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主題歌
⑴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⑵ 八佰片尾曲誰唱的
影片《八佰》的片尾曲《蘇州河》,由華語歌壇實力歌手那英攜手被譽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繹。
歌曲將觀眾帶回1937年的四行倉庫戰場,展現北岸戰士與南岸群眾遙遙相望之際,對腳下土地的堅守、對家國山河的眷戀以及對和平的祈望。
(2)電影八佰主題歌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
⑶ 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
《義勇軍進行曲》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歌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
歌曲歌詞: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起來!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3)電影八佰主題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義勇軍進行曲》最早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1934年秋,田漢為該片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最後一節詩稿被選為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歌詞寫完後不久,田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 。
1935年2月,導演許幸之接手《風雲兒女》的拍攝,不久後,去監獄里探監的同志輾轉帶來了田漢在獄中寫在香煙盒包裝紙背面的歌詞,即《義勇軍進行曲》的原始手稿。當時,聶耳正准備去日本避難,得知電影《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要求為歌曲譜曲。
聶耳在收到歌詞後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 。1935年4月18日,聶耳到達日本東京後,完成了曲譜的定稿,並在四月末將定稿寄給上海電通影片公司 。之後,為了使歌曲曲調和節奏更加有力,聶耳和孫師毅商量,對歌詞作了3處修改,從而完成了歌曲的創作。
國歌歷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由於沒有如期擬定出國歌,會議於9月27日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十年動亂期間,該曲詞作者田漢受到「四人幫」迫害,導致正式場合只能演奏國歌的曲譜,不能唱歌詞。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國歌曲子仍然採用聶耳譜寫的原曲,而歌詞由集體重新填寫。
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決定恢復國歌原詞,撤銷該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社會影響:
1935年,隨著《風雲兒女》在各個影院的播映,《義勇軍進行曲》立即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成為流行極廣的抗戰歌曲。抗戰期間,國民黨中央廣播電台定期安排播放該曲。此外,美國、英國、法國、印度及南洋各國的廣播電台也經常播放該曲 。
並且在蘇聯、法國、捷克等地,《義勇軍進行曲》被灌錄成唱片並翻譯成不同語言,歌名則大多翻譯為《起來》(CHEE LAI)。國民黨很多軍校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軍歌,戴安瀾將軍的國民革命軍第200師曾將該曲定為該師的軍歌。
張學良於西北練兵時,特別強調了士兵齊唱《義勇軍進行曲》的重大意義。1935年,「一二九」運動中,全國各地的學生、工人、愛國人士和支持中國的國際友好人士在集會上、在遊行中都演唱了該曲 。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八百壯士」孤軍營內鼓舞士氣的戰歌之一 。同年7月31日,因主張抗日救亡而被捕的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等救國會七君子獲釋時,和數百名前來迎接的群眾一同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1938年,台兒庄戰役中,中國官兵在觀戰的美國駐華海軍副武官卡爾遜的帶領下高唱《義勇軍進行曲》。1940年,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該曲,並在1941年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其撰寫了序言 。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義勇軍進行曲》在東南亞地區廣為傳唱。1944年,馬來西亞的一支由青年組織起來的抗日隊伍將《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改為「馬來亞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後,將其作為抗日游擊隊隊歌傳唱。
同年,美國好萊塢米高梅公司拍攝了一部反映中國抗日的故事片《龍種》,《義勇軍進行曲》英文版被選為電影插曲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該曲作為代表中國的歌曲演奏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義勇軍進行曲》被選入反法西斯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同盟國集會時,《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代表中國的歌曲。美國將該曲與美國的《美麗的美利堅》、法國的《馬賽曲》等歌曲定為同盟國勝利之日的音樂節目廣播歌曲。
台灣光復初期,學唱《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台灣人學國語外另一項重要學習內容。1946年,基隆中學師生舉辦示威遊行時,高唱《義勇軍進行曲》。1947年,《義勇軍進行曲》被台灣當局列為禁歌,直到兩岸關系緩和後才解禁。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該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由晉察冀軍樂隊演奏,總共演奏了十餘次。
⑷ 八佰片尾曲是什麼節奏
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詮釋戰場中的底層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⑸ 八佰主題曲
《蘇州河》
演唱: Andrea Bocelli、那英
作詞:張承/尹約/Bob Ezrin/Shridhar Solanki
編曲:Bob Ezrin/John Metcalfe/Andrew Kawczynski
歌詞:
硝煙將盡,塵未遠餘音縈繞
隔岸相顧,盼願再無喧囂
暮色將至,輕吟唱心愛歌謠
待到破曉,奔赴家鄉懷抱
化作古風,背負青山人未老
摯友已故,精氣終究未倒
故土燃燒,守衛者湧向風暴
無憾與你相遙,幸而留下微笑
(5)電影八佰主題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蘇州河》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2020年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詮釋戰場中的底層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⑹ 八百壯士歌是哪年創作
是1975年創作的,是拍攝的電影《八百壯士》中歌曲,該歌曲作為該片子的插曲。
⑺ 八佰主題曲
八佰主題曲:《蘇州河》。
《蘇州河》是電影《八佰》的主題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簡譜的記譜法與流行在中國民間的一種文字譜——工尺譜相當接近。如工尺譜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幾個字和附在字左邊的不同的偏旁來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簡譜則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和附在數上面或下面的圓點,來表示音的高低。
⑻ 八佰電影開幕的第一句話叫什麼我微笑
全句是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⑼ 能不能評價一下電影《八佰》的配樂及主題和場景的調色的好與壞
沒看過,但是對於電影畫面質量好壞,就看黑夜的畫面,百分百沒錯
⑽ 電影《八佰》片頭一紅色字幕,大體意思是:我化為微塵,…再見到你…。誰知道原句
這是波斯人海亞姆《拜魯集》中的詩句,當然是經中國人黃克孫翻譯的了。
綠酒朱唇空過眼,
微塵原自化微塵。
今朝我即明朝我,
昨日身猶此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