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角度電影羅生門的主題
1. 《羅生門》是誰的作品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羅生門》是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1915年11月發表於雜志《帝國文學》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衍生作品及影響
1950年黑澤明所拍攝,並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藪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受到此部電影影響,「羅生門」成了眾人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種現象是《竹藪中》的故事情節。
這些劇情橋段,開始廣泛用在電視劇及電影上,把矛盾逐步升華,讓劇情緊張,類似情況「法庭」、「警局」、「偵探」題材局多。
2. 羅生門的主題是什麼
《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一天,他到一個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老婦人衣衫斕縷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幹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強盜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羅生門》對於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和進入國際市場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是東方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中獲獎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為東方電影敲開了國際影壇的大門。
影片以一宗案件為背景,描寫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結尾的人性化轉折又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和對客觀真理的疑惑,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的可信,贊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積極的主題和新穎別致的結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傳奇色彩,使得《羅生門》獲得了普遍的贊譽。
3.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反映了什麼主題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真相與謊言 利益與真理。
4. 羅生門電影賞析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發表的一部精緻短篇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第十九卷「羅生門樓上遇屍記」,雖是舊題材卻賦予了新意。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
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婬盪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
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一陽一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5. 電影《羅生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人的主觀陳述是不可信的。
這是日本導演黑澤明在其名作《羅生門》中想表達的一個主題。羅生門 這部黑白電影,明確無誤的傳達了人性的黑與白,再次用事實雄辯的告訴我們:真相是不存在的。它是如此的難以表達,你只能自己斟酌琢磨,作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於普通人而言,整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實和人品,都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須知穿過重重迷霧作出事實判斷是多麼的困難,須知,知人與自知是人類終生都不能完美完成的事業。
四個版本的陳述,能相信誰?顯然,誰的都不可全相信。所以,見證了審判過程的僧人說:「如果不能信任別人,這個世界和地獄有什麼分別?」
不過,《羅生門》中也不是全然沒有溫暖。一直站在譴責者角度的樵夫,最後出現了自省,說:「我才是那個應該感到羞恥的人,我沒理解自己的靈魂。」
不僅如此,他還理解了那對未露面的父母遺棄嬰兒的苦衷,並抱起了被遺棄的嬰兒。
於是,心地單純的僧人說,感謝你,讓我恢復了對人類靈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