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國電影的歷史影響嗎
A. 德國電影史
01 早期電影發展(1895-1919)
發展起源
德國電影的產生和歐洲是同步的,但早期電影發展一直處於比較平緩的狀態。以政府為首,電影在德國普遍被當成是不道德的低級娛樂。
「作者電影」
1912年底,電影製作人開始拍攝由文學作品改編的「作者電影」,此處的「作者電影」並非是50年代相對於導演而言的作者導演,而是指電影劇本由作家寫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麥克斯·麥克拍攝的《另一個人》,改編自著名劇作家保羅·林道的舞台劇。「作者電影」的出現雖然逐步擺脫觀眾對於電影是低俗文化的負面認知,但卻因為精英文化沒有收獲多少票房,1914年之後,這種和文學戲劇結親的電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戰」的影響
戰爭期間,政府認為外國進口電影有反德內容,於1916年頒布法令禁止外國電影進口。這反而刺激了德國本土電影的發展,使德國在一戰期間成為重要的電影國之一。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世界電影史中重要的表現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政治動盪、經濟蕭條,人們生活困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面對殘酷現實,許多藝術家創造了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電影 即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主要特徵: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題材為主
帶有風格強烈的打光 — 呈現戰爭的殘酷
戲劇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國戰後危機結束,政治環境變得相對穩定,表現主義作為一個風行一時的流派,逐漸走向尾聲。但它在漫長的德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德國室內劇
室內劇電影是2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室內劇電影促進了德國電影敘事方法和攝影技術的革新。
主要特徵:狹小的拍攝環境
「三一律」的原則(地點、時間、情節被嚴格限定住)
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刻畫
悲劇為主,避免誇張,嚴肅平緩
03 有聲電影初期(1929-1945)
戰後低迷
30年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期,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德國電影也陷入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此時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現了大量的淺薄娛樂片。戰後逃避心理還導致一些美化德國歷史、描繪一戰中德國的英雄表現等試圖重塑民族信心的電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這種題材逐步僵化,演變成了「電影一律」。這種創作的轉向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nacui佔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優秀的電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電影創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無生機,前景黯淡。此時占據電影市場的是喜劇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
04 二戰後電影發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年,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的電影也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直至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
西德電影
原電影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德。因此西德電影發展初期比較困難,電影的創作主要集中對戰爭的回憶。
1948年,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行業開始出新的發展契機。政府為了刺激電影發展,配給電影導演資金支持,並於1951年設立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一時期,西德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於戰爭沒有深度表現的「廢墟電影」轉向「鄉土電影」、戰爭片、英雄史詩片、喜劇電影等。
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影片。雖有大量的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充滿了逃避現實、感傷主義,並沒有對於戰爭深刻的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了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一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創立「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的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下的產物,這批青年導演受到了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70年代以後,「新德國電影」進入了繁榮時期,成為了德國電影史中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一次黃金時期。
新德國電影
題材、敘事結構、風格等有很大創新
重視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 — 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
貼合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 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融合統一
新德國電影徹徹底底打破了「德國是一個沒有電影的國家」的諷刺,並使德國電影在20世紀世界影壇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東德電影
戰後東德擁有原德國的大部分電影工業資源。在蘇聯的統治下,東德當時只有一家電影壟斷企業(德發公司),其他製片廠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發公司拍攝的影片是關於歷史的反思,主要是對納粹的控訴,但是隨著國家政治的逐步收緊,1950年,影片強制被要求表達對新國家的擁護。電影的任務是教育觀眾,呼籲大家一起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在這樣的環境中,電影的創作備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影片。
70年代,出現了大量反映個人日常生活問題的影片。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兩德統一。德發公司開始私有化。
05 走向獨立創作時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國電影佔領了歐洲電影市場,德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都被美國控制著,德國的電影發展較為低迷。
90年代後期,德國電影展現出了新的潛力。德國新生代導演們逐漸成為德國電影的主要創作力量。他們的作品更有創造性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他們的作品裡包含大量的新技術應用。
進入21世紀後,歷史題材成為創作的主要題材,代表作《再見列寧》、《帝國的毀滅》、《何處是我家》、《竊聽風暴》、《伯納德行動》等。德國電影在新世紀以來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進入了一個「復興」的發展階段。
B. 1949-1966外國電影發生過什麼
一、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新現實主義:是義大利導演維斯康蒂於 1942年最早提出的。一年後,巴巴在羅馬的《電影》雜志上發表了「新現實主義宣言」,掀起了規模較大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其特點是:
(1)題材現實性;
(2)非職業演員演出;
(3)外景拍攝。
2.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它們要求紀實主義地表現現實生活和斗爭,在內容和題材上有明顯的社會性。
(2)它們反對虛構的情節和人為的戲劇結構,主張進行實地觀察,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運,從而展示社會生活風貌。
(3)它們拒絕傳統的表演規范,反對明星制,聘用非職業演員。
(4)它們基本上採用外景拍攝。
3.新現實主義電影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1)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一開始,電影評論界就缺乏更高的理論綱領作為指導。
(2)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在運動一開始還只是鬆散的反法西斯的「統一陣線」。
(3)新現實主義電影只注重生活實景,不注重刻畫人,表現較為膚淺,調子比較低沉,使觀眾感到厭煩。
二、法國新浪潮
1.新浪潮運動:產生於 1958年,活躍者是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刊物中的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特呂弗、戈達爾。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的渣灶風格」的影片。
2.「新浪潮」電影(轉入後期),通稱為(「左岸派」)。因為他們中的一批人員住在法國塞納河的左岸,故稱「左岸派」。
3.新浪潮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1)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傷。代表作有:戈達爾的《喘息》又譯為《精疲力盡》,特呂弗的《四百下》。
(2)主張表現人的下意識活動,即人的性生活和性解放,影片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3)在表現手法上,新浪潮電影節奏有快有慢,慢的幾乎停止不動。
三、新德國電影學派
1.新德國電影運動:六十年代初,正當法國新浪潮電影走向衰落的時候,在聯邦德國掀起了新德國電影運動,一批年輕的新德國電影學派崛起。他們的電影在各個國際電影節上連連獲獎,引起了世界觀眾的注目。他們宣言的基本原則是:「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如仿扮的電影語言」,並要創立「新德國電影」。代表作有:法斯賓德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施倫道夫的《鐵皮鼓》。
四、崛起的日本電影
1.黑澤明的《羅生門》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了大獎,它為日本電影敲開了世界電影大門。
2.80年代以來,日本電影的特點是什麼?
(1)描寫貧困的主題。(2)創作女性題材的影片。(3)拍攝喜劇風格的影片。
3.論述黑澤明的《羅生門》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
(一)黑澤明是日本著名的電影大師,被西方譽為「黑澤天皇」,也被人們稱為「男性藝術家」。
(二)黑澤明的影片具有十分強烈的影像感,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代表作有《羅生門》、《七武士》、《影子武士》、《亂》等。
(三)1.《羅生大棚門》是1951年日本第一部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影片,1952年又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它為日本電影登上世界影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2(1)運用多視角的方法敘述一個驚人的故事。從強盜、妻子、武士、賣柴人的供詞,來講述故事,用多視角敘述故事的創傷技巧。
(2)運用了快速攝影法。
(3)成功地運用了一個移動鏡頭切入另一個移動鏡頭的獨特技巧。
C. 歐洲電影史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足以讓任何一個資深影迷和電影工作者都為之興奮的產品,它系統地闡述在過去100多年裡,電影藝術在歐洲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開拓的過程,按照地域的劃分系統性地對歐洲主要各國在電影藝術上的發展做了一個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給觀眾講述了電影藝術在1895年誕生的過程,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珍貴片段都被收錄其中。第二集講述的則是瑞典的電影,瑞典作為北歐最為重要的電影藝術發展國家,曾經誕生了伯格曼等著名大導演,但誰又曾想到,他們也經歷過電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電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會真正讓瑞典電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則來到了法斯賓德、文德斯等的故鄉德國,早期的表現主義電影正是從那裡誕生而來,成為德國電影的標志之一。新浪潮運動的發源地法國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詳細介紹了法國電影工業在戰爭後的復甦與巨大先導性,其中選用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電影片段。第五集則帶領我們來到了英國,這個發明出特寫鏡頭和蒙太奇技術的歐洲文化大國卻在一戰以後開始沒落,被其他歐洲國家趕超,但它並沒有氣餒,一直以其獨特的古典意韻在世界電影中獨樹一幟。在第六集里我們將詳細看到有聲電影工業對電影發展歷史的影響。
《歐洲電影史》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p2q28MiYpZATz5QC1Nq5ew
D. 新德國電影 名詞解釋 精簡70字以內
「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勃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更多內容參考《新德國電影的美學成就》
E. 德國新電影的介紹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F.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發展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唯凳國青年電影董事會亮李,集資500萬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里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敬山遲。
G.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對美國電影的影響
使得美國從德國電影界挖走不少不少電影人才。
1、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不僅作為早的德國民族電影創作流派和階段深遠影響著這個國家的電影發展,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電影來說,表現主義電影的洪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美國從德國電影界挖走了大批優秀的電影人才,保羅·萊尼於1928年遠走大洋彼岸,拍攝了《笑人》。康拉德·維特、卡爾·弗勞因等著名的演員和導演也來到陸碧了好萊塢。不僅如此,他們在美國的創作的活動也影響了美國電影人,30年代的恐怖片、強盜片以及此後出現的黑色片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甚至是運用特殊光效的技術追求也有著表現主義電影深深的烙印。
2、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友悉圓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好塌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H. 德國新電影的起源
談論新德國電影也許還是應該從著名的「奧伯豪森宣言」談起。
1962年,來自慕尼黑的26個大都從拍攝短片開始走上影壇的電影導演、攝影師和製片人,帶著一紙宣言來到國際短片電影節所在地奧伯豪森,參加第八屆國際電影節。他們對60年代的美國電影和德國商業片表示出不滿,宣稱要「創立新德國電影」,提出了「奧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內容有「因循守舊的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使我們所擯棄的思想立場喪失了經濟基礎」;「正如在其它國家那樣,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准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舊的電影已經死亡,我們相信新的電影」。宣言標志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此後,德國青年電影創作者拍攝出了在國際上產生影響的、至今仍有意義的作品。
I. 二戰時期,德國電影許多少年
30年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期,整個世界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德國電影也陷入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老慶兆此時大多數電影創作者陷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現了大量的淺薄娛樂片。戰後逃避心理還導致一些美化德國歷史、描繪一戰中德國的英雄表現等試圖重塑民族信心的電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這種題材逐步僵化,演變成了「電影一律」。這種創作的轉向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nacui佔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優秀的電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電影創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無生機,前景黯淡。此時占據電影市場的是喜劇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
04 二戰後電影發差兄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年,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個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的電影也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直至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
西德電影
原電影資源大多集中在東德。因此西德電影發展初期比較困難,電影的創作主要集中對戰爭的回憶。
1948年,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行業開始出新的發展契侍租機。政府為了刺激電影發展,配給電影導演資金支持,並於1951年設立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一時期,西德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於戰爭沒有深度表現的「廢墟電影」轉向「鄉土電影」、戰爭片、英雄史詩片、喜劇電影等。
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影片。雖有大量的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充滿了逃避現實、感傷主義,並沒有對於戰爭深刻的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了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一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創立「新德國電影」。新德國電影的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下的產物,這批青年導演受到了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70年代以後,「新德國電影」進入了繁榮時期,成為了德國電影史中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一次黃金時期。
J. 新德國電影運動的詳細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沖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制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性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盡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