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二戰電影的主題思想
㈠ 從視聽主題敘事等角度分析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㈡ 美國二戰影片特點
美國的二戰影片,主角都集中在脊孝純普通士兵身上,通過普通士兵的視角來觀察戰爭本身,卻很少體現美國的將軍或指揮官的慎旅戲份(但也有例外,比如《巴頓將軍》就是一例,但這樣集中體現美國將領的二戰影片畢竟不櫻咐是主流)。因此美國的二戰影片顯得更真實,剛好和中國的戰爭片相反
㈢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1.美國人永遠是好人,最後勝利的一定是美國人。
2.場面很華麗,很壯觀。
3.總會有一兩個英雄。
4.對美國的修飾,會讓很多美國人驕傲。
5。。。。。
㈣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想表達一個什麼主題思想
影片開頭的諾曼底登陸搶灘場面,相當程度重現了當年戰爭的殘酷與慘烈。但即使在慘烈的戰爭下,也有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為了兄弟情獻身的決心!說到著名編劇羅伯特·羅達特(Robert Rodat)創作本片劇本靈感的來源,與諾曼底登陸戰役50周年紀念和羅達特兒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羅達特回憶說:「關於諾曼底登陸的書籍不勝枚舉,兒子降生時,我恰巧正在讀這些書。那時,我住在新罕布希爾州的一個小鎮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鎮中心矗立著一座紀念碑,上面鐫刻著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為國捐軀的小鎮英雄們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幾乎在每次戰爭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灑疆場。在戰爭中失去一個兒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時失去幾個兒子的悲慟更是可想而知。」羅達特將自己對影片的構思告訴給製片人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認為這是一個既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戰爭中人性弱點的好故事。1994年,羅達特和戈登連同製片人加里·萊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將這個構思發展擴充為劇本。隨後他們將劇本分別送給大導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和他們一直認為最適合擔綱主演的湯姆·漢克斯。令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斯皮爾伯格和漢克斯對這個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漢克斯說:「我一直對二戰歷史很著迷,而且一直在尋找能夠從人性或人類情感經歷而不只是從戰略行動上來描繪整個二戰的書籍與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爾伯格與漢克斯交情莫逆,兩人一直希望能夠攜手合作,本片終於讓他們夢想成真。「能和漢克斯合作我很興奮,我對他一直十分敬仰,而這次拍片的經歷使我對漢克斯的為人和演技都更加欽佩。漢克斯經常能夠提出一些重要建議,而當我闡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時,他總能虛心聆聽,」斯皮爾伯格說。
㈤ 十部不容錯過的二戰經典電影,充分展現戰爭的殘酷,人性的真善美
《最長的一日》影片以諾曼底登陸為故事線,講述了在諾曼底登陸剛開始所出現的事情,影片從同盟軍和德國軍隊的角度,講述諾曼底登雙方所發生的事情 。影片充分展現了人們在心理上對戰爭的恐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鋼琴家》影片講述一個天才的波蘭鋼琴家在二戰期間,為躲避戰亂,藏在城市的廢棄的建築中,後被一名德軍軍官發現,由於鋼琴家的才華被德軍官欣賞,從而被德軍官冒死保護,鋼琴家也因此等到了戰爭結束,獲得了自由,在人們的幫助下,走出了戰爭對他心靈上的創傷,並重新從事他熱愛的事業。
《橋》影片講述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德軍面臨失敗不甘心,為了贏得一絲的喘息,德軍需從南斯拉夫撤退,從而回到本國,以便做最後的掙扎。但是反戰爭的人民不會答應,雙方圍繞一座橋梁而展開激戰,後經過這座橋的設計師親手炸掉自己設計的橋梁,斷送了德軍生還的最後的希望。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講述了,一個美國家庭的4個兒子在二戰期間陸續死亡了3個兒子,最小的兒子也下落不明,為了不讓這個家庭在市區最後的一個兒子,軍隊上層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這個家庭僅剩的小兒子找到他並安全地救出來送回家。
《敦刻爾克》影片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為線,講述二戰早期,英法同盟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在德軍不停地逼迫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的政府以及當時的海軍派遣大批的船隻,動員全國人民營救同盟軍隊。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影片講述了游擊隊長瓦爾特帶領多名勇敢的游擊隊員,憑借出色的謀略和游擊隊員的大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下,找出了潛伏在隊伍內部的間諜,後經過一系列的戰斗,從而成功的阻止了敵人的陰謀。
《現代啟示錄》影片講述了在越戰後期,一位美軍官在越南脫離軍隊,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美軍高層得知後,派遣軍隊進行調查,後被叛軍捉拿,在此期間親眼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毀滅和人性墮落後的貪婪殘酷。
《巴頓將軍》影片講述二戰期間,美軍在北非的失利,巴頓臨危受命,扭轉敗局,後轉戰多地,成為二戰期間著名的戰將,後因訓練士兵時過激而遭到譴責,出來道歉。但巴頓在二戰期間的軍事才能,使他成為美國軍史上和世界軍史上有名的將軍。
《西線無戰事》影片講的是馬恩河戰役中,有一幫德國兒童兵在戰爭中看到的,聽到的,思想上從開始的緊張熱血興奮,到後來的麻木乃至厭煩上的轉變,影片極度細膩的描述和展現戰爭期間不管是侵略國還是被侵略國的人民對戰爭在思想上的轉變,對和平的渴望。
《桂河大橋》影片講的是,二戰期間日軍侵佔泰國後,利用戰俘營中的戰俘修橋,雙反圍繞橋,一方要修,一方要炸的故事,期間影片展現了日軍對戰俘的殘暴,描繪了侵略者的不人道和丑惡的嘴臉。
㈥ 二戰題材的電影 了解一下電影主要講述的什麼故事
1、《女狙擊手》,豆瓣評分7.3。《女狙擊手》是烏克蘭和俄羅斯合拍的電影,2015年出品,該片主要講訴蘇聯女學生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在一次射擊游戲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射擊天賦,1941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參軍。「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二戰蘇軍第一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墓誌銘。
2、《風語者》,豆瓣評分7.5。《風語者》是華裔導演吳宇森於2000年執導拍攝的一部動作戰爭電影,由美國演員尼古拉斯凱奇等擔綱主演。影片講述了海軍軍官喬奉命保護納瓦霍族的密碼員亞當,不過在必要情況下(如果亞當被日本人活捉),為了保護密碼情報不被泄漏,那麼喬可以開槍打死亞當,在兩人的不斷碰撞中發展,由齟齬爭斗到生死與共。
3、《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豆瓣評分7.6。《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斥資4億歐元,如此「傾力」打造出的戰爭場景不容小覷,如德軍地毯式轟炸,在坦克和迫擊炮掩護下兩軍的巷戰和肉搏,更不用說精彩刺激的空戰追逐,精良製作使得電影戰爭畫面直逼與其先後上映的斯皮爾伯格一戰史詩片《戰馬》。除了子彈和炮火的戰爭故事,片中催人淚下的主角命運更是擊中觀眾淚腺。
㈦ 二戰時期槍口下人性的光輝,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 【梗概】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辛德勒本是一名納粹黨徒,喜愛金錢與美女。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精明的辛德勒看到商機,他找到猶太人史登幫他經營,僱傭猶太人當工人,把一個廢棄的小廠辦成一座頗具規模的軍需廠,大發戰爭橫財。 隨著戰事的進展,希特勒加快屠殺猶太人的步伐。黨衛軍把所有的猶太人趕到克拉科夫,然後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剛好這一幕被辛德勒和他夫人看見了。辛德勒良知被震撼了,他決心盡力營救更多的猶太人。 二戰結束前夕,辛德勒開出了1200個猶太人名單,名義上是軍工廠需要熟練工人,通過行賄納粹軍官將他們留在工廠內。直到戰爭結束,辛德勒一共保護了1100多名猶太人生命,他們後代被稱為「 」辛德勒猶太人」辛德勒的義舉被猶太人世代贊頌。辛德勒名字百世流芳。 【鑒賞】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根據1982年澳大利亞作家托馬斯·肯尼利長篇小說《辛德勒方舟》改編而成。《辛德勒方舟》素材來自當年被辛德勒解救的波德克·菲佛伯格親身經歷。導演斯皮爾伯格是猶太後裔,辛德勒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源於他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1983年斯皮爾伯格采訪了波德克·菲佛伯格,經過10年籌備,於1993年終於拍成了舉世矚目的《辛德勒的名單》。 反映二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迄今為止,拍的最好,影響最大,評價最高的當數《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在1994年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中,《辛德勒的名單》榮獲11項大獎的提名,最後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電影剪輯獎,最佳配樂獎等6項大獎。此外,該片還榮獲第51屆美國金球獎,第4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第1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第20屆法國凱撒獎等多種多項大獎。可以用「 」精彩絕倫,譽滿全球」八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非常明確:控訴二戰時期納粹喪心病狂地屠殺猶太平民的罪行。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拍攝的真實感。整部電影真實地還原了當年戰爭時期的場景。包括當時的街道、酒館、舞廳、車站、集中營、工廠、住宅、傢具、以及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的服裝、飾品、 用具等等。其真實的程度不亞於看一部紀錄片。一下子把觀眾帶入到當年的戰爭中的德國。 斯皮爾伯格按照兩條線的結構方式:一條線是圍繞辛德勒如何辦廠賺錢,如何周旋納粹軍官,如何拯救猶太人活動進行的,此線的核心人物是辛德勒,人物集中,目的明確,脈絡清晰。另一條線展現德國納粹如何屠殺猶太人的殘酷鏡頭。這條線基本沒有貫穿人物,沒有貫穿事件,只是選取許多典型的屠殺橋段進行拍攝。辛德勒活動線在情感上比較溫和,納粹大屠殺那條線卻十分殘忍,「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兩條線相互交織,相互映村。在視覺上給觀眾起到一種心理調劑的作用。 《辛德勒的名單》最震撼觀眾的地方是影片中納粹軍官隨意屠殺猶太人的那些橋段。這些橋段看過一輩子不會忘記,它會深深地印記在觀眾腦海里,揮之不去。下面略舉幾例說明。 橋段1,下雪天,納粹黨衛軍強迫一大群猶太人在雪地里鏟雪,黨衛軍發現其中有一個斷臂老人,單手鏟雪行動不便,兩個黨衛軍把他拖出來,無需言語,對著腦袋就是一槍,鮮血頓時染紅雪白的大地……。鏡頭定格在老人一雙慈祥的眼睛……。 橋段2,建築工地上,一個中年猶太婦女急匆匆跑過來,向納粹指揮官葛斯報告:「 」指揮官,這樣施工要出問題,應該重新灌裝。我是學建築工程的,為了工程質量,我不得不說。」葛斯聽完,沉吟片刻,然後命令手下軍官:「 」把她拖出去當眾斃了,然後按她說的重新施工。」 一位敬業的猶太女工程師就這樣被槍殺了,應聲倒地,活象一條野狗……。 橋段3,一天深夜,克拉科夫大屠殺開始了。全副武裝的納粹士兵凶神惡煞地撲向猶太人住宅,一家一家的敲門……。鏡頭展現一個猶太家庭六、七口人驚恐的眼神。母親急忙打開櫃子,取出一包黃金飾品,發給每人一個,有老人,也有孩子,大家平靜地夾在麵包里吞食……。沒有一句台詞。一家人安詳地選擇集體吞金自殺……。 橋段4,克拉科夫大屠殺的醫院里,外面傳來陣陣吆喝聲,狗叫聲,槍擊聲……。一名醫生急忙調制一瓶毒葯,然後倒進一隻只小杯,送到每一個床前,喂病人喝下……,期間沒有一句台詞,只有病人對醫生感激的微笑,有尊嚴地從容死去……。幾分鍾後,納粹士兵沖進病房,用沖鋒槍對著每一個病人瘋狂掃射……雪白的被子打成一個個槍眼,槍眼裡滲出汩汩的鮮血……。 橋段5,在克拉科夫大屠殺的黑白鏡頭中,出現一個身穿紅裙子的小女孩。在黑白片中突然出現一點紅色,顯得特別醒目。紅裙小女孩大約3、4歲左右,在混亂殺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她的身邊不時有中彈倒下的人……。她走到一個房屋門口,拐了進去……上樓……躲進一個床底下……露出稚氣的小臉蛋。觀眾看到這里都鬆了一口氣,慶幸紅裙小女孩逃出了魔掌。 可是在後來「 」焚屍」鏡頭中,觀眾在一輛運送屍體的板車上,竟然看見那個紅裙小女孩直挺挺的屍體,頓時湧出一種難言的悲哀……。這個紅裙小女孩是斯皮爾伯格精心的設計的銀幕形象,雖然沒有一句台詞,出鏡也僅幾分鍾,但是一直讓人牽掛,讓人擔憂。她的死比成人的死更加令人傷心,令人悲憤! 橋段6,火車站上,大批大批猶太人被趕著上火車。納粹士兵用喇叭大聲叫喊:「 」大家不要帶行李上車,每人在行李上寫上姓名,我們會替大家妥善保管……」。許多猶太人在行李箱上認真地寫著名字……。鏡頭轉換另一個倉庫場景,所有行李箱里的物品全部倒出,有人在分門別類地清理著金銀、珍寶、手錶、鑽石……等等。無需解釋,觀眾明白了一切。 橋段7,一天清晨,黨衛軍中尉葛斯 *** 著上身,抽著煙,橫挎著狙擊槍,站在別墅陽台上不知是監視,還是欣賞他手下人強迫猶太人勞動的場面……。他發現有一個人因勞累坐在地上休息,然後舉起狙擊槍瞄準,那神態就像玩打靶游戲……。坐地休息的人站起的瞬間,槍響了,那人中槍倒地,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人游戲般地消滅了。接著,在葛斯家做家務的小男孩,因沒有擦乾凈浴缸上的污漬而求饒,被葛斯「 」赦免」,走在廣場上,突然聽見槍聲,是葛斯向他射出了罪惡的子彈,一槍,兩槍,第三槍擊中了男孩,可憐小男孩無聲無息地躺在廣場上,甚至沒人敢靠近看上一眼……。 諸如此類的殺人橋段在《辛德勒的名單》中比比皆是。在克拉科夫大屠殺中,本來把6個猶太人列成一列橫排槍殺。臨刑前,納粹士兵又把橫排改成縱排,槍聲響後,倒下4人,還剩2人,納粹士兵用手槍對准沒死的腦袋直接射擊,一槍一個,乾脆利落。還有葛斯把幾十個猶太人排成一個4排方陣,然後隔一個射殺一個,全是用手槍對准腦袋,平靜地就像是玩殺人游戲……。葛斯一口氣射殺25人,然後揚長而去……等等等等。 德國是個文明素養很高的國家,歷史上涌現過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享譽世界的著名人物。筆者也曾去過德國,對德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社會進步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為什麼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會在歐洲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無辜猶太平民達600多萬人,手段極其殘忍。 德國出現了一個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瘋子,但是那幾百萬納粹軍人難道全都瘋了嗎?全都失去理智了嗎?問題在於當年德國民眾把希特勒當做「 」神」一樣敬奉,喊出了「 」一切權力歸元首」的口號。全國上下只聽一人指揮,又缺少對權力監控,導致災難降臨。這個教訓值得全人類警惕! 與上述橋段相比,斯皮爾伯格還拍出一些「 」黑色幽默」的橋段,在感傷的氛圍中揉進幽默的因素: 例一,一位中年猶太人在克拉科夫大屠殺中冒死逃命,東躲 *** ,不料遇見一隊納粹士兵列隊跑來……。他急中生智,趕忙搬移堆積在路面上的行李……。隨即雙腳並立,兩指舉在額前,「 」啪」地一個納粹敬禮:「 」報告,我奉命在這里清掃道路,請指示!」那神情那囧態極其好笑……。以致殺紅眼的納粹士兵都逗樂了。 例二,葛斯帶著幾個納粹軍官到辛德勒工廠檢查,命令一個猶太工人做鉸鏈給他看,那個猶太工人很熟練地幾分鍾就做好了。可是葛斯誣陷他窩工,立即拖出去槍斃。葛斯掏出手槍對准工人腦袋,一連開了幾槍就是不響,換了一把槍依然卡住了……。氣得葛斯狠狠地踢那個猶太工人……。觀眾看到這里本來十分緊張,一個意外救了工人一條命,不禁由衷地慶幸,心酸地一笑……。 例三,一個納粹軍官手拿著一隻雞,對著一群猶太人追問是誰偷了雞。他舉起步槍隨意對准一個猶太人就是一槍,那人應聲倒下……。軍官威脅說「 」如果你們不揭發,我就一個個都槍斃!」突然一個小孩向前走一步,觀眾頓時很緊張,以為小孩要遭遇不測……。軍官立即上前對小孩:「 」是你偷的?」小孩搖搖頭,然後指著地上的剛被槍斃的人說:「 」是他——」。觀眾啞然了。 上述「 」黑色幽默」橋段比起那些殘酷殺人鏡頭當然要輕松一些,但是觀眾依然笑不出來聲來。那是槍口下的幽默,是劫難中的意外,是勇敢者的智慧,觀眾中即使有笑聲,那也是苦澀的笑,慶幸的笑,無奈的笑……。 《辛德勒的名單》採用黑白影像進行拍攝。究其原因,大屠殺場面太多,黑白影像既能造成陰冷、凄慘的氛圍,又能避免視覺上的血腥造成嘔心的 *** 。此外,納粹元首希特勒親自設計的黨衛軍軍服、軍旗、胸章、臂章均是由紅白黑三色搭配,這在美術上屬最佳配色,導演不想給劊子手軍服以鮮艷奪目的色彩。用黑白影像更貼切猶太人黑暗時代,顯示歷史的厚重感。 《辛德勒的名單》唯一主角就是辛德勒,他的舉動以克拉科夫大屠殺為界,之前他是一個玩世不恭、貪圖錢財的納粹黨徒,之後他良知萌發,盡力營救猶太人。影片用幾個典型鏡頭展現辛德勒的善心:一個猶太女人找到辛德勒,哀求辛德勒把她年邁的父母親招到工廠做工,一個勁說辛德勒是個大好人,被辛德勒嚴厲拒絕並趕出門。事後又讓史登用自己一塊手錶去賄賂納粹,把那位女人的父母親招到了工廠。 一個炎熱下午,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象畜生一樣被趕進悶罐車廂,辛德勒假意玩惡作劇,用水龍頭給每節車廂灑水,在納粹軍官取樂的嬉笑聲中,辛德勒用智慧解決猶太人乾渴之苦……。在車間里,史登向他匯報,說生產炮彈不合格,軍需部要查問,工廠要虧損。辛德勒明確回答:炮彈不合格我很高興,工廠虧損的事你不必擔心……。 二戰結束了,猶太工人紛紛取出自己牙齒中的金箔,給辛德勒打制了一枚金戒指。上面用希姆文刻上:「 」救人一命等於拯救全世界」,送給辛德勒。沒想到的是,辛德勒接過金戒指竟然哭了起來,嘴裡喃喃地說:「 」我本來可以救更多的人,一個胸章可以救2人,一輛汽車可以救11人……」。這個完全出人意料的細節,一下子把劇情推向 *** ,把辛德勒形象推向一個更高層次。令多少觀眾潸然淚下……。 《辛德勒的名單》採用史詩風格與紀實手法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時間發展順序,講述辛德勒在二戰時期辦工廠,營救猶太人的經歷為主線,穿插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種種駭人聽聞的片段。電影採用一個納粹黨徒的覺醒來拯救猶太人比抵抗組織來拯救猶太人更有思想意義。 影片因其極高的真實性而震撼人心,將作為二戰時期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一部鮮活影像將永載史冊。同時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聯系在一起而永遠流傳下去。 《辛德勒的名單》
㈧ 二戰電影《兵臨城下》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是電影啊不是電視劇
主題是侵略者威逼臨下自己的祖國,而奮勇殺敵的情景。
是電影。
㈨ 關於二戰的電影 分別講述了什麼
1、《兵臨城下》,一部經典的狙擊電影,之前愚木在整理狙擊電影有介紹過。通過一個狙擊手的視角呈現了二戰時期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美好。
2、《拯救大兵瑞恩》,兄弟四個人,戰死三人,剩下一個不知音訊。霸氣上司派出了8人小隊搜尋並安全帶回的故事。
3、《狂怒》,一輛坦克,一坦克小隊,要完成一個等於是自殺式的任務。坦克戰的經典電影。
㈩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