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

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

發布時間: 2023-03-22 03:41:54

1. 巴贊的新浪潮之父

二戰後,全法國電影界襲稿岩的核心之地就在法國電影資料館,這里是無數電影迷們心馳神往的聖地。法國政府為法國電影資料館提供了一個小放映間,一些工作人員及少量資助,許多四五十年代的法國著名影人經常聚集在資料館觀影、討論,無數的前輩導演,還有未來的敬坦新浪潮導演參與其中。曾經流落街頭、風餐露宿的孤兒,也曾因為偷竊而淪為少年犯,最終被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巴贊收養的弗朗索瓦·特呂弗,靠在水壩工地上當小工為生的讓-呂克·戈達爾,這兩個「新浪潮」領軍人物都是影迷出身,都有鍾情於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病態地看電影,都皈依在《電影手冊》門下,最終都成為「新浪潮」的旗手,最後投身「五月風暴」,用洪流之勢在戛納革了電影的命。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巴贊創辦《電影手冊》。巴贊在戰後法國電影理論界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戰斗者姿態,他批評戰後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性,依賴大製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朴實無華的寫實之作。這奠定了《電影手冊》的辦刊基調,巴贊本人也毫無疑問地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的美譽。巴贊出生於1918年,逝世於1958年。他雖然沒有親眼看到這個新的電影運動,但他的理論卻為「新浪潮」作了開路先鋒;他寫了許多的影評文章,奏響了「新浪潮」電影的先聲。巴贊的理論在50年代曾引起了西方的轟動,使得正統的「蒙太奇」理論受到沖擊。巴贊的理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巴贊在《攝影影象的本體論》中,提出了「攝影的美學特徵在於它能揭示真實」的美學原理。他說:「攝影機鏡頭擺脫了陳舊偏見,清除了我們的感覺蒙在客體上的精神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世界以純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的眷戀」。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徵——紀實的特徵。它和任何藝術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貼近現實。巴贊的「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被稱作是「寫實主義」的口號。二、場面調度的理論。巴贊希望電影工作者認識到電影畫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認為,解釋和闡明含義固然需要藝術技巧,但是通過不加修飾的畫面來顯示含義也是需要藝術技巧。「場面調度」的理論,也有人稱其為「景深鏡頭」理論或「長鏡頭」理論。「場面調度」是「新浪潮」導演最為看重、也最引以為傲的創新,戈達爾在《筋疲力盡》中就毫無炫技地利用長鏡頭的攝影機運動,巧妙地與蒙太奇的剪接完美融合。
《電影手冊》既是「新浪潮」的發祥地,也是精神堡壘,籠絡了一批「新浪潮」精英。讓一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埃里克·侯麥、克勞德·夏布羅爾、雅克·里維特便是其中的主力中堅,被稱為《電影手冊》的五虎將。他們一方面通過撰寫影評遵奉巴贊的電影理論,另一方面通過拍攝短片來實踐自己的理論,爭取新電影的身份認同。
「作者論」是《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另一個重要口號。在戈達爾、特呂弗、夏布羅爾等人眼中,導演應該是電影作品的作者,而同一導演的一系列作品,則要求有統一的風格。 「作者論」的核心是反傳統,所以,當時法國社會的「優質電影」首當其沖受到批判。那種靠巨額投資,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導演資歷為主的製片制度,靠大量採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以及影片製作周期長等等,在他們看來這與好萊塢在製作上毫無兩樣。「新浪潮」提出:「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要成為影片的製作者」。戈達爾大聲疾呼:「拍電影,就是寫作」。特呂弗宣稱:「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拍御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當他們自己拿到了攝影機之後,採取了與「優質電影」完全不同的製作方法。所以人們說:「新浪潮首先是一次製片技術和製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好萊塢式的「優質電影」。

2. 《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無人是孤島》([美] 詹姆斯•烏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MVBnzmHgGmOeHurScu0izA

提取碼: 3rxq

書名:無人是孤島

作者:[美] 詹姆斯•烏登

譯者:黃文傑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頁數:358

內容簡介:侯孝賢是我國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是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和《海上花》等。本書完整全面地論述了他的創作生涯,闡明了他獨一無二的成就與風格的形成及演變。作者認圓寬為侯孝賢電影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與地理狀況,並且只可能誕生於那種環境之中。本書也考察了侯孝賢電影對其他亞洲導演的區域性影響。

一部傑出而具開創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賢的同類文獻中,本書以其覆蓋廣泛、分析詳盡而獨樹一幟。作者同樣觀照成就侯孝賢其人其作的宏觀的歷史與社會框架、對其創作有更直接決定作用的工業與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創作生涯所發展的獨特的美學策略。本書對侯孝賢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確分析,使之成為英語世界余做任何研究侯孝賢的學者的重要資源。

——裴開瑞(Chris Berry),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侯孝賢是世界影壇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導演。本書不僅是一項作者研究,還對台灣歷史、文化、政治與電影做出了豐富的描述。作者運用大范圍的一手資料和引人入勝的電影分析,風格是平易、機智和犀利的。本書無疑是華語電影與電影研究領域的重大發豎腔衡現。

——葉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會大學

作者簡介: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曾任職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現為葛底斯堡學院電影研究副教授。長期研究台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為完成本書,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訪侯孝賢及其合作夥伴。

黃文傑,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副編審,曾在《電影藝術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電影論 文。

3. 岩井俊二是怎樣的一位電影創作

有「純愛電影教父」之稱的岩井俊二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作家及紀錄片導演,並被譽為「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岩井俊二的電影題材大部分以純愛、浪漫、暗戀及物哀為主線,電影鏡頭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徵,通常在色彩上進行藝術化處理,並且在影片中即使直面死亡,也設計得唯美而賦有詩意,同時岩井俊二善於運用不同的剪輯手段對電影進行剪輯處理,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本文闡述了岩井俊二的生平,分析了其電影題材的感情藝術特色,並對他的電影鏡頭藝術特徵進行了探討。

從事電視行業的幾年時間內,岩井俊二先後拍攝錄制了MTV《在太陽照耀的山坡上》、電視連續劇《我的孩子是個陌生人》《被驕縱的人》《瑪利亞》等多部作品。岩井俊二的才華在電視行業初露鋒芒。隨後在1992年,他拍攝了《夏之物語》《鬼湯》《來殺我的男人》《螃蟹罐頭》等精彩絕倫的電視作品。1993年,岩井俊二拍攝的《飛上天的煙火,是從下往上看,還是從側面看》獲得了1994年的日本電影導演協會新人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並非電影作品,而是屬於電視劇行列,也由此看出,岩井俊二的電影藝術修為已經得到了日本電影界的認可。而1994年,他拍攝的電視短劇《愛的捆綁》更是獲得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岩井俊二的電影生涯正式拉開帷幕。

1995年,岩井俊二拍攝的首部電影《情書》引起了日本乃至國際影壇的強烈反響,影片不僅被看作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日本《電影旬報》授予岩井俊二最佳導演獎,同時,該片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之後,他拍攝了《夢旅人》《燕尾蝶》等經典影片。《夢旅人》以精神病患者為題材,該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中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而《燕尾蝶》耗資500萬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岩井俊二最重要的代表作。1995年可以說是岩井俊二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和收獲期。

岩井俊二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電影藝術上,同時他對音樂、文學、繪畫也深有研究。他憑著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在電影創造攔升中表現出嚴謹、慎重的職業態度。例如,1998年他創作《四月物語》後花費了八個月的時間親自對影片進行剪輯拼接處理,力求作品的完美。而影片《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是他與小林武史的第二次合作,其中影片的多首歌曲是由岩井俊二創作完成的。2004年,他創作的首部喜劇電影《花與愛麗絲》中的音樂也都是岩井俊二本人創作的。同時,他還出版了三本小說――《情書》《燕尾蝶》和《華萊士的人魚》以及《垃圾筐里的戲劇》和《現在和那時的岩井俊二》兩本散文。另外,他還將《情書》《燕尾蝶》改編為漫畫。這些藝術成就奠定了岩井俊二在電影創作中的`藝術根基。

4. 新浪潮電影運動中,誕生的大師都有哪些

新浪潮電影運動,他誕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師,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勞德夏布洛爾還有戈達爾特呂弗,他們都是這場運動裡面所誕生的大師級別的導演。

新浪潮電影運動,它主要是從法國開始的,但從此以後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一些法國等一些國家,他們都開始了相同的或者類似的運動,他們中間這些人有的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科班生,有的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結果與電影相遇了。比如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師叫特呂佛,他就沒有上過電影學校,也沒有受過如何拍攝電影這方面的專業訓練,而他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完全是通過看一些電影才知道的,雖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拍攝一部電影,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電影,從這些電影裡面他們知道了一個好的電影不應該怎麼去拍攝。

5. 你心目中的侯孝賢電影三佳分別是哪三部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運動(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有楊德昌、曾壯祥、萬仁等。他們的作品有《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

台灣新電影運動興起的原因有:
1、電影業的不景氣,中影改組;
2、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3、新的電影觀念(作者論、藝術電影)等美學標準的輸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現(獨立製品相對自由為侯孝賢、陳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留學歐美的青年歸來如萬仁、楊德昌、柯一正)
5、台灣社會的轉型:70年代末國民黨權威統治的松動,台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之所以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般宏大的影片,是因為侯孝賢不再只是把創作投視於自身的記憶,而投向了整個民族國家的記憶,這是大師級導演的水準。就像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這些同樣都是把視線投向了社會的。

不再拘謹於小我,而是通過小我投射到整個社會。

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勇氣,有這樣的擔當,能夠直面國家民族的歷史,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題主所說的主流電影界評價最高的原因吧。

6.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6)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0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77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6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0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9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4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29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5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8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