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主題審美
1. 電影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哪4種
影視藝術是多片種,多形式的藝術,一般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四大類,而每一類別又有多種形式.不同的片種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審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審美特徵,這些特徵是:
(1)直觀視象性.
影視藝術主要提供的是由銀幕或屏幕所顯示的直觀視覺形象,"看"是影視觀眾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視藝術所要表現的一切東西,包括思想,情感,夢幻等等,都應該轉化為可見的視覺形象,為了不破壞"可見性",人物對話語言(比起戲劇)都應壓縮,高度精練.這是因為影視藝術是與攝影分不開的,而攝像機所處理和完成的僅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經改動的客觀物象和經過選擇,加工,改造過的物象),即影視藝術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實紀錄,因而,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才明確地指出"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電影的存在是由於畫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於電影的視覺特性絕對要比電影作為思想或文學容器的性質更為重要."
影視藝術所展示的直觀視象,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世界到精神活動,人們能見到的一切,以及人們難以或不可能見到的,都能用畫面的形象來表現.例如,它能將內心活動具象化,可以通過外在物象的變化來反映(如天旋地轉,可以用房屋,樹木等的旋轉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現(如《魂斷藍橋》中的經典性鏡頭——女主人公在火車站突遇男主人公時的長達幾秒鍾的面部大特寫).即使是潛意識,它也能用畫面形象來表現,如伯格曼②導演的《野草莓》,費里尼導演的《8》等,在這方面都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使它更易於被接受和理解,易於超越國界和民族,因而,讓·愛潑斯坦才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即它是一種"象形符號"式的國際語言.
(2)幻覺逼真性.
銀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種"影子",一種"幻相",這些形象所組織構造出來的具有統一性的時空,也是一種幻覺,但是它們卻都具有高度的真實感.影視藝術是以視覺形象的逼真性為生命的,它無法容忍對自己的本性——視覺可信性的絲毫破壞.正如巴贊所說:"電影中的幻景與戲劇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觀眾默許的假定性為依據,相反,它是以表現給觀眾的事物的不可剝奪的真實性為依據的".
比起其他藝術,這種幻覺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優勢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態,它擁有繪畫和雕塑所失去的運動,音樂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戲劇的時空局限,把文學形象轉化為直接可觀的形象.雖然,銀幕在瞬間給觀眾展示的是世界的一個片斷,但它卻能使人信服這個片斷是與世界的其他部分聯為一體的.銀幕不是畫框,而是窗戶,是將事件的局部展示給觀眾的窗戶.影視空間不像繪畫空間和舞台空間那樣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產生,存在的.
影視藝術的幻覺逼真性來自攝影的本性——客觀物質視象的復現.繪畫細致地描繪出事物的原貌,但它們卻不具有攝影那樣使我們相信原物確實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視的幻覺逼真性還來自於影視藝術家的努力,來自他們自覺地按照這一特性來進行創作.例如,鏡頭的組接,就要根據人們觀察外在世界的習慣,按照視覺邏輯來進行.而演員,為了逼真性,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如電影《甘地傳》的主角為了逼真性,甚至絕食數日,使形體和精神體驗更接近原型,來滿足觀眾對逼真性的審美要求.影視藝術的技術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發展過程史,如寬銀幕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的視覺性質.而立體電影,以及正處於試驗階段的"有感電影","嗅覺電影"等等,把這種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時空再造性.
其他藝術也能進行時空重組,戲劇藝術更是必須再造時空,但是由於舞台和劇場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視藝術在這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自由度.攝影技術和剪輯技巧的發展,使得保持在膠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組合,實質上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特定的藝術材料中抽取出時間和空間來重新構造.這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技巧.這樣,影視藝術就能打破現實時空和上演時空的束縛,既可以集中,壓縮,又可以延伸,擴展;既可以自由地轉移,反跳,又可以靈活地跨越,並列,可以說能用心理時空代替物理時空,引導我們自由地穿越時間和空間.
影視藝術再造時空,構建起符合心理的審美空間,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兩個因果性鏡頭之間建立起一種純虛擬的空間連續關系,這種聯接的合理性通過內容的呼應而獲得.例如,在英國影片《燈塔看守人》中,一個發高燒者呼喚著他未婚妻的名字,緊接著出現的是遠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驚醒,就像聽到了他的叫聲一樣.還可以按照視線(內在的)與內心活動來進行空間組合.例如美國影片《黨同伐異》中,一個婦女雙手捧頭,然後驚愕地轉向正面,下一個鏡頭則是她關在獄中的丈夫.甚至還可以直接按照主題,理性地組接空間.例如蘇聯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從吊車上下降到工廠的大廳中,下一個鏡頭便是壕溝中的士兵低下頭…….這些組接的空間,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無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卻是合理的.而"任何電影表現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論它在物質上是否真實,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影視世界作為一種構造的時空連續體,其空間的性質與真實空間相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那麼,它重構的時間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時間的性質.在影視中,時間可以加速和放慢,幾天才能完成的花朵開放,數秒即可,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流程,卻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顯示,如子彈的射出.也可以將時間顛倒,如各種各樣的"閃回"手法,阿侖·雷乃導演的《廣島之戀》,在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定格),讓時間消失(跨越)等等.其實,影視藝術的空間重構,常常是按時間的重構來進行的,如果說繪畫和雕塑是將時間空間化,那麼影視則是將空間時間化了.
當然,影視再造時空,也不是可以無限自由的,作為藝術,它再造時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現的內容所制約,也應該符合觀眾的心理活動規律.
(4)畫面運動性.
從本質上看,電影是一門採取空間形式的時間藝術."空間形式"決定了造型性(畫面)在影視藝術的重要地位;而"時間藝術"又決定了運動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畫面運動性是影視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正是連綿不斷的運動著的畫面,給影視帶來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觀眾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國電影藝術家雷內·克萊爾說過:"如果確實存在一種電影美學的話,那麼,這種美學是在法國,在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攝影機和影片的同時誕生的.這種美學可歸結為兩個字即'運動'."可以說,沒有畫面的運動,就沒有影視藝術.
這種畫面運動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被拍攝對象自身的運動,只有影視才能完整地,真實地展示事物的運動,而影視也對運動著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其次是指包含著因攝影機的移動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所造成的運動感.所謂"攝影機的移動",不僅可以追隨正在運動著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動的背景不斷變化,這就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並非在於事物自身的運動,而是由於鏡頭的推,拉,搖,移與變焦所造成的運動的幻覺.
畫面的運動,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這種節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長鏡頭的運用所製造出來的,是將鏡頭按不同的長度(這既取決於鏡頭的實際長度,又取決於內容刺激觀眾所產生的時間延續感)和強度(景愈近,心理沖擊愈大)關系將其聯接起來而產生的.影視畫面運動的節奏,是情節發展的脈搏,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氣氛,或緊張,興奮,恐怖,喜悅,或沉悶,壓抑,傷感等,能修飾和強化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畫面運動的節奏,不僅僅是根據拍攝對象的運動速度和強度來確定,也不只是根據情節進展來確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畫面內容所激發起的觀眾的興趣的程度來確定.例如,鏡頭短,不足以展示內容的內蘊,但鏡頭冗長,就使人厭煩.如果鏡頭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時切斷,並由另一個鏡頭所替代,注意力就會不斷被抓住.因此,所謂影視藝術的節奏並不僅僅意味著抓住鏡頭的時間關系和景深的變化,更是鏡頭的延續時間和畫面的強度與他們所激起並滿足了注意力運動的一種結合.應該指出,影視藝術的配音也對節奏的形成有較大的作用.
2. 電影中的審美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是畫面和聲音兩部分
畫面:色含茄彩,布景,服裝
聲音:台詞,伴奏,音效
另外導演的鏡頭語言,故事情節,以及編排手法也可以有獨到的表達
這些的結合,會讓人談纖察對一部電影打上豎轎一個獨特的標簽
3. 結合電影影象的"物象性"特徵,談談你對電影藝術審美主體性的理解.
(這是理論!)我們教材上的電影實例好多,我打字不行。有《秋菊打官司》、《開國大典》《人到中年》、《超人》、《紅高粱》,《紅衣少女》、《野草莓》《羅生門》《遼沈戰役》《大決戰》《人生》等等。我們教材用了100多頁講這個。你自己看過什麼,就寫什麼吧。我們的教材是《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李顯傑 ,沒有推銷書,畢竟賣書我又沒錢。
(一)電影影像的審美物象性
電影影像是直觀的物質視像,電影影像與文學中的內心視像具有同樣的逼真性,但又有其不同的特性。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傳神的文學描寫,使讀者如入其境,如見其人,然而其逼真性主要通過內心視象的聯想性而達成,是古典文論所說的「傳神寫照」、「境生象外」的逼真,即以語言文字元號逼似現實物象而達到概括性的形象表現。電影影像是對現實物象的藝術復現,因而所展現的是具有審美意味的物象。在對物質對象和物體行動的表現方面,影視藝術勝過其他一切藝術,與現實距離最近,與實地經驗距離最近。即使是異常空靈、出於玄想的電影影像,也具有這種與「物象」、與「現實」、與「實地」的親近性。因此,電影作為敘述性的藝術,它的形象性問題不再是逼真不逼真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直觀動態的影像實現對某種思想、情感的反映,從而達到概括性地表現的問題[6]。機械地復制現實物象是影片缺乏藝術性的突出表現,從藝術性的要求來說,電影影像是對現實物象藝術性、創造性的復現,而不是對現實的機械復制。因此,簡要地說,電影影像的形象特性就在於其審美物象性。這意味著,電影藝術不是要以一種符號去逼似現實物象,而是要將現實物象轉化為一種藝術符號,從而達成其獨特的審美概括。因此,電影的閱讀是對「影像」的閱讀,而不是文學式的閱讀,其過程是從直觀到想像的直接轉換過程。因此可以說,審美物象性是電影影像逼真性的根基之所在。
電影影像具有「實錄現實」與「審美現實」雙重復合的特徵,電影影像對客體的反映是全部實錄的投影呈現。電影影像能原封不動地呈現客體的全貌,使得觀眾可以依託於其豐富的包孕展開其審美想像,甚至可以無視或超越於作者的主觀傾向,依電影所展現的客體生發和展開自由的聯想。[7]由具體的人、物、景、光、色、聲音等元素構成的電影影像,既作為直觀的對象,又作為有意味的符號而存在。影像作為一種符號,具有一種超出自身而指稱某種意義的功能,[8]也就是說,電影影像決不是對現實物象的機械復制,而是一種審美創造的結果。
4. (十萬火急!懸賞120分)論文:電影中的審美價值
色彩藝術在電影表現技巧中的審美價值
[摘要]本文從單色在電影視覺藝術中給人的直接感受,色彩在對比中賦予電影視覺藝術的強烈感染力以及在誇張的色彩設計中創造獨特的作品寓意,進而充分體現色彩在影視藝術中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色彩;視覺藝術;審美價值;和諧
[註:該文章轉自[中國論文服務網 www.lunwenw.com]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55327397.html
電影《赤壁》的審美價值類別及民族精神
摘要 吳宇森的《赤壁》在延續其「暴力美學」基礎上,傳遞了豐富的審美價值類型,並在追求藝術效果的同時,顛覆了過去對歷史人物的善美評判。電影《赤壁》在藝術表現上的審美價值類型,主要體現在:場景的壯美與聲效的優美,男性的陽剛與女性的陰柔,敘事的沖淡與情感的纖濃,進而指出影片顛覆過去對歷史人物的善美評判,暗合了民族精神——團結。
關鍵詞 審美價值;類型,民族精神;《赤壁》
[註:該文章轉自[中國論文服務網 www.lunwenw.com] 原文鏈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55251795.html
5. 影片的風格有哪些
1、寫實主義電影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力求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
其基本特徵是反叛傳統的歷史題材、神話與宗教主題以及所謂的英雄史詩,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其中,講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勝在讓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義電影
古典主義電影是指以古典時代為背景或具有與那個時代相似風格畫面的電影。古典主義電影代表作有《慾望之翼》、07年法國最新賣座喜劇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嗇鬼》等。
3、形式主義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6. 影視藝術具有哪些審美特徵
影視藝術作為人類所創造的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自身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形成了不同於其他藝術樣式的獨特的藝術特徵。了解和掌握這些特徵,有利於提高影視藝術審美的感悟能力。
1.動態的造型性
影視既是空間藝術,也是時間藝術,時空復合的多維結構使它不僅能夠再現運動的客體空間和這個空間中運動的一切,而且能夠創造新的銀幕(屏)時空存在,並因此使自己成為運動的物質。
2.整體的虛構性和細節的真實性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這一創作規律,一方面規定生活對藝術創作的客觀制約性,同時也規定了創作主體必須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概括。
3.情節化與故事性
故事和情節是構成敘事類作品的重要元素。著名小說家和理論家福斯特在他的《小說面面觀》中說:「我們對故事下的定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事件的敘述。情節也是事件敘述,但重點在因果關繫上。」簡單地說,故事是事件發生的過程,是作品的內容;而情節則是對內容的敘述,是故事進展的因果關系。故事離不開情節,而情節則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它並不等同於故事本身,但在具體作品中,二者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敘事的作用。故事生動的作品,其情節性則強;故事性弱化的作品,其情節性則較差。
4.藝術手段的綜合與融會
影視是綜合藝術,作為藝術殿堂里的後起之秀,它曾毫無顧忌地吮吸姊妹藝術的營養,比如,它借鑒了繪畫、照相藝術的構圖和光影,吸收了戲劇、小說的表演和敘述,又從音樂那裡學來節奏和流動……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德國電影理論家愛因漢姆稱電影為「雜種的手段」。人們說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電視更是一門雜糅眾多藝術樣式、元素的藝術新品種。對姊妹藝術的兼收並蓄、吸精納粹,使影視藝術獲得了表現生活的多種藝術手段。
7. 電影藝術的審美要素是什麼
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徵綜述
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徵。
造型藝術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絹、布、紙張。
石、金屬、木、竹等),通過塑造可視的靜態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藝術家情感的藝術形式。
它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工藝美術等具體的藝術形式。
其主要審美特徵是直觀具象性;瞬間永恆性;空間表現的差異性;凝聚的形式美。
(一)直觀具象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租則運用物質媒介在空間展示具體藝術形象的特性。
造型藝術運用物質媒介創造出的具體的藝術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感官。
這種直接具體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意蘊,把具體可視或可觸的形象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直觀的美感。
造型藝術也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某些難以顯現的無形事物,轉化為可以直觀的具體視覺形象。
(二)瞬間永恆性,是指造型藝術具有選取特定瞬間以表現永恆意義的特性。
造型藝術是靜態藝術,難以再現事物的運動發展過程,但它卻可以捕捉、選擇、提煉、固定事物發展過程中最具表現力和富於意蘊的瞬間, "寓動於靜",以"瞬間"表現"永恆"。
比如攝影藝術,攝影畫面瞬間的表達,往往抓住即將抵達 *** 之前的瞬間,給人的想像留下無窮延伸空間。
(三)空間表現的差異性,是指造型藝術各門類內部在空間表現上具有彼此不同特性。
如中西繪畫運用不同的透視方法在二維平啟型歷面上營造虛幻的三維立體空間,在西方油畫中是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則運用"散點透視"。
(四)凝聚的形式美,是指造型藝術具有在藝術形象中凝結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法則對於造型藝術各門類都具普遍性,因而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物質媒介進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著形式美的藝術符號。
形式美多種多樣的法則(如對稱、均衡、節奏、韻律、對比、比例、主從、尺度、明暗、虛實、多樣統一等)在各門類藝術的具體運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態。
比如比例的勻稱、變化的節奏韻律、明暗對比、多樣統一、虛實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則在各種門類藝術中的集中呈現。
二、表演藝術的審美特徵表。
表演藝術是以人工符號(樂音)和表情姿態符號(人體動作)通過表演創造富於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和舞蹈。
音樂和舞蹈共同的審美特徵是:抒情性和表演性;過程性和流動性;節奏感和韻律美。
(一)表演藝術的抒情性,是指音樂、舞蹈藝術,長於表現寫意,而拙於再現寫實,可以直接抒發和揭示人類的內心情感,具有強大的情感震撼力。
表演性是指音樂舞蹈藉以抒情的藝術形象,必須通過藝術家現場表演的二度創作來呈現,訴諸欣賞者的視聽感官才能最終完成。
(二)表演藝術的過程性和流動性,是指音樂作為時間藝術,舞蹈作為時空藝術,其形象構成是在時間過程中流動展現出來的,因而在反映生活和表現情感的發展變化方面更為豐富。
音樂、舞蹈展現其形象的時間是虛幻的,而表達的情感是真實的。
(三)表演藝術的節奏感是指音樂、舞蹈都以節奏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樂音、動作的有規律反復來表達感情。
節奏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則之一,對於是時間藝術的音樂和舞蹈來說,節奏更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表現手段。
藝術節奏的內涵是情感的變化,不同的節奏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從而使旋律、舞蹈具有鮮明的個性。
三、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徵:語言修辭性,形象間接性,含蓄蘊藉性。
(一)語言修辭性,是指文學中的語言,通過語言中蘊含的審美因素如語音、文法、辭格等,不僅創造出文學作品,而且本身就構成文學作品美的組成部分。
文學語言的美是通過語言修辭性體現出來的。
語言修辭性包括語音美、文法美和辭格美。
(二)形象間接性,是指語言藝術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而是要靠讀者以語言符號為中介,通過想像間接地來體味、把握和理解,然後作品的形象才能轉化為讀者頭腦中的形象。
(三)含蓄蘊藉性,是悄搜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語言符號實踐,其語言組織內部包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文學的含蓄蘊藉特點常常更充分地體現在兩種典範性形態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語言中,真實的意義被字面意義有所掩隱,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
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等,則是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語言卻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味,令讀者回味無窮。
含混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能會感到其中含蘊著多重意義,有多種"讀法"。
四、綜合的審美特徵,綜合藝術是綜合地運用多種藝術符號去創造活的形象的藝術。
主要有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
其審美特徵主要有三方面:高度的綜合性、情節的豐富性、表演的多樣性。
(一) 高度的綜合性,是指綜合藝術吸取了其他藝術的多種藝術成分,並有機融會於自己的藝術符號體系之中,使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更為豐富。
同時,電影、電視藝術的綜合性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使得自己成為新型現代藝術。
(二) 情節的豐富性。
應從藝術表現和藝術接受兩方面來理解。
綜合藝術以人物和事件組成的故事情節來展開矛盾沖突和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創作風格;同時,作為觀賞藝術,綜合藝術要為觀眾提供精彩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吸引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審美需求。
(三) 表演的多樣性。
指綜合藝術的戲劇、戲曲表演與影視表演,因各門藝術美學特性不同,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
而它們共同的美學要求是:表演要達到演員與角色的統一,體驗與體現的統一。
藝術分類並非絕對的、無條件的,相反,各門類藝術之間的界限具有非絕對性和有條件性,它們之間在審美感受、表現手段、相互匯通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有聯系,相互轉化,共同發展。
它們的審美特徵也有很多共通之處。
實現藝術通感的審美體驗,必須緊緊把握各種藝術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並通過感覺之間的相通與挪借,使這些審美特徵在各種藝術間的審美感受中相互溝通。
影視藝術的審美要素
一、畫面
畫面是電影藝術得以存在和傳播的物質基礎,是電影創作者進行藝術思維的載體,也是創作者和觀眾進行交流的媒介,離開了畫面就沒有了電影。
電影畫面具有客觀性、主觀性和運動性。
一方面,電影畫面是由攝影機所攝錄的一種客觀視像,具有客觀性。
另一方面,電影畫面又是根據導演的意圖攝錄的,是一種藝術化的素材,具有主觀性。
然而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徵是運動性。
逼真的繪畫、雕塑、攝影雖然也會給人以動感,但畢竟只是瞬間動態的凝固,沒有時間長度,也不能改變空間關系。
而我們看到的電影畫面在運動,在運動中,我們會清楚的看到,真切的感受到人物在活動,時間在流動,場景在變化,事件在發展。
畫面最基礎的是單一的畫面,它對應於電影膠片中的一個畫格。
從單一的畫面出發,一組連續的畫面構成一個鏡頭,一組不連續的鏡頭相互連接構成一個蒙太奇鏡頭,一組蒙太奇鏡頭構成電影的一個場景,可以稱之為小段落,再進而大段落,再進而組成一部電影。
電影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機到停機的過程中,一次性連續拍攝的影像畫面段落,是電影的基本單位。
一個鏡頭一般包含若干不同的畫面,從而形成電影視覺感受的豐富性、運動性,由於不同的敘事功能和表現特徵,電影鏡頭分為不同性質的若干類別。
空鏡頭,畫面里不出現人物或動物的鏡頭,又稱景物鏡頭。
景物鏡頭和前後的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具有多種意義作用,如可以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可進行時空轉換,可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可以創造意境,具有隱喻、聯想,升華的藝術效果。
在《戰艦波將金號》中,戰艦向反動軍隊開炮時,連續出現了從不同角度拍攝的三個不同姿態的石獅的空鏡頭,給人的感覺是一隻石獅怒吼著跳了起來,極富象徵意味地隱喻著人民的覺醒與抗爭。
主觀鏡頭:影片中通過某一人物的視線來觀察、表現對象的鏡頭。
這種鏡頭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視角,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和感 *** 彩。
通過放映,這種視角也被強加到觀眾身上,使觀眾暫時站在角色的地位去共同體驗、經歷、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觀眾理解人物有一定幫助。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基本上不拍她看不到的東西,讓英子按照自己的性格邏輯,按照自己對人世的理解不斷提出問題,從而以她那天真無邪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截了當地襯托出生活地丑惡和人性。
客觀鏡頭:用不參與劇情地客觀或中立地視角拍攝地鏡頭。
絕大多數影片中地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
它擔負著敘述劇情、介紹環境、刻畫人物、烘托氣氛等劇作任務和通過畫面體現風格地藝術表現功能。
觀眾可以通過客觀地敘述、描寫擴大視野,參與事件進程,理解人物。
客觀鏡頭所採取地敘事視角是全知型的,它的客觀性和中立性是就劇中人物而言的,不影響導演主觀感受的表達,反而為導演不受約束的發揮想像、完成創作意圖大開方便之門。
運動鏡頭:攝影機的運動,主要指推、拉、移、升、降等運動攝影方式,所以又稱移動攝影。
移動攝影是指將攝影機固定在軌道移動車或其他運輸工具上,或手提攝影機在機位移動中拍攝。
它並不包括被攝對象是否運動,攝影機沿縱深方向運動,叫推拉,沿水平方向運動叫橫移,沿垂直方向運動叫升降。
攝影機固定在原地,而只轉動鏡頭的拍攝方法叫搖。
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保持運動速度、方向的一致,進行跟蹤拍攝,叫跟,是移動攝影的一種特殊方式,意在強調對象在畫面中的主 *** 置。
因此,從攝影機的運動來看,鏡頭又有推、拉、跟、移鏡頭,以及綜合運動鏡頭的區分。
推鏡頭是指被攝體不動,攝影機由遠而近向主體推進的連續畫面。
被報主體的主要部分由小變大,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吸引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它可以藉助移動車向前推進拍攝而成,也可使用變焦距鏡頭,產生或急或緩的推的視覺效果,如要《法國中尉的女人》一開始,斯特里普飾演的薩拉身著黑衣獨立於遠遠伸入大海的防波堤上,四周波濤澎湃,海鷗上下翻飛,這時一個推鏡頭使薩拉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清晰,隨著薩拉那回首一瞬,畫面被推成臉部特寫,恰到好處的攝影同斯特里普的天才表演的完美結合,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薩拉的凄美與哀怨。
如《雲水謠》的片頭,畫面從波濤洶涌的大海推近到站在海里船上的男主人公秋水的小身影上,再推到秋水的臉部,成為一個臉部特寫,展現他滿臉的悲愴。
拉鏡頭則通過攝影機遠離或利用變焦鏡頭,使被攝體在畫幅中由大變小,由近變遠,從而把觀眾的注意點分散到周圍更廣闊的背景中。
在《天雲山傳奇》中,羅群與宋薇相愛,當宋薇在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考慮與羅群斷絕關系時,謝晉用了一個拉鏡頭,從寫信的宋薇拉開,空空的房子,把宋薇寫信時無限的惆悵、心靈孤獨、凄楚的呼喊,表現得淋漓盡致。
跟鏡頭的被攝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保持不變,攝影機始終保持一定距離追蹤它,從而使畫面具有一種連貫流暢的視覺效果。
如《阿甘正傳》中,幾個小朋友用小石頭砸阿甘,又騎著腳踏車去追趕他,他在路上奮力奔跑的鏡頭。
搖鏡頭是採用搖拍手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拍攝時,攝影機位置固定,通過三角架的活動底盤進行上下或左右的轉動。
搖鏡頭具有縱覽場景全貌,提示被攝體之間的關系,以及烘托情緒、渲染氣氛作用。
如《天雲山傳奇》中馮晴嵐在雪地上拉板車那場戲:風雪彌漫的曠野,馮晴嵐拉著身患重病的羅群,迎著風雪,在坎坷不平的路上艱難的走著。
謝晉在此先後交替使用了9個搖鏡頭,鏡頭一會兒從白雪皚皚的遠山搖向行進的板車,一會兒又從馮晴嵐的身影搖向風雪迷茫的遠方。
人與自然融在一起,觀眾可以從那一片銀妝素裹的世界中,感受到馮晴嵐對羅群深沉而又純潔的愛情;而馮晴嵐那塊在風雪中拂動的紅紗巾,就彷彿她那顆火紅的心,其平凡而偉大的女性美在這組鏡頭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橫移鏡頭,拍攝時鏡頭沿著水平方向左右移動,從而為觀眾展示一片廣闊的場景。
就像我們在生活中邊走邊往側面看,或坐在車里觀看車窗外的景緻一般。
綜合運動鏡頭是指在電影拍攝中,綜合運用攝影機的多種運動形式連續拍攝,習慣上也稱之為長鏡頭,它的主要特點是綜合性,既指鏡頭的綜合運動使畫面多視角,多距離的運動變化;又指鏡頭內的場景,人物,事態,內容的多種變化,從而形成一個鏡頭的完整氣氛,成為表現對象的豐富的內部語言。
在《克萊默夫婦》種,當泰德抱著從架子上摔下來德比利去找大夫是,便使用了一個包括推、拉、搖、跟、移等手法在內德綜合運動鏡頭,使敘事於自然流暢之中又富於變化,渲染出一種彷彿是生活原生態的真實氛圍,從而與本片的紀實風格相吻合。
景別:攝影機在拍攝中與被攝取對象處於不同距離或用變焦距鏡頭拍攝時畫面所容括的范圍。
景別的劃分以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為准,一般常用成人身體在畫面中顯露的部位作為標志。
特寫,是景別中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視距最近的鏡頭畫面。
一般指人物肩部以上或與此相當的景物的鏡頭。
特寫作用:突出、強調對象細部,細微動作,表現人物心理。
大於特寫的景別稱為大特寫或細部特寫。
近景,表現人物腰部以上部位及其他相當的鏡頭畫面,是電影景別中視距較近的一種,一般用來介紹人物的外貌、氣度,對人物作肖像描寫,或刻畫人物的表情和細微動作,或展示人物之間的交流,揭示人物關系。
中景指表現人體膝部以上及相應景物的鏡頭畫面,它是影片拍攝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景別,有很強的敘事功能。
在中景中,演員可以用臉部表情,形體動作進行表演,可以一個人單獨出現,也可以幾個人同時出現,展示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除外中景還可以表現一定范圍的人物背景和場景,對襯託人物、營造氣氛有一定效用。
全景,是表現人物全身或一個完整場景的鏡頭畫面,在全景中,人物可以充分活動,人物之間的關系也能得到展示,在敘事上,它帶有較強客觀性,多用來敘述劇情,提示情節的關聯。
遠景是用來表現廣闊的空間、景物、場面的畫面景別。
遠景視野寬闊,能包容很大空間內的景物、風光、人物的活動,使人、物、環境及其背景融為一體,適於表現盛大的群眾活動場面,展示事件的背景、環境的全貌,整體體感很強,除此之外,還常用於渲染環境氣氛,抒 *** 懷,創造遼闊宏大的意境。
大於遠景的景別,稱大遠景,如高空,望遠攝影等。
此外,畫面的光、影、色彩都有一定的表情達意作用。
二、聲音
電影的聲音主要包括人物聲、自然聲、音樂和畫外音。
人物聲:主要指電影中人物說話聲。
此外機器、汽車、飛機、街道、車站、碼頭的聲音也包括其中。
自然聲:指來自自然界的一切音響,包括風聲、雨聲、流水聲、動物叫聲。
電影音樂:以音樂提示角色的情感和烘托情緒。
畫外音:聲源在畫面以外的各種聲音,畫外音具有強大造型能力。
它能突破畫幅的限制,把電影的表現空間擴展到畫面之外,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和表現力。
旁白解說也屬於畫外音。
電影聲音的作用: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主題;補充延伸畫面,擴展畫面容量;渲染氣氛,表達情緒,折射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
聲音對電影來說至關重要,知名電影學者里克•阿爾特曼說過:「聲音問的是哪裡?而影像(畫面)答曰這里。
」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說:畫面呈現的是在「這里」,而聲音卻是要我們(觀眾)去追問在「哪裡」?導演基斯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等都是電影聲音運用到爐火純青的世界頂級的大師。
8. 請問世界(除中國以外)二十年代電影有什麼藝術審美特徵
●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缺含好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 形式主義 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史達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老槐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 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 法國新浪潮 New Wave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逕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伏鉛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他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 真實電影 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 第三電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 巴西新電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 德國新電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 直接電影 Direct 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9.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美學的具體內容包括:電影藝術的審美本質的審美特徵;電影藝術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及其形象描繪過程;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和電影藝術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鑒賞電影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和方法等。
電影美學是電影審美意識的抽象和升華,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電影藝術的創作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
電影美學的兩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稱技術主義)傳統;一是紀實性(或稱寫實主義)傳統。
(9)電影的主題審美擴展閱讀
電影美學的重要著作有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安德烈·巴贊的《電影是什麼?》、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的《電影的本性》、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歐納斯特·林格倫的《論電影藝術》、斯坦利·梭羅門的《電影的觀念》、馬賽爾·馬爾丹的《電影語言》、朱小豐的《現代電影美學道論》、路易斯·簡尼絲的《理解電影》。
約瑟夫·V·馬色里的《電影術的五個C》(這本講解電影攝影技術的著作實際上也講出了很多電影美學道理)、朱小豐的《電影美學》(這本書被視為最新的電影理論的巔峰著作)等等,介紹早期(20世紀60年代之前)電影美學發展的簡要情況的有亨利·阿傑爾的《電影美學概述》。
10.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主題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主題
影片地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 。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地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視覺造型特點地銀幕效果上。
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地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地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地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地主題,領會導演地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地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地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地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編導培訓影評寫作技巧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地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地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地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地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編導培訓影評寫作技巧。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地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地理解!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的、深入的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