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票房分账
㈠ 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是什么意思
比如有100块的票房 好莱坞制片方就可以从原来的13%(13块)提高到25%(25快) 有1亿的票房那就可以拿2500万
㈡ 好莱坞电影在内地票房的分账比例是怎样
1、从1994——2012年,好莱坞分账13%。即100元票房,给好莱坞13元。
2、2012年——至今,好莱坞分账25%。是交税后的25%。即100元票房,给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分走5%——5块;相关税费3.3% ——3.3块)剩下的91.7元中的25%给好莱坞,大约为22元左右。
3、现在中国跟美国正在重新谈分账比例,因为中美贸易战,估计波折很大啊!
㈢ 电影的票房是怎么分账的
在电影市场中,制片方和影院方在分账比例上的争夺不仅体现在“偷票房”这种暗箱操作的手段上,双方前不久还出现了正面交锋。号称“营销一哥”的张伟平,单方面将《金陵十三钗》的最低票价由原来的35元提高到40元,同时将与院线分账由原来的43%提高到45%,交锋的结果以影院的完败告终。对此,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我国的电影市场中,院线作为强势方具有一定垄断力量。就算有个别片方开始与影院“叫板”,强势提高票房分账比例,还是因为背后得到了几大院线的支持。
北京市玄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郭哲对此也表示赞同,“目前所有影片的上映环节基本上都把持在五大院线手中,除了新画面、华谊、保利博纳这种巨无霸类型的片方,一般片方是无法和院线相抗衡的”。
而对于“巨无霸”制片公司,院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院线需要依靠这些制片方提供的"大片"帮其赚钱,如果片方不点头答应给拷贝,院线就会受到很大损失。”郭哲向记者解释,如果万达院线拥有的1000块荧幕都上不了某一部大片,意味着这些荧幕在一定程度上被空置,损失肯定会很大。
票房怎么分?
院线成本也应考虑
一张票到底应该如何分账的确是电影业界最为敏感的话题,这牵涉到各方的现实利益。制片和影院也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各界似乎都难以判断利益应向哪方更为倾斜。不过,目前双方都指着票房而活的尴尬处境的确也反映出了该市场仍处于建设不完善状态的本质。
“片方收回投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影院放映影片,资金回笼渠道相当单一。电影频道CCTV6官方网站电影网副总经理梁龙飞向记者表示,虽然近年来很多影片叫好又叫座,但真正能收回的利润只有1/3左右。”梁龙飞透露,就连票房和口碑都很好的《十月围城》,也仍令出品方处于亏钱的状态。
对此,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分析,目前演员的片酬、编剧的稿酬,还有摄制组运行的综合费用等成本都在持续上升,这给制片方造成很大压力。“片方对于成名的影星争抢激烈,有些电影大腕的片酬被不断推高,但就算这样,片方也仍不敢轻易全部起用名气不大的"潜力演员",担心他们缺乏票房号召力,而这也是目前片方相当犯难的地方。此外,制片方也越来越体会到剧本的重要性,往往不惜掷下重金,花钱请高水平作家写剧本、修改剧本。”
实际上,以院线方的角度来看,成本压力并不小。梁龙飞认为,有的电影上线之后,虽然表面上看似能够获得很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影院在年终结算时就能发现,“高票房”也会出现收入难以维持成本开销的局面。
对此方卫表示,影院成本主要来自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影院硬件改造费用,包括旧影院改造成新影城、单厅改造成多厅、建筑装修、声学装修等等;第二部分是电影放映系统的不断增加和更新;第三部分是影院的日常运营经费,包括职工工资、日常开销、促销活动经费等等;最后则是租金,一般的影院都建在城市综合体、商业繁华区内,在这类地区,多数院线在很多城市往往没有房产,不得不租用业主的空间。
方卫说,目前我国院线在租用场地方面竞争激烈。每当一个城市建成一座购物中心后,不同院线就会迅速接踵而至,纷纷以提高租金的方式争取该购物中心中的影院空间,产生“拍卖效应”。“不断上涨的房产佣金压力,使得影院在票房分账上舍不得让步。”方卫表示。
可以看的出到现在为止还电影票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分账,谁都不愿意吃亏!
㈣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历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在国际上也更具影响力,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累计收入超20亿、30亿、50亿的电影也不在少数。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后,当然是投资方大赚特赚。比如说一部成本3000万的影片,最终票房达到12.69亿,这部影片就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泰囧》,影片背后的投资方有一位90后,于宇昂投《泰囧》400万,经票片分账获得的收益为7000万;成本为5亿的《红海行动》,四川人投资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万,最终吸金1.2个亿……
选择想投资的电影→了解项目资料与合同→确定认购金额→打款到出品公司对公账户→签订合同→等待电影上映→电影上映后等分红→会计律师所计算好分红→打款到合同上的银行卡上。
㈤ 电影票房如何分账
票房分账:说的是电影的票房对放映方,发行方,制作方的三方分成,一般比例为4:4:2。不过具体的分成数额要看签订合同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出品方、院线和宣发房三方各算各的,因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传费用。再具体的,不同的电影其票房分账比例也会不同。
我们一般所讲的票房收入并不是投资者真正的收入,其中还包含国家税收3.3%,国家影视发展基金5%,院线占比50-60%,剩下的30-40%才是制片方,投资人的票房收入。
那么,票房分账,首先,就要从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钱当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拿走50-60%,制作方和发行方拿走30-40%。然后,制片方会根据事先的约定支付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了之后,制作方和投资方再按约定分成。
由观影人数和票价乘积得到的票房,一般被称作这部电影的总票房,得到总票房之后,先行缴纳总票房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以及相关税费3.3%,之后的为可分账票房,即“净票房”,那么净票房=91.7%*总票房
然后,在净票房中:一般影院抽成50%、院线7%,剩余43%归制片方和发行方所有。而发行方一般会收净票房的10%作为发行代理费,那么制片方实际票房收入就为净票房的33%。所以,一部电影如果不想亏本的话,那么总票房×91.7%×33%必须要大于等于制作费用,只有这样,最终投资各方才会盈利。
㈥ 电影票房是如何分账的
应该明确的是,票房分账讨论的数字是抛开电影服务费的。
如一部影片上显示累计票房为“10.5亿元(包含服务费)”,分账票房为“10亿元”,这其中5000万的差额便是电商服务费,而票房分账则是在不包含服务费的这10亿基础上进行的。
一部票房10亿的电影为例,首先需要向国家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剩下的91.7%才是可以拿来分账的可分账票房(净票房),也就是说一部10亿票房的电影事实上可分账的总票房为9.17亿。
在可分账票房中,中影数字还要抽取0-3%不等的发行代理费(如果影片在0.5亿内收取3%,票房在0.5-3亿内收取2%,票房在3-6亿收取1%,票房在6亿以上则不收费)。
㈦ 好莱坞片商在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票房分账是怎样的
在好莱坞的眼中,只有两种,一个是国内市场,一个是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美国+加拿大,美国人毫不客气的把加拿大当然了自己的后花园。
国际市场:分为三大区域——欧洲/中东/非洲(EMEA),亚太地区(亚洲/澳大利亚)以及拉丁美洲。主要以票房收入作为划分依据。
好莱坞电影票房分账方式——阶梯式规则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例如,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虽说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很强势,但院线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会一味地妥协。总体来说,一部美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㈧ 说说电影票房是如何分账的
电影票房,分成如下:电影发展基金5%,营业税3.3%;院线50-60%;其余为制作商和发行商。
1、假如一部电影,2亿投资,有10亿票房,分成如下:
电影发展基金0.5亿
营业税0.33亿
院线5-6亿(主要看片子跟电影院怎么分成的);
制作商和发行商分剩余的3.17—4.17亿(这些钱还要除去的宣传费和制作成本,如果电影制作宣传2亿,那么制作发行公司的利润就是1-2亿)
现在一般的电影都是10家左右的制作商,就是1亿元拍的电影,每家分摊千来万成本,亏了也不伤筋动骨!
2、另外当制作发行方可以在后期受益再赚一笔,例如在电视频道放映、网络直播以及制作光盘等。
㈨ 什么叫票房分账
票房分账指的是电影的票房由放映方,发行方,制作方三方分成。
在中国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从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
2.剩下的票房一般按下述比例分成:影院+院线分账57%,制片方+发行方分账43%。
举例:
票房100元的分账:上交给国家5%,即5元,营业税3.3% 即3.3元,之后剩余91.7元,院线和影院分剩余的53%,为52.3元,制作和发行分47%,为39.4。至于导演和主演是否有分账取决于他们与制作方协商签订的合同。
拓展资料:
票房(Box Office)原意指公开出售电影或剧院门票的地方,现特指电影或戏剧的商业销售情况。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一般直接用来衡量一部电影的热播程度。
㈩ 电影票房分成
本身电影行业就是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很多电影不赚钱是正常的。今年的华谊兄弟的《太极》系列,虽然票房都过亿,但几乎肯定是要赔了。全年中国目前制片数量在700多部,但是能够在主流商业院线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已,所以必须需要其他的盈利渠道、就像你说的版权的重复贩卖获利。
大牌分成是有前提的,比如零片酬,或者明星自己本身就有投资,比如《失恋33天》的文章零片酬,拿分成。《匹夫》的黄晓明本身就是出品人之一,自然可以拿片酬。能拿票房分成的都是商业大片猪脚,这些商业大片票房风险一般都较低,几乎只赚不赔,所以票房分成对制片方的压力不大。
另外票房分成是对制片方的收入有压力,但是这种明星在国内毕竟是少数。在好莱坞每年能拿分成的也不多。另外好莱坞很多的制片公司是依靠大型发行公司,像是派拉蒙,和迪斯尼这种,除掉制片公司和影院的分成,发行公司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收益的。。。
另外国内版权获利的最主要方式不是你说的玩具什么的衍生品,目前国内主要的版权衍生获利是电影的电视台,网络版权的销售。一般一部过亿大片的网络版权,一家家电视台和视屏网站卖下来也能够有千万左右的纯收益,另外还有海外版权的销售,向东南亚,韩国,日本,美国,欧洲每个国家都可以卖卖,片子不好的卖的就便宜,质量好的自然价格就高。这些版权收益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并且注意这些版权收益,是毫无疑问都归属于制片方的,明星导演是拿不到的,所以制片方只要有渠道,还是可以赚到钱的。
所以电影的成本,都是一个一个渠道慢慢的回收的,并不是说指望着某一个渠道能够一下子把成本填满的。反正电影拍完了,接下来除了一些营销投入,版权可以重复无限制的获利,打个简单的例子,邵氏电影这么多年,那些老电影,先是卖票房,接着卖海外版权,再卖VCD,卖DVD,卖网络版权,过个几年这些版权再卖一遍,过个十年再卖一遍,等差不多了,把所有电影版权一次性打包再卖香港天映娱乐。天映娱乐再出碟,卖网络版权。。。
写的有点多和乱,你将就着看看,大家可以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