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知识 » 有哪些电影中运用仰拍镜头

有哪些电影中运用仰拍镜头

发布时间: 2023-01-19 04:35:48

① 哪部电影运用仰拍比较多

金刚~ 环太平洋~

② 经典电影 海上钢琴师 运用什么电影手法

复制的豆瓣的
从镜头运动来看,电影作品中的大多数的镜头是平视拍摄的,而在《海上钢琴师》中导演却大量运用仰摄、俯摄镜头和通过推、拉镜头的淡入淡出完成大全景与特写的镜头切换,这是本部电影最显着的视听特征之一。
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潮湿的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
在画面中,拍摄角度不同,被摄对象在观众视觉范围内的方位、形象就会变化,从而引起观众对被摄对象的注意,改变观众的心理反应。
(1)仰摄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仰镜头代表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如影片中Max站在即将被炸毁维吉尼亚号前对船身大全景,又如“钢琴决斗”一场中1900对拿这即将燃尽烟头的Jelly的中景镜头。此处运用仰拍的镜头展现了1900内心对Jelly此时的态度“这不是较量,而是学习”正如影片旁白所说:“他没有竞争的体育精神”,“„籍此能学到点新的东西”,他对Jelly的态度是尊敬的。这和在此片段结尾部分1900直视一旁呆若木鸡的Jelly将点燃的香烟放入他口中“你抽吧,我不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1900的内心前后变化。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代表观众向下俯视的视线。
(2)俯镜头使人有压抑、渺小、忧郁之感。此场景中关于大全景的环境描
-2-
叙多用俯摄完成。其次如:Jelly弹奏完第一曲后,俯视1900的镜头;给人一种压迫、蔑视之感。
(3)特写镜头使人集中关注某一场景,近距离展示演员的面部表情。在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Roll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还有两人斗琴时旁观者夸张的脸部表情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和前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而且导演在整部影片里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这双眼睛,更能说明这一点。
(4)从大全景到局部特写切换多次运用推镜头与拉镜头形成两个场景的切换。此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它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远而近、从整体到局部、由全貌到细节的观察事物的视觉心理,可以调动观众对被摄对象的关注。如:在Jelly登场的时候远景镜头从1900的后方起俯视移过人群,充分展示所有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舞池。长镜头定格在玻璃隔断墙上的Jelly的剪影上,并随着剪影缓慢平移动直到Jelly亮相。然后又是两个机位的大全景的快切镜头用于描叙舞池人群的反映。随后就是镜头平推至两个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的频繁交替,对Jelly和1900两个人物远景、中景、近景反复描叙。接着顺Jelly的目光向吧台方向平移(摇镜头)化入至酒杯的特写并化出酒杯以外的所有物体包括Jelly。当观众的目光全部注意到酒杯的时候,酒杯出现的价值已经被从新定义。酒杯被Jelly端起,一饮而尽后又被重重的扣在了吧台上,仿佛是他发起进攻的号角!由次剧情转入“决斗”的高潮。

③ 什么是影视仰拍

<@.@>: 影视摄影就是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光线、色彩、运动、构图视觉造型形象画面,去表述一个连续的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这种连续的、运动的视觉形象画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摄影师,那么他需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必须对影视摄影技术熟练的掌握,包括机械、化学、光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二是必须具有形象思维及视觉心理知识乃至综合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拍摄中”的艺术创作。

要清楚,在任何时代里,艺术的创造力都是最重要的。艺术作品总是与艺术家的个性和世界观有密切联系,它带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个性的印记。在影视摄影艺术领域里,如何确立自己的摄影风格,脱颖而出,在于摄影师运用摄影形态元素的独特方式,以及在简洁明快的视觉形态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创作者的创意理念和思维方式。

电影和电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既有不同处又有相同处,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叙述事件的结构不同等;它们相同之处,都是用摄影创造视觉形象,所用的手段、技巧、光线、色彩、运动等等都是相同,它们在形式上可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了解这一点将有利于加深影视摄影的理解。

一 影视摄影造型表现方法

1 影视视觉形态构成的方法

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就是按照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运用摄影技术、艺术造型的表现手段,将视觉造型形态的不同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出符合一定目的的形与色的影像组织结构关系,用于更加准确地表达某种理念或传达某种讯息,通过这种影像被观众知觉系统直接转译为现实的视觉影像,他是被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基础就是影像,那么每个影视画面都是由若干个影像元素组成,而传递所有的情感讯息也是由影像来完成的。

在影像的摄取中,首先是为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叙述展开的,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运用不同的声、光、和感光媒介来摄取实际存在的对象(演员、其它等),并通过后期制作使影像更具内涵和完美。这样,使带有情感、情节的影像画面呈现给观众并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心里,得到了认同。

在摄取影像的过程中,将如何运用摄影的方法来构筑画面里不同的影像元素,首先应了解影响构成摄影画面的基本元素。

a、基本镜头的元素构成

在任何摄影造型构成的画面中都是由基本镜头组成,基本镜头包含了全部的有效影像元素,而有目的的把这种影像元素有组织的构成,用于引导观众注意力。

那么什么是基本镜头?基本镜头就是在摄影画面中描述场景的基本画面:它包括各种全景(LS),中景(MS)近景(特写)(CU) 和 (图001说明了这些景别)。

全景强调的是环境和主体与环境所处的关系,就是展现景物全貌的。

中景是一种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的画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特点,又不失近景某些细节的妙处,适合表达情节、传递感情。通常中景则不仅有主体,而且也有部分环境。

近景是把主体元素,如演员,从陪体元素(环境)中分离出来。

近景的进一步近距刻画为特写,特写是指拍摄人的头部、面部、人体的局部、物景的某一部分的镜头,这是电影中强调局部细节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摄影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术语是彼此相关的。一个镜头在某系列镜头中可能称为全景,但在另一系列镜头中或许称之为中景。

也许描述不同景别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范围来表示。把大全景叫做最广的镜头,把大特写叫做最近镜头。所有其它镜别都分布在这两极端之间。

用来描述各种镜别的语言常基于人的身体。全景包含了全身,中景为臀部以上的躯体,近景为肩以上部分。

另一种描述景别的常用方法是根据镜头中人的数量。例如,有两个人的叫两人镜头,有三个人的叫三人镜头。影头部镜头,头一肩镜头再和全镜头,这些术语描述本身是相当好的(图002)。但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赋予景别范围的内涵有所不同。

全景(LS),中景(MS)和近景(特写)(CU),是构成影视画面语言的基础,是构成整个影视“事件”画面的基本元素。

在影视拍摄中镜头是不断改变的,不断的转换画面的基本元素,这种不断的改变和转换就决定了影视摄影的基本属性,就是连续性及运动性。

b、引入主观镜头元素

在影视摄影视觉造型的形态构成中,主观镜头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一环,把主观镜头类型的主观元素引入到摄影画面中,即是在符合人的视觉规律条件下,引导、迫使观众去看你想让观众看的东西。此种造型元素的引入只能在影视摄影中运用,必须是连续与“运动”的。

在镜头里摄影机或摄影机的镜头事实上成了影视中角色眼神(看的方向)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POV)。由角色叙述的情节,在电影和电视里要从“事件”中角色的视线来叙述是比较困难的。镜头本身不会告诉你这是主角看到的东西。但是在主角眼睛的特写之后可接一个与主角目光的高度、角度、方向相近的POV镜头,如物件的指向。

对于整部片子都用这种表现的话,演绎故事的灵活性将减少,是不可取的,大多数影片制作POV镜头用得极少。如果想采用POV拍摄时,可以变化一些用稍稍移动摄影机来模拟演员的头或眼睛的做法,增强该镜头的现实感。另一个常用的主观提示是用框式结构来拍摄,如:模拟望远镜或钥匙孔,好象是演员通过它们在看。

过肩镜头(0S)(见图003)也是从特定位置拍摄的镜头。

这种镜头是越过演员的肩看另外一个演员或物体,OS镜头是经常用来拍摄两人谈话的典型方法。

c、选择摄影机镜头

视觉造型形态构成的另一方面元素是考虑选择摄影或摄像镜头及设置变焦镜头的焦距。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可以决定如何按物理和心理的距离去表现某事。什么被对焦,什么不被对焦也能引导注意力。

摄影师运用光学透镜的组合及其附加装置(滤光器、镜头纱等),可使影像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最初的电影摄影机只配有一个光学镜头。随着光学物理的发展,摄影镜头的性能日益完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镜头也日益齐备,镜头不仅起成像、曝光的作用,而且越来越积极地参加造型形像的创造和艺术气氛的渲染。标准镜头的称呼是因为它表现的影像透视接近于人的眼睛。它也许是各种镜头中用手操作最少、最真实的镜头,它对场景产生的失真最小。

长焦距镜头和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节奏感,通过假定性的银幕空间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远摄镜头(长焦镜头)导致镜头中前景与后景之间观察距离的压缩。一般说来在吸引对它本身注意力的感觉方面,长焦或远摄镜头也许是最出色的镜头。它能把观众引入场景中,产生亲切和投入感。超远摄镜头会产生如此大的透视关系变形,以至于造成几乎是超现实梦幻般的情景。这种镜头也给人以窥视的感觉,真好象观众在对场景进行偷看。有的大量用远摄镜头拍的镜头,使观众产生接近感,让观众感受到紧张关系。

广角镜头(或短焦镜头)是以使影变形而引起对它的注意。它给出广阔的水平视野,产生一种规模和范围的感觉。这个特性可用来描写影片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影片摄制中用超广角镜头来强调角色之间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宗旨应该是,选择适合于你要拍摄场景的镜头焦距,通过尺寸、距离和透视,强调要表现的主题。

变焦距镜头的适当运用,不仅省略了笨重的移动工具,而且造成了强烈的电影节奏。各种附加装置的使用,更能造成各种艺术气氛来烘托特定的剧情内容。而通过控制景深的方法来引导观众对画面里反映影像的注意力,是常用的手段。大景深允许观众的眼睛能清楚整个表演画面范围中每一个影像,它们都是被对焦的。在拍摄的影片中都应注意景深的范围。(图005)是大景深与小景深的例子)

小景深把主体限制在一个平面里,把所有其他平面都处于对焦之外。在拍摄影片中,小景深常常用来把主角与前景或后景中任何可见景物虚化分开。利用小对焦深度也使在拍摄中变换对焦点成为可能,这种技术被称为漂移对焦。就是在拍摄过程中拉动对焦面(即改变对焦面) 例如,一个镜头可能开始时位于前景中的明显是清晰对焦的,但当对焦面移动后,明星处于非对焦而变得模糊,而处于背景中的演员取而代之变成清晰的了。

d、摄影机角度的表现

拍摄角度也可以影响视觉形态构成,拍摄角度的不同元素对画面的影响是深远的。摄影或摄像机的位置可以置于场景的上方或下方,形成俯拍或仰拍。这些镜头的标准(或习惯)含义涉及到不同观察角度的相应优势。俯拍镜头通常减小或削弱主体(或角色);反之,仰拍镜头导致加强主体的力量或地位。在叙事体电影中通常摄影机角度是齐胸高,而不是眼睛的高度,这种做法与观众每天的观察经验是不匹配的。这种角度却与观众看电影的经验相匹配——齐胸高摄影机角度对拍摄“高于生活”的电影明星是规范的习惯角度。

侧面拍摄,从与对象视平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叫侧面拍摄。侧拍分为左侧和右侧。侧拍的特点有利于勾勒对象的侧面轮廓。

斜面拍摄,介于正面、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为斜面拍摄。斜拍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拍是影视摄影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用顶角拍摄某些杂技节目或歌舞演出,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从通常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顶摄的作用还在于它改变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某种情趣和美感。顶摄角度在电影电视中并不多见。

电影摄影机内胶片经过片门时,以反方向运转进行拍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摄取的物体运动过程,以正方向运转放映,可以获得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摄常用以拍摄惊险场面。在电视摄影中,也常用倒摄方法。

从被摄物的侧后方拍摄,叫侧反拍摄。这种摄法,人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

抢拍采访摄影的方法之一:故事影视片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拍摄方法。为了抢时间,以免季节、气候发生变化或为了及时摄下演员非常难得的某些感情真挚的表演或为了利用真实的现场,都要运用抢拍方法。抢拍要求摄影人员熟练运用摄影机和充分利用造型表现方法,并有快速反应与当机立断的能力。

摄影镜头的构成也可以用相对水平偏转程度来加以处理。倾斜镜头的拍摄是不常见的,它容易使人头晕,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感觉。插一个汽车碰撞的场面或喝醉了酒的人,常常被建议用这种构图的POV镜头拍摄,因为倾斜的图面总是意味着某些东西处于歪斜和不良状态。应当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安排不同的拍摄角度。 (图006)中照片说明不同的摄影和角度,主要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来安排镜头。

二 影视摄影连续与运动

连续性是影视摄影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连续性本身来说,其是否在最终拍摄成果出现连续性的纰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连续性其包含的元素,看是简单,实际上是复杂的,因为这存在着视觉规律的问题。单个镜头拍摄保持空间与时间连续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多机的影视拍摄中,连续性最会成为场景中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场景由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拍摄;各种镜头所组成,在编辑时保持连续性常常是困难的。

对于一部典型的影片,连续性也总是让人困扰的事。摄制组人员,如分镜头剧本管理员,常常要检查连续性方面的错误。一些疏忽和最常见的差错包括服装或道具:前一镜头和后一镜头中领带的颜色变了,或者前一个镜头中香烟是剩下一截了而在后一个镜头里却是整支长,甚至照明光的改变,这样简单的一些事都会破坏连续性,严重影响效果。

为了保持连续性的拍摄,最普通的技术是运动轴线,或所谓的180°原则。(图007)在任何镜头中,不管是包含两个人对白的,还是一个人在人行道上走的,基本的运动轴线都是能识别的。它是由两个交谈人之间的一条想象线组成,或是由行走的角色或运动的物体所建立起来的屏幕方向。如果摄影机放在这条想象线的一例(这条线的同一侧180°内任何地方),空间的连续性将得到保持。跨轴拍摄的镜头在编辑时,角色A和角色B会突然反向,位于屏幕的相反一侧。 在180°之内,1号摄影机看到的两个演员的位置将保持同样的空间关系——A在左边,B在右边跳轴之后,从2号摄影机位置看,则空间位置相反或翻转,演员A与B都处于屏幕的相反一侧。

同样跨过行走着的角色或运动着的汽车的运动轴线拍摄,在剪辑时会造成人或汽车朝相反的屏幕方向运动。只要摄影机位于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即在180°之内),角色将看上去沿同一方向运动穿过屏幕。恰好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相对于轴线是中性位置)可以用作二跨轴镜头之间或二相反屏幕方向镜头之间的过渡镜头。图007说明了运动物体的屏幕方向。

保持屏幕方向不变也延伸到由看着屏幕外的角色所建立的视线。再来设想一下两个角色交谈。我们看到正在和屏幕外的角色B交谈的角色A的近景。下一镜头我们看到角色B对角色A的反应镜头近景,此时A位于屏幕外。除非这两个镜头之间存在视线匹配,否则角色A与B将不象是在彼此进行交谈,而象是受了在屏幕外的某事所打扰,前后两镜头中角色或物体(如汽车)速度的根本改变也会破坏连续性。当人们行走时达到正常速度之前的几步(几乎总是在镜头的开头)明显比他们已经用全速行走时慢。如果你把两个人在街上行走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当你从一个镜头编辑到另一个镜头时,你希望他们的相关速度(和步法)要匹配。匹配剪辑——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的剪辑——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除非是用编辑的眼光来拍摄素材。

经受时间考验的保证是影片长度(它可以是匹配剪辑)的方法,在摄制时用叠画手法。设想一下两个要进行匹配剪辑的镜头。角色A(从大厅一角)走到门边开门,下一个镜头为角色进门,从房间的一角走进房间。为了进行动作叠化,在拍摄时应该拍下整个动作(走向门,开门,进入房间),两个镜头都应如此拍摄。用这种动作叠化方法,为编辑提供了几乎是无数个使用这两个镜头匹配的编辑点。

当然连续性除考虑摄影机机位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的考虑。它也取决于如何在拍摄前为摄影机作连续性的策划,为以后编辑制作时做好基础。

运动表现手段,影视摄影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运动性。不仅动体在画面里以不同形式的运动使画面构图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不同形式的运动也使多构图画面不断变化着,推、拉、摇、移和升降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扩展了影视画面的视野,造成了各种空间关系和透视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节奏感而动向表现手段,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展示场面的规模、环境和气氛,创造不同的节奏和情势;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显示人物的主观视象和主观感受;也可为演员表演的连贯性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 光线造型的方法

光线是影视摄影造型表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影视摄影和其它摄影一样都必须遵循它们本质的固有的特性,就是光与影的造型,是表现客观事物自然的影像、色彩、影调的存在,就像绘画本质一样必须用颜料来描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光是电磁波辐射(能量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在传播过程无需任何媒介。这种能量传播方式被称为辐射)到人的眼睛,经视觉神经转换为光线,即能被肉眼看见的那部份光谱。这类射线的波长范围在400到700nm之间,它是用肉眼看到物体的媒介。光产生于核反应中的电子和离子运动(如太阳能),燃烧(火光),通过灯丝的电流(钨丝灯),气体放电(闪光管、闪电),激发(荧光)和化学反应(磷光)。图008

摄影师运用光线再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明暗层次和色彩对比,并通过对这些造型因素的处理,可以深刻刻划人物性格,创造环境气氛,渲染特定的情绪。在所有的摄影造型手段中,光线是最基本的手段,摄影师运用的光线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然光。即在自然光线条件下,对自然光源的角度、方位、色温、强弱等进行选择;利用自然光的拍摄,将涉及几个方面,其一:受光面,受光面也称阳光面,阳光直接照射部分它的色彩和阶调也是最鲜艳、最明亮的,它反映的是光源的色度。其二:被光面也是暗面,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它和受光面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反差,这种明暗反差也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反光强度。其三:侧面光,它是阳光照射的一个面,即有照射面和照射不到的面形成了过渡,也称明暗交界,在明暗交界的对比显得特别明显,交界线是对象上最暗的部分。其四:投影,凡是被强烈的阳光及集射光所照射的物体都会产生投影,它的方向是相反的,投影的长短取决于光线来源位置的高低。其五:反射,被光源照射的物体向周围环境反射光,反射光的强度根据物体材质不同和反射光源的强度也不同,在自然光的影视摄影中利用反射可以增加暗部的亮度层次和勾划轮廓等,在自然光的拍摄中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如,多云天气、阴天都会对拍摄的影像产生影响,早晨和晚上光线的不同的情况下的拍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并要考虑到色温的变化。另外在自然光拍摄中各种角度、方位的细微变化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有待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二是人工光辅助下的自然光。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用人工光(反光板、照明灯)来控制景物明暗的比例或修饰某些细部;三是人工光,在没有自然光源的条件下全部用人工光布光。无论何种方式,摄影师一般都应力求真实地再现剧情规定的光线形态。根据内容要求,光线也可创造虚幻、梦境等特殊气氛。有时,光线还可以作为戏剧因素在影视中出现。

利用人工光摄影,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照明问题,每一种成影系统(不管是电子的,还是光化学的)都需要足够的光照度,叫做最低光照度。这是为了保证合适的曝光。标准的基本照明是用散射光,整个照明分辨不出来自何方。最低光照度对于大多数摄影机来说,在100英尺,烛光范围内,但这个照度对于强调主体或确定一个空间是小的。它只意味着摄影机有足够的光才能正常工作。更多的细节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讨论。

四 影视摄影艺术造型方法

造型是影视摄影的重要属性。影视所表现的是可视的、具体的、实际存在的视觉影像,这种存在的可视影像就是影视造型。造型对于影视是十分重要的,就象其它艺术类别一样,如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属可视的艺术造型范畴。

艺术造型的源泉都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其创造的过程也是对自然、对生活进行一种概括、浓缩、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造型就是将生活、自然中客观存在的形象与形态的基本元素,融入了设计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愿望与追求中,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更加理想化的艺术作品。

“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形”是形状、色彩和质感的概念。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形”,例如:画家、雕塑、建筑设计师都按着各自的目的运用不同的手段创作作品的行为称为造型活动,而影视摄影的拍摄过程也属创作造型活动,这种造型创作是源于“第一自然”,并吸收了“第一自然”的精华,扬长避短的创造出更具理想化的“第二自然”来。将客观存在的、自然的生活原型,化为基本形态,去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更典型、更明确、更富有内涵的、运动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新的形态影像。如,斯皮尔伯格创作的《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见图009,是把技术的探索与艺术的追求熔为一炉。

影视摄影的表现是以视觉造型体系形式呈现,这种体系建立在视觉感受和物资世界结构一致的基础上。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把视觉造型元素有效的组织起来,构成视觉曲线式,才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影视摄影造型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观众观赏的,其作品能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导观众 不受约束的“意识倾向”,这就要求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讨视觉造型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实际上也是“美”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什么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某种形式的组合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效果。美的规律就是“差异的合理安排”。差异是指事物与事物、形态与形态、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事物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构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比关系的最直接原因。自然世界客观事物的差异,是构成世界多样性、丰富性与美的重要因素。因此平淡、单调、没有生命的律动,就没有美可言,如果过分的强调差异也会变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也无从谈美,所以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的差异与丰富性才是美的。

从视觉差异和秩序两个方面来研究影视摄影造型,可创造美感的关系元素,才能更加准确的利用视觉元素去调配画面的视觉影像,并通过合理安排各种视觉差异,创造出能使人寻奇探胜的心里期待得到满足的审美兴趣不衰的艺术作品。 如查尔斯.卓别林1914年创造的头戴圆顶礼帽,足登豁口皮鞋、手持竹杖、迈着鸭步的流浪汉查里的形象 (见图010),经久不衰,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据统计全世界有3亿5千万人观看了卓别林的每部影片,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倾慕,而且受到了文艺巨擘们的高度评价,萧伯纳就赞誉卓别林是“电影业造就的唯一天才。”

美国电影《巴顿将军》是如何运用仰视镜头的

巴顿将军一身整饬的军装上挂满了勋章,影片在此所传达出来的对这位英雄人物、伟大将军的态度不言自明,更将其强悍和不容置疑的威信体现了出来。

整整长达6分钟的镜头全都集中在这位演讲者的身上,一刻也没有移开过,摄影机采取了仰视的角度,巴顿将军一身整饬的军装上挂满了勋章,影片在此所传达出来的对这位英雄人物、伟大将军的态度不言自明,更将其强悍和不容置疑的威信体现了出来。

这一番别具匠心的下马威的确在一开篇就震撼了银幕外的观众,由此带来的对巴顿将军的印象久久挥散不去,贯穿于影片后面对这位“铁血将军”的征战指挥中。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番异乎寻常的开场,影片只是一部普通的关于伟大人物的传记片。

影片评价

该影片堪称经典,讲述了巴顿将军辉煌的一生,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将巴顿将军一个美国军事强人的典范的形象在银幕上演活的活灵活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着名的一段。

⑤ 1903年电影《火车大劫案》,13个镜头各自运用了什么技巧

具体如下:

第一个镜头:前后景深、室内外环境交代。

第二个镜头:木条形成的“X”字图形,构图冲击,左右两边代表不同。微妙的运动方式,抽象的视觉暗示。

第三个镜头:前后景深,室内外。

第四个镜头:前后景深,室内外。

第五个镜头:三角构图,视觉冲击

第六个镜头:三角构图,视觉冲击。

第八个镜头:摇拍、俯拍、仰拍。

第九、十、十一个镜头:交互剪辑 镜头运动、外景拍摄。

十二、十三镜头:象征意义上的表演。

剧情简介

1963年8月8日周四清晨,从格拉斯哥开往伦敦的皇家邮政列车遭到一伙15人的歹徒劫持,他们共抢走了260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4600万英镑)。这笔钱一直未被找到,但这伙人的藏身处随后被警察发现,劫匪团伙也都纷纷获罪入狱。

两集的《火车大劫案》,由BBC打造,两部一个半小时的电视电影。两集并非连续的,第二集名为《警察的故事》,是从劫案发生后开始讲述,六名伦敦警视厅警官组成了调查小组,调查这桩震惊全国的大劫案。

⑥ 摄影的仰拍有哪些作用你拍到过哪些仰拍的作品

在摄影创作中,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同一个场景,不同的角度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不尽相同。这跟拍摄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拍摄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画面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1、仰拍

平视是我们在日常拍摄中最常接触的拍摄角度。所谓平视,就是指相机与被摄主体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保持平行的角度对被摄主体进行拍摄。

平视角度下拍摄的画面,可以包含较多的景物,而且给人稳定、平和的视觉感受。

在摄影创作时,选用平视进行拍摄,需要有意识的对主体进行突出。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拍摄角度,得到的摄影照片不同,摄影者在进行拍摄时,可以多角度进行观察,采用合适的拍摄手法,来突出主体,烘托主题。

本文由赵许生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图片为了照应文章的内容说明,部分来源于网络,仅做展示分享,无商业用途,如有疑问,私信与我。

⑦ 电影《东京物语》中的室内镜头为什么采用角落里的低机位仰拍

提取码:g3bc

《东京物语》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住在小城中的平山周吉老两口,在与东京成家立业的子女们短暂相聚并迅速分离、各自回到原有生活轨迹的故事。

⑧ 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

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

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型式。下面是影视制作的30大镜头简介,为大家提供参考。

1、航拍镜头

航拍镜头(Aerial Shot),是指从空中拍摄地表地貌,获得俯视图,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清晰的表现地理形态,因为技术原因是镜头中的“贵族”,近年来随着无人飞机的发展,虽然成本有所下降,但高质量的航拍镜头仍然价格不菲,在电影电视中也是最常见的镜头手法之一,尤其是多用于开头部分。

2、弧型运动镜头

弧型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3、衔接镜头

衔接镜头(Bridging Shot),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跳跃和其它与剧情不连续的镜头,就好像一条在地图上穿梭的线条。衔接镜头对于电影电视的情节推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使用的手法因人而异,高明的衔接镜头总能让观众感觉顺其自然。

4、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5、七分身镜头

七分身镜头(Cowboy Shot),又称牛仔,来源于全盛时期的好莱坞西部片,镜头的画面一般涵盖从人的头顶直到膝盖的位置,也就是七分身,像极了西部片中对牛仔形象刻画,从头到配枪的腰身,虽然西部片行将就木,不过七分身镜头却在现在的电影电视中脱胎换骨。

6、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7、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8、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着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9、滑动变焦

滑动变焦(Dolly Zoom),是一种非常有名的镜头拍摄手法,相机一方面向前推进一方面同步使用变焦摄影,对移动目标对象产生缩放的视觉效果,从而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目标对象,将主体作为场景中位移大小位置不变化的构成。

10、定场镜头

定场镜头(Establishing Shot),影片一开始或一场戏的开头,用来明确交待地点的镜头,通常是一种视野宽阔的远景。定场镜头通常会和航拍镜头结合在一起,在航拍镜头后出现。

11、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12、俯拍镜头

俯拍镜头(High Angle Shot),相对于仰拍镜头而言,任何摄影机从一个垂直位置上高于多数被拍摄对象的位置来拍摄画面的镜头,俯拍镜头也是换了角度来观察世界,将观众从一般的平行视角中解放出来。

13、锁画镜头

锁画镜头(Locked-Down Shot),指的是镜头画面被固定在某一范围内,但是角色的动作状态在画面之外,常常用来表达“此处不适宜观看”或者认为掩饰比起给观众直观展现更有戏剧效果,在电影电视中常用,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使用的次数有限制,一般不会多于3次。

14、手持摄影镜头

手持摄影镜头(Handheld Shot),摄影师用手持的方式操纵摄影机来拍摄画面的手法,代表着一种随心所欲充满自由的风格,通常会用来记录一个连贯的动作,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中被大量应用,镜头的纪实感异常强烈。

15、荷兰式上下直摇

荷兰式上下直摇(Dutch Tilt),虽然叫荷兰式,其实这个镜头手法跟荷兰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来自德语中的Deutsch Angles,指的是剧烈晃动的纵摇移动镜头,这种镜头手法通常用来表示迷失、迷惑的氛围,注意,画面的角度一般都是倾斜的。

16、图书馆镜头

图书馆镜头(Library Shot),又可称为老镜头,顾名思义,指的是那种在图书馆和电影博物馆里早就存在的老电影的镜头,在影视剧中经常会被引用,用作怀旧或其它用途,比较熟知的`老镜头电影当推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的秘密》,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回顾电影诞生初期的大导演乔治·梅里埃。

17、遮摄镜头

遮摄镜头(Matte Shot),是一种合成摄影的方法,指的是将两个不同的镜头拍在同一张底片上,过去由于技术落后的原因一般会在前进动作的后面放上一块用玻璃画好的背景物,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遮摄的方法主要通过电脑实现,这也使得电影的镜头变现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18、金钱镜头

金钱镜头(Money Shot),只有更贵,没有最贵,金钱镜头专门指的是那种花费了极其高昂的价格拍摄出来的镜头,尤其是在现在CG特效高速发展和使用的好莱坞大片中,不管是各种绚烂的爆炸场面,还是恐龙的万兽狂奔,这些让影迷大饱眼福的镜头背后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费。

19、过肩镜头

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 Shot),隔着一个或数个人物的肩膀,朝另一个或数个人物拍取的镜头。过肩镜头的作用在于给观众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同时又通过肩膀和画面主体在镜头画框内的具体空间关系,分清楚主次。过肩镜头也是电影电视中最常见的镜头之一,简约而不简单。

20、横摇镜头

横摇镜头(Pan Shot),作为镜头四大经典手法推拉摇移中摇镜头的一种,横摇镜头侧重的是镜头的水平移动,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就好像这个镜头的英文名字中出现的“平底锅(PAN)”,镜头移动方式就好像是沿着平底锅的锅延。横摇镜头通常用来拍摄移动中的汽车镜头,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

21、主观视角镜头

主观视角镜头(Point-of-View Shot),指的是摄影机通过角色的主观意识来展示角色所看到的事物,让观众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和角色本身所看到或听到的保持一致,让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主观视角镜头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输于常用的镜头手法,但在心理片和恐怖片上中所占比重较大。

22、序列长镜头

序列长镜头(The Sequence Shot),是长镜头拍摄手法的一种,强调地是在不剪辑的前提下连续不断地将一个完整的镜头片段记录下来,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氛围,由于没有剪辑的支持,序列长镜头对于摄影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因为全部镜头片段的记录全靠摄影师对摄影机的灵活调度和操作。

23、斯坦尼康镜头

斯坦尼康镜头(Steadicam Shot),其中,斯坦尼康指的是摄影机稳定器,指的是通过斯坦尼康代替滑轨使得摄影机可以自由流畅地移动,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奇才加里特·布朗发明,一经问世就给整个电影界带来摄影革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斯坦尼康镜头肩负起了拍摄大部分大场面长镜头的使命。

24、纵摇镜头

纵摇镜头(Tilt Shot),指的是摄影机在垂直方向上移动所拍摄的镜头,和横摇镜头相对应,又称俯仰拍摄,最好的纵摇镜头例子莫过于跟踪向上升起的物体,比如气球,当镜头要记录气球从地面向天空飞行的过程,镜头可以从指向地面开始,以指向天空的仰角度结束来追踪气球运动的轨迹。

25、顶摄镜头

顶摄镜头(Top Shot),和俯拍镜头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某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拍摄,而是从鸟瞰的高度直接拍摄,因而通常从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和场面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特殊的情趣和美感。

26、推轨镜头

推轨镜头(Tracking Shot),将摄影机架在小推车上前后移动或者在被摄对象的侧面移动,镜头的运动轨迹是线型,这是它和横摇镜头的差别,推轨镜头往往强调镜头画面的整个过程,因而在推动电影电视的叙事性方面,突出了角色或者画面逐渐变化的过程,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27、双人镜头

双人镜头(Two-Shot),只要镜头画面中的有两个主体人物就可以被看做是双人镜头,电影电视中常见的镜头之一,尤其见于一些以情侣、兄弟为主题的类型影片中。双人镜头入门不难,但是想要精通就得考虑两个主体在镜头中的画幅构造,以及电影电视故事情节的叙事要求。

28、急摇镜头

急摇镜头(Whip Pan),横摇镜头的一种,只是由于镜头摇摆的幅度太剧烈,使得镜头画面看起来因为剧烈的晃动而难以辨识。急摇镜头在镜头语言和电影电视的叙事性上有着特殊而鲜明的寓意,比如突发自然灾害在内的意外情况对角色所在位置的冲击,以及角色本身的心理活动的挣扎和迷惘。

29、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Zoom Shot),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变焦镜头是属于高难度的电影电视拍摄技巧,是拍摄技术中区别平庸和大师水准的分水岭之一。

30、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The Crane Shot),摄影机被放置在升降机或者起重机机械臂上所拍摄的镜头,摄影机和摄影师可以在这种升降装置上自由移动,从而从多个试点来表现场景,利用表现从高处所展现的各个局部,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的宏达气势,通过升降速度和节奏的运用,还可以表现不同的场面情调。

;

⑨ 什么是仰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的作用及特点有哪些

仰角拍摄净化环境和背景,有利于主体的突出。
仰角拍摄人物可以使人物高大凸显其形象,有赞美歌颂的意味在里面。
仰角拍摄建筑,则可以体现建筑的宏伟高耸。
优势一:仰角拍摄由于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仰角拍摄时水平面上的景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只有具有纵向线条的景物可以比较清晰地表现。
在外景中,这时的画面总是带有更多范围的天空,地平线处于画面下部,或者没有地平线。在前景和背景位置上的被摄对象形象差距明显,前景突出而背景不显着或者失去背景。
优势二:仰角度拍摄可降低地平线,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并除去所有背景特征,通常会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景物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优势三:仰摄具有夸张感,能夸张被摄体的高度,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可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
总结:
1. 在构图上能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被摄体,净化环境和背景。
2. 在创作上具有某种歌颂、赞颂之感。
3.仰拍具有潜在意义和暗喻色彩,能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
仰角拍摄就是将被摄体置于视平线以上,摄影机是处于低于视平线的位置,也就是从低处向上仰拍被摄体。这种角度会让观众产生被摄体形象高大、强壮、精力充沛的感觉。例如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出场的那场戏,背景是很大的星条旗,巴顿上台发表演说。这组画面就是用仰角拍摄的,它使人物显得高大、英武,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对巴顿的赞誉之情。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18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90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9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10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4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7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5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5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