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題意蘊
Ⅰ 《那山,那人,那狗》的影評
第一篇: 《那人那山那狗》影評——朴實之美人說朴實之美方為真諦,我想真正的美麗不需要華麗的外表,有內自外散發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綠的畫面里沒有一張不散發著這樣的朴實的美感,多遠景的鏡頭描摹這青翠的山,孤寂的郵路上演繹著一個平凡的故事。整部電影從攝影風格上來說像是追求紀實,大量的遠景來表現山,山彷彿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義的載體,承載了一個普通山間郵員的生活理念和職業理想。父親作為一個普通的郵遞員的一生在一趟護送兒子上崗的郵路過程中得以體現。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條狗,只是人換了,郵路的生命意義卻沒有消失。一條漫長、崎嶇、孤寂的郵路上,書寫了老郵員的一生和剛開始的新郵員的生命歷程,他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郵員中的一個,用朴實和敦厚的品質感動著成千山萬關注著他們的人。他們有著山一般的沉默,淳樸、不張揚,卻也有著山一樣高尚、深沉、厚重。與其說是父親陪著兒子走過一趟郵路,不如說是兒子在郵路上歷經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和父子之間心與心的交談。畫面一開始就用遠景來表現山,孤寂而美麗的山。緊接下來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對有著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彷彿只是相識,好像還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兒子照著鏡子,顯然對自己即將成為一個郵員,一個國家幹部是很認同的,可是我們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生疏和不理解。作品通過鏡頭的切換描繪出一個「距離」,父親與兒子之間的距離:父親和狗走在山間孤寂的郵路上,兒子和母親在家中的空間對立場景;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溝渠在一次郵路上獲得釋然。影片中父親與母親的相識場面的蒙太奇效果又為這條寂寞的郵路添加了一點浪漫的色彩。整部影片採用綠色為大背景和基色調。綠,一種寓意生命色彩的顏色,欣欣向榮。曾經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對那種父子間不語的感情仍然記憶猶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樣是父對於子深深地愛。狗在中國的定義是忠誠,就像是老郵員對自己有的事業的忠誠一樣,自然的與山融為一體,陪答看似簡單卻和諧統一。山、人、狗,是山承載了人的意義,是狗彰顯了人生的內蘊。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影片一直都在詮釋著這個問題,是一個人活著動力,做人處事的原則和有擔負的責任感。美麗的鄉間風景和著清新的音樂,純朴到有些憨厚的父親和略顯浮躁的兒子一起走在鄉間的郵路上!對於父親,這是一種責任的終結,裡面承載著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對於兒子,這是一種新生活的開始,送信過程中對於自身責任重要性的漸漸認可、在此過程中與從未有過心靈對話的緩亂岩父親慢慢和解乃至最終理解父親。這樣復雜的轉變發生在三天的送信過程中。鏡頭推到父親在兒子背上默默掉落的兩滴眼淚,兒子看著父親佝僂的身軀時復雜的表情,影片將這一情緒一直持續到父親在家門前看著從此踏上自己為之奉獻了一生的鄉間郵路的兒子時候的悵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緒時最後升華!侗家姑娘和倚門企盼的瞎眼老嫗,希望和責任。這是兒子以後生活道路的兩個推動點,是這條郵路承載的稱之為希望的東西,還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們亦如我們的人生,要在朴實中見唯美,真實中顯純凈。 第二篇:
因為喜歡劉燁演的電影,所以看了「那山那人那狗」,才發現居然是一部那麼令我感動的影片,只是,這份感動是淡淡的,像陽光、空氣和土地所帶給我的那樣一份深厚而平實的感動。
一條在今天這充滿浮躁與喧囂的時代顯得那麼乏味與孤獨的郵路,書寫著老郵員的一生和即將開始的、兒子的人生。在老郵員陪著兒子走過曲折而漫長的郵路、在父子倆於郵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在兒子終於讀懂了父親和這條郵路的意義時,我們,是否也在長長的郵路上讀懂了——「人生」這條路?
曲折而漫長的郵路,好像我們人生的長路。面對人生,我們常常會問:人生有意義嗎?就像老郵員的兒子無法理解和體會在孤獨的郵路上行走了一輩子的父親:這樣孤獨地走,有意思嗎?這樣只是一味付出、沒有任何回報、甚至連一封感謝信都沒有的人生,有意義嗎?——其實,這豈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詰問?這難道不是人類面對冥擾御冥上蒼所發出的詰問?——人類這樣的活著,有意義嗎?
是的,有意義嗎?
影片中的老郵員用他的人生給了我們答案:郵路本無意義,如果只為「活著」而走,它將被走的很孤獨、很乏味,而當你在郵路上灑下一路深情與摯愛,你的郵路就可以被走的很豐富、很多彩,甚而成為一條充滿愛和希望、通向愛和希望的橋梁——這樣的你,才是在生活著,而不只是活著。
是的,人生本無意義,只有用「愛」才能給人生賦予意義,只有用「情」才能將人生繪成美麗的畫卷,這樣的情與愛,是人類的陽光、空氣和土地,博大而寬廣——蔥蘢與生機就是它的意義。
大地無言、美麗的山川與河流無言,那像青山、大地般朴實、奉獻的人民亦無言,她們靜靜地滋養著我們,愛著,卻不求任何回報——而這,不正是我們生命的源?可她們又何曾得到過掌聲和禮贊? 江河雖然無言,人民雖然無言,可我們又怎能忘記這生命的源?怎能不永懷一顆感恩的心?
多想說:不要讓慾望的火繼續焚毀我們的土地和江河,不要讓虛榮勢利的眼再去灼傷那些像土地、空氣、陽光般雖「廉價」卻是我們生命之源的人民。
難道,我們是在施捨我們的善良和仁慈?——誰能在陽光和大地面前談施捨?誰能在人民面前講仁慈?除了感恩與回報,我們還能有別樣的感情?感激那些不知疲倦、用汗水澆灌著生命、用摯愛書寫著人生意義的人們;感激那些像大地般朴實無言、應該被感激卻常常在現實中昂不起頭顱的人民——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最高的禮贊難道不應該給予他們?
是的,應該收回所謂的「現代人」因為無知而流露出的不可一世了,讓我們時時輕叩自己的靈魂:向恩澤於我們的大地和勞動者感恩了嗎?已除去我們眼中因淺薄無知而流露出的傲慢與優越了嗎?
讓我們的民族學會感恩,讓我們的心靈充滿感激,讓我們的土地不再哭泣,讓我們的人民不再羞怯——把屬於大地和人民的尊嚴還給他們。讓我們學會——在大地面前謙卑
我忘了自己思緒的源頭了嗎?是的,沒有。我忘不了「那山那人那狗」, 那幅自然而美麗的畫卷,那帶給我陽光、空氣和土地般溫暖的感動,那滿眼的、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蔥綠。——是的,我感謝「那山、那人、那狗」。
Ⅱ 《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評。
轉:
第一個:
誰都曾經在自己的少年時怨恨過自己的父親的罷。誰都曾經在少年時挨過父親的巴掌的罷。誰都曾經覺得父親是法西斯般的罷。誰都是曾經埋怨過父親不了解自己的罷。
可是又有誰,真正的了解過自己的父親呢?
《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是一個老郵差退休後兒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來的故事。
故事的畫面風格是優美的柔順的寫意的溫暖的,水墨畫一般的平和嫻靜。
那應該是南方吧,那裡總是很潮濕,那裡總是很松軟,那裡總有許多瑣碎事,那裡總是紅和藍。
故事的音樂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揚的,風吹水一樣的順滑與寂靜。
無論是古典的民樂還是英文流行曲,他們都在適當的時候響起,把故事同音樂的意境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讓人笑著流淚。
我記起我第一次遠行,父親去送我,在火車站,他站在風裡面,目送我上火車,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把從火車站買的小糕點遞給了我,示意我路上吃。我當時還埋怨他不懂得買東西,跟他講火車站的東西是多麼的難吃,他又如何讓人騙了雲雲。
雖然我那樣講他,可是他的目光,就跟影片里的父親那樣,是充滿了疼惜和愛的。中國的父親們,從來都是隱藏著自己的感情的,他們的愛,從不會像母親那樣表達得那麼外露。他們在家庭里,生活中,必須要保持自己一家之主的權威性同神秘感,他們要表現出一種山樣的感覺,給整個家庭以安全感同支柱感。
所以他們心裡是苦的,孤獨,多麼可怕的東西,可是他們要一輩子都在那種不被自己親人了解的孤獨中,但卻始終堅持著,那是一種多麼偉大的,默默的感情。
這是一個需要善良的年代,我們身邊充斥著赤裸裸的物質同慾望,一切都在被標價,一切都在出售或答培者等待出售。我們的心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變成石頭或者木頭,沒有眼淚掉下來。
我想起電影里的那個阿婆固執的等待,那麼的堅定,充滿了希望,多麼好。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些人,是在固執地,痴痴地,相信著未來的。
而她所相信的未來,卻是老郵差給的,他退休了,他的兒子一定會繼續將這個給予希望的事情繼續下去,還是善良的人多,還是有些人,仍舊相信著愛。
影片里最讓人動情的場景,應該是兒子背起父親過河的那一段吧。兒子對父親說,你背我那麼多次,現在我長大了,應該我宏舉鎮背你了。父親伏在兒子的背上,一個山一樣的男子,就那樣濕了眼睛。他心裡是歡喜的,他知道自己的沉默終於有了結果,他知道兒子終於懂得他了,所以他高興,所以他終於放心,讓兒子接過他手中的工作,讓兒子,通過一封封信件的傳遞,繼續給大山裡的人,播種希望,播種愛。
我沒有背過我的父親,我也從來沒有跟他說過我對他的愛,我甚至沒有告訴過他,我一直都是知道他的愛的,我一直羞於啟齒,我所處的環境,註定了我要成為一個沉默的男子,註定了我會繼續父親的路,繼續重復父親的路,一條等待著被了解,被愛的路。
影片的結尾,父親終於陪兒子第一次走完了那條郵路,他終於可以放心地把兒子送出家門,終於可以放下他這么多年的負擔,他知道兒子已經長大了,他終於可以歇歇了。
其實整個影片里,父親陪伴兒子走郵路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對父親由不理解變為理解的過程。那種感情,是暗流一樣的,愛了就要說出來嗎?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從來都是這樣的,從來都是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用言語去形容去描述的。
我們,的確是要有點信仰的,比如愛,比如,未來。
第二個:
原來中國也有如此唯美的電影
一直以為我們的電影就是霸王別姬的歷史滄桑
或者是活著的悲天憫人……
原來我們也有用如畫的鏡頭影象
用天籟般的配樂
用一幕幕簡單而自然的細節
表達那些細膩而真摯的感情
山間那一片片如潑墨般濃郁的綠色
夕陽下被映紅的綠色稻田呈現的橙黃
山裡清澈見底的水
安靜的水車
夕陽下隨風飛翔的紙飛機
還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鮮紅
無不是飽含著感情的美麗意象
舒緩柔美的配樂貫串著始終
伴隨著驛動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溫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著影片的意境
最動人心的是兩次突然高昂的音樂
一次是父子共眠時伴著父親欣慰的笑容出現
一次是影片最後父親將老二推向兒子的那一刻
那兩個瞬間 讓人熱淚盈眶 感動而振奮
一如岩井俊二的電影
唯美的音畫下蘊涵著的是濃濃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親情為軸的純美畫卷
一路走來 兒子和父親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蔽粗
是年輕時的父親母親的愛
是父子對五婆善意的欺騙中關切
是侗族姑娘笑聲中漸漸萌生的愛情
是母親離開山裡後的鄉愁
還有那母親帶著兒子佇立橋頭的等待
母親一人佇立橋頭的等待
兒子一人出門時父親母親憐惜關愛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擊中心靈深處最柔軟地方的感動
影片自始自終都是淡淡的敘事
劉燁 父親 母親安靜自然的表演
舒緩 柔和
不時響起的旁白也是讓人感動的源泉
記憶最深的是兒子背負父親過河這一段
「村裡的老人說 背得動爹 兒子就長成了
小時侯覺得我爸特高大
還擔心自己時候才能背得動他
結果小學沒畢業 個子就比爸高了」
接著鏡頭轉到小時侯兒子騎在父親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親熱淚盈眶 我也熱淚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是一首悅耳的曲子
是一段溫暖的感情
是一個純真夢幻的夢
第三個:
這是一次靈魂的沉靜,偏遠的山村,一次遠行中父親與兒子的相和相知。兒子背父過河中,父親得到了這一世的滿足,潸然淚下。
太多太多,看完就想起那句「父愛如山」。自己的父親和片里的沒什麼區別,這一世的願望就是兒子的孝順與成材。紛亂的世界,只有家的溫暖是無私與恆久的,想起近年離家獨居,很難在回家看看,心裡便堵。其實也象影片里一樣,在我記憶里重來沒有對父親表達過愛,說不出口,只能在心裡翻湧。也是這種中國式的隱忍,在片子最後給我共鳴,讓我淚如泉涌。
劉曄在裡面表現青澀,確是男主角演技內斂入骨,演繹出了那兩個字「父親」!
第四個:
很多人都說陳凱歌的 《和你在一起》 是近年中國電影中反映人性化題材中難得的精品,但我以為霍建起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卻比它強過了n倍。它在國內的票房幾乎都不能提起,甚至霍導本身的名氣都遠不及陳導,但它卻在日本創造了近2億日圓的票房奇跡。 這並不是說日本觀眾就更比我們懂得體會人性化的魅力,而更在於我們中國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旁的佳做,就象我們習慣於忽略自己身旁存在的人和物。
牆內開花牆外香,這花香是那麼的幽遠,但卻是發自於我們心靈深處的。故事很簡單, 講一個湘西山區的老郵遞員帶自己要頂班的兒子最後一次走郵路的故事。 秀麗的景色 潺潺的流水 濃郁民族風情的寫實,加上優美的配樂, 就是一幅非常非常讓人陶醉的圖畫。只可惜該片的日本二區版dvd並未進行太多的加工和修補,美麗的景緻總是有種朦朧的感覺。
片中的男主角那時候還沒出名, 能看的出他純純的樣子,可惜,現在的他已經有了太多的矯情和造作,充滿了城市裡所謂青春偶像的銅臭。 他就是劉曄。 女主角,也不叫女主角吧,只出現短短的10分鍾不到。現在也是非常紅了。兩相對比,的確很懷念她演這片剛出道的樣子, 就象山野中盛開的鮮花,讓人奪目卻又青翠。她就是陳好,現在的「萬人迷」。
故事本身很簡單, 但我感覺似乎發現了內心一種城市裡久遠的東西,或者說是我們現代人心地一份久遠的東西,也許正因如此,經歷了經濟泡沫的日本人才能體會的更強烈吧: 那就是人的本性關懷和關愛。 最讓我感動的畫面就是父親被兒子背著過河時,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淚, 那是一種偉大的父愛,也是對兒子長大成人懂事的感懷。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的描寫,就象父親堅持給孤寡老人長年讀信送錢等等,試問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 面對著自己的親人,面對著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對著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 是怎麼做的呢。
說太多了, 也不好了, 還是推薦給大家吧, 各人感悟不同, 喜好不同,但願看完後的收獲也不同。
台灣關於這片的評論
大陸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片名簡單率直得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雖然以最簡單的角度來看就是深山裡2個男人和一條狗的故事,然而該片卻是歷年來少見,如此單純卻真情流露的動人佳片,99年贏得中國電影最高榮譽金雞獎2項肯定,說明了該片的可貴和精采。
《那山那人那狗》劇情講述即將退休的鄉郵員(台灣稱郵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輩子信,馬上要由唯一的兒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對兒子首次出發,老郵員千叮嚀萬交代實在放心不下,於是帶著長年跟隨的忠狗,陪著兒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父子倆徒步在壯闊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間,展開前所未有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年輕氣盛的兒子終於知道數十年來,父親郵差工作的辛苦與意義。老鄉郵員也體會20多年來,妻子終日等待的無奈和兒子長大成人的驕傲,於是那山、那人、那狗構築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動。
如果說《那山那人那狗》是繼《喜馬拉雅》後,再一次呈現 無名英雄 世代交替傳承的故事並不為過,《喜馬拉雅》里成群的商隊面臨高山跋涉、暴風雪的阻撓;而《那山那人那狗》則是老郵差獨自一人長途跋涉在湖南深山,為偏遠地區的鄉民傳遞一點一滴的信息。
《喜馬拉雅》勾勒老酋長傳遞對抗大自然的經驗和精神給下一代;《那山那人那狗》則是父子倆代融化長久以來的冷漠和距離。不論是《那山那人那狗》或《喜馬拉雅》,都展現人類面臨大自然的考驗,所呈現出的堅毅不拔,《喜馬拉雅》若是展現青康藏高原遼闊的景色,《那山那人那狗》則強調亞熱帶山林里無盡的綠,以及親子間真摯的感動,在大陸新秀導演霍建起繼96年《贏家》獲得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後,《那山那人那狗》又再度奪下99年金雞獎最佳劇情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第五個:
因為聽說是北電曾經連續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細地看了下來。霍建起是我並不熟悉的導演,但這並不妨礙他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來傳達給我一種綠意融融的溫情。山靈水秀,清新悠長。
可能是由於習慣罷,視聽語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視的一直是畫面——構圖,色彩,影調,場面調度。霍建起沒讓我失望。鏡頭所到之處,都是畫般美景。綿延的綠色,細密的綠色,遼闊的綠色。是包容感恩的顏色,是平和安靜的顏色。霧蒙蒙的天光,整潔碧綠的麥田,繚亂的熒火蟲……不同於國產電影獨有的鄉土氣息,反而甚至有點詩的意境了。
色調的變化出現在每一個用溫情塗抹的情節中。黃昏的天光罩在他們身上,異常溫暖的樣子。由綠色到金黃色的轉變,像父親一直以來隱忍深沉的愛,終於等到了收割的季節。
「我還是國家幹部呢。」開頭兒子對母親這樣說,結尾父親也在兒子面前不服氣地嘟囔著這句話。都知道,「國家幹部」只是一個名號,充其量也就是個自我安慰。父親其實同兒子一樣,都是需要被認同的人,需要鄉親對他們的需要,需要家人對他們的需要。因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頭」,工作才有了「干頭」。實際上,小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娛樂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們自己也會把這安慰當成了真的,於是更加歡喜。這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吧。
大山情結。母親有著大山情結,其實父親也有,住在山裡的人們更有。習慣著住在山裡,過著閉塞隔絕而又淳樸快樂的日子,這就是他們的大山情結。大山裡的生活是一種單純的境界,一種不被打擾的純粹心境。山裡的世界比起山外來,少了些世俗紛爭,多了些清凈悠遠,少了些喧囂繁雜,多了些安然簡單。大山情結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裡面,也許那就是作者心裡的烏托邦,作者沒明說出來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兩個郵差。郵差是山裡與山外聯系的紐帶。也許這就暗示著,沒有徹徹底底脫離塵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結也許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返璞歸真的歸屬感。
在父親和兒子之間,父親代表著山裡,兒子代表著山外。在山裡的三天跋涉中,父子倆經歷了從理解到包容到接納的過程。他們之間的紐帶呢,應該是母親。兒子愛著母親,丈夫愛著妻子,在這一點,他們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於儀式的跋涉後,父親和兒子交換了位置,山裡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裡。而這已經無關緊要,因為在跋涉的過程中,兒子已經完成了對父親的回歸。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並不那麼重要了。也許可以理解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希望和寄託吧。
音樂。背景一直都是有著濃郁民族氣息的配樂,而兒子的半導體里播出的流行音樂又不時打斷著這些旋律。尤其是兒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場對手戲里,半導體中一直播放著外國流行歌曲。是因為年輕吧,年輕的人們帶著他們年輕的文化,不斷地為這個閉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機勃勃。這又一次證明,作者並不打算構造一個絕對的桃花源。
是一首詩,一首簡短而意味深長的詩。一首關於愛,關於包容和感恩的詩
Ⅲ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如下:
一、畫面唯美到無可挑剔
霍建起是美術出生,他導演的影片融入了自己的美學風格。影片在湖南湘西山區拍攝,湘西山區風景優美,給影片增色不少,特別是導演專門選擇陰雨天拍攝,霧蒙蒙的山和景,整部影片宛如一幅山水畫,詩意而唯美。
霍建起導演在畫面和構圖上的考究,是國內其他導演較少注重的。父親走在前面時,兒子就走在後面;兒子走在前面時,父親就走在後面。絕鬧黃狗有時在前,有並早罩時落後,一幅溫暖和諧的畫面出現在山間。
二、故事朴實無華
整部影片沒有特別激烈的矛盾沖突,像是講述一個平靜的故事,娓娓道來,不慌不忙。主人公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只是一個山區鄉郵員,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連退休都沒有驚動他人。這樣的無睜改名英雄,在中國還有很多。
認識他們,可以更懂得無私和偉大。這些無名英雄,不是每個人都被社會公開認可和表彰。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也只是十三億人中選擇那麼幾個,比重太小。
電影簡介:
《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小說《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的故事: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暫獨處卻改變了原來的微妙親情關系,父子倆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
該片先後在國內外的金雞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中獲得大獎。
Ⅳ 《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轉載自豆瓣!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那人生》
電影很多時候是一種相當有張力和彈性的產物,某一部電影表達的主題稍微有些劍走偏鋒就會使得所對應的受眾群體變小。比如放《罪惡之城》和《低俗小說》就絕對有不買賬的。但是有一類電影絕對叫大家捧場液運悶——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這樣的親情類電影。
一個考大學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來的小山村,情不願的接替了父親的工作。開始隨著父親開始第一次帶有輪回性質的郵遞之路。
我原來悄殲說,這個相當於中國的「公路片」或者確切的說是「山路片」。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不斷展開。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隔膜不斷消溶。你靜靜的坐在電影院,面前展開的是滋潤到掐一下就會出水的畫面和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默默的愛。動容,鬧彎那是應該的。
關於畫面。。。。。。
據說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盡致。在侗族姑娘出現的那個黃昏,畫面精緻綻放到了絕美。倘若說李安的《卧虎藏龍》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讀書人的雅緻和清傲,張藝謀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鬥的背景暗含著出世的灑脫和矛盾糾結,那麼,我願意說霍建起的這部電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風情和生活的質感。
這本是一部平靜的電影,沒有英雄要挽救人質,沒有公路上的汽車追逐或者你吃納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戲。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傾聽的電影。所以畫面語言也這樣為電影內容服務著。
關於矛盾與平衡。。。。。。
父親和兒子之間是有矛盾的,但是這種矛盾在最後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間的感情經過了四個層次的。出門的時候,父親看到兒子和妻子親密的道別,可愛的吃醋,而開始上路的時候,兒子和父親連走路都離了很遠,一路上兒子漫不經心的一路走一路跟著收音機唱歌不停,父親則不斷提醒兒子注意腳下的山路。
他們進了一個村子,給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卻根本不存在的信。這里是第一個層次的升華。
在進了侗族的村落以後,他們遇到了侗族姑娘並參加了一場侗族婚禮。父親在這里含蓄的和兒子談論起愛情。這里為止可以視做第二個層次。
最後在河邊兒子執意要背父親過河,父親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兒子已經很強壯高大了,父親趴在兒子的身上開始哽咽起來。這里是第三個層次。
最後則是走過風雨橋頭的時候,信件飛起飛落,父親,兒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這里是最後一個層次。
在父親和兒子的矛盾中牽涉到了第三個人,兒子的美麗的母親。兒子埋怨父親總是叫母親在家等待。父親緩緩的流露出對母親的愛。影片的不斷出現的兒子的獨白和父親的記憶的回閃避免了講述母親的繁冗,使得語素變得集中而簡單。
還有一對矛盾是兒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兒子在山外的世界尋求一種自我認同,但是沒有找到。山裡的環境同他追尋的認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產生。最後經過父親一路上帶有儀式性質的送信之旅。終於使得這個矛盾達到一個平衡。
還要說到的是父親與山外世界的矛盾。這個構想算是電影的神來之筆。父親是深山的產物,淳樸而沒有一點心機。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單向絕緣並對立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兒子數落父親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囑父親注意和村裡人的相處。父親抱怨:山裡還這么復雜。兒子出人意料的給出:」生活是復雜的」這樣的答案。父親才發現,其實兒子已經長大。於是父親不作聲。默默接受。
在這里三對矛盾互相交織。三對矛盾最後都達到平衡。
關於旅途所代表的意義。。。。。。
這本是條沒有風景可看而且孤獨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親和兒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這段旅程卻絕對有著別樣的意義。
這段旅程是父親為了叫兒子熟悉以後的郵遞工作而進行的一次帶有儀式性的跋涉。在這次跋涉以後兒子要作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親也要退休。父親在山路上跋涉幾十年,退休怎麼說都帶有悲壯色彩,可是父親卻不悲哀,只是在最後流露出少許的留戀。影片沒有在這里拿「悲傷」說事。在這段跋涉以後父親將退休,兒子將繼承工作。這樣的維系和傳承在這個帶有儀式性質的跋涉過程中顯得意味深長。
這段旅程是兒子對父親生活的臨摹和父親對自己生活的重演與總結。原來兒子從來沒有陪同父親走過這么一段路程。這次路程中他體會到了父親的辛勞和父親默默流露的對他和母親的愛。而他以後也要向父親這樣生活。這是一次對父親生活的臨摹。父親的最後一趟山路過程中,他不斷回憶起過去,所有的點滴好像歷歷在目,然而,以後這樣的生活將不復存在。所以這是一次重演與總結。
這段旅程還是一種輪回與延續。路程是輪回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家門口回來。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兒子是父親的生命的輪回與延續,也是父親工作的輪回與延續。電影的命題在這里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命題再一次被強調。
關於幾個我喜歡的場景。。。。。。。
好像我開頭說的,電影是哈姆雷特,多少人看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這里摘取幾個我覺得有意思的片段。
兒子和父親要開始旅程的時候,兒子同母親親熱的告別,但是對父親不理不睬,父親賭氣而帶有吃醋意味的說了句:「媽、媽的,叫得親!」。父親憨厚而可愛的樣子凸現了出來。
其次,父親在侗族村落里的漂亮的侗族姑娘時和兒子說:「我每次進山,只要看見她就想起了你;我在心裏面說,不定哪天要是我兒子看見了你啊,一定會邁不動步的。」這是父親和兒子第一次討論愛情。父親說的含蓄而憨實。兒子有點埋怨的用母親和父親的事例作了回答。這個時候父親和兒子已經在不斷靠近。
侗族姑娘純真的笑著告訴兒子:把碗扣在收音機上,這個就是立體聲。兒子木訥了。兒子在山中的突兀感被這個姑娘打破。看到這里,我不禁微笑著。
給五婆送信的那段,兒子被父親過河以及父子在撿拾信件幾乎算是每一節的小高潮了。影片中這樣的亮點很多,但是並不意味著這是一部在小處上花心思取勝的電影。宏觀上基調的平穩和水到渠成才真正然骨這部電影獲得成功。
在這部電影中,雖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為擬人化的龍套出現。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這部電影的時間實在有些久了,於是幾乎都是純粹客觀的來看待它,所以語言中少了許多美感。
《那山那人那狗》
雨是無聲的風是沉默的
路是哺育的你是安靜的
手是粗糙的腳是疲憊的
頭發是零亂的你還是安靜的
外面紛擾的夢是延續的
我是眷戀的你是守候的
歌還在唱著世界已變了
我總想遠方哪你還是安靜的
那山那人那狗,很文學化的名字。初次聽聞,是源自傳播學老師不著邊際的胡侃,不想時至今日,兩三年的光景倏忽而逝,當年還算時髦的流行句式,現在鮮有人再提及。職業的奔波常讓人疲憊不堪,無暇像大學時代那樣擁有閑適的時光來發散式的閱讀,連沉靜下來觀影的時間,都顯得如許珍貴。於是惟恐遇著那些糟糕的文字和影象,破壞了一個夜晚的美好心境。
好在,這部為朋友譽為最愛的片子是好的。看過後,不由得將湘西,這個原本在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中神秘化過的地域,再次懷想成「異邦」式的超凡脫俗。整部片子,唯美而詩意,滿目的綠色,滿目的溫情充盈其間,隨著飄忽閃爍的影象靜靜的流淌。就彷彿描摹一幅水墨寫意的長卷,吟頌陶謝二人的山水田園詩,過後身心得到滌盪,你禁不住會感覺到神清氣爽,寵辱偕忘。
這近乎是一片在現代工業文明的鐵蹄下倖存的世外桃源,擁有鬱郁青青的山林,明眸般的泉水,彌漫著的霧靄,裊裊升騰的炊煙。一位即將退休的老鄉郵員帶著他的兒子,穿梭在他走過千萬次的郵路上,與環境那麼和諧地交融,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儀式般的交接班在晨曦中開始。沒有面目可憎的教化,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惟有行走,行走既是一種最基本的事實,又彷彿成了一條清晰明朗的線索,串聯起他們自己的回憶、經歷,以及那些收信人的生活。
恰是因為影片從頭至尾透露出的濃濃的本土氣息,那些平凡、質朴而真摯的故事打動了我們。父親的形象是傳統的,在我們的心目中,父親就是這樣,為了生計而常年奔波在外,因而父親是陌生的、嚴厲的,是用來仰望和敬慕的,甚至讓人心生畏懼。而母親則代表了固守和等待的傳統意象,母親和孩子天然聯系在一起,因而母親是平易的、慈祥的、勤懇的,細辨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其實是存在很微妙的差別的。
兒子的形象亦是傳統的。兒子起先對父親的疏離和代溝到了不肯喊一聲「爸爸」的地步,而這一次的子承父業,卻給予了他對鄉郵員這個職業,對父親這個人慢慢產生深切的理解的機會。飾演兒子的劉燁不似陳坤那樣的花樣美男,沒有他那樣風流和油滑氣質,卻多了一份滄桑和硬朗,淳樸可愛的緊。
父子二人一步步跋山涉水,心靈一步步靠近,無數動人的細節觸動我們易感的心。兒子背著父親過河時父親流下感動的熱淚,面對兒子卻又故作鎮靜地掩飾過去;兒子在山頂上凝望著父親落寞的背影,復綻放出諒解的微笑;父親在追趕被風吹走的信的時候,兒子擔憂地失聲呼喊他;兒子和父親一起洗腳,在睡夢中還是像孩子一樣將腿擱到父親的腿上,父親流露出寬厚慈愛的笑容;還有父親在最後目送著兒子獨自上路的時候,將狗推向兒子走的方向時昂揚的神情。男人間表達的感情,無疑更為含蓄,更為深沉。兩個男人的互相諒解最終交匯在對他們同樣深愛的女人:母親的理解上。末了,一句「她也不容易」,多少沉甸甸的深情和體諒飽含其中。
最愛穿插在故事中間的父親的回憶,年輕的父親和母親的愛情實在可愛,那些用光影營造的唯美畫面讓人不由的聯想到岩井的影象語言。說不完的老話題,老故事,卻無可替代的經典和永恆。甚至讓人感覺影片是刻意地將那些最能體現文化韻味的人物和故事糅合進去,安詳的老奶奶,純朴的鄉野少年,美麗的侗族女孩,他們都在靜靜地等待著,一封信,一個人,或是一個新的世界。懷抱著希望的生活是多麼充滿生命力啊。
我毫不訝異那些抨擊封閉的小農思想和家長制權威的人,那些自詡為持有女性主義的信念的人的非議。他們會跳出來不厭其煩地強調那些陳詞濫調。然而,對《那山那人那狗》提出這些異議是有違我們的本心的。每每與人論人生,我們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居然依舊跳脫不出老莊和禪宗,跳脫不出解甲歸田和歸隱山林。
影片充滿了對生存方式本身的哲學叩問。兒子的疑慮,不正是觀影者的疑慮嗎?
——山裡人為什麼住在山裡?傳說山裡人是神仙的後代,而母親卻說,因為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子里那樣,舒坦。
——父親說:人心比腿更累。
——鄉郵員成天走那麼多路不枯燥嗎?父親說,有想頭就不枯燥。想頭大一點說就是理想。
我很想也能如此的帶著平靜的心,詩意的棲居在這個大地上。如海德格爾所言的「勞作地居住在大地上」,「技巧地居住在大地上」,「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尤其「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居住在大地上」。在這里,父親平實的語言已經道明了一切。
解讀東方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片名:《那山那人那狗》
導演:霍建起
主演:滕汝駿 劉燁 趙秀麗 陳好
編劇:思蕪
原著:彭見明
製片:李春華
攝影:趙鐳
美工: 宋軍
音樂:王曉峰
獲獎:1999年金雞獎最佳劇情獎與最佳男主角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獎
北京大學學生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上海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佳片獎
2001年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第一名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步充滿意境美的片子,影片充分顯示了東方的情調與文化內涵,因此我認為《那是那人那狗》應該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東方電影。
在看《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的時候,看著湘西的美景和片中的故事,會讓人想到沈從文的文章。雖然《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通過電影創作表現手法所表現出來的湘西並沒有沈從文筆下的文字那樣質朴動人,但是影片的表現與文字的表現方式畢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看來,《那山那人那狗》通過電影的手法所表現出來的湘西美景和講故事的方式,還是具有唯美的氣息的。
從我查到的資料可以看到,《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在拍出來以後,在國內的市場上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甚至沒有電影公司願意發行上映,在國內只賣出了一個拷貝。相反,這部影片在日本卻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有人說這部片子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這或許與中國影片發行商近幾年來只關注商業大片有密切的關系。發行商的不重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沒有及時的了解到這部影片,但是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國內還是有很多的人喜歡這一部電影的,前幾年中央電視台放映了這部影片以後,很多人都表示很喜歡這一部電影。我自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就是在中央電視台播放的時候看的,第一次看完以後很受感動,很喜歡這部片子的風格,在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一種唯美的風格。這次應為要寫影評的原因,又找到這部片子仔細的看了兩遍,覺得這部片子與現今的許多商業大片不同,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鏡頭語言運用幾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談以下自己對這部影片的見解。
一、影片的敘事風格
《那山那人那狗》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父子之間的故事,父親作為一個即將退休的鄉郵員,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輩子的信,因為病痛的緣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兒子來接替送信的工作。在兒子第一次送信的時候,父親因為不放心,於是與兒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在這一次的送信過程中,父子之間多年的隔閡得以消除。年輕的兒子終於理解了數十年來父親郵差工作的辛苦和意義,而父親也了解到了兒子這么多年以來的等待與無奈,於是,在青山綠水間,父子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是伴隨著父子之間的矛盾得化解而進行的。影片剛剛開始的時候,父子之間有一個二十多年沉積下來的矛盾,這個矛盾是由於父親多年在外送信,與兒子的溝通不夠而造成的。而在父親陪兒子送信的過程中,這個矛盾得到了化解,這一矛盾的化解,有一個層進的過程。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兒子與父親走在路上的距離,是隔得很遠的,但是到了影片的後面,兒子與父親之間的距離已經走得很近了。從我自己的分析來看,影片主要通過以下事情,使得兒子更好的了解了父親。第一次是在剛進村以後,在村秘書家裡,村秘書說:「外邊來我們這的老師、醫生、儲蓄員、公安個個都能當勞模當幹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這么多年了……」 從村秘書的口中,兒子知道了父親這么多年的艱辛和付出。在村秘書走後,兒子問了父親為什麼,在父親的回答中,兒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親。在兩人要走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出來送行,看新上任的郵遞員,這應該也讓兒子了解到了作為一個郵遞員所獲得的尊敬,對父親郵遞員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以後,從父親為五婆送信給五婆一個慰藉,村民特意將婚禮定在父親進山的這一天,村民為了不讓父親再滾下山而扔繩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郵路上自發的將水灌盛滿水等幾件事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也逐漸加深,父子之間多年的隔閡也得以消除。影片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使得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隔閡得以消除,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從敘事上來說,《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述的,按照慣例,如果在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的影片中出現意識流的閃回鏡頭,只能表現敘述者的主觀意識。但是在《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現了在兒子的旁白引導下的父親的主觀意識的閃回鏡頭。這種方式雖然與第一人稱敘述的電影有些不符,但並沒有給人凌亂的感覺,觀眾也沒有因此而感覺到布順暢,這或許與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有關,影片所要表達的是父子之間生硬的感情在送信的途中得到修補的過程,而這種感情的修復,是需要父子兩人共同努力來完成的。因此,在一兒子為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下插入父親回憶的鏡頭,就使得父子之間感情的恢復顯得更加客觀、合理。
二、影片中鏡頭語言的運用
1、影片的色彩
影片中讓人影響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現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時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影片中給人影響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綠。綠色的田野和山川,給人一種寧靜、質朴的感覺,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除了綠色的廣泛運用以外,傍晚金黃色的霞光的運用也充分的展現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運用
影片在室外拍攝的時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內拍攝的時候,則多運用了戲劇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時候採用自然光效,充分的體現了自然的美景和導演遵從自然的意圖。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時候,運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戲劇光效的使用上,多用於室內。如父親在幫助兒子整理郵包 的時候,用的就是戲劇光效。燈光打在人物的臉上,可以更加詳細的刻畫出人物的表情與心理。除了這一段以外,在影片將要結束,兒子在給父親講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時候,用了橙色的燈光,這種光效的使用,不僅刻畫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還暗示了父子之間隔閡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進。此時,光效的運用已經融入到了影片的敘事當中。
3、影片的空間構圖
在《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鏡頭為我們展現了兩個空間形態,一個是開放的自然空間,另一個則是封閉的室內空間。
在拍攝自然的時候,,導演展示出了一個開放的自然空間。如運用固定鏡頭,先拍到的是父子兩人的斗笠從山下出現,然後進入鏡頭再遠去。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後,三個人從田野里穿過,鏡頭越拉越遠,最後三個人逐漸消失在了無邊的田野中。這些鏡頭的運用,能夠使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意境當中,突出了影片的特色。
與開放的自然空間相比,導演在拍攝室內的部分,展現出來的則是一個封閉的室內空間。如父親在幫兒子裝郵包兒子在向父親交待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時候,都是在室內拍攝的,都展現出了一個封閉的空間。
4、影片中鏡頭的運用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中很多鏡頭的運用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刻。如景深鏡頭和慢鏡頭的運用。
在景深鏡頭的運用上,如影片剛剛開始的時候,前景是父親在為兒子收郵包以及父子兩人的對話,背景則是母親在屋外做飯。這樣一個景深鏡頭的運用,不僅在第一時間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現,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幾個主要人物的關系。除此以外,影片中景深鏡頭運用較多的是在路上,近景、遠景和中景三個鏡頭之間的變化。在鏡頭中,,人物從畫面的左上方走來,越來越近,這時鏡頭已經完成了從遠景到近景的轉換,同時機位不動,鏡頭隨著人物的移動而轉動,人物越走越遠,鏡頭完成了從近景到遠景的轉換。
在慢鏡頭的運用上,最明顯的是父親在追被風吹走的信的時候。在這里慢鏡頭的運用,深刻地表現出了父親作為一個老郵遞員的敬業精神,而這一幕,也深深地感動了兒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鏡頭多運用於回憶性的場景中,如母親和兒子在等待父親的歸來,父親背著年幼的兒子逛街的鏡頭,都運用了慢鏡頭來表達。在回憶性的場景中運用慢鏡頭來表達,能表達出一種歷史的感覺,對抒發人物心中悠長的情懷,具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分析以外,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導演可能對農村生活不太熟悉,在表現一些細節的時候,與現實的農村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如父親與兒子在走入村子的時候,按理遇到的村民會問有沒有自己家的信,但是這一點在片中卻沒有得到展現。
其次是在音樂的運用方面,雖然影片的輕音樂運用得很好,但是在一些流行音樂的運用上卻出現了問題。如影片中播出的那首That』s why you go away是九五年的時候才推出的單曲,但卻出現在了80年代的影片中,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失誤。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那山那人那狗》這部片子,雖然在細節方面存在一些失誤,但是從意境和風格以及表現方式來看,都具有濃重的東方色彩,所以我認為這部影片應該可以作為東方電影的代表之一。
Ⅳ 賞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工業化的社會,失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看著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滿畫面的綠意,想起了童年時期走過的一條條山路。電影並非要向我們傳達山清水秀,而是山與人與狗的故事。山指的告謹是自然,人在影片中傳達的是感情與責任,狗則是要表達人的寂寞,當然還有其他作用,比如凸顯感情色彩與狗的忠誠,重點是狗凸顯了人的矛盾體。
父親因腳病無法承擔起鄉郵員這份工作,把工作交給兒子。兒子說要自己獨自去送信件,父親一開始並未要陪兒子走第一次,則是叫老二(狗)陪同帶路,老二見父親未走,老二也未走,最後似乎為了要讓老二跟隨兒子才陪同兒子走第一次。老二在這里的表現是矛盾的,老二明明知道父親的心思,但是並未跟隨兒子前往,實際上是要讓父親一個台階下。因為父親本身就准備好陪同兒子的第一次,因為兩父子的隔閡,父親並不想直接表達。兩人走到巷子口,兒子叫媽媽回去,父親在自白中表現出來的是吃醋,說:叫媽媽叫的那麼甜。父親渴望兒子能像對待媽媽那樣對待自己,父親心裡明白,做鄉郵員常年不在家,沒有給兒子一個父愛,並未責怪兒子,反而更加愛兒子,只是沒有直接說。父親喚狗為老二,這樣的稱呼只是一種虧欠,把狗假想兒子,假想陪伴兒子身邊,又或者說正因為假想兒子的陪伴才堅持了大半輩子的鄉郵員的工作。
父親與兒子第一次休息的時候,兩人默契的說:「累不累」,無論父子之間有多大的隔閡,心還是會通的,兒子對父親有多大的恨,還是會關心父親。父親遲遲沒有跟上父親,兒子回了一次頭,放慢腳步繼續往前走,第二次回頭看依舊沒有看見父親,內心忐忑不安地把郵包放下回頭急促地找父親,看見老二在,卻不見父親,著急的問老二哪裡去了。父親並未因兒子回頭著急的尋找自己,反而責怪兒子把郵包放下,又讓兒子繼續怕著自己。在感情與工作上,父親就是一個矛盾,父親完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改善與兒子的關系。父親沒有那樣做,也許父親陪同兒子的第一次道路,並非出於愛,而是不放心兒子不能把工作做好。
在父親與兒子在田野中遇見侗族姑娘這片段,是影片的高潮。父親有意要兒子娶這個侗族姑娘,只是兒子不想讓侗族姑娘像自己的母親一樣,選擇放棄。兒子對侗族姑娘是真愛,因為有了媽媽的遭遇,深深地明白一個在在家思念的滋味,兒子更加明白遠行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淡化了思念,而守在家的人更加寂寞地思念遠方的行人。
「村裡的老人說,背的動起爹,兒子就長成了」。兒子背父親過河,兒子喊了一句爸,父親有點不相信。在這里兒子與父親開始沒有了隔閡,開始了互相交流。實際上在這一路走來,是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兒子明白了父親,不再恨父親沒有給媽媽一個愛,沒有帶給兒子與媽媽一個溫暖的家。父親與兒子說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兒子以為是真的,到達第一個村的時候,呈現在兒子眼前的是可有可無的,但在村秘書家裡,村秘書說:「外邊來我們這的老師、醫生、儲蓄員、公安個個都能當勞模當幹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這么多年了……」 從村秘書的口中,兒子知道了父親這么多年的艱辛和付出。在村秘書走後,兒子問了父弊運親為什麼,在父親的回答中,兒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親。父親說要繼續趕路,村秘書說等等還一個老租友梁師的報名表未取來。實際上村秘書也去叫大夥出來看看新上任的鄉郵員,在兩人要走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出來送行,看新上任的郵遞員,這讓兒子了解到了作為一個郵遞員所獲得的尊敬,對父親郵遞員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以後,從父親為五婆送信給五婆一個慰藉,村民特意將婚禮定在父親進山的這一天,村民為了不讓父親再滾下山而扔繩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郵路上自發的將水灌盛滿水等幾件事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也逐漸加深,父子之間多年的隔閡也得以消除。
為父親與兒子丟下繩子的小孩說將來要采訪他們,父親哀嘆沒有下次了,獨自先行走,兒子看見瘦小的父親的背影,這一刻兒子明白了父親不捨得丟下工作。一樣裝著大山,一樣裝著郵路,人的心比腳還累。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國家幹部的工作,若父親在乎國家幹部的身份,那麼早就高深了。村裡人主動寫好表揚信寄到縣里去,每次父親都沒有寄出去,父親執著於鄉郵員這份工作,是因為習慣了這條路,放不下一路上的人和事。父親和母親的相遇是在這條路上,一路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若是父親的離開,那些人沒有人再會去幫助了。父親不是執著於這份工作,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責任,捨去了家庭的溫暖,給更多的人帶去希望。在父親與兒子回家的頭天晚上,父親看著熟睡的兒子,露出了難得的甜蜜笑容,我想起碼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兒子可以勝任父親的工作,父親的擔心放下了,二是父親看著兒子長大成熟了,高興著,三是父親多年的慚愧終於放下了,知道了兒子並未真正的怨恨父親,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家裡男主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父親對母親說兒子可以接下自己的工作,一路的考察,完全符合標准。這段旅程是一種輪回與延續。路程是輪回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家門口回來。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兒子是父親的生命的輪回與延續,也是父親工作的輪回與延續。
那山,那人,那狗,我們的寄託。我們不會像父親一樣對山有著生命的感情,我們也不需要一條像老二這樣的狗來陪伴,但我們需要去做「那人」的人。山裡人的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沒滋味。這種想頭我認為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清晨籠罩著淡淡薄霧的村落與田野展現出來,唯美,淡雅,迷人,沁人心脾的痛徹感油然而生,沒有城市的喧囂與躁動,平淡卻真實。當父子兩人走出鋪滿了青石板的村莊時,兩人與田野山林融在了一起,在溪水上的石橋時,整個畫面就如同一幅水墨畫,遠處的山林在霧氣中若隱若現,橋下的溪水潺潺,岸兩邊長著綠油油的稻苗,兩個人一條狗在這個固定的畫卷中走過,平靜安詳而又淡泊。兒子問父親,山裡不應該住著神仙嗎,山裡人住在沒有人煙的山林中,他們不悶嗎?父親說他們不悶,他們是神仙的後代。也正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所以他們才懂得山林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才會去保護。在這里沒有人與自然格格不入的景象,看到的山都是綠蔥蔥的,那些光禿禿的山頭在這里永遠不會出現。
Ⅵ 那人那山那狗講述了一個什麼主題
《那梁灶緩山、那人、那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滿著山鄉風味,人物、故事雖然簡單,但頗耐看,一個退了休的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涉辯晌水過山走田埂,一路走來是一路的父子情,讓兒子理解過去二十多年父親所走過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倆的橡模心路,終於走到一起來了,有了共同語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親情。大概,這就是二十多年來的補償吧。影片一點也不啰嗦、說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風光也是一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