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线大片 » 手摇电影院

手摇电影院

发布时间: 2022-12-19 17:13:37

⑴ 光影的艺术-电影

        七大艺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电影是来的最晚的艺术。

        1电影的原理

视觉暂留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视觉暂留原理”来解释这道转译程序。所谓视觉暂留,即指影像在人眼视网膜上持续约十分之一秒之后才会完全消失。

幻盘

2.电影的历史

2.1前身

中国古代的皮影戏算是电影的鼻祖了。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http://www.iqiyi.com/w_19rtgdqh.html

2.2诞生

1872年的时候,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小酒馆里,加利福利亚州州长和一个朋友喝酒嘛,两个人酒喝多了不就喜欢找事情做嘛。两个人酒打起赌来了。州长就说说:马跑起来的时候,有一个瞬间是四个蹄子腾空的,他的朋友说:不可能,不管怎么跑,肯定有一个腿是着地的。两个谁都不能说服谁,然后就吵起来了。这时候旁边的那些吃瓜群众肯定要拉架啊,可是大家也没办法,因为马跑得太快了啊,都看不清到底有没有着地还是腾空,里面刚好有一个摄影师想起了一个点子,让马在跑道上面跑,跑道一边放24个木桩,一边放24个摄像机,每个木桩和摄像机的快门之间之间都用线连着,如果那个马跑过去,就会把线踢断了,然后快门也一次拍下了24张照片。等摄影师把这些照片拼成了连贯的照片带后,快速牵动这个照片带发现这匹马竞然动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电影的雏形诞生。

2.3发展

2.3.1爱迪生发明活动视镜

这个摄影师穆布里奇就带着这些照片世界各地做演讲,然后在1888年,一次演讲的时候遇到了爱迪生,发明大王啊当时,摄影师就像见到了偶像一样。那时候爱迪生最着名的一个专利是留声机,然后和摄影师交流过后,就有要不也发明一个留影机看看。果然到了189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摄影机。毕竟他是个生意人嘛,就想着怎么把这个东西迅速商业化。于是就按照留声机最早的推广套路:就让观众挨个听,听一个收一次费用。他就想怎么把这些拍摄的胶片放在一个东西里面放,然后看一次收一次费用。还真被他搞出来一个活动视镜的东西,就是一个密封的箱子,观众要把眼睛对着箱子里面的一个小孔去看。以每秒48个镜头的速度演放了1440张不同而又连贯且依次变化的照片,在这半分钟内人们看到的是完全活动的影象,现代电影由此产生了。于是1894年4月14日,10台设个活动视镜在美国百老汇首次营业。每台放一部电影,每部电影持续大约二十秒。观众交二十五美分,可看五部电影。这一天,爱迪生赚了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说,首批电影观众差不多有五百人。

因为爱迪生没有在欧洲注册摄影机和活动视镜的专电利他在美国注册专利时,专利局的官员问他是否愿意多交一百五十美元,把专利权扩展到法国和英国,他断然拒绝,认为不值。等到他发现影可以带来巨额利润,法国和英国的发明家成为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已经太晚了。

2.3.2卢米埃尔兄弟的改进

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一是将以电力驱动(那个年代的发电设备很庞大,不像现在这么袖珍)的的爱迪生摄影机改造成了手摇便携摄影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二是没有沿用爱迪生的一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而让广大吃瓜群众都能观看的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次电影正式公映,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影片: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艺术,光和影的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了。

所以现在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尔兄弟!”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

2.3.3电影的几个时代交替

1.默片时代(20世纪初-1927年):蒙太奇的剪接手法(根据影片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技术)默片通过大量浮夸的身体动作和表情让观众明白其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最优秀的当属卓别林

我们现在都知道电影播放是24格1秒的,但是在默片时代都是16格1秒的,why?根据当时的数据,如果这个低于15格每秒,每一个画面,如果长于1/15秒,人就记住这个画面了 ,他就不会感觉到,这个画面是连续的动作,他就看到的是一格一格的画面,所以16格基本上是最低的让大家看到这个画面连续在动的这样一个速度。如果用16格拍,用16格放出来,那么看到基本就是正常的画面 。看默片觉得快,因为那时候播放电影是用手摇播放的,手摇不是机器有固定的频率,可能时快时慢,导致我们看卓别林的电影的时候经常感觉一惊一乍。随着马达的普及,电影拍摄与放映的标准速度呼之欲出,但始终还差临门一脚,那就是有声电影的发明。当时的电影录音设备一是华纳兄弟公司和Western Electric主推的Vitaphone,采用蜡盘发声技术,以24格作为标准速度。以及福克斯主推的Movietone,采用片上发声技术,以21格为标准,后来也很快调整到24格。有声电影要求画面和声音严格同步和胶片行走速度的绝对稳定,所以手摇式摄影/放映一定要被电动马达取代。人眼或许能容忍画面时快时慢,但对耳朵来说,轻微的速度变化就会引致声音频率或音调的极度失真,每秒差三格人的耳朵就会觉得无法接受,这对看电影的人来说绝对是无法接受的。

2.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于1927年10月在纽约首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许多默片时代的大师,都纷纷抵触有声电影。有声电影承载的信息量空前的大,突然从1000多个镜头,60-70分钟的电影到几百个镜头,90-120分钟的电影。过去时候只剪画面,现在声音也要剪了 。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于1927年10月在纽约首映,当时美国的大部分电影院还未安装完毕声音设备。其实摄影和放映的摇速矛盾在《爵士歌王》中亦有体现。影片的无声段落是手摇拍摄的,摄影师仍然习惯偏慢的摇速,当以24格的标准速度放映时,Al Jolson的步伐就显得又快又硬,但到有声的段落就正常了。《爵士歌王》的成功席卷美国,从此好莱坞片厂开始硬性规定那些仍坚持手摇的摄影师以24格每秒的速度进行拍摄。1932年3月15日这天,24格每秒被正式审定为有声电影的标准拍摄和放映频率,得到全球电影界的承认,直至今日。

小插曲:关于电影为什么一般是两个小时长呢?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因为2小时就是人类憋尿的极限。憋住了尿,看完了电影。有一句话叫做全程无尿点 ,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是一句调笑的话,实际上经过各种大数据的分析,2个小时是人类注意力的极限,超过2小时,注意力就会分散了,所以现在电影基本上都在2小时左右。

3.再到了彩色电影的时候:1935年,美国拍摄出彩色影片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有了颜色之后,画面更加真实了。色彩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表现能力,以前电影一片黑白,现在通过颜色来表达感情,比如说:姑娘脸红了现在就可以看出来是害羞了。

4.取消胶片改为数字化。电影拍摄门槛降低,小鲜肉也可以拍了,哈哈。胶片时代,基本上每次电影都是要2,3片就过的。你要多拍也拍不了,胶片每次就那么点,用完你就拍不了了。今天数字化了,你拍个几百条也没事情。

每次变革都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就如现在人工智能要来临一样,很多人都对于这种新事物有恐惧感,都说可能会取代人类之类的话。但是之前狗熊发过的一篇文章,我看了感觉

3.奥斯卡奖

说到电影那肯定要说下电影界中的几大奖项了,

1.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2.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的

3.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4.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奥斯卡金像奖了。也是目前电影界公认的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了。

奥斯卡奖, 全称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工会奖。

学院成立

1927年5月,“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当然还有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制片厂里起疏导作用。

应运而生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了埃米尔·杰林斯(Emil Jannings),他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积极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学院的一个图书管理员看了奖杯后说:“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刚好被一个记者听到了,记者部就喜欢八卦吗:“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

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票数统计后存入保险箱,选票全交美国的普莱斯-活特豪斯会计事务所加以统计。 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现在也正值颁奖季,前几天刚刚第90届颁奖典礼结束。

今年的奥斯卡奖影片还没有看

4.奥斯卡奖100周年

一般喝红酒的都知道1982年红酒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上个世纪红酒酿造条件最好的一年,降雨和气温都非常适合葡萄种植,所以这一年份的葡萄酒就卖的特别的贵。

在电影行业也有这样的一年,就是1994年。有人说上帝想看电影了,也有些人说这是电影诞生100周年,很多导演想为这100岁生日送上自己的大礼。翻看IMDB上榜影片排名,前50名中这一年占了4席,前20占了3部。

      国外

1.肖申克的救赎

2.阿甘正传

3.低俗小说

4.这个杀手不太冷

5.天生杀人狂

6.狮子王

7.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8.真实的谎言

9.夜访吸血鬼

国内

1.阳光灿烂的日子

2.活着

3.饮食男女

4.东邪西毒

5.重庆森林

6.周星驰九品芝麻官,国产凌凌漆,大话西游

    5.我最喜欢的电影

这个电影看了应该有10几遍了,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喜剧片看,宿舍里面没事儿干,找搞笑影片来看。后来明白:电影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和电影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如此完美,总有阴晴圆缺,即使强如孙悟空,也有很多无奈的时候,无奈也不是办法,还不是要好好的西天取经。

用心去感受如电影般的生活呢?品味着电影之外,生活之中的感情。也许,我们得不到我们日思夜想的,也最终失去了起初牵手的美好,可是,还有记忆 ,生活还得继续。

6.你呢?

Conflicting modification on March 11, 2018 at 11:19:34:

第三期读书会预告

   

1995年正值世界电影100周年,所以这几年间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大作。

七大艺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电影是来的最晚的艺术。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12月28号(清朝)上映,目前该片已经失传

1电影的原理

视觉暂留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视觉暂留原理”来解释这道转译程序。所谓视觉暂留,即指影像在人眼视网膜上持续约十分之一秒之后才会完全消失。

幻盘

2.电影的历史

2.1前身

中国古代的皮影戏算是电影的鼻祖了。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http://www.iqiyi.com/w_19rtgdqh.html

2.2诞生

1872年的时候,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小酒馆里,加利福利亚州州长和一个朋友喝酒嘛,两个人酒喝多了不就喜欢找事情做嘛。两个人酒打起赌来了。州长就说说:马跑起来的时候,有一个瞬间是四个蹄子腾空的,他的朋友说:不可能,不管怎么跑,肯定有一个腿是着地的。两个谁都不能说服谁,然后就吵起来了。这时候旁边的那些吃瓜群众肯定要拉架啊,可是大家也没办法,因为马跑得太快了啊,都看不清到底有没有着地还是腾空,里面刚好有一个摄影师想起了一个点子,让马在跑道上面跑,跑道一边放24个木桩,一边放24个摄像机,每个木桩和摄像机的快门之间之间都用线连着,如果那个马跑过去,就会把线踢断了,然后快门也一次拍下了24张照片。等摄影师把这些照片拼成了连贯的照片带后,快速牵动这个照片带发现这匹马竞然动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电影的雏形诞生。

2.3发展

2.3.1爱迪生发明活动视镜

这个摄影师穆布里奇就带着这些照片世界各地做演讲,然后在1888年,一次演讲的时候遇到了爱迪生,发明大王啊当时,摄影师就像见到了偶像一样。那时候爱迪生最着名的一个专利是留声机,然后和摄影师交流过后,就有要不也发明一个留影机看看。果然到了189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摄影机。毕竟他是个生意人嘛,就想着怎么把这个东西迅速商业化。于是就按照留声机最早的推广套路:就让观众挨个听,听一个收一次费用。他就想怎么把这些拍摄的胶片放在一个东西里面放,然后看一次收一次费用。还真被他搞出来一个活动视镜的东西,就是一个密封的箱子,观众要把眼睛对着箱子里面的一个小孔去看。以每秒48个镜头的速度演放了1440张不同而又连贯且依次变化的照片,在这半分钟内人们看到的是完全活动的影象,现代电影由此产生了。于是1894年4月14日,10台设个活动视镜在美国百老汇首次营业。每台放一部电影,每部电影持续大约二十秒。观众交二十五美分,可看五部电影。这一天,爱迪生赚了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说,首批电影观众差不多有五百人。

因为爱迪生没有在欧洲注册摄影机和活动视镜的专电利他在美国注册专利时,专利局的官员问他是否愿意多交一百五十美元,把专利权扩展到法国和英国,他断然拒绝,认为不值。等到他发现影可以带来巨额利润,法国和英国的发明家成为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已经太晚了。

2.3.2卢米埃尔兄弟的改进

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一是将以电力驱动(那个年代的发电设备很庞大,不像现在这么袖珍)的的爱迪生摄影机改造成了手摇便携摄影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二是没有沿用爱迪生的一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而让广大吃瓜群众都能观看的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次电影正式公映,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影片: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艺术,光和影的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了。

所以现在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尔兄弟!”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

2.3.3电影的几个时代交替

1.默片时代(20世纪初-1927年):蒙太奇的剪接手法(根据影片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技术)默片通过大量浮夸的身体动作和表情让观众明白其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最优秀的当属卓别林

2.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于1927年10月在纽约首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许多默片时代的大师,都纷纷抵触有声电影。有声电影承载的信息量空前的大,突然从1000多个镜头,60-70分钟的电影到几百个镜头,90-120分钟的电影。过去时候只剪画面,现在声音也要剪了 。

小插曲:关于电影为什么一般是两个小时长呢?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因为2小时就是人类憋尿的极限。憋住了尿,看完了电影。有一句话叫做全程无尿点 ,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是一句调笑的话,实际上经过各种大数据的分析,2个小时是人类注意力的极限,超过2小时,注意力就会分散了,所以现在电影基本上都在2小时左右。

我们现在都知道电影播放是24格1秒的,但是在默片时代都是16格1秒的,why?根据当时的数据,如果这个低于15格每秒,每一个画面,如果长于1/15秒,人就记住这个画面了 ,他就不会感觉到,这个画面是连续的动作,他就看到的是一格一格的画面,所以16格基本上是最低的让大家看到这个画面连续在动的这样一个速度。如果用16格拍,用16格放出来,那么看到基本就是正常的画面 。看默片觉得快,因为那时候播放电影是用手摇播放的,手摇不是机器有固定的频率,可能时快时慢,导致我们看卓别林的电影的时候经常感觉一惊一乍。随着马达的普及,电影拍摄与放映的标准速度呼之欲出,但始终还差临门一脚,那就是有声电影的发明。当时的电影录音设备一是华纳兄弟公司和Western Electric主推的Vitaphone,采用蜡盘发声技术,以24格作为标准速度。以及福克斯主推的Movietone,采用片上发声技术,以21格为标准,后来也很快调整到24格。有声电影要求画面和声音严格同步和胶片行走速度的绝对稳定,所以手摇式摄影/放映一定要被电动马达取代。人眼或许能容忍画面时快时慢,但对耳朵来说,轻微的速度变化就会引致声音频率或音调的极度失真,每秒差三格人的耳朵就会觉得无法接受,这对看电影的人来说绝对是无法接受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于1927年10月在纽约首映,当时美国的大部分电影院还未安装完毕声音设备。其实摄影和放映的摇速矛盾在《爵士歌王》中亦有体现。影片的无声段落是手摇拍摄的,摄影师仍然习惯偏慢的摇速,当以24格的标准速度放映时,Al Jolson的步伐就显得又快又硬,但到有声的段落就正常了。《爵士歌王》的成功席卷美国,从此好莱坞片厂开始硬性规定那些仍坚持手摇的摄影师以24格每秒的速度进行拍摄。1932年3月15日这天,24格每秒被正式审定为有声电影的标准拍摄和放映频率,得到全球电影界的承认,直至今日。

3.再到了彩色电影的时候:1935年,美国拍摄出彩色影片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有了颜色之后,画面更加真实了。色彩增加了电影对自然世界的表现能力,以前电影一片黑白,现在通过颜色来表达感情,比如说:姑娘脸红了现在就可以看出来是害羞了。

4.取消胶片改为数字化。电影拍摄门槛降低,小鲜肉也可以拍了,哈哈。胶片时代,基本上每次电影都是要2,3片就过的。你要多拍也拍不了,胶片每次就那么点,用完你就拍不了了。今天数字化了,你拍个几百条也没事情。

3.奥斯卡奖

说到电影那肯定要说下电影界中的几大奖项了,

1.德国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2.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的

3.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4.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奥斯卡金像奖了。也是目前电影界公认的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了。

现在也正值颁奖季,前几天刚刚第90届颁奖典礼结束。

奥斯卡奖, 全称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工会奖,8000人投票

去年89届的时候还是一个乌龙。本来最佳影片宣布为:爱乐之城,整个剧组都上去了之后,然后发现搞错了,是月光男孩得奖了,和月光男孩剧组说他们还不相信,以为这是开玩笑!这个奥斯卡奖一般都是到最后时刻才知道到底得奖的是谁。工会把票都投给会计事务所,然后会计事务所封箱带到现场由会计事务所的人吧写有**奖的信封交给颁奖嘉宾,所以上台的时候才能看见到底是谁得奖的。

学院成立

1927年5月,“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当然还有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制片厂里起疏导作用。

应运而生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积极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从此,每年的颁奖会都有媒体进行相应报道。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届奥斯卡奖举办一直到今天,奥斯卡奖就成为美国影艺学院的“主营业务”和该机构的代名词。

我最喜欢的:摩根·弗里曼

今年的奥斯卡奖影片还没有看

4.奥斯卡奖100周年

一般喝红酒的都知道1982年红酒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上个世纪红酒酿造条件最好的一年,降雨和气温都非常适合葡萄种植,所以这一年份的葡萄酒就卖的特别的贵。

在电影行业也有这样的一年,就是1994年。有人说上帝想看电影了,也有些人说这是电影诞生100周年,很多导演想为这100岁生日送上自己的大礼。翻看IMDB上榜影片排名,前50名中这一年占了4席,前20占了3部。

      国外

1.肖申克的救赎

2.阿甘正传

3.低俗小说

4.这个杀手不太冷

5.天生杀人狂

6.狮子王

7.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8.真实的谎言

9.夜访吸血鬼

国内

1.阳光灿烂的日子

2.活着

3.饮食男女

4.东邪西毒

5.重庆森林

6.周星驰九品芝麻官,国产凌凌漆,大话西游

    5.我最喜欢的电影

这个电影看了应该有10几遍了,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喜剧片看,宿舍里面没事儿干,找搞笑影片来看。后来明白:电影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和电影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如此完美,总有阴晴圆缺,即使强如孙悟空,也有很多无奈的时候,无奈也不是办法,还不是要好好的西天取经。

用心去感受如电影般的生活呢?品味着电影之外,生活之中的感情。也许,我们得不到我们日思夜想的,也最终失去了起初牵手的美好,可是,还有记忆 ,生活还得继续。

6.你呢?

⑵ 请问北京大观楼影城怎么样

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在100多年间曾多次改名。最早的名称叫“马思远茶园”,后改名“大亨轩茶戏园”;1902年由辽宁人任庆泰购买后改名“大观楼茶戏园”,1907年改名“大观楼影戏园”;1913年改名“大观楼电影院”,而现在的名字“大观楼影城”是2005年起的。每次改名都意味着功能的变化,如“茶戏园”是喝茶看戏;“影戏园”是看电影听戏;而改为“电影院”后,才成为真正的专业电影院。
大观楼的创办者任庆泰,据说原本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在上海给一家外国人开设的照相馆做镜框时学得了照相的基本技术,后来又自费去日本深造,回国后在琉璃厂附近开办了京城第一家照相馆。任庆泰创办大观楼影戏园后,最初放映的是西洋舶来品,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他动了自己拍片的念头。那时正是京剧鼎盛时期,恰逢“伶界大王”谭鑫培60大寿将至,任庆泰就在自家照相馆前支起一块白布,把谭鑫培的名剧《定军山》拍成了“电光大戏”。1905年《定军山》在大观楼首映,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任庆泰也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大观楼影城在我国电影史上创下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将男女分座改为男女同座;第一个将观众围桌而看改成横排座椅;第一个放映有声电影;第一个放映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第一个放映70mm超大银幕影片??1962年首映第一部国产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这部电影连放4年,观众达400万人次,放映时间之长、观众人次之多创下纪录。
走进青砖灰瓦、民清风格的大观楼影城,如同走进中国电影发展史博物馆。大厅里迎面而来的是《定军山》的大幅剧照,两旁陈列着上世纪初至九十年代的各种电影放映机、胶片以及老剧照、老海报,回顾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影片和有影响力的演员。其中最珍贵的展品是一台1896年法国百代公司生产的手摇无声式放映机,虽然历经116年,至今还能放映5分钟左右的短片。
大厅中央布置成老茶馆的样子,再现当年“茶戏园”的风貌,也是为了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歇脚。最受游客欢迎的“中国电影第一厅”就是当年播放《定军山》的地方,如今仍在放映电影,不过座椅改成舒适的沙发座,放映设施也是最先进的。影城专设一厅,摆放着长条凳、八仙桌,时不时播放《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黑白电影,再现了早年间的观影环境。二楼则是现代化的放映厅,让观众在今昔对比中体验岁月变迁,感受不一样的观影乐趣。
更多关于北京大观楼影城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ba30fe161573163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⑶ 路边手摇的爆米花和电影院里卖的那种爆米花,吃多了都会到癌吗

爆米花属于休闲食品,不易多吃,像你所说的情况,不会有那么严重的

⑷ 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是怎么来的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4)手摇电影院扩展阅读:

电影的发展历程

早在1829年,比利时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⑸ 北影节发布12生肖定格动画短片,片中展现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所发布的12生肖定格动画短片,能体现中国元素的主要有黏土小人传统工艺、十二生肖传统文化、花棉袄、瓷盆爆米花等,将带有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独有的街坊氛围。

⑹ 有没有知道古代电影院是怎么的

古代电影是从中国皮影戏开始的,当时的影台很简单也很小,就是马路上谁时谁的,可以摆的,后面用灯火照着,大师们在下面推动皮影道具。入位后收钱

然后就是无声电影,是以胶片速转产生的电影效果,就好像你快速翻动书本一样,产生不同画面步进。但是很遗憾声音的缺乏,但是买票就是入场门口直接给钱,没有票据凭证的。影台就是一块白布,影机从反面摄像,但是坐在前面的观众看着就是正的了,影机是手摇制动,和气动两种

⑺ 最早看过用黑胶盘片看电影那个机器叫什么

电影放映机。
应该是底片播放的,不是电视那种大胶盘,现在电影院也还有这种的

⑻ 为什么电影很少以60帧的形式拍摄播放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对于观众而言,亮度、清晰度、流畅度是观众衡量一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是否优秀的三个最直观标准。业内,RealD公司推出的3D电影放映6FL认证,是针对亮度;而大家经常听到的2K、4K标准,是针对清晰度;如今热炒的24帧、60帧、120帧,则是针对流畅度。

亮度、清晰度都很直观,那么流畅度到底代表什么,所谓的“帧”又是什么鬼,“贞子”么?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电影是“运动的”,是因为人类有视觉暂留现象。在电影术语中,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作一“帧”或是一“格”,要让人觉得一个图像是连续流畅运动着的,那么至少每一秒钟要连续播放24张连拍画面,所以也就有了目前国际通用的24帧标准。显而易见,不管哪个标准,帧数越高,影片就越清晰,观众就能看到更多细节,观影效果就越好。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看的视频都是普通的每秒24帧,高端一点的电影一般会采用48帧,60帧的就更少了。

上图可以看出,24W虚还有卡顿,24帧已经很流畅但略抖动,60帧非常流畅且清晰。

只有一句话: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超真实体验”。但由于支持这种牛叉技术的影院太过少数,一般没有机会体验到!如果说,24帧属于“入门"级,那60帧也将是一场“质的飞跃”。

不少观众在对比了24帧和60帧两种格式影片后,还是表示有不少区别,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60帧的电影由于每秒放映的图片比24帧的多出了一倍,因此也更流畅,同时让电影细节更充实,一切细小的平时不被关注的细节都将呈现得一清二楚。此外,60帧格式让电影中的人更加立体,特别是特写镜头。总体来说,60帧的影片有更多细节,更有立体感,运动中的物体也更加清晰。观影后,大多数影迷对身临其境的3D电影有了新的认同,高清及真实的3D立体画面,会让人有深深的代入感。更有影迷说:“这是我见过最好的3D,太棒了!我感觉自己就在影片现场。”还有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说24帧3D电影像是透过窗户向外眺望的话,那么60帧3D就像把玻璃拿掉,直接盯着外面看。

要说为什么至今没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原来24帧拍的电影,用了60帧之后胶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时候,渲染时间增多一倍。放映的设备也要更新换代,普通的影院现在还没有设备可以同时满足3D、4K、60fps的播放规格。如果想面向普通大众,就要对整个电影行业进行颠覆性改变。

3D大家都比较了解,4K分辨率的播放设备也逐渐开始应用,iPhone 6s已经能拍摄4K视频,最后这个120fps才是李安这次冒险的重头戏,他这是把电影拍摄的帧率一下子提高了四倍,如果这部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满意,李安带来的技术革新意义堪比当年的《阿凡达》在3D电影上的技术革新。

120帧/秒,或许将和VR一样成为电影的下一个关键词。从24到120,电影拍摄帧率是怎么一步步进化的?其实早期的电影拍摄并没有一个标准,因为那时候采用的是手摇式摄影装置,拍摄的时候难免会有拍摄速度不统一,而且帧率相差非常大,比如说爱迪生的电影是以40帧/秒拍摄的,而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则是以16帧/秒拍摄的。

后来发展到有声电影,引入了同期录音技术,可将声画同时录制到胶片上,24帧/秒能保持最高的声音清晰度,如果再低的话,音轨上就会有太多的表面杂音,于是24帧/秒就成为了电影拍摄帧率的标准。

超过24帧/秒拍摄的电影就叫“超高帧”电影,有很多电影尝试以超高帧拍摄:1950年诞生了“全景电影”(也叫西尼拉玛),这种电影使用3台摄影机分别拍摄3条方形素材,然后由3台放映机无缝拼接,投影到银幕上,以产生3倍宽高比的影像,这种电影是以26帧/秒拍摄的,主要是拍摄风光电影,后来由于放映设备昂贵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1992年的塞尔维亚世界博览会上,第一部使用IMAX HD技术拍摄的电影《Momentum》是以48帧/秒拍摄的。1999年诞生了Maxivision 48技术,是结合了48帧/秒和35mm胶片的底片格式,可以以48帧/秒的速度放映影片,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推广,但是大多数影院依然采用24帧/秒的放映设备,所以Maxivision仍没有得到广泛的投入使用。

道格拉斯·特鲁姆布(《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的特效导演)旗下的Showscan视效工作室,在着力推广高帧率(60帧/秒)结合70mm拍摄技术(能科学上网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介绍Showscan Digital from Douglas Trumbull),但是到目前为止,Showscan也依然是纸上谈兵,除了几部试验性的短片,他们还没有尝试长片拍摄。

道格拉斯之所以推崇高帧率拍摄,是因为:“理论上,这样的极致帧率会使动态画面更流畅,解决摄影机摆动过程中产生的频闪或晃动问题,带来更舒适的3D和无可比拟的敏锐与真实感。但这仍然只是理论,因为还从没有人看过用这种技术拍摄的电影。即便这些都被完美地实现了,这个世界上也几乎没有地方能让观众欣赏到它。”

2011年,卡梅隆宣布他的《阿凡达2》将和Showscan合作,采用他们的60帧/秒技术拍摄。2012年,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先行一步,采用了48帧/秒的速度拍摄,后继两部霍比特人也是以48帧/秒拍摄。当时业内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画面太过清晰反而像 游戏 或油画的质感,缺乏了传统电影的模糊和频闪效果,也就失去了电影的美感(并非所有影院都能以48fps放映,所以放映的时候有24fps和48fps两个版本,如果你觉得没有这种体验,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影院没有使用48fps规格放映)。

对此,彼得大帝回应说,“(你们这群没见识的凡人)等你们习惯了就好了”。李安所采用的影像格式被索尼官方称为“Immersive Digital”(还未有官方的名称,网友译版是“沉浸数字式”),是第一次将3D、4K、120帧/秒这几种规格结合到一起。

120帧/秒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观影习惯,比如说3D技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也有诸如画面太暗、会晕的抱怨,李安要解决的问题比彼得·杰克逊还要大,48帧/秒已经给人一种不适应感,120帧/秒带来的观影感受肯定是颠覆性的。

但是李安并不是受彼得·杰克逊的启发,而是受了卡梅隆的启发,他在拍《少年派》的时候在3D技术上就参考过卡梅隆等人的意见,所有人都告诉他,用24帧/秒拍3D会加大本来就有的频闪(就是看3D的时候会觉得晕的原因),但是当时没有更好的技术解决办法,只能妥协。

后来卡梅隆宣布使用高帧率拍摄《阿凡达2》,给了李安启发,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就想到用4K技术来解决清晰率的问题,最终选择120帧/秒,其实是为了省钱——120帧/秒正好同时是24帧/秒(电影通用)和30帧/秒(电视通用)的整倍数,就可以用同一种格式制作电视和电影。而李安认为《半场无战事》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

“这部电影的重点就是“感受”,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是想办法让观众体验,给他们一种全新的经历。”李安接受3D技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炫技,他和很多使用3D技术的导演和制作公司的意见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就连我们普通观众也认为像《阿凡达》、漫威的大场面动作电影才应该用3D,而《建国大业》那种叙事性电影用3D简直是莫名其妙,而李安反而认为:

“2D和3D最大的区别在于面部拍摄,而不是在于动作或大场面,我觉得2D更适合动作片,而3D更适合拍剧情片,因为3D可以营造更亲密的感受。”

所以他对于伊拉克战场和中场表演两种不同的主要场景运用了不同的技术处理,战场场景会尽可能地呈现“真实”镜头,也就是用120帧/秒拍摄,预告片里可以看到,在演员跑动的过程中,镜头几乎没有一点摇晃的感觉。

而中场表演场景是在 体育 馆内,有大量的舞台灯光照明,为了避免大家都担心的背景过于虚化的效果,只有部分镜头(比如无光照的观众席)使用了120帧/秒拍摄。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对于男主角比利的面部特写镜头非常多,着重刻画他的表情和情绪,因为背景虚化本来就很适合大头特写,而中场表演的镜头则大多是全景。

在看了11分钟的片段之后,(前文提到的Showscan)道格拉斯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起来他(李安)会给我们带来一次全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我简直激动地颤抖了。”

卡梅隆看过之后更是觉得3D、4K、120帧/秒将成为行业内的最高规格标准,有观众评论“这段11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镜头、幕布消失了,我看到了最真实的画面。”其实120帧/秒更大的问题是放映,就连李安自己在拍摄过程中都没法看到最终效果,因为技术负担太大了,他在片场拍摄的时候只能用3D、2K、60帧/秒的格式播放。

之前在LA的11分钟试映,是采用了科视的双4K激光投影机和赢康公司的7sense Delta Infinity III服务器,配备杜比3D眼镜,而且当时他们面向的是NAB的行业内技术人员,没有人比他们更懂行,所以获得的大多是惊叹和赞誉。

但是如果想面向普通大众,李安就要有准备面对整个电影行业的颠覆性改变。普通的影院现在还没有设备可以同时满足3D、4K、120fps的播放规格,普通观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也无法预料,至今为止索尼还没有宣布这部电影将如何大范围上映,为了陪李安冒险,索尼在尽可能地寻找方式,甚至考虑了先期放映,但是最终为了大范围上映,很有可能他们只能把标准起码降低到60帧/秒以及用2K代替4K。

李安和卡梅隆、道格拉斯等人一样,都站在了先驱者的行列,希望能通过这种革命让电影院看电影重新变成一种朝圣般的体验,一种在电脑手机上无法比拟的体验,如果可以让人们重新走入电影院,那么即使是要让全世界所有的电影院都更换新的放映设备也是值得的。

“改变人们的习惯和颠覆一种文化是非常难的,我的好奇心的确是有点旺盛,但是我已经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当他拍《断背山》的时候,很多人劝他的演员,拍这部戏就是葬送自己的演员生涯,结果他的四位演员获得了三个奥斯卡演技提名,当他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部小说太难银幕化了,这是自讨苦吃,然后他拿到了第二座小金人。

现在,几乎没有人对李安说“不可能”三个字。对于《半场无战事》,想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好戏还在后面》:“Vous n‘avez encore rien vu(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我是晓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少60帧

的电影在影院播放,回答问题前先举个例子。

据说大导演卡梅隆也大力推进电影的60帧拍摄规格,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更高的帧数能带来更好的3D效果。观众更喜欢看。

为什么至今没有普及,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其实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原来24帧拍的电影,用了60帧之后胶片都要用多一倍多,加上后期特效在制作渲染的时候,渲染时间增多一倍。放映的设备也要更新换代,也是阻碍新制式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很多导演不愿意冒险用60帧是因为据说帧率太高会太有现场感,反而失去了在影院看大片的感觉。

高帧画面之下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布景有多假,因为高帧数能避免运动所造成的画面模糊,尤其是在3D之下会大幅减少频闪,就是说能让观众看清楚快速运动物体的细节。同时也能清晰的看到演员化妆的细节。那体验感就不用说了

拍摄一部高帧率电影,并不是换一套摄像机的事,因为高帧率带来丰富的细节,拍摄、打光、化妆、表演等环节都要重新开始摸索,后期还有处理 几乎3倍于 24 帧电影的素材,剧组人员要更加努力工作,制作成本当然也随之增加。

拍摄的帧数提升之后,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光有高速拍摄的设备还不够,还需要有高速播放的设备。高帧数的影片,影院也需要更新器材,每秒60格的拍摄,需要有每秒60格的播放,否则在24帧的器材上无法正常播放,这个器材费用也是相当高。

总结下,所有成本的增加都会体现在票价上,你会为这些电影的流畅感多花钱买票莫

也有一种阴谋论者认为高帧率电影,实际上是某个投机取巧的道德水准极低的导演及其一群帮凶炒作出来的损人利己的。大家认为呢

因为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影院都是30帧的播放器,60帧的很少,150帧播放的更是只有美国那几家大影院,帧又叫刷新率,为什么60帧和120帧播放电影的电影院这么少呢?

其一:因为30帧拍摄播放电影已经在全球很普遍的了,就像Windows电脑一样,你出一个更好的电脑操作系统,但是市场已经被Windows占据了,想要取代需要很久的时间,拍摄60帧电影成本也相对昂贵,你拍摄的60帧电影在全球大部分影院还达不到60帧的效果,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其二:60帧电影的优点是画面更佳的流畅,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接触过60帧的电影,或者说,压根就分辨不出来它二者的区别,人们眼睛可以分辨的刷新率在200-300之间,30-60-120帧越高,人们的眼睛的工作量也越大,看的越久,带来的疲惫感也就越大,这也导致了,本来接触了120帧的电影的人,却被眼睛疲劳劝退

其三:网络普及率,如果说电影院里60帧电影很少,网上的电影资源相对也更少,是大众了解的比较少,电视机厂家出一款刷新率高的电视机,大众也不会去买单

总结,30帧电影和60帧电影就好像 汽车 的乞丐版和高配版一样,一个是够用,一个是体验

我是影视大公社,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下面就你的问题我发表一些我的看法。从业内人士的一些说法来说,首先是技术问题,电影界并不存在全片补帧的操作,那我们假设有,要怎么补帧呢?你觉得能像普通人在电脑上开个AE装个Twixtor随便调调参数就能做到的吗?肯定不是啊,电影工业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和普通的视频工作者日常接触到的完全不一样,剧本不是随便写写就能开拍的,摄影不是按下开始按钮就能拍的,剪辑不是把素材导入软件就可以开始拼素材的,调色和特效也不是拿过xml就可以直接往上加效果的,如果电影工业中有补帧这个环节,那一定是非常复杂的流程和技术。而且补帧技术依赖的是计算机软件(不同方法的补帧依赖的具体原理不同),目前的补帧软件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电影工业水平(这里说的是“工业水平”而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专业水平”),

就算是业余工作者,也会选择适合补帧和不适合补帧的镜头,有些镜头就是不适合补帧,或者说补出来就是一坨花屏果冻,在软件基础达不到的情况下,再厉害的“补帧师”也没法做到全片完美补帧,而电影工业是不可能允许“补帧”果冻这种低级问题出现的,即使剧组自己不重视,不在乎,也绝对过不了电影审查(是的,电影审查不止是政治审查,还有技术审查,不过普通观众并不关心技术审查)

其次是成本问题,前面说了补帧如果要加入电影工业环节,也肯定是非常复杂的流程,要有专业的“补帧师”来操作,即使技术达标,补完一部电影上千个镜头上百分钟要花多少钱?多少人力?多少时间?而且不光是补帧这个操作要钱,后期渲染也是要钱的,不仅渲染要钱,调色和特效的工作量也是要增加的,24帧补成60帧,成本翻了好几倍,这些钱加起来绝对不比调色和特效的钱少,所以说题主说的“这个操作成本极低”就是个臆想的结论,根本不成立。有这闲钱我干嘛不直接拍摄的时候拍60帧?太贵了,所以导演们遵循着能看就看的原则



你的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很少以60帧拍摄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60帧的影片画面流畅,更加清晰。但是有一部分人生理上无法适应,看的时间稍长会头晕。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成本高,普通的24帧影片每秒的画面只有24张,60帧的则有每秒60张,对制作人的设备要求更高,制作时间也大大延长。若是科幻电影,特效是很烧钱的,而60帧的特效要比24帧多一倍还要多,成本爬坡式的增长,这也是阻碍60帧影片普及的最大原因。

谢谢 希望能帮到你~

你好,我是老徐。60帧的电影很少,因为从拍摄到后期,成本都相对很大

视频比特率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图像质量视觉效果可以提高名线,增加帧数可以提高到60帧以上,尤其是25/30帧的图像质量比特率至少需要提高2倍,YouTube的60帧比特率是否高了2倍?4k25帧和1080p60帧会选择其中一个吗?目前,60多个屏幕144,240多种屏幕颜色δ e是性价比,考虑到图像质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帧数的提高。

参考艺术速度限制

4k 5966 kbps 3840 x 2160 25 fps

1080p 2327 kbps 1920 x 1080 25 fps

720p 1247 kbps 1280 x 72025 fps

高清 590 kbps 896 x 504 25 fps

流畅 330kbps 640x6025fps

这是2018年12月的数据。要升级到60帧,需要将图像质量速度提高近一倍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5g还可以将互联网视频帧速率提高到60。您正在查看的数据72帧再次是分数,帧速率使视觉感觉慢得多。VR视频保留在VR中,具有更高的帧数、更高的 游戏 和对帧速率的追求。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追求下一个图像质量,追求帧速率,现在平面视频、 游戏 已经开始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并要求图像质量,VR尚未满足最低帧速率要求。

一、每秒拍摄图片张数不同;

60帧/秒每秒钟拍摄60张图片,30帧/秒每秒钟拍摄30张图片。

二、画面流畅度同;

60帧/秒画面细节更丰富。帧数越高画面越流畅。 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像,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因此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

三、同一时间下的视频内存大小不同。

帧数 (fps) 越高,所显示的动作就会越流畅,文件大小越大。拍摄视频时60帧/秒视频内存大于30帧/秒视频内存

因为人眼一般用24帧或者25帧就可以感觉到很流畅的效果,60帧虽然更加流畅,但是人眼时间看久之后会觉得很累,因为60帧超过了人眼处理的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60帧视频时虽然很流畅,但是又觉得很假的原因。回答满意希望可以给个赞和关注哦,个人日常分享数码评测,欢迎来主页看一看。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21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96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300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15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8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61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