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电影讲曲棍球有哪些
A. 盘点:达斡尔族的体育项目
历史的洪流下,总是会有那么些文化在流传着,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在物质上的,就是在节日与体育运动的项目上也是有着许多传承。
那么,对于勤劳、勇敢而又智慧的北方少数民族中的达斡尔族人民来说,在他们的 达斡尔族文化 中所传承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呢?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射箭、摔跤、赛马、扳棍、颈力赛、棋赛和曲棍球等。
射箭运动项目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过去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清代,射箭技艺是考核达斡尔族人入旗兵的武艺评判标准之一。达斡尔族民间,每当“莫昆”(氏族)聚会时,有按各近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达斡尔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学习掌握射箭本领。达斡尔语称弓为“讷莫”,以桦木、榆木或稠李子树为原料刮制上弦而制成。用于征战或射猎野兽的弓,把两层弓的背片用胶粘合,以增强射击力,称为“瓦德尔·讷莫”。箭端装置铁制箭镞,箭杆两侧饰以两道对称羽毛,以保持射出的箭平衡,提高命中率。
摔跤是达斡尔人最喜爱和普及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当敖包会或聚众比武时必有摔跤项目。优秀摔跤手在达斡尔人中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英雄。摔跤手在达斡尔语中被称为“布库”。在本民族民间传说中,有不少是描述“布库”的机智勇敢和坚强不屈的英雄品德,摔跤手没有特殊的装束,只是腰间系一宽布带。摔跤时双方直握腰带后即可开摔,倒地者为败。一人被摔倒后围观者中任何一人均可上场,经与多人较量而不败者为优胜,可赐以“布库”之誉。少年儿童摔跤,有他们自己的章法,把参赛者分成两队排列,首先由排头对阵,倒地者下场,其队内下一名上场与对方胜者较量,直到把一方的全部队员摔倒为止。
赛马运动项目是达斡尔人在春节、敖包会等重大节日和集会时进行的体育项目。在历史上,达斡尔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之一,猎手追逐野兽、武士征战、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马,他们把赛马作为炫耀自己的马和骑术的好机会。达斡尔人的赛马分为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项目赛程短,以3-5里为限,在草原或宽敞平坦的道路上赛跑,便于众多赛马手竞速。竞力赛主要是赛马的耐力和骑手的耐性,赛程一般为二十华里。
扳棍项目是达斡尔人较为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扳棍是长约1米,直径约2寸的光滑木棍,参赛的2人脚对脚,伸直双腿对坐在地上,赛手交叉握棍,裁判一声令下,各自用力扳拉,把对方拉得臀部离地者为胜方。
颈力赛是达斡尔族青年在田间劳动或渔猎休息时随时可以进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参赛双方脚对脚伸直腿坐在地上,将结好扣的宽布带套在双方的脖子上,双手按住自己的腿,比赛开始,各自用力往后使劲仰,努力把对方拉起,因颈力不足而被对方拉起后臀部离地者为败,相反另一方为胜者。
棋赛。达斡尔人的棋弈有猎棋、围棋之分,源于早期的狩猎生产体育活动。猎棋子有鹿2只、士24个,下棋法为士猎鹿,鹿吃士。鹿被士堵住去路为败,否则为胜。围棋需2人对弈,有36个子和24个子两种,双方交替下子摆阵,按一定规则吃对方棋子,最后迫使对方损失大部分棋子,承认无力对阵者为胜。
曲棍球运动项目在达斡尔人的各项体育运动中居于首位,堪称各项之首。
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辽代,达斡尔人的祖先———契丹人中就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一种体育运动,史书上记载为“击鞠”。曲棍球运动在北方各民族中,只有达斡尔人保留发展祖先的曲棍球项目。千百年后的今天,曲棍球运动在达斡尔族中广为流行,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每逢节日和婚嫁喜庆之日,青年人都要组成球赛队进行曲棍球比赛。
曲棍球的球棍达斡尔语称为“贝阔”,意思是弯曲的棍子。球棍长3尺,多用下端弯曲的细柞木制成,球可用杏树根或毛毡做成,大小与网球相似。达斡尔人在夜间进行火球比赛别具一格。黑夜里火球比赛,棍击火球如龙戏珠,好似流星闪过,非常壮观。火球用桦木根疙瘩制作,球体抠空后浸进松明等易燃油中。
开赛时,将球点燃,使其借助风力燃成小小火星,随着双方队的激烈拼搏,火球在黑夜中往返穿梭,织成一道道绚丽的火线,颇为壮观。达斡尔族的火球运动曾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做过精彩的表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专题报道了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和火球表演的有关情况,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B. 达斡尔族的习俗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为春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举行传统的体育竞赛,其乐融融。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达斡尔人对男婚女嫁非常重视,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传统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达斡尔族中产生很早,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即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氏族外婚制度是达斡尔族婚姻习俗方面的又一项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为有血缘关系、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严格禁止互相通婚。为保持亲戚间稳定的伦理关系,达斡尔人虽然允许部分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双方辈分必须相同,严格实行同辈婚。同时,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包办婚姻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青年人没有自行选择配偶的权利,也不能进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动。其传统婚姻习俗,通常包括择偶、定亲、过礼、结婚等程序。人们选择配偶讲究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在年龄方面要求男女双方大致相近,男方与女方同岁或比女方大一岁至三岁均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传统婚俗中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被彻底废除,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为自己选择称心如意的配偶。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种起脊式的、土木结构的草正房。达斡尔族的草正房以两间的居多,其次是三间的,住五间的较少。达斡尔人讲究住屋与厨房分离布局的习尚。
如果是两间房,则以西屋为居室,以东屋为厨房;如果是三间房,通常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俗称“弯字炕”。
达斡尔族家庭一般不设火炉,秋冬季节防寒保暖靠火炕。达斡尔人在厨房北墙处,盘有一个池式火炕,叫“额鲁格”,用来干燥粮食。达斡尔族的草正房舒适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以多窗着称。一座两间的草正房,西屋南墙有三扇窗,西墙有两扇窗,东屋房门两侧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间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仅扩大了采光面积,而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直接把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无论谁家宰杀牲,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里来了客人,即便生活贫困,也乐于设法款待。 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20世纪初,在铅子单响枪和钢子步枪等现代化武器传入达斡尔族地区之前,弓箭和扎枪是猎民们狩猎生产最主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原始、简陋,命中率不高。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提高狩猎生产的效率,达斡尔人便逐渐摸索,形成了众人集体围猎,即“打围”的狩猎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多以“哈拉”(氏族)为单位,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阿围达”(围猎长)统一指挥进行。具体方法就是参加围猎的众人按圆形分布,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慢慢搜索前进,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将被围困的貂、狍、鹿、野猪等动物射杀。 鹰猎 鹰猎是另外一种非常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进行。届时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鸡、野兔等小型禽鸟动物后,便令猎鹰迅速出击,准确而有效。鹰猎的收获量虽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风趣的体育娱乐活动,因而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也成为猎人的骄傲与自豪。 摔跤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自治乡被人们誉为“摔跤之乡”,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从这里升起的。除摔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活动外,劲力也是新疆达斡尔族群众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因不受场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是节假日娱乐的项目之一。 颈力比赛 颈力比赛达斡尔民间最常见的一种体育娱乐项目。颈力比赛类似拔河,与藏族民间进行“押呷”比赛基本相同。由于使用器材简单,场地随意,娱乐性强,随时都可以进行,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曲棍球 达斡尔族语称曲棍球为“波列”,称曲棍为“波依阔”。一般已习惯“波依阔”即代表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据考证: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波列,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曲棍球运动在达斡尔族居住的城乡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被列为国家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1975年,莫力达瓦旗成立了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的业余曲棍球队,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地方球队,也是中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该曲棍球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1982年,以达斡尔族球员为主力队员的中国曲棍球队,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比赛中夺得第三名,在国际曲坛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中国争得了荣誉。1989年,国家体委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饮食习惯
达斡尔族的早期农业主要是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面食。米食以稷子米饭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稷子用锅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敖苏莫” ,是熟稷子米,饭粒大而不粘连,有糊香味,是达斡尔人的主要饭食。另一种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颗粒较小稍有粘性,除作干饭外可作粘粥,还可再压成面作糕点。
面食主要是荞麦面。荞麦磨成面粉后,传统的吃法是压荞面(饣合)(饣各)浇野味肉汤,是最佳饮食,还可以烙苏子馅的荞面饼。荞麦磨成面粉,过箩留下的颗粒叫“尼基”,可做粘粥食用。荞麦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作饭食。
从民国年间开始,达斡尔人从汉族农民学会了种谷子、玉米、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早熟低产 作物逐步减少,新的粮食品种不断增多。达斡尔人主食品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米、玉米、大米、白面已成为主食,吃油饼、面条、馒头、饺子等面食多了起来。传统的稷子米、荞面、燕麦、苏子等成为稀少的食品。
达斡尔族的副食品有肉类、奶食品、蔬菜和采集食品等种类。
特色饮食
白菜沫(辣菜沫,达语:音讷森努咖),是用新鲜的白菜叶和盐、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压成沫,口感微辣、清香,可以当咸菜吃,还可炖菜吃,吃面条可做卤,用它可炖肉、炖豆腐、炖薯仔。
白菜沫炖豆腐,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名菜,制作时把白菜叶和梗分开,菜叶做白菜沫、菜梗切后拌点辣椒淹咸菜,也是达斡尔族传统咸菜,达语叫“克日切莫勒努哇”,即是咸菜可以炖炒吃。
韭菜花,语叫“梭日斯”,即是可口的咸菜,又是美味调料,是吃火锅和肉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柳蒿芽,达语叫“苦木勒”,是达斡尔族人民喜食的传统里菜之一,“苦木勒”有明目、清胃热、泻肝火、利肾水之功能,味微苦,幼芽时鲜嫩清香,是一道传统的美味佳肴,野生天然纯绿色。
C. 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文化
达斡尔族文化 传承中传统的运动文化有很多,其中最独具特色的要数曲棍球这一项。它不仅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达斡尔族更因为此运动项目,在1989年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那么,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随我去看看吧!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这种运动与当代的曲棍球运动极为相似。步打球在辽代依然盛行,《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达斡尔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聚居区。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场地大都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场地两端各设一个球门,参加比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
鉴于达斡尔族为中国曲棍球运动作出的突出贡献,1986年,国家体委正式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曲棍球之乡”。如今,曲棍球运动已成为达斡尔族的“民族之魂”,而那些为旗里赢得荣誉的运动员,则被视为“民族英雄”。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辽王朝的契丹人最爱打曲棍球。辽代以前的唐、宋年间也颇盛行。中国古代曲棍球的先驱者姓名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初期,古代曲棍球运动就已经盛行了。现存大英博物馆的一只唐朝彩色花瓶和现存日本正仓院的一块刺绣丝绢上,都绘有唐代儿童打曲棍球的图案。
令人惊奇的是,当时打曲棍球的竟然都是女子,唐代宫词上就载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之句。这里说的步打球就是指曲棍球运动。当时的宫女到寒食节这一天,要到宫殿前表演曲棍球给皇帝看。
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击"游戏,以及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同现代曲棍球极为相似。"步打球"的形象,还可以从保存至今的两条唐代花毡上见到(现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北仓内)。达斡尔族人民所用的球棍,形状与唐代花毡上"步打球"所用的球棍相似,除长度、重量之外,也与现代曲棍球相似。
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唯有在莫力达瓦被达斡尔族世代相传下来,成为达斡尔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聚居区。当地人称这种游戏为"波依考",意思是"弯曲的棍"。他们把所用的球称为"波列"。
所以推算其应有1300多年历史
E. 传承千年达斡尔族曲棍球文化
达斡尔族优秀的继承了大部分的契丹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曲棍球这项体育运动。那时候曲棍球还不叫这个名字,但是运动方法、规则上已经跟现代曲棍球运动大致相同。达斡尔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延续这项运动的民族,是达斡尔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悠久,开展最广泛,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极类似当代曲棍球运动。辽代,契丹人中盛行这种球类运动,在《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并发展了该项体育运动。
据介绍,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球棍长约1.5米,它是选用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斡尔族曲棍球有拳头大小,分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种。毛球是用牲畜的毛搓制成的,毛球轻软;有弹性,打出后滚动较慢,适于少年儿童击打。木球是用杏树根或柞树根削磨成的,质地坚硬,不易破损,供成年人击打。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做“贝阔”系指球棍,旧式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粗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球称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杏树根或柞树根削磨成圆形制成,毛球用畜、兽毛团制而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任往飞弛、不熄灭。
在古代,每逢节庆,达斡尔人都要打“波依阔”。比赛场地大多选在平坦的草地。各个“莫昆”(氏族部落)的男性成员分作两队,进行曲棍球比赛。达斡尔语把曲棍球场地两端的球门称为“阿那格”(意为狩猎营地)和“耶热”(意为野兽洞穴),达斡尔人把曲棍球运动当成狩猎时在猎场安营扎寨,在野兽洞穴堵击野兽的生产活动。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式街道为单位进行比赛,胜者倍享殊荣。为保证球员的安全,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赛规则,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手接球和用脚踩踢球,不得用球棍打人和绊人等,火球是在夜间进行。
达斡尔人常在夜间举行曲棍球比赛。当夜幕降临时,劳作了一天的达斡尔人就用火把围出一块场地,开始他们最喜爱的曲棍球运动。夜间使用的曲棍球是用桦木根制成的,球身上有很多小孔,孔里塞着松明或油脂。球被点燃后,双方队员就以火球为目标,进行对抗比赛。小小的火球在夜幕中飞来舞去,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成为达斡尔族村屯夜晚最美的风景。
曲棍球还与达斡尔族的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姑娘们出嫁时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杆,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达斡尔族语言中的一些生动比喻也与曲棍球有关,如“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样到处乱扔”。对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进的人,达斡尔人常比喻说:“真是块歪木,只配做曲棍球球棍”。
目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经设立30多所曲棍球基点学校,将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纳入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如今在“曲棍球之乡”,有数以万计不同年龄的曲棍球爱好者,传承着这一古老传统体育文化。
F.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运动项目有哪些
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以乌珠穆沁搏克比赛风格为主,也有鄂尔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区沙力搏尔式搏克等搏克种类。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历史悠久。达斡尔族把曲棍球运动称作“贝阔”,旧式的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称之为“波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木球用杏树根、柞树根削磨成圆形。毛球用动物毛团制而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以使点燃。比赛场地一般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没有统一规定,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古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
鄂温克“抢枢”
“抢枢”亦称“枢体能”,是鄂温克民族同自然界搏击中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项目。
沙力搏尔摔跤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盟。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蒙古康乐牌)
“阿木尔巴伊斯呼朗”汉意为康乐牌,是一种古老的牌类游戏,流行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一带,其中涉及了一些佛教方面的内容,所以,解放前都是上层人物玩耍,很少流行到普通百姓当中。
冰上阿日嘎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传统的冰上体育运动,流传于阿鲁科尔沁旗一带。“阿日嘎”是特指经过加工修理的牛踝骨。制作时把凸凹两面削平,在凹面打个洞,灌进铅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戏时,凸面向上抓阿日嘎,用大拇指和食指捻弹向远处,当作目标阿日嘎。另一阿日嘎,瞄准目标阿日嘎捻弹过去,击中者为胜。此游戏两个人就可进行,人多时场面会更加热烈。冰上阿日嘎,是在游牧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场地、玩具和比赛规则,都富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特色。
蒙古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棋牌游戏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弈双方各执“鹿棋”和“狗棋”。鹿棋是以牛羊髌骨做成,狗棋可以由铜钱和小石子、小木棒代替。在对弈前,先摆棋盘,鹿摆在两个山口,狗摆在棋盘内成四角的八个点上,剩余的十六个子备用。下棋的规则是:鹿可以在整个棋盘内走,而狗只能在大正方形区域和两个山区内活动。鹿先走,如跳过一只狗,狗就算被吃掉。隔两只则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执狗的一方努力使两狗相连,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后两只鹿的位置在棋盘中心或山口上,鹿就处于自由的位置,则鹿胜狗负。反之,鹿被狗围到死角里,没有左右移动的余地时,则狗胜鹿负。
G.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的介绍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 曲棍球发源地
曲棍球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波斯,后传入希腊。
19世纪下半叶,现代曲棍球几乎与现代足球同时起源于英国。
1861年,第一个曲棍球俱乐部成立。
1875年,第一个曲棍球协会在伦敦成立,制定了最新的比赛规则(当时规定在距最近的球门柱13.716米以外不得射门,因而划出了个射门半圆区)。
1883年,温布尔顿俱乐部成立,划出了比赛场地各区的界线,并开始使用线缠的球和白蜡球棍。
1886年,此项运动在英国被广泛推广并普及,使曲棍球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并传入欧洲大陆,以后又被介绍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英联邦各国。
1887年,女子曲棍球运动项目在英国伦敦开始设立。
1895年,英国首先举行了男子曲棍球比赛。
1901年,英国的阿鲁尔比把曲棍球介绍到美国,此后成为美国女子相当普及的户外运动项目。
1908年,曲棍球运动正式列入第四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
1924年,国际曲棍球联合会在巴黎成立了,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为世界曲棍球的最高领导机构,会员协会有100多个。
1927年,国际女子曲棍球联合会宣告成立。
1949年,举行了第一届女子草地曲棍球杯赛。由于种种原因,女子曲棍球联合会和国际曲棍球联合会一直未能取得统一,两个组织各自举行世界冠军赛和其它国际比赛。国际奥委会为了使女子曲棍球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愿意协助双方建立统一组织,终于在1975年实现了这一目的。
1980年,女子曲棍球被列为第二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首次比赛的冠军被津巴布韦夺得。女子比赛规则也经多次修改后,与男子比赛规则相同。
曲棍球比赛细则
1、得分
进攻队员只有在射门弧内触球后,球的整体从球门横梁下越过球门线的得分方为有效。每射入对方球门一球得1分,以双方最后得分多少判定胜负。
2、短角球
短角球是指防守队员在本方22.9米线内有意犯规或在射门弧内无意犯规,被裁判员判罚短角球。防守一方只允许5名队员(包括守门员在内)站在球门内、外的端线后,对短角球进行防守。而攻方没有人员的限制,除发球队员外其余全部站在射门弧外,当球被发出后双方队员才能进入射门弧。
3、点球
发生下述犯规行为判罚点球:防守队员在弧内故意犯规,以阻止对方的进球,或使对方丧失实际的或可能的控球权;防守队员在弧内无意犯规,但因此阻止了对方可能的进球:防守队员防守短角球时连续数次提前冲离端线。
I.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的运动特色
打波依阔的规则同现今的曲棍球运动规则近似。在球场两端各设一个营门,两队上阵队员为11人,各有1人守门。门前各有2人守卫,其余的人进攻对方。由场地中心开球,打入对方营门为得分,得分多者为胜。有一个裁判员在场地内负责裁判工作。少年们打毛球,青年们则打木球。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们常以屯旁宽阔的草坪为场地,举行富有乐趣的打火球比赛。这种形式的曲棍球运动,特别吸引观众。被双方队员争击的火球。飞来窜去,构成一道道划破夜空的火线图景,观看者不禁发出此时彼落的喝彩声。打曲棍球比打其他球激烈和危险得多。然而,就是这种曲棍球运动,培养了达斡尔族男子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和顽强斗志。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场地大都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场地两端各设一个球门,参加比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
曲棍球运动与民俗
在中国北方嫩江之滨,古老的曲棍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就连春播歇晌,当地达斡尔农民都就地取材,用木棍将一个马粪蛋儿当作曲棍球拨来拨去。
曲棍球运动在莫力达瓦十分普及,无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拿杆就能打,有球就会玩。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各个莫昆(部落)都要选派高手进行比赛。曲棍球也与达斡尔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姑娘们出嫁时还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
达斡尔族语言中的一些生动比喻也与曲棍球有关。如: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样到处乱扔。对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进的人,达斡尔人常比喻说:真是块歪木,只配做曲棍球棍。如果要挖苦无能者也常说:连曲棍球都不会,别的还能干什么?
J. 传统的曲棍球是哪个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民族语言中的别称是什么
1、传统的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2、达斡尔族语称曲棍球为“波列”,称曲棍为“波依阔”。一般已习惯“波依阔”即代表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3、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据考证: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波列,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