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出电影影调
① 影调是什么
影调是摄影中的术语,是因为摄影这种利用光影变化而构成的画面更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视觉上的变幻。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
摄影术语
对摄影作品而言,“影调”,又称为照片的基调或调子。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欣赏者感到光的流动与变化。
摄影画面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是由影调来体现的,如线条是画面上不同影调的分界。
(1)如何调出电影影调扩展阅读:
场景应用
在电影摄影中,影调的形成与各个造型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根据影片的题材、类型、情节、片段、人物、美学倾向等综合要求来决定的,并考虑到画面运动时影调的细微变化,以及镜头之间衔接时的色彩、影调和节奏关系。
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即黑白灰的明暗等级,又指整个画面的调子,即光与影所造成的整幅画面的明暗总趋势。
② 怎么用vegas把自己录的东西调出电影画面那种色调啊我想做个视频就是不晓得怎么弄
在FX里面找到颜色调整,耐心一点可以调出来的,对比度跟颜色饱和度。或者下载VEGAS专用的插件,我记得一个叫AGEDFILM的,安装完后也是在FX里调出。可以做出很多电影胶片的效果。蒙尘老胶片,黑白幻灯片等等。。。
③ 想调出电影级色调!先从色彩知识学起~
调色是摄影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每当看到优秀的大神作品,常常会问的第一句话:“这张片子是怎么调出来的?”。
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一张照片中的情感表现,而这种情感的表现力多半是从一张照片中的色彩传递出来的。
如下图,金黄色作为照片的主色调,泛黄的银杏除了给我们秋天的感觉,还传递出积极、阳光、舒适的氛围。
要真正学习和掌握调色原理,少不了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秘隐藏在色彩里的秘密。
本期知识点:HSL、RGB、CMYK、Lab
| 基于人眼识别的色彩模型:HSL |
“蓝蓝的天空,鲜艳的红花,晒得发黑的皮肤。”这是人眼对色彩的直接感官,却无形的总结出色彩的三个属性: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亮度(Lightness),简称HSL。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因为色相不同,我们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同时,我们可以在一个圆环上表示出所有的色相,色相的单位为度。从色环图中可以看出, 黑白没有色相 。
饱和度,即色彩的纯度值。饱和度越高,色彩越纯、越浓郁;反之饱和度越低,色彩则越灰、越淡。条形渐变图可以看出 色彩只存在于灰度值中 。
亮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亮度越高,色彩越白;亮度越低,亮度越黑。
综合以上三个属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诠释“HSL”这个色彩模型。模型中任意一点对应着一种颜色,圆形度数代表颜色的色相,离中轴的距离代表了颜色的饱和度,点的高度代表了颜色的亮度。
CameraRaw还专门提供了HSL调节色彩的版面 (蓝色框框) ,可以针对照片进行单个颜色调整。
| 光线中的色彩:加色模型RGB |
初中的时候,科学老师做过一个实验,光线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果我们将七种颜色围起来,就是我们上面刚刚提到的色相环啦。
而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被灌输着一个结论:白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叠加而成的。
然而当我开始学习光线中色彩知识的时候,物理大门又打开了我的脑洞~
随后,伟大的科学家们对这七种颜色再一次分解后,发现了构成光线色彩的三原色,即红色(Red)、绿色(Green)、蓝色(Blue),简称RGB。(请认真记住这三种颜色,因为日后的调色都会跟它打交道。)
简单解释下“三原色”的概念:三原色就是不能再被分解的颜色,而三原色不断重复两两叠加能够得到所有的颜色。换句话说, RGB三种颜色是构成光线中色彩的最基本元素。
通过以上的学习,物理成绩一向不好的我把初中学的理论改了下:白光一种复合光,是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叠加而成的。
既然RGB三者叠加成了白光,那么两两叠加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通过下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绿色+蓝色=青色(C)
红色+蓝色=品红色(M)
红色+绿色=黄色(Y)
我们把原色两两叠加得到的颜色称为二次色,因此青色、品红色、黄色是RGB模型里的 二次色 。
RGB色彩模型适用于所有会发光的物体上,如太阳、电视机、显示器、手电筒、白炽灯等等。
以早期的彩电为例,如果凑得足够近看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显示器是一格一格的,而每格发光的晶体管,会发出RGB三种颜色的光线,RGB三种颜色相互叠加,就出现丰富的色彩体系。这也是为什么RGB被称为 加色模型 的原因。
黑白电视转变向彩色电视,得益于一小小块三棱镜的折射出来的七色光谱,物理学还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也许是为了致敬RGB色彩模型的发现,早期电视台台标都有个共性,下图中,你看出共性了吗?
因为每种色彩的明度色阶在0-255数值间(直方图X轴),即RGB每个颜色有256中明度变化,256*256*256=16777216种颜色,这是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最多的颜色。
| 印刷中的色彩:减色模型CMYK |
关于初中学习的光线,我们还学习过这样的例子。
“我们之所以能够识别绿叶的形状,是因为绿叶反射太阳光线投影到视网膜上,形成绿叶的影像;绿叶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绿叶吸收了可见光光谱中其他的颜色,反射了绿色。”
我希望物理不好的你还没有晕掉。以上的例子有一个关键词 “反射” ,其实绿叶也隐喻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 “不发光的物体” 。
“不发光的物体”有着自身的一套色彩法则,因为吸收一部分光线,反射剩下的光线,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这些被反射出来的颜色模型被称为 减色模型 “CMY”。
和RGB模型一样,CMY模型也有基本的三原色,但仔细观察下,这三种颜色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了,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不就是RGB模型两两叠加得到的二次色吗?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
黄色+品红色=红色(R)
青色+黄色=绿色(G)
青色+品红色=蓝色(B)
经过三原色两两叠加后,得到了红色(R)、绿色(G)、蓝色(B)三种二次色。
在印刷中,青色、品红色、黄色三者混合而成的黑色不是纯黑色,而且这样做的成本太高,因此印刷机还有一种专门的 黑色“K”墨水 。CMYK颜色模式中最后的K,指的就是这个黑色。而为了区分蓝色(Blue),黑色(Black)用“K”来代替。
| 相邻色与互补色 |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区别这两种色彩模型:
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怎么看到颜色呢?就是打开有颜色的光,RGB。
一张白纸里怎样才能看到颜色呢?就是往白纸上面涂颜料,CMYK。
以下这张图,不仅仅是RGB和CMYK的对比图,还隐藏着重要的色彩知识:相邻色与互补色。(PS:以下这张图十分重要,最好熟练的记住,这对后期调色有至关重要的帮助!!!)
1
· 相邻色 ·
学过设计童鞋应该知道, 我们把一种颜色相邻的两种颜色,称为它的相邻色。 如下图所示,红色的相邻色是黄色和品红色,青色的相邻色是绿色和蓝色。
相邻色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支持色” 。如青色的相邻色(支持色)是蓝色和绿色,如果我们同时混合蓝色和绿色,就可以得到青色。(小时候玩颜料也是这个原理~)
2
· 互补色 ·
一种颜色对面的颜色,称为它的“互补色”。 如红色的互补色是青色,蓝色的互补色是黄色。
互补色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对立色” 。互补色之间混合,会形成 灰色 ,换句话说,会 降低 两种颜色各自的纯度(饱和度越低会越灰)。
如果你记不住上面RGB、CMYK的色彩图,那么以下这张图必须好好记住。这是简化版的色彩关系图。
现在我们把互补色成对地写出来,会出现以下的组合:
以红色(R)为例,相邻色就是 橙色直线 的青色(C),互补色就是两根 紫色斜线 品红色(M)和黄色(Y)。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互补色还有 抵消 的作用。例如:品红色和绿色是一组互补色,当我增加照片中品红色时,照片中的绿色会相应的减少。
但仔细观察下,这跟我们平常说的色温色调不是很像吗?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把色温滑块右移加黄的过程,也是减蓝的过程;当我们把色调滑块左移加绿的过程,也是减品红的过程。
如果我们想让画面偏红或偏青呢?
以偏红为例:红色的相邻色是黄色和品红色,我们只需要把色温和色调同时往右移动就行了,加黄色和品红色就等于加红色,画面自然偏红了。
互补色相互抵消的作用在色调曲线上也是一个道理,只是曲线需要配合 直方图 调节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关于曲线调色,下次在单独讲哈~这里先了解下曲线的秘密。
以红色为例,往上拉曲线就是加红减青的过程。
好了,综合以上所有的色彩知识,得到一个结论: 增加一种颜色的办法,就是减少其互补色,增加其相邻色。
3
· 案例演示 ·
打开PS,点击“图像”-“调整”-“可选颜色”,可以得到如下图的工具。可选颜色就是针对画面中一种颜色进行调整,从颜色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洋红色(品红色)、白色、中性色、黑色。
其中,青色(C)、洋红(M)、黄色(Y)各自滑块是互补色相互抵消的作用。以青色滑块为例,往右拖动滑块是加青减红的过程,往左拖动滑块是加红减青的过程。
黑色(B)滑块是指所选颜色(如上图选择的是红色)的明度变化,往右拖动滑块是减少亮度的过程,往左拖动是增加亮度的过程。(注意亮度和滑块方向是反过来的~)
选择“相对”画面效果变化较小,选择“绝对”画面效果变化明显。
以开头的照片为例子,现在我想营造春天的感觉。
春天叶子是绿色的、青色的、少许黄色的,那么现在选中画面中的黄色。(不要记参数,按照实际调整过程的感觉来定~)
1.青色滑块,我们向右移动,增加画面的青色,减少画面中的红色;
2.洋红滑块,我们向左移动,减少画面中的洋红色,增加画面中的绿色;
3.黄色滑块,我们向右移动,增加画面中少许黄色;
4.黑色滑块,我们向左移动,增加树叶的亮度;
5.选择绝对值,画面变化明显。
同样的,我觉得银杏不够黄,秋天的味道不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要记参数,按照实际调整过程的感觉来定~)
这张图交给童鞋你去探讨下,怎么样营造出秋日的效果~
| 数据化的色彩模型:Lab |
相比RGB和CMYK的色彩模型,Lab色彩模型相对陌生些,但Lab色彩模型在后期进行无损锐化、降噪以及艺术化的色彩调节上是非常实用的。Lab有三个特点:
1.基于人眼的色域;
2.高效而无损的转换;
3.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1
· 基于人眼的色域 ·
我们用一张图来对比下Lab、RGB、CMYK的色域大小。
其中RGB是以显示器为基础的色彩模型,CMYK是以油墨为基础的色彩模型,Lab是通过数学推出来的,不依据任何设备,基于人眼能够看到的所有色彩推导出的色彩模型。
2
· 高效且无损的转换 ·
无论是RGB还是CMYK转换成Lab,这个过程都是 无损 的,因此可以通过转换Lab单独通过L通道对照片明度进行锐化和降噪处理,排除锐化和降噪对色彩的影响。(关于锐化和降噪我们单独用一节课讲,这里暂不做叙述~)
无损的Lab转换
但,RGB转换成Lab在转换成CMYK这个过程是有损失的过程,这是因为RGB和CMYK的色域空间不同。
3
· 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
Lab色彩模型分为亮度和色彩通道,其中L是亮度通道、a和b是色彩通道。a通道代表品红色到绿色的色彩变化,b通道代表黄色到蓝色的色彩变化。
但这张图片是不是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不是我们CameraRaw里面的色温、色调和曝光度吗?
现在想想Lab好像也没有这么复杂呀~
4
· 艺术化的调色 ·
想跳出现有的调色手段,做一些艺术化的调色效果,如梵高鲜艳的色彩碰撞作品。
或如“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画面充满浓郁色彩的碰撞,赤裸裸地表现情感主义。
通过Lab能够轻松的实现这种效果,常用 “反相” 、 “色调均化” 这两个选项。
打开一张照片,PS里面选择“图像”-“模式”-“Lab颜色”,将照片色彩空间切换成Lab颜色模式,右下角 (蓝色框框) 会出现Lab的专属通道。
选择明度通道(L亮度通道),选择“图像”-“调整”-“色调均化”,此时照片已经附上一层色调。
点击Lab通道(非常重要!!!),切换成图层板块,最后切换成RGB颜色模式就得到新色调的图了。
以此类推,我们能够得到以下七种变化。然而,这是什么鬼~
别急,我们把得到的七种变化,通过 “图层混合+蒙版” 的形式,就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调色效果。
如下,我使用图层间不同的混合模式,配合不同的透明度,最后得到浓烈色彩碰撞的作品。
Lab艺术化调色内容参考《李涛说后期》第十期Lab,相关内容可以观看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05344/?p=10
- END -
④ 怎么把一张照片调出电影感
现在的人,特别是女生对照片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你给她们拍的照片不够好看,腿不够长脸不够瘦的话,分分钟有血光之灾。好看的照片分为几种,一种是文艺小清新类型的,一种是时尚大片类型的,还有一种就是你所说的这种带有电影范儿的。实现起来也不难,尤其是现在app这么发达,但是对于拍摄者的拍摄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对了,你还可以使用软件里面的配字功能,让这幅画面看起来像电影的片段,下面还有台词,同时调一下整个画面的粒子效果,这样一幅具有电影感的照片就出来啦。
⑤ 如何使用PS调出电影色调
电影的色调很多,根据剧情、场景、人物性格等诸多因素,同一部电影也有多种不同的色调。
早期的电影,色调是偏绿的
原因:在第一次彩色胶片发明出来时,它的呈像就偏绿,原因是由胶片的构造决定的。胶片主要分4层:蓝色层,绿色层,红色层,基础层。而绿色层,更容易显影,因此胶片普遍偏绿,俗称胶片绿。后来,各个厂商也生产出一些其它色彩偏向的胶片,但主流的胶片,还是倾向绿色。
审美倾向:由于胶片绿的历史原因,加上人的眼睛对绿色更敏感更舒适,偏绿的画面成了一种影像美学的默认的标准,这直接影响到后来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制作。在好莱坞,直接产生了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蓝绿风格,即蓝绿调+桔黄调。蓝绿调,主要用来修饰背景(天空,植物,墙壁);桔黄调,主要用来修饰前景(皮肤,黄色的汽车,沙漠)。比如《变形金钢》,《 钢铁侠》。由于数字摄影机,并没有胶片偏绿的问题,所以,这些影片全是后期用调色软件调成。
好了,下面进入正题,开始模仿电影色调
1、需要一张看起来有点故事的照片,就从这张图开始吧
看一下对比图
⑥ 如何把照片调出电影色调
最近很多小伙伴私信我如何调出《The middle of the day》这组作品中的“电影感”,其实就单从色彩来说,电影色调多种多样,有冷暖对比也有和谐统一,但它们所带来的“电影感”却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常见的电影画幅剪裁比例(本组的2.35:1),以及较高的视觉宽容度(体现在暗部偏灰,整体没有纯黑、纯白)。于是准备为大家分享本组照片的调色思路,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最后对照片进行微调和锐化,然后导出,建议使用“文件-导出-导出为”选项勾选“转换为sRGB”,作为网络分享,同时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⑦ 如何调出 彩色电影胶片的色调ps
用PS 胶片滤镜 Alien Skin Exposure 7来调胶片色彩是最好的。它是一款专门做胶片效果的PS滤镜。
1、首先安装Alien Skin Exposure 7胶片滤镜 。
2、安装完,打开PS,导入图片,在滤镜菜单找到胶片滤镜,调用这个滤镜。
3、左侧有众多现成的预设可以套用,右侧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调节。
这样就可以轻松调出胶片色彩。
⑧ Photoshop简单调出照片电影感效果
看电影时经常会有一些夜色弱光的镜头,想把这种画面搬到照片中来吗?下面我们将以弱光环境中拍摄一组城市模型为例,讲述如何在弱光环境中拍摄模型,并调节出电影效果的色彩和尺寸。
拍摄分析——两招搞定弱光环境拍模型
photoshop教程第一招:高感光+大光圈
拒绝抖动
例图是在室内弱光条件下,拍摄的城市模型,在拍摄时因为人多光线暗,所以要手持拍摄,这样就需要高速快门,于是我使用F1.8的光圈,并提高ISO感光度,这样才能手持并以快速度拍摄出清晰的画面。
第二招:CPL滤镜
消除反光更清晰
在拍摄模型时,由于外面有一层玻璃,所以我使用了CPL滤镜,这样能够有效的消除反光,但是要注意,拍摄时不能运用广角,最好使用50mm左右的焦距,这样能更有效的避免反光。
重点解读弱光拍摄小贴士
1.弱光拍摄稳定很重要
若因条件限制手持拍摄不能保证快门速度让画面清晰,那为了稳定,只能借助三脚架,或者找一个支点,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2.使用RAW格式展现画面细节
当拍到正确的曝光时,弱光下的白平衡也很有可能出现问题;解决办法是在后期中调出理想的色调,因此,在弱光的室内拍照时,一定别忘了使用RAW格式,保证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减少对画质有损伤,更真实地展现色彩。
制作步骤——照片变身电影画面
1.调整对比度完善画面
首先将画面进行初步的调整,因为原图过于灰暗,所以先对“亮度/对比度”进行调整,提亮画面色彩,拉开画面层次;然后圈出汽车(如白框),进行“羽化”,为了让边缘自然,再单独把汽车部分进行提亮,注意高光部分不要过曝;最后圈出汽车及周边范围(如红框),再进行反选,选中画面四个角,进行压暗,这样更能突出视觉中心。
2.运用色相/饱和度调出电影感色调
调色部分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完成,我喜欢偏暖色的调子,所以将画面整体色调向暖色调整,注意调动色相时,尽量让色彩偏红而不是偏黄,偏黄就会让画面看上去有点脏;然后再对“自然饱和度”进行调节,因为自然饱和度能让画面色彩显得自然,而不是过分饱和带来的死板画面,这样基本的色调就调好了。
3.剪裁出电影截图尺寸
图片的尺寸对电影感的产生也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电影中的画面比例是16:9,但是电影画面上下有视频黑边,所以,想要添加黑边;把图像和黑边拆分开,先将图像按照比例裁剪成7:3,注意裁剪时的构图,因为裁剪属于二次构图,所以视觉中心点和一些导线的位置都要加以注意,让画面构图更美观。
4.加黑边让电影感更浓厚
在裁剪好图片的尺寸后,我们通过对“版面尺寸”的调整来添加黑边,注意应填写的尺寸,是图片尺寸加黑边尺寸的总和;然后在“版面延伸色彩”选项中选择黑色,这样才能添加电影效果的黑边,尺寸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做多种选择;最后我们还可以添加字幕让电影感更真实。
5.添加字幕加重电影感
在裁剪好图片的尺寸后,我们通过对“版面尺寸”的调整来添加黑边,注意应填写的尺寸,是图片尺寸加黑边尺寸的总和;然后在“版面延伸色彩”选项中选择黑色,这样才能添加电影效果的黑边,尺寸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做多种选择;最后我们还可以添加字幕让电影感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