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傳播為主題的電影
⑴ 高密的微電影《父親》是哪個公司拍的挺感人啊。
我總結了幾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微電影《父親》,由禾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作,為高密首部本土感恩微電影。
該影片以弘揚天下父母之愛、倡導子女及時行孝為主題,講述了一對單親家庭父子的恩怨故事。單身的父親含辛茹苦獨自撫養兒子長大成人,長大後的兒子在自卑與虛榮心理的驅使下,不但不能理解父親的辛苦,反而對父親心存怨恨,父子關系幾近決裂。在父愛與頑劣兒子的斗爭中,父愛最終占據了上風。一次偶然的機會,兒子發現了父親隱藏多年的秘密,揭開了父子之間多年的心結。父愛融化了兒子的心,悔恨的兒子重重的跪在了父親的面前。
希望採納,謝謝~~
⑵ 有哪些國外電影有中國元素
《末代皇帝》,《功夫熊貓》,《花木蘭》。
《功夫熊貓》是一部以中國功夫為主題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影片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故事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於2008年6月6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介紹:
阿波是一隻圓滾滾,笨手笨腳的熊貓,但是他也是天底下最熱血的中國功夫迷,只可惜他每天得在老爸開的面館幫忙打工。
但是萬萬沒想到,他竟然被選中,要靠他來實現一個古老預言,而且他的夢想終於成真,因為他可以和他的偶像武林的蓋世五俠:悍嬌虎、靈鶴、快螳螂、俏小龍、以及猴王,一起向他們的師傅功夫大師習武。
但是這時候卻傳來消息,一心一意想要報仇,天生狡猾的殘豹准備殺過來,而阿波必須保護每個人的生命。他到底能不能實現夢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武林高手呢?阿波義不容辭,接下這份任務,但是這個功夫菜鳥必須把他最大的弱點,轉換成他最大的力量。
⑶ 根據電影《幻影殺手》寫關於大眾傳播的文化形態
1.1大眾文化關於大眾文化,恐怕很難用幾句話來定義。大眾文化的概念,學術界已有很多認知和爭論,孰是孰非亦無定論。察各類關於大眾文化的定義,雖各有側重,但歸於不外乎兩類: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內涵,著重強調文化的內容;另一類側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尤其強調文化的傳播形式。兩類觀點的側重不僅源於認知觀點和方法結論的不同,它還與文化所處的具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初期的大眾文化及定義都屬於強調內容的大眾文化,強調內容的原因並不是輕視和否定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而是將文化的內容作為命題的前置,以內容為主導的,形式服從於內容。強調形式的大眾文化是以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主導的,而作為文化內涵的內容則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是指此。這類文化形態的顯著特點在於其內容並不俱備某種特指性,而是服從於定義它的文化表現形式,尤其是傳播形式。當然,現代的觀點也都涉及到了大眾文化的內容方面,但那也只是對形式的一種限制。辨析大眾文化命題需明確這樣幾個前提:(1) 大眾文化的內容具有指向性,在政治環境動盪或階級矛盾激烈的社會中具有很強的階級性。而在政治環境平穩或階級矛盾緩和的社會中,大眾文化則是一個泛階級的文化形態,其內容的指向是分散的,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即是指此。需要強調的是,主流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內容有很強的導向性。(2) 大眾文化的經濟基礎不必然是市場經濟。現代的多數學者均認為「大眾文化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1]強調大眾文化是依商品規律運作的。但事實上,非市場經濟環境中存在且普通存在著大眾文化。二者的區別是傳播目的不同,一個是為實現經濟效益,另一個則是為實現社會效益,具體傳播方式也有很大區別。(3) 大眾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對具體文化形態的作用都是等量的,但往往由於大眾文化傳播的特殊性使這一等量關系產生了扭曲。茲就前述對大眾文化定義如下:大眾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為主要手段、以實現某種利益為目的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被公眾廣泛認識、復制、傳播的社會文化形態。1.2大眾文化傳播 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大眾文化以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與大眾傳媒攜手並進的。」[2]一方面,大眾傳播對於大眾文化的形式和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知卜的推動作用,大眾傳播使得文化不再局限於一部分人之中,令它具有了更復雜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大眾文化作為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大眾傳播產生了強有力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對於大眾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這一層面來講,大眾文化也引導著大眾傳播。 與大眾文化更為聯系密切和直接的大眾媒介,構成了大眾文化得已生存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情境,構成了大眾文化得以傳播的物質傳播渠道。從修辭效果看,「大眾媒介直接關乎大眾文化的意義構成。」1當然大眾文化對大眾媒介也有很強的反作用力,在二者的關系中,大眾媒介對大眾文化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甚至,大眾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大眾文化的傳播與其它信息的傳播有著同樣的構成,但基於大眾文化的特殊性,它的傳播就有了一些獨特的規律在討論大眾文化的傳播問題時,應當重視它的源頭和歸結——受眾的分析,什麼人需求它、什麼人創造它,以及什麼人、通過什麼渠道、什麼形式傳播它等,繼而可以歸結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些獨特之處。大眾文化傳播的構成,也就是這一分析的過程和結論。
[1]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3頁。[2] 陸楊、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第16頁。1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頁。 1.3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 現代意義上的大眾文化多具備商業性這一特徵,有的學者甚至將大眾文化與商品文化等同起來,歸入了商業文化的范疇。商業性,是大眾文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才具有的特性,它是將交換價值放在第一位的哪賀。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使用價值是第一位的,要遠遠大於它的交換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是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文化生產過程是進行商品化生產、資本化投入和價值化收益的,又依據市場規律進行交換、復制、再交換。大眾文化便搭緩穗這樣融合到市場經濟環境中去,成為商品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活動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生產」2的社會大環境下,大眾文化的傳播必然服從於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傳播過程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傳播變得更自由、更快捷,但同時也愈來愈對傳播的內容產生漠視,反而對傳播的形式反而愈加重視。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它必然要求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以文化商品交換和流通所形成的文化市場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文化市場供求雙方的物質和利益為文化活動的激勵機制並在一定范圍內起到調節作用。市場經濟對大眾文化的影響直接作用於文化形式,繼而通過文化形式間接的對文化內容產生作用。我國現階段是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肯定。所以,這一問題的探討對於現實生活是有宜的。2大眾文化的傳者與傳播控制2.1傳播的前沿文化的傳播有著明顯的廣泛性,大眾文化尤為如此。它的傳播者即包括了專職的傳播者、專職的文化製作者,又包括了非職業的傳播者——受者群。我們可以將參與大眾文化傳播者分作三個不同的群體:(1) 媒體傳播群。媒體是大眾傳播的中堅力量,在大眾文化的傳播中擔負著重要的傳播職能。它是通過傳播社會對大眾文化的鏡像反映來間接的傳播大眾文化,是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和文本的間接製作者。媒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自覺的、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媒體吸引受眾的需要。(2) 製作傳播群。大眾文化的文本製作活動主要是由職業文化的製作群里來完成,其文本本身在客觀上具備了大眾傳播的功能。所以大眾文化的製作群不僅是大眾文化產品的主要的製作者,它還通過直接復制、傳播具體文化產品來傳播大眾文化。製作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系統的、技術化的,其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來源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3) 個體傳播群。大眾文化有泛文化、泛階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每一個大眾文化傳播的受眾者有可能成為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有傳播個體,也有媒體或文化製作傳播者的組成人員,但無論是什麼都存在受者與傳者雙重身份的轉變。參與大眾文化傳播過程的所有個體即構成了個體傳播群,它的能量總合要遠大於專業的傳播機器,所以我們在研究大眾文化傳播時應當重視這種傳播力量及它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個體傳播群的傳播活動是不自覺的、非專業的、分散地、非技術的、非盈利的,其基本動機來源於傳播個體的文化素質、興趣、喜好等。在這三個傳播群中,個體傳播群的認知實際上是社會個體文化意識的總集合,它通過對具體參與傳播人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及信息需求的反饋與其它傳播群產生聯系。2.2施控行為與角色互換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由傳播者在其內部與外部不斷的進行選擇、加工、傳播來豐富的,大眾文化文本不斷的在各個傳播群中被選擇、解讀、再加工、傳播著,並在各個傳播群內部重復著這一過程。信息源在被層層選擇、解讀後,最終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只是信息源中的少量信息,這一少量信息經過傳播者的再加工、再創作成具體並傳播出去,文本再傳播中不斷的被選擇、復制,不斷的得以修正並形成穩定的模式,最終擴散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和傳播的文化形式,形成了量化優勢。很明顯,從源信息到大眾文化文本的過程就是各級傳播者不斷施控的過程。隨著信息的反復傳播、復制以及不同傳播者所作的不同解毒,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都會逐漸的發生變形甚至施異化,有時往往出現背離原文本的現象。毋庸置疑這一現象也是由不同傳者的不同施控行為所造成的。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文化製作和傳播組織,而具體的製作和傳播過程是通過具體的操作者實現的,他們對具體大眾文化文本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傳播中,傳者除受經組織傳遞的社會控制、組織內的潛網等影響外,傳者的個人因素是一個很明顯的控制因素,是由社會文化所決定的。傳者是具體文本的製作、傳播者,但其也是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他對具體文本的選擇性施控,其實是他本人在對其它大眾文化文本的選擇、理解後,在個人因素的影響下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傳播。即作為個體的傳者只在他實際操作的個案中扮演著傳者的角色,而在大眾文化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卻成為了更多其它文本傳播的受者,並將其解讀文本的內容或形式轉移到他所製作傳播的具體文本中去。於此,把關人與受者的角色形成了互換,這也是文化控制在傳播活動中的表現。2.3傳播者的受控特點 在文化傳播活動中,各類傳播組織有著最強的選擇能力和傳播能力,但其受到的各種控制也是最強的。它在傳播過程中的選擇動機和飢渴的傳播慾望也並無非是源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控制,即這種對大眾文化進行選擇、製作、傳播的行為實際上是傳播組織受控的表現。 傳播者受到的控制無非就是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控控制、自我控制四種,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傳播者的受到各種控制是不均衡的,各類控制手段對傳播者的控制強度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傳播者必須依據市場規律運作,其文本必須以商品的形式出現,實現經濟效益是多數大眾文化傳播者的主要動機。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的傳播者產生了最強、最為直接的作用。僅次於它的是受眾控制,傳播者受到受眾控制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已經受到經濟控制,為了實現利益就必須適應收受以吸引更多的受者。政治控制、自我控制雖然也是很明確的控制力量,傳播者也必須接受其控制,但對於依市場規律運作的傳播者來說,終究不如經濟控制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來的具體、直接。
2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3.多元與多態——認識大眾文化3.1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徵:商業性。市場經濟下的大眾文化,是依賴於市場機制來進行製作、傳播、消費的,大眾文化的物質表現——文化產品是作為產品出售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必然會進行商業化運作,文化活動成為一種社會生產,文化產出則成為一種地道的商品。「文化工業的產品到處被使用,甚至在娛樂消費的情況下,也會被靈活地消費,文化工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經濟上巨大機器的一個標本。」1這不僅是文化對市場經濟環境的適應,更是一種社會需要:一方面,文化的製作者、傳播者將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生產,直接或間接地進行商品化生產或商業化傳播;另一方面,文化的消費者和接收者的消費觀念和行為也引導了大眾文化的商業化傾向,受眾的消費需要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商品化。技術性。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是密不可分的,大眾傳媒的技術發展擴展了大眾文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大眾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可能。技術媒介為大眾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眾文化的傳播已經完全依賴於眾傳媒技術:一方面,技術性含量高的傳媒成為大眾文化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技術媒介給大眾文化帶來的是文化的多元與多態;另一方面,技術性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成為可能,使文本的製作復制、傳播更為簡易和方便,並使大眾文化產品由個體創作轉為工業化生產。娛樂性。娛樂,直源於受眾的享樂動機,在市場環境中大眾文化的製作、傳播者則利用了這一點;以服務於文化的商業化生產。對於受者來說,娛樂性是大眾文化的第一效果,大眾文化傳播的一大功能就是娛樂受眾,使受眾消遣娛樂的需求得以釋放。而對於傳播者,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傳播者的商業需求。應說明的是大眾文化的娛樂性不等同於娛樂文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是一種外在表現的功能性傾向,而娛樂文化的娛樂性則是內容的基本屬性。通俗性。大眾文化不同於高雅文化,是在極大多數人群而不是在小群體內通行的。大眾文化之所以被大眾接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眾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的通俗性,這是由大眾文化受眾的廣泛構成所決定的。通俗性給大眾文化首先帶來的就是傳播優勢,不論受者的文化層次如何都可以看得懂,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就很容易得到廣泛傳播。此外,通俗性間接的豐富了大眾文化的內容,任何形態的文化只要對文本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就都可以融入到大眾文化中來。從這一層面上講我們甚至可以說,不通俗的東西就不是真正的大眾文化。但是也要主義通俗性帶來的消極方面——易於流俗。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的文化很容易使通俗性由形態擴散到內容中去。為了迎合最廣泛文化大眾的趣味,大眾文化產品愈來愈傾向於世俗、庸俗,甚至是媚俗。這種一味追求通俗性的後果是使大眾文化變成一種無節操的文化,增加了大眾文化的浮淺。3.2大眾文化傳播表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在傳播中呈現如下現象:模式化。大眾文化使一種群體文化,是以大眾傳播為擴散方式的,這就難以避免其內容和形式產生類似甚至使相同的樣式,形成了短期內固定的模式並反作用於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模式化直源於文本的流行性,原創的文化文本在經過批量復制、大眾傳播等一系列流程後成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伴隨著文化流行的是對文化形態的反復模仿和不斷復制,以至於最後形成文化模式。大眾文化的模式化既有內容的也有形式的,還有則是直接復制文化元素。如某一電視節目一旦流行,其它的製作單位也都競相模仿,於是很快就會出現眾多與此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並形成一種形式作用於其它文本。比如齊魯電視台2005年開播了一個用地方方言演播社會新聞的節目,埠內多數電視台(頻道)很快都有了相類似的節目。雖然大眾文化文本的創作者不斷的在創作新的文化賣點以及個體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十足的內容無非是對共性中相關類型的模仿,於是越有個性的反而越失去個性。主流化。大眾文化吸收了豐富的主流文化,它是建立在公認的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環境之上的,是它與它們相統一的。也只有與它們相統一,大眾文化才具有生命,才可以沒有任何阻礙的通行於文化大眾之中。可以說任何的大眾文化文本都必須與同時代的主流文化相統一相適應,才能構成大眾文化,凡是與社會道德、文化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相悖的斷然不會被廣泛認同。大眾文化是與同時代的認知水平相當的,它的適應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強制,大眾文化文本也在積極適應主流文化。如2006年是中俄文化年,許多文本都去迎合這一主流,像某保健品廣告中的動畫人物換成俄羅斯民族服飾,出場動作改成俄羅斯民族舞蹈。多元化。大眾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源起於大眾對社會各種文化形態的吸收、解讀、再創作。在大眾文化中可以得到幾乎所有文化形態的影子,只不過其內涵和形式已被過分解讀、演化,甚至異化。這種多元化不僅僅是文化的互滲,更是構成大眾文化內容的核心架構。大眾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吸收、解讀高雅文化、民間文化、商業文化、政治文化等文化形態的過程。從這一點上講,大眾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大眾解讀社會文化並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和結果。現實中,大眾文化也積極的尋求與各種文化形態的融合,多數文本在製作的過程中都主動的吸收各類文化元素以實現自己的多元化。其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文本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符合最廣泛人群的口味,這也符合文化商業化的需要;二是文本的多元化,尤其是主流文化的引入,可以給文本罩上高雅的外衣,盡可能的掩蓋文本的空洞和世俗,以此提高文本的文化品位,為其正名。導向化。大眾文化對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意識有一定作用的導向作用,而且愈加強大。不僅是受者,還包括了傳者,都會不自覺得由大眾文化所引導。由於大眾文化傳播涉及面的廣泛性,大眾文化的文本模式會給社會文化形態總體、社會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傳播時間的增加而形成引導。但需認清的是,這一引導只是社會文化流程中一部分,大眾文化本身還被其它的文化所引導。從宏觀的角度看,它也只是文化引導力傳遞者中的一員,而不是原初的導向動力。3.3信息在傳播中的幾個表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的信息傳播多有如下幾個表徵:信息情感化。人是情感動物,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物質文化無疑是最為突出的,而大眾的精神文化則相對缺乏。於是,在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壓迫下人對情感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歷史最高點。在充斥著物質文化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甚至是人對物的情感成為大眾文化傳播反映的重要內容。傳者通過情感元素的採集和重新語境化來保存情感,受者通過接受這樣的信息得到慰藉。不僅是情感信息,許多非情感信息也套用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和情感元素,造成了一種大眾文化整體的情感化。與此同時,文化產業與流行媒介也「能夠有效的把象徵性形象與個人情感聯系起來。」1信息故事化。故事化的信息對於受眾往往很強的吸引力,「故事代表文化價值觀並提供文化連貫性。」2以各圖書館文字類圖書的借閱情況為例:借閱頻率最高、書刊數量最多的是小說等故事化的文學作品,而散文、詩歌等故事化不強的文學作品借閱次數則相對較少,而無敘事的文學理論作品則鮮有借閱。故事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文本的一個普遍現象,許多非敘事性的體裁往往也摻雜進了故事化的形式,比如流行音樂前綴的敘事性文字,甚至是故事化了的歌詞本身。對於多數受眾來說,故事形式易於理解,更符合消遣的需要,易於達到情境再現的效果。當故事化成為一種信息加工和傳播方法的時候,大眾文化文本的製作和傳播變的更加容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情境被壓縮提煉成象徵性形象,通過不斷的重復,使意識形態和文化主題模式化。信息可讀化。基於大眾文化的非嚴肅性和受眾的多樣性,便於讀取、易於理解成為大眾文化信息表徵的第一要素。大眾文化信息的可讀化除包括了話語的可讀性外,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具體包括了簡易化與圖像化兩個方面。簡易化主要體現在了信息話語易讀和文本內容的淺顯上,目的是便於受眾接受和解讀。圖像化是指通過文本的圖象化表達來實現信息的可讀性。信息的可讀化使大眾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許多繁難、呆板的文化形態都可以經過可讀化的加工與大眾文化產生交叉,豐富了大眾文化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大眾文化的品味。但可讀化也會使受眾對其它文化系統的認識變得淺顯、片面,甚至產生誤解。
⑷ 什麼是文化類電影
文化類電影:不是以傳統文化為主滲御散題,但有涉及到傳統元素或是比較有古典韻味。
具有代表性的幾部電影:
1、《花腰新娘 》 張靜初、印小天。
主要講述花腰彝族古老婚俗以及由其引發叢氏的一系列故事
2、《霸王別姬》 張國榮、張豐毅、鞏俐。
改編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全片影像華麗,兼具史詩格局與深刻的文化內涵,講述了兩個伶人的悲喜人生,並摻合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發展。
3、《戀愛通告》 王力宏、劉亦菲。
影片中王力宏大秀流行樂和民樂,是影片一大看點。王力宏自導自演的處女作,集合了劉亦菲、陳沖、陳漢典、喬振宇、曾軼可、謝園、謝娜和方大同等一批優秀演員。講述了大明星杜明漢偽裝身份追求民樂系女孩宋曉青的故事。
⑸ 求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電影,謝謝
1、《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吉光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王小帥執導,崔林、李濱、高圓圓、周迅等人主演。該片主要圍繞進城打工的農村少年小貴和學生小堅兩人之間關於單車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2、《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吳京特別出演。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3、《一出好戲》
《一出好戲》是由上海瀚納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製作的喜劇片,由黃渤執導,黃渤、王寶強、舒淇、張藝興、於和偉、王迅聯袂主演。
該片於2018年8月1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20年4月2日在韓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公司員工團建出遊遭遇海難,眾人流落在荒島之上,為了生存他們共同生活,並面對一系列人性問題的寓言故事。
4、《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制,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
5、《紅海行動》
《紅海行動》是由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等出品,林超賢執導,馮驥、陳珠珠、林明傑編劇,張譯、黃景瑜、海清、杜江、蔣璐霞等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⑹ 《1921》全國公映,60多位演員集結獻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什麼
10年前以《建黨偉業》等奠定主旋律商業片引領者地位的黃建新,10年後再攜全新視角《1921》慶祝建黨百年,用其擅長的新角度細描手法給觀眾帶來震撼和淚水。電影《1921》7月1日正式公映,成為年輕人紀念七一重訪歷史的觀影首選。
60多位演員集結獻聲雖然黃軒扮演的李達是主角,但眾多角色各有出彩之處,本片帶給觀眾的事實上是群像。如此安排,容易造成整部作品在敘事上的散亂和思想上的混亂。好在,本片的一大特色是形散神不散,通過象徵和隱喻的手法將各個段落集中在大主題下,達到抒情和敘事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比如,本片多次出現角色奔跑的場景。青年毛澤東在目睹外國人與中國人的區別待遇之後,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立志擺脫封建家長制的往事,於是開始全力在上海的街道上奔跑。
奔跑既是青春洋溢的表現,也是毛澤東等青年想要沖破束縛、改造社會的理想的象徵。從李達和王會悟的窗口往外望,總能看到一位可愛的小女孩。當鏡頭從百年前的上海轉到百年後的現在,在參觀一大會址的眾多學生中,我們又看到了她微笑的臉龐。她所隱喻的,當然是革命理想能夠穿越百年歲月的力量。
⑺ 中國非遺電影現狀
中國非遺電影是指以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電影作品,其中包括民族音樂、舞蹈、剪紙、冊搭雕刻、陶瓷等多種形式。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中國非遺電影近年來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發展。
目前,中國非遺電影市場規模較小,但是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關注非遺題材的創作和推廣。例如,2017年上映的電影《戚姿罩大理寺》,以古代大理國盛行的「白族三道茶」為主題,通過講述一個秘密祭品與「三道茶」之間的故事,向觀眾介紹了白族文化及其相關習俗; 2019年上映的電影《鎮魂街》則將城市神話加入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括中式宅門、漢字元號等。
另外,在中國國內還有一些非遺電影節,例如新媒體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高峰論壇暨第六屆中國·長治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微電影節、河北省·承德萬全第三屆非遺文化旅遊推廣微電影展等,這些活動為非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平台和機會。
總的來說,中國非遺高鬧電影尚處於起步階段,有待更多的創作者投入其中,並在製作質量、主題深度等方面不斷提高,才能為世界觀眾呈現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⑻ 求幾部以講文明為主題的電影
《暖春》
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住著兒幾十戶人家,他們過著平淡無奇的日子。
一天,村長的兒子二狗揀回一個暈倒在村口的女娃,打破了小村多年的寂靜。村民圍著女娃議論著,有的說要是男娃就領回去了,有的說萬一把娃養大了,再有人把娃領走就白養了……。村長無奈只好承諾誰要收下姓,等村裡收成好了多給補點口糧,大夥兒無動於衷地看著。年邁的寶柱爹蹣跚著步子走上前,背起尚存一息的女娃朝家走去。深知寶柱爹境況的大夥兒吃驚地看著。
寶柱媳婦兒香草過門多年不生娃,得知寶柱爹揀回個野娃時,認為他想當眾出她的丑,讓全村兒人都知道她生不出娃來。寶柱也怪爹揀回來個吃閑飯的。善良的寶柱爹得知小花是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後,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留下了苦命的小花。
小花非常懂事和心疼爺爺,盡管寶柱的嘆息聲多了,香草的臉陰的能滴出水兒來,可這並沒有影響爺倆兒相依為命的快樂,土坯屋裡有了笑聲,香草十分妒忌,決定送走小花。
香草在她娘的精心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騙走單純的小花,最終都沒能得懲……香草惱羞成怒,借吃飯之機把怨氣撒在小花身上,寶柱爹忍受不了香草的臉色,帶著小花另起了爐灶。從此七歲的小花每天給爺爺做飯,日子過的很辛酸也很快樂。
心地善良的小花不記恨叔叔和嬸娘,一次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一次,她送來了親手做的貼餅子,寶柱和香草看著手裡的饅頭,內心被觸動。第二天,寶柱無意中和小花說話了,小花證實叔叔是在和自己說話後,扔下手裡的玉米棒子飛奔出院兒,她拚命地跑著,摔倒了再爬起來,一口氣跑到地里把這個 消息告訴了爺爺,爺爺看著小花興奮不已的小臉和流血的小手,心疼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好學的小花把偷偷學來的字用木棍都刻在土裡,爺爺看著刻在土裡的一大片字,很難過,決定上山砍柳條,編筐給小花換學費,無數根柳條帶著爺爺的體溫編成了筐。小花終於上學了,她知道考第一爺爺會笑,所以就回回考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香草的肚子依然沒有動靜。香草娘聽說吃螞蚱能治她的病,寶柱不屑理她。小花聽到後,偷偷把路路上的螞蚱一個個抓進瓶子。寶柱和香草看著炕上的10大瓶螞蚱,被深深的震動了……。
小花終於用自己的寬容和善良感化了寶柱和香草,香草流下了懺悔的眼淚……。爺爺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穿上香草給做的新衣服,看著桌上豐盛的飯菜,哽咽著難以下咽,小花撲進香草的懷里喊出了生平中的第一聲娘……。
⑼ 孔子電影詳細介紹
導演:胡玫
領銜主演:周潤發 周迅 陳建斌
上映時間:2010年1月22日
劇情簡介:
《孔子》導演胡玫在接受采訪時詳細解讀了《孔子》的部分劇情。胡玫透露,電影《孔子》並沒有展現孔子完整的一生,而是描寫他51歲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歲病逝這段經歷,並挑選了最有戲劇性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重要經歷進行改編。
墮三都:發生在孔子54歲左右的故事。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由此也與陳建斌等人扮演的三家產生了矛盾,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代表場景:孔子離家,悲憤莫名,在滂沱大雨中跌倒,映入眼簾的是一匹馬,孔子突然開始孤獨地仰天大笑。
孔子見南子:周遊列國第一站衛國時發生的故事。當時衛靈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而衛靈公的姬妾南子對孔子愛慕有加,並且邀請孔子到宮中談話。
代表場景:孔子在與南子見面後,出宮時遇到徒弟們的詢問,孔子為免引起弟子們對他產生誤會,便表示,如果自己和南子有私情,那就是「天厭之!天厭之!」
陳蔡被圍: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代表場景:孔子在被圍時依然講誦《詩》《禮》,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見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回國:在孔子周遊列國時,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魯國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後,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問他軍旅的本領是學來的還是天生就會的,冉求回答:「學之於孔子。」隨後季康子就決心把孔子請回來,當時孔子已經68歲了。
代表場景:齊魯大戰。這也是電影《孔子》中為數不多的大場面戰爭大戲,其中孔子弟子冉求更是表現出了非凡的射箭和駕車的功力,算是整場電影中動作戲最精彩的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