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电影城
㈠ 青山恋电影是在大历什么地方拍的
电影《青山恋》在福建省顺昌县(原建西县)大历公社下坑和洋敦之间的大坪伐木场的洋敦林区拍摄的,但有一少部分在万木林(现属建瓯房道)拍摄
㈡ 大历十才子是哪几位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2)大历电影城扩展阅读:
大历十才子诗词:
1、卢纶《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译文:军人在行军的途中,经常患病,住宿下来又没有粮吃,只得忍饥挨饿。在这万里归乡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生病之际,头发蓬乱,宿在古城哀吟,身上的创伤被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2、夏侯审《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译文: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像在梦中航行。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历十才子
㈢ 我在佛山西南,要去南海影视城,请问怎样赶车
佛山旅游专线2路 06:00-19:45 每15分钟一班。石湾尾班:18:30。
南海区公共汽车222路 06:00-19:00 每20分钟一班。
南海区公共汽车238路 06:15-19:45 每30分钟一班。
南海区公共汽车244路 06:30-18:30 每15分钟一班。
南海区公共汽车254路 06:30-17:40 每40分钟一班。
南海区公共汽车256路 06:00-18:40 每20分钟一班。
南海区公共汽车259路 06:00-19:30 每30分钟一班。
同城网上写的,虽然不是我自己写的
但也很全面,可以给我分吗?
另外这个网站还可以订到南海影视城的门票的
是到景区支付的,很方便,很安全
㈣ 哪家电影院离狮山大学城比较近附近有没有
离狮山大学城比较近的电影院有三家:大沥新都会六楼、大沥步行街大地数字影院。
三水广场大地数字影院。
㈤ 《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是什么意思表达什么
《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是什么意思?表达什么?——答:“汉”是朝代名,指“汉朝”,在《寒食》古诗中是借指当时的唐朝。因为作者是唐朝人,为了避讳,用前朝汉的皇宫来借指当时的皇宫。
㈥ 大历十才子的风雨飘摇的江湖实际上折射出帝国没落前的余晖吗
公元766年,在郭子仪李光弼诸将的努力下安史之乱平息,唐代宗李豫改元大历,即大历元年。公元779年,受命于危乱之际的唐代宗李豫驾崩,太子李适继承帝位为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
在公元766年-公元779年间即大历年间,李端、卢纶等人先后登入诗坛,他们才华横溢,志趣相投,或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或凭吊胜迹、忆古思今,且都屡有佳作,名重一时,为陷入沉寂的大唐诗坛注入了几许青春的力量。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这十个年轻人,风流倜傥,相互唱和,于是继二王三曹四杰七贤之后中国文化史上又迎来了“大历十才子”。
有一群这样出色的年轻人活跃于诗坛,真是我们后人的幸运。尽管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等人的生卒年月不甚详细,但资料还是有一些,他们留下的诗也多一些。最遗憾的是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吉中孚,对于他们我们知之甚少。
后来的事更体现了他高超的情商——在眼见朝中无可为时,他转身去了边塞,参军了。
这一去,大唐少了位政客,多了位边塞诗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前辈杨炯的这句诗他应该是读过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千古绝唱想必他也一定背的滚瓜烂熟。胸中藏着前辈们智慧结晶的卢纶,一踏入边塞,眼界更宽,格局更大,境界更阔,意境更深,气势更猛,心中的艺术才华也迸射而出,言语简练中隐隐约约透露出几许盛唐的气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诗中的场景,宛如电影一般,至今读来都栩栩如生。这诗中的气势,力透纸背,更给我们以虎虎生威之感。聊聊数字竟能达如此艺术功效?非大诗人不能为之!
作为十才子的带头大哥,就凭这两首诗,卢纶已经当之无愧。况且《塞下曲》可不止两首,他也不止仅有《塞下曲》。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这首题为《逢病军人》的诗也许更能展现卢纶的才华。二十八个字,写尽饥、寒、疲、病、伤,更揭示出社会的痛处和底层军人的不幸。
谁才是病的?令人深思,有杜甫遗风。这首诗也常常让我想起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一词,清苦哀怨,为家为国,伟哉!
㈦ 上绕万年县有电影城吗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á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心神凄凉,使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
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着名文学家(还可以称之为哲学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
《永州八记》。
2、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3、 篁(huáng)竹:竹林
4、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碰击的响声,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使动用法,使...鸣。心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尤其、格外。冽,冷。(“冽”意为清澈)
6、 全石以为底:潭底是一整块石头。
7、 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8、 为坻(chí):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9、 屿:小岛。
10、 嵁(kān):不平的岩石。
11、 翠蔓:翠绿的藤蔓。
12、 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13、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14、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悬空游动,没有什么凭借。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5、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下,向下。澈 ,穿过,透过。
16、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17、 俶(chù)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8、 翕(xī)忽:轻快疾速的样子。
1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游蛇那样蜿蜒前行,忽隐忽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见。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0、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势,形状。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21、 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22、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悄,寂静。怆,悲伤
23、 以:因为。
24、 清:凄清,冷清清。
25、 居,停留。
26、 去,离开。
27、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8、 龚古:作者的朋友。
29、 宗玄:作者的堂弟。
30、 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
31、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中心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愤懑难平的心情和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散文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与韩愈、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着。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着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家世
在北朝时,柳氏是着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着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3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在玄宗天宝末曾做过太常博士,安史之乱后又继续为官,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着名的士族范阳卢姓,但家道早已没落。她生有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两个女儿分别配山东崔氏、河东裴氏,都是没落的旧士族。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早年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贞元元年(785),柳镇到江西做官。在这以后一段时间,柳宗元随父亲宦游,到过南至长沙、北至九江的广大地区。这段经历使柳宗元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从这以后,他已经开始参与社交,结纳友朋,并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少年受到人们的重视[注:刘禹锡《河东先生集序》“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见《柳宗元集》附录]。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他九岁那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爆发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诱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成德镇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谋继袭,得到河北其它两镇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支持,企图确立藩镇世袭传子制度。新继位的唐德宗不同意,四镇就联合起兵反抗朝廷。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今湖北武昌)。但由于夏口是一个军事要冲,这时又成为李希烈叛军与官军激烈争夺的目标。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可知他信奉的是传统的儒学,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刻板、不达世务的儒生。他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他还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李益对他很推崇。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仕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永州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67岁)。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
㈧ 石景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北京石景山游乐园
北京石景山游乐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距天安门15公里,一线地铁和多条公交线直达园区。有大、中型游艺项目100余项,目前是亚洲游艺项目最多的主题乐园。
2、石景山八大处公园
八大处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丰厚的佛教寺庙园林和距市中心最近的现代都市山林。八座古刹分别创建于唐宋元明各朝,经历代重修,迄今古建筑群仍保存完好。
3、灵光寺
灵光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是一座1200多年历史的佛家古刹。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
4、石景山法海寺
石景山法海寺介绍及高清壁画图片鉴赏,法海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尤其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壁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北京灵光寺供奉之佛牙舍利
灵光寺所供奉之佛牙确为佛陀涅盘后存留世间的两颗佛牙之一,极为珍贵。1955年在中国佛教界倡议与中国政府支持下,将舍利迎至北京广济寺供奉。
㈨ 叶法善的大历钟
大历钟,作为唐朝文物一直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像这样可馆藏的大件文物在武义文物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它保存在桃溪镇延福寺。因为武义建县于唐天授二年,历史文化也往往以此为渊薮。现在人们提及有关的历史名望人物,常常是唐朝的越国公叶法善;诗《夜宿武阳川》也是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徐镃及仓部堰等。在此之前,古邑武义除东晋镇南将军阮孚避居明招山等之外,即使还有,也尚待挖掘发现。当然,大历钟除了铸造工艺、铭文和历史的研究,现代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已很难显示。但作为厘清历史的真实与传说故事之类的混淆,或权当历史钩沉,是值得一提的。
民国之前的旧方志曾经记载:铜钟,相传叶法善所铸。(叶法善)命其徒曰:吾去三日后尔方可鸣。师去弥日,徒窃扣之,声震,地居人警骇。师遂还以剑划之,少止,及其所至之地而已。根据诸如此类的“出处”,民间杜撰和口头流传不少有关大历钟的故事。有的说:钟铸成之后,叶法善吩咐徒弟
说:我要去松阳卯山,三天后你们才可以鸣钟。谁知他才走到柴头岭(位于原竹客与四都两乡交界),徒弟好奇,偷着敲响了铜钟。叶法善闻钟声而长叹,骂徒弟不听话,迅速飞往冲真观,拔剑朝铜钟一挥,钟声才住止。原来铜钟有灵,如果三天后鸣钟,叶法善已走得很远,钟声就可以传到他到达之地,可眼下只能传到柴头岭为止。又有传说:他是取草鞋击钟,钟声乃止,所以铜钟上至今“剑痕鞋印犹存”。有民间故事说:宣阳观建成后,来观里拜神求道的人日益增多,加上其他游客和道士,往往有几百人吃饭。人多事杂,为了便于规定食宿、讲道和关门开门的时间等,叶法善去松阳卯山讨来一口八百斤重的铜钟。叶法善有法术,只用雨伞把柄套上钟纽,就把大铜钟背了回来。其他传说还有叶法善在某某地方炼丹、铸钟等等。至今这般那般,不一而足。
历史事实是:铜钟铸于唐朝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故名“大历钟”。而叶法善105岁解化归天,时间在开元八年六月三日午时。前后相差58年,就是说叶法善死后58年才铸成大历钟!可惜铜钟上的铸字已饱经沧桑,如今有的很难辨认。只好根据民国《宣平县志·古迹》记载,和县文物馆的资料考证,宣阳观钟款,即大历钟铭文,才清楚如下:
维唐大历十二年岁次丁己正月甲寅朔廿五戊寅宣阳观奉为国王圣化普及道俗存亡敬造洪钟一口用铜一千五百斤奏敕置观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道士叶法善摄刺史贾岌县令李冲市承郑保道率化众缘道士郑通灵郑国清吴灵岳吴升玄周法慈叶道游叶朗清吴惠虚郑仙超叶惠光王法虚毛仙灵以上各舍十五斤都检校道门威仪紫极宫道士叶修然廿斤道士叶齐真十五斤大匠孙住葛留超舍铜卅斤主郑徳宝戴公训夫妻吴徳怀夫妻×檀越郑王卿舍十五斤郑怀政卅斤叶招福叶招泰叶思庭戴公之戴徳丘郑女娘郑宝盖叶待贤叶待正周光择周光遂叶庭芝叶方春俞喜娘叶光超吴怀秋陶大娘
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关于铸钟原由成因的镌记,多数内容是乐助金铜的人的姓名。其中叶法善“摄”令当时的刺史县令等人出资,并化缘筹铜,完全是一种假托,虚无之极。民国《宣平县志》为此也加了短短一句按语,字很小不明显,但已说明时间上有差错。另外还有一句自问自答:“犹载法善封爵全衔名,何也?盖道侣勒此溯元,奏敕置观,云云。”意思清楚,是说钟款写上叶法善的公卿大名,是便于上奏书,以达到铸成洪钟,置于宣阳观的目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故事传说,还是镌文遗世,并无恶意,全是为了讨个说处。只为成果,不问原因。所以也给后世带来以讹传讹的现象。
大历钟铸成后,其精湛的工艺一直让后人赞叹不已。它外型匀称端庄,厚实稳重,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乍看简素,其实复杂。自上而下有七匝箍径,拦腰环束七线宽带,中有葵状锤脐,加上多道垂竖径线,形成块状框栏。总体是细线经纬,质地光润细腻;具有道家素雅超俗、而又不失高贵的风格。可惜很难考证这钟在何处、是何人制造。
一千二百多年来,大历钟几乎一直被当成叶法善的遗物,是宣阳观的象征,让后人崇爱有加,单看历代诗文多多就可明白。如赵魏的《游冲真观观大历钟》:“巍然悬金钟,款敕大历造。道士叙官阶,唐业无乃小。摩挲发浩叹,往事忆天宝。玉鱼泣春寒,铜驼没秋草。”又如清康熙年间富阳来的宣平教谕章綎的《大历钟》:“碑题形解开元日,钟乳明镌大历年。斑驳剑痕非实録,摩挲履印亦疑传。”从诗中可以看出,那时既有人在流传“剑痕鞋印”说法,也有人在分辨它的疑窦。到了光绪十六年,湖南人贺允璠来任知县,在他的《宣平任中纪事诗》中写道:“天师道法更谁侔?殿撰文章第一流。想见当年人物盛,铜钟金榜各千秋。”诗中“殿撰文章”指宋朝嘉定癸未年,登科状元、宣平下乡人蔡仲龙的诗文。将它与大历钟并论为第一。当然,千余年来大历钟同样遭逢过无数劫难。大的就有黄巢、方腊、陶徳二、洪秀全等部属在宣平一带与朝廷官军作战,社会动乱时的遭遇。如当地志书记载:由于大历钟的精美,邻县乡民曾经合伙三四十人前往盗窃,后被发现,准备敲碎盗走,结果化大力气也只能砸掉钟的鼻纽。声震三十里,四乡之人纷纷赶来救护,盗贼窜逃。但其留下的缺憾至今令人抚触不已。清咸丰十一年战乱时,冲真观败毁,大历钟有幸被移置到隔溪遥望的愍慈寺。愍慈寺又被毁,钟被附近村民放置于郑回村内。直到冲真观兴建成了,才物归原主,百姓无不念念有词:“真是叶法善天师在天有灵!”解放后土改,僧道还俗,寺观庙宇被没收。之后,大历钟被移至柳城设在原天妃宫内的文化(馆)站内,放在电影队房边走廊的角落,用丁丁碑横拦着。但它和另一口存放在楼上左侧的大铁钟,还是挡不住顽童们的攀爬和以石乱击。八十年代初被当成县级文物,移放到桃溪延福寺,直到至今。
大历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光是作为唐代道观的产物,连名噪香港、金华等地的黄大仙祠里也不见有此类铜钟,可以肯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珍惜和保护好它,既是责任,更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