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電影喜宴的主題
『壹』 1993年上映的中國影片《喜宴》為何會被很多人喜愛
《喜宴》帶有荒誕,無厘頭的風格,將這一切籠罩在影片所涉及的同性題材與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沖突之中,通過隱忍而細膩的視角來描繪一場看似熱鬧喜慶的喜宴中隱藏的悲傷與無奈。觀看以前的影片,會發現題材非常大膽新穎,但是在這些觀眾喜愛看的桃色畫面之下,蘊含的是一個時代,是能夠引起觀眾對當下社會的一些反思與探討,是有厚度,有深度的作品。
1)整部影片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尤其是喜宴那一段,幾乎要讓我忘記這一段發生在美國,發生在一對假結婚的新人身上,無論是起鬨新人擁吻,還是挨桌敬酒,抑或是鬧洞房,簡直正如賓客台詞所說的是我們的"國粹"然而看似鬧騰喜慶的畫面,裏挾的是濃重的無奈,埋藏的是壓抑多年的欲語還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與「離經叛道」的自我意識追求相碰撞,作為觀眾的我,之所以會心情復雜,也許就是因為我居然可以同時理解碰撞雙方的心理。盡管理解並不表示贊同,但我亦深知在影片中這是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的局面。
『貳』 你怎麼看待電影《喜宴》的結局
電影《喜宴》延續了《推手》的主題,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間的沖突得到更強烈的展現。李安把婚禮,這個中國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經歷擺到了風口浪尖上。在多數中國人看來,婚姻的最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家族的延續。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結局必須是孩子的誕生。
『叄』 如何評價李安的《喜宴》這部電影
第一次看《喜宴》,還僅僅停留在熟背了李安父親三部曲之後的文藝常識才開始下手的。
對李安的樣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電影中說過一句「這是中國幾百年的性解放」的儒雅表情。還記得他說這是詮釋電影的一句台詞,不過感覺鏡頭很傻,從此再也不出演自己的作品了。
《喜宴》的成功可以說是中國在表現東西方文化交流、同性戀、黃昏戀等元素的一部電影。如果將它比喻成一個人的話,我會幻想著是一個詩一樣的儒雅男子,滿袖清風的那種。可以駕馭得了各種風格的混搭。
影片為表現外國同性戀男人與中國同性戀男人的家族封建差異,偉同父母的介入就顯得尤為有中國父輩的代表性。父親的權威,母親的柔軟與忠貞均在無形中施已了巨大的壓力。在其中一場戲中門的阻擋下,似乎也隱喻了這種新舊思想的碰撞與兩代隔閡。
片中,外國打工仔的上海女人,在三無(無父母關愛、社會關注、地位)的背景下出場,才會很容易的扮演未婚妻一職,無任何包袱。但也正是源於這種經歷,才會在遇到偉同父母後感受到了來自家的溫暖與陪伴。一開始以利益為目的的她,逐步轉變成了溫順的東方女性。
為何稱之為父親三部曲,自然和「父親」脫不了干係。偉同的父親嚴肅而偉大,他渴望了解兒子,有時以老頑童的形象在片中一傻到底,卻只為這個為自己家族傳宗接代的不孝兒子。當得知自己兒子是「彎」的時候,明顯崩潰不已,戲外觀眾也在表情中充分理解。但這種父親的高大影響是中國幾千年來從祖輩傳下來的,是重重的壓在心底里的那種,無法喘息。所以偉同的表情也總是在父親和基友之間判若兩人。
但是,無論如何,偉同和父親兩人都做了妥協。兒子在父親熟睡一幕想到了死亡,頓時感覺的恐慌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是他的一種試圖理解父親的溝通方式。而在影片最後父親的無奈離別,在經過安檢是的雙手舉起,又何嘗不是對兒子態度的一種投降?
『肆』 如何評價李安的《喜宴》這部電影
《喜宴》這部片子被定義為「劇情,喜劇,愛情,家庭。從結局看,算是幾個人皆大歡喜,該得到的都已得到,該承認的都已承認,不能接受的也必須接受,同樣,該喪失的也早已喪失。作為觀眾,卻並不覺得這是個喜劇的體驗。也許觀影時看到種種無奈,種種妥協,那種並不討喜的「喜悅」,和並不慘痛的「悲辛」,沒有大起大合,卻也如鯁在喉,讓人生出世事難料、不過如此苟且之心。
『伍』 如何從跨文化角度看電影《喜宴》
定居美國的高偉同(趙文瑄飾)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和他的戀人、一位叫西蒙(米切爾·利希藤斯坦飾)的美國男子,一起住在紐約的曼哈頓。但高偉同在台灣的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他們不斷地催促偉同快點結婚,好承繼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偉同的公寓里借住著一位來自大陸的非法女移民顧威威(金素梅飾),於是西蒙出了個讓偉同和顧威威結婚的主意。這樣一來既安撫了偉同遠在台灣的父母,又能使顧威威拿到夢寐以求的綠卡,而且還能保持西蒙和偉同之間的同居關系。這個看上去的萬全之策卻引來了更復雜的事端,偉同的父母聞知喜訊欣然來到了紐約,為兒子操辦喜事。於是各種各樣的情感糾紛、人際沖突便在一個熱鬧忙亂的中國式喜宴背後展開了。
《喜宴》以開放的西方文化為背景,用中國文化的傳統對立達到了忍俊不禁的喜劇效果,文化既是該片戲劇性張力的切入,亦也是其脈絡的延伸,被世俗難容的同志之愛與親情的點滴溫情,兩者既沖突確又找到了頗為討巧的融點,難得於那完美結局。
『陸』 如何評價李安的《喜宴》這部電影
作為一個喜歡探討倫理問題的導演,李安的這部影片在題材上延續了創作者對於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沖突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復雜的人際情感糾葛的關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鋪排也許會讓人覺得它埋藏的火葯引子足夠去炸毀一座囚禁個體幾千年的倫理建制,其間叫人咀嚼玩味的問號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問題面前所顯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顛覆任何道德價值觀的思想銳度,而是其氣定神閑的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