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影演员的质感
⑴ 电影的质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电影的质感像女人之于男人。
个人认为,首先我们没法单一地定性为所有的电影都不约而同地给人某一种感觉,哪怕你说的只是"致命的吸引力"这种抽象的概念云云也不行,这不可能。而是不同的电影本身拥有不同的质地,像不同的女人拥有不同的气质,吸引不同性格、趣味的人靠近。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产物,它最根本的魅力以及它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因此谈到电影的质感也可以从这里切入探讨。举个例子吧,“克莱默夫妇”这个电影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谈,它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的离合聚散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人们常常落泪,感慨于父爱也好,感慨于女性抉择也好,总之我们都有被击中的点,从而愿意再度回味,并被再次打动。这种感同身受(严格来说,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正确,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正常理解是符合这个语境的)可能源自你内心偶尔冒出过的、从未实现过的念头,可能是你经历过的类似的事件,它反正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力让片子本身散发别致的魅力,它很隐晦的,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引诱"着某一个群体。我认为这种东西就是质感具体表现出来的魔力。它本身并不具体。你能说一个女人吸引你就是因为她身上的某一个部位吗?
好吧,如果你非要说是,那么希望就这个部位割裂下来你还能爱得死去活来。显然,一个美丽的细节,之所以美丽,说到底还是要放在一个整体里看待的,所以所谓的质感必然是一种整体的效果,蒙太奇的剪辑,故事的叙述方式,演员的表演技巧,摄影机的运动,服装造型,灯光取景,每一个技术上的细节都是在提升影片整体的质量,而这种质量在一定水准之后一旦接地气,不媚俗,我们往往已经可以粗略地认为这部片子拥有了某种层次上的质感。当然,质感这种神乎其神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全看个人审美和品味。你要是真的认为“富春山居图”有质感,那么,吧,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也得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是。
是什么造成了电影的优劣,这个刚刚说的似乎也能回答这个问题嘛。剧组里的每个岗位都影响电影的优劣,但"造成"电影的人毕竟主要是导演(在以制片人为中心或者以编剧为中心的体制下另当别论),他对于剧本的审核,对于演员的挑选和训练,对摄影的要求等等。再啰嗦的话,你还可以说是导演自身的素质"造成"了电影的优劣。嗯,还有,广电总局其实对这事儿也负有责任,但现在还是有很多牛逼闪闪的片子,所以他们也只是影响者罢了。
最后,一部精致而真实的、有神秘感、不张扬却还能吸引我反复品味的电影,对我而言,就是有质感的好电影。女人也如此。
⑵ 任敏被称为最具质感的演员,演员的质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敏出演过一些影视作品,在演技上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被网友称作为最有质感的一个演员,如果想要知道一个演员的演技是否能够过关的话,也需要通过演技来证明。任敏在出演角色的时候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部分的角色都比较经典,尤其是《悲伤逆流成河》当中的表现,也让很多观众看到了任敏的演戏天赋,易遥这个角色也让很多观众都非常的难忘。任敏在表演的过程中,无论是表情还是神态,都是非常有代入感的,因为演技非常的精湛,所以也得到了网友的夸赞。叶敏把这个角色的各方面都展示的淋漓尽致,也让观众有了更深的印象和认知。
任敏在哭泣方面非常的有感染力,本人也有着很独特的魅力,虽然五官看起来比较单一,但是却有着很高的认知度。新剧《玉骨遥》也有很高的关注度,很多网友都非常期待任明在这部电视剧当中的表现,虽然任敏出演过的影视作品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每一个作品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都是比较不错的。
⑶ 电影的质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觉得所谓质感就是会牢牢烙印在你视网膜上的东西,让你无法忘记。拿商业片来说吧,你看卡梅隆迈拷贝扎克斯奈德的电影,你看到时候会觉得爽,都是特效啊爆炸啊,你会推荐别人去看,但你不会说他们的电影有质感。
而当你看到整个城市倒转过来(盗梦空间),天空航母从海底飞起来(复仇者联盟),猩猩抛出去的骨头变成空间站(2001太空漫游),这些画面你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喊着我草叼炸天。还有就是当一组镜头表现出的意境远大于这组镜头的画面的时候,比如费里尼的浪荡儿里火车离开的镜头,伯格曼第七封印里最后在山坡上跳舞的镜头,你只看一遍就不会忘记。或者是对画面构图非常讲究的,比如PTA,科恩兄弟,你可以感受到在画面之下的无穷张力,让你深深的被吸引,视线都无法转移。这些电影都可以被称之为有质感。
质感的优劣就取决于导演的想象力。卡梅隆的特效玩的再好都比不上库布里克一个蒙太奇有质感。是的我就是鄙视商业片没质感,你来打我啊。
⑷ 谢可寅称想要成为有质感的演员,演员的质感来源于哪里
谢可寅称想要成为有质感的演员,演员的质感来源于哪里?其实大家应该能够看到的是,谢可寅是一个不错的演员,本身也是很厉害的,他的长相也是非常的有辨识度的,因此,可以看到的是,谢可寅在亲爱的小孩里面的演绎也是很不错的,在里间他饰演的是董帆这个角色,可以看到的是,这个角色也是很不错的,大家应该也是很喜欢的。另外,谢可寅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质感的延缓,那么,对于一名演员而言,他们的质感老来自于以下几点吧。
总体能够看到的是,对于谢可寅而言,他在表现的过程中,确实也是很不错的一点的,也能够看到的是,这也是很不错的一点的,总体能看到的是,这确实也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演员而言,有质感更是很重要的一点的。
⑸ 电影的质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此题很有意思,难以解答,也注定没有正确答案。
电影的质感,我认为也可以等同于电影的气质。
试结合个人的观影体验,谈一下想法。
----------------
我个人感觉有质感的电影,往往都来源与有想法的导演,导演的想法有多少被呈现在电影里,这部电影就有多少重量。这种重量压在观众的心上,是剧情之外的另一种体验,它决定了剧情以何种面目呈现在观众面前。我更喜欢将质感称为“一种出发点”。
我看诺兰几乎所有的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厚重”。这在蝙蝠侠前传系列中尤其明显:
1.特写近景多、即使是全景、中景的时候,被摄入物体巨大身影挤占了画面的主体。三部曲里硕大的卡车、硕大的运输机、硕大的蝙蝠战车和蝙蝠战机,连那个蝙蝠摩托车都配了那么硕大的轮胎,在画面上,压着你喘不过气来。
2.诺兰在讲故事的时候你总能感觉到他的不紧不慢,高速剪辑你是永远看不到的。即使在处理紧张/高潮桥段时,配上汉斯季默那么重、快速鼓点的配乐,诺兰也一定耐性的把演员的动作/台词完整的展现完,他靠电影故事内在的戏剧冲突张力去让你紧张。这是一种选择。
3.统一整个电影的风格、基调。色调是昏黄、灰暗、压抑的。连蝙蝠侠的声音都低沉到地底,除了反派,谁都难得在电影里笑一下。顺便一提,诺兰的电影感觉都相当严肃。A级制作中为了在电影发展时不至于太冷场经常会讲笑话,这些你在诺兰的电影里是相当少看见的。
诺兰慢吞吞的讲故事,从来不会省略动机/动作让观众自己衔接人物性格变化。所以以上这一切,让我感觉到他电影中的“厚重”,而正是这种厚重感,让我感觉到了余华《活着》里说的“一根头发拴住一万斤的重量,但头发没有断”。我感受到了蝙蝠侠作为体制外英雄面对打破体制内暴力(警察)与犯罪分子之间平衡时,往往受到的双方的责难。第三部里管家辞职前的对韦恩说的:我当年埋了你的父母,现在我可不想亲手埋了韦恩一家。这种不详的宿命感一直在后两部前传中弥漫,而蝙蝠侠的出现究竟有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真是犹未可知,是蝙蝠侠的出现,升级了这些更为暴力反人类的反派,当平衡被打破,成长往往是天平的两端。看完《蝙蝠侠》的很多阴暗的想法,和诺兰营造出来的“厚重”是分不开的,而“厚重”我认为就是诺兰电影里的质感。
------斯皮尔伯格导演在《拯救大兵瑞恩》后个人风格转变非常明显,大量的移动跟拍镜头,在一个镜头中展现了大量的动作/表情/对话。这种处理同样是提升内在的节奏张力,在《慕尼黑》中尤为明显。恐怖份子的突袭、复仇队员第一次并不熟练甚至紧张的自杀,在这种跟拍,较长的镜头展现中,异常的真实,异常的有参与感。
而所有这一切,造成了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真实感”。
即使在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中,这种处理出来在情感线发展的流畅感,都让你感同身受。
------还可以简单举例子的如姜文的电影,色彩的荒诞、对白的荒诞、人物性格的荒诞/偏执、抽象/理想主义的配乐,仔细看,什么元素都被刻意的放大或者荒诞了。像极了余华的文字,特别是《兄弟》的里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但也正就是余华的文字,那么的荒诞,骨子里现实感倒愈加被浓重的挥洒出来。他与他都提笔说了一小撮人物,但我们总能在这一小撮人中看到一大批人。
------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大体都是有自己风格的导演,正是这种风格的导演,让电影可以任意被揉捏,被突破,被讨论,不会像好莱坞很多A级制作一般被公式、被限制、被预见。
电影质感的体现,大抵就是导演的个人手段与想法吧。
以上,提供是一种解释。
⑹ 任敏被称为最具质感的演员,什么样的演员才算有质感呢
任敏被称为最具质感的演员,很多观众都会觉得非常的奇怪,什么叫做演员的质感?其实演员的质感主要就是观众在镜头当中去看到这个演员是否能够给人带来好的感受,不管是从外表还是从这个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当中,都能够让观众有代入感,会觉得演员在演戏的时候光看着都会觉得很舒服,不会特别的戏剧化。有些演员在饰演角色的时候不会拘泥于观众的口味,而是会选择通过自己对人物的诠释,教人物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比如有些演员在饰演反派角色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为什么这个反派会做出这些事情,不会让人感受到有表演的痕迹,让人物的塑造非常的充满质感。
最后对于演员的评价其实是多方面的,并不能够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场戏就来判断这个演员是不是一个好演员,也是需要看这个演员是否真的能够带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