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如何塑造电影时间
1. 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
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
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一个人有好声音,是可以为自己加分和增加人受欢迎的程度。因此说话的时候要记得带上热忱和有活力的微笑,语速不要过快,善用停顿,详细来看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
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1
人首先留给他人印象的是他的衣着打扮,第二就是他的声音。声音在塑造人的形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当两个人通过电话交流的时候,声音就是唯一能够代表人形象的东西。好听、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到愉悦、开心,会乐于与说话者进一步交谈。所以好的声音可以为人加分,提升人受欢迎的程度。
埃玛是一名电话销售员,每天通过电话和客户联络。由于埃玛声音甜美,沟通技巧又好,所以业绩一直很突出,还有很多客户主动要求到公司拜访,见一见这个几句话就可以把自己说得连连称好的王牌业务员。
埃玛的男朋友也为女友的声音所迷倒,根本不把别的女孩子放在眼里。
芙瑞蒂长相出众,学识也不错。但是相了几次亲,总是不成功。倒不是那些男孩子感觉不到芙瑞蒂的优秀,实在是她的那个沙哑的嗓音和粗俗的谈吐让人退避三舍。
天生的好声音,可以为人加分,增加人受欢迎的程度。但是,先天条件有所欠缺的人,一样可以通过声音让自己受到他人的欢迎。
说话的时候,要记得带上热忱和有活力的微笑。笑是可以感染人的,笑可以通过声音传递给他人,微笑着说话,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自然就能为自己加分。
此外,适时变化说话的语调,也能增添你的人际魅力。说话不是修公路,不能永远都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让人觉得乏味和呆板。若能在说话的过程中,适当改变自己的语调,让声音富有变化,相信就会让人乐意与你交谈。
动不动就尖叫的人也令人生厌。说话不是演恐怖片,不需要尖叫声作为伴奏。就算语调需要变化,也有一定的范围,太低,别人听不清楚;太高,刺激他人耳膜。而且不时尖叫的人,会让旁人觉得说话的人不稳重,太过感情用事,不值得信赖和委以大任。
说话速度不要过快。说话不是倒豆子,稀里哗啦倒完就算了。说得太快,别人无法领会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说得快的人一般是一口气说完连气都不换,不光说话的人累,听话的人也累。而且,过快的语速代表了事态的紧急,这种紧张感将会影响到听话者,使双方莫名其妙就陷入一种紧急的状况。
善用停顿也是说话的艺术之一。说话是一种双向沟通,有人问就需要有人答。可是很多人说话,常常自顾着自己说,等什么都说完了,才想起问对方有什么看法。这个时候,对方的反应一般是,“你都说完了,还需要我说吗?”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一些停顿,来引导对方说话。善用停顿除了可以迅速得到回馈讯息,还可以给入主动权。常常给别人主动权,会给人带来友好的感觉,进而大大提升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善用声音,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修养,否则再好听的声音,一旦冒出粗俗的谈吐,都只能让说话者的个人形象受损,绝对没有办法提升他受欢迎的程度。
说话的时候要记得带上热忱和有活力的`微笑,适时的变化语调,语速不要过快,善用停顿,尽量避免尖叫。
声音可以塑造人的形象2
如何塑造好的声音形象
大约20年前,法国电影《佐罗》风靡中国。当时,很多中国女性之所以特别喜欢这部影片,除了佐罗(阿兰·德龙饰演)英俊潇洒的形象外,配音演员童自荣华丽而充满儒雅贵族气质的声音起了关键作用。童自荣既不是佐罗,更不是影片中的骑士,可是,即便你从来没有见过童自荣,你也会把他想象成一个帅气十足、风流儒雅的男士,这是因为声音的作用。
声音是个人的一张形象名片,可以为人们预留无尽的想象空间。通过声音不仅可以感知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相貌,还可以感知性格、思想、情感和态度。在社交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声音形象”,让自己在社交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不少人看过《窈窕淑女》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卖花的乡村女孩被培养成贵夫人的故事。训练从什么开始?从语言开始,改掉她的地方俗语和口音,在留声机上一遍又一遍训练语音和语调,之后才是着装、姿态、社交礼貌等方面的训练。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声音不太满意,不妨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改进你的发音。
发音训练的第一课就是呼吸训练。说话和唱歌的发音方式是相通的,一些学习唱歌的方法可以用到说话上。意大利男高音之父卡鲁索说:“在所有学习歌唱的人中,谁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谁就成功了一半。”气息是发出声音的动力,更是各种声音技巧的“能源”歌唱时正确的呼吸,既不是用两肩上抬、胸廓紧张的浅胸式呼吸法也不是用腹部一起一伏、胸部僵硬紧逼的纯腹式呼吸法,而是打开口腔用胸腔和腹腔联合运动而完成呼吸动作。
其吸气要领是:吸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定;呼气要领是:稳劲——持久——及时补换。不过,要掌握好这一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通常要经过持久的训练。
也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如:平心静气地去闻鲜花的芳香;突然受到惊吓时的倒吸冷气;模拟吹灰尘。还可以利用早上起床的时间做一些训练,具体方法是:
全身平躺在床上,尽力伸展身体,收缩腹部,把一只手平放在横膈膜上,将另一只手放在胸骨上,然后尽力吸气,吸气的同时说“哦哦哦”,呼气的同时说“哈哈哈”,这样练习几次,能够使气息充盈全身。然后再说出“早——上——好”,说的时候,手要能感觉到胸腔是在振动。
然后坐起,双脚紧贴地面,保持身体挺直,再说几次“早——上——好”。最后,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连续说“早上好,早上好”。注意在说的时候,要对自己充满自信。
接下来是共鸣训练。人的口腔、胸腔等发音器官就像一个音箱,搭配使用得当就能发出具有磁性的嗓音。为什么有的人说话的声音穿透力特别强,即使房间里噪音很大,也能听清他在讲什么,这就是共鸣的原因。你的声音必须是通过胸腔共鸣产生的,而不是堵在嗓子眼里被憋出来的。
共鸣训练要注意对发音器官的控制练习,以达到好的音质音色首先要练习如何张开嘴说话,而不是发声不动嘴,咬着牙齿说话。我们会注意到歌手唱歌时都是张大嘴,这样才能够清晰地唱出每一句歌词。讲话时你也应该尽力做到这一点。开始训练时,朗读以下的内容大声进行练习:
胸腔共鸣练习:暗淡反叛散漫计划到达
口腔共鸣练习:澎湃碰壁拍打喷泉品牌
鼻腔共鸣练习:妈妈买卖弥漫出门戏迷
在练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发音时胸腔、口腔、鼻腔共鸣的感觉。
最后是吐字发音训练。强调的是对发音动作过程的控制,是一种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发音方法,目的是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在培养歌手的录音室里,歌手要在一个规定的非常低的音量范围内,让人听清楚他唱的每一句歌词。吐字不清晰的人,即使声音很大,别人也听不清你在说什么,更谈不上谈吐有魅力了。
这样表达最有效
在运用声音塑造形象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带有真实的情感,要把生活和感悟融入声音中,把真切感受传递给你的谈话对象。
2. 声音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在影视叙事中各起什么作用
电影声源的种类分为三种形式:人声、自然音响、音乐。
一、人声
人所发出的由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所组成的声音以及人的话语。是人类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声音手段。
二、自然音响
除了人声以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环境中的一切音响或噪声。有时群杂声亦起自然音响的作用。
三、音乐
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视听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被纳入了电影的时空关系之中,从而获得一个为纯音乐所不具备的电影空间,因此其性质完全不同于纯音乐。
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声源处于事件或叙事空间的音乐和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的音乐,前者如影片《城南旧事》中英子在音乐课上唱的《小麻雀》或《离别歌》,后者如影片《城南旧事》中片头出现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歌”。
(2)声音如何塑造电影时间扩展阅读:
声音的历史
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在1927年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在这之前的1921年,声音的两种形式:唱片的声音和电影中的声音。但问题是起先收录声音大部分是被来自摄像机的移动带来的巨大噪音所掩盖,直到后来1930年改良的吊杆式麦克风才将这一问题解决。
很多电影理论学家(比如:Eisenstien, Griffith, Rotha)发现声音给电影带来的变化:Rotha 认为电影将不会移动,Eisenstien则说声音并不会限制电影创作,而且对苏维埃蒙太奇系统能推进声音而寄予厚望。一位日本导演(Akira Kurosawa)曾说“声音是感官的同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声音也越来越美妙,更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这么说一部好的电影,其音乐在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电影《笑傲江湖》的问世,黄沾的一曲《笑傲江湖》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而电影中那些经典的台词亦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甚至当成圣经一样去奉承。
3. 声音设计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是什么
好电影不一定有好音乐,但是有好音乐的一定是好声音。但是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声音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好莱坞式的戏剧化电影观念。,也就是说,电影得以更为逼真地复现现实。,我们可以更加流畅地讲故事了。这个二维平面上的动态图像更加像我们的生活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种类,电影当然也不甘于仅仅成为一种复现现实的媒介。于是在艺术电影(其实我很讨厌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法)的领域,声音又成为了空间造型的另一重维度。声音加强了电影的表现可能。,例如,语言表达思想、音乐传达情感。,对画面造型的加强、对比、或者冲突。,等等。,就好比很多人觉得《幸德勒的名单》里面,色彩的运用被视为是一种传递导演想法的方式一样,声音也有同样的作用。
4. 举广告数字短片案例论述声音如何进行叙事表现和人物塑造
提到电影,大家往往会说是用“音画”讲故事。关于画面创作的文章或者讨论,大家看过不少,也进行过不少的讨论。但是关于声音的创作,其实行业内讨论比较少,或者说往往有的时候,大家关于声音不知道要讨论些什么,因为它不像画面是可视的,更多的是要依靠感受和体验。但如果画面决定你影片的质量,那声音就是代表的气质,这一点看似说不透的感受,往往非常重要。
5. 一部影视作品后期的声音和画面是怎么处理的
有专用软件
6. 电影中声音的作用 4/29
首先,声音在电影中的最大价值就是 模拟现实中的听觉感受 , 让观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比如,画面是一片森林,声音就是去塑造一个空间上的听感。再比如《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很多人在看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从声音设计的角度来解释就是,电影加入了很多特殊频率的噪声,从而让观众感受到穿越黑洞时的无助。
其次, 声音还可以为电影创造一些实际的功能 。比如,不想让画面看起来太血腥,可以通过声音去调动观众的生理反应,同样也能表现出暴力和残酷;再比如,受到影片预算的限制,雇不了那么多的群众演员,或者没有能力去很多地方实景拍摄,声音就要承担起营造影片地域感、社会感和时代感的功能。
此外,声音还可以 脱离画面,单独叙事。同一个声音会勾起观众的不同情感和回忆 ,比如,听到《新闻联播》的开场曲,就知道是傍晚的时间;听到留声机的歌声,就会让人有一种老上海的年代感。声音的这种“符号化”可以运用到电影中,起到塑造人物造型和情境暗示的作用。比如,电影《风声》里有一个司令的角色,经常拄拐杖。赵楠和团队在做声音的时候, 给拐杖加了一个听起来很特别的金属弹跳声,它成了这个人的标志 ,只要听到这个声音,观众就能想到这个人物。
7. 电影中声音的运用
电影中声音的运用
关于电影中声音的综合应用,陈西禾同志的《接电影中声音的运用》一文(发表于《电影艺术》杂志1979年第2、3期)已作了极其全面而详尽的论述。本文只准备若干当前特别应予重视的问题加以阐述。
空间感
电影的画面是平面的二维空间,在视觉上它是依靠画面构图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大小比例来造成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如果能充分利用声音这第五维度的各种空间关系的特点,如远近的关系、室内空间的混响特征和自由空间的种种特征,就有助于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甚至可以用声音来表现画面外的空间关系。
其实,声音的远近关系早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十年内就已经受到重视。1928年,格里菲斯在《亚伯拉罕.林肯》一片的一个远景镜头就表现了“从远处传来的声音”。1931年的德国影片《蓝天使》,随着开窗关窗,户外人声就有强弱变化。当然那还仅仅是一种粗糙的示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上的探索,声音空间感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多样,越来越逼真。例如,在七十年代的一部英国影片《十一月五日》中,警长一边说话,一边穿过三个房间,他的话声在每间大小不同的房间里的混响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使观众从声音里感到了运动。美国影片《公民凯恩》就是利用混响特征表现报业大王恩晚年在那空荡荡的宫殿式的住宅里的孤独。在一部表现法国抵抗运动的影片中,有一场面表现抵抗运动的战士与法西斯坦克交战。战士与坦克始终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而且没有景次的差别,两者的空间空系全凭坦克履带声的远近表现出来。这些手法在国外的影片中已屡见不鲜。近两年,由于运用了道尔贝降噪系统,空间感更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了。美国导演奥尔特曼已经在几部影片中拍外景时运用八个声道和十几个无线话筒来进行同期录音,其效果也可想见。
就录音设备条件来说,我们并不算落后,但是,由于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设备的优越性。在艺术上没有要求,当然在技术上也就没有探索、试验,或者是有了要求而不晓得利用(据我了解,一些电声学研究机构在这方面是有研究成果的,我们电影却没有利用)。比如,去年上映的三部影片《樱》、《归心似箭》和《等到满山红叶时》,虽然注意到自由空间的回响,但是秃山上、深山老林里和三峡的江面上的声音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回响,缺乏细腻的变化,这就失去了真实感。而在一部音乐家的传记片中,本应对声音做更细致的处理,但无论画面是什么景别,无论男女主人公相距多远,或者距离正在起着变化,无论是在江面上或竹林里,那琴声不知为什么始终处于前景,毫无变化。在另一部影片中,两人在大雾弥漫的山峰上的岩石间格斗,但他们的脚步声不仅没有透过迷雾传来的特征,反而是踏在空洞地板上的声音。又如法国影片《愤怒的人》中在大车库辨认撞毁的汽车的那个场面,一切细小的动作都发出那空荡荡的大车库的混响声,然而为这一场面配制的华语对白却是录音棚里纯净的声音,这使观众听起来感到非常别扭。
声音还有延伸画面空间的作用。画面的空间怎样也超不出银幕的四框,如果使用各种不同透视关系的画外声音,就仿佛打开了银幕的画框。看不见声源的声音能产生特殊的效果。例如《青春之歌》中白莉萍公寓除夕的那场戏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效果。我们先看见白的一些朋友聚集在正房,聊天,唱《流亡曲》。崔秀玉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跑进耳房去。接着画面上出现白和林两人走进耳房来劝慰。这时画外传来正房的《流亡曲》,悲愤和绝望的喊声,砸酒杯的声音。这一效果(包括人声、音响、歌曲)不仅加强了耳房这一场戏的情绪气氛,而且使观众下意识地在脑海中看到了正房的那番情景,从而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加强了纵深感。《愤怒的人》里,主人公尾随夜总会老板时,他处于银幕上的前景朝纵深走去,突然从他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人从后面冲上来把他抓住。由于这脚步声空间感强,使人感到那两个仿佛是从观众厅扑上银幕似的。
而印度影片《流浪者》墙后抓贼的那场戏则更增添了喜剧的效果。我感到,尤其在今天,当声音的表现可能性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条件下,画面的构图不应再局限于传统舞台框那种“封闭式”的处理:自成一个世界,与画框外隔绝,人物的注意中心始终保持在画面内;应当更多地用“开放式”的画面构图,打破舞台框,使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自由。而声音将大大有助于这样的表现,从而使画面更为逼真。
传达信息
说到传达信息,一般都认为就是台词,并且由此对这一承担着如此神圣职能的对话---影片的思想性,不敢轻易另作它用,并且深怕观众听不懂,或者没有听清。银幕上不论是正面或反面人物都是吐词清楚,涵义明确,连犯口吃毛病的人都少见。难道《等到天黑》里那个匪首故意含混不清的话语不正是多了一层涵义---优越于对方,稳操胜券?实则各种战争的影片中,有一场面是女主人公的渺小身影站在街心,陷入两旁驶过的坦克车队之中,一切都淹没在那震耳欲聋的坦克车声之中。它鲜明地道出了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
声音还可以作极其主观的运用。在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影片《沉默》中有这样一场戏:姐、妹两人和妹妹的儿子在旅途中来到某一外国城市。街道上传来隆隆坦克声,似乎正在发生一场政变,儿子伏在旅馆窗口往下观望。他的母亲不愿听到这些声音,命他把窗关上。但在窗未关上之前,那些噪声突然没有了。这是从母亲的角度,主观上把一切声音都关掉了。接着是孩子的姨母对房间里收音机播送的音乐感到非常烦躁,于是她走到关上的窗前,这时,音乐声消失了,而街道上又传来了坦克声。当她转身往室中央走去时,乐声又显出来了。她走到桌旁把收音机关掉,音乐止。当然,这是少有的,表现主观音响的手法。
剧作功能
声音(不仅仅是对话)既然可以表达信息,那必然可以直接参与情节之中,使它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更可以直接揭示外部动作的内在规律。
美国影片《翠堤春晓》有这样一场戏:作曲家斯特劳斯坐在钢琴旁为歌女克拉拉创作一首恋歌《当我们年青时》,他的妻子波尔蒂端着茶走进屋来。她想当然地以为那首恋歌是为她而作的。这使斯很恼火,流露出对她的冷淡与厌恶。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不解。随后,当他的音乐朋友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克拉拉到来了。原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波从克拉拉的神情突然悟到这首乐曲原来是为那个女人写的,她的丈夫有了新欢。我们从银幕上看到和听到这首乐曲的演奏以及波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就这样,这首乐曲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且使冲突表面化了,歌曲本身也优美动听。如果去掉它,这场戏就得另作设计。
这里顺便提一下,前面提到,为了插曲,画面被迫作大量图解说明,这是很笨拙的。看来问题在于插曲脱离了剧情,它往往出现在高潮以后,恰恰处在向低潮发展的地方,因此不仅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天去山传奇》使用画外的歌曲时,画面上恰恰是男女主人公表面的无声场面,因此并不显得多余,而是烘托了情绪。
时代感
应当注意声音的时代感,尤其是音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公园里出现手风琴手在拉奏《风流寡妇》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枫》里出现了那一时期的“造反歌”:“拿起笔作刀枪,齐心合力打黑帮......”,顿时加强了场面的时代气氛。《早春二月》里小学生们唱的那首《云儿飘》,《闪闪的红星》中的《打倒土豪》都增添了时代气氛。不过肖涧秋弹的那首钢琴曲,无论从作曲技巧和人物的业余演奏技巧来说,都因不符合时代的实际情况而影响了那场戏的真实感。超越了时代和客观实际的艺术追求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正如录音师也很难为一个普通的单身干部所住的那间三十平方米的宽敞房间搞什么空间感,那就成了假上加假了。这里要提一下陶岚家的那架钢琴。在江南的偏僻小镇,气候潮湿,那钢琴怎能保护得那么好,居然没有一个走音的琴键,肖涧秋初来乍到,也没有弹一个音阶试试。在外国影片中走音的钢琴实在不少:《你永远在我心中》的钢琴的高音A是经常走音的;在一部苏联战争片中的钢琴有好几个音是走调的;在美国影片《忠勇之家》中,小妹妹在刚挨了一颗炸弹的家里的钢琴上为欢迎新婚哥嫂弹奏《婚礼进行曲》时,那架钢琴没有一个音是准的。在美国影片《斗牛》中,青年作曲家在郊区小餐馆的钢琴上合着广播里的节目演奏他的新作时,看来创作者不忍用走调的钢琴来破坏这首乐曲,因此搞了一个折衷办法:那架老钢琴有七个琴键的白装饰片已脱落,露出了黄色的木头。国外影片处处注意真实性的细节,而我们却太不讲究了。
演奏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和时代(以及民族、地区)也有一定关系,当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曲调。无论如何,古代历史题材的影片中用电吉他,恐怕难以为要求严格的观众所接受。不过用电子发声器来创造某种特殊的音响效果,那又另当别论。
时间感
利用自然界的声音或计时工具的声音来表现时间的迁移或季节的变换,这已是电影中司空见惯的手法。问题在于,一些手法一再重复,已落俗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发挥想象力,探索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声音特征来表现时间、季节呢?比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声音传播的特征,不同时令的风俗习惯中的音响等等,都可以从艺术表现上加以利用。《早春二月》用火锅的咝咝声创造了江南腊月的气氛,构思新颖并有民族习俗的特点。《小字辈》用聒耳的蝉鸣来表现盛夏,吵得令人心烦,这不正是作者的意图吗?
英国影片《相见恨晚》利用收音机播送一首熟悉的钢琴协奏曲来贯穿整部影片。故事采用了倒叙手法,在几次的闪回叙述中实际时间拉长了,当画面再次回到开场时的背景,这首乐曲已接近尾声。因此,它除了作情绪背景用以外,不使观众有了一个限定的银幕时间概念---演奏这首曲子所需要的二十分钟。
声音运用得巧妙,还可以构成声音的闪回。例如,在美国影片《我们的黄金时代》中,战后失业的复员军人偶然来到停放战后报废的机骸坟场。他登上一架当年曾驾驶过的同一型号的飞机残骸,坐在轰炸手的座位上陷入了回忆之中。影片在视觉上并未表现回忆。摄影机静止地从外面拍摄那架已卸掉了发动机的轰炸机的正面。画面外响起了重型轰炸机的那四个发动机的共振声。这一音响渐渐被低音乐器所接替,形成了一段紧张的乐曲,同时夹杂着当年战斗中的喊话:“发现目标!”、“机翼着火了!”......就这样,在画面不变的情况下,声音把观众带回到战斗英雄的战斗过去,并与他现在复员后失业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对比。同时在这段沉思的、具有内部紧张性的缓慢的短段落里,又避免了因使用一系列快速短暂的闪回镜头而破坏其节奏。
综合运用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与音响效果不能同时使用。这条陈规早已被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艺术实践打破了。人声、音响效果、音乐,一切电影艺术效果所要求的声音都可以同时出现,并可作不同强弱的要求。这如同管弦乐的配器法,是个艺术处理的问题。只要在频谱上处理得当,仍可以清晰地听到各个“声部”。例如有一西方作曲家谈到,因为某一演员是浑厚的男低音,因此他注意到在另一音域中为他配上一段乐曲。利用不同的频谱区来处理不同的声音是一个较简单的技术问题(这是声音的掩蔽效应在实际录音中的应用),但能给创作者以充分的艺术表现的自由。在电影这门技术产物的艺术中,掌握一定的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艺术创作者抱着耻于了解技术的态度,那么,他的表现手段当然也就大受限制了。
英国影片《卡罗兰夫人》片头字幕的背景画面上是卡罗兰骑马奔驰的一系列镜头,声带上是奔腾的马蹄声,水塘的鸭叫声,同时还逐渐隐显了一段刻画女主人公命运的优美的抒情音乐。尽管两种声音是一缓一急,节奏不同,但效果极为统一,形成了对这个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的对位。另外一部表现凶杀的影片《黑色的圣诞节》,使用“平安夜”的圣诞节合唱,但配合着画面,在歌曲将近结束时远处出现了几声凄凉的犬吠声,顿时给圣诞节欢乐的节令气氛投下了阴影。
我国新片《第十个弹孔》母子在监狱里见面的一场戏也把话声叠在音乐上,它在效果上出现的一些干扰,如大提琴的音域和话声太接近,那是技术问
两个例子
下面先以美国四十年代一部较一般的影片《当差的妹妹》的开场为例,来尝试说明在影片中如何平衡使用电影中的人声、音响、音乐这三个方面。
影片故事是好莱坞的俗套之一:一个穷家女向往登上乐坛,几经周折,终于被大老所赏识,并遇见才子,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的开场是在火车上,那些一心想登台的歌女得悉某名作曲家也搭乘这趟车,都想闯入他的房间,显显身手。作曲家十分恼火,黑人乘务员出了个主意,把这些人引开。结果女主人公安娜找错了房间,给一名推销员唱了一曲。
片头字幕上响起了好莱坞所惯用的那种不合理地借自歌剧序曲形式的、歌颂安娜的爱情的主题音乐。当画面转入火车车厢内的情影时,音乐用小提琴的上行乐句过渡到主要是模仿火车节奏与汽笛声的音乐,并稍稍暗示出即将出现的“太阳孪生姊妹”的歌舞音乐的性质。音乐渐隐,火车音响出现,随着过道关门声及“谢谢”声出现了孪生姊妹,她们给人的视觉听觉形象体现了一个“俗”字:衣着打扮俗,操着南方德克萨斯州的土佬口音,语言不雅,音域高,音色尖,喉音重,节奏急促而跳动。黑人乘务员指给他们作曲家的房门。孪生姊妹按门铃(声),作曲家开门(声)。她们立即在过道里又唱又舞,节目是较俗的音乐厅歌舞,而且唱到最后一句两人都稍稍走调(有假定性音乐伴奏,强烈的火车节奏)。两人舞完后气喘吁吁(声)。作曲家婉言谢绝,把门关上(声)。他的声音是男中一高音,音色温和,声调很不耐烦。音乐一停就立即显出火车隆隆音响。孪生姊妹走后,作曲家开门喊“服务员!”他与黑人乘务员交谈时,除了隆隆车声外还传来长长的几声汽笛,衬着黑人的沙哑的声音,他吐字含混,男高音,节奏慢。安娜在另一节头等车厢背对摄影机沿过道走下去,经过两节车厢连接处,车声大作,进入下一节车厢关上门(声)后,车声又发闷了。安娜走进二等硬座车厢,迎面传来嘈杂人声。安娜保持背朝摄影机,沉默地在孪生姊妹旁坐下。那两人依然叽叽喳喳地在议论着作曲家。火车音响在继续。一名餐车服务员敲着预告午餐的木琴(1351)走过,孪生姊妹边说边离座去餐车就餐。当安娜在近景中转过头来露出她那美丽的侧面脸孔时,同时开口轻轻地叫了一声“服务员!”纯正的北方口音,音域较孪生姊妹低一些,音色柔和悦耳,语调从容(这是为一个歌星精心设计的视觉和听觉的亮相)。火车音响始终未断。服务员告诉她一个错误的房间号码。安娜敲门(声)他走进去时,传来房间内的乘客盖上玻璃盖的碰击声。安娜在两句话之后就抢机会唱起一首高雅的抒情歌曲。他的歌声一切方面都符合美声学(bella canto)的要求。在这首歌的引子之后立即加入了火车的节奏,并且在半途还暗示出火车进站、停车、离站的节奏变化。当作曲家到站下车,并在月台上停下来买报的时候,穿过月台上的各种噪声、车头放气声,从远处车厢里传来了安娜的轻微的歌声,并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作曲家一边和报贩说了几句,一边在倾听。他们的话声和画面是一致的--处于前景(!)。在车厢里安娜唱完后,立即出现火车的音响,一直持续到这场戏以关门声结束。
就在这13分钟的开场戏中,声音的设计是多么的细致。首先,出场的五个人在音高、音色、口音、节奏上都有差别,并且在孪生姊妹和安娜的声音之间特意安排了俗与雅的对照,从而突出了安娜。两首歌共占三分半钟,第一首是为了衬托第二首,它保持观众兴趣的是它的“低劣”。第二首歌不仅“美”,并且还承担了戏剧性悬念,这是那作曲家在故事中四度错过安娜的歌唱的第一次。此外,虽然这部影片卖的招牌是那时的新兴女歌星迪安娜·窦萍的歌喉,但创作者却并不害怕按照剧情的要求(而不是音乐会上的要求)在月台上的镜头中根据画面中的场面调度的透视关系把那优美的歌声推到背景,而把处于前景的作曲家的话声合乎情理地摆在前景,并在前后景之间混杂了月台上的各种噪声,从而给人一种艺术的逼真感。至于对话、音响和音乐的关系,设计得也很细致。音响在没有音乐时始终持续着,并且表现出空间环境变化的音响特征。开门、关门、玻璃杯碰击声、喘气声等都一一表现出来。在有对话的场面中,音响依然持续着。而音乐出现时,虽然音响中断,但音乐依然在节奏上保持了音响特征。不过这是距今三十五年前的老片子,无论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已落后和陈旧,声音显得单薄,假定性的音乐太多。
这里在援引一个同时运用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来造成情绪气氛的转换的例子。
美国影片《翠堤春晓》(1939年)中有这样一场戏:当歌女克拉拉终于让她所热恋的斯特劳斯留在维也纳,独自登船离去时,斯特劳斯站在码头上,百感交集。轮船起航时,船上的乐队奏起了当时已在维也纳流行的《当我们年青时》(斯为克所写的情歌),克拉拉随着乐声唱起了这首歌,最后一次向斯表示眷恋与惜别之情。歌声悠扬,随着轮船向多瑙河的夜雾中驶远,歌声也越来越远,最后和轮船的黑影一起消失在迷雾之中,余音缭绕。(可以设想,在这里如果不忍损害这位歌剧明星的歌声,把声音始终摆在前景,那怎么表现出影片剧情所要求的惜别之情呢?这是四十一年前的艺术水平。)透过夜雾远远传来轮船的一声低沉的汽笛……又一声……又一声,越来越远。斯特劳斯孑身踯躅在码头上。间或,背后驶过一辆晚归的马车,马蹄与车轮在石头路面上敲击出冷清的辚辚声。斯特劳斯久久徘徊直到天明。水平线上露出了太阳。画面外短暂地响起了暗示出《蓝色多瑙河》的动机的几个音符。斯特劳斯踱到水边,坐在石阶上沉思。背景上跑来一伙欢笑着的洗衣女,青春的欢笑声稍稍引起了斯特劳斯的注意。一个店老板端着木盆走出店来,哗的一声把一盆脏水泼在斯特劳斯近处的水面上。斯特劳斯一惊。闪烁着太阳光芒的水面上响起了斯特劳斯脑海中正孕育着的《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当这首乐曲完整地演奏出来时,画面上出现了多瑙河沿岸阳光明媚的秀丽的景色。一艘小火轮驶过,发出一声明朗而尖锐的汽笛声(和前面夜景里的低沉的汽笛声形成情绪对比)。接着出现一连串图解说明的画面,表现这首圆舞曲如何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各民族的青年男女都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当乐曲演奏到那段轻快跳跃的乐段时,画面上出现了印刷工人踏着圆舞曲的节拍摇头晃脑地在印刷《蓝色多瑙河》乐谱的喜剧性场面。尤其是一名胖乎乎的青年工人鼓起腮帮子用嘴吹出一句断奏staccato的乐曲的形象,更带有喜剧性色彩。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导演利用各种声音和画面巧妙地结合,紧紧地掌握住了观众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处理是多么出色啊!
�������M
8. 电影声音的声音特性
有声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音塑造的。摄影机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于光、透镜及感光胶片,把现实中的三维信息以纪实的方式输入到二维平面上,再投影在二维银幕上,造成三维的视觉运动幻觉,录音机则可忠实地纪录和还放空间里的声波(直达声、反射波、衍射波等)。单声道的录音系统可以忠实地体现声音的距离、纵深运动等空间特征。立体声系统还可以体现横向运动。因此它大大增强了银幕上二维影像的立体幻觉。例如,杯盘的碰撞声不仅是简单的音响效果,它还描绘了声源所处的空间,并且传达了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声音的全方向性传播的特点及人耳全方向性的接收形成一个无限连续的声音空间,因此在事件或叙事空间以及超事件或超叙事空间中,声音没有画内画外空间之分,只是声源有画内画外之分。
声音体现的空间有:事件或叙事空间、超事件或超叙事空间、非事件或非叙事空间(如解说词或评价性音乐)。在事件或叙事空间中,看不见的声源的声音可形成极其丰富多变的空间变化,并创造出各种情绪气氛。 声音的时间关系有 3种:放映或观看时间、事件或叙事时间、观众欣赏的心理时间。放映时间与事件或叙事时间完全同步的时间叫做实时的时间,如多机位拍摄的一场实况演出。在故事片中很少有真正的“实时”影片。美国影片《正午》是罕见的一例。它的故事是假设发生在1小时45分钟之内的,放映时间亦为1小时45分。放映时间与事件或叙事时间的不同步(如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内表现了20分钟的事或2000年的事),构成观众的独特的心理时间。由于电影作品的时间是以1/24秒为最少时间单位的连续流程,因此它的心理时间更像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间,而不像戏剧的欣赏心理时间,更不像小说的阅读心理时间。
构成欣赏心理时间的可变因素是事件或叙事的时间。在这一时间范畴内,声音可以表现为现在、过去、将来3个时态以及这3个时态的各种同时性结合,如在苏联影片《湖畔奏鸣曲》中,医生在树下休息时,过去(闪回)的声音与现在时态的远处的雷鸣声同时出现。
声带上一段时间连贯的声音(如对话)和时空不连贯的一系列画面结合起来,可以造成时空不连贯的幻觉,也可以造成时空连贯的幻觉,这是好莱坞电影中对话场面的正拍/反拍模式的依据。
一个声音可以通过重复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例如在美国影片《邦妮和克莱德》中,破产的农民用手枪打已经抵押出去的农舍的玻璃窗,这声枪响出现在两个连续的镜头中(射击的镜头和玻璃窗的镜头)。
一个声音可以把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例如,在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中,战争时期的女战士听见的一声布谷鸟叫与十几年后和平时期另一个姑娘抬头听见这一声布谷鸟叫的镜头接在了一起,从而把两个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做了鲜明的对比。 认识的发展 有声电影出现之初,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对声音的认识是局限的,因此出现“视觉为主论”。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历史的,即认为有声电影是无声电影的继续,视觉画面加上了声音,而电影应是视觉媒介。因此,德国电影理论家R.爱因汉姆提出了有声电影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这样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电影本身认识的角度问题。一般都认为摄影机高于录音机。德国电影理论家S.克拉考尔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提出:“视觉形象在其中(指电影)占首要地位时,它才是符合电影的精神的。这个要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电影的最独特的贡献事实上无可置疑地是来自摄影机,而不是录音机。”
有声电影经过60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感光传播媒介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不再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继承性来认识有声电影,不再认为电影是视觉画面加上声音,而认为电影艺术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同时共存、相互作用、互为依存。本体论的观点也改变了,认识到无声电影的最独特贡献来自摄影机,无线电广播(电声学)的最独特贡献来自电声收录还放设备,而有声电影使用的工具则是摄影机和录音机。由此出现了视听相对平衡的观点并进一步产生了视听结合(或称声画结合)的观点。由此许多以视觉为主的声音术语也随之起了变化。例如,过去把不出现在画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称为“画外音”。之后认为,一个空间的声音是不受画框限制的,声音不能以人眼看见与否,而应以人耳听见与否作为分类标准。一个人听见一种音乐往往引起要看到声源的愿望,但是,一个人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却看不见自己。 有声电影是对外部世界的视听感知。人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以不同的方式互相配合起来感知外界(当然还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人眼的视网膜感受的是光波,它有一定的视野(角度),瞳孔可以调节光通量,两眼的视差可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大小,并可以辨别色彩。人耳不同于人眼的功能,人耳的耳鼓可以接受全方向性的声波(声音信息),没有固定局限的角度。只是两耳在接受声波时有一相位差,所以人的听觉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无限连续的声音环境,而同时又可以辨别出声源的方位、距离和运动方向,但不如视觉那样精确。电影的摄影系统和录音系统可以模仿人眼和人耳的功能及其相互的配合作用。这是声画同步概念产生的根据。
光波(即电磁波的可见光谱)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声波的速度为每秒 340米,人的视觉神经的传递速度为每秒1200~1400米,人的听觉神经的传递速度为每秒 800~1200米。光波与声波之间的速度有差别,视听神经之间也有一差别,这构成极其复杂而丰富的视听关系。
例如,电影作曲家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脱离了画面,按要求谱写一段15秒长的音乐,但是在混录时,对着银幕上的动作演奏时却感到音乐的节奏快了。反之,一段动作性极强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声音就显得慢了。这种对所有的观众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现象称做视听生理-心理效应。视听效应是视听结合的最低层次。美国导演A.希区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视听效应。
人凭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一种肌肉运动的记忆,摇镜头、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动感,这和空间感、方位感、运动感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银幕上处于阴影里的一张脸突然大喊一声时,观众会感到那张脸亮了一些。这是因为声音引起观众把视点聚焦在阴影下的那张脸上,瞳孔重新做了调整。
又如,银幕上传来看不见声源的声音,引起银幕上的人把头转向左方,于是观众就产生那声音确实来自左画外的幻觉。如果那个人物进一步把头移向画框左侧,画框右侧是空的,这时观众就会把视线中心移到画框左侧的那张脸上,结果形成观众视野右半区落在银幕的左半区,而视野的左半区却落在左画框外,于是形成强烈的画外空间感。。这不仅涉及观赏者的文化水平,而且还涉及观赏者或创作者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征。
光影、色彩的饱和度和声音、尤其是音乐性的声音有着微妙的心理关系,因此在电影中所考虑的是视听结合的饱和度。例如感情强烈的音乐可以使一片白雪茫茫的画面达到饱和,而色彩达到饱和的影像可以不需要音乐的加强。又如,笛子的高音区的音色可以给视觉画面铺设一层凄凉的色彩。色彩同样亦可改变音乐的情调。
声画结合亦可借用多声部变调音乐的对位。例如,美国影片《胜利者》在圣诞节枪毙逃兵的段落,使用了圣诞节的抒情节日歌曲与视觉上跳跃的枪毙逃兵的场景对位的手法,不仅造成了反战思想强烈冲击的效果,而且给那悠扬的音乐蒙上了一层悲惨的色彩。
另一种对位的方法是造成视听反常的现象,以引起观众的思考。例如,声带上传来原子弹爆炸及冲击波的声音,但是银幕上却是一片宁静的景象,从而使观众产生疑问:是否爆发了一场原子战争?
9. 电影声音的声音构成
电影的时空结构是通过视听因素体现出来的,因此必须将声音作为结构的一部分来设计,使它交织在结构之中。声音构成的设计应考虑几个方面:①作为主题或动机的作用;②在事件或情节发展中的作用;③在描绘环境气氛中的作用;④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⑤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⑥在节奏上的作用。
人声、自然音响和音乐是声源的 3种不同形式,它们都具有传达信息、刻画人物、推动事件发展以及描绘环境、 气氛、 时代、地方色彩的功能,在声音构成中,这 3种形式根据创作者的不同风格,具有互换性和谐和性。例如,影片《邻居》没有用非叙事性空间的音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影片没有提供使用这类音乐的可能性,故事片不一定要模仿歌剧的模式,一定以序曲为开场,或以终曲为结尾。在影片《黑炮事件》中,使用电子琴演奏的无调性的音乐与自然音响结合成有机体,贯穿全片,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感情。例如,扔黑炮子的那场戏是大卡车声接音乐接喷气飞机的轰鸣声。在影片《小城之春》中贯穿全片的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似乎是重复了画面上的视觉动作,但是它的语调起到了视觉画面所缺少的音乐性情绪的作用。
声音在电影中的功用 在相对时空结构方面 ①声音给电影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在运动,使它增加了内在的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及内在的感情运动──音乐。从而使电影形成更为复杂的时空结构。从叙事形式的电影来说,声音可以使情节更为复杂曲折,人物性格更为丰富和完整,思想感情和情绪更加细腻。②光波和声波均属波动现象,它们具有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与衍射等性质,因此声音和光一样,是塑造电影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③由于光波与声波的波长范围不同,衍射条件不同,声音可以使在无声电影空间中无法直接表现的、看不见的声源直接表现出来(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从而扩大了电影的空间。④声音进入电影的时空结构后,加强了镜头内的时空关系,丰富了镜头内的空间层次和涵义,同时也丰富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由于声音的出现,两种时空关系、镜头内的时空关系以及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空关系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地削弱了。⑤体现人眼视野的画框是框不住各方面传播的声音的。声音使画框内的空间和画框外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电影空间连续体。⑥声音带来一个可以与事件或叙事时空同时并列的、全新的非事件或非叙事的时空(如解说词和评介性音乐),丰富了超叙事时空,从而形成同步的强调或异步的对位,丰富了不同时空之间的变化关系。⑦在无声电影中由纯视觉因素体现出来的最小时间单位,在有声电影中又增添了声音的因素,因而使电影作品中的节奏结构成为类似复调音乐那样丰富多采和错综复杂的节奏结构。
在电影语言方面 ①声音的出现,使电影语言由纯视觉语言变为另一种全新的视听语言,这种语言以直接纪录(有别于文字的间接描绘)外部的视听世界为素材,从而增强了电影的逼真感,大大削弱了无声电影时期所形成的程式。②人的视听感官不同的神经传递速度所造成的视听神经差,使过去的纯视觉语言中的视觉因素在视听语言中改变了性质。③视觉因素不再承担表现声音的作用。④音乐摆脱了为视觉伴奏的从属地位,成为和其他因素具有同等价值的表现因素。⑤“无声”由原来无声电影存在的条件变为视听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如同乐曲中的休止符。
10. 影视剧声音塑造问题与对策论文
影视剧声音塑造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影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剧中声音语言的塑造水平不断提高,声音塑造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声音语言塑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意见,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推测和揣摩。
【关键词】 影视剧;声音;塑造;问题;对策
影视剧中包含了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电影等多种艺术形态,可谓是包罗万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也带动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影视剧不仅在电视荧屏上发展迅猛,也逐步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如互联网,各类视频软件及手机客户端等等。
一、影视剧中所含的两大要素
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最基本的工作就在于如何协调好声音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分类来说画面注重的是清晰度,衔接的自然度这是很容易让大众感知到的信息模式。而声音就相对复杂很多,其中包括影视剧的录音方式与技巧,对背景音乐契合度的把握,各类声音特效的真实度等等。早在1896年,电影行业的奠基人卢米埃尔兄弟就在他们的电影中添加了一段钢琴的伴奏,可想而知声音语言的塑造对影视剧的重要性了。
二、声音塑造与影视剧的关系
当人类进入有声时代以来,声音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力无法比拟,任何一个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尖端的声音塑造手段,拿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声音,影视剧更是如此,声音能够让观众感受的更加真实和亲切。良好的声音塑造技术可以有效的加强感情的流露,气氛的烘托以及思想的传达。声音的塑造可以大大加强影视剧的艺术立体感,能够让影视剧变得更加有表现力。所以声音塑造与影视剧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声音语言塑造中常见的问题
声音语言塑造对影视剧发展有诸多益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影视剧中的声音语言塑造也存在着弊端和问题,接下来就用辩证的眼光来剖析声音塑造中常见的缺点。
(一)影片主题曲定位不明确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产出影片的数量十分巨大,但有很大一部分都并非精品,那么这类影片就更加降低了对主题曲把握的标准,现如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国产的爱情片、偶像剧可能并无明显的主题色彩纯属于堆明星或颜值效应等。例如前段时间湖南卫视播出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片名和内容完全不相干,到了主题曲的部分也直接照搬片名,像这类的主题曲设置就完全没有新意也不符合影片住题定位,根本彰显不出主题曲的灵魂定位,而这一现象充斥着整个影视业,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问题。
(二)声音特效模式的单一化
虽说声音特效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加载声音特效的方式却大致相同,可以在不同的电影里总是听到相同的特效配音,容易让人感到乏味。比如《钟馗附魔》中怪物的特效配音和其他影片中怪兽的叫声几乎完全一致,不过就是运用3D配音效果器进行改变而已。如果一直照这般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到声音语言塑造的效果。所以打破单一的配音模式迫在眉睫。
(三)声音塑造节奏紊乱
很多电视剧中都出现过画面和语音不吻合,经常出现语音还没结束人物的嘴巴已经闭上了。所以说很多时候人们在对声音的后期制作时抓不住主人公的语感和节奏,这就会导致画音分离,这对影片情感表达的流畅性有巨大的杀伤力,打断了观众对故事内容的投入感。这一现象在90年代的香港片中经常出现,主人公的话语还没说完,镜头已经开始了下个场景,无法让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影片当中去。
(四)话语表意不贴切
一般在引进的影片中经常发生这类状况,由于语言的不同在翻译某些句子的时候无法准确的传达原影片中的含义,致使表意出现偏差,让观众无法准确的领悟其含义,另一方面,有些影片中的语气表达不贴切也会让人多加思索。比如在影片《阿凡达》中多次出现的“我看见你”一样,由于配音表意过于相似,让观众在不同情节中无法敏锐的感知人物想表达的意思。在近期上映的《神雕侠侣》中对杨过笑声的处理就无法让大众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这问题也没能发挥出声音塑造的优势ii。
(五)声音语言运用突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声音,而且都是符合自己的声音。正如“闻声如其人”一样,每个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声音要与自身形象相符。而在很多的音译片中经常会觉得配音与人物形象本身不匹配。如《西游记后传》当中的孙悟空,本来他就是一个机灵活泼的形象,应该配上清脆高亮的声音。而该片中的声音塑造却显得孙悟空苍白而又狡诈,完全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匹配,显示出情节与声音之间的强烈突兀感。
四、声音塑造问题的对策及未来发展
(一)声音塑造问题的改进方案
凡是对于外来影片或是需要音译的影片都以尊重原着为基准,尽一切可能去还原重现原画面所表达的语调和语境。要定期开展对声音特效模式的研发与变更,有力的避免审美疲劳。对于人物形象的声音塑造要遵从人物本身所拥有的性格特征,按照人物情节发展的逻辑思维去推进,尽量的与人物本身磨合到位。对于片中音乐的选择要慎重考虑,确保挑选出适合影片风格和主题的歌曲或旋律,达到形神一致。最后,影视剧中的声音塑造一定要以真情实感为中心,真正的做到真情流露,让观众切身的感受其中,这才能发挥出声音塑造对影视剧的作用。
(二)影视剧中声音塑造的未来发展方向
声音语言的塑造对影视剧行业的发展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声音语言的塑造的发展路程中,不论是声音塑造的技巧还是声音塑造的模式都将越发的先进与重要,我坚信声音语言的塑造将一直伴随着影视剧行业的成长与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