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线大片 » 电影城南旧事剧情赏析

电影城南旧事剧情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5-18 19:25:19

1. 城南旧事的一些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六岁的小英子是在《骊歌》的旋律中,在枫叶瑟瑟的秋天坐在马车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别的。《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她喜欢质疑,喜欢刨根问底。她问当教授的父亲:“贼干嘛要偷东西?”父亲的回答让她更糊涂:“他要吃饭,可又没钱。”她问家里的佣人宋妈:“为什么宋妈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宋妈的丈夫)弄去?”宋妈的回答是:“说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伙伴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英子的胆子也很大,别人都不敢搭理的疯女人秀贞,她不仅冲着她笑,还经常跑到她那里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 80年代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

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电影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城南旧事》创作拍摄于1981-1982年间。是根据台湾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着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这部影片,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风格及艺术探索,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电影名片。《城南旧事》先后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基多城(厄瓜多爾尔尔)国际电影节二等赤道奖。

1、 影片内容

《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二人的爱情结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当作私生子,送到齐化门城墙底下,从此不知下落,秀贞也因此“疯”了。英子从秀贞那里还得知她一直在寻找她的小桂子。

妞儿是英子结识的一个小伙伴,被狠心的“父亲”逼着唱戏,经常被打得浑身是伤。一次妞儿告知英子自己是捡来的,她要去找她亲生父母。聪明的英子看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痕,觉得与秀贞说的小桂子的特征一样,便冒雨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中。激动不已的秀贞便把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带着行李箱冲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说是乘火车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车呼啸的烟雾中,秀贞与妞儿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进了新帘子胡同的新家,不断听大人们说起附近闹贼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时碰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好奇的英子便与他交上了朋友,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和故事。后来英子看到他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一次找他玩,顺手将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发现。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们都为这个小偷、这个“贼”被抓到而高兴。英子用惊讶的目光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出身贫苦,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几年后,宋妈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病死,女儿也被丈夫卖到不知什么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亲既严厉又慈爱,是个大学教授。他经常在家里接待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辞世。父亲去世后,英子全家便迁离了北京。

影片最后一幕是,英子与妈妈和弟弟祭扫了英子父亲的墓,在秋风瑟瑟中,乘上一辆马车告别了北京,而宋妈和丈夫则坐上一头毛驴,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穷苦的乡下去了。英子与宋妈泪水涟涟,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对视着,在洒满了红叶的蜿蜒山路上,渐渐离去……

2、 影片风格

本片导演吴贻弓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觉,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淡淡的哀愁”,体现为主人公小英子与周围人们从相识相交到离别分手的一个个故事。小英子天真单纯的童年生活中,由于相遇了这样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许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内涵,但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剧性生活,也使小英子为之不解或惊讶,而一个个“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离她而去,却又增添了许多的伤感与心痛。同样的故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性的风格,而吴贻弓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的处理,使之“引而不发”,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如三个段落的结束处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英子与三个“朋友”分手离别的场景),但影片却在抒缓、静默的情调中慢慢展开。

“沉沉的相思”,意味着影片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这既是基于原小说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导演对世事沧桑、历史变迁的哲理性思考的体现。“相思”——对故土、对童年、对一个个永远逝去、不可再现的生命的追忆,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奋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如三个段落中与小英子相识相交的“朋友”——“疯女人”秀贞、小偷、宋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尽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贫穷、人生的苦痛,但却从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这些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又伴随着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在小英子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得以较为深刻的表现。

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见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阐述,《城南旧事》资料,中国电影家协会艺术理论部编)。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二) 视 听 语 文 读 解

影片《城南旧事》在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1、 电影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

所谓电影画面“意象”,指的是那些为烘托影片气氛、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情绪,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联想的人、景、物等形象,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进入影片内,住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绪,有的“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丰富性、多义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说这双“眼睛”在确立本片的“视角”、结构本片的段落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就这双“眼睛”本身所蕴积的丰富内涵,就足以令人称道。这双“眼睛”在本片中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也传达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诚;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敏锐、机智;还体现了小女孩的忧郁、多思……总之,本片所内蕴的思想、情感、情绪,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双“眼睛”作为载体。影片《城南旧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成功地选择、创造了小英子的“眼睛”为这一“意象”。

宋妈的“皱纹”,也在多个场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别反复呈现,让人们从那“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又读出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和不幸。

作为“意象”的“景”。为了体现20年代旧北京的风情,更为了营造全片“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往事追忆感”,本片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搭设了井窝子、卢沟桥等场景,其中井窝子、学堂操场、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满红叶(枫叶)的山路等,给人印象最深。

作为“意象”的“物”。与“景”的功用一样,影片中的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等既来自小说原着,又进行了“二度创造”,使之与场景、特别是与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感、思索、情绪等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借以想象、联想,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谛。

2、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

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音响设计与运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贻弓的父亲是着名作家、画家丰子恺的同学,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当吴贻弓着手拍摄《城南旧事》时,其父为他背诵了许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时代流行的学堂歌曲。这使吴贻弓大受启发,并因此重新创作了本片的导演台本,着名作曲家吕其明据此精心创作、设计了本片的音乐音响。

本片的主题音乐。影片选择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着名学堂《骊歌》作为全片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歌词与令人感伤、充满离情别意的旋律有机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离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音响。影片对音响精致巧妙的设计,获得业内人士调度评价。井窝子边,哗哗滚出的水流声、归鸦的呼叫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剃头挑担声、驼队的风铃声汇合在一起,用音响描绘出了20年代旧北京的独特风情。学堂操场上,放学的钟声、孩子们奔出学堂的欢闹声;配上《骊歌》的琴声与歌声,将一种浓郁的思念、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疯女人”秀贞将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儿连夜冒雨赶往车站,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此时在淡淡的音乐声中,火车呼啸的声音、秀贞与妞儿的喊叫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这暗示着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

3、“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

“艺术重复”是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着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因素――语言、旋律、音符、线条、形体动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多次呈现。作为综合多种表现手段的艺术、电影的“艺术重复”运用时也许格外困难,如果不能够起到推进电影展开、强化电影艺术感染力、表现力的作用,则有可能带来节奏拖沓、进展迟缓、繁琐屑碎、使人产生观赏疲惫乃至厌烦之感。

影片《城南旧事》“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为它艺术探索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整体结构的“艺术重复”。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结构而成,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本片紧紧抓住“离别”这个“魂”,每一个段落都按照“相聚→离去”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展开。“疯女人”秀贞与小英子把妞儿领到秀贞家后,秀贞与妞儿(小桂子)便离她而去。小偷与小英子在残墙断壁后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后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后小偷被警探抓走,离小英子而去。宋妈与小英子相聚家中,几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消失在小英子的视野中。“相聚→离去”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艺术重复”,将“离别”一步步展开、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统一、完整的艺术品格。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小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的画面,从各个角度、各个位置充分地表现,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艺术重复”最多、表现力也最强的画面语言。而“井窝子”井台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规模较大、内容也较丰富的画面,在本片中各重复多次。“井窝子”井台打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画面中缓缓流出的井水,伴着缓缓走过的骆驼队,缓缓走过的街头小贩各色人等,造就出“岁月流逝感”和“世事沧桑感”。学堂操场放学则在孩子们冲出教堂、奔向操场、嬉戏在一起的画面中,唤起人们各自亲切的童年的回忆,造就出“往事追忆感”。而“井窝子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画面的多次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一个小小的变动,或是离别了一个旧“朋友”,或是即将结识一个新“朋友”,或是告别旧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现某种变故(如父亲病故)等。这样的“重复”实际上起到了艺术表现“起承转合”的作用。

声音语言的“艺术重复”。作为主题音乐的《骊歌》,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奏,在片头、片中与片尾多次出现,除了结构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复带来的更多是情感、情绪的逐渐积累,对人们情感、心理世界渐次增强的冲击。可以说,自20年作为学堂歌曲传唱一时以来,《骊歌》大规模、广泛地被传唱,就是在影片《城南旧事》上映之后。借助《骊歌》的“艺术重复”,影片《城南旧事》获得了其独特的魅力,而《城南旧事》多次“重复”出现《骊歌》,也使《骊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读背诵课文《我们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复出现,“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在船头。我们看海去……”朗朗的童声蕴积了创作者们多少对于过去、对于童年、对于往事的遐想与追忆,这浓浓的情感记忆当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节奏的艺术重复”。影片采用了不少长镜头和大停顿,当影片进展到一种情绪状态或一个故事段落之时,常常采用长镜头和大停顿,以追求“动”与“静”、“热”与“冷”、“驰”与“张”结合,带来的特有艺术张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静思默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木然发呆的镜头,都是“大停顿”,同时为长镜头。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英子与其他人物“对视”的镜头,如小英子与秀贞(谈小桂子)、小英子与小偷(小偷被抓走时)、小英子与父亲(在父亲病床前)、小英子与宋妈(片尾告别各自离去时),加大了镜头长度,作了较大停顿;同时每当采用“长镜头”、“大停顿”时,镜头摇移的速度、镜头持续的时间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满变化,又整体统一的节奏,这种统一“节奏”的多次重复,造就出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4、本片的“视角”及其表现

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本片的“视角”或“视点”归结为一个:小英子的“眼睛”。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影片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为了使这一“视角”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符合情感逻辑,本片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视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尽量不拍。“视角”及“视角”表现的独特,也是影片《城南旧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电影《城南旧事》意境分析

一、电影意境综述

      意境一词多在中国古典诗、词、画等传统艺术中被提及,是指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意境不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情趣,且更侧重于主体的情感表达。艺术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情感表述方式,电影中空镜头的运用营造的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电影长镜头的纪实化拍设构建的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通过影视镜头和画面凝聚的作品主题是一种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之美。影视艺术融导演之情于声画之中,以综合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建造艺术意境,来阐释某种无法言述的艺术意蕴。

二、以《城南旧事》为例分析电影的意境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深刻践行了他们这一代导演提出的“丢掉戏剧的拐杖”这一主张,打破以矛盾冲突为主的戏剧式电影模式,进行电影语言和风格的探索,以诗化的电影艺术语言进行历史叙述,表达人生哲理。《城南旧事》作为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历史感,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具备了第四代导演电影作品的“诗电影”特征,整部影片在意境的营造上独具匠心。本文以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为例,分析该影片的意境营造以其对于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1、文学式的分段叙事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以时间顺序串联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借以英子纯真的视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体面貌,也寄托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乡愁,传达一种人生处处是别离的意蕴。

     散文式的叙事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式电影范本的《城南旧事》在叙事上采取串珠式的手法,讲述主人公英子从6岁到13岁之间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别是文学小说中的《惠安馆》、《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与“疯子”秀贞相识,和妞儿成为伙伴,并帮助他们相认,最终妞儿与秀贞死于火车轨下,英子也随父母搬了家,告别了小学之前的童年和伙伴。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小学时期,英子认识了为供弟弟上学的小偷,和他成为朋友,最终目送他被警察带走,英子也小学毕业。最后一段故事,导演将原着小说中《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两部分融合到一起,选择以父亲逝去、宋妈离开为结尾,英子目睹宋妈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亲生病去世,经历与亲人的不舍告别,而开始真正长大。

     几段故事看似是独立发展,但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英子的童年别离和成长,共同表达“离别”这一主题意蕴。告别伙伴、告别不经世事的小学,告别亲人,告别愚而神圣的童年。整部影片对于离别和死亡的悲痛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缓慢的镜头和叙事节奏凝聚悲伤,既有生死无常的生命感慨,也有离愁别绪的无奈。

     此外,独立的故事设置也从不同方面折射当时社会生活背景,进行平静地历史叙述,于个人小离愁之中展现国家大背景。这种处理有些虚淡甚至刻意隐藏,但却又在虚实之间让人忘却不得,愁云惨淡的社会现实从头至尾荣绕于观者心头,这也是已经营造的最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以虚显实,构建一种特别意境。比如,从影片开始就以英子的视角呈现父亲在家里招待学生,秀贞的丈夫被抓,北大学生在街上游行,母亲言语间的谨慎等,这些时代现状的处理不露痕迹,却有着一种内在张力。

2、无言胜有言的视听语言

     意境源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在影片中传达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开头用空镜头呈现秋风中枯黄的野草、乌鸦,以及随着主人公的阐述,长城逐渐化出,镜头拉远,骆驼队走在城墙上,昏黄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远景的交替中伴随送别歌出现,直接从视觉和听觉上将观众带入怀旧的、绵长的意境之中。

(1)长镜头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导演运用大量长镜头来表现胡同里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镜头的平缓摇移而非切换来营造一种不加修饰的、仿佛置身其中的意境。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相比,更强调叙事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达到了电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夺天工。

     片中大量长镜头停留在秀贞回忆往事、宋妈失去孩子、英子告别小偷,这种大停顿叠加人物回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营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产生一种内在张力,引人深思。在述说完身世之后,镜头停顿到妞儿与英子坐在屋里的场景,大远景逐渐拉远,长镜头渲染妞儿的悲惨身世,也营造某种悲悯氛围,使观众自然而然陷入思考,进而产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的场景中,镜头在英子脸上停顿,天真的眼睛盈满泪水,没有太多表情,也迟迟不愿开口唱歌,长镜头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小英子对于“什么是好人与坏人”的困惑,对于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愿与不舍呈现的淋漓尽致。

(2)色彩呈现“发纤浓于简古,寄全味于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怀旧风格的,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城墙与胡同是暗淡的,人们着装是素淡的,这种色彩搭配真实呈现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惨淡的社会现状,为影片背后没有明说的社会背景营造一种心理氛围。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墙淡瓦间穿小红袄出现,与悲凉社会现实之间划了一条浅浅的线,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视角审视残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伤。

(3)道具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导演通过道具(意象)运用建构意境场景。意境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表意空间的词,是一种通过周围景物营造出的场景。归巢的乌鸦,骆驼颈上的铃铛,古老的城墙,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摇晃的水车,京味的叫卖,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懒样洋交谈的人,蓝天红叶,这些意象的结合,构建了一幅真实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风貌。同时,以纪事化手法来完成意境的构建,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平实琐碎的生活镜头,打水、买菜、吃饭、逛庙会、上课、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复始,时间却不经意间流逝,现实化的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4)音乐营造情感升华的意境

     音乐在调动情绪和延伸想象空间上具有独特作用,电影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大多通过背景音乐表达。本片的主题音乐是《骊歌》,长亭送别的歌词与离情别意的曲调和影片主题相呼应,并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别过去时响起,起到划分故事段落和推进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儿与秀贞离开时,英子搬家的路上响起了送别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后的课上,英子没有再跟老师一起唱送别歌,一直到父亲去世、宋妈离开,英子对于离别这件事的感受不断清晰,影片没有直白说明英子在种种离别中的痛苦,而是通过音乐缓缓呈现这种情感变化,以音乐营造别离哀伤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响的运用也在意境营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里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带到秀贞家认亲,妞与秀贞相认后死于火车轨下,该段雷声、雨声,火车轨声,汽笛声,叫喊声掺杂在一起,既表达英子对伙伴的不舍,又将儿童的天真善良与成长中的纠结困惑缓慢呈现在观者面前。

(5)主观视角构建平实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运用主观叙述结构,从小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讲述,以英子的主观感受来呈现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儿童视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影片没有丑化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在英子的主观视角下被冲淡。

     此外,导演以英子的视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最终却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比如,为什么骆驼挂铃铛,为什么要枪毙人,我是不是你亲生的,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宋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带,这一点的处理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营造某种绵长却意蕴无穷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给不出准确答案,留给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复蒙太奇建构的内在张力

     一部电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小到每个镜头细节的表达都可以建构意境,《城南旧事》不仅整体上表达淡淡的人生何处无相遇,转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绪这一主题,在画面、音乐、剪辑、叙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为这一主题构建整体意境。本部影片中,导演在重复蒙太奇的使用上有着独到之处。比如,井台打水的镜头,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现都几乎内容相同,似乎是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也记录着时间的流走。最后在妞儿和秀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儿的身世,水井依旧是那个水井,但是时间已经是夏天,聒噪的知了声和干涸的井槽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预示着妞儿和秀贞的悲剧。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复,英子童真的眼睛贯穿着故事的始终,镜头从不同角度将英子眼里的懵懂、开心、好奇、疑惑、悲伤表现出来,呈现英子的善良真诚,机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借由这双眼睛表达着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两个意象的重复剪辑,影片中宋妈眼角的皱纹、学校放学的场景也都使用了这种艺术重复。在内部节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顿(比如,在呈现妞儿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宋妈作为传统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别歌响起,这些细节上的处理,都与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交织。

三、总结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将离愁别绪、思乡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现出来,为整部影片的怀旧意境做了铺垫,与结尾处红叶漫山,骊歌响起相呼应。电影台词的散文化处理和背景音乐的古典化编曲共同起到意境升华的作用。全片以平缓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散文诗式的怀旧气氛,呈现既愚笨而又神圣的童年,抒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乡情,情感沉而不烈,浓而不腻,绵绵而不绝,哀淡而不悲伤。在影片的镜头和叙事上,自然真切,巧夺天工;在场景建构上,呈现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单纯的景,情非单纯的情;而在情感表达上,处理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意境电影的经典作品,这也是《城南旧事》一直深入人心之处。

     中国电影在意境的构造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因此更具东方古典韵味。作为综合艺术,电影通过丰富的意象选择、综合的艺术语言,建构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让观众从镜头中感受到画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国导演对于电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实践从最初的《渔光曲》到第四代导演的《城南旧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龙》也一直没有停止。

3. 城南旧事故事情节主要分析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着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4. 《城南旧事》主要讲了什么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作品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来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最后,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觉得自己长大了。

(4)电影城南旧事剧情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595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73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4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65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28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34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46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74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67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