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以为走不出电影院
‘壹’ 电影结束后必须马上离开影院吗
电影结束你还不走,在哪干吗?
别人也想早点把卫生搞干净下班,要懂得理解别人,
当然不了。
你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都坐了你还就差这一会儿了?就因为清洁工着急打扫?
为啥不能着急呢?原因如下:
1 最重要的、也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原因:着急容易丢东西啊!
对于一个资深丢东西达人来说,“着急”两个字简直就是关乎我的生命财产甚至整个人生的头等忌讳,因为对我们这种动不动丢三落四的人来说,一着急,必落东西。
不是把包落了,就是把3D眼镜落了,不然就是衣服、钱包、手机、女朋友……咳咳,这个还没有。
有人来撵你你就走?凭啥?我掏了票钱进来的,你让我走我就走?电影屏幕还没黑呢你着啥急?
(图片来自《天堂电影院》)
你不得慢条斯理的边看电影片尾字幕,边把饮料罐、食品垃圾袋、爆米花桶啥啥啥的留在座位上吗?我拿走它们干嘛?我要是一着急把东西都留下了又容易造成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所以,我着个鸟急?
2 一般来说,片尾字幕的入画并不代表影片的终止,各个影片尤其喜剧片会喜欢在片尾字幕滚动的旁边加上影片幕后的拍摄花絮,包括各个演员的采访画面、被剪辑掉的未播画面、影片ng画面、甚至一些特殊的未放入正片内容的特别片段(也就是俗称的“彩蛋”)等等,这种片段虽然并不影响剧情理解以及总体的观影体验,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影片内容的消遣以及 娱乐 ,是拉近观众和影片制作团队距离的一种最直接也最真切的方式。
(图片来自《喜剧之王》)
3 有些电影吧,好死不死在片尾字幕的地方黑乎乎的一片不加任何东西,就偏偏喜欢在观众忍着强大的耐心把所有演职人员和广告过了一遍目之后,才在最后的最后,又加了一段类似“结局”的结局。
而这种片段,才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悬疑片、系列片、恐怖片、剧情片等类型电影的常用电影架构,如果这段你因为着急走而没看到,那就基本上等于你整部片子都白看了。
电影,是个整体化的艺术,外表绚丽内容杂乱的《小时代》、包装过于简陋但内容精彩至极的《心迷宫》其实都不算是成功的作品,只不过我们更倾向于称内容空洞的为“烂片”而已。
电影就这两个东西,观感与内涵,既然整体架构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那么更别说电影观看时的“完整性”的问题了,你连电影都没看完,又有什么资格评价它呢?
所以下次再有清洁工撵你走,你就跟他说,我这次电影没看完,下一次票钱是不是你掏,不掏就给我滚蛋。
一部电影应该是字幕走完黑幕了才算真正 放映完。
把演员表看完也是对演员起码的尊重,但清洁阿姨一般是提前进来打扫的,因为每场休息时间不多,也能理解,如果你要等看彩蛋,可以坐到一打扫过的空位置,反正没人有权让你提前出去。
随便发下电影院里的观众素质,这些细节以后注意点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在电影院的那些不文明行为,看电影时受到影响真的很闹心,我们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付出: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交通出行成本到电影院去不是让那些人恶心自己的 。
电影院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举动
看电影时打电话的
(提醒了不听,脚抬高点踹晕得了...这些人就应该轰出去)
一上来就剧透的
(就你知道,遇到这样的人真的很闹心)
脚靠前排椅抖腿
(抖得劳资像在看4D电影似的)
这些细节你没注意到,但别人很反感
手机晃眼,很影响别人
(想想在一个暗空间里看电影,旁边有个亮光晃来晃去真的很影响,而且看电影的时候看手机真的很傻逼的动作)
闪光灯拍照
(理解你想拍照用来炫耀,但考虑下别人在认真看电影)
个子高的人坐法
(如果你高子特别高,尽量不要让头比靠椅高出太多,如薯仔般的头挡着银幕,真的很不爽)
3d眼镜放回去的时候
(看过很多次3d电影,在工作人员回收3d眼镜时,有人是直接丢或高处放下去的,如果镜片刮到,那对下次用的人很影响观看,记得轻轻放,你将再人群中得到很多目光)
弯腰找座位
(后排的人都看在眼里,会把你和别人对比,你弯腰了你更懂事)
有人过道记得脚收起来
(其实这个无所谓,位置就那么窄,不过你收脚别人会觉得你很友善)
家长带的小朋友要懂得安静
(别哭,别乱动,别老问问题,别踢前排椅子,别说话,别说话,别说话)
让清洁阿姨先打扫
(清洁阿姨一般提前进来打扫,因为每场休息时间不多,如果你要等看彩蛋,可以坐到一打扫过的空位置)
吃太香零食
(吃什么没人拦着,但别太香和声音太大)
在观影的时候遇到极品你会主动出手制止吗
给大家建议吧,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已经影响到你观影心情了,就直接说出来。既然他们自己不要脸,你也不用给他们留脸面,否则人家高高兴兴看完了,你气哄哄的回家了,好像很不划算吧。
(要不下回就带一手电筒,谁不自觉就照谁。)
不要因为这些极品就不进电影院看电影,毕竟好电影还是要进电影院的,是无论家庭影院、还是电视、电脑都不能替代的体验。
去饭店吃完饭也必须离去了别说电影院了,不离开还待在电影院还想住下了。不想离开再买票看下一场。
昨天刚好去看了长津湖,二三个小时,白天去看的,票价四十多。看完后所有人都走了,老婆还坐在那里,说想看看有没有彩蛋,那个时候已经有阿姨来打扫卫生了,不过他也不会管你。但是还有一个女孩子站在电影院门口,估计是在监督看电影的人走了没有,她也没催促我们,但是我们出去之后,她也走了。所以电影结束之后还是必须得走的,总不能等人来赶你吧!
不过我在电影院发现一个漏洞,电影院里面是有好多个房间放不同电影的,假如我看完一个电影,但是并不出电影院,而是跑到别的房间去看下一部电影,那我不是可以把所有电影看完,因为电影院并不会查票,只是想想,没去这样做过。
内地影院绝大部分会在片尾字幕出现时亮灯,观众也纷纷反映提前亮灯是普遍现象。影院经理是这样解释的:提前亮灯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行为,片尾曲一出不少观众有离场的需求,必须提前亮灯保证现场散场的安全。
不同于内地,香港电影院会在彩蛋放完之后才全场亮灯,若是观众要提前离场会由影院工作人员用手电筒引导。另外,国内部分条件较完备影院会在字幕50秒后先亮比较暗的灯,结束后亮大灯,而这个也是有些美国影院采取的做法。
电影院中,一些大品牌连锁影院,如果有观众持续等待的话,都会保证将影片彩蛋放完。多位影院院线经理称影院均有关于完整放映的规章制度,比较正规的影院都会保证影片的完整放映,而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就是TMS放映技术。“基本把一天排片编入系统,机器会根据编程进行放映,有效实现放映自动化与运营监控,过程中受人为干预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小。”
一些影院存在播放字幕过程中有保洁员工提前入厅打扫的情况,也有影院
规定必须等观众全部散场才能保洁,很多影院制度规定只要有观众在影院内,则不能提前进行保洁,必须等所有观众离场才能进入厅内打扫,如果违者被发现了会受到罚款等处罚。
相关部门也名门规定:观众所购买的电影票是整场电影的,字幕、片尾曲、彩蛋与花絮都属于电影的一部分。电影票的票价自然也包含了这一部分的费用,即使没有彩蛋,只要银幕上还在滚动字幕,影院就应保证影片放映的完整性。
谢邀,理论上既然你买了电影票就有观看整部电影的权利,包括字幕。但从现实看,一般到电影尾声,也就是电影没完全结束就陆陆续续的散场了,你要坚持看完这是你的权利。但从打扫卫生的小哥来讲,偌大的电影院打扫完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后下班回家,也属不易。所以这事还是要相互理解,没必要太较真,毕竟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如果什么都这么在意会很累的,另外顺便劝解一下观众朋友,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自己的素质,少扔垃圾,为人为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哟吼,这话其实我真是不乐意了。很多电影院现在观影的质量越来越好,无论是环境啊、音响啊、屏幕啊、装修啊,都在提升。
可是服务人员的素质能提高吗?能和电影院的档次齐平吗?!
电影看完,有大量电影背后的工作人员名单、鸣谢名单。电影文化不是让我们只记住屏幕前光鲜亮丽的电影明星的,我们要记住那些为此付出的人啊!
看完工作人员名录,至少坐着等完全放完,是我们观影人的一个致敬啊。漫威电影的彩蛋,很多电影放演职人员表的时候同时方花絮,包括不少片尾曲也好听,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期待,或者就是鼓励我们做下去的呀。
可你倒好,恨不得最后几个镜头还没结束,就有人频繁打开门进来看,你知道你这两束眨眼的光有多让人出戏。更有甚者,还有撒谎的。
我就遇到过一次,忘记是哪部漫威电影,结束的时候,彩蛋放完了,工作人员就大喊“没啦,没啦!散场!我们要打扫卫生!”而实际上明明有,如果不是我提前做了功课,或许我也就这么被赶走了。
而等走了四分之三的人之后,他们就无视我们, 开着灯、打扫着卫生, 盯着我们看,顺便嘲讽两句:“ 真不好看,非不听,你看吧,一会英雄们就一起吃个热狗,有意思吗?! ”
当时的我,出离愤怒。
我花了这100块,我有我看完的权利,要你来嘲讽我?
并不是。 完全没有这个所谓“必须”的规则。
电影结束后,如果是指正片结束,字幕开始滚动的时间,那么无人有权力赶你出电影院。因为片尾字幕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你作为顾客,付了钱进影院,观看完整电影无可厚非,而其他观众有人觉得看完正片就可以走了,有人中途就想走了,这也都是个人选择,别人无权干涉。而字幕环节还留下来的观众,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1、等彩蛋。
现在很多商业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习惯在影片结束后添加1到2个彩蛋,这些彩蛋有的是对正片剧情的补充,有的是对系列续集的预告和伏笔;有的彩蛋只为博君一笑(比如《雷神3》的第二个彩蛋),有的彩蛋却信息量巨大,对故事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比如《正义联盟》的第二个彩蛋)。于是这些彩蛋,就成了很多影迷的必看项目,如果被影院强行切了或者被驱赶出场未能如愿了解彩蛋内容,不仅会不爽,也是一种消费者权益受损。
2、纯粹观看字幕/听片尾曲
现在的电影越来越精致,片尾字幕已经不再是单调的黑屏滚白字,很多片尾字幕制作了别出心裁的视觉效果,观看性甚至不亚于正片。比如《绣春刀2》的片尾字幕,祭出了数十张精妙原画,让人怎么忍心离开?比如《死侍》的片尾字幕,简笔画的Q版死侍全程卖萌,也留住了不少观众。再比如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片尾曲米歇尔·菲佛演唱的《Never Forget》,不听完怎么舍得走?
3、有相关信息要看
有的观众等字幕,也许是因为幕后人员中有自己认识的人,一同分享骄傲时刻,岂不美哉。但即使没有认识的幕后人员,字幕中也囊括着很多制作信息,比如演员、摄影、配乐师等,这些信息是正片中不会完全展现的,而当你观看正片时被它的摄影、视效、或配乐等方面打动时,自然想知道其创作者,那么片尾字幕就是能最快最全面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所以即使没有彩蛋,我也反对影院将幕后人员信息切掉。这是对电影、对幕后工作人员、也是对观众的极不尊重。
4、强迫症。 不看完觉得不完整,不舒服,不专业,不习惯。
所以,看完字幕再走,纯粹是个人观影选择和习惯,无需觉得尴尬,也一点都不会像个傻子。当然,等字幕放完,电影真正结束后,就请尽快离场,让影院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打扫整理,不要耽误下一场放映和下一批观众。
没有规定或强制性让你电影一结束就得马上离开影院,但是你也不可能一直在影院里面坐着吧,虽然说你是花钱买票进来的。有些人电影结束了或者还没结束就离开影院了,为啥呢,如果说电影很精彩能打动你,你可能会一直看到影片结束。但是如果这部电影看着你想打瞌睡或者很乏味没有吸引你的地方,你肯定是不想在看下去,与其在影院里面耗着,不如早点出去做些其他事情。当然有些人电影结束还未走,其实是在看有没有彩蛋啊,看看彩蛋都有些啥啊。这也是吸引这些人没有马上离开影院原因。
‘贰’ 电影放映结束藏在放映厅不出去,从而无限看电影的方法是否可行
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一般电影放完会有工作人员来清场,所以你就不要想太多了。电影院有那种红外监控的,全黑也能看的很清楚。所以不要以为一片黑暗就可以做任何事。
人品,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人品,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人品,是一个人最强大的靠山,是一个人最厉害的武器。人品好的人,遇事有人帮助,做事有人支持。人品差的人,有难无人肯扶,做事无人认同。
一个影厅两三个人,生意肯定不好,两三个人的话你还躲起来,那里面工作人员,眼睛在干嘛,如果想无限看电影在里面上班不就好了,即有工资,还不会有什么违背良心,道德底线,所以躲在里面肯定不行。
‘叁’ 为什么有些人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后不走,还要多坐好几分钟
可能是想怀念一下之前看的剧情,而且电影结束后还有花絮,有的时候看完正片还想看花絮,其次再看看电影信息。
‘肆’ 我从有一次看电影看了一半,突然觉得电影院里面很闷不透气,就拼命想逃(当时有朋友一起,不好意思先走)
问题分析:
你好,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属于“广场恐怖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焦虑症的一种,病因非常复杂,需要再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一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暴露疗法,越是紧张,越是坚持,越是想逃,越是强迫自己适应环境!
意见建议:
如果患者确定自己不属于心理疾病,自己就是一个心理非常健康,心境开阔的人的话,就要考虑第二种可能是一种呼吸道过敏的症状,一般来说电影院空气粉尘较多,过敏源多,引发呼吸道过敏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出现胸闷,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以后不去电影院就可以了!
‘伍’ 一部香港恐怖电影 是在一个电影院
如果是香港电影的话:
1.在香港电影《阴阳路》第一部里的第四个故事《陀地位》跟你说的电影很像:一个男的,怎么走也走不出电影院。
2.也可能是《鬼请你看戏》,情节类似。
3.屏幕上方吊着一个女鬼,跟泰国鬼片《厉鬼将映》很像 ,不过在《厉鬼将映》里,主角有很多,而且没有发现谁走不出电影院。
综上,最有可能的是《阴阳路1》的第四个故事《陀地位》,你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
‘陆’ 电影《1942》800字5篇高一观后感作文
《一九四二》的拍摄横跨7地,历时135天。我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 观后感 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着。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着。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观后感二
倒在电影院的椅子里直到听完《1942》最后的片尾曲,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而上一部电影能让我在电影院这个“娱乐”场所“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去的,是三年前的《十月围城》。它们都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又让人进入沉思,所以,回来的路上,我人是呆滞的,迟钝的。
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每个人都是眉头紧锁摇摇头,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很多女生“哎呀”一声转过了头。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 故事 。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兽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我紧握着扶手,转过头,紧闭双眼,深呼吸,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可我无法忍受在故事发生地域的一座影院的观众时不时传来的零星笑声,我真的不知道他们看着自己爷爷奶奶们真实经历过的事在笑什么?我记得“优酷”做过一组“口述历史”的视频,里面有一段血红的大字,“当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只能由别的民族,甚至过去敌对的国家来讲述的话,我们就都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而最为可悲的是,当我们面对着自己记录的最真实最悲壮甚至最赤裸裸的历史时,却又局外人似的笑出了声。
一部“虐心”的电影,又让我敲下了这些“虐心”的文字,我也想大喊一声,用三个字跟这种低沉的心情做个了断,然后呼呼大睡进入梦乡。毕竟,我们今天活得好,老祖宗们也就瞑目了。
《1942》观后感三
本来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愿意去看,宁可做个没心没肺傻乐呵的人算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过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伟去看王的盛宴,给老爸买票看1942的,后看影评说王的盛宴不好看,一个朋友的微博评价王的盛宴说:原先陆川也会拍陈凯歌式的烂片。看了这个评价后,决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齐看1942吧,学习学习历史。
剧情方面就不多做剧透了,就谈谈观后感吧。
整体编剧,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比较正剧,没有一味的煽情,情节也比较紧凑,有些细节的设计很真实,比如最后星星说她吃的太饱蹲不下去的情节。
画面方面,日本人轰炸的场景拍的比较震撼。
影片长近2个半小时,没有觉得十分长,有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到很难过、哀叹、沉重,那个年代,天灾、饥荒、战争,一齐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时候还思考什么,能活着就很好了。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在身边死去,从痛苦变成抽泣、从抽泣变成叹息,最后,从叹息变成麻木。当人连吃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思考到什么,日本人发粮食,就跟着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没有错,连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还能思考到多少爱国、抗日。
走出电影院,外面冷风呼呼的,但是心里感觉很暖,觉得很幸福,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吃过那样的苦。
老爸说,电影里的画面,除了战争,其他的他都见过,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那些苦,他也都吃过,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这是电影观后唯一想说的。
《1942》观后感四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观后感五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
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零点的午夜场,大家吹着空调吃着汉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竖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发生的旱灾,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三百多万人死亡,这到底是怎么导致的?大自然的无情?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残忍?灾民们的愚昧?还是其他什么?
我们看到在影片中,蒋介石为了集中人财物力抗日而放弃援助重灾之下的河南;大当家为了自保,宁愿看着村民挨饿也不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河南省长亲往重庆为民请命,但面对公务缠身的蒋介石时,确不忍再为领导添堵;大当家女儿难忍饥饿,最终主动求父亲把自己卖到妓院……故事情节演绎得是如此的真实,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仿佛都能被作为观众的我们所理解。换位思考一下,若是我们自己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选择放弃万贯家财开仓济民吗?我们会选择顶住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放弃跟日军会战,用大量军粮救民于水火吗?我们会冒着失去丢官去爵的风险冒死进谏吗?我们会宁可饿死也要守住贞节吗?当今的国人,乃至全人类,试问有多少人又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我想一定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吧。这代表了什么?悲剧还会再次上演!这个悲剧甚至是全人类范围内的悲剧!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再次感谢刘震云和冯小刚能够为中国电影业创作出如此深刻、充满灵性的电影,这代表了一种高度,特别在2012这个特别的年份里。但愿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觉醒,走上灵性升进、创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 瑜伽 士写于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计都会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对比,两部电影都是讲灾难,两部电影都是悲剧,而两部电影却有着不同的观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大戏,赚足了观众的眼 泪,电影煽情意味特别浓厚,这是一部讲述“有情”的电影。而《一九四二》则是将悲剧升华到一种让人崩溃、麻木的彻头彻尾的惨剧,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展示了 在那个年代穷苦人民的无奈、无助,从饱含希望到彻底绝望的一个残忍的过程,人们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后失去了生命,这是一 部讲述“无情”的电影。
电影从头到位都在挑战着广电审核的底线,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政府漠视灾情、外省拒收灾民、 日本人轰炸灾民、国民军抢杀灾民、灾民抢杀灾民,这种状态让人感到寒冷,感到绝望,人性的阴暗被暴露无余,电影在后期,日本人放粮想要收买灾民来对抗国民 政府,虽然河南省委主席说没有人反抗,属于造谣,但我们都懂的,迫于电影审核,无法表达,那个时候的人们,眼里只有生与死、饱与饿,哪有什么对与错、敌与 国。
黑色幽默为冯小刚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导演仍然没有忘记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儿被人买走,给买主洗脚时,说自己撑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买大送俩小的,你合算了”等。 这些台词广义上来看让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剧中,言语的背后,又无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会饿死300万人? 是政府官场由来已久的积习,所以放任了灾情的加剧?还是同日本交战为国民政府增加了难度?还是因为高层谎报人头,超需军粮,谋私立 造成的?
相关 文章 :
1.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2. 电影1942观后感500字5篇
3. 1942观后感范文6篇
4.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5. 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