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的主題
A. 涉江而過,芙蓉千朵 -- 《1917》影評
2019年最出色的電影之一是一戰題材的電影《1917》。這部電影在今年年初的金球獎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奧斯卡獎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之內的10項提名,緊隨獲得11項提名的《小丑》之後。但在最後最佳影片的角逐中還是敗給了韓國影片《寄生蟲》,只是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三項技術類獎項。
這部電影的導演薩姆•門德斯曾憑借《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很遺憾他沒有在20年後憑借《1917》再次獲此殊榮。這部電影起源於門德斯小時候聽祖父講的一個故事。門德斯的祖父是一位作家,在一戰中曾經是英國在西方戰線的傳令兵。門德斯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
門德斯說這是一個關於報信者的故事(It's the story of a messenger who has a message to carry.)。故事發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Blake 和Schofield 接到命令去向附近一支1600人的部隊的指揮官傳達一個「立即停止進攻」的消息,因為敵人已經在那裡布下陷阱。這個消息必須在8小時內進攻發起之前送達。Blake的哥哥在那支部隊里,所以Blake被選中執行這項任務。Blake 則挑選他的好朋友Schofield和他一起去。整部影片是在講他們如何完成這項任務的故事。
這部影片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好像畫面從未間斷,給人一種沉浸式的感覺。關於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大家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評里看到。本文想探討的是這部影片的主題,以及我所看到的導演通過某些細節想向觀眾表達的東西。
這是一部關於信念的影片。影片開頭的第一個場景是兩個男主角在一片野花盛開的草地。Blake躺著,Schofield靠著樹坐著。有人過來對Blake說指揮官有事找你,要你帶一個戰友同去。於是Blake叫上Schofield來見指揮官。指揮官向他們解釋了報信的任務後他們馬上出發。Blake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犧牲了。Schofield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完成了任務。影片最後一個場景回應了開頭的場景,還是一片草地,但沒有野花,只有狗尾巴草。Schofield依然是靠著樹坐著,在夕陽中緬懷逝去的戰友。
導演門德斯用花來象徵Blake。Blake長相清秀。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兩人走到戰壕的盡頭,要通過一架梯子爬出戰壕。Blake正想往上爬,被Schofield攔住,說了句 「Age before Beauty.」 。意思是」你個小白臉往後站,讓哥先上。「 還有一個場景是兩人在去報信的路上,Blake走著走著看到櫻花,忘記了是在戰場,趕快跑過去聞。影片最後一個場景中的草地上沒有花,因為Blake已經犧牲了。
門德斯善於用花來做象徵。在《美國麗人》里,他用玫瑰花來象徵美麗(Beauty)。一個非常經典的畫面是女主角裸體躺在玫瑰花瓣所組成的海洋里。玫瑰花表面上的完美和美國中產階級生活表面下的不完美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德斯用樹來象徵Schofield或者說是Schofield所懷有的信念。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Schofield都是靠著樹坐著。另外一個場景是Schofield被敵人追殺,慌不擇路,跳到河裡。被沖過急流,沖下瀑布。Schofield抱著一截樹干,仰面躺在水裡,看河邊樹上的櫻花緩緩飄下。
涉江而過,芙蓉千朵。
這應該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了。可以說樹代表著Schofield所持有的信念,而櫻花代表Schofield對Blake的思念和責任。正是這些信念和責任支撐著Schofield,使他不畏艱險,最後終於完成任務。
其實影片開頭Schofield和Blake也都是普通人。Schofield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險些被炸死的時候還埋怨Blake說:「你怎麼選我來陪你執行這項任務,你這不是坑爹嗎?」 Blake委屈:「我哪知道是這樣的任務,我以為他們叫我們是要去後方背食物罐頭之類的任務,我們一邊走還可以一邊偷吃。」 當Blake犧牲後,Schofield抱著Blake的遺體,在這個時候Schofield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英雄。
最後Schofield終於找到了他要找的部隊。他要去找指揮官,但戰壕里人太多過不去。這時進攻的號角已經吹響了,戰士們紛紛躍出戰壕向前沖去。Schofield也躍出戰壕,冒著槍林彈雨,不是向前沖,而是橫著向指揮官的方向跑去。跑著跑著他被戰友撞到了,爬起來接著跑,又被撞倒,又爬起來。
他是一個報信者。他是一個逆行者。他知道他的戰友們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他要用他所有的力量去阻止去挽回他的戰友們。終於,他成功了!
謹以此文向報信者和逆行者致敬!
B. 電影《1917》有什麼創新之處
關於今年的奧斯卡獎,有人很為《1917》感到惋惜,雖然這部電影得到了10項提名,但最終只獲得了“最佳音效”“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3大獎項,其實,能獲得三項大獎,《1917》已經達成了預期,因為它採用了諸多創新方式,本就存在失敗的風險。
夾雜著史實與情懷的《1917》,讓觀眾走入了世界大戰里的某一天,我們就像兩個士兵一樣,並不清楚一路上會遇到什麼,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刀槍不入的法寶,沒有大無畏的英雄精神,最後甚至連軍糧和武器都沒了,只能抱著忐忑的心,在樹林中唱著歌,一起走過眼前的殘酷。
C.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
2020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1917》究竟是怎樣一部神奇的電影,導演Sam Mendes也被評為本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1917》當然也是技術流的電影,不僅僅是導演Deakins,還有完美的音效、視覺效果和Lee Smith的編輯。這些並沒有淹沒MacKay和Chapman的表演,他們的勇敢、恐怖、忠誠、決心和絕望在鏡頭前表現得非常到位。
Mendes也安排了一些名演員飾演軍官,除了Firth,還有Benedict Cumberbatch, Andrew Scott, Richard Madden和Mark Strong。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在簡單的對話中給大家留下印象,每個人都成為重要的故事節點。
《1917》在國內的上映日期還沒有排定,相信和音影同盟一樣期待的人很多吧!
D.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我覺得電影《1917》最好最能打動人的並不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而是在戰爭的殘酷下,人類是如何保有善良的。讓人不由反思,在到達了極限狀態之下,我們能夠依然堅定心中的信念,捨身忘我地朝前嗎?作為一個小人物, 成功,註定是默默無聞的英雄,失敗,則幻化成無人知曉的勛章。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反應了在殘酷的戰爭里展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人間的真情。
而我們也通過跟隨著這兩個小兵的腳步,看到戰爭的殘酷,血腥, 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感受到更多的血肉與人性的真實。 雖然在戰爭里每個人都命在旦夕,但他們卻能顧著他人的生死,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對於戰爭的深刻反思,雖然戰爭是殘酷的,可整部影片里充斥著濃濃的親情!
E. 1917電影簡介 1917電影的介紹
1、影片《1917》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2、《1917》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
3、電影《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
F. 《1917》海內外受熱捧,這部電影的特色是什麼
《1917》是一部戰爭片,戰爭影片能受到這么多觀眾的喜歡是非常不容易,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他們的創新和嚴謹,他們不是給我展現戰爭是怎麼樣的,多麼的鮮血淋漓,而是通過戰爭中對人的救助側面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下面就讓我們具體談一下這部影片的特色:
一、側面描寫戰爭的殘酷
1917年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也是戰爭最激烈的時間,兩個僅有16周歲的英國士兵前往前線告訴他們的將軍“立刻停止進攻”訊息,但是時間只有八個小時。從士兵的年齡,側面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現在16歲的孩子他們在干什麼。在上學,在幸福的生活。很鮮明的一個對比。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文章如有不足之處,歡迎留言指正~~~~
G. 電影1917大致是說的什麼故事(東方糧倉張宏偉)
1917 豆瓣評分8.5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葯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入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順便附上電影鏈接 網路網盤 提取碼:19hw 求採納點贊哦
H.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I. 電影1917故事原型 1917是真實故事嗎講的是哪次戰役
電影《1917》即將在國內上映。網傳,這部作品改編自真實故事,兩位男主角斯科菲爾德、布雷克有人物原型。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作為一部拍攝手法獨特的戰爭片,《1917》有很多長鏡頭。斯科菲爾德橫穿戰場,向指揮官傳遞情報,使得劇情達到高潮。根據導演留下的線索,《1917》講的是哪次戰役,大家猜到沒有?
簡單介紹一下阿拉斯地道戰,它發生在法國北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最大的地道戰,作戰雙方為英法聯軍、德軍。1917年4月9日清晨,英法聯軍突襲德軍,打得德軍措手不及,有的德國士兵來不及換掉睡衣就變成俘虜。最終,英法聯軍大獲全勝,將戰線向前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1917》改編自歷史戰役,很多台詞都經得起推敲,但是影片的角色不一定有原型。
J. 1917講的什麼故事
《1917》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
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十項提名。對於喜愛戰爭片的影迷,這樣是一頓豐富的熒幕盛宴。它的整體風格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種電影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一種浸入式的戰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