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出的抗日电影有哪些
❶ 这部20年前的抗日剧,好看到一秒都舍不得眨眼
每一部顶着抗日的帽子认真刻画人性的电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在之前笔者一篇文章——《 日军一技能公认世界第一,但在中国抗日剧中却经常被虐待 》中,有朋友留言认为笔者有些较真了,看杀鬼子就图个乐呵,难道非要让鬼子把咱们打的跟狗熊一样才好看?我说,如果图乐呵,有很多优秀的剧或电影也可以看,但不是神剧,因为当下没有哪一部神剧在推出的时候,摆明着告诉观众它是一部“抗日喜剧”的。
当然不是你们以为的《举起手来》,这部虽然也很欢乐,但仅仅是成功的喜剧而已,从影片的内涵上来讲,《举起手来》是远无法与我们今天的主角相比的,而且笔者一直觉得,能拍出《紫日》这种作品的冯小宁,《举起手来》只不过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甜点而已。
今天要说的这部,片名叫《巧奔妙逃》,豆瓣评分7.6,在同时期的抗日题材喜剧作品中,仅次于经典IP改编而来的《三毛从军记》。
这部片子的剧情简单到像是小学生写的命题作文,概括起来就是:八路军缴获了日军的战略进攻图让小八路把进攻图安全护送到根据地,日军派兵追捕小八路,貌似国民党特务的卧底也来抢夺,受伤的小八路又将进攻图交给了农民老幺、顺子和说书艺人,而这几位在不断的跑路中最终挫败鬼子进攻阴谋的故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谍战,没有刻意渲染的家仇国恨,也没有炫酷到没朋友的武侠风,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片子简直不具备任何可以火起来的卖点。
而演员阵容更“惨”,唯一的花姑娘连主演名单都没能进去,通篇就是看几个颜值完全不在线的大老爷们一边跑路一边掐架,唯一长相帅气的,还是个日本军官。
就是这么一群老腊肉,却为中国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带来了一股清流,这股清流流到今天,在满屏幕高来高去的“抗日奇侠”们中间,越发地显现出了它的难能可贵与不可复制性,可以说,如果国内还有哪部战争题材的喜剧能与国际经典喜剧《虎口脱险》相比的话,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影片中饰演老幺的魏宗万、饰演说书人的徐玉琨、饰演秦贵的黄宏和饰演日本军官佐佐木一郎的孙敏(同时也是本片导演),四位全部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总共100多人,第一夫人也在内),演技无可挑剔,如果换上今天流行的鲜肉阵容是绝对演不出来当年的效果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这部片子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今天的国内片商们都知道,请小鲜肉才能创造商业价值。
上图《三毛从军记》,下图《绝境逢生》,再加上这部《巧奔妙逃》,魏宗万老师一人跑遍了国产抗日喜剧中最拿得出手的三部大作。
纵观这一类型的影片,无论是被奉为始祖的《虎口脱险》还是上面提到的三部国产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现的手法是喜剧的,但阐释的主题却是严肃的。这也是跟现如今大行其道的国产神剧最大的区别,我为什么说神剧的三观是不正的?因为神剧看似是严肃爱国的正剧,但最后传达给观众的主题却变成了荒诞的喜剧,前者是闭着眼讲实话,后者是睁着眼说瞎话,你告诉我,能一样吗?能吗?
因为这几个老戏骨太能飙戏,所以在《巧奔妙逃》里你很难发现谁是真正的主演,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很鲜明,弹棉花的、说书的、伪汉奸什么的,虽然是“好人、中国人”,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却多是贪生怕死读书少,长得更是歪瓜裂枣,颜值完全被日本军官甩了八条街。
看到炸弹也会吓尿。
连最经典的盒子炮都不会使,没错,中国人可不是随便拽过个人来都会使盒子炮。
手雷扔到脚底下,居然直接吓得趴在手雷旁边,不知道跑也不知道踢走,大概是吓懵比了的表现。
这不正是那个年代中国最底层小老百姓所应有的表现吗?不要说那个年代,就是放到现在,有几个老百姓敢说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能不被吓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而在如今的抗日神剧中,又有哪部是敢这么表现中国人的?还是主要角色?随便一个农民出身的主角因为亲人村民被屠杀了,拎起枪来就敢跟日本人干,一枪一个,完美体现了“我们都是神枪手”的游击队之歌的精髓。
整部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便是那个让人怎么也恨不起来的日本军官佐佐木一郎,他的人设是这样子的——日本乡村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员,真不知道这样的出身是怎么混成少佐的。
这位全片的反一号初一登场很多人就笑喷了,在他与日本司令员的对话中,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司令:“这次绝对不许再收集中国乐器了。”
佐佐木:“啊...”
别的日本军官挂佩刀,这位挂的是根长笛;别的日本军官枪套里放的是南部手枪,这位放的是排箫。看着这位一件一件地往外掏乐器,司令的内心OS显然是:你TM到底藏了多少?
所以,佐佐木一郎是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来到中国的日本军人,与上级交代给他的任务相比,显然他更愿意收集中国的乐器。
比如在缴获了老幺弹棉花的工具之后士兵向他报告说缴获了八路军的弓箭,佐佐木仔细端详了一番说道:“笨蛋!这哪里是八路军的弓箭,这是八路军的乐器!乐器!”
这是对音乐有多么深切的感情,才能流露出如此诚挚的笑容和目光?这样子简直比缴获了八路军的武器还要高兴有没有?
在追寻任务一无进展的时候,放到别的抗日剧里,鬼子早就“八嘎死啦死啦”了,但是这位不同,这位居然还有心情带着手下赏月——“我家乡的月亮,也常常是这个样子的,月圆的时候,月亮从这边升起,从那边落下;上弦的时候,从这边升起,从那边落下;下弦的时候,从这边升起,从那边落下。”
“我教了22名学生,他们每个人都会演奏一种乐器。月圆的时候,我就带他们到小河边去演奏。我要把这些乐器全部带回去,教会他们。等战争结束了,我们要到东京去演奏。”
我想,当人在思念故乡,憧憬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的时候,大抵就是这样的表情吧,这个镜头也是全片的精华所在,“一部成功的战争片,它的内核一定是反战的”——很显然,这就是一个反战的镜头。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佐佐木可能会一直做他的乡村小学音乐教员,他会在家乡的月夜下吟唱,或者在樱花盛开的日子里带着他的22个学生共同演奏一曲......但这一切看似很平常的画面,在战争中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在老幺和说书人被俘后,佐佐木听到黄宏扮演的翻译官说“他是音乐世家第三代传人”时瞬间肃然起敬,居然与手下的日本兵们庄重的盘腿坐了下来,开始听音乐!哦用错词了,应该是欣赏音乐!
黄宏:“他站在高山上,在呼唤自己的心上人,这姑娘姓弹,叫棉花。”
佐佐木:“哦~多么好听的名字啊!”
讲真,每次看到这段里黄宏一本正经地给佐佐木解释什么叫“弹棉花”,就笑的肚子疼。
这个片段,是在笔者的抗日剧观影史中,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幕,尤其是用来呼唤远方姑娘的神曲——《弹棉花》,简直不能再魔性。
而在“花姑娘”出现以后,佐佐木还义正言辞的要求手下士兵绝对不可以动粗,要用合唱《弹棉花》的方式来打动“花姑娘”。这种设定看似荒诞而滑稽,但这不正是佐佐木原本艺术家的情怀和当下侵略者的身份的错位的体现?而这种错位是什么造成的?是战争!直到此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道理终于被导演给展现了出来,或许小的时候看到这一幕你会觉得无比好笑,会觉得这个日本军官怎么如此愚蠢,但长大后的每次重温,你是否会在位反派的滑稽和愚蠢中体会到一丝战争的沉重和小人物的悲哀?
同样的愚蠢还有两处画面,一处是在追击老幺和顺子时,被说书人随手仍在地上的手枪流弹崩了脚——
在识破了黄宏卧底的身份之后还被黄宏一拳打到墙上倒挂了起来——
可笑吗?可笑;
夸张吗?夸张;
神剧吗?并不是。
你可以说它是喜剧,但它绝不是神剧。抗日神剧之所以神,是因为它作为战争剧、历史剧完全不尊重历史事实,把扯淡当历史呈献给观众,为了激发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什么裤裆藏雷的下限都能想得出来,其后果就是掩盖了抗日的真实面貌,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危害却比“卖国”还要大,一句话评价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而如《巧奔妙逃》这类的抗日喜剧是借用了抗日的背景,但讲的却是战争下的人性,不论是热爱音乐的日本军官还是贪生怕死的市井小民,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想要守护一生的人,没有人愿意拿枪打仗,却偏偏要为了一本战略进攻图不得不让自己身陷险境,体现出了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哀,一句话评价就是——嬉皮笑脸地讲出大实话。
这是艺术造诣问题,绝不允许有人来混淆黑白。
在《鬼子来了》被禁后,姜文在一次采访中说得好:“爱国主义是不需要唤起的,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常常讽刺和挖苦愚昧的中国人,你能说他不爱国吗?所以,那些一脸激愤、满口国仇家恨的抗日正剧不一定就是爱国,而那些敢于直击人性、揭露不是那么伟光正的一面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宣扬负面”。
所以,什么样的抗日剧才算是三观正?什么样的主旋律才算是经典的?在我看来——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大时代的洪流下,敢于直击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在残酷的战争中,保留着一丝人性的光辉与对和平的希望。
三点太难,也至少要具备两点,可惜的是神剧一点都不具备,有人会问难道第一点不具备吗?朋友,你得明白,神剧里强到没谱的是我们,不是敌人。
在《巧奔妙逃》的最后一幕里,佐佐木因为任务失败被司令送回国内等待着上军事法庭的命运,但在他转身的那一刻,他依然偷偷拿走了桌上那本说书人的唱本,这一幕,是否也象征着佐佐木的解脱或者说是新生?
好了,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那首儿时的歌曲吧:
弹棉花哟弹棉花
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
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
❷ 有哪些好看的抗战题材电影
个人觉得是这十部电影
1、第一名。《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战士们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的故事。
2、第二名。《奇迹笨小孩》二十岁的景浩独自带着年幼的妹妹来到深圳生活,兄妹俩生活温馨却拮据。为了妹妹高昂的手术费,机缘巧合之下,景浩得到一个机会,本以为美好生活即将来临,却不料遭遇重创。在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压力下,毫无退路的景浩决定孤注一掷,而他陷入困境的平凡人生。
3、第三名。《狙击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枪法过人。美军倾尽全力欲将之消灭。面对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张大弓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周旋,最终扭转战局,成功击败对手。
4、第四名。《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毕生追求男主梦的魏成功终于得到了女明星米兰的“赏识”,被邀请出演她的男一号“杀手卡尔”,他兴致勃勃诠释角色的同时,却没想到已经落入了一场危机四伏的阴谋,但他依然借自己 “精湛”的演技和绝佳的运气化险为夷,而残酷的真相也离他越来越近。
5、第五名。《四海》善于摩托车特技的少年吴仁耀与他多年未见的父亲吴仁腾再度重逢,此时女孩欢颂和她的哥哥的车队又不测闯进他们的生存,少年阿耀事实收成的是同伙照旧仇敌,是康乐照旧懊末路?他们终将名扬四海照旧四海为家?北回回线上的小海岛与南方最富贵大城市的公路之旅,熄灭着他们的发展与芳华。
6、第六名。《熊出没之重返地球》一块外星原核的坠落打破了狗熊岭的平静,熊二意外的与外星原核合体,成为了拥有外星智慧能量的熊!随之而来的是“外星人”阿布的抢夺。阿布为了夺回原核,故意制造事端,让熊二众叛亲离。就在阿布将要成功的时候,一支神秘高科技军团的攻击彻底打乱了计划,导致熊强组合甚至整个地球于巨大的危难之中。
7、第七名。《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这世上是否有个人知你冷暖,懂你悲喜?身处北京的助理建筑师安易与远在德国的调音师高昂,因一场意外脑电波相连,从此他们听觉、味觉、触觉神奇共享。“被迫绑定”的日子,使他们方寸大乱,笑料百出,却也因为无时无刻的陪伴成为了互相最懂彼此的人...... 但一次误会使二人产生了隔阂,面对遥远的距离,未知的将来,他们是否会坚定地去往对方的世界?
8、第八名。《十年一品温如言》生于八九年夏秋之交,一路按着平凡的路线可喜可贺地成长为平凡人,平淡无闻到如今。大学专业法学,二十余年间遇到的法律无法解决的人和事确如未过筛子的稻米一样多。做得最多的动作是不停地忘记又记起。最厌烦的是陷入到复杂的思考之中,喜欢一边洗澡一边编故事。
9、第九名。《不要忘记我爱你》星玥爱上了一个特别的人,她的男友陆尧每天醒来都会忘记昨天发生的一切。昨日的亲密爱人转眼变成陌生人,一次次的重来,是不堪承受的伤痛煎熬,还是人生只如初见的幸运?爱的直觉,是否真的无法隐藏、不会忘记?
10、第十名。《我们的冬奥》冰墩墩和雪容融在去参加奥运村的开村典礼时发生了一系列奇妙故事。小光头强与小熊大熊二一起帮助大家从暴风雪中脱险;九月偶然“捡到”冰墩墩,将其送回的同时收获完美假期;小虎妞在玩具的鼓励下勇敢面对挑战;大圣借“冰器”时遇到图图一起参加天宫冰雪大会。从孙悟空到非人哉,片中集合30多位知名IP动画角色热血集结,唤醒五代人的童年回忆。
❸ 中国抗战电影有哪些
中国抗战电影非常多,抗战题材一直是热点。比如《举起手来》、《地道战》、《铁道飞虎》、《八佰》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抗战电影,值得观看。
❹ 抗日电影有哪些
鬼子来了、大捷、血战台儿庄、红高粱、战争子午线、地道战、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抗日战争三部曲其中的《黄河绝恋》、《紫日》也是抗日战争的代表作之一。
抗日电影(1937-1945),1937年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其中有宣传军民团结的《好丈夫》,描写附逆分子觉醒的《火的洗礼》,揭露日军在东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间谍》。
香港电影也注入了时代血液,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民族的吼声》、《孤岛天堂》等影片。冯小宁的中国抗日战争三部曲其中的《黄河绝恋》、《紫日》也是抗日战争的代表作之一。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
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忠良在南京险遭敌人枪杀,后来又被敌人俘虏,备尝艰辛。家乡沦陷后,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乡村小学的同事婉华加入了游击队。
❺ 十部抗日战争电影推荐 抗日电影让大家铭记那段历史
1、《七七事变》,本片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战开始的前后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我军严辞拒绝后,日军开枪向我军射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也标志着我们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2、《黄河绝恋》,电影讲述八路军战士与日寇斗智斗勇,护送美国飞行员到根据地的故事。二战后期,一名盟军飞行员的飞机被日军击中,迫降在长城脚下。生命垂危之际,他被八路军救下。并由一名女军医等人护送去根据地。 横渡黄河,历经波折。一路上飞行员和女军医情愫暗生。然而,突如其来的日军,却对他们展开了疯狂阻击。
3、《捍卫者》,讲述抗日英烈姚子青,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宝山县的故事。
4、《一个和八个》,九名犯人以待罪之身迎击日寇。
5、还有《太行山上》讲述总司令朱德率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6、《明月几时有》讲述日据时代的香港,小人物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1940年代,香港被日军占领、时局动荡。妙龄少女方兰阴差阳错加入革命队伍。并与进步青年刘锦进,护送一批重要文人逃离香港,返回大陆。
7、《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抗日战争初期,富家子出身的空军少尉天伟,在执行任务时遭到日军猛烈攻击。成功逃脱但身受重伤的他,迫降在一个小山村,被村姑小禾所救。之后,身份悬殊的两人日久生情,在这个战乱时代相恋了。
8、《我的上高》讲述上高会战时期,上高的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寇的感人故事。
9、《五月八月》在战乱年代,一对姐妹孤苦无依、四处避难的催泪故事。五月和八月,是一对感情要好的姐妹。从小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之中。然而,战争粉碎了她们的生活。日寇侵华,父母接连被杀害。姐妹俩几经辗转,经历艰苦的难民营生活,波折的避难逃亡之旅。
10、《紫日》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三个不同国籍、不同政治立场的青年,阴差阳错陷入一场丛林冒险。
❻ 十部最好看的抗日电影
十部最好看的抗日电影有:《紫日》、《我的上高》、《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明月几时有》、《五月八月》、《太行山上》、《一个和八个》、《捍卫者》、《黄河绝恋》、《七七事变》。
抗日题材影视剧受众定位与传播渠道较广。我国能在当时侵华战斗中取得胜利离不开爱国人士的支持与付出。这些电影的制作都拥有二个宗旨,那就是贯彻革命浪漫主义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抗日时期的感觉。按照今天电影的词汇来说,这就是大片,大场面,是需要一流的特效才能支持的。而我们感受到的,是看抗日片能够得到的满足。
现在的我们沐浴在阳光之下,根本不可能想象到之前的战士们是怎么度过一段段艰难的岁月的,现在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去认识他们,去感受他们当时经历的磨难和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智慧和感情。
这些电影中带给我们新一代的人的不只是单纯的感动,还有从中学到的一些教育,以及坚定了自己更加爱国的信念,一定会做一个为国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
❼ 抗日题材的电影还有哪些
1、小兵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
❽ 抗战经典老电影战争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
❾ 抗日电影有哪些
《南征北战》,是国产战争片里程碑。
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几乎都对孟良崮战役有所耳闻,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几部与孟良崮相关的作品相隔的时间刚好也是5年。孟良崮战役结束5年后,着名战争片《南征北战》(1952版)杀青上映; 5年后的1957年,吴强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红日》;又过了5年,《红日》改编为剧本,在导演过多部革命题材电影的汤晓丹执导下开拍并于次年被搬上荧幕。
从时间上来看,1952年由汤晓丹执导的《南征北战》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战役的电影。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中国战争电影的“老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其中以《南征北战》的场面最为宏大,堪称中国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不过《南征北战》并非一部历史纪实类电影,里面也并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将1947年山东战场上发生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融合后再创作而成。
《南征北战》的片头注明时间是1947年,也提及苏中七战七捷等历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几乎都是军队在撤退,战士们心有不甘满腹牢骚的画面,对应历史,这显然是在莱芜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机动,由于那次北撤的命令来得突然,很多华野战士的确是糊里糊涂的行军,自嘲“我们成了压路机”,充满埋怨。而画面切换到国民党一方时,国民党将领张军长和李军长登场,张军长样貌俊朗,年轻气盛,锋芒毕露,大有要与“共军”一决高下的气势,与人们印象中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军长呢,年纪稍长,行事也较为稳重,会上还被张军长批评“保存实力”。有人说这李军长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虑到影片融合了莱芜与孟良崮两场大战,笔者认为李军长应该暗指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李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