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徒弟这部电影
⑴ 如何理性评价《师傅》这部影视作品的结局
像《师傅》这种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对它一点好感也没有。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虽然不是很喜欢,但却会承认它是一部好作品,我就是最后这种。
⑵ 电影《师父》怎么理解
老百姓最爱听最爱看的就是街头巷尾的奇闻异事,武侠的世界天然就具有这种传奇特质。离奇身世、绝世武功,以及英雄侠客为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壮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武侠的世界里期待看见的内容。
1. 传奇性
《师父》里的陈识算不上一个高尚的英雄,因为他毕竟利用了徒弟。但是当徒弟遭人暗算后,他又生出了悔意。于是他一人单挑整个天津武术界,想为徒弟报仇,也为自己赎罪。可以说《师父》中,陈识与以一敌百,几步一人的巷战是甚是好看和激动人心。我们期待的武功高手终于打了一个酣畅淋漓,并且还有着一个重情重义的理由。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识从第一次见到耿良辰就认为他是一个练武功的大才。而果真,耿良辰不负师望,在成功出师后,连踢八家武馆,横扫天津武术界。最后他虽然身死街头,却成为街头巷议的传奇人物。尤其是他身插双刀,宁可死也要往回跑五十步的骨气,让妄图称霸天津武林的林督军也深感敬佩。
还有邹榕这个角色,一介女流竟然执掌了整个天津武林,多少七尺男儿皆听命于她,看似万万不能的事情,她做到了,这本身也是个传奇。
2. 侠骨柔情
除了铮铮铁骨的超凡武功,观众还往往期待侠骨柔情的出现。尤其是在看似无坚不摧的强硬外壳下闪现的一丝柔情似乎更容易感动看客,我觉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陈识有赵国卉,而耿良辰有茶汤女。
赵国卉,一个17岁就和外国人生下孩子的坏名声女人无人敢娶。可是陈识一见到她就看上了她骨子里的不屈傲气。当然,赵国卉很美,但若徒具一个外壳我想陈识是不会喜欢她的。所以貌似一场交易的婚姻,我觉得从一开始就带着彼此欣赏的意味。赵国卉喜欢陈识身上的自信和霸气。尤其在二人共经患难后,赵国卉在火车站前手撕旗袍狂奔的场面让人不由得不爱这个女子。她是红颜,却有着有些男人都没有的风骨。
耿良辰,从最初贪恋师娘赵国卉美色到对茶汤女的深情款款。我觉得耿良辰身上有种一览无余的倔强和直率。他和茶汤女是《师父》里最可爱的一对,他俩不像电影里的其他人总是一副心思难测的高深样子,他俩的爱情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天真烂漫。耿良辰临死前对茶汤女的默默关注和一句“算了,就不吓唬她了”的话,一定感动了不少观众。
3. 江湖规矩
为什么电影最后是一场悲剧?显见的原因是天津武术界的奇怪规矩所致:想要在天津开馆就必须踢赢现有八家武馆的规定。本来踢赢八家武馆的规定也不奇怪,但怪就怪在,如果你踢赢了八家武馆就相当于战胜了天津一半的武馆,天津的武术界会觉得颜面尽失,最后也无法容得下胜者,相当于踢赢了也白搭。于是为了虚假的面子,就有了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不自己出手,找一个本地人当徒弟替自己踢馆。为什么非得是本地人?因为天津人容得了天津人,可以不伤他性命,只是他必须永远离开天津。所以陈识只要想开馆为自己门派扬名立万,就必须找一个本地徒弟替自己踢馆,然后他找到了耿良辰,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实,师父是否授意徒弟踢馆和师父本人踢馆成功有什么区别呢?结果不都是师父的武功盖过了他们所有人。自欺欺人的做法到底哪里看上去会面上有光了?而且明摆着就是不想再让新人开馆的意思。不过电影就是这样的设定,江湖的规矩并非每个人都懂。在这个逻辑下,电影里的江湖逻辑成立就好。
⑶ 如何评价电影《师父》
《师父》中的武林故事,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家国大爱、快意恩仇的热血江湖,而是宛如一曲悲歌。该片的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当徒弟因师父而死,师父却并未醒悟,依旧为了自己的大业知难而行,最终却落得仓皇而逃的结局。
徐浩峰对人物塑造和故事构造都突出了写实,他写的是现实武人,并非臆想出来的武侠,着力点在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近代武馆的揭秘。所谓的宗师也不过是凡人的角色,和以往武打片中那些快活驰骋的大侠们大相径庭,也使得这个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幕后花絮
1、廖凡为拍摄该片“闭关”两个月刻苦练功,每天早晨凌晨四点就起床“死磕”刀桩学习咏春拳,开机前累计练习功夫超过了720个小时。
2、拍摄期繁重的武打戏份,常让廖凡伤痕累累。膝盖、肩膀多处受伤,其手指多次被兵器砍伤,左手险些骨裂。面对受伤,廖凡总是先顾拍摄,往往是等到拍摄结束后,才去处理伤势。
3、该片在烈日炎炎的高温天气下拍摄,主创们要身着厚重的长衫、西服、盔甲等戏服,手拿重量级兵器“耍功夫”,每场戏下来都会汗流浃背。
4、该片是宋洋与导演徐浩峰合作的第三部武侠片。宋洋并不会功夫,为了拍摄该片被导演送去泰安的一所武术学校专门习武。
5、徐浩峰与廖凡在拍戏之前达成过协议,如果廖凡拳法能够练好就对外告知其是咏春,练不好就另起名称。
⑷ 电影收徒是哪年拍的
徒弟
2016年电影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电影《徒弟》由福建鹤武江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福建玉川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西安咖门娱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1]。电影由青年导演冯万里执导,于2016年12月开机拍摄,2017年3月杀青。
讲述一位十八岁永春少年与八十岁马来西亚华侨徒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阴错阳差、啼笑皆非的情景功夫喜剧:在师傅与徒弟的切磋中,师傅被徒弟影响,慢慢认识到有数百年传统的白鹤拳、少林拳、扁担拳的真正精髓,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一个白鹤传人……[1] [2]
参考资料
[1] ... [引用日期2016-08-22]
[2] 打造闽南乡愁电影 功夫喜剧《徒弟》开拍在即.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7-03-19]
⑸ 电影《师父》怎么理解
电影要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外来人,如何打破这个局,并为之付出的故事。
廖凡饰演的南派宗师陈识,从南洋辗转来到天津,为的是开一家武馆,将平生所学发扬光大,却遭遇到蒋雯丽饰演的邹馆长的百般刁难。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武馆本应是教人习武,在邹馆长等人的控制下,却是从不教人真功夫,只是为了开馆挣钱,从中盈利。
她并不会多少功夫,却能做到这个位置,在于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掌控与运用。
一方面,她与金士杰饰演的郑山傲暗中联合,帮助她控制天津18武行,另一方面与郑山傲的徒弟,黄觉饰演的林希文暗中串通,操纵江湖,最终因为陈识的出现,而打乱了他们的阵脚。
这部电影的精彩,在于以下3个地方:
第一,大背景里面有小背景。
一方面,郑山傲从白俄舞女的步伐里,看出西洋人对于武术的研究,担心被他们所超越,决心重振江湖,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另一方面,随着军阀混战,郑山傲认为“武馆必没落,前途在军界”,他一边培养自己在军中的弟子,一边也暗中做着准备。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如果说这两个是这个故事的大背景的话,那么,天津武行的错综复杂,就是故事的小背景。
邹馆长一方面想控制天津18武行,实现为她所控的目的,她就暗自联合武行老大郑山傲,以及军界新星林希文,同时阻止陈识的北上,想方设法阻止他在天津开设武馆。
这两重背景,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宏观层面,一方面他们想振兴武林,一方面又看到这种大的发展趋势,已经认识到可能会大势已去,但是还试图从中寻找空间,体现了一种纠结,复杂的矛盾心理。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第二,大情感里有小情感。
对于主人公陈识来说,他的大情感,就是对于咏春拳的发扬光大,希望能够在中华武术的中心天津开设一家武馆,不仅教人习武,而且教的是真功夫。他不为自己,为的是平生所学,以及心中大爱。
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一个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另外,他在北上天津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无奈只得曲线救国,绕道而行。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这时他收了一个徒弟,名叫耿良辰,本来想的是借助这个徒弟,帮助他完成开设武馆的目的。后来,他对徒弟产生了情感。看到徒弟被人暗算后,出手相救。
这里面的小情感有多个层面,不仅是陈识对于他的徒弟有情感,郑山傲对于他的徒弟也有情感,知道徒弟算计自己后,他本来有机会打败徒弟,却在关键时候松了手,可见他对徒弟的情感之深。
第三,大故事里有小故事。
大故事就是陈识与邹馆长对峙这条线,在他遭到暗算后,决心反抗,并与各路高手逐一过招,却并不伤害他们,最终保全了自己。
小故事就是陈识与赵国卉这条线,以及耿良辰与卖茶女孩之间的那条线,他们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情感故事,又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这个大的故事之中。
此外,还有郑山傲,陈识,耿良辰这三个人的故事,分别代表了武林江湖的老中青三种势力。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一个是明知自己已经老去,只想着退隐山林,保住名声地位。
一个是承上启下,在与老一辈的交往中,一方面感到压力,大势,一方面又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横冲直撞,有着一股子冲劲,在跌跌撞撞中离开,却唤醒了陈识心中的侠义精神。
与他们三个相对应的,是另外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一个是邹馆长,她心中想的是继续延续这条老路,不教真功夫,保住自己和武行的地位,能拖一天是一天,没有改革的想法,而是周旋各派势力,从中获取发展空间。
徐浩峰电影《师父》究竟讲了什么?3点告诉你答案
一个是林希文,他常说“我以为这辈子见不到一个有骨气的人”,表面是夸赞别人,实际是标榜自己。他想给武行寻找另外一个道路,就是投靠军界,为他积攒威望和实力,换来向上的资本。
电影《师父》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对于多条并行线索的完美处理,让它们各自行事,互不干扰,又互相补充,互为表里。
在眼花缭乱的打斗中,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在人情世故的江湖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侠义精神,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
结尾处,陈识在南下的列车里,打开了那本浸透着耿良辰鲜血的书籍,这个镜头力透纸背,无声地诉说着这一切。
⑹ 如何评价电影《师父》你真的看懂了
突然想起,当年杨露禅之子杨班侯继承父亲拳术,打遍京师无敌手,最后却因为伤人而被迫离开京师,其传人也日渐凋零,后世大行其道的那种杨氏太极实为其兄弟杨健侯及侄儿杨澄甫所创,现在的杨氏太极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样子,而杨班侯太极拳现在只在河北永年县还有传人,拳法刚猛非常,与我们通常对杨氏太极拳的印象大异其趣。
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影片中陈识是咏春唯一的传人,因为这件事他决定传真的,虽然他说只传两个,可是后来毕竟规矩坏了,而后可能为了躲避不必要的麻烦,遂改名陈华顺,对,就是叶问的师父,而且时间上也比较稳合,最主要的是,叶问是广东佛山的,最后咏春在叶问那里替师门发扬光大了又由李小龙走上巅峰,被现在这么多人来追捧。
⑺ 怎么评价电影《师父》
这部电影的介绍,还是在高中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买的几本作文素材里面介绍的。当时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别人,是我曾经的男神宋洋。或许没有很多人认识他,但是我认识他,他是我曾经的男神。
我家男神最后死的时候,他想去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后来怕自己肠穿肚烂的样子吓到她,慢慢的找一个角落慢慢的等待死亡。凄凉,无辜,怀着敬畏和信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变成了你以前最讨厌的样子,却没有察觉到丝毫。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不可抗力的现实。
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幸福的!
⑻ 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焦三爷为何收天鸣为徒
《百鸟朝凤》评价:该剧是一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剧作,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众的民间文化,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该片坚守的,正是一条与《人生》《老井》《变脸》《首席执行官》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深化现实主义的电影发展道路。这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
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它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的成果。剧中焦三爷收天鸣为徒,是因为天鸣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练习,打动了焦三爷。
剧情简介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焦三爷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
(8)如何看待徒弟这部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焦三爷演员: 陶泽如
唢呐王焦三爷是戏中焦家班的掌门人,技艺过人的焦三爷在措手不及的社会变革和浮躁年代里,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引领弟子们用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信念,奏响唢呐艺人独特的光辉。
2、游天鸣演员: 郑伟、李岷城
拜焦三爷为师学艺,历经磨难,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练习最终得到了师傅的认可,继承师傅衣钵后,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把唢呐文化发扬光大。
⑼ 对于《师父》这部电影,你怎么看
诚然,规则保护的是一个老人社会。因为规则的制定者往往都是大佬级的既得利益者,而未得利益者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首先与老成人达成妥协。作为新人和外来人的陈识师徒,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则压抑的对象。陈识的徒弟轻而易举地踢了八个馆,证明的与其说是津门武林的脆弱,不如说是武林规则的脆弱:规则并不代表什么天然的自然正义,规则不过是武林这一元社会对既定利益格局的合法化。为了避免“教会徒弟打师父”的规律,“留一手”便成了武林秘而不宣的潜规则。由于武术“藏一手”的秘传法则,导致了津门武林的万马齐喑,各门各派皆后继无人。
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救亡需要武学启蒙,救亡的诉求压倒了秘传法则的正当性。陈识决定改变武林秘传的局面,让徒弟学到二年有成的真功夫。因此,陈识创立武馆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让咏春拳在北方立足,让南方武学缉熙光明,而另一方面又是对秘传规则的否定和超越,为了培养真正的武林人才和救国义士而进行武学启蒙。如果说前者只是一种分享权力的努力,虽然可能影响武林的利益格局,但并不撼动武林的规则,那么后者则是一个立法事件,它必将动摇规则本身。陈识成为了元社会的破坏者和新的立法者。陈识的事业俨然津门武林乃至整个武学界来一场再立法。一方面,陈识要完成自己的立法大业,不得不首先在规则划定的范围内展开,而另一方面,陈识的目标就是为了超越旧规则。陈识的事业便包含了这样的二重性,立法(破法)与守法之间的张力由之展开。不管怎么说,陈识即便怀揣如此高蹈的正当性诉求,他依然自觉地按照武林规则办事。即便是怀抱着破坏规则的肆心,也不得不在规则的归导之下退藏于密。这是因为规则是任何介入武林之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作为一种纯形式的范畴,它并不需要追问具体规则是否符合自然正义,也不问其对象的高下贤愚,规则只提供一个有效的控制共同体准入的门槛。规则是功能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但尽管如此,规则却不自觉地担当了最低限度的道德判断。人的野心欲望在规则面前必须接受过滤和节制,使得小共同体得以超越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一旦规则制定,守律便成了一种他律的道德义务,为任何共同体内部的行动赋予了最低限度的可通约性。不讲规则的人必将受到鄙视,并且不再拥有共同体的身份。可以说,规则不是道德更无涉价值,但却是道德有效的替代品,规则为共同体内部的价值判断辟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