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電影邪不壓正主題歌
❶ 《邪不壓正》 | 您還等什麼呢這就是生活
《邪不壓正》里有一句台詞,是藍青峰和李天然之間的暗語 「您還等什麼呢?」 「c'est la vie」。
c'est la vie是一句法國諺語「這就是生活」。
這滾橘是整個電影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雖然這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能被人津津樂道的是藍青峰被封在磚牆里喊的那句「這么黑我他媽哪知道哪天是哪天啊」 和李天然坐在車後面跟藍青峰說「別哭了,再哭就到了,藍青峰邊哭邊說我壓著速度呢」。兩處都博得影院里的人哄頃備知然大笑,比蔣介石寫日記的梗更能引得一樂。
圓桌派里馬未都說一部好作品兩個半小時總得能留下句好台詞才能算是好電影吧。《讓子彈飛》里有「站著把錢賺了」,《邪不壓正》呢?我想了半天那兩句玩笑話或許都算不得,這句「您還等什麼呢?」 「c'est la vie」也許可以算一個。
姜文沒說過為什麼要用這句做暗語,但你看完細想想也不難想出。這很姜文,就像電影一開場假若你不知道導演是誰也保不齊會猜出這就是姜文的作品。姜文電影的節奏之快會讓你感覺不像是電影,愛與恨的情感都被弱化,而其實說弱化也不準確,他只不過想著力於用荒誕的手法來講一個時代下的復仇故事,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並不是讓你有多動容的愛恨,卧薪嘗膽後的青年歸來沒有江湖兒女的怨愁,反倒是一個陽光男孩跳躍在屋頂上,吸引住你的不是他身後的悲情而是彭於晏滿屏的荷爾蒙。關於為什麼要拍「屁股」,姜文說過「彭於晏的身材比希臘雕塑還美,為什麼不拍。」 你看,姜文是要故事,他也要藝術。
王菲唱的電影主題曲《偶遇》下有人評論「姜文說過自己總要嘗試些新的東西,盪氣又回腸就留在《讓子彈飛》里吧,《邪不壓正》雖還有「盪」和「氣」的成分,卻著筆於荒誕,荒誕往往就是現實,你若能看懂,那就沒辜負姜文這么費勁拍了這三步曲。」
荒誕就是現實,而現實就是生活啊。
c'est la vie
說實話我是不太敢寫姜文電影的,你讓我從歷史背景下去細數影片里影射的現實人物,我認識的也並不深刻,要重述電影里要講的故事實話說在姜文的描寫手法下我也講不好,而我卻還是挺喜歡這部電影,從電影的一開始我就覺得我這票沒白買。我看到了「梁思成哭著喊著」要保護的老北京。
北平太美!
鏡頭里火車開進雪後的北平,我不禁驚呼出「好美!」 當初梁思成說「北京應該是像華盛頓那樣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純粹的行政中心,尤其應該保持它由歷史形成的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上的氣氛。」 而如今張北海先生在《俠隱》里為我們描述了亂世下漸逝的北平,姜文借張北海之筆為我們重現了炮火前的古都。
說梁思成哭著喊著其實不為過,當初梁思成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寫下「環城立體公園」的方案「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而一位北京副市長力主拆城牆說將來北京城到處建起高樓大廈,您這些牌坊、宮門在高樓包圍下豈不都成了雞籠、鳥舍,有什麼文物鑒賞價值可言!』氣得梁先生當場痛哭失聲。
姜文采訪里說他家住在內務街11號,往南就是史家胡同,再往南就是乾麵胡同,張北海小時候就住在乾麵胡同。說起來姜文和張北海都是有老北京情結的,小時候他們就在這里生活,電影里曹雪芹的梗也來源於他也在內務街這住過,張北海為了在文字中還原老北京的市井風物,參考了大量資料,從地圖到畫報、掌故方誌等等而這地圖就是姜文的同學給的。
(我第一次來北京時就住在史家胡同,特別美好的記憶,印象里這就是北京該有樣子,飛鴿在房檐的咕嚕聲,旁邊是史家小學鄰著是居民派出所,和小時候電視里看著的北京生活一樣,以致於機緣巧雀消合定在北京後還一度想要回到胡同里去住)
張北海出生於1936年的北平,也就是《俠隱》的背景年。1949年隨家人遷往台灣,1972年定居紐約。《俠隱》里是他記憶里的北平,小說里有乾麵胡同、煙袋胡同、前拐胡同、西總布胡同、月牙兒胡同、王駙馬胡同、東單、西四、王府井、哈德門、廠甸、前門......小說里不僅北平的風貌在,老北京的那些吃的也沒少描寫。
「巴掌大的豬油蔥餅、爆羊肉、西紅柿炒雞蛋、涼拌黃瓜、香椿豆腐、豬羊肉凍兒,辣蘿卜,酸白菜,肉丁兒炒黃瓜丁兒、烙餅、豬肉絲兒炒醬瓜,炒雞子兒,蝦米白菜、燒餅果子......」
街上的美食更是數不勝數,「他就這么走。餓了就找個小館兒,叫上幾十個羊肉餃子,要不就豬肉包子,韭菜盒子。饞了就再找個地兒來碗豆汁兒,牛骨髓油茶。碰見路攤兒上有賣脆棗兒、驢打滾兒、豌豆黃兒、半空兒的,也買來吃吃。都是幾年沒見著的好玩意兒。」
也怪不得王朔晚上看《俠隱》竟然看的餓了,半夜起來做飯吃。
高曉松說他對《邪不壓正》有恨,當初他去找張北海先生買《俠隱》的版權,不料竟然被姜文先買走了,成片出來後發現他最喜歡的書里彌漫著的老北京的味道,到處有的炊煙、煤球、小炕小路小飯吃著小話聊著的當初的北京氣氛,竟然電影里完全沒有。但有人注意到片子里藍青峰騎著自行車去買醋的胡同里能聽得到老北京時的叫賣聲。
而其實,即使是有被高曉松遺憾的缺失中也能窺見到北平城被侵略前最後「輝煌的破敗」,這也不枉姜文在雲南蓋了4萬平的屋頂。
說到老北京,張北海、姜文、許晴就連亨德勒都是老北京人。飾演亨德勒Andy Friend 1966年生於北京,父母是駐京的外交官,在北京完成了小學和中學教育,Andy和許晴差不多都該算是外交大院子弟了,這也難怪這人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說到許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大颯蜜,曾外祖父是熊文卿,姥姥及幾個小姨、姨父都是外交官,從小在外交學院長大,當初《老炮》里演的也算是本色。《邪不壓正》電影一出,許晴也再次被關注,雖然這幾年裡她也並不少落下觀眾的視線里。有人說的准確電影里 其它人負責「恩仇」,只有她負責的是「快意」。
別人要的都是家國仇恨,她只要不老嬌媚,要愛和廝守。這也像極了許晴,當初許晴參加《花兒與少年》被觀眾們罵有公主病,無論看誰都是笑意岑岑滿眼都是愛意,這樣的許晴演唐鳳儀就再適合不過了。
姜文說許晴為了此片練了三個月的瑜伽。電影里唐鳳儀讓李天然給她打不老針,她說自己70歲了,李天然說看著像69,有影評人解讀說這是影射了許晴的出生年份。算一算許晴也是近50歲的人了可這身段與樣貌,眼神流轉、嬌嗔嫵媚,就是換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來演也並非能演的有她妙。
《邪不壓正》里要講的太多了,所以前面說我是不太敢寫的,每一個人物和背景單拿出放到以前都要費掉一瓶墨的。可要只說一點感受,那就是姜文老了,這是我看了電影又看了很多資料後感覺到的,《讓子彈飛》里他是那個囂張的拔槍土匪,要站著把錢掙了,《邪不壓正》里他把主角讓出來,他是那個最後被拔了滿嘴牙的爸爸。姜文年輕時脾氣很臭,罵很多人弱智,罵影評人;如今他請一眾影評人去古北水鎮看首映,他為電影上訪談時說「看不懂我的電影,你過兩年再看看。」
咳!你看,這就是生活!
c'est la vie
❷ 邪不壓正,看完了,到底啥意思
姜文鏡頭下灑脫浪漫的「正」
文/夢里詩書
民國動亂的時代又一次成為了姜文用黑色幽默去一展世事荒誕的介質,而對昔日北平的追溯再現中,那股獨出機杼的浪漫更是成為了電影頗具韻味的喚模基色,《邪不壓正》以一場復仇為引,在關乎家國的抉擇間用成長所構建的故事,既忍俊不禁,也酣暢淋漓。
作為姜文的第三部民國電影,《邪不壓正》是一部根據張北海小說《俠隱》的改編之作,但從這部電影來看,其在力圖還原原著老北平風貌的同時,並沒有了太多「俠」系小說的快意恩仇,而是更為側重於姜文自己作為導演的藝術表達,在電影中那股濃郁的黑色幽默和硬漢風格都為電影烙上了鮮明的印記,而姜文所想要呈現的也並非只是一場民國武林的復仇那麼簡單。
《邪不壓正》把故事背景放在了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北平,彼時的北空沒平暗流涌動,各方都在為了自身的利益做著權衡博弈,而彭於晏飾演的李天然,他作為一個受命回國的特工,明是學成歸來的醫生,暗則是身負血海深仇的復仇者,在他的眼中大仇得報是最為重要的目標,而電影也正是藉此在他在的愛情,使命和仇恨,將一幅民國北平的眾生相躍然光影。
在《邪不壓正》中復仇雖然是電影的引子,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動力,但卻並不是電影最想要表達的內核,面對國恨家仇中的善惡是非,復仇不再是李天然的全部,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在愛情中的蛻變,在復仇中的成長,才是電影藉以「邪不壓正」這一命題所一展的內核。
電影中除了對主角李天然的塑造,姜文也並沒有忽視其他人物,其自演的藍青峰固然狠辣,卻又亦正亦邪,同樣也是電影中一個舉重若輕的角色,而電影中的兩位女性,交際花唐鳳儀與女裁縫關巧紅,同樣也並非是花瓶的存在,她們源於角色獨有的魅力都成為了電影藉以去渲染浪漫的基調,沒有一場多餘的戲份,沒有一句多餘的台詞,一氣呵成的快節奏張力十足。
這是一部足夠姜文的電影,在歷經了《一步之遙》的口碑兩和虧緩極化後,《邪不壓正》並沒有再如前者那般信馬由韁,但卻仍舊有著足夠的荷爾蒙,有著將「正」賦予灑脫浪漫的魅力。
❸ 電影《邪不壓正》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邪不壓正》是姜文「民國三部曲」系列的終章,那麼電影《邪不壓正》講了什麼?這部電影選在7月13日上映是有寓意的,因為姜文為紀念抗日戰爭獻上賀禮,這部關於抗日的電影就是姜文為紀念歷史量身打造的,電影是電影的姜文風格,充斥著荷爾蒙、美人和陰謀,平平無奇的歷史故事被姜文改編成了撲朔迷離的諜戰片。
可神秘人藍青峰阻止了李天然,李天然分辨不出藍青峰是敵是友,又因身邊充滿流言蜚語和陷阱,李天然差點失去良機,最後在戀人關巧紅和藍青峰的幫助下,解開陰謀,完成復仇。
從預告片來看,電影主演有姜文、彭於晏、許晴、廖凡和周韻等人,英雄、美人和陰謀充斥整部電影,讓人熱血沸騰的同時,也在紀念抗日戰爭來之不易的勝利,為此姜文特地把電影上映日期訂在7月13日,因為那天是中日雙方第一次爆發大規模沖突的日子。
❹ 有人認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你怎麼認為呢
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個關於崔健的紀錄片,作為好友和曾經的合作者(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配樂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訪者之列。我記得他當時是這么說的:
同樣的評價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僅僅把簡單意義上的「好看」當作判斷電影好壞的重要標准,他能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姜文曾經說過: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 可見他心中的高下。
《讓子彈飛》,無論姜文在裡面加了多少「私貨」,也無論大家從中解讀出了多少意義與思想, 僅從敘事架構上看,它就是一個孤膽英雄(相對而言)深入敵後,智斗實力幾倍於己的惡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話說: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業電影敘事規律的電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與才華,「符合」規律恐怕並非他之所願,「打破」規律才是。 或許《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就是他在證明自己可以拍商業電影之後的「打破」規律之作,而非題主所謂的「江郎才盡」之作。
所以,也可皮滲以說,那些把《讓子彈飛》奉為無上經典的觀眾,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姜文。
很難說。
估計玄乎。
本來,
姜文是一個很令人期待的導演和演員。
但是,
看了《邪不壓正》之後,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畫面,表演,等等,要什麼沒什麼?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個曾經貢獻過《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的姜文,
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即便是《太陽照常升起》,看的有點不明不白的,
但還總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壓正》不能說沒有想法,
但總覺得離電影很遠,找不著感覺。
為什麼呢?
這些年,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和年輕人的崛起,
一個可悲的現象是,
中國的幾個大一點的導演,一個個都衰落了。
他們本來應該有所成就,應該有更大的成就,
同時,在世界電影面前托舉起我們國家的電影。
但是,他們一個一個都衰落了。
張藝謀變成了只會排大型開幕式的形式藝術家,
即便是拍電影,也都拍得和開幕式差不多。
馮小剛就別說了,從沒文化到有點電燃祥脊影文化,
結果,剛剛找著感覺不久,又栽倒在大師的陰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裡。
賈樟柯一直堅持電影的藝術性,可最近一是有點動搖,再就是老師那個樣子,
一點變化和進步,都不明顯,人們難免會不大買賬。
陳凱歌本來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貓傳》,也大失所望。
所謂的 歷史 ,所謂的文化,完全成了空殼。
似乎在告訴我們,陳凱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殼。
剩下的這個姜文呢,也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師情結嚴重。
二是自我感覺過好。
三是過度相信自己。《邪不壓正》姜文又是導演,又是編劇。
四學習不夠。好萊塢,韓國,印度,審甚至伊朗,都沒好好學習。對那些大師沒好好學,對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沒有在意。
五閉門造車的多。拍一部電影,完全憑自己一拍腦袋,缺乏外界藝術因素介入。
六藝術追求上有點走火入魔。本來拍得就怪,後來專門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變,而他已經固化。
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說不定哪天忽然開竅,那個另類的,有內涵的,獨特的
——姜文,會忽然再現呢?!
也說不定。
我並不這樣認為。
《讓子彈飛》是一部姜文「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影片。」
眾所周知,姜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前兩部被封為神作,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上映,還曾一度遭禁。
而當姜文正打算憑借《太陽照常升起》揚眉吐氣時,卻因電影太過文藝,雖然叫好,但票房卻異常的摻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讓觀眾老爺看了就覺著爽的電影。
才有了《讓子彈飛》。
從《讓子彈飛》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爭回一口氣,不然開篇也不會把久石讓老師給《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題曲,再用一次。
《讓子彈飛》後,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這是部屬於他自己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子彈》讓他掙夠了錢,肆意揮霍下,把自己心裡的各種私貨放出來,看看這個市場有沒有同類人。
最後打著《讓子彈飛》續作的名號,雖然票房尚可,但口碑兩極化,屬於一部不宴悄太討喜的個人電影。
2018年姜文用小說《俠影》拍了部《邪不壓正》,這回姜文徹底玩嗨了,滿屏的荷爾蒙。
他自己采訪時說,這是他拍給自己孩子的電影。
咋說呢,《邪不壓正》姜文還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我們應該多給他點時間,畢竟這老小子跟我們一樣,徹底玩嗨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找回家的路。
畢竟縱觀姜文導演的系列作品,正經上映的也不過三部。
我們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們所期待姜文的電影。
這個不好說,完事皆有可能吧!
據說人間有四悲: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江郎才盡,酒瓶見底……姜文佔了幾悲?
文藝創作永遠是才華和激情共同交融才能出精品,如今又多了市場,競爭,觀眾,票房……在如此繁雜的大環境下,又想迎合市場和觀眾,又要堅持凸顯個人風格,在搖擺中偶有失手,實屬正常。
不管是姜文還是陳凱歌,張藝謀,人人都有代表作,都有經典,但要做到部部經典,篇篇傳唱,放眼全國也沒幾個人能做到。
至少他還在堅持,還在努力……所以對姜文,還是很多期待。
我記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與其從電影「評分」上了解姜文,不如從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電影為什麼會是這樣。他的性格與作品間又為何產生了這些張力和矛盾。
別去看姜文說了哪些漂亮話或又做出什麼出格舉動,從魔羯座角度出發去理解,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說通。
魔羯座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孩子。
年紀越大,孩子的身影顯露得越明顯,而如果你見到的摩羯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會放下高冷的姿態。
摩羯的高冷可以說是被迫養成的。面對紛紜的人情 社會 ,不懂變通、不會說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他們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很是成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換種褒義的表達就是年輕人的害羞。
等到他們年紀慢慢變大,閱歷逐漸加深,摩羯的好學本性和堅韌會幫助他們學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可能有個零界點,他開始顯露出與過往不同的玩鬧個性,好像戴著一副面具。而在內心深處,他仍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過於周傑倫。
他二十歲出頭時創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聽出淚來,讓人誤以為這小夥子恐怕過於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說話的樣子,深沉、嚴肅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輕的時候就創作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這樣的經典,以及《芙蓉鎮》、《紅高粱》等主演的電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來雖。這其實就是他在年輕的時候選擇用「深沉」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創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時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紀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開始「暴露」。對周傑倫來說,這個轉折點是專輯《我很忙》,《我很忙》與之前周傑倫發行的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創作心態變得年輕了,甚至開始「玩」音樂,歌詞也不再是一貫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元素。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周傑倫徹底轉變了曲風。許多人因此指責周傑倫「江郎才盡」,認為他的黃金時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這張專輯(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轉折就是那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之後不是就有好些人說他「江郎才盡」了么?
為什麼他後來在采訪中說《太陽》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因為那裡面想表達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羈的孩子心態,只是放到電影中的「大人」身上後,很多人就開始過度解讀,從而忘卻本質了。
當然,很多人說他的轉折是《一步之遙》,因為觀眾那部電影的罵聲似乎更多。但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是放得更開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電影應該具備的東西。當然,我主要的依據還是姜文自己更喜歡《太陽》來定的。
所以,別看姜文講起話來一本正經,漂亮的話一抓一大把,滿屏幕北京爺們的陽剛氣都快溢出來了。我覺得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個孩子。後者是本性,前者不過一副偽裝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決定做自己,怎麼眾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歡的電影,那麼他要麼回到那個「深沉」的年輕時代,要麼用好萊塢的製作方式(套路)繼續來一部《讓子彈飛》,他倒是「站著」掙了你們的錢,你們也爽了,但是你們很可能將一個人的真實潛力給框在「規則」底下,讓中國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有人認為?除非姜文自己站出來說我再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了。
我們如何能給別人下定義了。作為觀眾,本就是眾口難調,導演傳達的不是百家好,是態度,是自己的三觀,我們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可以提建議,但不要強加。
《一步之遙》我看完之後確實沒有《讓子彈飛》看的時候帶勁兒,片子中的幽默太高級了,不能夠一下子心領神會。而且特別容易讓人覺得荒誕,比周星馳的無厘頭還無厘頭。
其實電影是個很綜合性的領域,什麼都可以有,但最害怕被人定性。一次成功就得次次成功,這是哪門子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強加給別人?
還有《邪不壓正》,其實已經吸取了《一步之遙》當時的教訓,主線很明確,語言依然保持幽默感。風格和《讓子彈飛》很相似。
有時候想想,就好像打球一樣,一桿進球後,大家歡呼雀躍,但是後來表現有些不穩,為了再次回到高水準,就需要保守打球,知道最後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保持平常心看待電影作品。
不是姜文拍不出《讓子彈飛》了,而是他不願意迎合觀眾,繼續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於很多人而言,故事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在,頂級的故事加上頂級的剪輯,那就是頂級的好電影(即便鏡頭、畫面差一些)。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在故事性上,讓子彈飛有復雜感,但細看下來沒那麼復雜。因此,這部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拿捏恰到好處的電影(8/2開),絕對成功。
而後面的《一步之遙》,說實話商業藝術之間五五開,由於姜文的剪輯,故事性遠做不到頂級商業片的水準,甚至有些意識流,但我反而最喜歡這一部。 因為,偏於意識流的才是姜文心裡最真實的想法。
至於《邪不壓正》,姜文妥協了。前一個小時的劇情很有《讓子彈飛》的意味,商業氣息十足、流暢度極佳,而後一半劇情偏於意識流。 因此,我並不覺得姜文不拍《讓子彈飛》這樣的故事就是他江郎才盡,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不會拘泥於頂級的故事性,自我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是有可能的,什麼是頂峰,什麼是最得意之作,讓子彈飛估計這可能就是姜文的最輝煌經典之作了,創造的激情靈感爆發力都是有階段性的。
又不是007那樣的電影,007也有續拍好與不好。【讓子彈飛】假如算姜文的經典作品?不會同樣的影片仍會是經典,這種概率太低太低。
就像歌手一樣一首歌曲成了歌星,只因歌手的那首歌曲是經典,有哪一位歌星的歌曲、曲曲都是一樣的好聽或者是經典?
❺ 有人認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你怎麼認為呢
我並不這樣認為。
《讓子彈飛》是一部姜文「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影片。」
眾所周知,姜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前兩部被封為神作,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上映,還曾一度遭禁。
而當姜文正打算憑借《太陽照常升起》揚眉吐氣時,卻因電影太過文藝,雖然叫好,但票房卻異常的摻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讓觀眾老爺看了就覺著爽的電影。
才有了《讓子彈飛》。
從《讓子彈飛》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爭回一口氣,不然開篇也不會把久石讓老師給《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題曲,再用一次。
《讓子彈飛》後,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這是部屬於他自虧此培己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子彈》讓他掙夠了錢,肆意揮霍下,把自己心裡的各種私貨放出來,看看這個市場有沒有同類人。
最後打著《讓子彈飛》續作的名號,雖然票房尚可,但口碑兩極化,屬於一部不太討喜的個人電影。
2018年姜文用小說《俠影》拍了部《邪不壓正》,這回姜文徹底玩嗨了,滿屏的荷爾蒙。
他自己采訪時說,這是他拍給自己孩子的電影。銷唯
咋說呢,《邪不壓正》姜文還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我們應該多給他點時間,畢竟這老小子跟我們一樣,徹底玩嗨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找回家的路。
畢竟縱觀姜文導演的系列作品,正經上映的也不過三部。
我們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們所期待姜文的電影。
我記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與其從電影「評分」上了解姜文,不如從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電影為什麼會是這樣。他的性格與作品間又為何產生了這些張力和矛盾。
別去看姜文說了哪些漂亮話或又做出什麼出格舉動,從魔羯座角度出發去理解,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說通。
魔羯座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孩子。
年紀越大,孩子的身影顯露得越明顯,而如果你見到的摩羯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會放下高冷的姿態。
摩羯的高冷可以說是被迫養成的。面對紛紜的人情 社會 ,不懂變通、不會說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他們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很是成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換種褒義的表達就是年輕人的害羞。
等到他們年紀慢慢變大,閱歷逐漸加深,摩羯的好學本性和堅韌會幫助他們學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可能有個零界點,他開始顯露出與過往不同的玩鬧個性,好像戴著一副面具。而在內心深處,他仍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過於周傑倫。
他二十歲出頭時創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聽出淚來,讓人誤以為這小夥子恐怕過於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說話的樣子,深沉、嚴肅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輕的時候就創作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這樣的經典,以及《芙蓉鎮》、《紅高粱》等主演的電扒搏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來雖。這其實就是他在年輕的時候選擇用「深沉」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創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時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紀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開始「暴露」。對周傑倫來說,這個轉折點是專輯《我很忙》,《我很忙》與之前周傑倫發行的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創作心態變得年輕了,甚至開始「玩」音樂,歌詞也不再是一貫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元素。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周傑倫徹底轉變了曲風。許多人因此指責周傑倫「江郎才盡」,認為他的黃金時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這張專輯(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轉折就是那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之後不是就有好些人說他「江郎才盡」了么?
為什麼他後來在采訪中說《太陽》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因為那裡面想表達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羈的孩子心態,只是放到電影中的「大人」身上後,很多人就開始過度解讀,從而忘卻本質了。
當然,很多人說他的轉折是《一步之遙》,因為觀眾那部電影的罵聲似乎更多。但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是放得更開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電影應該具備的東西。當然,我主要的依據還是姜文自己更喜歡《太陽》來定的。
所以,別看姜文講起話來一本正經,漂亮的話一抓一大把,滿屏幕北京爺們的陽剛氣都快溢出來了。我覺得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個孩子。後者是本性,前者不過一副偽裝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決定做自己,怎麼眾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歡的電影,那麼他要麼回到那個「深沉」的年輕時代,要麼用好萊塢的製作方式(套路)繼續來一部《讓子彈飛》,他倒是「站著」掙了你們的錢,你們也爽了,但是你們很可能將一個人的真實潛力給框在「規則」底下,讓中國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對藝術的堅持,比張藝謀更烈。不管什麼投資人,都不能讓他妥協到,嚴重影響自己片子的藝術質量。他現場改劇本的惡習,跟王家衛一般。(讓子彈飛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墳前說的話,精彩不精彩,經典不經典?那是臨場寫的。當時拍了一整天,這個場租的時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覺得味道還不夠對。就在景點關門前的幾十分鍾,他寫出了這些對白。)他的片子還被禁掉,乾脆上不了映,在《讓子彈飛》之前,更是拍一部賠一部。(據說有個投資人第一次來片場視察的時候,賓士車隊,保安環繞。最後一次來片場,自己一個人打了個車過來的。)在拍《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投資人對片子要求頗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導演全都滿足了,然後片子出來,大家都說看不懂。所以,到《讓子彈飛》的時候,投資人表示你愛咋拍咋拍,觀眾能看懂就行。有這樣的創作自由度和創作前提,才有我們看到的《讓子彈飛》。而現在,你說還會不會有另外一部《讓子彈飛》?《邪不壓正》里的彭於晏的肉體看到了沒?許晴的熟女風情看到了沒?當投資人對姜文導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賠本就行,而是把他當成票房保證的時候,創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與此同時,有了一部《讓子彈飛》,姜文就像另外一個陳凱歌,不管這部賺不賺錢,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馮小剛那樣簽了對賭協議(我覺得那相當於精神上的賣身契),沒有對票房的極度渴望。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指望他不顧自己的藝術追求,老老實實拍爽片給你看?從《邪不壓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個想要站著把錢給掙了的姜文。掙錢重要,但站著更重要。由此而來的擰巴,相信會在他餘生里不斷重復。
很難說。
估計玄乎。
本來,
姜文是一個很令人期待的導演和演員。
但是,
看了《邪不壓正》之後,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畫面,表演,等等,要什麼沒什麼?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個曾經貢獻過《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的姜文,
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即便是《太陽照常升起》,看的有點不明不白的,
但還總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壓正》不能說沒有想法,
但總覺得離電影很遠,找不著感覺。
為什麼呢?
這些年,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和年輕人的崛起,
一個可悲的現象是,
中國的幾個大一點的導演,一個個都衰落了。
他們本來應該有所成就,應該有更大的成就,
同時,在世界電影面前托舉起我們國家的電影。
但是,他們一個一個都衰落了。
張藝謀變成了只會排大型開幕式的形式藝術家,
即便是拍電影,也都拍得和開幕式差不多。
馮小剛就別說了,從沒文化到有點電影文化,
結果,剛剛找著感覺不久,又栽倒在大師的陰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裡。
賈樟柯一直堅持電影的藝術性,可最近一是有點動搖,再就是老師那個樣子,
一點變化和進步,都不明顯,人們難免會不大買賬。
陳凱歌本來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貓傳》,也大失所望。
所謂的 歷史 ,所謂的文化,完全成了空殼。
似乎在告訴我們,陳凱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殼。
剩下的這個姜文呢,也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師情結嚴重。
二是自我感覺過好。
三是過度相信自己。《邪不壓正》姜文又是導演,又是編劇。
四學習不夠。好萊塢,韓國,印度,審甚至伊朗,都沒好好學習。對那些大師沒好好學,對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沒有在意。
五閉門造車的多。拍一部電影,完全憑自己一拍腦袋,缺乏外界藝術因素介入。
六藝術追求上有點走火入魔。本來拍得就怪,後來專門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變,而他已經固化。
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說不定哪天忽然開竅,那個另類的,有內涵的,獨特的
——姜文,會忽然再現呢?!
也說不定。
在《讓子彈飛》之前,姜文的是影視圈幾大最坑投資人的華語導演之一。
我記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個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影視投資的邏輯,跟創作邏輯是不一樣的。不是說,好作品就一定有錢賺。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縮短投資周期的能力。
(這個大家都懂的,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肯定要看收益率,還要看投資年限,以及看管理費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謂投資之一就是理財險,年紀輕輕的時候買進去,七老八十的時候付給你,通貨膨脹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讓子彈飛》說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較之下,看懂電影的。
簡單來說,只是電影里的劇情你看懂了。看的熱血沸騰,看得一個開懷。
但如果說《讓子彈飛》只是姜文想來彌補《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個大嗨片,讓觀眾看的過癮,票房起來了,之前的虧損也補上了。
之後的《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其實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電影了。也不難看啊。
《一步之遙》講的也就是馬走日因為吸了鴉片出了車禍把完顏英給害死了,但自己因為心虛不敢說出真相,又因為項飛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醜事抖摟出去,而想方設法將馬走日置於死地的故事。
《邪不壓正》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大仇得報,過後卻盡是迷惘。很簡單。
只不過是影片中的一些橋段,讓觀眾難以理解所以才覺得無聊透頂,沒有意思。但這是電影,而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它本身就是藝術。而對於藝術來說,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我只能說姜文是一個藝術工作者,而不是電影商人。
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個關於崔健的紀錄片,作為好友和曾經的合作者(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配樂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訪者之列。我記得他當時是這么說的:
同樣的評價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僅僅把簡單意義上的「好看」當作判斷電影好壞的重要標准,他能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姜文曾經說過: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 可見他心中的高下。
《讓子彈飛》,無論姜文在裡面加了多少「私貨」,也無論大家從中解讀出了多少意義與思想, 僅從敘事架構上看,它就是一個孤膽英雄(相對而言)深入敵後,智斗實力幾倍於己的惡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話說: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業電影敘事規律的電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與才華,「符合」規律恐怕並非他之所願,「打破」規律才是。 或許《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就是他在證明自己可以拍商業電影之後的「打破」規律之作,而非題主所謂的「江郎才盡」之作。
所以,也可以說,那些把《讓子彈飛》奉為無上經典的觀眾,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陽光燦爛的日子》鋒芒畢露。
《鬼子來了》才華橫溢。
都是在影像表達的語境內對姜文的評價。
《太陽照常升起》時的姜文像個詩人,像個站在夕陽下,滄海前的詩人。
《讓子彈飛》時的得姜文像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子,弄一部無尿點、荷爾蒙狂飆的商業電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食客拍手叫好,稱贊聲絡繹不絕,至於政治表達這次卻變得語焉不詳,學會了藏;或者說觀眾學會了牽強。
《一步之遙》的姜文像個瘋了的詩人,沒那麼可愛了。
《邪不壓正》的姜文像個在精神病院里還沒有恢復的詩人。
你問他還會不會拍出《讓子彈飛》一樣的作品,誰都說不好,誰也沒有料到《太陽》之後會有《子彈》,誰也料不到《邪不壓正》之後,會有什麼。
傳聞馮小剛曾表示姜文拍商業片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不知道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馮小剛的說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個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為他似乎並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或者說,他營造的人設是不在乎外界評價,至於他是否會親手打破這種人設,或者直到隱退都維持這種人設,我也不得而知。
作為一名姜文的粉絲,有必要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其實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長環境和藝術品位決定了他不屑於拍那種直來直去的商業片, 《讓子彈飛》的成功其實是姜文對市場的一種妥協,為了給那些說他不能拍商業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這么做的。
而就算是這樣一部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電影,姜文也並不是和其他商業片導演一樣給觀眾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夾雜了許多隱喻作為個人觀點的表達,他骨子裡的文藝屬性是不允許他直白簡單的講一個所有人都看得懂並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讓子彈飛》能夠取得優秀的票房我認為是姜文在商業和藝術中找到了那個完美的平衡點,就像劇中的台詞所說的「站著把錢掙了」,姜文其實一直想追求的都是這個境界,他是不甘於向資本低頭的,電影對於他來說其藝術性遠遠超過其商業價值。
而後來的《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顯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對普通觀眾對電影藝術的鑒賞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觀眾其實只是希望看到一個好故事,一個看得懂聽得明白,直白簡單的故事,所以這兩部片子的票房撲街也就沒什麼意外了。
姜文作為一名有思想有藝術表達能力的導演,他一定會在藝術和市場這個天秤中繼續 探索 下去,相信憑借他的聰明才智應該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找到那個可以讓他「站著把錢掙了」的平衡點!
這題也沒必要針對姜文一個人,放眼望去,張藝謀、陳凱歌也一個毛病,包括這兩天推出新作的賈樟柯,也憑借著一部《江湖兒女》躋身到了過氣且不會拍電影的油膩男導演之列。
我們先說姜文,姜文其實最沒什麼好說的,他就是一個沒什麼大文化的自戀直男,這話聽起來很武斷,倒也不是黑他,其實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兒,有時候影評人都不敢自詡影評人,姜文可是敢自詡大師導演的,但他的自詡,在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讓人所接受。他執拗、對新事物不夠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為人處世。事實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姿態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導演身上,都會被罵得拫慘。
摩羯座的內心深處其實永遠藏著一個孩子,他們高冷的姿態可以說是被培養成的,面對這個紛繁的 社會 ,他們也許並不那麼懂得和解與變通,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只好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是成熟,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至於《讓子彈飛》的好,其實也不至於到達驚世駭俗的地步,但還是讓絕大部分觀眾高潮了,這部電影里滿是姜文的個性,一個人怎麼能這么霸道的自戀,這么自戀的霸道,這么自戀而霸道而讓人喜愛呢?也正因為他的個性深處是敞亮和單純。
我始終認為姜文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於他身上那種外化的粗條雄渾的男人味兒。就作品來看,《一步之遙》給我的感覺就是荒謬、荒誕,它並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卻表達了姜文導演絕對的誠意與自我堅持。這也是姜文這個人難能可貴的地方。怪誕、看不懂並不能作為片子好壞的評判標准,導演也的的確確不是在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通過大篇幅的鋪墊和符號去解構一個簡單的故事。
至於這種看似小題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勞,四年前我對這種說法是持否定態度的,當時看到大家一水兒批《一步之遙》,我很難過,很心疼這位飽受非議的大老爺們兒。我認定這部《一步之遙》是屬於姜文導演的深奧枯燥的干貨,只是觀眾沒看懂而已,甚至還給出了「普通玩家選用標准配置,高級玩家自定義」的高度評價。
後來又看了很多類似的拼貼式「雜碎片」後,我才清醒的認識到,這種所謂的荒謬、荒誕感其實說白了就是不扎實的體現(Cult片里另說),可能是劇作上的不扎實、人物上的不扎實,甚至可能是製作團隊試聽語言創作上的不扎實,簡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壓正》的豆瓣評價里,看到某友鄰說,「不能因為導演還是個任性的孩子,觀眾就陪他一起裝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遙》能打60分的話,《邪不壓正》在我這里最多隻值40。
電影說到底是敘事藝術,要講究起碼的邏輯。賈樟柯的電影也好,姜文的電影也罷,除了扎扎實實寫小人物故事的電影和帶有自傳成分性質的電影之外,其它口碑幾乎都不盡人意,說白了,就是敘事邏輯太差。一旦把電影拍成蘿卜白菜一鍋亂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觀賞性極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這樣,賈樟柯也一樣,只是沒姜文那麼明顯。
就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來看,講了一個簡單的現實主義故事,主人公是三線城市的邊緣小人物,這樣的故事想要講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賈導還是選擇了一味地販賣民俗、用江湖義氣來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實與角色並不相關的時代符號來做生硬填充擴句,不斷地重復自己,學人家大導把老婆變女主,可你老婆的賣相一言難盡啊!
楊德昌之所以是華語電影大師,就是因為他在敘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對錯綜復雜的故事,也一樣能從各個層面上組織精妙又精細的敘事,編織成渾然的作品。再看姜文電影里對於女人的描寫,看似風情又性感,也的確是風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給」,並不像希區柯克那種調情高手,也只是讓女人撅屁股、弓身子,這其實是A片風格。
姜文這幾年的「爛片」共同特點是想像力超豐富,我也承認那些天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壓正》中的飛檐走壁,整部電影的形兒彷彿都是做了提拉的,氣兒在上面,這很高級,可惜敘事跟不上,也就把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盡,使影片顯得不倫不類。
我大致還是會認為,姜文是好導演,但好導演,同樣會拍出差的電影。尤其是全憑沖動、激情和自信創作的導演。姜文的以後,我持一個悲觀的態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輸。
❻ 姜文的《邪不壓正》(二)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給人一種感覺,他好象對民初時代的風土人情有特別的感悟和喜愛,不然的話啟肢,幹麼花這么大功夫講民國故事?
問題是,這三部曲里,姜文帶給觀眾的年代觀感,根本談不上美好。
《讓子彈飛》,沒了王法,強者稱霸,亂世景象;
《一步之遙》,失了綱紀,人慾橫流,風色乖張;
《邪不壓正》,危了國勢,奸冦橫行,血色蒼涼。
這樣的年代有什麼可流連的嗎?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回味一下《邪不壓正》裡面的這樣一些畫面:飛檐走壁之間的正派角色李天然(也包括關巧紅),在仰看之中,清朗猛銀的形象高立於人間瓦檐之上,正氣凜然於背襯著的無垠藍天……
人啊人!
是了,姜文之所以下神講民國故事,流連或者謳歌的並不是年代,而是世間非同凡響的人,胸襟懷抱中滿是正氣的人!社會年代可以糟糕,甚至可以盡管糟糕,再甚至人面也可以模糊不清,但畢竟自有超然於污淖而映照人間的正氣,給世道人心以希望,正所謂「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借民國風色而勁唱人間正氣之歌,是所以而姜文有北洋三部曲;而「沒了王法」,「亂了綱紀」,「危了國勢」的亂世、混沌世界,恰恰正好是放縱了各種人性的大好舞台,這才是姜文看好北洋或民國這個年代背景的奧妙所在。
這個年代的大舞台,好就好在無羈!看看,姜文有了無羈,銀幕被他玩兒的,要多勁爆有多勁爆:正也好,邪也好;雄性也好,雌性也好;血性也好,野性也好,或者邪性也好,都可以脫韁野馬般地盡情釋放和淋漓盡致的發揮,所形成的戲劇性對立沖突也就越發的鮮明、尖銳,精彩,對觀眾的視聽和心理感受的沖擊也是越發的兇猛兇悍。
因了無羈,黃四郎的狡詐和壞都可以往透了頂去,讓人倒吸冷氣;因了無羈,飛田和武七的下三濫可以濫到無底線,讓人陣陣惡心;因為了無羈,朱潛龍和根本一郎的陰毒兇狠可以毒狠到肌理,讓人脊背陣陣發涼。
玩兒的就是讓邪而更邪,也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便利正的一方也可以無羈而極盡其酣暢。所以而允許了張牧之有「枉殺無辜」的瑕疵;故意枝旁宴了馬走日有荒唐行事的模樣;痛快了李天然有殺無赦的行狀。
明白了吧?與其說是北洋年代無羈,不如說是姜文的舞台無羈,姜文的編導無羈,姜文本人的無羈!
所以,沒必要拿歷史真實計較姜文,而要看他銀幕上的人物形象包括故事情節,是否符合人性邏輯;看《邪不壓正》的理念或理想,是否在銀幕上充分成立。
插圖照片選自網路
❼ 電影《邪不壓正》講了什麼
講述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前,北平城的「至暗時刻」,一個身負大恨、自美歸國的特工李天然,在國難之時滌盪重重陰謀上演的一出終極復仇記。
《邪不壓正》是由姜文編劇並執導,姜文、彭於晏、廖凡、周韻、許晴、澤田謙也、安地等主演的動作喜劇電影。
該片改編自張北海小說《俠隱》,該片於2018年7月13日在中國上映,10月8日,中國內地該片參與201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
(7)姜文電影邪不壓正主題歌擴展閱讀:
該片通過相對時間和空間的環境的虛構,塑造了一群屋頂上的中國人,體面的中國人,嚴格來說姜文想寫出一種體面感。
從來沒有一個導演能夠從這樣一個角度把北平的屋頂意像揭示得這么好,四合院的屋頂,在上面飛檐走壁,還要騎自行車,還要飛來飛去,這種充滿了北平的懷舊氣氛,特別好,令人震撼。尤其是體現了姜文導演想像力。
姜文導演鏡頭下的老北平令人著迷,電影中那個不堵車、下著大雪的北平真美。整出電影就是一首屋頂的詩,有勁,深情。
❽ 如何評價電影《邪不壓正》的配樂
最近姜文指導電影《邪不壓正》上映了,一直很欣賞姜文有才華但不盲從的風格,買了今天票看下。看完回來路上思考覺得很有意思,索性把心得寫下來。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很姜文風格的電影,電影開始配樂用的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號爵士組曲》。這首曲子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是首曲名和內容不符的標題黨式曲子。肖斯塔科維奇創作時代是戰爭一直爆發的時期,絕大部分曲子基調都是帶有明顯的悲劇性和沖突性的,這點和本片基調很合,我想可能因為曲子手稿經人轉手後遺失之類的原因讓曲子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從曲子初段就可知此曲風格非爵士而是圓舞曲,我覺得導演是從開始就用音樂隱喻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將錯就錯。《第二號爵士組曲》應該是肖斯塔科維奇後期的作品,是1936年以後寫的,就是停止寫歌劇以後。雖然是首圓舞曲風格的曲子,無論到中段音樂怎麼變得恢宏華彩(以暗示情節發展),但從開始的感覺都是節奏步伐沉重的(契合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後段雖然還是同樣旋律但用了號(圓號還是什麼號沒聽出)表示輝煌和歌頌,曲子結尾在響聲很大華彩合奏中戛然而止在全曲沉重的基調下到有些孤獨和惆悵的感覺。我覺得這個曲子配的很好,和電影內容契合度很高。整部影片沉重中產生的明快和華彩等都是彭於晏帶來的,男主從美國回來後是很直接、很美式、荷爾蒙氣息很濃的,甚至和基調有點不搭(挑逗已經自己掛好內褲的許晴69歲,通six nine,sexy night,為後面情節發展鋪墊。),所以發展出後面一些戲劇性的情節,整個電影充斥著很黃很暴力的姜文式風格表象,卻把一些關鍵信息藏在暗處。男主李天然這三個字就暗藏和契合了他的性格和常飛奔的屋頂,犯事後留了燕子李三名字,諸如這樣的細節信息應該還有不少。
彭於晏所演的男主李天然從開始一直管救他的美國人叫爸爸,實際幕後操作一切的一直是姜文扮演的蘭青鋒。那個美國人爸爸對李天然是有真正的父子情而蘭青鋒則沒有,美國人爸爸試圖幾次犧牲自己救男主,反觀姜文扮演的蘭青鋒則是出於戰爭和國家的考慮,寧可犧牲小我更別說自己手中的幾個「棋子」,當時連其倆兒子都已經犧牲。因為存在著男主為師復仇這個矛盾點,隨著形勢的發展情況變得有些超出蘭青鋒的控制和預想,他索性多次將錯就錯、隨機應變,犧牲美國人、在李天然救他鬧事後特意拍了照片並索性讓他在外面動靜鬧大些,最後在男主成功替師復仇後又救了蘭青鋒,蘭說他們倆互相救一次扯平了,以後不用管他叫爸爸,去尋找他將來自己的孩子吧,當時他對天然的簡單善良可能也有些愧疚吧。影片中不乏多處諷刺和影射,廖凡扮演的反面明明為利殺了師父全家卻嫁禍給善良的男主,還立了男主跪在師父面前的象,而他扮演的警察局長卻假仁假義、說一套做一套成天在媒體前作秀扮演英雄,影片後段蘭青鋒拿日本人給的名單時,日本人根本當場殺了幾個蘭培養的特務並說可以扭曲事實第二天讓媒體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❾ 怎麼解析邪不壓正的劇情
《邪不壓正》是姜文具有濃重自我風格的電影宇宙中,介乎於《讓子彈飛》與《一步之遙》之間的荒誕電影作品。
《邪不壓正》脫離了原著《隱俠》的故事構架,集中於描述一個架空的歷史框架下,犬牙交錯的各方勢力,為復仇與理想進行的殊死搏鬥。是一部糅合了單純與隱喻、浪漫與殘酷,具有姜文個人烙印的商業電影。
三方勢力在「七七事變」後集中爆發,最終,在多方幫助下,李天然殺掉朱潛龍,實現了復仇的使命,回應了「邪不壓正」的主題。然而,電影中的各色人物、各種支線,依然有很多值得玩味和挖掘的地方。
❿ 電影《邪不壓正》主要講的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
《邪不壓正》字面意義是邪的東西終歸會被正義打敗 。
姜文的電影屬於文藝氣息比較濃的電影,在多數他出演的電影里,他所表達的人物和所表達的人物形象非常詼諧、幽默、大氣。
電影不能從題目就直接概論電影的意義,《邪不壓正》講述了一個被人遺棄的孩子被兩個恩人救了後不但把師父的仇給報了,也把國仇給報了。
李天然是一個無辜的人,他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兩個父親是真的愛他,對他也不斷的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與朱潛龍的斗爭中,幾乎所有死去的人或者引起的矛盾都為最後兩個人的決斗做了大量的鋪墊。
李天然本來是不想報仇的,但是仇人出現了,他必須報仇。
日本侵略中國是全世界所矚目的事實,李天然周遭的朋友都是因為李天然的出現有了不同的變化,而《邪不壓正》就李天然對國仇家恨的態度很明確。無論是國仇還是家仇,有仇必報。
為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今天又花了兩個小時把這部電影又看了一遍
這部片在2018年3月份開拍,直到同年的7月份才開始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本劇由姜文執導,彭於晏,廖凡,周韻,許晴等領銜主演。 本片講述的是1936年的北平,青年俠士李天然為尋找十五年前師門滅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並且隨著他的深入的調查,京城各路人馬鬥智鬥狠的故事。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看的話,本部片並沒有我們所看的那麼復雜。
本片也主要表現了從鴉片戰爭到舊民主主義革命,各個階段里的人物畫像
身強力壯,有力量,有著一腔熱血,但是卻缺乏引,容易被利用。在當時那個時期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在舊民主革命時期的先鋒隊。
勾結外敵,壓榨民眾,搶奪土地資源,種植鴉片,殘害民眾,與無產階級人民有著血海深仇。民
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與無產階級有著同樣的推翻舊勢力壓迫的需求。民族資產階級有著自己的生產底蘊,掌握著一定話語權,也都普遍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並也會利用無產階級作為革命斗爭的犧牲。
是無產階級中受到過良好的革命教育的,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做到最大的革命效益。是在當時的那個 社會 背景下對舊 社會 最堅決的反對者,宣揚民主於平等權利。
那個時候中國人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放開自己的腳鐐,與壓迫斗爭從而解放自己解放人權平等。 說到這里,大家如果再去看這部片的時候就會的看更透徹了,不會那麼迷糊。整部片都用了一種隱喻的手法,只要你切身體會就一定能看的透徹,看得明白。
看了第一遍《邪不壓正》之後,我我也有些沒看懂,只是覺得這部電影很姜文,符合姜文的風格,很多橋段充滿了隱喻,很多片段也是笑點十足,當看了第二遍乃至第三遍才逐漸弄清楚姜文想要表達什麼,下面我給大家總結一些,僅供參考。
首先是彭於晏飾演的男主角李天然,他背負著為師復仇的雄心回到家鄉,當遇到自己的仇人朱潛龍時卻遲遲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是不敢下手,李天然就像那個年代的中國,他積蓄力量已久,卻被各種因素阻隔,只有條件成熟之時才能實施自己的復仇大計。
而影片正是以1937年為時代背景,我們都知道這一年是我們全面抗日的開始,所以李天然就代表了充滿熱血的中華民族,他要復仇,中華民族要抗日,李天然真正的敵人是日本人根本一郎和師兄朱潛龍,這兩個角色代表了兩個群體,根本一郎自然是代表了曾經侵略過我們的日寇,而朱潛龍代表什麼就不言而喻了吧。
想要看懂《邪不壓正》,就要先弄明白這三個角色代表了什麼,而姜文飾演的藍青峰和周韻飾演的關巧紅代表的是擁有先進思想的「先進團體」,這兩個人「合作」讓李天然覺醒並且懂得了什麼是「大義」,當李天然殺了山本一郎和朱潛龍後,那李天然中的「然」字補上了最後一點,他算是徹底覺醒了,結尾大仇得報的李天然看著離去的關巧紅心馳神往地看著遠方。
很多觀眾看到這里覺得電影沒有演完,導演正是用這樣的結尾告訴大家,李天然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像藍青峰對張將軍所說「您還要帶著我抗日呢」,關巧紅之所以轉身離去就是知道李天然會隨之上路,因為李天然懂了什麼是「大義」。
許晴飾演的唐鳳儀代表了中立人士,她起初依附於朱潛龍,當她遇到李天然,她便一心為李天然付出,因為李天然有情有義,最主要的李天然代表了正義,所以唐鳳儀對李天然的傾心是對那個年代「萬眾一心」最好的詮釋,最後唐鳳儀城門上的一跳也頗含深意,至少我聯想到了當年那些和日寇同歸於盡的熱血青年。
當然,《邪不壓正》還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細節,如姜文讓一個影評人史航飾演的管家的那段自述頗具諷刺韻味,這樣的小細節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邪不壓正》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篇幅有限,不能給大家把所有的內容解析出來,只要大家弄明白主要人物的象徵意義,看懂這個電影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邪不壓正》講述的主題,是在表面平靜的北平城裡,暗藏著波濤洶涌的革命力量——這可以從幾個角色開始闡述。
李天然
在電影里,李天然象徵著新生的革命力量。他天賜大恨,武藝高強,一心想為師傅報仇,匡扶正義。
向左轉|向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