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电影院
‘壹’ 电影院选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 电影院选址
(周边环境、交通状况、人群特点、消费构成、商业综合体、商圈业态组合)
1. 最好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区域。理想状态下的购物广场或商业街市应具备接纳各种来客的交通设施,即商业中心周边拥有轨道交通、公交车站点,特别是要具有停车场。在主要车站的附近,或者在顾客步行不超过20分钟的路程的商业广场内。观察马路两边行人流量,选择行人较多的一边更有利于电影院的经营。对于交通环境状况在前期投资评估中的重要性,业内人士指出,外部交通解决消费者可达性,商业中心内部交通解决消费者在商场内部的循环互动问题,共同目的是为留住消费者创造良好条件。
2. 根据电影院的交通要求,一般电影院都建在商业广场的最上面的楼层,最好是主入口设置观光电梯可直达电影院所在位置,商场内部设置剪刀式扶梯,解决垂直交通问题。最好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商业广场在交通十字路口周边最理想,两面临街最好,要求车辆进出方便。
3. 须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双向四车道,且无绿化带,立交桥,河流,山川等明显阻隔为佳。项目周边人口畅旺,道路与项目衔接性比较顺畅,车辆可以顺畅的进出停车场。
4. 商业广场交通便利,车站附近,是过往乘客的集中地段,人群流动性强,流动量大。如果是几个车站交汇点,则该地段的商业价值更高。如选择在这类地区投资电影院就能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观影条件。
5. 靠近人群聚集的场所,可方便顾客随机消费,如商业街、文化广场、娱乐区域等,这些地方可以使顾客享受到购物、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便利,是投资电影院的最佳地点选择。但此种地段属经商的黄金之地,寸土寸金,地价高费用大,竞争性也强。
6. 符合客流规律和流向的人群集散地段。这类地段适应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自然形成市场,所以能够进入商店购物的消费者人数多,客流量大。
7. 当地户籍人口100万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以上,人均年消费性支出8000元以上。
8. 在项目1.5公里范围内人口达到10万以上为佳,2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能达到12-15万人。
9. 商圈内人口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10. 电影院在选址时,周边辐射人群应以中青年所占比例高为最佳选择,因为这部分群体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可支配收入较多者居住区域作为优先选址为佳。二、三级城区中之主要商圈,3公里人数不少于20万人。
11.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到商业设施的距离近,可增加消费频率。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吸引力低,且消费者光临的次数也少。例如在城市中的大型居民聚居区选址,这些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已经或者将来将成为城市卫星城的区域规划,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比较适宜设置电影院。
12. 电影院选择适合选择周边新居民区较多、人均收入较高的地方。因为他们的消费特点是时尚、环保,适合中高收入家庭。
13. 人口居住稠密区或机关单位集中的地区。这类地段人口密度大,且距离较近,顾客消费省时省力比较方便。电影院如选在这类地段,会对消费者带来较大吸引力,很容易培养忠实消费群体。
二、电影院选址地点
n 商业集中的大型MALL里做电影院,肯定没有问题的,所以是首选;
n 城市购物中心是最常见的选择;
n 再有就是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附近,做一些改建性的影院项目;
n 另外就是在一个城市新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地段做电影院。
n 很多老影院都是老的核心区,但是老影院的框架结构等方面,不足以承载现在多厅电影院的模式,如果不彻底改造的话,竞争力很有限的。
三、电影院的角色及与商业综合体的关系
电影院进入购物中心以后,一下子能把顾客的滞留时间和商业中心的滞留时间从一个小时延伸到三个小时,这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的电影都在两个半小时左右。在商业中心中,顾客滞留时间越长,意味着他花钱的机会越多,对每一个经营者都是很好的事情,而且人滞留的时间长,基本需求也就越多。专业人士经过总结,电影院能为购物中心起到如下互动作用:
第一、集客作用
首先第一会给购物中心带来强大的消费群体,比如一个2000座的电影院,年票房达到3000万元时,按照25元的平均票价,意味着每一年能给购物中心带来120万的人流。而且这些观影群体主要在15到35岁之间,作为零售业大家都知道这个年龄段是购买力最强的人群。电影院能给购物中心带来的人流就是一个资源。
第二、导向作用
电影院会很好的帮助购物中心规划和人流组织设计。人流经过的地方人气会变的很旺,电影院的观众和它所在的购物中心内的位置能够让原来不旺的位置,不容易出租的楼层变得抢手。
第三、时尚作用
现在每一年都有新的电影,还有很多的明星,还有无数的追星族,电影院的存在都使得购物中心变的更时尚。
第四:节点控制作用
大多数的商品是顾客看到觉得喜欢才购买,或者到那里去选择。电影院这个业态能够让人流的速度减下去,剩下就是商家把自己的展示做得更好,怎么吸引顾客,提高你的销售,说到底就是电影院的业态能够很有效的把人流的脚步放慢,把他的节奏控制下来。
第五:指导作用
电影院这个业态对时尚的消费引导作用非常强烈。那些追星族追星,电影明星穿什么衣服他们就会选择穿什么衣服。电影院进入中心以后使得好多品牌的专卖店能够利用这个优势做促销。
‘贰’ APP产品体验:猫眼电影
体验人:宋俊宜
一、体验条件
体验产品:猫眼电影5.9.1(安卓版)
手机型号:华为荣耀6
操作系统:基于Android 4.4.2的EMUI 3.0
二、产品概述
定位:电影互联网平台
Slogan:查影讯 买影票 选好座
特色:选座购票/精准运营/互动社交
三、需求分析
1、需求:
(1)在线购票、选座,节省购票排队时间;
(2)低价购票;
(3)【有明确目标行为】大致清楚自己想要看哪种类型电影/哪部电影,根据(影片放映时间/影院距离/观友评论等)做出选择;【无明确目标行为】将观影视作休闲放松时刻,大多依靠最新推荐做出选择;
(3)社区评论:发表观后感(情感需求)
2、用户画像:
根据猫眼电影大数据中心《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2014-2015》数据,在线购票业务使用群体大多集中在70-90后,其中90后成为使用在线购票业务的主流群体(因其良好的经济基础+重度互联网行为),占总体用户数的52%。而95年前出生用户更是成为该类观影群体的绝对主力。
同时,各年龄阶段、地区的用户都具有差异化的观影需求,如90后大多追逐文艺爱情,而70后则偏向于家庭的和睦;相信随着后台大数据分析完善,能够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更大的落地可能性。
3、使用场景:
呈现移动化特征-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手机完成订票业务!
四、市场环境
1、中国互联网+电影市场拥有巨大潜能
(1)要素分析——PEST模型
政策因素:文化产业政策利好
2014年6月《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提出要通过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实行税收优惠、兴建影院设置资金补贴等形式,支持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发展迎来政策红利期。
经济因素:居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加快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其文化消费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城镇化推进商业地产快速发展,带动了影院投资增长,使得目前中国银屏数量超过2万块,电影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
社会因素:文化需求增长+电影观众年轻化
技术因素:互联网应用普及+互联网重塑作用
社交网站,在线票务,视频网站已经成为常态,互联网跨界颠覆电影成为可能(切入电影制作-发行-宣传-放映流程);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携带的大数据基因,给予市场个性化、针对性服务可能性。
(2)市场表现:融合中的电影产业与互联网
借助于互联网购票渐趋主流这一趋势,互联网+电影的“连接”作用日益明显:建立在大数据洞察用户偏好/口碑积累的信息优势上,互联网跨界电影产业正落实在流程的各个方面;同时互联网端口的渠道优势以及精准的数据营销服务,使得传统观念里的“市场盲目性”正在逐步缩小,互联网改造电影甚至从生产开始!
2、在线售票业务:预计成为电影销售常规手段
在线售票指的是基于O2O模式的垂直电影购票平台,在线上(PC+移动)提供在线电影票预定、网上快速选座、热门影院、热门影片以及影院排片等信息服务产品,同时因在线售票以惯有的互联网用户思维、电商低价培养市场手法,将电影带入到线上-线下联动的新生态中,可以预计其对电影产业链的影响将会日益巨大。目前,市场上较为活跃的厂商包括猫眼电影、格瓦拉电影以及豆瓣电影等。
3、猫眼电影:3年发展,占据在线票务70%份额
据美团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猫眼电影取得50亿总票房,同期中国市场总票房为296亿,猫眼占据16.9%份额,超过万达影业。同时,数据显示猫眼电影在移动端优势明显,约60%交易都发生在移动设备上。
2015年7月猫眼电影独立成为美团网旗下全资子公司。
五、产品结构与功能
1、产品结构图
APP设有4个入口,分别为【电影】、【影院】、【发现】、【我的】。
(1)电影模块
因观影在现实情况下,多以一种社交休闲形式出现。往往观友的评价或最热榜单等“热”因素对于该类消费有较大的刺激卷入作用。因此APP在首页的“电影”模块中,就顺应着“热潮”的特征将其首页顶部tab分别设为“热映”,“待映”,“榜单”。在具体的二级页面设置中:“热映”加注大量社交元素(譬如观友评分、XX人想看)及强调资讯内容的运营(譬如集成电影视频/剧照/故事背景等);“待映”不仅仅通告近期将要上映资讯,更是卷入热门预告片、最受期待等栏目再次吸引用户进入浪潮;而“榜单”同样通过各式榜单来实现用户卷入。故归根结底,这种订票场景更强调“社交化”-而非资讯的“平铺直叙”,较贴近现实观影场景:
——“同学朋友聚餐途中,想要饭后再结伴一起去看场电影。听说最近有部片子不错,于是看看影评,看看演员,看看剧情等等,觉得不错就顺手订票。还可以支持在线选座,几个人坐在一起,挺好!”
(2)影院模块
这一板块相较于“电影”模块的内容切入方式,是采用观影地点切入。界面影院排列顺序默认“距离”排序—用户能够更加直接地选择距离较近的电影院。并且,除了对影院距离默认做出排序之外,APP还设置了“筛选”按钮。类目分别为“行政区”、“特效”以及“影院品牌”,更加细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观影的选择标准。
(3)发现板块
该板块设置两级界面:“推荐”+“社区”。
“推荐”板块整体而言可看作是对影片资讯的再次加工:banner栏是对当期影片的运营(包括活动/内容方面的营销);界面设有4大功能按钮—分别为“特惠抢票”、“最新影评”、“实时票房”以及“福利社”,其中“实时票房”是猫眼公开的影院数据(实时公开当天的票房/排片等),可看作美团向购票业务上游分发的一步棋子。其余3大功能总的说来,更偏重于用户留存度与活跃度的运营—“抢票优惠”以直接的价格优惠吸引用户参与;“用户影评”一面给予用户自我展示的机会,另一面优质影评会受到APP的相关奖励,用以保证高质量内容;“福利社”设置每日好礼,热门话题,线下活动以及写影评栏目,持续助力用户活跃度与参与感。
“社区”采用影片内容+社交的运营方式,主要以电影片名为区分点,在每个单独的社区下面,强调用户观影后的“发帖”评价+类BBS的帖子加精/置顶的功能,用户可自主进行发帖,点赞,评论。
(4)我的板块
该板块是用户在该APP内所有个性化信息的集成。在该板块主界面上,仍然看出猫眼走购票+社交的方式来增加用户粘性。【订票】业务栏主要设有“我的电影票”、“优惠券”、“我的电影”以及我购买的周边商品,而【社交】类目主要强调我与帖子/社区的关联度,用户等级以及类似于社交APP的“谁看过我”/个性签名等痒点功能。
2、主要功能
(1)订票功能
方便指数:★★★★★
订票设有两个入口:“电影”与“影院”,分别从电影内容与影院资讯切入订票窗口。“电影”界面上“购票/预售”按钮明显,而“影院”界面受制于不同影片放映时间的差异性,故无法将“购票”按钮设置在第一界面,转而将其设置在影院排片信息的二级页面上。但总体说来,APP的订票功能设置明显,操作方便。
同时,在具体的订票功能页面上,APP还提供相关影院套餐团购业务,便捷解决了用户一站式订票娱乐的需求。
(2)选座功能
方便指数:★★★★
选座界面展示当场次电影厅座位缩略图,并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可选”、“已选”、“已售”、“情侣座”的位置信息,允许用户自主选择。且当用户进行座位图放大/缩小操作时,APP会在用户指尖移动的过程,短暂性地提示全局缩略图,以让用户了解当前所在位置。
但是,有1点体验不太充分的地方:
Bug1: 在选座的过程,由于放映厅规格的不同,用户并不知道在什么区间观影效果最好。因此,建议APP在选座界面设置“?”帮助按钮,在二级界面提供相关内容建议。
(3)支付功能
方便指数:★★★
用户自主选择完毕作为后,APP进入提交订单界面。整个付款的流程同电商购物流程一致:确定订单详情-确认付款方式-付款成功-系统出票。
但在过程中,发现3点不足之处:
①Bug1 :当选择万达影城下属影院选座订票时,APP界面要求用户重新绑定手机号码,此时我选择登录的方式是绑定第三方账户(新浪微博账号),当输入我的手机号,界面跳出“获取验证码失败-该手机号已注册,请直接登录”。但当我返回“我的”功能板块时,却并未找到与手机号登录相关的界面,而只有账号绑定。
②Bug2: 确认订单界面,需要用户输入电话号码,然而界面并未设置”默认”功能—即记忆用户之前输入的号码。因此这就导致用户每次购票时,都需要重复输入相同的号码,费时费力。
【建议】 用户首次输入号码后,系统便自动默认用户输入结果;并保留用户修改号码的按钮。
③Bug3 :系统出票的界面,未及时反映出票情况,而需要用户手动刷票/或跳转到我的界面查看。这样以来:界面动画的反复易引起用户等待的烦躁心理,加之手动刷票在短时间内(1分钟以内)未有文字反馈,易使用户对手动刷票的效果产生怀疑。
【建议】 出票界面的交互情况采用“仪表-百分比”模板导航展示,使用户能够了解系统出票的实时情况,减轻由于控制无力感带来的沮丧与烦躁。
(4)退票功能
方便指数:★★★★★
只要购票界面显示该影院支持“退票”功能(退票时间在放映前1小时),即可办理退票(默认退回原有支付渠道),并且在“我的”界面中支持用户查询退款进程。
(5)搜索功能
方便指数:★★★★
搜索功能适用于有明确观影需求的用户,进入APP首页便可查询目标电影。搜索支持“自动补全搜索”功能(减少用户的输入量,优先匹配时下上映电影)+“热门搜索”功能(算出时下热门搜索电影,用户点触皆可);整个APP中搜索的内容包括:搜电影,搜电影人,搜电影院,搜社区。前三者紧扣电影资讯本身做延展,试图能够为用户匹配到合适的电影;而后者则是作为兴趣-社交关系的补充角色出现。整体来说,在各个板块设置特色的菜单搜索,更具针对性。
但是,搜索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的细节问题:
①Bug1: 首页搜索栏列表中除“热门搜索”提示外,还包括“类型”与“地区”列表。由于APP主打电影购票业务,于是当用户点击“类型-剧情”时,会默认出现时下影片排片时的剧情片,进而进行购票。但此处点击,APP弹出界面则类似于过往电影评分-影评信息的呈现与沉淀,与总的搜索功能指向不大匹配;
【建议】 列表弹出内容分为2大类型:1类优先指向时下放映影片(如点击“电影-爱情”时,页面首先展示《破风》等上映电影);2类指向已上映电影的内容沉淀。这样,既满足第一位的购票需求,又形成某种内容沉淀圈。
②Bug2: ”发现“板块里的社区搜索,未对搜索方式进行引导,故用户并不清楚社区指涉的具体内容,造成搜索的低效。
【建议】 将搜索方式设置为”动态搜索“,实时为用户进行信息筛选。如用户输入”上海“,界面既呈现与”上海“相关的电影名称,也展示与”上海“相关的同城会,电影主题等资讯,引导用户了解社区内容。
六、交互设计
(一)优点:
1、配色合理,视觉吸引度良好
APP主色调为红白两色,其他辅助颜色也有明显分工(如3D效果为淡蓝色按钮)。总的说来,配色与APP符号相称,用户能够有较一致的观感。
2、扁平化导航设计,内容清晰
APP主要导航方式为选项卡菜单式,用户点触即可到达相关内容集成;而次要导航采用卡式导航分类,列表菜单式导航作为入口,引导用户进入更深层级的内容。总体而言,APP的信息架构清晰,用户操作便捷。
3、突出购票按钮,便捷用户随时购票
无论是在浏览一级页面的电影资讯、影院资讯,还是浏览二级页面的榜单、影评等内容时,购票按钮始终处在视觉的中心位置,随时方便用户心动时的购票动作。
4、强化影讯的视频化冲击,刺激用户卷入消费
相较静态的文字,图片铺陈,视频对于用户的卷入程度更高(因其拥有更丰富的情节内容暗示)。猫眼APP在”电影“板块中明确设置视频播放按钮,引导用户观看与该电影相关的预告片等资讯,进而刺激用户购票消费;同时,APP还在内容版面(包括榜单,待映,介绍界面)为用户明确设置”想看“按钮,使得用户能够短暂标注自己备选观影项,最终”择优录取“,这一点充分尊重了用户的选择权。
5、贴心设置”家长引导“,”幕后花絮“等内容,增强用户粘性
现实生活场景中家庭观影比例人群不容小觑,而家长往往关心电影内容是否适合小孩观看,但这一点在传统的影院资讯中是被忽略的重要细节。猫眼APP在电影资讯下拉列表温馨设置”家长引导”项目—告知电影中的暴力,色情情节,这会赢得用户的“会心一笑”。而其余有关电影资讯的再加工栏目—譬如彩蛋,幕后制作等等,更是延展用户对于电影的消费线。
(二)不足:
1、首页的banner广告跳转速度快,不支持用户自主操作(譬如关闭按钮),未给予相关导航向导,易干扰用户体验。
2、电影标注“想看”后,因未能明显提示能够在线购票,致用户购票率低;
用户在浏览电影资讯后,所标注的“想看”信息自动转入“我的电影“界面中。但由于APP未能明显提示用户该影片是否支持在线购票(因有一批电影已下线或院线不支持在线订票),常常容易导致用户多次重复查看二级页面,进而产生烦躁、困惑的情绪。
3、小吐槽:在绑定第三方账号之后,APP未同步账户头像,从而用户头像出现”空白“情况,有一丢丢丑。
‘叁’ 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给电影院多少钱
以100块票房为例:
1、国家直接先扣掉5%做为电影专项基金,3.3%的税款
这部分8.3%,就剩下91块半了。
如果你问我去年100亿票房,其中3亿多的电影专项基金花在哪了,抱歉,我不知道。
偶尔在电影报上看到过电影基金干了啥事,都没印象了。
另外,现在你知道每张电影票,你已经自动给国家交了税,看电影顺道当了纳税人。
这8.5%,影院、院线、片方都见不着钱,直接被划走了。
2、剩下91块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给院线和影院。
其中院线大概在5%左右,也就是100块里,有个4块多吧。
其实院线这钱也比较好赚,特别是签约为主的院线,这块是个稳定的收入。
像万达、金逸这种垂直管理的院线,这两块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块收入了。
3、院线、影院分完之后,发行方还要收一个发行代理费(发行佣金),目前行规是发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总票房 ─ 3%电影基金 ─ 5.5%税款 ─ 院线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发行总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发行收入 (电视、音像、网络、政府奖金、海外……)
发行方要在发行总可分配收入中逐项减掉下面几项内容后,才是片方所得:
1)发行佣金
2)导演或主创明星奖励(有或者没有)
3)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拷贝费+宣传费等)
4)税金(往来发票都是要交税的)
你看,上面都减完了,剩下的才是片方净发行收入(净收入)。
唉,能剩多少呢。。。
其中,代为垫付的发行成本这块,学问大了,回头另说吧。
一般来说,100块票房收入,片方能分到30块多点。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其他渠道发行收入,最终能不能回收成本,就听天由命+撞大运吧。
500万制作费电影,如果也拿500万做宣发的话,整体投入1000万。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万,才刚刚打平。
但很多电影,比如甄子丹动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国内票房收支平衡点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体这么算吧。
‘肆’ 3D巨幕电影厅和IMAX影厅有区别么
一解答:
无区别,3D剧幕厅是IMAX影厅的一种(简单说IMAX是其统称)。
3D电影厅(又称三维电影)是指观影者带着3D观影镜看到的电影。通过观影镜将荧幕映射成一个三维空间效果(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影者带上眼睛后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观众来说,IMAX最主要的就是幕大,其他都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幕大”的背后有很多实际问题。
普通电影幕宽10米左右,用传统设备就可以满足放映质量,
但是IMAX幕宽20多米,用传统工艺把画面放大,那清晰度和亮度都没法看了。
所以要针对IMAX厅,设定一套专门的生产、放映流程,
比如拍摄用的摄像机不能仅满足全高清,比如使用的放映设备不能是一半的数字放映机,比如使用的幕布要考虑观众的观看角度等等。
二(4)垂直电影院扩展阅读:
IMAX影院(IMAX Cinema, IMAX Theatre )是指专门放映IMAX电影的场所或影院。截至2009年年底,IMAX影院在全球共有超过400家,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建造一个IMAX影院的成本是100万美元至150万美元,由于建造费用昂贵,电影院的投资者往往与电影发行商预先谈好或者预先签订今后若干时期内的IMAX电影放映合同,然后才投资和动工兴建IMAX影院。
参考资料:IMAX网络
‘伍’ 电影院到底是艺术殿堂,还是消遣娱乐场所
电影院是文化娱乐场所。
这从管辖辖属就可以分得出来。电影院归当地的文化局或文广新局领导。
虽然业务上归电影院线垂直指挥,但行政上依然是文化局领导。
‘陆’ 广州塔电影院叫什么名字
广州塔电影院被称为金逸空中电影城。
广州塔(英文:Canton Tower),又名广州新电视塔,绰号小蛮腰,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亦洲岛)赤岗塔附近,距离珠江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海心沙岛隔江相望。广州塔是中国最高的塔,主体高454米,天线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它是AAAA的国家旅游景点。
它是广州的标志性项目,广州塔。电视塔可抗8级地震和12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超过100年。广州塔距离塔身168-334.4米,有“蜘蛛侠栈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空中步行梯。离塔422.8米处有一个旋转餐厅,是世界上最高的旋转餐厅。塔顶450-454米有一个摩天轮,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在距离桅杆455-485米处,有一个“快速天空”滑降游乐项目,是世界上最高的垂直滑降游乐项目。
广州城投集团所属的广州塔,由广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承建,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2009年9月竣工,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10月1日正式售票接待游客。广州塔有五大功能区和各种游乐设施,包括室外观景台、摩天轮和高速游乐项目。有两个观光厅,包括悬浮走廊、梯子、4D和3D动态影院、中西美食、展览设施、购物中心和科普展厅。
‘柒’ IMAX的影院构造
IMAX影院的构造也与普通电影院有很大的分别。根据形状的不同,IMAX银幕分为矩形幕和球形幕两种,球形幕的直径可达三十米。球形幕主要放映全天域电影(IMax Dome,旧称OmniMax)。此类电影采用“鱼眼”镜头拍摄,使得180度的景物能成像于平坦的胶片上。放映时再采用另一个鱼眼镜头即可让全景重现银幕。
由于IMAX画面分辨率极高,观众可以更靠近银幕,一般所有座位的范围都在一个银幕的高度内 (而普通传统影院座位跨度可达到8~12个银幕)。而且座位倾斜度也比一般影院大(球形幕的放映厅倾斜度达23度),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面向银幕中心。矩形银幕的大坡度座位以19~25度的角度往后倾斜,保证所有观众都可以遍览整个屏幕(2D和3D的可视范围不相同)。
众多IMAX系统中,有一种适合在倾斜的天文馆圆顶播放的IMAX系统,称为全天域电影OMNIMAX(原称OmniMax,现称IMAX Dome),是用作投影于天文馆这一类倾斜的半球形屏幕的。此系统采用一鱼眼镜头拍摄,以便180度的景物能成像于平坦的底片上。投影时再采用另一鱼眼镜头即可让全景重现屏幕。IMAX Dome 水平投影角达180度,而垂直则为122度,其中22度低于投影机水平线,100度高于投影机水平线,这是配合倾斜半球形屏幕而设的。有部分天文馆(例如香港太空馆)采用没有倾斜的半球屏幕,因此影像总是高于投影机水平线,而观众的座椅则较一般影院更为后倾。
‘捌’ 电影院的建筑要求
观众厅每座面积:甲等不宜小于0.80㎡,乙等不宜小于0.70㎡,丙等不应小于0.60㎡。
注:观众厅面积算至银幕后的墙面。 电影是通过视觉作用为观众所接受。视觉是人们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视觉在对物体的空间属性,如大小、远近等的区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观看35毫米常规电影时,因为画面的面积较小,视觉条件只要求看全画面和看清画面,对视觉的空间属性是无法区分的。但是宽银幕、70毫米宽胶片以及其他大视野电影则是利用其画面宽、视野大的特点,使观众的视觉作用接近实际生活,能利用视觉的空间特性,来区分物体的远近、位置、物体间的距离等,从而有助于使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临场感。
人的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的目标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而双眼视野则较单眼视野为大。整个视野中中央视场是看得最清楚的部分,单眼对中央视场的水平视角为30°,双眼为36°~40°,单眼和双眼的垂直视角均为22°。中央视场的四周为边缘视场,在水平方向可达180°,而在垂直方向可达75°。虽然观看时的清楚程度从中央向边缘逐渐降低。但正是由于这个边缘视场使视觉在物体的空间属性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各种不同品种电影对视角大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电影院视角的要求决定了观众对银幕的距离,即视距。边座观众的斜视角是根据观看画面时所产生的畸变的程度来决定的,以将画面的畸变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一排观众座位地面离银幕画面下缘的高度称为设计视点。中国国家标准对35毫米电影系列的设计视点定为2±0.5米。但各品种的电影对视点高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大视野电影由于画面高度很大,一般设计视点均较低。以免观众的仰视角过大而感到不适。最低视点高度只距地面15厘米。视点的高低直接影响观众厅地面的坡度,视点高则观众厅地面的坡度升起较缓,若视点逐渐降低,则地面坡度随之逐渐变陡,所以视点越低,地面坡度越大。但视点低固然视觉条件好,又会因地面坡度不可能升得太高而受到限制;视点高虽可降低地面坡度,但太高又会使视觉条件太差而不符合要求。
视点高度决定之后,可以相邻两排观众视点的距离与视线超高值C所形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计算出相邻两排的高差,这样逐排计算直至得到最后一排的地面坡度的标高。视线超高值C是人眼到头顶的平均统计值,C值一般采取12厘米。在35毫米普通银幕电影的地面坡度设计中,若中区前后排座位错开排列,则C值可按每两排12厘米计,以降低地面坡度,其原理是按错位后,后排观众从前面两个观众头部的空隙中来观看画面。但在大视野电影的地面坡度设计中其C值应以每排12厘米(或10厘米)计,因大视野画面很宽,已无法从前排观众两个头部的空隙中去观看。 观众厅座席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座椅扶手中距:硬椅不应小于0.48m,软椅不应小于0.50m;
二、座席排距:短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75m,软椅不应小于0.80m;长排法硬椅不应小于0.90m,软椅不应小于0.95m;台阶式(散座、楼座)的座席排距应比上述值适当增大;靠后墙最后一排的排距应增大0.12m。
每排座席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两侧有纵走道且为最小排距时,每排座席数不应超过22个,以后排距每增加50mm,可增加2个座席;
二、长排法:每排座席可增至50个;
三、仅一侧有纵走道时,上述座席数相应减半。
短排法两个横走道之间不宜超过20排;靠后墙不设横走道时,其前面的一个横走道与后墙之间不宜超过10排。
座席应按弧线或与弧线近似的折线布置(小型可按直线布置),或两种方法混合布置。观众厅正中一排或1/2厅长处弧线的曲率半径一般等于银幕至最后一排的水平距离。
优质区的划分办法各异,但一般来说座位区的中心都是优质区。
每排座位通常都按弧形排列,这主要是使来自放映机的光线射到银幕上以后反射到观众的眼中,即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使观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来自银幕的反射光。 观众厅走道除应按每百人0.6m分别计算宽度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短排法的中纵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0m,边走道的净宽不宜小于0.8m;横走道的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2m;
二、长排法的边走道不应小于1.2m。
观众厅坡地面最大坡度不应大于1:6。超过1:6时应采用台阶式地面;走道坡度为1:10至1:6时,即应采用适当防滑措施,超过1:6时应采用踏步。
‘玖’ 电影院屏幕尺寸是怎么样的
电影院屏幕尺寸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大小,因为这与影院的面积、放映机与银幕的距离等有关。
屏幕大小更多的是根据放映厅的具体尺寸确定。按放射俯角不大于6°的角度限制下确定屏幕的中心高度,再匹配放映厅的宽度和高度确定屏幕的宽度、高度。
银幕尺寸的需求:
1、视点:
设计视点是指银幕画面下缘中点至首排观众座椅地面的垂直距离。银幕架下方的黑幕框上缘,应与视点水平重合。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设计视点的定义,因为有的影院首排观众地面与银幕架地面相差几个台阶甚至更高,无论相差多少,视点的垂直高度都要以银幕画面下缘中点与首排观众座椅地面为准,银幕架制作时要特别注意此点。
2、最大视距:
第一排中心座位观众眼点(多以椅背代替)至设计视点的水平距离。
3、最大仰视角:
首排中心座位观众观看银幕画面上缘中心点的视线与视平线形成的夹角。
根据视点与工艺设计给出的画面高度以及最近视距等技术指标,制作安装的银幕架,都能符合放映工艺设计的仰视角的规范要求,关键是银幕架上方黑幕框下缘的定位要准确,也就是在确定视点与最近视距以后,按照工艺设计的画幅高度准确定位,否则,仰视角容易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