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所表達的主題
1. 中國電影活著劇情介紹
1、《活著》是張藝謀1994年執導的影片,這是一部根據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講述了一個家庭闊綽,好吃懶做的公子哥,因為所處的年代以及一系列的歷史原因,在命運之前不得不低頭,不得不選擇接受。主人公在年老之際過的窮困潦倒,令人感到悲痛與絕望,最後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的縮影。
2、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地主家的公子哥。因為家裡條件實在是太好了,所以福貴就一直好吃懶做,還喜歡賭博,有事沒事就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器具拿到當鋪去當了。福貴,這名字乍一聽確實喜慶啊,福貴福貴,一生福貴。妻子拿他也沒有辦法,兩個人總是吵架鬧離婚。可是福貴賭博的隱越來越大,最後竟然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輸完了,老父親也被氣死了。要知道福貴他爹以前也是響當當的人物,沒想到落得這番結局。
3、福貴向以前和自己一起賭博的龍二借錢,人家龍二覺得借給你錢還不如讓你自己學著賺錢呢,就給富貴了一套皮影。後來的某一天,福貴在演出的時候,碰上國軍,就被強行拉去當兵去了,後來福貴回家之後家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母親死了,龍二被貼上惡霸地主的標簽也死了。
4、這些依然沒有擊垮福貴,他願意好好過日子。然而接下來便是大躍進,全村人一起煉鋼,福貴帶著自己的孩子也去煉鋼了。可是孩子被牆砸死了,砸死孩子的是區長的大汽車,而區長是福貴過去很要好的朋友。後來,春生的事業也受到了挫折,當他准備自殺的時候,福貴夫婦勸了他。
5、後來,鳳霞在生孩子的時候大出血死掉了。生下來的孩子叫饅頭,富貴對饅頭說,孩子啊,你是趕上好日子了,以後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這就是福貴的一生,過山車一般的人生。他福貴嗎?他曾經有過福貴的生活,可是那些歲月,已經模糊到他記不起來了,他已經老了,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好賭之徒了;他已經老了,可是他對國家的未來,依然充滿期待。
6、他在面對人生的苦難時,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去對抗生活中的磨難,因為對於福貴來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只要人活著高興,就不怕窮。對於很多人而言,福貴面對人生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2. 《活著》的主題思想及藝術特色
余華把重復發生的死亡事件鑲嵌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難」的廣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軟弱的人物面對巨大的「苦難」形成的力量懸殊,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命運感,最後福貴所有的親人都一個個死去,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相伴,並且是那樣樂觀豁達的活著,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也更加彰顯了活著的意義和難能可貴。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
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2)電影活著所表達的主題擴展閱讀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余華的代表作。
小說中的主人徐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盪,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並很快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3. 《活著》電影觀後感範文
《活著》這部電影是根據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它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時期起,兩代人的艱難生活狀況。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活著》電影 觀後感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更多「活著」的相關 文章 推薦【↓ ↓ ↓ 】
余華《活著》讀後感10篇
《活著》心得體會精選5篇
電影《活著》觀後感心得體會
電影《活著》觀後感範文5篇
電影《活著》觀後感體會5篇精選
《活著》電影觀後感1
昨天一氣就把余華的《活著》讀完了。因為先前在上哲學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看過電影,覺得還不錯,所以就准備讀一下原著。可見,電影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多的改編。這樣看來,本人主要有以下幾個見解:
第一,覺得電影的改編比原著更加戲劇化,更加扣人心弦。劇情發展一波三折,讓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來。好在最後沒有講到苦根的死,給人了以活著的希望,也讓觀眾心裡有些欣慰。而原著則太悲慘,最後苦根也沒有能逃過。更加讓人不能接受的是,三代人都死在同一家醫院。
第二,原著末尾有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那就是福貴最後說的「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那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第三,在看了一些作品後,我深深的感覺到中國作家的「慢半拍」。作家應該是在第一時間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的。但是中國的作家在第一時間卻是一片歌功頌德,等到人們都受傷得差不多了或是結束一段黑暗的時候,才慢慢講述那個時期的 故事 。不禁讓我心一陣涼,看看現在的書,不都是贊美之詞,看來真正的作家還沒有誕生在中國。
《活著》電影觀後感2
這部電影是根據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富貴本是富家之弟,因為賭博,把家產輸得精光,之後不得不靠唱皮影戲謀生。就在其生活逐漸走上正軌時,卻被國民黨的 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一個老兵的照顧下,僥幸活了下來。終於回到家裡時,老娘已經過逝,女兒鳳霞則成了啞巴。但他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幾年後,聰明懂事的 兒子有慶在一次意外中喪生。中年喪子,這樣的不幸不論發生在誰身上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從這次打擊中挺過來之後,夫妻倆含辛茹苦地把啞巴女兒拉扯大,並給 她找了個了個老實本分的丈夫。就在以為這一家子終於能夠過上好日子了,命運卻把他們拋向了更深的深淵。那時,中國正經歷,醫生們都被當作反動權 威,關進了牛棚。女兒臨產時,發生大出血,夫妻倆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她死去……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還是給了觀眾一絲期望: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 好。
顯然,整部影片不乏黑色幽默。印象最深的是這么幾段:1、富貴游手好閑,因賭博輸光房產,解放後被定為城市貧民。龍二贏了富貴的房產,解放後卻被定為地 主。後又因放火燒自家房子,被當作反革命給斃了。2、區長要來學校檢查煉鋼,富貴不得不把還在睡覺的兒子送到學校,結果兒子在學校死於車禍。而肇事者卻是 曾經與富貴一塊唱皮影戲的春生。「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牛,牛養大了我們就進入共產主義。」聽來更是莫大的諷刺。3、醫生們被革命小 將當作反動權威關進了牛棚。可鳳霞生孩子後大出血時,革命小將們又馬上想到了醫生,轉而向他們求助。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確實值得一看。 當然,與小說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活著》電影觀後感3
今天,我媽讓我看電影,我媽推薦看《活著》電影,我開始不太情願,到後來才覺得挺好看的,我就認認真真得看了起來。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況?好,我現在就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啊,有一位少爺,叫徐福貴。他呀為了賭博,輸光了家產,輸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氣死了,他媽身體不好,而且沒有家產,真是在福貴少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福貴呀,什麼家產也沒有了,只好出去要飯,福貴立即從少爺的寶座上跌到了一分錢也沒有的窮光蛋,真是可憐。反對賭博的妻子也回娘家了,只剩福貴一個人過日子,他靠皮影戲勉強生活。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回來了,生了個小男孩,叫有慶,有一天,福貴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進來,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沒過幾天,八路軍就把福貴救了出來,他和妻子相見的時候,有慶已經五歲了。還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給你們說了,縣長拿著剛煉成的鐵,說:這一塊鐵,可以造三顆大炮彈,一顆打到蔣介石的床上,一顆打到蔣介石的飯桌上,還有一顆打到蔣介石的毛坑裡,讓他睡不了覺,吃不了飯,也拉不了屎!「這句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有一天,有慶去練鋼,說區長要來檢查,結果區長的車撞在了牆上,把牆對面的有慶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區長親自來看,福貴說了他幾句,他從此就不開車了。以後,區長經常來送禮物,又過了幾年,鳳霞出嫁生了個小子,可是她自己卻大出血死了,現在就剩福貴和他妻子小孫子了,最後福貴逗他的孫子說:」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就變成新社會新時代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人類不也是一點一點進步才到新時代的么?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福貴不應該同情他,因為他不孝,變賣家產來賭博;又覺得他很可憐;沒有住處,兒子死掉,女兒死掉……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家庭,不能放棄我們家中的哪一個成員。並且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艱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對一切苦難和不幸。
《活著》電影觀後感4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時期起,兩代人的艱難生活狀況。
「活著」一詞出現在不同年代主人公不同處境的口中,這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了人物形象,還從側面表現小說的主題。「活著」如前4次出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福貴和春生被抓去當兵,當國民黨軍潰敗時,他們看到戰場上躺滿了國民黨人的屍體,他們渴望活著回家,見到自己的親人。這是他們面對死亡時對生的渴望。他們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表達了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苦難的主題。「不想活也得活」則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
春生和福貴本是戰場上患難生死的朋友,然而生活陰差陽錯,因春生開車不慎撞死了福貴唯一的兒子,春生也由此成了福貴一家的仇人。然而在中,春生被定為走資派,因此受到迫害春生的妻子因不能忍受打擊而自殺,此時的春生不僅失去了親人,而且備受迫害,這些困難和痛苦幾乎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谷底。此時的春生已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他在臨走之前,表達了自己對福貴一家的歉意和愧疚。當福貴和其妻家珍得知春生的處境時,他們為春生擔心難過。昔日把春生視為仇人的家珍放下了過去的恩怨,鼓勵春生好好活著。家珍的話像春日和煦的陽光溫暖了春生。這也是家珍對「活著」的理解。這也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和美麗。
主人公在不同年代,不同處境下,說到「活著」一詞,這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苦,也從側面表現出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甚至無法掌控自己生死的主題。「活著」一詞也鼓勵人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苦難和不幸,鼓勵人們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活著》電影觀後感5
活著是一部電影,它訴說了一個人的一生。
從前,有一個少爺(葛優)叫徐福貴,他家很有錢。不這怎麼回事,他爸爸愛上了賭博。他也隨著愛上了賭博,他們徐家的三家院子被他爸爸賭的只剩下一家了,獨為剩下了一家,也被這位少爺賭沒了。
這位少爺曾經向他的夫人家珍許諾過,如果他夫人又懷了一個孩子,他就戒掉賭癮。現在,他的夫人又真的懷了一個孩子,可是他還沒有戒掉賭癮。而且當著他的夫人面前賭了一場,當他夫人看著他的時候,他還讓他的夫人馬上滾蛋。
他夫人馬上回家,帶上她的孩子鳳霞,打了一個包袱。在福貴的面前說了幾句話,拍拍屁股就走了。
家珍在外面流浪了很久,當找到安頓的地方時,她肚子里的兒子已經出生了。
家珍一直沒有工作,多虧鎮長好心,給她了一個送水的活干。可送水的活可不是好乾的,因為早上要水的人多,鳳霞也幫著媽媽送水。終於,福貴在外面流浪找回了家,他們才團聚。我想,盡管現在的福貴不富,但他們家人團聚了是最富有的。
福貴因為沒活干,整天在家裡悶得慌。最後,龍二便給了他唱皮影戲的東西,讓他去唱皮影戲。天大的禍說來就來了,那天福貴和春生再唱皮影戲時,國民黨的軍隊突然來了,把福貴從老家帶走了。我想,福貴現在沒了老婆沒了孩子的,肯定不想再活了。但是,他活下去了。
當福貴再次回到家的時候,他遇見了鳳霞。風霞光沖著他笑,不說話。最後福貴一問家珍才知道 ,一場延續了七天的高燒奪去了鳳霞的聲音。看到這里,我心裡暗暗的流眼淚,這么痛苦地事情,誰受得了啊!可是福貴堅持著。
接著,福貴的小兒子死了。鳳霞嫁出去後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現在,福貴只有妻子女婿和孫子,但他很快樂。
看完活著這篇電影後,我突然感覺到,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們生活更悲慘的人,我們能到現在,應該感謝生活。不管怎麼樣,你經受了今晚的風雨,明天的太陽也會一定升起。在這部電影裡面,福貴給他的兒子和孫子講過同樣的一句話:「雞長大了是鵝,鵝長大了是羊,羊長大了就會是牛。」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活著》電影觀後感範文相關文章:
★ 《活著》電影觀後感範文5篇
★ 《活著》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活著》觀後感範文
★ 電影《活著》觀後感體會5篇精選
★ 電影《活著》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 《活著》觀後感心得最新5篇精選
★ 活著觀後心得感想高中範文5篇
★ 小說《活著》讀後感精彩範文1000字
★ 活著讀後感範文精選
★ 關於《活著》讀後感500字範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4. 余華的《活著》表達了什麼
一、《活著》的主題,余華在韓文版自序中有清晰的表達:
韓文版序言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這樣的任務交給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願意試一試,我希望韓國的讀者能夠容忍我的冒險。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事物,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北京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二、作品簡介: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均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
5. 活著的主題思想及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有:
1、充滿溫情的語言。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貴一家人之間的互相關愛通過人物的語言得到很好體現,夫妻之情,姐弟之情以及親情都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
2、充滿民間特色的語言。《活著》一文中的俚語口語是很具民間特色的,既貼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主題思想:
在《活著》中,余華摒除了一切知識分子的敘事語調,摒除了一切過度抽象的隱喻性話語,也摒除了一切鮮明的價值判斷式的表達,而將話語基調嚴格地建立在福貴的農民式生存背景上。故事中接連不斷的苦難和
6. 經典電影賞析之7:《活著》
一.故事簡介:主人公富貴原本是地主家公子,衣食無憂且游手好閑,因為賭博輸光家產。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二十多年間,富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洪流中歷盡人間滄桑:父親被討要房契時氣死;無錢醫治,母親生病去世;兒子有慶被醫生抽血過量致死;女兒鳳霞緊接著難產出血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夾死;鳳霞的兒子富貴的孫子吃豆子時撐死。最後剩下一頭老水牛,孤苦伶仃的富貴和它一起艱難的活著。這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人生,實際上在世局動盪的 社會 ,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更是不堪一擊,命如草芥,湮沒在滾滾紅塵中。
二.經典橋段:
1.公子哥富貴在茶館里嘚瑟,被人賣了還在幫著數錢。沒有想到這一筆下去,竟是半生荒涼和悲愴。
2.內戰開打,富貴和春生被抓壯丁,能在戰場上活著回來真的是不容易啊;國民黨里能保著命就行,可是共產黨里那麼多人卻捨命的向前沖。理解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幾排字很難,理解「我們的今天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更難。
3.鳳霞難產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一個至親的意外去世,可以擊毀一個家庭,你不信只是沒有發生在你身上。
三.經典語錄:
1.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2.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3.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這真的是一句既充滿希望又滿是絕望的話)
4.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
5.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找找鏡子,你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嗎?)
四.雞蛋里挑骨頭:這是一部悲愴的電影,很容易就流淚了,它和絕大部分老百姓的經歷太相似,尤其經歷過動盪時局和意外變故的家庭。而在偌大的一個國家,有太多這樣的家庭。沒有什麼骨頭可挑,當你覺得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看看吧,算個球!
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7. 活著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
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
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
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
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
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
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
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
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
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
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
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8.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
9. 《活著》表達了什麼人生哲理
《活著》表達了活著本身就是希望人生哲理。
不怕貧窮,不怕孤獨,最怕的,是絕望。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感到絕望的人。當一個人對生活感到絕望時,即便是老天給他機會逃離這個處境,他也未必能掙脫出這個陰暗絕望的牢籠。當一個人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時,即便是身處艱難險境,也有戰勝困難的勇氣與決心。
《活著》簡介: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余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