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領人物是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領人物是

發布時間: 2023-04-27 09:27:46

Ⅰ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兩大推手是誰

楊德昌,侯孝賢。

Ⅱ 《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人是孤島》([美] 詹姆斯•烏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MVBnzmHgGmOeHurScu0izA

提取碼: 3rxq

書名:無人是孤島

作者:[美] 詹姆斯•烏登

譯者:黃文傑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頁數:358

內容簡介:侯孝賢是我國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是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和《海上花》等。本書完整全面地論述了他的創作生涯,闡明了他獨一無二的成就與風格的形成及演變。作者認圓寬為侯孝賢電影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狀況,並且只可能誕生於那種環境之中。本書也考察了侯孝賢電影對其他亞洲導演的區域性影響。

一部傑出而具開創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賢的同類文獻中,本書以其覆蓋廣泛、分析詳盡而獨樹一幟。作者同樣觀照成就侯孝賢其人其作的宏觀的歷史與社會框架、對其創作有更直接決定作用的工業與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創作生涯所發展的獨特的美學策略。本書對侯孝賢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確分析,使之成為英語世界余做任何研究侯孝賢的學者的重要資源。

——裴開瑞(Chris Berry),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侯孝賢是世界影壇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導演。本書不僅是一項作者研究,還對台灣歷史、文化、政治與電影做出了豐富的描述。作者運用大范圍的一手資料和引人入勝的電影分析,風格是平易、機智和犀利的。本書無疑是華語電影與電影研究領域的重大發豎腔衡現。

——葉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會大學

作者簡介: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曾任職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現為葛底斯堡學院電影研究副教授。長期研究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為完成本書,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訪侯孝賢及其合作夥伴。

黃文傑,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副編審,曾在《電影藝術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電影論 文。

Ⅲ 張一白、田壯壯、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岩井俊二都有哪些電影

姓名:張一白 職業:導演 演員 編劇 監制 性別:男 國籍:中國大陸 主要作品:MTV:《好大一棵樹》、《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廣告:《海南航空形象系列》、 《聯想FM365》 。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開心就好》 。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 中文名: 田壯壯 英文名: Zhuangzhuang Tian 星座:金牛座 角色:導演,演員,編劇 中國電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當過兵,做過攝影師。父親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兒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親於藍,電影演員,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壯壯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8年至2002年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並稱為第五代導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電影學院執教,擔任導演系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同時開啟人生又一段創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師致敬的「臨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熱愛的雲南土地和雲南人為主題的《德拉姆》,夢想、計劃了多年的《吳清源》和《狼災記》等。 姓名 侯孝賢Hou Hsiao-hsien 生日1947年4月8日 出生地 中國廣東梅縣 現居住地 台灣 國家/地區 中國 職業 導演,編劇 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生於廣東梅縣,是客家人。1948年移居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1974年從影。次年任李行場記、助理,當過副導演、編劇、演員。 1975年起從事編劇工作,編有《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來》等電影劇本。1980年首導《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1981)成名。1982年執導《在那河畔青草青》引起影壇廣泛重視。1983年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獲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並引領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開端;《風櫃來的人》獲1984年法國南特大三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1984年創作劇本《油麻菜籽》獲第二十一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執導《冬冬的假期》獲1985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執導《戲夢人生》獲台灣中時晚報電影獎最優秀作品獎,1993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作品有《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蔡明亮主要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Fish, Underground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Xiao hai (1991) 編劇作品 天邊一朵雲 Wayward Wind (2005) 不散Good Bye, Dragon Inn (2003) 天橋不見了 Skywalk Is Gone, The (2002) 你那邊幾點 7 to 400 Blows (2001) 洞Dong (1998) 河流The River (1997) 愛情萬歲 Aiqing wansui (1995) 青少年哪吒 Ch'ing shaonien na cha (1993) 生平風格 楊德昌(1947—2007.6.29),台灣電影導演,其電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台灣社會的手術燈」,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楊德昌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祖籍廣東梅縣。1949年2月,一歲多的楊德昌隨父母遷台,自此成長在台北。 楊德昌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在大學里,受西方思想影響,楊德昌一畢業就出國留學,1970年進入佛羅里達大學研讀計算機碩士,1974年轉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念電影並成為導演,但沒修完課程就離開。後來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附屬海軍國防反潛研究所擔任計算機設計。2007年因大腸癌於美國當地時間6月29日於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住處病逝,享年59歲。他的去世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電影時代的終結」。 1982年參加拍攝《光陰的故事》,該片被稱作台灣新電影的開山之作。1983年編導《海灘的一天》。1985年編導《青梅竹馬》,1986年編導《恐怖分子》。1991年編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編導《獨立時代》,被評為1994年台灣十大華語片之一。1996年導演《麻將》,2000年導演《一一》。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寫台北城市生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楊德昌與台灣知名歌手蔡琴曾有過婚姻,但已離婚。 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電影導演,作家及記錄片導演。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被譽為日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本王家衛」。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 岩井俊二影視作品年表 1991年 《無名的孩子》 《來殺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湯》《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個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煙花》《無名地帶》 《雪的國王》 1994年 《愛的捆綁》《夢旅人》 《瘋狂的愛》 1995年 《情書》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騎士》 1997年 《空之鏡》 1998年 《四月物語》 1999年 《想從另一個透視觀看煙火的孩子們》 2000年 參演《式日》 2001年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電幻物語」)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與愛麗絲》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擔任製作人] 《市川昆物語》

Ⅳ 求參加《老夫子》電影製作的杜篤之簡介

網路名片
[杜篤之]
杜篤之

杜篤之(TU Duun Chih),生於1955年,祖籍安徽蕪湖,台灣台北人,電影錄音師、剪輯師、配樂師。為台灣新電影運動幾乎所有主將的電影錄過音,是具有世界級水準的電影錄音師;親歷並見證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台灣電影的起起落落,對台灣電影聲音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起步與後期錄音

目錄

經歷
得獎紀錄
《悲情城市》與同期錄音
技術的精進與國際的聲譽
言論
作品

1. 錄音
2. 剪輯
3. 音響設計
4. 混音
5. 音樂剪接
6. 配樂

獎項

1. 金馬獎
2. 其他獎項

經歷
得獎紀錄
《悲情城市》與同期錄音
技術的精進與國際的聲譽
言論
作品

1. 錄音
2. 剪輯
3. 音響設計
4. 混音
5. 音樂剪接
6. 配樂

獎項

1. 金馬獎
2. 其他獎項

展開

[杜篤之]

杜篤之
編輯本段經歷
1973年18歲的杜篤之參加中影電影技術訓練班,學習錄音工程技術,這是其職業生涯的開端。1981年,參加電影《1905年的冬天》的錄音工作,1982年正式升任錄音師,開始騎車收集各種聲音。同年擔任了《光陰的故事》的錄音工作。杜篤之關於錄音技術的觀念受到了楊德昌的影響,他在楊德昌的介紹下觀看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為塔氏電影精湛的後期錄音技術所折服。在1983年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海灘的一天》中,杜篤之的後期錄音技術達到很高的水準,表現出極高的擬真度,令楊德昌十分滿意,也得到了同期香港導演徐克的稱贊。在這個時期,杜篤之還為楊德昌的其他兩部作品《青梅竹馬》、《恐怖分子》錄音,並為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等電影錄音。
1955年出生於台北。1973年參加中影的電影技術訓練班,學習錄音工程技術。1978年進入中影擔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為電影《1905年的冬天》錄音。1982年正式升任錄音師,擔任《光陰的故事》的錄音工作。其後多次與台灣新電影導演合作,許多重要的台灣新電影作品如《恐怖份子》(1986)、《悲情城市》(198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等片的錄音工作皆出自其手。杜篤之對台灣錄音工作之發展有顯著且重要的貢獻,
例如1988年他在《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採用同步錄音,立下良好的典範;2001更以《千禧曼波》及《你那邊幾點》兩片獲得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最佳技術獎。
杜篤之從早期接觸錄音工作開始即對當時電影配音的模式感到懷疑,時常有些新的想法卻苦無實現的機會,直到後來與重視寫實的新電影導演合
[杜篤之]

杜篤之
作,才逐漸讓他得以發揮對聲音的想法。「沒有被察覺的聲音就是最好的聲音」,這是杜篤之時常告訴自己的一句話,他認為做再多的東西,如果無法讓人相信,也是徒勞。
杜篤之以錄音工作上的傑出表現及豐富的經驗,至今已贏得了七座金馬獎最佳錄音獎,2001年並以《千禧曼波》及《你那邊幾點》獲得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高等技術大獎,2004年獲頒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錄音作品包含1983《風櫃來的人》、1983《油麻菜籽》、199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7《春光乍泄》、1997《藍月》、2000《花樣年華》、2000《一一》、2002《藍色大門》、2003《不散》、2004《月光下,我記得》、2004《天邊一朵雲》、2004《翻滾吧!男孩》、2004《2046》、2006《黑眼圈》、2006《詭絲》、2006《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6《練習曲》、2007《刺青》、2007《最遙遠的距離》等上百部作品。
編輯本段得獎紀錄
◎1984 《小逃犯》第二十九屆亞太影展最佳音效獎。
◎1985 《超級市民》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錄音。
◎1988 《怨女》第一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特別獎。
◎1992 《少年?,安啦!》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錄音。
◎1993 《戲夢人生》第三十屆金馬獎最佳錄音。
◎1994 《戲夢人生》第一屆珠海電影節最佳錄音。
◎1995 《好男好女》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錄音。
◎2001 《千禧曼波》及《你那邊幾點》獲第五十四屆坎城影展「高等技術大獎」。
《千禧曼波》第三十八屆金馬獎「最佳音效」。
◎2004 獲得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2005 《微笑的魚》獲得第二十八屆金穗獎最佳錄音獎。
◎2006 《松鼠自殺事件》獲得第四十三屆金馬獎最佳音效。(與郭禮杞、柯宜均共同獲得)。
◎2007 《最遙遠的距離》獲得第四十四屆金馬獎最佳音效(與湯湘竹、郭禮杞共同獲得)。
編輯本段《悲情城市》與同期錄音
不過隨著台灣新電影運動的發展,後期錄音還是逐漸顯示出其弊端,原因固然包括這種錄音技術先天的缺陷,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新電影運動的導演喜歡用群眾演員,這大大提高了對現場聲音還原性的要求,如果使用配音員,那麼配音員格式化的聲音與語氣同群眾演員的口語化的言說方式會存在較大差異,這會導致片中人物情感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實,杜篤之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1986年,在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中,杜篤之開始了現場錄音的嘗試,按照他本人的回憶,台灣電影史上的同期錄音,就是從侯孝賢拍阿公李天祿的聲音時開始的。
在侯孝賢的另一部拍攝於1989年的電影《悲情城市》中,杜篤之將錄音室搬到現場,開創了台灣電影同期錄音的時代。《悲情城市》是第一部完全採用同期錄音方式進行的台灣電影,它的巨大成功與杜篤之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在《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之後,侯孝賢一擲千金,購買價值100多萬台幣的全套錄音設備贈與杜篤之,鼓勵他繼續進行錄音工作。侯孝賢給杜篤之帶來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為了同一個事業而奮斗的精神,一種對功利心的鄙夷,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信任、扶持,使杜篤之深受感動,它們逐漸內化為其日後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准則。
編輯本段技術的精進與國際的聲譽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電影逐漸衰落,電影市場萎靡不振,杜篤之的錄音功力卻是日益見長,他在1992年徐小明的《少年,安啦!》首度採用杜比立體聲系統,這部電影連同侯孝賢導演於1993年的傑作《戲夢人生》和1995年的《好男好女》一起,為杜篤之在四年之內贏得三個金馬獎最佳錄音獎項。 2001年,杜篤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憑借《千禧曼波:薔薇的名字》和《你那邊幾點》兩部影片獲得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技術獎,獲得世界范圍的肯定。 2004年, 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以「向杜篤之致敬」為口號,舉辦「杜篤之回顧展」,以表彰他對世界電影錄音技術的貢獻。同年,他還獲得台灣「國家」文藝獎的肯定,成為第一個獲得文藝獎的台灣電影工作者。這一年,杜篤之還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聲色盒子有限公司」,這標志著他的電影錄音生涯開始邁入新的階段。
編輯本段言論
杜篤之說
電影是這樣的東西,所以你說,我是什麼角色?有時是主角,有時是配角,但大部份時間是配角。而且台灣電影又不是專門真正玩聲音的一個設計,但是聲音你沒弄好,就會扣分;你弄得好,它會加分,不是加在聲音上,而是加在電影上,這是重點,你幫這個電影加分,而不是幫你自己加分,要努力的是這方面,不要強出頭,我是比較這樣看。
看電影時,我經常不看字幕,我的反應是去聽聲音、看動作、看嘴型。
我們運氣很好,遇到台灣新電影崛起,導演們都支持這些觀念及做法,因為他們也想要這個。
包括台灣新電影多是非職業演員,拍攝的氛圍與氣氛都是很自然的,要配音很不容易,同步錄音就此發展出來。
我們是走交情的,走朋友的相處,這種方式比較中國,我們是用這套中國人的方式和人工作,這是侯導告訴我的。
為什麼電影一定要看得懂,或一定要發揮市場效果?
說杜篤之
侯孝賢:他是半夜聽到好聲音也會拿個錄音機去錄的音痴。
楊德昌:杜篤之是個典型的浪漫的例子:喜愛一件事物,於是變得理想主義,花費許多時間投入,專注克服困難,從失敗經驗當中汲取有用的經驗。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在喜愛的專業上已達世界頂尖。
朱天文:因為小杜,我才知道有所謂「空聲」,我以為那是無聲,但小杜叫它空聲,空間的聲音。譬如《悲情城市》,拍完之後補錄音的部分如牢房難友們唱《幌馬車之歌》,要有空聲故不在錄音室錄,開撥到金瓜石礦區廢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個人,侯孝賢、唐諾、朱天心,跟唯一會日文的我母親,日文歌詞用注音符號標識發音而錄成。
小杜的聲音資料庫里什麼都有。地鐵的環境聲在東京、巴黎、上海、台北,完全不同。到任何地方,他跟他訓練出來的子弟們已是本能反應的必先收錄當地的環境聲,他贊嘆這些聲音是買不到的珍稀物。

Ⅳ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Ⅵ 帶賢的名字

求帶「賢」字的好聽名字~~~ 男:世賢,佳賢,勵賢,志賢,勝賢等 女:詩賢, 賢熙,麗賢,淑賢等都可以參考的。

帶賢字的男孩名字 「賢量」 「賢知」
------------------
【賢】15畫(木)
【量】12畫,字意:溫和賢能,享福一生,中年吉祥,晚年隆昌,環境良好。(火)
【賢】15畫(木)【知】8畫,字意:理智充足,多才巧智,中年成功隆昌,財官興旺,清雅榮貴。(火)
供參考

歷數古今中外有什麼名人名字中帶"賢"字的? 孝賢純皇後(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原配皇後,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其弟是大學士傅恆。出身於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羨檔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後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於勝水峪地宮。謚: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後。
侯孝賢:提到台灣新電影,侯孝賢是不可迴避的人物。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一名干將,他站在電影變革的前沿,振臂呼喊。但是商業的影子又被長長地拖在身後,讓他不得不體味電影帶來的煎熬與感傷。
1983年,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台灣新浪潮影運動的序幕,開啟了台灣電影個人化的書寫方式。隨著序幕的拉開,楊德昌、陳坤厚、王童……一撥具有強烈的台灣本島意識和獨立風格的導演浮出水面。
1981年,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正處於風起雲涌的醞釀階段,侯孝賢與後來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另一主將楊德昌相識,那時侯孝賢與陳坤厚天天坐在咖啡館慎塌等天上掉膠片。以後的一段時間,侯孝賢看了楊德昌從國外帶回的西方電影大師的片子,至此認識了帕索里尼,認識了費里尼。與朱天文的聯手,使他了解了沈從文的自傳和胡蘭成的「大自然五大基本法則」,從此他一步步讓自己的攝影機靜止下來,一步步去獲得一個視點,一步步讓這個視點成為一種遠遠地、靜靜地、客觀地看的方式,一寬派圓步步讓這種鏡頭語言固定成為自己的風格。
1983年,在《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侯孝賢還拍攝了《風櫃來的人》。作為侯孝賢電影創作的一個分界點,《風櫃來的人》之前和之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侯孝賢。按侯孝賢本人的說法,通過《風櫃來的人》是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從影片第一個鏡頭開始,侯孝賢便宣告了自己的改變,質朴無華的演員、追憶逝去的時光、青春的宣洩與迷茫。

帶賢字的古風名字 李敏賢

男孩名字中有賢字搭配的有哪些? 根據寶寶出生時間,排出八字,確定喜用五行用字,根據姓氏搭配吉利組合,再確定名字。符合寶寶命理的名字才是好名字。
起名步驟:
1、分析生辰八字命主五行、格局,找出用神喜忌。
2、選出命局所喜用所需要的五行漢字。
3、根據姓氏、時代特徵、性別、八字數理合理搭配將要用的字,去其忌諱用字,避開凶數.取其字的意、形、象、音、綜合搭配。
4、還要避開不沖克八字,五格、筆畫、合理搭配才是適合八字的吉祥吉利的好名字。
供參考。

帶賢字的女孩名字 王祖賢。。。。。。

2015最新男孩姓張名字帶賢字 張德賢
張楚賢
張爍賢
張欽賢
張孝賢
張朗賢
張小賢
張屹賢
張雪賢
張相賢
張積賢
張富賢
張懿賢
張曉賢
張為賢
張世賢
張津賢
張孟賢
張友賢
張忻賢
張漢賢
張桐賢
張道賢
張心賢
張聲賢
張煒賢
張承賢
張善賢
張亦賢
張久賢
張晨賢
張士賢
張靈賢
張遠賢
張學賢
張彤賢
張恆賢
張仕賢
張勁賢
張仁賢
張彥賢
張鳴賢
張以賢
張雄賢
張鑫賢
張琳賢
張波賢
張城賢
張洛賢
張利賢
張鎮賢
張欣賢
張崇賢
張宜賢
張飛賢
張泊賢
張勛賢
張修賢
張琪賢
張秋賢
張銘賢
張禹賢
張光賢
張有賢
張和賢
張厚賢
張濟賢
張嵐賢
張思賢
張如賢
張知賢
張易賢
張凡賢
張宗賢
張水賢
張昭賢
張琛賢
張雅賢
張煥賢
張沐賢
張胤賢
張運賢
張浚賢
張人賢
張紹賢
張丁賢
張蔚賢
張佑賢
張高賢
張月賢
張強賢
張延賢
張朋賢
張傳賢
張愷賢
張森賢
張義賢
張裕賢
張騏賢
張震賢
張寧賢
張望賢
張力賢
張悅賢
張亞賢
張虎賢
張崢賢
張玉賢
張予賢
張秀賢
張鶴賢
張瀟賢
張亮賢
張栩賢
張凌賢
張來賢
張添賢
張長賢
張昱賢
張禮賢

呂姓帶賢字輩起名字,男孩 呂賢鵬
呂賢文
呂賢舉
呂賢炎
呂賢楊
呂賢j
呂賢言
呂賢彤
呂賢富
呂賢續
呂賢翔
呂賢藝
呂賢慧
呂賢威
呂賢翔
呂賢聞
呂賢卜
呂賢爍
呂賢明
呂賢騰
呂賢輝
呂賢蕭
呂賢寧
呂賢勇
呂賢佚
呂賢佳
呂賢哲
呂賢志
呂賢惠
呂賢邦
呂賢鑫
呂賢珊
呂賢宏
呂賢鑫
呂賢菲
呂賢紅
呂賢權
呂賢達
呂賢運
呂賢糖
呂賢木
呂賢珏
呂賢頤
呂賢讕
呂賢勃
呂賢成
呂賢震
呂賢瑞
呂賢勇
呂賢飛

求個小說中帶賢字的名字 小賢 / 兩把快刀 聖賢 / 幽月魅 賢哲 / 一江楓 忠義孝賢 / 黎孝賢 聖賢祭 / 龍羊君 平衡世界的賢者 / 黎明戰黃昏劍與魔法大賢者之路 / 小草復甦 原始異界之地精大賢者 / 頑強的肥老鼠 /前面的是書名 後面的是作者名字 這些都是我上起點網上找的 還有很多 樓主 你看看行不行

Ⅶ 歷數古今中外有什麼名人名字中帶"賢"字的

孝賢純皇後(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原配皇後,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其弟是大學士傅恆。出身於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後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於勝水峪地宮。謚: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後。
侯孝賢:提到台灣新電影,侯孝賢是不可迴避的人物。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一名干將,他站在電影變革的前沿,振臂呼喊。但是商業的影子又被長長地拖在身後,讓他不得不體味電影此森帶來的煎熬與感傷。
1983年,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正式拉開了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序幕,開啟了台燃睜灣電影個人化的書寫方式。隨著序幕的拉開,楊德昌、陳坤厚、王童……一撥具有強烈的台灣本島意識和獨立風格的導演浮出水面。
1981年,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正處於風起雲涌的醞釀階段,侯孝賢與後來新皮扒歲浪潮電影運動的另一主將楊德昌相識,那時侯孝賢與陳坤厚天天坐在咖啡館等天上掉膠片。以後的一段時間,侯孝賢看了楊德昌從國外帶回的西方電影大師的片子,至此認識了帕索里尼,認識了費里尼。與朱天文的聯手,使他了解了沈從文的自傳和胡蘭成的「大自然五大基本法則」,從此他一步步讓自己的攝影機靜止下來,一步步去獲得一個視點,一步步讓這個視點成為一種遠遠地、靜靜地、客觀地看的方式,一步步讓這種鏡頭語言固定成為自己的風格。
1983年,在《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侯孝賢還拍攝了《風櫃來的人》。作為侯孝賢電影創作的一個分界點,《風櫃來的人》之前和之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侯孝賢。按侯孝賢本人的說法,通過《風櫃來的人》是獲得了對電影的「重新認識,感覺那是另一種語言」。從影片第一個鏡頭開始,侯孝賢便宣告了自己的改變,質朴無華的演員、追憶逝去的時光、青春的宣洩與迷茫。

Ⅷ 兒子的大玩偶的幕後故事

出品於1983年的《兒子的大玩偶》,是根據台灣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所改編,是由三個不同的小故事組成,分別是《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以及《蘋果的滋味》。由候孝賢、曾壯祥和萬仁各自執導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電影開展以來最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灣當局一直給予封殺的「鄉土文學」,原著作本就已經處在了官方的禁忌邊緣,而且官方向來防電影更甚於控制文字傳播,「中影」拍攝這種電影,是承擔了一定的風險的。影片在拍攝完畢送交新聞局審查之際,由萬仁導演的那一段《蘋果的滋味》則引發了一場風波,後來被稱為「削蘋果事件」。在那個尚未解嚴的時代,故事內容黑色而嘲諷,對社會的批判色彩較為濃重,這不符合台灣當局與新聞局對台灣電影的指導綱領(參考台灣電影對社會負面描寫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內容呈現台灣人民卑微、麻木的社會心態,則更令當局惱火,一度要求將《蘋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刪除。事件最終在聯合報記者楊士琪的批評與呼籲下,《兒子的大玩偶》才最終能保持原貌出現。這次的削蘋果事件,雖然只是一兩鏡頭的刪存之爭,但卻代表電影自由的重大勝利,並為爾後新電影創作奠定了強大的輿論基礎。
侯孝賢確立台灣新電影的存在
上個世紀80年代,台灣的電影有幾種流派:武俠片、社會奇情片、瓊瑤式文藝片及軍教片,內容流於俗套。於是一批新銳導演,包括侯孝賢、吳念真、劉家昌、小野等人開始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企圖推翻舊電影的窠臼。繼《光陰的故事》成功後,侯孝賢、曾壯祥、萬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電影———《兒子的大玩偶》。該片以台灣社會開始轉型的20世紀60年代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現當時小人物的辛酸。《兒子的大玩偶》被認為是正式確立了「台灣新電影」一詞的存在,它的寫實風格為往後的新電影奠定了主題與方向。
原作:旨在喚起民族意識
台灣在歷史上曾經先後被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佔,蔣介石統治集團在大陸失敗後潰遷到台灣,又依靠美國、日本,使得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極為復雜,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灣一批作家認識到喚醒民族意識的重要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創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國經濟和文化對台灣支配性影響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就包括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
《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制是由編劇吳念真提出來的,他的理由是准備參加亞太影展,題材當然要反映亞太國家和地區發展過程中深受先進強國的影響。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選角平實,多採用實景拍攝,片中使用國語、台語、英語等語言,務求什麼人說什麼話,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內容和形式達到求真的統一,體現了新電影的紀實風格。
電影:由三段各自獨立的故事組成
侯孝賢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一個小鎮上,青年坤樹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樣,走街串巷替戲院作廣告招攬觀眾。回到家中,讓兒子阿龍快樂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戲院老闆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輪車把電影廣告散布到每個角落。他的兒子看慣了他的小丑形象,當坤樹不再將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樣想要抱兒子時,兒子反而大哭起來。坤樹為了使兒子高興,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壯祥執導的《小琪的那頂帽子》,描述兩個青年人為了養家糊口,到一個小鄉鎮推銷一種他們自己也懷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鍋,其中一個推銷員林再發在親身示範用快鍋燉豬蹄時,發生爆炸,意外喪生。而他懷孕的太太此時卻因摔了一跤住院待產,打電話來要林再發去醫院。
萬仁執導的《蘋果的滋味》,講述一個從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發被一輛美軍的轎車撞倒而軋斷了雙腿,阿發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從貧民區搭著大型轎車去一棟全白色的教會醫院探望阿發的傷勢,肇事的格雷上校為了「道義上」的責任,口頭允諾要把阿發的一個啞巴女兒接到美國去讀書,同時還付了兩萬元給他們。這種情形引起來探病人的工頭的羨慕,以為他是故意找一輛美國車撞上去的。一家人吃著外國教會醫院看護給的蘋果,覺得它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甜美可口……
影響:削蘋果事件
雖然《兒子的大玩偶》中的「蘋果的滋味」探討台灣對美國的依存心理並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場「削蘋果的風波」。國民黨文工會一些觀念守舊的官員要求電檢單位對影片中幾個片段作出刪剪,電檢單位只好照辦。這可以說是對當時所標榜的「電影創作自由」、「電影藝術創作獨立性」的提法是一個極大的諷刺。這出電檢刪剪風波,使得導演萬仁十分引人矚目。而萬仁一氣之下,賦閑在家兩年,幾乎想放棄電影。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在報紙上公開揭發並抨擊此事,該文刊出後,輿論大嘩,批判官方、中影與影評人協會之聲不斷,《兒子的大玩偶》終於才能保持原貌出現。
這次的削蘋果事件,雖然只是一兩個鏡頭的刪存之爭,但卻代表電影自由的重大勝利,並為以後新電影創作奠定了輿論基礎。同時,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過去「觀眾電影」影評角色的影評人協會、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會,明顯落入下風。整個事件也被認為是失去地盤的舊陳述勢力對新一代影評人的一次失敗反撲。

Ⅸ 侯孝賢的人物評價

在侯孝賢身上,我看到一讓旁種很純潔的敘述方式,這是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世界,這是讓我感到最震驚和最受觸動的,通過他的電影,我更好地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看到我自己。 (讓-米歇爾·傅東)
憑著獨特的現實視野和美學風格,侯孝賢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成為台灣新電影浪潮的主將。三十年來,他因《悲情城市》成為首個捧起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含滑坦華語導演,在台灣電影低谷,仍難能可貴地保持創作量,近年創辦台北影展、大力支持金馬獎,啟發並扶持影壇後來人,他對台灣電影的責任從未放下。在今年英國《視與聽》雜志的票選結果中,前十佳華語影片里侯孝賢共有三部影片(《悲情城市》、《海上花》、《戲夢人生》)入圍。盡管藝術高下難以憑數字量化,但這一切,也足夠說明侯孝賢在當今華語電影圈的分量和地位。 (南都娛樂周刊)
「侯孝賢基本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的特質也在於此,是抒情的,而非敘事和戲劇。吸引侯孝賢走進內容的東西,與其說是事件,不如說是書面的魅力,他傾向於氣氛和個個性,對說故事沒有興趣」。(朱天文)
台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一位,也具有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他的影片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內化為一種自覺的人文關懷和藝術追求,並以詩一般的鏡語體系呈現於觀眾,成為華語乃至世界影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人民日報)
一個撰寫暢銷電影劇本的青年導演在電影的求索之路上轉向自我獨特的視覺審美和心靈感悟,在電影製作的成熟期更加堅定地「背向觀眾」。
作為當今台灣電影界聞名海內外的電影領袖人物之一,在執著地經營自我的藝術理念的同時又鼓勵青年導演們「面向觀眾」。
在藝術電影談桐領域,他的作品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就好像桃花林盡之外的世態百象,既熟悉又陌生,既鄰近又遙遠。 (新浪網)

Ⅹ 關於台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獎者明驥的簡歷及祖籍

明驥1939年出生於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劉家河村,1949年赴台,畢業於政工幹部學校暨管外語學校。歷任中國國民黨將軍、中影公司製片廠廠長、總經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部長級)、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俄文系教授)、台灣電影戲曲協會理事長、烏克蘭國際斯拉夫科學院院士等職務。八十年代初期,明驥離開政壇,專心研究東歐問題,著述豐碩,在美國和台灣學術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明驥先生曾以80多歲高齡往返於兩岸及美國,呼籲承認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為反獨促統而奔走。

1977年出任「中影」總經理。他富有學識,為人開明,上任之初便發出了與最高當局不同的聲音:「我接任後,應時時求新求變,『抗日』題材與『政宣』電影雖然還能拍,但我不拍,時下的首要是展開新的文化任務。」李行的「鄉土電影」也正是在明驥入主「中影」的背景下重新興起。

時至八十年代初,面對業界危難,明驥銳意變革。他先從引進「新力量」著手,從1981年起,吳念真、小野、陶德辰、段鍾沂、黃嘉生陸續被招入「中影」,擔任編審、企劃、製片、宣傳等工作。82年「新聞局」也順應民意,取消了「劇本預審」制度。電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同樣是在這一年,「中影」推出了由四位年輕新導演聯合創作的《光陰的故事》 。這是比較公認的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端。

明驥在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任內,創建台灣第一座電影文化城,成立台灣第一座電影沖印廠,推動「精製作、小成本」的全新風格製片方針,培育電影技術人才,開啟了「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時代。當時在新電影浪潮中成長的導演,現在都已經是著名的編導,包括侯孝賢、陳坤厚、楊德昌、萬仁、柯一正、張毅、王童、廖慶松、托德辰、曾壯祥、朱天文、小野、吳念真等人。[1]

明驥 - 文學作品
明驥獲獎《蘇聯外交史》明驥 編著黎明文化

《中俄關系史》 明驥編著 三民書局

《銀河採薇》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76 [1987]

《北國探索》 明驥 編著 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78[1989]

《俄羅斯風雲》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民國83[1994] [1]

另著有:《傳情一海鷗》上、下集(俄文版)、《現代俄語復合句之研究》(俄文版)、《蘇聯民族問題之興起與發展》、《訪蘇見聞記》、《北國探索》等著作

明驥 - 影視作品
竹劍少年 (1984) .... 監制[1]

霧里的笛聲 (1984) .... 出品人

小爸爸的天空 (1984) .... 監制

戰爭前夕 (1984) .... 監制

小畢的故事 (1983) .... 監制

天下第一 (1983) .... 監制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 出品人

魔輪 (1983)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老師斯卡也答 (1982) .... 製片人

光陰的故事 (1982) .... 製片人

大遠景 (1982) .... 製片人

苦戀 (1982) .... 監制

龍的傳人1981 (1981) .... 製片人

動員令 (1981) .... 製片人

花飛花舞春滿城 (1980) .... 製片人

血濺冷鷹堡 (1980) .... 製片人

大湖英烈 (1980) .... 製片人

Z字特攻隊 (1980) .... 製片人

緊迫盯人 (1979) .... 製片人

我愛芳鄰 (1979) .... 製片人

源 (1979) .... 製片人

西風的故鄉 (1979) .... 製片人

天狼星 (1979) .... 製片人

錦標 (1978) .... 製片人

香火 (1978) .... 製片人

一個女工的故事 (1978) .... 製片人

明驥 - 金馬獎
2009年11月28日,第4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晚在台北縣縣府大樓舉行,推動台灣新電影的幕後功臣、前中影總經理明驥獲頒終身成就獎。

明驥說,感謝所有參加台灣新電影製作的夥伴,也感謝所有支持者及家人。[2]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7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49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80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