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线大片 » 日本公司收购美国电影院

日本公司收购美国电影院

发布时间: 2022-12-25 07:00:44

㈠ 米高梅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什么会被索尼收购

最主要的原因是米高梅和哥伦比亚的连年亏损,债务巨大,如果不并购,那么公司就处于破产边缘。早在开始《猫和老鼠》《宾虚》《007》系列确实给米高梅带来巨大的收益,不过后来公司拍的电影只亏不赚,承受不起财务上的支出。哥伦比亚达的《芬奇密码》《佐罗传奇》《地狱男爵》《爱国者》《霹雳娇娃》《最终幻想》《黑鹰计划》《拳王阿里》
《蜘蛛侠》《黑衣人》等也是一开始赚后来亏损,而日本索尼强啊!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有钱啊,收购之后相关的这些电影改编权,周边都是他们的,能从中获利,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㈡ 日本公司的电影为什么叫美国大片

我想楼主肯定不是在问为什么叫“大片”,而是在
问为什么是“美国的”。另外提一句,“大片”不等于“美国大片”,其实是指他的营销模式“分账”外加大制作影片的简称“分账大片”。因此,很多其他多家的大制作的分账片也叫“大片”。

回到楼主的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就是“并购”。

这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索尼在1989年以近50亿美元并购了好莱坞大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其中用34亿从可口可乐公司购买哥伦比亚的股权,并承担了哥伦比亚公司16亿美元的附带债务。并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奥维茨(CAA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从上世纪开始这个日本财团就进入了美国电影行业。1989年对哥伦比亚成功收购后,索尼在美国成立了索尼(美国)有限公司(SCA),负责索尼在美国所有子公司的一切业务。索尼影视娱乐(SPE)是它旗下负责电影的公司,也就是常说的索尼影业。

被收购后的哥伦比亚和三星被合并成了哥伦比亚三星电影集团公司,是索尼影业旗下的影片制作和销售的旗舰子公司。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哥伦比亚标志不但有原先的自由女神像,右边又多了一只天马。这只天马是三星影业公司的标志,也就是楼上的那位 leapxiang朋友提到的那个。注意这三星(TriStar)不是韩国的那个三星(SAMSUNG)!

后来索尼SCA在2005年又出资48亿收购了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

所以索尼早在美国站稳了脚,这个日本财团的公司是美国的八大制片公司之一,所以是美国大片。

㈢ 二战以后日本从美国手里拿走了什品牌

比较轰动有:1988年日本索尼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2005年索尼公司以近50亿美元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2006年日本东芝公司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2008年武田药业以8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千禧制药。

㈣ 求 各个电影公司

华纳(Warner Bros.)、米高梅(MGM)、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Fox)、派拉蒙(Paramount)、联美(United Artists)、环球(Universal Pictures)、哥伦比亚(Columbia Pictures)、雷电华(RKO)这八家。其中,二十世纪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和华纳兄弟,是最初的五强(Big Five),它们不仅拍摄与制作影片,还有发行部门和自己的电影院,其余三家电影公司那时只拥有很少甚至没有电影院来放映它们的电影。后来随着新一代电影公司的崛起,原有的格局被打破,major studios也开始有了新定义。上世纪五十年代雷电华破产了,迪斯尼(Disney)的崛起,顺势填补了雷电华留下的空位。七十年代,衰落的米高梅和破产的联美,组成了“米高梅/联美”(MGA/UA),八大电影公司又变成了七大影业。这时,新线、三星等电影公司也开始崭露头角。八十年代,米高梅被意大利某金融机构购买,二十世纪福克斯则被默多克收购,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购了哥伦比亚和三星,组成索尼影业,迪斯尼成立了试金石和好莱坞影业。2004年,索尼终于将米高梅收入囊中。真正称得上大电影公司的,目前只有六家: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迪斯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索尼。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1920年,原来在环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电影销售公司。1924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这主要是由于H.科恩的精明强干和公司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摄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喜剧,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弟斯先生进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华盛顿>(1939)等。50年代,哥伦比亚公司开始采用对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资助的办法拍摄影片。公司先后资助一些颇有名气的导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尔、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罗森和F.齐纳曼,拍出了不少质量高、影响大的影片,如《生于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边》(1954)、《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危机年代,哥伦比亚公司通过它的子公司银幕珍品公司向电视台出售公司以前的旧片并为电视台摄制电视片,成为好莱坞最早与电视结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组,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工业公司,下属两个主要分支机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和银幕珍品公司,继续从事对独立制片的投资、电视片摄制和新兴的录像带工业。80年代该公司附属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

㈤ 谁知道日本收购了美国的哪些电影公司

美国好莱坞最后一家主流独立电影制作公司米高梅(MGM),即将被日本索尼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终结”其以“米高梅”为厂牌的电影制作。

米高梅被索尼收购后,它的大部分电影生产业务都将被取消,只有《007》等着名影片系列仍将继续以“米高梅”名义制作。而索尼则有权获得米高梅电影资料库中约4000部影片的版权。这实际上意味着以生产电影为主业的米高梅将不复存在。

索尼于1988年吞并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又于次年吞并了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中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对美国电影娱乐业的一系列并购,大大加强了索尼在影视、音乐、音像和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实力。从目前来看,一部电影的DVD销售和租赁收入已大大超过票房收入,网上付费视频点播也需要大量电影片源。索尼只要把米高梅电影库里的电影拿出来重新包装,做成DVD销售或租赁,就有十分巨大的盈利空间。
http://news.sina.com.cn/cl/2004-09-20/15163719351s.shtml

1989年10月13日,纽约的华尔街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在股票交易大厅里,经纪人像往常一样,头戴耳机,眼睛盯着屏幕显示器。这一切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下午3时,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创下了暴跌190个点的记录,其情景让人们想到了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4点刚过,华尔街上一片沸腾,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持话筒的记者拦住一个个过路人群作现场采访。采访什么呢?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历史上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其实索尼公司购买哥伦比亚公司的谈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开始了,并由索尼公司驻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迈凯尔·舒尔霍夫出任谈判代表。
哥伦比亚公司是好莱坞着名的制片厂,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乐公司所拥有。由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几年生意欠佳。几次改换经营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尔》失败后,可口可乐公司对电影业失去了兴趣。1989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伦比亚公司却好像被幸运的女神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实现多种经营,把开拓娱乐产业的市场作为其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研制用于索尼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的软件。作为试点,1986年花了2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CBS唱片世界从1998年开始,索尼公司探讨收买美国电影、电视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公司的困难处境,很快使它变成了索尼公司的猎物。
舒尔霍夫受此重任后,迅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经理维克多·考夫曼见了面。舒尔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说,如果你们不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全部股份报个价,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同意的。舒尔霍急于做成这笔生意,开始与哥伦比亚公司的金融顾问阿伦进行接触。经过讨价还价,舒尔霍夫给哥伦比亚公司开了34亿美元的高价,为双方成交铺平了道路。
虽说索尼公司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额的资金仍将会带来难以克服的问题。更何况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试牛刀,但对经营电影业却是一窍不通。不过正好日本五家大银行——三井、东京、富士、三菱和兴业银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亿美元的贷款,使得哥伦比亚公司成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伦比亚公司举行第二次董事会,正式决定把公司出卖。于是索尼公司于10月13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轩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买成功,使它获得了哥伦比亚公司丰富的“影片资料馆”。这里有2700部影片、2.3万部电视片,其中包括许多名作和卖座率很高的作品。
http://www.c024.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2&ID=130

㈥ 日本索尼收购了世界上哪些公司

您好!日本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会社,Sony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索尼是世界视听、电子游戏、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另外索尼是由原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其中的三家: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和联艺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之一﹚。索尼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音乐公司,先后合并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贝塔斯曼音乐公司并收购了百代的全部音乐版权业务,索尼还是世界十大专利公司之一,拥有超过3000项的专利技术发明。谢谢阅读!

㈦ 求教关于电影公司

是米高梅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那举世闻名的“狮吼”就是一种专利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电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国洛氏公司的老板M.洛把该公司所属的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L.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这一时期拥有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影星和导演,影星如G.嘉宝、C.盖博、J.哈罗、S.屈赛、R.泰勒、J.克劳馥、N.希拉等等,导演如E.von斯特劳亨、K.维多、F.朗格、G.顾柯、V.弗莱明等等。从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米高梅摄制了数以百计的影片,除了少数影片如《块肉余生》、《叛舰喋血记》(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双城记》等之外,90%为平庸之作,内容浅薄、脱离现实,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虚构的故事、美满的结尾,配上受观众欢迎的大明星和较高的摄制技巧去招徕观众。米高梅公司日复一日地象工厂生产工业品的流水装配线那样大量生产这种影片,为好莱坞赢得“梦幻工厂”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摄大场面歌舞片为重点,生产了几部颇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国电影业发生危机,到60年代初该公司连年亏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国拉斯韦加斯的大资本家K.克科里安买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员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统统拍卖出去,并把资金投入拉斯韦加斯、里诺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业和其他能获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荣,但制片却只是这个公司的广泛业务范围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资买下联美公司,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米高梅80年风雨历程
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创立于1924年5月17日,公司的银幕标志就是那只如梦初醒的怒吼雄狮。从成立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是好莱坞现存最老牌的电影公司之一。下面是米高梅公司成立80年来的大事年表。
1924年:米特罗(Metro)电影公司老板马尔科斯.洛夫收购了高德温(Goldwyn)电影公司,并将传奇制片人路易斯.梅耶(Mayer)的制片公司纳入旗下,米高梅电影公司宣布成立,梅耶成为米高梅的首任总经理,欧文.塔尔伯格任制片主管。《He Who Gets Slapped》是米高梅发行的第一部电影。
1928年:怒吼的狮子第一次在戏院出现,它与米“为艺术而艺术”(Ars Gratia Artis)的座右铭一起成为米高梅的注册商标。
1930年:影坛巨星克拉克.盖博签约米高梅,为成米高梅“片厂制度”下签约的第一位影星。
1936年:欧文.塔尔伯格逝世。随后,路易斯.梅耶令米高梅成为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
1939年:米高梅发行了《绿野仙踪》、《乱世佳人》,这两部影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1年:歌舞片不断没落,路易斯.梅耶被迫退休。
1957年:路易斯.梅耶去世。
1959年:米高梅发行的《宾虚》不仅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它获得的11项奥斯卡奖的纪录至今也没有影片能打破。
1962年:联美(United Artists)公司发行了第一部007影片《诺博士》。
1969年:米高梅发行的《午夜牛郎》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X级电影。
1970年:亿万富翁科克.科克里安收购米高梅。
1976年:联美公司发行了又一个传奇系列——《洛奇》。
1981年:米高梅吞并联美,成立米高梅�联美公司。
1986年:科克.科克里安以14.5亿美元的价格将米高梅卖给特德.特纳,特德.特纳迅速将联美和米高梅公司的一部分卖回给科克.科克里安,又将米高梅剩下的大部分公司卖给了里诺,但保留了米高梅自1948年以前的所有电影,以充实他自己的电视节目。

1990年:科克里安将手中的米高梅公司的股份以13亿美元卖给以吉安卡多.帕瑞蒂为首的意大利财团。
1992年:由于帕瑞蒂被指控以欺诈手段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米高梅被法国银行拍卖。
1993年:弗兰克.马卡索入主米高梅,他的团队随后发行了《矮子当道》、《黄金眼》等卖座片。
1996年:科克里安以13亿美元的代价再次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
1999年:马卡索被科克里安的副手艾历克斯.叶梅尼杰取代。
2002年:米高梅发行了第20部007电影《择日再死》。
2004年:科克里安再次出售米高梅。

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再易主 米高梅已成"日货"
摘自新华网 来源:信息时报
时代华纳与索尼集团竞逐收购好莱坞电影公司米高梅(MGM)已有突破性进展。米高梅周一证实已与日商索尼为首的集团就收购案达成原则性协议,同意索尼以每股12美元和承担债务总计近50亿美元的代价并购米高梅。
根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个以索尼为首的投资集团成员包括私人投资基金Texas Pacific 集团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另外还会寻求其他投资伙伴。熟悉内情人士指出,全球最大有线电视系统Comcast公司在米高梅被收购后,可能投资3亿美元。米高梅稍后也发布声明指出,已就收购条件与包括索尼美国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公司、Texas Pacific集团及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公司等在内的集团达成原则性协议。继美国媒体巨擘时代华纳决定退出竞标米高梅大战之后,引发外界诸多揣测,促使米高梅打破缄默,终结谣言满天飞的情形。熟悉此一收购案的消息人士稍早对法新社说:“这是一项原则性协议,双方尚未敲定最后协议。”
米高梅表示,根据前述协议,索尼为首的投资人将以每股12美元现金收购米高梅股票,或总计29.3亿美元,另外将承担米高梅约20亿美元的负债,米高梅是亿万富翁科克.科克里安所有。米高梅也宣布,已在9月13日收到1.5亿美元保证金,为向董事会建议这项收购案清除障碍。管理高层预定在9月27日建议董事会接受这项收购案。根据《综艺报》报道说,索尼为首的集团在上周末抬高收购价码至每股12美元,及同意承接米高梅20亿美元负债。索尼此举导致时代华纳公司在周一时决定打退堂鼓,拒绝以每股逾11美元的代价收购米高梅,索尼成为惟一竞标者。
一旦买下米高梅,索尼片库规模将倍增至大约8000部,其中包括米高梅影库中拥有的《007》系列以及《粉红豹》系列,有助索尼提高DVD销售。洛杉矶媒体及娱乐事业分析师大卫.米勒指出,这种组合不错,索尼要的是片库,而且片子数量越多越能降低成本。索尼发言人安.摩弗根、米高梅发言人珍妮特.简基吉安都不愿对此新闻发表评论。

索尼48亿美元收购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

日本电子巨头索尼终于将美国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纳入旗下。米高梅上周五表示,以索尼牵头的国际财团已完成对米高梅总耗资为48亿美元的收购。索尼由此获得了米高梅4000多部电影的资料库,并借收购一跃成为全球私营独立动画、电视和家庭娱乐业的“新贵”。
米高梅当日称,以索尼牵头的国际财团以30亿美元的现金支付方式接手了米高梅。交易依据去年底双方达成的协议进行,以每股12美元作价,索尼等还将负担米高梅18亿美元的债务。
在收购完成后,执掌米高梅的将是公司前首席财务官丹泰勒,他将直接对由索尼和财团中其他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对于米高梅目前在全球拥有的1400名雇员,泰勒将同新的董事会一起制订出新的用人计划,届时不会发生大规模裁员的情形。
对于索尼而言,此次不惜重金收购米高梅,主要是看中其所拥有的4000多部电影和10000多部电视剧的资料库。这些经典影片对有志于开发和做大家庭娱乐市场的索尼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隐退8年后,嘉宝于1949年复出,计划出演“朗泽斯公爵夫人”一角,而且还试了镜。巴里帕里斯在其1995年的传记中仍对这些镜头感到吃惊,“嘉宝向人们证明了她的确是魅力不减当年。”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预算飞涨,制片人放弃了合同。嘉宝对这个结果非常震惊,这可能是自嘉宝息影以来她最有兴趣的一部电影。
即使在1941年拍摄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人》时,嘉宝显然从未考虑过要正式退出影坛。但就是这部毫无幽默的喜剧却令嘉宝心灰意冷,在剧中,她为了令丈夫对自己的爱永不磨灭,用尽各种办法。在此之前,嘉宝从未真正失败过。虽然,嘉宝在近10年前是美国票房的主要号召力,但她仍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而且其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是无可置辩的。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欧洲市场已不再是其影片的选择地。据传闻,当时她曾决定等到战争结束再拍摄电影。但嘉宝等的时间越久,重回银幕塑造那些羞涩的角色就越是困难。在36岁之际,嘉宝毅然决定引退。但在喜爱电影的人们眼里,嘉宝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她选择的息影时机恰当吗?她是否过早走下银幕了呢?正如我们对其生活的多数了解,这些问题也都是难解之谜。就像约翰吉尔伯特在《瑞典女王》中对嘉宝说的:“你永远是个谜。”威廉斯是为嘉宝过早离开艺术舞台深表惋惜的众多影迷之一。在他的自传中,他描述了自己对嘉宝坚定地拒绝接受返回银幕建议的失望之情。威廉斯写道:“对一位艺术家来说,放弃她所衷爱的事业是多么的悲痛呢:我认为这要比死亡痛苦的多...”嘉宝于1990年逝世,终年84岁。自此后,嘉宝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传奇的名字。然而,她远离银幕的时间越长,人们越是思慕她。
魅力数十年不减
在一个明星们绞尽脑汁,不惜使尽浑身解数,“争先恐后”出现在公众视线的年代,很难理解一位正处于事业颠峰的名人竟然能淡泊名利,远离鲜花和掌声,毅然抽身隐退!她是否是厌倦了扮演“象征”的日子,仅仅是奢望回归 “人” 的正常生活?(嘉宝在《瑞典女王》中的台词,也许是最贴近她自身写照的电影),或许她是如此脆弱,担心万一有朝一日招致挫败时,无力面对摄象机镜头?
现存的可以对嘉宝进行评价的唯一的根据就是她留给世人的影片。同其他虚构人物玛里琳门罗或是詹姆斯迪安相比,嘉宝至少还留有作品。尽管她在早期作品如《罗曼史》或《激流》中的表现确实是愚蠢的,但在《卡米尔》、《瑞典女王》和《尼诺奇卡》中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或许没有影星在退出银幕这么多年后,仍能被观众久久追忆,但葛丽泰 嘉宝却做到了!(

米高梅电影公司标志
电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国洛氏公司的老板M.洛把该公司所属的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L.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这一时期拥有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影星和导演,影星如G.嘉宝、C.盖博、J.哈罗、S.屈赛、R.泰勒、J.克劳馥、N.希拉等等,导演如E.von斯特劳亨、K.维多、F.朗格、G.顾柯、V.弗莱明等等。从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米高梅摄制了数以百计的影片,除了少数影片如《块肉余生》、《叛舰喋血记》(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双城记》等之外,90%为平庸之作,内容浅薄、脱离现实,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虚构的故事、美满的结尾,配上受观众欢迎的大明星和较高的摄制技巧去招徕观众。米高梅公司日复一日地象工厂生产工业品的流水装配线那样大量生产这种影片,为好莱坞赢得“梦幻工厂”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摄大场面歌舞片为重点,生产了几部颇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国电影业发生危机,到60年代初该公司连年亏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国拉斯韦加斯的大资本家K.克科里安买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员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统统拍卖出去,并把资金投入拉斯韦加斯、里诺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业和其他能获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荣,但制片却只是这个公司的广泛业务范围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资买下联美公司,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2002年影片:
007第20集《择日再死》
Die Another Day Barber Shop 《理发店》
The Crocodile Hunter:Collision Course 《鳄鱼猎手:激情之旅》
Windtalkers 《风语者》
Deuces Wild 《狂野的青春》
40 Days and 40 Nights 《绝情40天》
Hart’s War 《哈特之战》
Rollerball 《疯狂轮滑》
米高梅电影公司2001年影片:
Kate & Leopold 《隔世情缘》
Amelie 《艾梅丽》
Iron Monkey 《铁猴子》
Bandits 《抢劫情缘》
Serendipity《飞来好运》
Jeepers Creepers 《惊心食人族》
The Others 《小岛惊魂》
Original Sin 《原罪》
Legally Blonde 《律政俏佳人》
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再坏还能怎样?》
Bridget Jones’s Diary 《布里吉特的日记》
Heartbreakers 《令男人心碎的女人》
Hanniba 《汉尼拔》
Chocolat 《巧克》
来源:福布斯.com

这里是公司官方网站:
http://www.mgmua.com/

㈧ 美国电影的特点

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94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太多了 自己看吧

㈨ 日本的索尼公司和美国好莱坞的索尼电影公司有关系吗

那个总部在日本~
美国那个是它下属的一个大企业~
小日本的单位就是喜欢啥都干,庞大的集团啊!

㈩ 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的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电影百年之后,如今什么是“好莱坞”?怎样才算作商业 文化 的“成功”?好莱坞的“秘密”可以指它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失败,也可以指它令人信服的全球性扩张、垄断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它庞大的文化工业体制的建立、调整与创新,尤其是它领先其他国家和民族电影的全球化策略。自从20世纪末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学界与媒体经常谈论的题目。这个演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以便知己知彼,更全面地了解国际文化格局。

经济学难以解释的成功

昂贵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样昂贵的影片宣传费用,与票房的实际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单单以票房计算,好莱坞相当部分影片的投资都应该算作失败。

好莱坞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看看这些惊人的数字。1990年,欧洲共同体国家电影票房90%的收入为美国影片占有。1992年,欧洲进口的影视产品价值达到37亿美元,而欧洲自己只出口2亿8千8百万美元的影视产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畅销影片中,美国片共占88部,稳稳占据垄断地位。1994年,在美国影视娱乐产品高达18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80亿美元(44.4%)来自出口,同年,美国电影票房在海外市场的收入第一次超过本土市场。1995年,美国电影占全球票房的60%。毫无疑问,洛杉矶的影视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莱坞”)和以纽约市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业联手,垄断了全球的娱乐产业,包括电影、电视、音乐、 广告 、卫星、网络、出版甚至体育。然而,好莱坞的成功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一个现象,因为美国每年生产的影片中,票房亏本的数字经常超出盈利的数字。昂贵的制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样昂贵的影片宣传费用,这些巨额的预支与影院票房的实际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制片厂和电影院的供求关系与电影产品的定价(票价)也不可能平衡。换言之,如果单单以票房计算,好莱坞相当部分影片的投资都应该算作失败。

那么,好莱坞是如何解决票房的拮据,而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呢?对这个“秘密”当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第一是好莱坞文化产业的规模与财力,只有大财团支撑的集团公司才能在每年几部大片亏损的情况下依靠其他影片和产品扭亏为盈;第二是好莱坞灵活的管理文化,不时创新金融系统,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使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来解释好莱坞的成功。比如语言因素:20世纪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这为好莱坞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为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莱坞采用相对应的文本策略,大批生产能让不同阶级、种族、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影片,这样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国族电影更具世界性的叙事和影像模式。还有艺术因素:“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创立,既为观众提供令人满意的视觉消费与重复观赏的欲望,又为厂家设定有规律可循的技术生产流程。

显然,纯经济贸易或纯文化艺术角度的解释都不能完全解释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从电影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 方法 来看,另一种解释来自资本与国家的共谋。也就是说,对好莱坞而言,与产业运作和观众喜好同样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所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好莱坞走向成功的历史

美国政府在支持好莱坞争取海外文化霸权的同时,曾经明文立法禁止类似这种“托拉斯”联营方法在美国国内的形成,国内的经济保护主义(对中、小企业而言)和国外的“文化帝国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很多人忘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并非强国,而美国电影也不曾占世界优势地位。直到1914年,大部分美国上演的影片与使用的电影技术都还是进口的。法国当时每周向美国出口12部片子,每年约600部;拉丁美洲的电影市场也由法国和意大利垄断。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一状况发生根本性扭转。1915年到1916年,美国影片出口从3千6百万英尺增加到1亿5千9百万英尺,两年内增长近5倍;而美国影片进口则从一战前的1千6百万英尺下降到20年代中期的7百万英尺。一战后,美片进入亚洲和拉丁美洲,美商大量收购巴西电影发行业,控制巴西本土的电影放映,几乎摧毁巴西电影的生产。此外,美片的主要出口地还包括英国、澳洲和阿根廷。

时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海外。有声片时代初期,美国的音乐类型片吸引了非英语国家的观众,好莱坞也开始尝试同步生产外语版的畅销音乐片。音乐的流行促进电影产业的“平行整合”,即电影与非电影产业之间的整合。音乐片的流行歌曲既可以授权由电台播放,又可以生产单张唱片在商店销售,电影开始尝到靠周边副产品增加盈利的甜头。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经典好莱坞电影在海外极受欢迎。迷人的影星、动人的 故事 、撩人的音乐、惊人的外景地———好莱坞塑造的现代银幕形象,向全世界推销美貌、青春、财富和快乐。1939年,美国商业部估计,美国占据了全球约65%的电影制片产量。此后,历史再次垂 爱好 莱坞。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电影工业元气大伤,德国和意大利的国营电影企业要么破产,要么暂停,美国影片乘虚而入。1945年-1949年,意大利进口美片2000部,平均每年400-500部,与此相类似的是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倾销中国的情况。资本与国家的共谋在冷战初期尤其突出。好莱坞在意识形态上推广美国政府的反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在文化上向世界出口美国的生活方式。这种共谋如此合拍,以致好莱坞的一个影片出口公司当时自称是美国的“小国务院”。与此同时,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及时支持好莱坞,为其减低税收,优惠外币兑换率,订购影片,甚至充当其海外商业谈判的代表。到了60年代,好莱坞已经在英国及拉美国家占据垄断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在支持好莱坞争取海外文化霸权的同时,曾经明文立法禁止类似这种“托拉斯”联营方法在美国国内的形成,国内的经济保护主义(对中、小企业而言)和国外的“文化帝国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一度造成美片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但是好莱坞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市场,及时发展黑人观众群,开发新的动作类型片。非洲市场的开发形成好莱坞另一个长期称霸的领域。如今,不但非洲市场一半以上放映美片,而且非洲生产的影片往往不能在本土放映,而只在欧美市场流通。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美国政府借助强势经济援助理所当然地又让好莱坞打入这两个非英语语系的电影大国。到了80年代中期,作为传统电影大国的日本也成为好莱坞主要的海外利润来源之一。随后的历史发展仍然有利于好莱坞:原苏东国家的开放,欧洲共同体市场的建立,录像与数码技术的普及,一切似乎都为好莱坞的全球垄断大开绿灯。

好莱坞与文化帝国主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商界就惊喜地发现,美国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对美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据当时的估计,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销1美元的美国产品,出口12万个电影拷贝就等于派出12万个“美国大使”。

德国着名导演文德森承认:“美国人已经殖民了我们的下意识。”这里的殖民指的是影像的殖民,而影像的殖民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原先指美国文化(“北方”)对拉美国家(“南方”)的影响,这一点有别于我们熟悉的“东方”与“西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治与好莱坞文化的共谋就使美国商界惊喜地发现,美国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对美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据当时的估计,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销1美元的美国产品,出口12万个电影拷贝就等于派出12万个“美国大使”。

历史上几个事件充分说明好莱坞影像的文化帝国主义威力。其一,早年美片出现新型缝纫机的图像,这曾使美国出产的缝纫机在海外一度脱销。其二,美片营造现代的工作条件,又曾引起巴黎工人罢工,抗议法国工厂的不良环境。其三,美国明星在一部影片中手把手地教当地男孩做汉堡包,曾诱发对地中海饮食文化即将濒临消亡的争论。其四,阿根廷观众发现一部美片中影星不穿内夹衣,又一度造成该产品在市场上的滞销。

好莱坞对美片的影像感染力早有发现,在1927年就列出“不能及不宜拍摄”的敏感内容的条款,这属于美国文化产业的自律。与自律相反,30年代好莱坞为了逼迫日本开放电影市场,就曾以大量拍摄日本黑帮片来要挟日本,电影作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功能不言而喻。到了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力更是无所不在。从影像的角度说,所谓的“斯皮尔伯格现象”也可以视为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因为以《侏罗纪公园》(1993)和《泰坦尼克号》(1997)为代表的好莱坞高科技、高质量的影音标准是其他国族电影在缺乏巨额投资的情况下所难以达到的。从消费的角度说,电影周边商品的发展往往使消费者忽视产品的文化来源,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从动画片和游乐园到有线电视与礼品商店,迪斯尼标榜的是全球性、重复性的消费。从迪斯尼到麦当劳再到可口可乐,今日消费者面临的是全球文化的“类同化”压力,虽然还不完全是“同一化”。

在电影界,拉美国家一度兴起“第三电影”以抵制好莱坞的影响。遗憾的是,这些在意识形态和审美概念上“反好莱坞”的作品没有商业基础,只为理论界提供文本,影响甚微。而且近年理论界的研究证明,电影观众对影视产品的接受并非一律是消极的认同,而经常是积极的协商,甚至是主动的抵抗。在大众媒体研究领域,“文化帝国主义”的课题也渐渐让位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

好莱坞与全球化生产格局

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之一就是:在电影本身从胶片走向数码的所谓“电影死亡”的时代,“好莱坞”已徒有虚名,它指涉的是业主不定的多国娱乐文化产业及其资本灵活积累的全球化策略。

迪斯尼的当家艾斯纳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这个观点强调,至少在娱乐界,“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如果说早年的“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的一种表现,那么近年的“全球化”则是70年代后全球相连的金融和管理效应所造成的一种新的格局。资本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动造成出口型的跨国、多国公司特别是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造成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衰落。新的国际型经济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资本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着利润和优势。虽然在世界的格局里,“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跨国资本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视界,平面整合与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几个大财团拥有全球大量的影视、娱乐产业。迪斯尼由动画片进入故事片,进而出版图书、画册,营造游乐园、旅馆、观光游轮,发展录像产品和播放平台,甚至购买美国三大媒体之一的美国广播公司(ABC),显示出惊人的实力。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开始超过票房。1990年,美国本土的录像收入已经高于票房收入,证明观众更多地在家里甚至汽车内看电影。而票房的收入只不过是周边产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经不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主要指标。到2003年,电子游戏的收入也已超过票房收入,难怪像最新的《星球大战前传3》这样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发行电子游戏产品。娱乐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要求在考虑投资一部电影之前,不仅要关心预计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部电影能否产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图的周边产品。

毫无疑问,新的好莱坞,不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概念,早已出现;新的全球化生产格局也已经形成。新格局的特点之一是娱乐产业的多国投资与跨国产权。如今好莱坞资产的业主包括由法国、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亚(如默多克集团)等国的机构。新格局的特点之二是资本的“灵活积累”,不仅限于国内,更分散在海外。着名导演约翰·福特说,如今“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当然,不知道并不意味着好莱坞不存在,而意味着它“无所不在”的全球化生产格局。中国的盗版影碟也说明了好莱坞在中国的影响;无疑,盗版已经在中国造就一批业余的好莱坞影片“专家”。回到资本的灵活积累,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其实,由于美国政府一度反对国内大财团的经济垄断,好莱坞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主动向海外发展。从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片完全在美国国内生产。海外劳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决定因素之一。1949年,在海外生产的美国电影仅19部,1969年则增至183部,多数在欧洲拍摄。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预售权的经费来预支基于洛杉矶的拍摄工作。为此,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到了90年代,作为全球发行公司的华纳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经营多厅的“华纳影城”,在中国也不例外。

类似“华纳中国”这样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个生产层面的重新分工、组合。与以往好莱坞片厂一统天下的经营不同,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编剧、对话、导演、明星、音乐、歌曲)、金融(集资、预售)、法律(版权)等各方面分别处理。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演员代理、摄影器材、特技制作)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签约的投资、发行公司往往拥有连锁录像店、有线电视等娱乐平台,所以万一票房不佳,周边产品还可以保证扭亏为盈。

与过去文化帝国主义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产业允许权力的不连贯性、多边性和多方向性,由此产生市场的灵活性和消费的多样性。参照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国际市场 口号 :“要成为多国集团,就必须在各地都成为本土的。”类似的营销概念还有如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产生的一个新词:“土着化”;在英语世界产生的另一个词:glocal,即将“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两词合二为一。全球与本土因此相辅相成。跨国资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场,本土的发展也需要跨国资本的投入。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以北美发行权为交换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样方式加盟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资本与本土文化的互动。资本获取最佳利润的逻辑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为不同的本土市场需要不同的产品,李安的《卧虎藏龙》(1999)在欧美和中国迥然不同的票房证明了这个逻辑。

作为好莱坞传统的多元文化策略,在全球化时代又产生新的影响。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好莱坞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反过来也让美国政府的部分官员担忧。90年代,某些国会议员提问:“如果德国购买了福克斯电影公司,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片又将做什么样的修改?”不单政府如此,美国电影协会也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担心:“如果海外市场的比例不断加大,那么美国故事又将变成什么样的呢?”美国政界和文化界的这类担忧,再次说明“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而“好莱坞”也不再代表狭义上的美国“电影”,因为它同时生产电视、音乐、体育等娱乐产品;不再象征纯粹的“美国”文化,因为美国不再是它的价值核心。产业改型后的新好莱坞不再基于洛杉矶市北边如今相当破落的“好莱坞”城:全球化的好莱坞已经无所不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好莱坞成功背后的秘密之一就是:在电影本身从胶片走向数码的所谓“电影死亡”的时代,“好莱坞”已徒有虚名,它指涉的是业主不定的多国娱乐文化产业及其资本灵活积累的全球化策略。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20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7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300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1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8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61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