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愛洛伊絲電影是哪年的
『壹』 《新愛洛依絲》的故事梗概是什麼大致內容,急!
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教師。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甘願自動消失。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系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溫,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旅並爾結拆纖跡婚。但聖豎做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貳』 新愛洛伊絲佳句
1.盧梭的《新愛洛綺絲》
盧梭《新愛洛綺絲》(1761)寶貴的認識價值;它是愛情小說,可又別同一般。和盧梭那些振聾發聵的啟蒙論著一樣.這部小說在揭示「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兩性之間的感情關系」方面、表現了愛情受到封建勢力摧殘時的純與真,不俗不卑,情操高尚,促人清心明目,具有深刻的啟蒙性質。
《新愛洛綺絲》書名的全稱是《尤麗,或新愛洛綺絲——阿爾卑斯山麓下一個小城市中兩個居民所寫的情書》,它是盧梭著名的書信體小說。
愛洛綺絲本是法國12世紀時的一位美麗而鍾情的少女,她與老師、哲學家阿貝拉爾相愛而釀成悲劇;啟蒙思想家盧梭,借用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推陳出新,展現出他那個時代的新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尤麗與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師聖·普樂相愛甚篤,尤麗的父親卻出於封建的等級偏見,以聖·普樂的出身不配而從中攔阻,終於迫使尤麗含恨死去。書名在愛洛綺絲的名字前冠以「新」字,題意含蓄,透露出作者對封建罪惡的強烈憤怒。人們只要把尤麗的悲劇與昔日的愛洛綺絲悲劇兩相對照,便可深入—步地領會這部作品的反封建主題:時代,已由中古前進到18世紀的啟蒙時期;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卻舊迭新換,戕害人間正當感情的封建偏見和家長制依然悠意橫行。盧梭感到反封建的任務時不我待,新的「新愛洛綺絲」悲劇再也不能重演。
《新愛洛綺絲》採用書信體格式來展開悲劇主人公的命運,相互通信的除尤麗和聖·普樂外,還有尤麗後來迫嫁的丈夫德·沃爾瑪、禪碰尤麗的表姐克雷爾、殲世聖·普樂的好朋友英國爵士愛德華等人。說來是件憾事,這部書信體小說的全部譯本目前很難看到;《外國文學作品選》中節選的《離別》和《游湖》(題目為編者所加),是《新愛洛綺絲》所有書信中最著名的兩封情書。信中集中描寫尤麗和聖·普樂這一對戀人純真而熾熱的感情,歷來為人們所珍視。
2.《新愛洛伊絲主要內容是什麼
《新愛洛伊絲》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盧梭(1712-1778年)在文學史上奠定其地位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它借用12世紀青年女子愛洛伊絲與她的老師阿略卜的真實愛情故事,描寫了貴族小姐尤麗和她的家庭教師聖•普樂之間的愛情悲劇。普樂是個平民知識分子,在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天長日久,與學生尤麗小姐產生了愛情。
可僅僅因為他的出身,尤麗的父親不一樣意這門婚事,普樂不得不離去,尤麗也被迫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貴族。多年後,普樂又被請來任尤麗子女的家庭教師。
兩人再度相逢,感情和義務使雙方處於痛苦的矛盾之中,最後尤麗在這種痛苦中死去。小說人物集中,情節簡單而曲折有致。
所採用的書信體裁便於抒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讓人物盡情傾吐自己的內心情感、矛盾和心靈上的創傷。整個作品飽含反封建的激情,又充滿感傷情調,猶如一首優美的抒情詩3在描寫人物內心世界時,盧梭加人了許多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開創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3.為什麼說《新愛洛伊絲》是18世紀最重要的小說
藝術特色
盧梭(本書作者)曾指出《新愛洛伊絲》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題材的簡單和中心思想的連貫。」
這部作品主要用五個朋友相互間的通信這一單純的手法構成,緊緊圍繞朱麗、聖普樂、沃爾瑪三個人物的友誼和婚戀這一中心主題來展開情節,竟將全部內容有機的糅進主人公們的故事中去,故能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人物,又讓讀者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運上,懸念迭出,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梭的文藝創作強調歌頌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純潔感情的特點。在《新愛洛伊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編輯本段]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
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
古典主義文學描寫感情是為了譴責感情,而這里卻是為了肯定它、抒發它、謳歌它。
要了解更多,推薦樓主去這里看一下
4.《新愛洛依絲》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聖普樂當了貴族小姐朱麗和她的表妹克萊爾的家庭氏襲肢教師。
不久,朱麗和聖普樂相愛了,但遭到她父親的反對,因為他已經將她許給了俄國貴族沃爾瑪。聖普樂甘願自動消失。
朱麗在父親的懇求下結了婚,成為賢妻良母,她把自己與聖普樂得關系坦誠地告訴了丈夫,得到沃爾瑪的理解,他邀請聖普樂回到克拉朗。
聖普樂周遊了世界,6年後重新見到朱麗,他雖然想同朱麗鴛夢重溫,但朱麗沒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兒子,染病不起,臨死時希望聖普樂照顧她的一家,並與克萊爾結婚。但聖普樂答應照顧她的家人,卻拒絕和克萊爾結婚。
5.為什麼說《新愛洛伊絲》是18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小說
它具有反封建意義,它是一去爭取不到愛情自由、被封建門第觀念葬送的愛情理想的悲歌。
盧梭對愛情的熱烈謳歌,也是以往的小說中不曾有過的。盧梭認為愛情和道德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調和、可以相容的。兩位主人公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愛美德,這是一種嶄新的道德,與違反人行的舊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愛,自尊而又愛他人,尊重他人。
對自然的贊頌是《新愛洛伊絲》得又一個重大特點,也是對文學創作的一大貢獻。盧梭寫出了大自然對人們心靈產生的影響。
《新愛洛伊絲》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還是一部哲理小說,其中包含了盧梭的重要思想,無論是教育觀點、文藝觀點、農村經濟、社會平等的思想、宗教觀點,還是園藝、決斗、自殺,小說都有多觸及,甚至進行長篇議論。
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
第一次飽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
古典主義文學描寫感情是為了譴責感情,而這里卻是為了肯定它、抒發它、謳歌它。
『叄』 盧梭的生平簡介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父親依薩克·盧梭是新教教徒、鍾表匠,母親蘇珊·盧梭,本名蘇珊·貝爾納,出生於牧師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之後,盧梭由姑姑撫養。
1722年,盧梭的父親和人發生糾紛,逃往裡昂避難。盧梭寄居舅舅家,後與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爾西埃牧師家,學習古典語文、繪圖、數學。
1724年,與表兄回到日內瓦舅舅家。1725年,在馬斯隆先生處打雜。在雕刻匠杜康曼處當學徒,養成偷竊的惡習,閱讀大量雜亂的書籍。1728年16歲從雕刻匠家逃跑,漫遊數日,在安納西結識華倫夫人。從安納西經歷七八天的旅行到達都靈,在都靈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當僕役。在維爾塞里斯伯爵夫人家當僕役,偷一條絲帶,並誣陷一個女僕。
1730年,護送勒·麥特爾逃難到里昂,在麥特爾犯病的時候離開他。送麥爾賽菜小姐去弗賴堡。與麥特爾先生前往裡昂,在洛桑當音樂教師。盧梭不懂樂譜卻給人教音樂,自稱是巴黎人。期間有短暫旅行,常到樹林散步給一位希臘主教當隨從,從弗賴堡經伯爾尼到索勒爾,得到資助去巴黎。在巴黎做軍官的隨從。
1732年,輾轉回到尚貝里華倫夫人處,做土地測量工作,自學數學沉漫於音樂當中,結識音樂愛好者,教授音樂,大量閱讀學術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為華倫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諧相處。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幫華倫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葯。1737年,因化學實驗雙眼受傷,到沙爾麥特村養病。他享受鄉村生活,享受愛情,並專心鑽研學問,閱讀洛克、笛卡爾等人的哲學著作。
1740年,到里昂馬布利神父家當家庭教師,結識孔狄亞克。1742年,在巴黎科學院提出《新樂譜記譜法》,未被接受。將《新樂譜記譜法》改寫成為《現代音樂論》並出版。結識狄德羅和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在盧森堡公園背維吉爾和讓·巴蒂斯特·盧梭的詩,往返於劇院和咖啡館之間。進入杜賓夫人的沙龍,向杜賓夫人求愛被拒。學習化學。
1743年,寫成歌劇《風雅的繆斯》,以教音樂、抄樂譜為生。到威尼斯法國大使館,給蒙太居伯爵當秘書。1744年,與蒙太居伯爵吵翻,離開大使館。回到巴黎,仍舊以抄樂譜為生。1745年,結識戴菜絲·瓦瑟,並與之同居。結識伏爾泰(1694-1778年),幫助修改他的歌劇《拉米爾的慶祝會》,他對歌劇的修改卻沒有得到承認。1747年,到都渣伏好靈寫成喜劇《冒失的婚約》、詩劇《西爾維的幽徑》等。1748年,結識霍爾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烏德托夫人。
1749年,為狄德羅、達朗貝爾撰寫《網路全書》的音樂部分。狄德羅因發表《論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獄。盧梭設法營救狄德羅。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科學與藝術》,該文得到狄德羅的賞識。
1750年,應征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獲第戎學院獎金,盧梭聲名鵲起,卻因《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和眾多文人筆戰。疾病纏身,改變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樂譜謀生,過獨立而清貧的生活。
1752年,歌劇《鄉村卜師》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後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並賜給他一項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迴避,遭到普追的譴責。《鄉村卜師》後來曾多次上演,但盧梭從中獲益很少。
1753年,到聖日耳曼短期旅行,為應征第戎學院徵文而寫《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4年,與果佛古爾、瓦瑟去日內瓦。受到日內瓦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恢復日內瓦公民權,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論》。後選取其中一部分出版為《社會契約論》。因厭惡頻繁的社交生活,經常到樹林里散步。
1756年,與瓦瑟遷往退隱廬,退隱廬是埃皮奈夫人的房產,盧梭在退隱廬期間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資助。盧梭在退隱廬生活將近兩年,盡管無法完全避免交際,他還是很享受這種孤獨廳穗寧靜的鄉村生活的。
1757年,因與鳥德托夫人戀愛一事,和狄德羅、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鬧翻。寫《新愛洛伊絲》,沉漫在對故事情節的幻想之中。准備寫《愛彌兒》。年底搬出退隱廬,遷至蒙莫朗西。盧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盧森堡夫婦的資助和龐護,直到《愛彌兒》一書出版為止。
1761年,《新愛洛伊絲》出版,受如鉛到女性讀者的熱捧。盧森堡元帥去世。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法國法院對盧梭發出逮捕令,查禁他的書。在《愛彌兒》出版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盧梭漸漸感到氣氛不對,但他認為自己是正直無辜的,因而並不慌張。巴黎大主教畢蒙對《愛彌兒》發出禁令,接著,巴黎高等法院也發出禁令,並下令追捕盧梭。
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盧校直在逃難。在各種迫害、譴責甚至是密探的監視下生活,盧梭變得敏感多疑,以致後來不斷懷疑身邊的人要謀害他盧梭隻身從巴黎逃至日內瓦,日內瓦當局焚燒《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並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魯士轄內納沙泰爾,和瓦瑟居住於莫蒂埃。結識喬治·吉斯元帥。接受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但拒絕接受國王的饋贈。取得納沙泰爾公民權,放棄日內瓦公民權。出版《致畢蒙教皇書》,抗議教會當局對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書簡》,責問日內瓦當局。科西嘉解放運動領袖德·布達福柯邀請盧梭為科西嘉起草憲法。
1765年,《科西嘉憲法草案》出版。謝絕普魯士國王的年金遷居伯爾尼的聖皮埃爾島,瓦瑟搬來和他同住。在享受幾個月寧靜的隱居生活之後,盧校再次遭到驅逐。盧梭的《山中書簡》和伏爾泰的《哲學辭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燒。潛回巴黎。
1766年,在大衛·休謨的帶領下,與瓦瑟前往英國休謨家避難,後與大衛·休謨發生沖突。後前往英國武通。編寫《植物學術語詞典》。寫作《懺悔錄》第一卷。盧梭寫作《懺悔錄》的目的,與其說是要懺悔,不如說是辯護。在逃難的四年中,盧梭經歷種種迫害、誣蔑和攻擊,他感覺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與瓦瑟正式結婚。到格勒諾布爾進行植物學考察,和植物學家通信。以抄寫樂譜為生。1769年,遷居布戈市農場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寫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謄寫樂譜和作曲,准備寫《對話錄》。參加植物學家儒錫葉領導的採集標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讀《懺悔錄》,後因埃皮奈夫人的請求,朗誦會被禁止。應波蘭威爾豪斯基伯爵的邀請,寫《對波蘭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計劃的考察》。1774年,結識生物學家拉馬克。1775年,未經盧梭同意,他的歌劇《匹克馬梁》在法蘭西歌劇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國友人幫他領取英王喬治三世賜給他的年金。誤解英國友人,化名勒努,潛回法國加萊。《音樂辭典》出版。
1776年,完成《對話錄》,想放在聖母院的祭壇上,未能成功。寫《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未竟。在散步時被馬車撞傷。
1777年,健康惡化,停止抄寫樂譜。生計困難。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爾默農維爾庄園。羅伯斯庇爾慕名來訪。病逝於愛隆美爾鎮,葬於愛隆美爾鎮,1794年靈柩遷往巴黎國葬所。
(3)新愛洛伊絲電影是哪年的擴展閱讀
盧梭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專制的精神影響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傳統,他的文學創作也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同樣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許多作家。
盧梭反歸自然、崇尚自我、張揚情感的思想,直接導致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許多詩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響,就連歌德、雨果、喬治·桑、托爾斯泰都無一例外地聲稱是盧梭的門徒。
『肆』 為什麼18、19世紀的小說都愛以「法國」和「英國」為題材或背景(比如說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啊之類的~~~)
主要是著名的文學都是那個時期的,所以我們了解的也多是那個時期的,然我們誤以為18、19世紀的小說都愛以「法國」和「英國」為題材或背景。
但其實也是那個時期的背景有關。
一、產生背景
(一)政治經濟基礎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並且鼓舞了歐洲的許多國家加速了反封建的進程。但是革命後出現的局面卻並非人們所期望的。在法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雖已確立,資本主義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其政權形式和政治體制頻繁更迭,各階層的社會地位也多次變遷,因此,社會矛盾極其復雜和尖銳;在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的矛盾,勞資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德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使得資本主義雖然有所發展,但整個國家仍然處於分裂和落後的狀態;在俄國,統治階級對內殘酷剝削和壓迫人民,對外進行擴張,並且鎮壓法國革命和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國內農民革命風起雲涌,革命貴族十二月黨人也舉行了起義……法國大革命後的歐洲現實引起了人們普遍失望的情緒,浪漫主義由此而產生。
(二)思想理論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也同浪漫主義文學關系密切。在當時,德國的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哲學十分流行,他們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天才、靈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從而對浪漫主義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感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但不主張政治斗爭,幻想通過階級調和、階級互愛來代替社會斗爭,消滅階級對立,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他們的思想對浪漫主義否定現實、憧憬未來提供了思想基礎。
(三)文學基礎
浪漫主義的產生有其堅實的文學基礎。法國作家盧梭崇尚自然,主張個性解放、自由想像、直抒胸臆,寫下了著名的小說《新愛洛伊絲》;英國的感傷主義文學強調感情的力量,同情農民的貧困,詛咒炫耀門第和權勢的人,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緒;德國的歌德提出「古典詩和浪漫詩的概念」,認為古典詩和浪漫詩的基本區別是客觀和主觀的區別,而席勒也闡述了「素樸的詩」(古典主義)和「感傷的詩」(浪漫主義)的區別在於「盡可能完美地模仿現實」和「把現實提高到理想」……這些都對浪漫主義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主要特徵
浪漫主義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的政治經濟基礎、思想理論基礎和文學基礎的詩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一)偏重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個人情感
黑格爾曾經說過:「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亦即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浪漫主義作家由於不滿現實,將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質生活相對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來表現主觀理想。他們進行創作時往往不是根據客觀存在的現實,而是根據自己內心世界的感受來寫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話來說,浪漫主義詩人是「透過自己心靈的棱鏡」來看待生活的。因此,他們感到古典主義所宣揚的理性對詩歌創作是一種束縛,於是將情感、想像和創作自由放在首位,強調「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華茲華斯),是「對理想真理的探索」(喬治?桑)。
(二)歌頌大自然,詛咒城市文明
資本主義發展物質文明的結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業化,這種現象令浪漫主義感到十分厭惡,他們響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將現實的「丑」和大自然的「美」來對比,極力謳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壯美。大自然在他們的眼中是無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難所,因此常常作為精神的某種象徵而出現,寄託著浪漫主義作家對現實的詛咒和對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三)重視民間文學
浪漫主義作家認為民間文學沒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繼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想像豐富、感情真摯、語言淳樸、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點,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同時也有利於喚起被壓迫民族的覺醒,因此他們對民謠和民間傳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內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鑒,對浪漫主義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為了打破古典主義文學日益顯現出的僵化與沉悶,浪漫主義作家喜歡選取古代或異域的題材,通過對比、誇張、巧合的手法,描述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脫俗的人物形象,以達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這一點在雨果的創作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三、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
(一)德國文學
18世紀末,浪漫主義文學最先出現在德國。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一般分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後期浪漫派三個階段。
1789年,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與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雜志,宣傳浪漫主義的理論綱領,由此形成了一個以他們為核心的文學中心,史稱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們提倡個性解放、創作自由,主張「詩人要憑興之所至,不受任何狹隘規律約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諾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萊奧波爾德?封?哈登貝格,是浪漫派理論的主要實踐者。他的代表作《夜頌》(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詩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戀的未婚妻和他篤愛的哥哥幾乎同時病逝之後寫成的,詩人處在精神危機之中,只能在主觀幻想中尋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了德國,一些浪漫派十分關注民族的命運,他們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隱士報》,並致力於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稱後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後期浪漫派詩人的主要代表是阿爾尼姆(1781—1831)、布侖坦諾(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爾尼姆和布倫坦諾共同編輯寫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倆共同編寫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為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後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像力豐富,擅長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誕的色彩,後世的許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愛倫?坡、波德萊爾等都受到過他的影響。代表作《小查克斯》寫的是一個醜陋的侏儒靠著三根魔發到處招搖撞騙,最後終於垮台的故事,對當時的德國現實作了犀利的諷刺。
沙米索既是詩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話體小說《彼得?史勒密奇遇記》(又譯《影子的故事》)寫的是貧窮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賣自己的影子給魔鬼,換得一個能夠獲得財富的幸福袋,結果不僅沒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煩惱,最後,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雙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響下開始走上創作道路的,他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詩歌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時期的重要詩人。他早期的詩歌創作以抒情詩為主,代表作為《歌集》,主要抒寫愛情帶來的歡樂和痛苦以及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感情真摯、意境優美,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詩被作曲家譜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廣為傳唱,如《乘著歌聲的翅膀》、《羅累萊》、《你好比一朵鮮花》等。政治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將詩人1843年在漢堡的所見所聞以夢幻的形式表達出來,揭露和諷刺了德國的專制制度,同時也表達出對人類前途的希望。
(二)英國文學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其主要成就體現在詩歌方面,先驅人物是彭斯和布萊克。第一代浪漫主義的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柯爾律治(1772—1834)和騷塞(1774—1843)。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城市文明毀滅了人類天性,造成爾虞我詐和自私傾軋,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復人與人之間的純朴關系,使社會健康發展。因此他們隱居於英國西北部的湖區,謳歌平凡、古樸的農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寫神秘離奇的情節和異國風光。1798年,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謠集》,這本集子的出版標志著華茲華斯詩歌創作已趨成熟。1880年該書再版時,華茲華斯寫了一篇序言,系統地闡述了他們對詩歌的主張。這部詩集和這篇序言從詩歌的實踐到理論,開創了英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新時代。在序言中,華茲華斯認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這種感情又是「經過在寧靜中追憶的」。詩的內容應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詩的語言在運用時要能給普通事物以「想像力的色澤」,詩人應當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衛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
在詩歌創作上,華茲華斯實踐著他的理論。他的詩大多歌詠自然,語言質朴無華,意境清新深遠,形象生動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賦》、《序曲》、《不朽的徵兆》、《孤獨的收割女》、《杜鵑頌》等。
柯爾律治的詩作不多,主要有長詩《古舟子詠》、《克里斯特貝爾》和《忽必烈汗》,其特點是節奏鮮明,情感跌宕起伏,想像力豐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詠》(又譯《老水手謠》)是柯爾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長詩。詩中講三位青年應約參加婚禮,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聽他講自己航海的經歷。老水手說他的船一開始順利航行,後遇到濃霧飛雪,一隻信天翁給他們帶來了平安,而老水手卻在一種不可解的沖動下射死了這只吉祥鳥,於是大自然開始懲罰他們,南風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極度的乾渴中,這時,老水手看見一條船的殘骸駛來,上有兩位女子骰子賭輸贏,一個是「死亡」,一個是「死中生」,結果「死中生」贏了,她要下了老水手,於是別的水手都死了,唯獨他活了下來,老水手感動於神的憐憫,為美麗而快樂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覺醒來之後發現露水和雨水都降臨了,死去的同伴們忽然能站起來操作,船兒又順利前進。不過後來又經歷了一次曲折,贖罪的過程才完結。最後,老水手告戒婚禮客:「熱愛一切大小生命,祈禱才有效力。」青年聽後,無心赴宴,他變得「更嚴肅,也更聰明了」這首長詩主題深刻,在道德、宗教、藝術、心理、環保等方面給讀者以啟示。
1817年,柯爾律治發表了關於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著作《文學生涯》,在這本書中,他強調了想像的作用,認為「詩的天才以良知為軀體,幻想為服飾,行動為生命,想像為靈魂。想像與幻想的區別在於:「想像是一切人類知覺的活力與原物力」,是一種重新創造,而「幻想實際上只不過是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種回憶。」 優秀的詩人才有想像力,普通的詩人只有幻想。這些理論對英國浪漫主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英國第二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是拜倫(1788—1824)、雪萊(1792—1822)和濟慈(1795—1821),他們的詩歌對其他各國的浪漫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波西?比希?雪萊是英國浪漫主義的卓越詩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詩作語言樸素、想像豐富、音韻和諧,抒情性強,大多以自然、愛情和政治自由為題材,在詩中,他追求純潔高尚的愛情,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支持婦女解放運動,憧憬著一個充滿光明與自由的理想社會。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風頌》、《致雲雀》、《麥布女王》、《伊斯蘭起義》等,而最能體現其思想精髓的當屬《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該詩劇分四幕,寫的是為人類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懲罰,被綁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後來冥王擊敗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羅米修斯獲得自由,整個世界沐浴在一片愛的曙光中。雪萊在浪漫主義理論上也有所建樹,他的文藝思想主要體現在《伊斯蘭起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欽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長篇論文《詩辯》(1821)中,在西方文藝理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濟慈(1795—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嚮往古代希臘文化,幻想在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慰。他的詩歌形象生動、想像豐富,具有鮮明的色彩感和立體感,滲透出對自由的熱愛,對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臘古翁頌》、《夜鶯頌》、《秋頌》等,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抒發了詩人對美的嚮往。丁尼生、布朗寧、王爾德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受到過濟慈詩歌的影響,我國現代詩人徐志摩、聞一多亦是他的追隨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詩人,同時也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他同彭斯一樣熱愛蘇格蘭的民間文學,於1802至1803年間編印了三卷《蘇格蘭邊區民謠》。他的長篇敘事詩主要以蘇格蘭的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為題材,代表作為《瑪密恩》(1808)。他的歷史小說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將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有機地結合起來,溶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為一爐,對後世的許多作家,如薩克雷、狄更斯、雨果、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等都產生過影響,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達沃德》(1823)。
(三)法國文學
法國的浪漫主義形成於1820年左右,其先驅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達爾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國湖畔派詩人為師,斯達爾夫人則以德國文學為楷模,分別將英、德浪漫氣質引入法國,在德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1801)的問世,標志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阿達拉愛上了青年夏克達,但是由於阿達拉是基督教徒,夏克達是異教徒,他們不能結合,最後,為了不背叛上帝,阿達拉服毒自殺,臨死前她叮囑愛人日後要皈依基督教,並約定死後在天國相見。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說《勒內》是《阿達拉》的續篇,寫的是法國貴族青年勒內剛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家人都嫌棄他,只有姐姐亞美麗和他相依為命。後來,姐姐又堅決要求出家修行。當勒內送她進修道院落發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來,她對弟弟產生了愛情,因此兩人必須分手。從此勒內孑然一身,孤獨憂郁,到處漫遊,曾經遠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尋找安慰,最後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歸宿。這部作品發表後影響很大,憂郁被稱為勒內式的「世紀病」,因此勒內是歐洲文學第一個表現出「世紀病」特徵的浪漫主義「英雄」的形象。
斯塔爾夫人的論著《論文學》(1800)和《論德國》(1813)為法國的浪漫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兩部著作中,她分析了文學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確立了社會學文學批評的方法,開啟了法國實證主義文學批評的傳統。她將歐洲文學明確劃分為南方文學與北方文學兩大類: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諸國文學和路易十四時代的法蘭西文學屬於南方文學;英國、德國、丹麥和瑞典的文學則列入北方文學。在這里,南方文學與北方文學是作為古典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同義語出現的。通過對兩種文學的比較,她態度鮮明地贊美北方文學是「土生土長的文學」,是有「無窮無盡的靈感源泉」的文學,是「唯一可以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文學」,對法國浪漫主義最終戰勝古典主義,走上歷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的兩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黛爾芬》(1802)和《柯麗娜》(1807)描述的是才華出眾、追求個性解放與愛情幸福的女性被社會偏見吞噬的悲劇命運,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了她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善寫愛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篇之作。另一位詩人阿爾弗雷?德?維尼(1797—1863)以寫哲理詩著稱。他的《古今詩集》(1826—1837)、《命運集》(1864)宣揚孤傲堅韌的精神,表現出不滿現實、悲天憫人的思想。在他的後期詩作里,對未來的憧憬處處可見。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也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戲劇家、小說家。他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1827),成為浪漫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詳見專節)
喬治?桑是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她感情豐富,熱愛大自然,喜歡用理想主義的目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特別是在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後,她的小說更是充滿了詩情畫意,閃耀著樂觀、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愛蘿》(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國文學
19世紀初,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應運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被譽為俄國第一位抒情詩人,他的詩歌受感傷主義思潮的影響,充滿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對俄國詩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發揮了重大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把俄國浪漫主義文學引上了為人民解放運動服務的道路,創作了大量富於革命激情和愛國、民主情緒的政治抒情詩。他們的創作從民歌中吸取營養,常借歷史人物和民間傳奇抒發自己的獻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理想。30年代,萊蒙托夫繼承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創作出一系列譴責專制暴政,追求個性解放的詩篇,如長篇敘事詩《童僧》(1839)和《惡魔》(1829—1841)。在小說《當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繼奧涅金之後的第二個多餘人形象畢喬林。
(五)東歐文學
在德、英、法首先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迅速傳播到歐洲各國,終於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全歐性文學思潮。在東歐,浪漫主義的興起與19世紀初蓬勃開展的民族復興、民族解放運動有密切聯系,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和鮮明的民族色彩,出現了以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他們的詩歌不但具有鮮明的愛國民主思想傾向,而且富於民族特色和民間文學色彩,生活氣息濃厚,抒情性強,在歐洲浪漫主義文學中別開生面。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先人祭》第三部抨擊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殺,揭露波蘭貴族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頌揚了愛國志士的頑強鬥志。裴多菲的敘事詩《雅諾什勇士》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與愛情》是詩人歌頌自由的最強音,在世界各國人民中代代相傳。
『伍』 盧梭代表作
盧梭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創作的哲學著作,1755年4月初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亂羨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2、《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唯肢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3、《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指陪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其思想對後世許多教育家都有啟發和影響。
4、《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自傳。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5、《新愛洛伊絲》是18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它主要描寫的是平民青年聖普樂與貴族小姐朱莉之間悲慘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