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德國新電影起點的標志

德國新電影起點的標志

發布時間: 2023-05-28 12:52:05

1. 歐洲電影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足以讓任何一個資深影迷和電影工作者都為之興奮的產品,它系統地闡述在過去100多年裡,電影藝術在歐洲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開拓的過程,按照地域的劃分系統性地對歐洲主要各國在電影藝術上的發展做了一個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給觀眾講述了電影藝術在1895年誕生的過程,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珍貴片段都被收錄其中。第二集講述的則是瑞典的電影,瑞典作為北歐最為重要的電影藝術發展國家,曾經誕生了伯格曼等著名大導演,但誰又曾想到,他們也經歷過電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電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會真正讓瑞典電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則來到了法斯賓德、文德斯等的故鄉德國,早期的表現主義電影正是從那裡誕生而來,成為德國電影的標志之一。新浪潮運動的發源地法國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詳細介紹了法國電影工業在戰爭後的復甦與巨大先導性,其中選用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電影片段。第五集則帶領我們來到了英國,這個發明出特寫鏡頭和蒙太奇技術的歐洲文化大國卻在一戰以後開始沒落,被其他歐洲國家趕超,但它並沒有氣餒,一直以其獨特的古典意韻在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在第六集里我們將詳細看到有聲電影工業對電影發展歷史的影響。

《歐洲電影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p2q28MiYpZATz5QC1Nq5ew

?pwd=qkgf 提取碼:qkgf

2. 德國新電影的起源

談論新德國電影也許還是應該從著名的「奧伯豪森宣言」談起。
1962年,來自慕尼黑的26個大都從拍攝短片開始走上影壇的電影導演、攝影師和製片人,帶著一紙宣言來到國際短片電影節所在地奧伯豪森,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他們對60年代的美國電影和德國商業片表示出不滿,宣稱要「創立新德國電影」,提出了「奧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內容有「因循守舊的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使我們所擯棄的思想立場喪失了經濟基礎」;「正如在其它國家那樣,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准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舊的電影已經死亡,我們相信新的電影」。宣言標志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此後,德國青年電影創作者拍攝出了在國際上產生影響的、至今仍有意義的作品。

3.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發展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唯凳國青年電影董事會亮李,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敬山遲。

4.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是什麼

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三次電影運動,它們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運動)(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4)德國新電影起點的標志擴展閱讀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5.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

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頌仔伍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戚改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 *** 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野或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 *** 》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

6. 外國電影史中技術主義的流變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仔塵宏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P> ●法國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念冊》均是這類兄基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P>

●第三電影Third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7. 求德國電影特徵

德國人善拍帶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戰爭反思片」,對於前者,我看過並不多,比如《羅拉快跑》、《柏林蒼穹下》等等。
60年代中期,德國電影事業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即推出了「新的
德國電影」。一些比較年輕的導演拍攝出形式上令人注目的、一部分還是針砭時弊的故事片,
從而聲譽鵲起。不過,大多數新的德國電影還是難得與觀眾見面。其原因在於各個影片出租公司偏愛美國電影。然而,這同德國電影本身的特點也有關系。多數德國電影以揭露社會矛盾為題材,節奏緩慢,視角獨特。他們更注重與引導人們思考,而不是以緊張的情節引人入勝。
新的德國電影最常見的體裁往往是納粹時代發生的事及其後果;還有當今德國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但這些又可以追溯到納粹時期

8. 二戰時期,德國電影許多少年

30年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期,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德國電影也陷入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老慶兆此時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現了大量的淺薄娛樂片。戰後逃避心理還導致一些美化德國歷史、描繪一戰中德國的英雄表現等試圖重塑民族信心的電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這種題材逐步僵化,演變成了「電影一律」。這種創作的轉向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nacui佔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優秀的電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電影創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無生機,前景黯淡。此時占據電影市場的是喜劇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
04 二戰後電影發差兄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年,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的電影也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直至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
西德電影
原電影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德。因此西德電影發展初期比較困難,電影的創作主要集中對戰爭的回憶。
1948年,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行業開始出新的發展契侍租機。政府為了刺激電影發展,配給電影導演資金支持,並於1951年設立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一時期,西德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於戰爭沒有深度表現的「廢墟電影」轉向「鄉土電影」、戰爭片、英雄史詩片、喜劇電影等。
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影片。雖有大量的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充滿了逃避現實、感傷主義,並沒有對於戰爭深刻的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了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一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創立「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的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下的產物,這批青年導演受到了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70年代以後,「新德國電影」進入了繁榮時期,成為了德國電影史中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一次黃金時期。

9. 德國電影史

01 早期電影發展(1895-1919)

發展起源

德國電影的產生和歐洲是同步的,但早期電影發展一直處於比較平緩的狀態。以政府為首,電影在德國普遍被當成是不道德的低級娛樂。

「作者電影」

1912年底,電影製作人開始拍攝由文學作品改編的「作者電影」,此處的「作者電影」並非是50年代相對於導演而言的作者導演,而是指電影劇本由作家寫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麥克斯·麥克拍攝的《另一個人》,改編自著名劇作家保羅·林道的舞台劇。「作者電影」的出現雖然逐步擺脫觀眾對於電影是低俗文化的負面認知,但卻因為精英文化沒有收獲多少票房,1914年之後,這種和文學戲劇結親的電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戰」的影響

戰爭期間,政府認為外國進口電影有反德內容,於1916年頒布法令禁止外國電影進口。這反而刺激了德國本土電影的發展,使德國在一戰期間成為重要的電影國之一。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世界電影史中重要的表現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政治動盪、經濟蕭條,人們生活困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面對殘酷現實,許多藝術家創造了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電影 即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主要特徵: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題材為主

                帶有風格強烈的打光              —  呈現戰爭的殘酷

                戲劇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國戰後危機結束,政治環境變得相對穩定,表現主義作為一個風行一時的流派,逐漸走向尾聲。但它在漫長的德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德國室內劇

室內劇電影是2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室內劇電影促進了德國電影敘事方法和攝影技術的革新。

主要特徵:狹小的拍攝環境

                  「三一律」的原則(地點、時間、情節被嚴格限定住)

                  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刻畫

                  悲劇為主,避免誇張,嚴肅平緩


03 有聲電影初期(1929-1945)

戰後低迷

30年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期,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德國電影也陷入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此時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現了大量的淺薄娛樂片。戰後逃避心理還導致一些美化德國歷史、描繪一戰中德國的英雄表現等試圖重塑民族信心的電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這種題材逐步僵化,演變成了「電影一律」。這種創作的轉向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nacui佔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優秀的電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電影創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無生機,前景黯淡。此時占據電影市場的是喜劇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


04 二戰後電影發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年,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的電影也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直至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

西德電影

原電影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德。因此西德電影發展初期比較困難,電影的創作主要集中對戰爭的回憶。

1948年,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行業開始出新的發展契機。政府為了刺激電影發展,配給電影導演資金支持,並於1951年設立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一時期,西德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於戰爭沒有深度表現的「廢墟電影」轉向「鄉土電影」、戰爭片、英雄史詩片、喜劇電影等。

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影片。雖有大量的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充滿了逃避現實、感傷主義,並沒有對於戰爭深刻的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了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一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創立「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的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下的產物,這批青年導演受到了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70年代以後,「新德國電影」進入了繁榮時期,成為了德國電影史中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一次黃金時期。

新德國電影

題材、敘事結構、風格等有很大創新

重視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        — 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

貼合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                  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融合統一

新德國電影徹徹底底打破了「德國是一個沒有電影的國家」的諷刺,並使德國電影在20世紀世界影壇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東德電影

戰後東德擁有原德國的大部分電影工業資源。在蘇聯的統治下,東德當時只有一家電影壟斷企業(德發公司),其他製片廠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發公司拍攝的影片是關於歷史的反思,主要是對納粹的控訴,但是隨著國家政治的逐步收緊,1950年,影片強制被要求表達對新國家的擁護。電影的任務是教育觀眾,呼籲大家一起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在這樣的環境中,電影的創作備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影片。

70年代,出現了大量反映個人日常生活問題的影片。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兩德統一。德發公司開始私有化。


05 走向獨立創作時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國電影佔領了歐洲電影市場,德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都被美國控制著,德國的電影發展較為低迷。

90年代後期,德國電影展現出了新的潛力。德國新生代導演們逐漸成為德國電影的主要創作力量。他們的作品更有創造性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他們的作品裡包含大量的新技術應用。

進入21世紀後,歷史題材成為創作的主要題材,代表作《再見列寧》、《帝國的毀滅》、《何處是我家》、《竊聽風暴》、《伯納德行動》等。德國電影在新世紀以來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進入了一個「復興」的發展階段。

10.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文件,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8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6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44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3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1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0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76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