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电影中增加哪些情节
❶ 电影《孔子》中都有哪些事件,当时孔子是什么官职
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其中,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弟子会有相关“戏份”,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个性与经历的。
《孔子》是由中影集团和大地娱乐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一部史诗电影。由胡玫导演,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首映。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着名美学命题。
❷ 孔子电影详细介绍
导演:胡玫
领衔主演:周润发 周迅 陈建斌
上映时间:2010年1月22日
剧情简介:
《孔子》导演胡玫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孔子》的部分剧情。胡玫透露,电影《孔子》并没有展现孔子完整的一生,而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堕三都:发生在孔子54岁左右的故事。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由此也与陈建斌等人扮演的三家产生了矛盾,堕三都的行动因为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这也直接导致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代表场景:孔子离家,悲愤莫名,在滂沱大雨中跌倒,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马,孔子突然开始孤独地仰天大笑。
孔子见南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卫国时发生的故事。当时卫灵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而卫灵公的姬妾南子对孔子爱慕有加,并且邀请孔子到宫中谈话。
代表场景:孔子在与南子见面后,出宫时遇到徒弟们的询问,孔子为免引起弟子们对他产生误会,便表示,如果自己和南子有私情,那就是“天厌之!天厌之!”
陈蔡被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代表场景:孔子在被围时依然讲诵《诗》《礼》,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回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鲁国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后,季康子(季桓子之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学之于孔子。”随后季康子就决心把孔子请回来,当时孔子已经68岁了。
代表场景:齐鲁大战。这也是电影《孔子》中为数不多的大场面战争大戏,其中孔子弟子冉求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射箭和驾车的功力,算是整场电影中动作戏最精彩的一场。
❸ 电影《孔子》中5个能体现孔子思想的镜头
这部电影不仅没有体现出孔子的伟大,反倒是在很多方面贬损了孔子!
《孔子》(Confucius)是由俏佳人荣誉出品,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
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剧情简介:
该剧根据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孔子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三岁寿终的一生。
孔子十五岁时,因看到三桓瓜分鲁国军权而有志于学,后其母颜徵在去世,孔子在其异母兄孟皮的帮助下娶妻,并得一子。孔子成年后曾任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同时广开私学,教授弟子,还适周问礼于老子,声名日盛。
❹ 电影孔子里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情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1] 。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着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❺ 孔子电影哪些情节体现以礼治国
电影开头就表现了 孔子的重礼思想。 作为中都宰的他去拜见鲁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领路的侍从告知他无需如此, 他仍是认真行礼。 可见其对礼制的尊崇。 面见鲁君, 提出以周礼治国,“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于此, 鲁君任命其为大司寇, 让他用礼制改变“君不君,臣不臣” 的现状。 孔子应允。 正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动乱局面, 更让孔子感受到“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践行这个思想主张, 其对礼制的推崇贯彻在他一生之中。
❻ 电影《孔子》哪些情节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文化
1. 仁义礼智信
废除殉葬 仁者 情节虚构已经废除殉葬
恢复周礼 比较明显 拜拜
恢复王权 明显堕三都嘛
2. 意识理想现实实现艰难性始寄希望于
3. 道同相谋(清白)
所欲勿施于(仁)
4. 曰:文事者武事备 战乱代仁要用武力保护、支持
山:欲求文明幸福先经文明痛苦
5.孔:孔主要政治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关于政治部其部仁、道德摆设唯独孔关于政治观点发扬光儒家思想比较积极儒家代表物荀主张定胜
:主要哲思想能说消极能说更淡泊些主张顺势 顺应自其实种思想反更智慧
❼ 孔子电影观后,谈谈孔子有怎样的思想魅力
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电影《孔子》就选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为失败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孔子51岁(即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到73岁去世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其中主要的情节有:夹谷之会、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基本上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所叙述的孔子生平主线一致,同时又融合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不时地穿插了《论语》中的孔子经典语录,着力表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以及为师为父的仁者情怀,艺术地再现了孔子形象的魅力,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真实而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孔子形象魅力之一——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民不聊生,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在这样的乱世,孔子却一直坚守着自己恢复周礼、拯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他反对暴政,渴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他强调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试图通过“正名”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君臣、人伦关系;他主张举贤,要求“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论语·为政》);他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反对攻占杀伐……孔子的这些为政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
影片一开始,写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实施礼治,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回朝廷述职。因为鲁定公的赏识和支持,孔子晋升为大司寇,这为他在全国推行礼治、实施自己的执政理念提供了舞台。彼时,鲁国的朝政由“三桓”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把持,这也是孔子施政时要面临的重重阻力。而私下里,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漆思弓免受陪葬之死,已经与之结怨。之后,他随鲁定公赴鲁齐两国的“夹谷之会”,与齐景公和大夫黎
且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从齐国收回汶上三城,回国后出任代国相。随即,为了打击“三桓”的势力而巩固中央政权,他提出“堕三都”的举措,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定公旨意,罢黜了孔子。至此,孔子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因此,当连鲁定公都无奈地发出“战败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仁义”的叹息时,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失败命运。
孔子的为政时间虽短,然其能文善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外交上获得成功的“夹谷之会”,还是内政上归于失败的“堕三都”。尤其是鲁定公十年的齐鲁“夹谷之会”,更是彰显孔子治国才能的高潮部分。会盟前,孔子谋划为鲁定公配备军队,并用善射赢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马的支持。会盟中,孔子不仅化解了齐臣犁弥等人突然发难,还以奇招镇住了齐国大军。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凛然大义所折服,归还了汶上三城。可以说影片中“夹谷之会”的场景,既体现了孔子文武兼备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孔子义正辞言的胆略和才智,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如果说,“夹谷之会”是从正面展示孔子的施政魅力,那么“堕三都”则是从反面坐实了孔子的政治才干。“堕三都”是指孔子建议鲁君毁掉“三桓”私邑费、郈、郕的城墙,防止他们拥城自大、各自为政,以求打破“三桓”割据的局面,达到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的最终目的。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先是郈邑被拆掉了;在拆除费邑时引发了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孔子率鲁军平定了叛乱;最后拆除郕时,则没有成功。至此,“堕三都”的计划失败。这一剂猛药,不仅震醒了“三桓”,还惊动了邻国的齐景公,他们一明一暗,合力剥夺了孔子的施政舞台。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因之结束,但“堕三都”这一环节更让我们见识了孔子那不可小觑的为政能力。
二、孔子形象魅力之二——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
所谓“丧家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凄凄惶惶、无所归依的狼狈样。这一说很符合孔子当时沧桑落魄的外表,然用“丧家狗”来比喻孔子,亦是对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傲骨的一种褒扬。《韩诗外传》有云:“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顾望无人。(丘)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这既是孔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孔子“丧家狗”形象的最好注解。
公元前497年,54岁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期间,他来往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根本没有哪国国君愿意采纳孔子的建议。影片写孔子冒雨离开鲁国,跌进泥水里仰天长笑的悲凉,可谓开启了孔子辗转漂泊于异国的“丧家狗”之旅,也是孔子为政理想得不到实现的一个缩影。
一路之上,即使是治国理念得不到实施、希望一次次落空,孔子始终怀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热情,其当仁不让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影片中写卫灵公起初是很尊重孔子的,不仅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还恳请孔子能够见一下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见到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孔子的爱慕之情,二人的谈话内容也很广,涉及了《诗经》、礼让治国等问题。之后,南子请求卫灵公重用孔子,但卫灵公最终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然因“未见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也因为预感到卫国即将大乱,孔子离开了卫国。他在卫国为政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同样,其他国家也没有为孔子提供为政的舞台。
一路之上,即使是身处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为绝境,始终坦然面对,将积极乐观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落脚在具体的人生行为当中。影片中孔子离开卫国后,与弟子居于宋,在讲学之际遭遇宋国大司马桓魋派人砍树破坏,孔子依然镇定处之,神色自若地为弟子讲诵《诗》《礼》。再如“陈蔡被围”的情节,写孔子与弟子于陈蔡交界空村中被困七日,众弟子断粮挨饿,有人不禁对老师产生了怀疑。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孔子虽然面容憔悴,却用琴声传递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坚强心境,并经受住了苦难现实的考验。
一路之上,即使被世人误解或嘲弄,孔子始终坚守“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坚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影片写子路问津,招致了农人的嘲弄,还有人劝他隐居算了。面对这种情形,孔子仅是淡然一笑而过。尤其是当孔子与众弟子失散又重聚时,弟子复述他人眼中的孔子,称“东边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像丧家之犬”。孔子闻听“丧家之犬”之语,开怀大笑,认可了这一说法。虽然时人认为孔子的道行不通,但孔子依然坚持向学生传授君子的必修课“诗书礼乐”,传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百业兴旺”等治国理念。
总之,影片以散文式的结构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困顿窘迫,一路遭遇饥寒交迫、战乱逃难以及爱徒死亡,但他一直坚持传道,慷慨悲歌,既让我们敬畏和叹服,又让我们感受到孔子赋予“丧家狗”这一称号的精神内核。
三、孔子形象魅力之三——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虽然影片重点凸显孔子的政治理想,但也不忘展示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从片头弟子净手听孔子的谆谆教导,到结尾皓首穷经作《春秋》,始终穿插着孔子和众弟子在一起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患难与共的深厚情感,可谓催人泪下。孔子众弟子尤其是漆思弓、颜回、子路、冉求等人的所作所为,既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领悟到孔子精神的伟大,又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漆思弓是影片中虚构的孔子弟子。此人原本是季平子生前爱奴,因抗拒殉葬仓皇出逃,后遭追捕断臂,被孔子收纳为徒,一直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又随冉求回鲁国迎战齐军。因为他,孔子在朝堂之上雄辩群臣,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主废除人殉陋制,使得鲁君最终废除了人殉陋制。
颜回外表文弱却意志坚定。颜回之死是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一幕。为了抢救孔子的着述,他反复潜入水中抓取竹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了,可是孔子依旧抱着颜回尸体不肯放手,其场面令人震撼。
子路孔武有力,一路伴随孔子左右,为老师保驾护航。后来,为了实现老师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卫国。子路之死则是影片中最悲壮的一幕。卫国动乱,子路为保护幼小的卫君,浴血奋战,在生命垂危之际,扶冠就义,声言:“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
冉求在陪伴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召回鲁国做官,并在齐鲁大战中率领鲁国军队取得胜利。交战时,冉求展示了非凡的射箭和驾车功力。战后,当季康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学之于孔子”。他不求任何赏赐,只是一再地殷殷恳求能让自己的老师回国。在冉求的努力下,68岁的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
本片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子见南子”事件的处理。“子见南子”是事实,然因史载简单,为后人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然影片将南子想象成孔子的知己,甚至让她死时脑海中依然浮现孔子的影像,实在是一大败笔。尤其是南子所言:“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样的设置,让爱师如命的颜回、子路、冉有等众弟子情何以堪?孔门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难道真的就找不出一个懂得孔子之人么?
总之,电影《孔子》以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展示了孔子推行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的艰难历程,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圣人”光环,将其还原为“人”,表现了孔子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个人性的、鲜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恰如导演胡玫所言:“我们都听过孔子这个名字,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事迹。也许我们也在背‘四书五经’,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电影是一种先进而又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我想通过它,让孔子走出《春秋》和《史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这也是我拍摄电影《孔子》的初衷。”确实如此,影片不仅多方位地再现孔子形象的魅力,还让我们看到孔子的仁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