名,而且以大、以重、以多为美。随便路过一个小摊子,上面都摆满了闪亮的银饰。我拍到的一个银饰摊,苗族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苗族人喜食糯米。小吃摊上随处可见蒸好的糯米饭和竹筒饭,还有用糯米捣成的糍粑,揉成一个小团,裹上芝麻粉、花生碎之类,咬一口,清香粘糯,甜而不腻。糍粑槽放在小摊边,顾客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捣糍粑的感觉。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各种酥糖类小吃。苗王酥满街都是,还有一种我忘了名字的小饼,摆在筛子上,上面撒着芝麻,有师傅托着筛子晃荡,芝麻粉末便会均匀地粘在饼上。
景区里有个 苗族博物馆 值得一去,里面展示了苗族人的历史和生活习俗。我们刚进博物馆就下起了大雨,恰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躲雨并了解苗族风俗。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苗族古歌传唱道:风生雾,雾生云,云生雨。雨落到地上长出了枫木,枫木长大后引来两只鸟雀在枝头鸣叫,然而这鸣叫惹怒了树下的女神。女神怒而将枫木砍倒,树心却化作一只蝴蝶翩飞。蝴蝶与水上的泡沫“游方”(恋爱)怀孕后生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艰难地孵化了十二年,最终诞生了十二古祖——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
由此看来,人的祖先来自于蝴蝶与泡沫的结晶,这起源故事竟有几分美丽。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为蚩尤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牛图腾的传统,崇拜水牛,男女盛装都头顶水牛银角。苗族命途多舛,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迁徙,如今散布于世界各地,集中于中国西南部和世界东南亚一带。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至于苗族姓氏,可以通过各种规则译为汉姓,有些规则十分有趣,由于比较复杂,此处不展开了。
在印花技艺方面,苗族人擅长蜡染。就是用蜡刀蘸熔蜡在布上绘花,以蓝靛浸染,染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布面就呈现出了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在苗族吊脚楼的堂屋外,往往于悬空走廊上安装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由于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雨停以后,我们走出博物馆,再往前就是农田区域了,一片青翠。这里的稻田养着鲤鱼,当地的酸汤鱼多采用稻田鱼。对面是整齐的梯田,底下有水车,便于往梯田引水。凑巧看到两个小孩子在田埂上走着,自由自在。
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便撑伞在长椅上坐着。但很快雨就小了,空气也凉爽了不少。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一家叫“老磨坊农家”的临河餐馆,点了当地特色的酸汤鱼。不过等酸汤鱼端上来的时候,看上去有点像死鱼,那种口感吃着不太习惯,但老板说新鲜得很,不知是真是假。
贵州喜酸辣味,这不是偶然。古时候,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做菜调味只能就地取材,用辣椒和酸汤调味。而且黔东南气候潮湿,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能帮助消化止泻。因此,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几个酸坛子。
酸汤最佳制法是以米汤自然发酵为汤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红柿酱、糟辣椒等多种作料熬煮而成。大家可能对重庆特色的酸菜鱼更了解,但是酸汤鱼的酸味和酸菜鱼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俯瞰西江苗寨全景,最好登上观景台。有观光车可以带你上去,但是路途并不遥远,我们选择步行前往。
等到夜幕初上,千户灯火点起,苗寨又是另一番面貌。晚上有个苗族歌舞表演,貌似是100元一人。我们没有进去,而是沿着酒吧一条街溜达了一圈。
一条沿河栈道上展示着一排摄影作品,都是黔东南地区的苗寨,西江苗寨只是其中一个,西江苗寨因为有千户人家,最大也最为出名。除此以外,还有朗德上寨、季刀苗寨、卡拉苗寨、独南苗寨等。
有趣的是,朗德上寨本应更出名,因为它在2008年曾是奥运火炬传递处,但是后来被西江占去了风头。听说郎德上寨没有被过度开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对于向往清静的旅客而言,或许是比西江更好的选择。
回客栈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南瓜形状的路灯,很可爱,便拍了下来。
西江苗寨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家家都开客栈,也许这样的好处便是,可以集中展示苗族风情,并且赚取商业利益。
居住的苗人都为了招待客人而忙碌,不知他们对外来人如何看待。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表象,然而并没有触及内里,看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构成他们文化的真正独特之处。
不知道在忙碌的间歇,他们有没有空望一望这样的夜景,看着如此灯火,内心作何感想。可惜此行并没有机会与苗人深入交流这些问题。一切答案我都无从知晓。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表达
这对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毕赣《路边野餐》
第二天早上醒来已经7点了,我扛上相机再次登上观景台,去拍清晨的苗寨。那天云厚,雾气在山头缭绕,太阳迟迟不露脸,等到真正露出时已经升得很高了。
下山以后买了碗糯米饭,上面撒着一些咸菜和辣椒。有点干,没有想象中好吃,或许是这种口味吃不习惯。这也让我突然想念起了家乡的糯米饭。
此次一别,不知是否有缘再见西江苗寨了。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毕赣《路边野餐》
㈥ 讲诉一个乡村医生和一个得知自己丈夫出轨的女人而发生率性关系的韩国电影
《密爱》乡村医生是李钟原,女主是金允珍,不错的电影
㈦ 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啊
《密 爱》 (韩国版的nine 1/2 week)
主要人物
▪ Mi-heun(金允珍 饰)
▪ In-gyu(李宗元 饰)
▪ Su-jin(河承丽 饰)
▪ Rest stop owner's husband(孙秉浩 饰)
剧情:家庭主妇美京(金允珍 饰) 在得知丈夫有外遇后,生活便味同嚼蜡。她搬了家,希望借此忘记痛苦,换来的却是不断的头疼和噩梦,直到有一天,她在海摈村庄遇到了医生仁圭(李宗元 饰)。仁圭是一个生活悠闲的乡村医生,虽也是有妇之夫,却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靠女人打发无聊日...…
相关信息
《密爱》是一部由韩国导演边永妵编剧并执导,影片改编自女作家全镜潾的作品《在我一生中唯一的特别日子》,描述了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在丈夫出轨的巨大打击下陷入不伦之恋而不能自拔的故事,金允珍凭借影片获得第二十三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女演员奖。
【在此感谢Hanphinnie的帮助~】
㈧ 最美医生李春燕纪录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手法
最美医生李春燕纪录片采用了线性结构叙事手法。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线性结构叙事法,是一种经典的叙事手段,遵照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和事件的集中统一。《2012感动中国最美乡村医生李春燕》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102万乡村医生的代表,李春燕,在乡村医疗这个领域,在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的这个年代,她和她的同行们一道,承担了本来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担负了中国农村10亿人艰难的健康和未来。纪录片符合了线性结构的特点:
1、注重故事的完整性。
2、时空的统一性。
3、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纪录片内容很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
㈨ 所有有片名有医生两字的电影
日瓦戈医生
医生
流氓医生
僵尸医生
羊羔医生
新羔羊医生
电影《沙发上的心理医生》
外科医生奉达熙
外科医生 Exquisite Tenderness (1995)
鬼马俏医生
凶屋医生
爱德华大夫
T医生和女人们 (别名: 浪漫医生(台)/医尽女人心(港)/甜心医生 )
女医生
浮士德医生的奇异事件
恶魔女医(豚鼠系列)
迷糊动物医生
Dr. Giggles简体中文名: 吉格斯医生 又名: 恐怖医生
中文片名:k医生 英文片名:Doctor K
风流医生俏护士
帅哥医生
医生的故事 The Hospital (1971)
野蛮实习医生
医生也疯狂 Young Doctors in Love (1982)
怪医杜立德 Dr. Dolittle (1998)
㈩ 方言电影
方言对白电影如下:
1、四川/重庆方言——《火锅英雄》讲述了在布满防空洞的重庆,三个从初中就“厮混”在一起的好兄弟合伙开着一家火锅店,名为“老同学洞子火锅”。
由于经营不善,几人落得只能转让店铺还债。为了店铺能“卖个好价钱”,三人打起了“扩充门面”的主意,自行往洞里开挖。没想到,在扩充工程中却凿开了银行的金库。就这样,濒临倒闭的火锅店和银行金库仅有“一洞之隔”。
2、四川话、山西话——《让子弹飞》该片讲述了悍匪张牧之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县长,并与镇守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一场激烈争斗的故事。
3、四川话——《杀生》讲述了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中有个寨子,是个人皆长寿、规矩自成之地,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某日突爆传染病,地方官派医生前往诊治。
他在镇子外发现奄奄一息的牛结实。进寨后,往日温厚的村民一反常态,不仅对牛结实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迁怒于医生多管闲事。
(10)乡村医生题材电影有哪些扩展阅读
1、《火锅英雄》由陈国富监制,杨庆编剧及导演,陈坤、白百何、秦昊、喻恩泰联袂主演的剧情片。
2、《让子弹飞》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3、《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