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冈任波齐是在哪里出发
‘壹’ 电影《冈仁波齐》主要讲了什么
近日,一个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过的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上映——电影《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之路”的电影。
‘贰’ 冈仁波齐:让人回到“正念”
看完电影《冈仁波齐》回到家,已将近23点。我对爱人说:“你一定要去看下《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好看。”“不,不应该说是好看,应该说是很有意义。”我改口道。
《冈仁波齐》用好看去形容似乎不太恰当。因为它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明显情节的高潮,也没有情节的反转,没有人物品性在故事前后的大变化。它讲的就是11个人从康芒出发到“冈仁波齐”山去朝圣的故事,近乎是纪录片式的拍摄,但没有纪录片的解说旁白。人物没有多少台词,他们的讲话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对话。影片甚至没有主角配角。开头还相当冗长,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述他们如何准备去朝圣。冗长而莫名其妙的开头一度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烂片,因为好看的电影一般在开头就能牢牢抓住观众。但是,当看到这11个人从村口出发——1个人开着拖拉机,10个人跟在后面,走几步,手板“咵——咵——咵”三声 ,再“唰”的一声整个身体匍匐到地,再磕头,再“咵”一声后站起,我一下子被震慑到了。
西藏信徒的三步一拜磕长头是听说过的,但从影片真实完整的呈现中看到还是第一次。我认为影片讲述的是真实的,不是说这几个人就真的一路拜到冈仁波齐,仁次曲珍真的就在路上生了孩子,杨培爷爷真的就死在冈仁波齐山脚,而是说藏民千百年来的信仰是真的,这种对信仰的表现方式也是真的,电影展现的情节也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过,是这样的真实。从他们走上朝圣之路,到到达冈仁波齐峰顶,电影时长将近两个小时,在情节没有多少起伏变化情况下,我没有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而且还一次次地被触动。我想这中间有猎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洗涤。生活在现代社会,内心经常纷扰焦虑,经常在想自己该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看着影片里这群“咵——咵——咵”跪拜一直到冈仁波齐峰顶的人,那一刻,内心的纷扰一下子烟消云散。就像禅修中讲的“正念”,人一下子回到了“正念”来了。
《冈仁波齐》中的11人,从康芒某村出发,长身跪拜2000来公里,跪拜10万次,先到拉萨大昭寺,再到神山冈仁波齐。历时一年多。他们这一年,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吃饭睡觉休息,长身跪拜。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雨冰雪,只向一个方向,只为一个目标。
如果你认为他们真苦啊,经历那样的苦难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是错了。路途是很艰辛,大风雪天要走;路遇漫水要长身跪拜到水里过去;路遇塌方要跪拜过去;9岁小姑娘生病了,妈妈说还要跪拜,跪拜对她好;车头被别的车幢没了,推着车斗也要前行;仁次曲珍怀孕跪拜,生完孩子还一样拜,背着孩子也拜。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苦,杨培爷爷说要头上磕出包来才好。你个年轻人就相互开玩笑,谁头上磕出包了,谁的脚磕破了。他们晚上搭帐篷,睡前大家念经,念完经甜甜入睡。在春日的河水边,他们还边唱歌边跳起舞来。孩子在路上出生,放在车上一路跟着走,杨培爷爷说 这孩子真幸运,能降生在朝拜的路上。杨培爷爷死在冈仁波齐山脚,尼玛扎堆说,叔叔的毕生愿望是到冈仁波齐朝拜,他死在冈仁波齐山脚,真是他的福分。不止是尼玛扎堆这样认为,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而我前排一女士也感叹,老爷爷太有福气了。当信仰完全植根心底,真的就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吧。禅修的“正念”就是回到当下,执念正在做的事情。《好莱坞报道》评价这部电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真是这样。
这一路朝拜,他们为自己祈福,为自己赎罪,为来生求福。同时,杨培爷爷说,大家应该把众生的平安福气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信念下的朝拜,才会有这样的情节:他们把车斗推出几里了,然后又返回来,继续跪拜那段推车走过的路;他们路遇同样朝拜的,就喊了一起喝茶,也被别的路遇的人喊去喝茶,住宿,他们对陌生人热情、不防备;而他们遇到的牵毛驴朝圣的四川雅安来的夫妇,妻子不舍得毛驴拉货,就自己拉车,丈夫说毛驴像他们家人一样,也要到拉萨朝拜,不能累了它;他们的车被越野车撞了,司机说他车上两人,一个呼吸衰弱非得两个小时赶到医院,他们说那好吧,你们走吧,不要任何的赔偿,而接下来,车坏了,他们要推着车斗前行。
是啊,看起来他们是苦的。但他们把这个视为一种修行,一种圆满,哪里还会有苦。他们唯恐自己不够虔诚,唯恐少跪拜了一次。所以他们要把车推走后,又返回来跪拜。
如果你认为,这种朝拜真神圣,那你也错了。因为《冈仁波齐》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些艰苦的朝圣、虔诚的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只是他们的日常。。对他们来说,只是出了一次远门。他们有时候也会犯懒,片中有一幕,屠夫正磕着头,突然就睡在了路上,不愿再动弹,直到小女孩说“加油”,他才爬起来。到了晚上,老人会批评大家走的步子太多,头磕得不够深。而大家,心领神会。半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个老者,老者批评屠夫,头上不能缠头巾。告诉他们朝拜的时候头一定要磕到地,头上不能缠头巾,戴帽子,心里念什么经,步数就应该是几步。他们一一地听着。老人请他们住在他家房子里,说他的儿子也朝圣去了,房子很大。他们住在老者家里,第二天给老者干农活,耕地。说起了以前耕地时要举行的仪式,老人感叹说,现在人都不知道干嘛的,做事情总急急忙忙的。还有个情节,朝圣者到了拉萨后。年轻小伙和理发店的漂亮小妹聊上了,走的那天,小伙依依不舍,答应会回来找她。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些看似“脏兮兮”的朝圣者,原来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们也会追求漂亮女孩,也会换上时髦的运动装、运动鞋,充满了青春活力。他们也用崭新的手机打电话回家问好聊天。
他们其实跟我们一样,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心无杂念,专心做着一件他们毕生信仰的一件事。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坚定不移。生死在信仰面前都是小事,何况别的。
看着这样的片子,你内心还能有纷扰吗?你的心灵也随着“咵——咵——咵”“唰”的声响,回到禅修的“正念”了。
我是刚听完樊登书会的《我战胜了抑郁症》这本书。赶来看的《冈仁波齐》。樊登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抑郁,有将近百分之一二十的人有轻度抑郁症。我就想,现代人真应该来看看《冈仁波齐》,你听着那“咵——咵——咵”的声音,看那全身匍匐,头磕到硬地面的情景,内心还能有什么纷念呢?
然而,《冈仁波齐》从20日上映,龙泉23号才开始排片,而且每天只排了一个档期。而同期的《变形金刚5》每天排16个档期。这跟《冈仁波齐》不宣传不炒作有关,当然更有关的,我觉得可能是现在人的价值追求。现代人要商业的,要热闹的。要钱钱钱。这些当然也没错。但是有一天我们忽然觉得迷失了方向,忽然觉得人与人之间怎么这样。生活怎么那么没意思等等。所以,如果你内心有纷扰了,真可以去看下《冈仁波齐》。
同看这场电影的有12个人。前一排坐四五个,从他们的言谈中听出来,他们去过西藏,他们能随着电影述说那是哪里哪里。他们不时地感叹,有时叹气,有时发出“啧啧啧”声,有时议论。我一开始也惊讶,忍不住跟同伴议论,后排一姑娘提醒我,能不能小声点。我意识到自己打扰别人了,后来就小声说,再后来根本不想说了。当夜晚的诵经声传出帐篷,传到整个明净的天空,传到雪山绿林。我又一次热泪盈眶。
‘叁’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6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冈仁波齐》观后感1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因此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接受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监督,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知道,藏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面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2
何为信仰?是在生病难受的时候,祈求菩萨的保佑,是在庙会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过《冈仁波齐》之前,我从未想过信仰的力量会如此之大,让我震撼,也让我思考。
电影一开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乡村生活,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和一帮虔诚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没有去过,那么可能这一辈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仅仅是克服各种险情的发生,更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挑战。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会一往无前,一直开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会去干坏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会变得顽固。
为了能够去朝圣,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众生幸福。这也是我真正通过电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不得不说,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真伟大。这要是换做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个周就不能继续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说过用石头搭一个塔,能把最上边的石头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许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说这东西叫做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有机会我自己也尝试搭一个,然后许一个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远健康开心,嗯,我会帮你许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险情的发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积水,更有可能发生车祸。但是当遇到各种险情的时候,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中间穿过拉萨的时候,他们和游人的对比,让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最高,那种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种没有游人的匆忙,试问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五彩缤纷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静如水,我想应该很少很少吧!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冈仁波齐》观后感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4
电影讲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
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 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感谢那些朝圣的背影,是他们的平静和坚定,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处浮躁喧闹的花花世界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冈仁波齐》观后感5
途弟前几天给大家提到过一部叫做《冈仁波齐》的电影,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太热衷的,但这部电影却在朋友圈里被刷屏了,几乎看过的人都一致的好评,表示在电影中看到了最强大的信念。由于一时好奇,途弟便组织了朋友一起去看,结果可想而知,大家也被深深地震撼到。
《冈仁波齐》是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朝圣的故事。生活在西藏小村庄里的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他同村的亲朋好友等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2000公里徒步跪拜的朝圣之路。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真实,叙事也那么平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才深深打动每一个观影的人。让人只要想到电影中的画面、朝圣的人们、风景,就会因自身的渺小,电影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信仰而落泪。
也许大家没听过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藏传佛教认为这座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因此经常会见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来此转山。
观影结束的几天之后,收到了朋友写的观后感。有没有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初高中的时代。
请往下看!
“人生要有虔诚的信念与坚持”
坚持是此片中时刻能体会到的精神。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简直就是毛毛雨啦。小妹妹生病了还和大人一起继续坚持燃不燃?生了孩子还要继续朝圣燃不燃?被泥石流砸断腿好了继续,车子被撞坏了,车头丢掉拉着车斗继续,钱用完了,四处打工赚钱继续,感觉她们这样能走遍银河系有木有。
信念是引导队无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动力。吴伯凡老伯伯曾经在文章里有个概念,缺损配置。好高大上的用语,大概意思就是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状态或者自身永远带着不可弥补的缺陷。队出发时老、弱、病、残、孕全部包括甚至还有不足周岁的婴儿,在成都坐个地铁那么多人挤在一起都不会聚这么全了吧。缺损的不能再缺损了吧,整个过程队的配置还一直处于不断耗损状态,然额,他们照样完成了。
整个影片是那样的平静淡然,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最终以杨培爷爷在心愿达成后安然逝去而结尾,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英雄般震撼结尾,但是他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中间却差了一个成功与不成功的节点。希望我们能够战胜面前挡道的恶犬,抓住人生中得到的每一份信念,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故事增加精彩点,而不是在文章里当反面教材用。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管是坚持,信仰还是其他,我们都能从中汲取些什么。
朝圣之路就是一段人生之路,充满困难与坎坷,但只要有信仰,有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冈仁波齐》观后感6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
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
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
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
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
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
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
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
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
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
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
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
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
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
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
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
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
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
;‘肆’ 冈仁波齐电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走
冈仁波齐电影讲的是一场朝圣,这一场朝圣,从芒康开始,经过拉萨,目的是冈仁波齐。
电影里展现了人们在朝圣路上的景象:暴风雪里走路的良苦,在酷暑中的难耐,深夜寒风的刺骨。
人们去西藏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目的是为了洗清身上的“罪孽”。
‘伍’ 拉萨到冈仁波齐怎么走拍摄冈仁波齐最佳地方在哪
喜欢旅行的朋友们最近商量准备去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一个着名的旅游胜地,冈仁波齐峰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拜访这座神山。但如果自驾去冈仁波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要熟知周围的路线,才能准确到达目的地。今天给大家介绍从拉萨到冈仁波齐的自驾路线。拉萨到冈仁波齐怎么走
从拉萨到冈仁波齐的驾车路线:全程约1199.7公里。今天来给大家介绍拉萨到冈仁波齐的旅行路线:
‘陆’ 《岗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岗仁波齐》观后感,供您参阅。
《岗仁波齐》观后感一
第二遍再看,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也可以抛开情节更多的去体会细节。比如,停电了,一屋子的人没有一个慌乱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点上蜡烛,该干啥干啥,来电的时候,也是没有人有反应,就是简单的熄了蜡烛继续该干啥干啥。想起家里停电或者办公室停电时,各种大呼小叫,各种情绪开心的、抱怨的、还有幸灾乐祸的。来电时又是各种情绪起起落落,这在整部电影里都看不到,没有什么情绪的升起和落下,一切发生了就发生了,接受,然后继续往前走。我在生活里也一样可以如此,不用急,急着去干啥呢?不用怕,最坏的担心发生了又能如何,这不还没发生么?好心态修炼中。
这支队伍组成时,就是那么简单自然,我想去朝圣,我也想去,那就去吧,嗯,好,去呀。没有嫌弃,不怕被拖累。没有三六九等,没有谁把谁当做累赘,好像这些人心里就没有分别心似的。遇到困难永远是大家一起克服,不需要呼吁不需要指挥,每个人自发的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切按部就班。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快乐的无处不在,拉着车也可以快乐的唱歌,看见太阳脱了棉衣就跳起了舞,那么纯粹那么自然。
“开始念经吧”,会去看第二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再去听他们诵经的声音,太美了,这种美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感觉,若我不控制着,我一下子就会进入某个势能中去,太舒服了。第二遍看,录下了里面所有念经的场景,好喜欢听。
乐于分享,想起我之前也一直觉得,物质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它只是为我所用。对于藏民们,他们不管遇到谁,都会很乐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一起喝茶吧,送你一袋粮食,大嫂我借点柴,这张皮子送给姑娘,拿去。
开始阵痛要生孩子了,也没有慌乱,没有多激动,就那么自然,在朝圣路上发作了,连夜去了就近的医务所,产妇都没有痛到大喊,这才是真实的,医生不让喊啊,也没力气喊啊。初生的婴儿好可爱,生产过程是一个很有爱的过程,很美的画面。
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开春耕地要盛装打扮,要烧香,要隆重,老人在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急。是啊,中国速度,真的是好事吗?我们为什么这么急呢。
遇到落石时,大家很淡定的保护着孩子,没有慌乱,没有怨天尤人。
藏民们的话很少,一路上都很安静,只有老人家的念经声,还有小女孩对屠夫说的那句“加油”,还有就是“来喝茶”。小女孩跟家里人通话,跟每个人说话都是那几句:在干嘛,我想你了,你想我吗,我在待着呢。朴实,无华,很美。
遇到夫妻俩带着毛驴去朝圣,问他们为啥是妻子在拉车而不是毛驴,答因为心疼毛驴,上坡妻子拉不动才让毛驴帮忙,人和动物,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了我们是主人。他们把毛驴当做家人,但是毛驴累了走不到拉萨,他们还要带着他一起转布达拉宫呢,一起转大昭寺呢,要一起祈福。
遇到车祸,先关心人有没有受伤,很轻易的就把肇事司机“放跑了”,只有一句“小心开车”。没有扯皮,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一下车子伤成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车头已经废了,一行人开始拉着拖车继续前行,拉一段再折返回原地,磕过去,再拉。没人去抱怨,没人去计较多走了多少路,没有去在意要多走多少天才能到拉萨。真好,我们在工作时,若也能不怕多干活,不怕绕原路,不总想着找捷径,该是多么美好。我是个典型的应试型学生,我非常适应应试教育,我总是可以找到捷径,轻松考个高分,可是我错过了什么?我这种惯性带入生活后,错过的是人生啊。现在越来越不去投机取巧了。
到了拉萨,钱不够去冈仁波齐了,大家就去打工,年纪大的去洗车,年轻的去工地,晚上还帮老板娘磕头赚住宿费。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快乐的,好像从来没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在拉萨足足待了两个月才继续上路。
队伍里的长者去世了,没有人惊慌,对于死亡,其实真的不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会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一部可以滋养我的影片,我感觉到心灵被冲刷,想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与来时一样干净。
《岗仁波齐》观后感二
生长在西藏山村里的村民,大多从生下来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几乎没有其他宗教。所以,村民从出生就接受藏传佛教义的教育,他们虔诚、顺服、时常悔罪。从杨培一行11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是悔罪,朝拜圣山冈仁波齐。
有人因为杀牛杀多了,有人因为自家盖房子死了人,有人因为剩下年岁不多,大家带着各自的罪和虔诚的心上路了。朝拜路上有时晴有时雨有时下雪,有时雪崩,但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为了朝拜,无论是磨破了防身的羊皮,或是划断朝拜用的木板,或是穿烂了脚上的鞋,或是被雪崩掉下的石块砸到,或是遇到朝拜的孕妇生产,或是拉行李的拖拉机被撞坏,他们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笨重吃力的向前行走。或是没有了经济支撑,或是在水坑中朝拜,等等。都没有阻碍他们前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心。
然而,自诩为聪明的人看到他们的行为会非常不解,他们朝拜是撇下了家中尚未干完的农活,撇下了家人,费钱费力费时还要承受路途中可能有的各种风险,竟然不为了世俗角度的经济利益。我想,很多自诩为聪明的人应是不理解这群朝拜者整日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何动力。因他们眼中只有现时有利可图,才是正确有意义的。
这些人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教义,让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去遵循。然而,人的认知总是存在局限性,不可否认,这些经验可以获取物质利益,但这些人精神世界大多匮乏,而信仰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能使人幸福。自诩为聪明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会遭到审判,因此做事会往往纵欲,没有底线原则,无所顾忌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无边界的欲望叫人盲了双目,钝了知觉,失了控制,表面辉煌,内心腐烂,如一个烂醉的人。欲望需要教义约束,人生才不致失控烂醉,而正确而虔诚的信仰可以叫人保持清醒,如没有信仰,至少应为自己立原则,树界限。清醒是件痛苦的事,但至少方向正确。路对了,不怕遥远。愿世界多些清醒,少些不合理的欲望。
《岗仁波齐》观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00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柒’ 冈仁波齐电影讲的什么 冈仁波齐电影讲的内容
1、《冈仁波齐》电影简介:普拉村西藏腹地一个古老的村子,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 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2、于是10个普通的藏民和一个孕妇,从村子出发,历时将近一年时间,沿着2500公里长的路,一路向前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影片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绚烂的后期,有的只是行走,叩拜,平静地面对一路的生、死、成长和放下。
‘捌’ 电影《冈仁波齐》的主题是什么
该片讲述了在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剧情片,没有什么特殊主题,就是讲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