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0分钟拉片怎么写
Ⅰ 导演杨超手把手教你如何拉片
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软件也会操作了,一些基本视听语言也会了,还是不会拍视频,那你还缺一部,大量的阅片量。这些阅片量的堆积能够教会你镜头感,能够让你很直观的看到镜头拼接带来的视觉效果。所以你们还缺一步,就是拉片。那究竟如何拉片,让我们来学一下电影《长江图》的导演杨超是如何进行拉片的:
拉片,是一种反复观看,暂停,慢放,逐格观看电影的,神经质的观影活动。
这种观影活动,不是为了发现剧作,表演或者主题的秘密,那些秘密要么可以从剧本获得,要么多看几遍就成了。
也不是为了获得更深更爽的观影感受。我会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飞车或者《黑客帝国》的锡安陷落,或者《迷恋》中阿佳妮的诡异床戏,更别提《我唾弃你的坟墓》中强暴和复仇场面,甚至《马大帅》里所有范伟出演的段落,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悦身心的精神活动,但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
电影导演的核心秘密是视听语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来分解和重组时空的。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他是怎么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么。
拉片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去拉剧情,表演,美术等内容层面的东西,而不去聚焦内容下面那个,电影的基本形式架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影导演的底线,核心技能,基本内功,你叫它什么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称之为“小无相功”,掌握小无相功,就可以运转少林七十二,不,7200门绝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剧作,表演,美术,音乐),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运转,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运转。
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是平庸的,那么内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大师艺术电影中,才有视听语言的创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业电影中,也有视听语言,也有导演的秘密。为了证明这一点,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片段——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夜情之后”。
张柏芝看到周星驰留的钱之后,以为周只是把她当小姐,于是职业化地告辞出门。
非常漂亮的前后景关系镜头,简洁明快。
切过来下一镜,张柏芝已经在门外。靠剪接省掉了开门,走出门的过程。这份跳跃性的快速已经让我吃惊。影像效率极高。
这个镜头更让人吃惊。周星驰已经在窗前隐蔽处窥视——没有交代他何时起床来到窗前!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先观众的时刻!我们感到小小的惊讶。来自于视听语言的惊讶。因为导演呈现的顺序和节奏。
同时,这又是一个前后景关系镜头,拍得精准。没有台词,就靠窗上铁栏形成的空间关系,那种爱的试探和瑟缩的心态,呈现无碍。
她走了。他回头面对镜中自己。悔恨与不舍。注意即便这时,导演都没忘带上人物的生活细节,那些照片与人物表情形成有趣的张力。这不是对着脸拍表演的电视剧,这是电影的视听语言。
这是更让人震惊的跳跃。从他的脸直接跳到她的脸。移动镜头,她走了。两种落寞的表情。我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镜头内,跟着她走的方向,移动摄影把他移了出来。
这是这个镜头的落幅。这是长镜头的调度能力,但又干脆利落。剧情的起伏,直接用视听语言呈现了出来。
上面几镜是简单的正反打,不讲了。这是导演没什么办法的时刻,那就按照模式拍。很正常,谁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用影像的创意和变化。
又来了!这个镜头就厉害了。她走出画面,本来只是一个交代动作的过场镜头。没想到导演在她出画后并不停止,而是在同一镜头内用小升降抬起画面。
成了这样!这是干什么?又没有表情,在拍什么?拍海浪啊。拍海浪干什么?心情。用海浪来呈现周星驰的心情。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极为震惊。这是艺术电影啊。
心情还未平复。立刻切到海边公路,有一个简洁明快的关系镜头。太快了!太帅了!省了多少无谓的过程!他出门,下楼,奔跑,都不讲,一个心跳之间,他就追上了她。观众感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她故作轻松。
他在犹豫。
跳切!让人惊喜的跳切!这个犹豫的呈现,也不是完全靠表演,而是靠一个跳切,来表现他的犹豫。这视听语言简直不要太帅。
终于表白。这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一句话,接下来导演会怎么呈现,只靠他和她的表演?这是整个段落的导演嘴大考验,视听语言能否放射电影光芒,就在这一刻。
居然是跳一个两个人都没有表情的全景背影!!谁分的镜头?谁的小无相功?周星驰这么牛吗?然后
镜头越过他,向她冲去。这句表白,我养你吧,直接化为一个运动镜头,向她冲去!这感动无以言表,所以只能以影像呈现。这就是电影,这就是MOVIE。
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这温柔的表白,她会如何回应?所有戏剧,悬念和感动,全化为影像。
动人心魄的回头。不是演得有多好(演得当然也不错),关键是这个镜头顺序,影像铺垫到这一刻,谁演(只要是自然的电影表演),都是动人。
唉,居然是这样。时机已经消失,接近如此不易。
她走了。他黯然神伤。这次终于是这场的结局了,镜头很长,她出画后,他呆立不动。这个景别和之前这个场景的第一镜一模一样,也在影像上暗示,结束了。
(当然没有结束,最大的打击即将到来)
如果说上一个画面观众还存着万一之想的话,这个车窗移动镜头,离开了刚才他的家,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这场结束了,他们没能相爱。
我们终于放下了警惕,准备下一场戏。
导演骗过了我们。直接给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
她已经哭成狗了。
我们猝不及防。瞬间被震惊,打动。
这是极简练,极准确的视听语言。这是领先观众,骗过观众,实施突然打击的电影手段。这是天山折梅手。
注意!如果切过来不是直接呈现哭到中途的状态,而是从零哭起,就全完了。我们有了防备,就不会感动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是干坤大挪移。
演得好吗?合格。够真。能演到这个程度的,太多了。但能把镜头分到这个程度,用视听语言把演员托举起来,到达移情巅峰的类型电影,并不多。
这就是拉片。
这么拉片,就能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也可以自己做电影导演。
Ⅱ 电影拉片怎么写
选取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点切入,尽量小。然后根据你选择的这一个角度对影片的剧作,语言(视听语言)展开分析。一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你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www.filmmagazine.org
上面有很多现在一线的电影评论人的文章,应该能对你有所启发。
Ⅲ 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五景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Ⅳ 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二.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 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Ⅳ 拉片的影片示例
适合做拉片的5分钟左右的完整电影叙事片段:
《巴顿将军》开头巴顿在星条旗下的演讲
《钢铁侠》大战F22那段/逃出洞穴
《第九区》机器人那段/到实验室偷燃料
《反恐特警组》反恐片段
《勇闯夺命岛》反恐片段/特种部队第一次潜入小岛
《绝密飞行》空战片段/艾迪第一次任务 杜琪峰《大事件》(2004年)
开场约7分钟的警匪对战戏,一个长镜头一气呵成,整体感和真实感突出,非同一般的拍摄难度,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爱好长镜头的影迷们不容错过。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
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
时间:108:00--109:06
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升格拍摄和慢镜头的使用,给这段暴力血腥的画面涂上了一抹诗意悲凉的色彩,升华了意境.
而这种慢镜头技法到了吴宇森手里,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如《英雄本色》等影片,后来更成为吴氏动作片的招牌风格之一。当然,还有鸽子。
Ⅵ 拉片影评(作业)一般多少字合适,例如《罗拉快跑》
一般都是一万字以上吧
Ⅶ 拉片笔记怎么写
选取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点切入,尽量小。然后根据你选择的这一个角度对影片的剧作,语言(视听语言)展开分析。一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你可以上这个网站看看 www.filmmagazine.org 上面有很多现在一线的电影评论人的文章,应该能对你有所启发。
Ⅷ 如何进行拉片(影片分析)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阅读、段落拉片。同学间讨论和分析写作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Ⅸ 如何进行拉片
评析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
1) 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 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 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 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