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刻尔克电影票多少钱
❶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电影《敦刻尔克》非常值得一看。首先,由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质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影片极力为大众还原了二战时期的着名大撤退事件,也感受到战争的毁灭性和冲击力;再次,电影结构分明,情节紧凑刺激,场面逼真震撼人心,可以说全程没有尿点;最后,通过撤退历史事件,人们为生存而凸显出来的人性善恶,真实而耐人寻味。
电影《敦刻尔克》不仅制作良心,而且历史氛围浓厚,作为一部战争片,其具有很高的价值性,没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更符合历史,在给予观众震撼的同时,也深思如今的美好生活,算得上一部经典剧作。
❷ 《敦刻尔克》票房成绩为什么会这么高
我觉得是淘票票这些软件在背后推动的,一般情况而言,观众依然更愿意为有信仰、剧情比较燃的英雄主义买单,例如《战狼2》《血战钢锯岭》等,这类影片更容易刺激观众的观感,造成自发的情绪传播;而对于相对含蓄、带有导演强烈个人特色、披着战争外衣的剧情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及《敦刻尔克》则极有可能面临的风险更大。毕竟,小众和主流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结果显示,从淘票票专业版的购票数据来看,《敦刻尔克》的一、二线城市购票占比分别为32.2%、42%,三线以下的城市票房贡献只占大盘的四分之一;在所选择的近1100家影院的票房产出占总票房高达57%,而这些影院的票房产出占全国总票房平均比值为38%。可见,正是由于淘票票对精准受众的正确分析以及资源的精准投放,才有了近20%的票房增长。未来影片宣发将越来越注重精准和转化:影院和人群定位越精准,资源投入将更加合理和高效;转化率越高,片方在宣发上投入的预算才能收到更好的效力体现。
❸ 电影《敦刻尔克》
活着,为了未来的胜利!!
以科幻为创作范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其执导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马行空与惊人想象力,让影迷拜倒在他无懈可击的剧本设计中。但《敦刻尔克》整部电影故事平实,角色简单,几乎完全按照史实呈现。
电影剧情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的传奇战役之一一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联军在这场大撤退中,在德军炮火的洗礼下,用8天的时间撤出338226人,堪称战争历史上的奇迹,简单来说,如果这次大撒退没成功,可能二战会失败,整个近代史都得改写。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风呼城、弥漫铅灰色的汹酒海浪拍打着教刻尔克海滩,留下棉絮一样堆积如山的泡沫。夏天还没有任何到来的痕迹。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海滩上,一边是茫茫大海,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共同营救军队。
影片改编自宏大的战争事件,但是诺兰完全从小人物角度来叙事,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和血腥镜头,打造出了一种悬疑惊悚的气质。英国士兵汤米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行人, 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综合分析
这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并没有用力地折磨观众的脑子也没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的三重线性结构,详略得当地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导演给了我们段过去的生命,将他的叙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于这场撒退中奋力搏斗的小卒,让我们被拉进众生情境、与他们一同感知当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大海、天空上,人们面临的绝望、彷徨与恐惧,求生的贪婪与互助的慈悲,无畏的勇气与高贵的牺牲,以及最终这一切所成就的救赎。
导演的叙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人有心情谈论家长里短,没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过去,也没有人想说。所有的生命被压缩到一个单位,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胞一样卑微。 英雄主义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辉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场撤退都没有听到血性的咒骂。好的电影就是这样,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做英雄,而是力制造战争, 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 教会我们如何去活着。生活才是最大的战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人类永远在突破生产力,造福社会,再用生产力制造战争,摧毁社会。这人间的修罗场,是人类的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人类这个好战的物种永恒的诅咒。唯愿和平,能多一岁是一岁。
❹ 谁有《敦刻尔克(2017)》百度网盘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
链接:
提取码: 86cg
《敦刻尔克》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奈林·巴纳德、汤姆·哈迪、马克·里朗斯、巴里·基奥恩、基里安·墨菲、詹姆斯·达西、肯尼思·布拉纳、李·阿姆斯特朗、詹姆斯·布鲁尔、达米安·勃纳尔、布莱恩·威纳尔、哈利·理查森、艾略特·提特恩索、凯文·格思里、巴比·洛克伍德、米歇尔·贝尔、比利·豪尔、迈克尔·凯恩、约翰·诺兰、米兰达·诺兰
类型: 剧情、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法国、美国、荷兰
语言: 英语、法语、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国大陆)、2017-07-13(伦敦首映)、2017-07-21(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邓寇克大行动(港)、敦克尔克大行动(台)、敦刻尔克大撤退
故事改编自着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❺ 《敦刻尔克》这部影片好看么
总体来讲好看的,但观影体验并不痛快。
有意思,但我不想看第二遍。
早有人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悬疑片。
对我而言,这片子的观影体验极尽寒冷。
与其说是战争片或者悬疑片,我到感觉这片更像灾难片,就如同你经历了地震和海啸后,想的只有我以后再也不想经历这个了,而不是我他吗要找地震和海啸复仇。
这种观影体验很像当年看梅尔吉普森的《天兆》。
❻ 怎么评价《敦刻尔克》这部电影
昨天下午我更和我的室友两个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事情。这部电影有三条主线,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蒙,一开始觉得应该是一个场面特别宏大的影片刚开始非常的失望,但是到了最后我深深的被这部影片所吸引了。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下面说一说我的感受。
第三条主线就是法瑞尔在空中勇敢的和对方战斗的事情了,德军为了堵截英国军队撤退,派出了大量的空军来堵截,但是英国的飞机只有三架,最后只剩下了一架战斗机了,而且油量不足,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自己的努力击落了一架战斗机,又利用最后的滑翔的机会击落了最后一架飞机,把士兵从绝望当中救了回来,最后他被德国人活捉了,牺牲了自己。这是一种风险精神,在战斗的时候没油什么大场面,但是他的那种坚持的性格非常的容易感观众,记得当时我还为他加油,希望他能够早一点的击败敌机。
三条主线紧密相连,让我看到了一个战败的国家,一个没有放弃的国家。还有一些伟大的士兵。非常值得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
❼ 《敦刻尔克》上映前资源就很多了,为什么不愿意去电影院看正版,非要在小屏幕上看盗版呢请说说原因
要我说,我能想到的话。
1、小市民想法:虽然不花几个钱,但是有可能是一家人都想看的呢。那一家人有好几个人呢。这笔账就不是几个小钱了。
2、年轻人现在喜欢这类型的少,况且这个影片估计宣传的人少了,等知道的人多了,电影院应该也不放这个了。对了,你说的是上映前就看盗版了,应该是看的人不知道内容多震撼吧?一般效果场景宏大震撼的电影电影院看确实更有感觉。
3、最后说,有可能真的图省事。
个人来说,我自己喜欢的电影,早在宣传的时候就会想看了。而且是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虽然有可能在电影院看完,回家还会再去找盗版看看。但是一定会先去电影院看。但是有的电影是一定不会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来看,而且一定会去找盗版看。比如说什么:三生三世啊,那些。因为它自己就不值得我花钱去看。当然,看了盗版的觉得真的不错,没准第二天就去电影院再看,除非电影院不放了。就跟一部好书一样,看了盗版我觉得还不错就会到正规的网站去连之前看了的章节一起买下来再看,但是有些不值得买的看了点点自己都不想看了。正如那句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但是埋得深了谁看得见光芒呢?但是其实那本来就是块石头又哪儿来的光。
最后说,如果它真的好看,大家口碑都很好,评论很高,那么这个导演的下一部只要宣传到位了,更多人是会愿意去电影院看的。(但也有可能这个导演是新人的话,熬不过来,也就只能说,时也运也。)
2、个人想法: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电影,对于这类的电影,大部分年轻人并不喜欢这类型的,而且知道的
❽ 电影院的各种厅(IMAX、杜比、巨幕),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非典型资深影迷,每次在手机上买电影票的时候,都会对一些概念很好奇比如IMAX、杜比全景声、RealD、中国巨幕等等,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好像附加这些名词的厅会比一般的厅要高级一点,票价上的确也更贵一点。
另外如果经常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话,相信你对下面这些logo也不会感到陌生。
今天我们就对这些似曾相识的名词和logo逐一进行分析,以后在买电影票的时候也不会被这些名词搞晕了,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合适的厅去看电影。
IMAX,全程 Image MAXimum,意思是视频最大化,能够比传统胶片电影提供更大尺寸和更高清晰度的电影放映系统。
在中国很多人知道IMAX可能是因为《阿凡达》这部电影,当时这部电影的IMAX电影片甚至一度被炒到几百块一张,当时中国还没有几块IMAX屏幕,大家都被他的效果给惊艳到了。不过IMAX的历史远比《阿凡达》更为久远,早在1970年,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就诞生了,由于当时的硬件条件和观影习惯,并没有成为主流,后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阿凡达》的问世,可以说《阿凡达》就是IMAX的救星,自那以后利用IMAX技术拍出来的电影越来越多,IMAX银幕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爱看IMAX电影,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系统,成为现在最火的技术之一了。
一块标准的IMAX屏幕22米宽、16米高,面积有0.8个篮球场那么大,而中国现在最大的一块IMAX银幕有616平米,将近1.5个篮球场那么大。很多动作大片用IMAX观影效果非常好,比如《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头号玩家》等。
很多知名大牛导演也是IMAX技术的拥趸,最典型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豆瓣250排行榜中,入选榜单电影最多的导演就是他,导演功底可见一斑。(他还有个很厉害的弟弟,当下最火的美剧《西部世界》就是他弟弟乔纳森诺兰的作品)《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等都采用了IMAX技术拍摄。
一句话总结:看大片,看IMAX就对了。
杜比博士在美国设立的杜比实验室, 先后发明了杜比降噪系统、杜比环绕声系统。
关于杜比公司的资料在其官网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可以参阅: 杜比官网
杜比实验室提供的超凡电影体验的技术。
杜比全景声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顶置扬声器。
一般影院的系统采用的是左、有和中央独立声道,并且扬声器位于屏幕后方。
而杜比全景声影院中,每个扬声器,最多可以有64个均独立供电并且分别接受音频反馈。初次之外,还会添加更多的环绕声扬声器和屏幕扬声器。
杜比全景声是一套音频系统,而杜比视界是一套视觉显示系统,作为视觉动物,少啰嗦,直接看图。下面是官网的对比图。
相信各位看官已经对杜比视界有了自己的判断。
杜比影院就是将杜比自身的黑科技集中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全景声系统、视觉显示系统、3D显示等等。
由于杜比影院造价不菲,一个影厅可能比一个电影院还贵,目前拥有杜比影院的电影院还比较少。全球100家左右。
一句户总结:追求极致观影体验,上杜比就对了。价格可能会贵一点哦。
电影放映有三种技术手段,分别是胶片、数字和激光。胶片电影由于显示效果和其高昂的成本,现在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市场上主要是数字放映和激光放映两种方式。
激光放映机决定了画面被放大投影到银幕之后还可以保持很高的稳定性,校对更加精准。比起数字播放技术,分辨率和画面亮度也有很大提升。维护成本也比胶片和数数字更低。
一句话总结:我在深圳感觉周围的差不多都是激光厅了。
RealD是目前电影院最常见的3D放映技术。之前提到的杜比实验室,他们家也有3D技术,叫杜比3D,只不过杜比家3D技术发展起步更晚、成本更高,不过技术更好,所以市场上最主流的还是Real3D。
各家3D技术有多不同,但是还没有哪家能实现真正的裸眼3D,都需要3D眼镜,而3D眼镜现在这么便宜也得益于RealD。
RealD还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RealD 6FL
FL是Foot Lambert,是亮度的测量单位。之前的3D由于技术原因,画面亮度会不如2D播放水平,暗部细节也不甚清楚,普通3D的亮度一般为4.5FL,推动的6FL标准,可以让暗部细节更清楚,眼睛更不易疲劳,立体效果更好。相对普通RealD 3D,RealD 6FL是一种更高阶的3D。
一句话总结:看3D电影,RealD最常见也最稳妥,有条件选择RealD 6FL更好。
中国巨幕可以说是低配版的IMAX,在体验方面还没有全面赶上IMAX,不过他的票价性价比却很高,比IMAX便宜,比一般的也贵不了多少。不过感觉最近电影院选择中国巨幕的比较少。
一句话总结:国产的低配版IMAX,性价比首选。
THX是一种对电影、电影播放设备、电影播放环境等的认证标准,由卢卡斯影业(Lucasfilm)制定(没错,就是乔治卢卡斯)。THX是Tomlinson Holman Experiment的字头缩写,主要为剧院、家庭影院、多媒体产品所设计的品质保证。
获得THX认证的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这个厅我见到的比较少,去体验过一次。看的是《暴裂无声》,当时被电影气氛搞得太压印,忘记这些观影体验了。没有特别惊艳,但是感觉还不错。
一句话总结:比较少见,感觉不错。
LUXE巨幕是RealD旗下的巨幕品牌,相对于自家的3D播放技术,LUXE巨幕的亮度都达到了6FL水平,一些LUXE巨幕还会配置杜比全景声系统,所以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
不过相对IMAX而言有一个弱点,就是LUXE没有专属的片源。IMAX在电影拍摄初期就介入了自己的技术标准来制作,有更好的视听体验。
如果给上面提到的三种巨幕观的观影体验,按照纯主观个人感受排序的话: IMAX>LUXE>中国巨幕。
目前市场上的电影音效供应商主要是两大巨头,一个是之前提到的杜比,还有一个就是DTS,DTS相比杜比,造价更低,效果也稍微差一些,不过声音的体验也不不错的。
如果给上面提到的所有技术的观影体验,按照纯主观个人感受排序的话:
杜比影院>IMAX>LUXE>DTS>RealD>中国巨幕>THX>激光厅。
还有很多新的技术,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用到的120帧放映技术,现阶段支持的影院还太少。相信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新一代电影人才的崛起,各种黑科技甚至AR、VR、MR技术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伟大的电影和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写在最后,笔者并不是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对于电影技术更是门外汉。只是喜欢看电影和对这些技术比较好奇,查阅了一番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这篇文章。如有技术性和事实性错误还请包涵。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下一次买电影票的时候对你有所帮助。
❾ 如何评价电影《敦刻尔克》
我一直认为看电影是一项综合性体验活动,从出发去电影院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一路上的心情、环境、影院的设备、周围的观众……全是关键要素,间接影响着你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普通的爆米花电影当然无所谓,但如果要去看《敦刻尔克》这样一部二战电影,绝对是需要氛围的。况且这个故事并非是讲述胜利,而是在描绘一次无奈的撤退,想想也心塞。如果不是拍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的诺兰导演,我真的不一定有动力去看。
直到结尾镜头拉远,显出远处海面的千帆百舸,又让人觉得感动——救援大队伍终于到了。这又完全不是普通大片里战争大获全胜那种激动,就只是诗人里尔克那句话说的: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在情绪被一压再压之后,只要没死居然就觉得很满足,这真是奇妙的观影体验,也隐隐传达出一种态度:对于战争这种东西,打击报复回去固然过瘾,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它的残酷,不论是谁压倒谁,遭殃的都是平民。
走出影院后,我几乎病晕在马路上。
❿ 战狼2为什么在美国票房这么低美国片在中国票房怎么这么高。
最近的数据我没研究,但是基础数据不会变。
战狼2在美国只有5家院线上映,3天内总共排片53场,总片酬19万美元。平均下来,每场接近3600美金,美国的电影票价在8到12美金左右,还有些更低的比如1美金,5美金的,这些我们就不算了。(为什么这么低,因为这些电影院都不会放首映,一般都是上映了一周两周后才开始放。电影票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的收入来源是饮料和爆米花)
多说了点废话,言归正传,8到12美金的票价, 我们取中间数,10美金,也就是每场接近350人左右的观众数量,大型放映厅现在在注重客人观影感受的趋势下基本已经消失,一个小型放映厅人数也就是在300左右,而这说明的只有一个问题,虽然3天只排53场,只有19万片酬,但是基本是每场都爆满。
二战后,全球基本由白人主宰,白人至上论深的欧美白人社会支持,而战狼2本身宣扬的东西就是黄种人击败白人,片子里还有各种吐槽美国大使馆不作为,临阵脱逃,置本国人民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这些本来就很难得到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承认,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片子本身排片上就被美国社会排挤,从排片上看就知道,这么低的排片率,而且只有几个大型华人社区附近的电影院才能看到,票房低就很正常。我有朋友在美国,他自己告诉我的,战狼2基本常常爆满,但是由于排片率低,很难买到票甚至有的电影院还卖站票,有不少人是站着看完的。很多人为了看个战狼2,从城东跑到城西,一个来回就得两三个小时。
而另一个方面,美国大片进入中国,虽然也在宣传美式爱国主义,但是大多不会触痛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神经,而且特效确实是做得好,加上目前全球基本都是白人说了算,排片上就得到很大的保证,票房高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