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新電影指70年代
㈠ 什麼是伊朗新電影
就是伊朗拍的電影 伊朗是國家
好看的伊朗電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長大,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㈡ 電影《小鞋子》觀後感作文
篇一:電影《小鞋子》觀後感作文
最近我觀看了《小鞋子》這部電影。自始至終我都被主人公阿坤與他妹妹的親情所感染。
影片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一個貧困家庭里所發生的親情故事:家裡有四口人,父母和一對兄妹。媽媽又懷孕了,不能工作,爸爸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只能靠做雜活兒來維持整個家庭的開支,哥哥阿坤上五年級,妹妹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穿戴整齊去上學,但是兄妹倆只有一雙鞋,他們只能輪流穿去上學,阿坤因此受到了懲罰。為了給妹妹弄到一雙鞋子,阿坤想了很多辦法,他為家裡開鞋店的同學寫作業,以此來借一雙鞋。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阿坤參加了全國小學生越野賽,因為前三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最後,阿坤贏得了比賽,為他的妹妹贏得了一雙合腳的鞋子。
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簡直就不能和40年前比。我們衣食無憂,怎麼也不需要去為了一雙小鞋子而煩惱。我們在家裡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這使得我們變得比較自私,做什麼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我們的班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就像兄弟姐妹,可是我們有的同學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大打出手,傷了和氣,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
這部電影讓我受益匪淺,我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人們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但是只要心中充滿愛,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愛,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反之,物質生活雖然富有,但如果少了愛,生活將會黯然失色。
篇二:電影《小鞋子》觀後感作文
今天,我懷著好奇之心看完了一部既激動人心又感人肺腑的影片——《小鞋子》。
《小鞋子》這部影片講的是阿里買東西時,不小心把剛從補鞋店取回的妹妹的鞋子弄丟了。為了不給貧困的家庭造成額外的支出和不讓父母發現,自己受到處罰,於是便央求妹妹和她輪流穿自己的舊鞋去上學,然後再想辦法幫妹妹弄雙鞋子。就這樣,他們每天都輪流著,交替著……
以往,我對“責任”這個詞只有一方面的理解,總認為責任就是做好份內的事。但是,當我看完《小鞋子》這部影片後,又發現了“責任”這個詞的另一方面的含義: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因而應當承擔的過失。影片中的阿里因為弄丟了妹妹的鞋子,而承擔了要幫妹妹弄雙鞋子的事,這就是責任!
《最後的姿勢》這一課中,譚千秋老師在地震的時候,其實可以最先沖出教室,然而他卻沒有那麼做,他把活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最後還用身軀救了四個學生。作為一個老師,保護學生就是他的責任。譚千秋老師認識到這一點,他履行了職責。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做錯了事,卻沒有勇氣承擔起過失,有的找借口矇混過關,有的甚至還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讓清白之人來承擔過失。這樣的人,可悲!可恥!可恨!
這部影片最令我感慨的地方,就是5公里賽跑的經過。
阿里一心想拿到季軍,因為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結果他失敗了,雖獲得了冠軍,卻換來了兩份失望。
看!阿里,一個9歲大的孩子,為了責任,連榮譽都不顧了,和那些做錯事不敢承認的人比起來,是可敬!可贊!可學!
如果換做是一些人的話,獲得了如此榮譽,哪裡還顧什麼責任,還不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然而阿里卻哭了,可見他是一個責任感多麼強,多麼懂事的孩子啊!
回到家裡,阿里坐在池子邊,脫下那因比賽而磨破的布鞋,露出了傷痕累累的雙腳,浸入了池裡。阿里疲憊不堪,十分地沮喪。這時,池子里小金魚們遊了過來,它們環繞著那雙破皮流血的腳,不時給予安慰的親吻……
看完影片後,我激情澎湃,既為阿里在賽場上的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敬佩,也為他在目標失敗後的失望,痛苦而感到惋惜,但我更為阿里那敢於承擔責任,懂事的精神而深深震撼了!
懂得責任是我們每個人做人的基本。懂得責任,有責任心的人,社會會尊重,世人會贊頌。否則,只會遭世人厭惡,唾罵,人生將會處處碰壁,結局也可想而知。責任面前,不要退縮不要放棄,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擔。心懷責任,那樣,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精彩,家庭將會更加幸福,社會將會更加和諧!
篇三:電影《小鞋子》觀後感作文
前幾周,和學校三至六年級的孩子們一起觀看了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說到電影,其實我之前一直不太喜歡,也很少看外國電影。關注伊朗電影,起先是因為朋友的推薦,後來又看到一個喜歡的作家在一本書上極力的推薦。於是在家特意找出這部影片,看過之後覺得很不錯。影片的故事情節簡單有趣,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覺得挺適合孩子觀看,於是便決定把它推薦給學校的孩子們。
顧名思義,《小鞋子》這部影片圍繞“小鞋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而感人的小故事。在伊朗的一個貧民家庭里,有兄妹二人,哥哥讀小學三年級,妹妹讀幼兒園。有一天,哥哥去修鞋鋪取回妹妹的小鞋子,回家時不慎把鞋子給弄丟了。此後,因知道家庭貧困買不起鞋子,又怕遭到父親責罵,兄妹倆只得瞞著家人和老師,每天輪換著穿哥哥僅有的一雙鞋子去上學,並忍受了換鞋子帶來的種種不便,如上學遲到等。後來,學校舉行一個跑步比賽,當得知比賽的季軍能獲得獎品——一雙球鞋後。於是哥哥報名參加了跑步比賽,經過艱難的比賽獲得了冠軍,然而哥哥卻因得不到鞋子而感到沮喪。
看完之後,我想誰都會對影片中這個有趣的反復出現過幾次的畫面印象深刻。每天早上,妹妹匆匆地穿上哥哥那雙寬大破舊的鞋子上學。放學後,妹妹總是第一個沖出校門,因為哥哥早已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地方焦急地等待著。兄妹倆以最快的速度脫鞋、穿鞋,之後,哥哥又穿上鞋子飛快地沖向學校。盡管已做了最大努力,卻仍然經常遲到,因此遭到老師越來越嚴厲的訓斥,甚至差點被開除,受到委屈卻不敢辯解、說明,因為要瞞著父母、老師。之所以忍受這么多的`委屈、誤解,僅僅是因為一雙鞋子造成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說得沒錯。在很多衣食無憂的大人和孩子看來,不小心丟失了一雙破舊的小鞋子,當然不是什麼大錯。可對於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來說,卻因此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在隱瞞過錯的背後,我看到了一個膽小,卻又多麼懂事的孩子。我們不難猜測孩子心裡的想法,也許他只是擔心會挨父親的一頓打罵,也許他更擔心的是,父親因為沒有錢給妹妹買新鞋子而四處找人借錢,增加家庭的生活負擔。我們還看到,面對錯誤和委屈,孩子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是驚人的。孩子隱瞞過錯的心思和辦法有時是大人所無法想像和難以理解的。這個小故事,喚醒了我們心底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令我想起兒時那些無心犯下的大大小小的過錯,那些孩子間不能對大人說的童年秘密。作為大人,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無心犯下的過錯,往往過於輕率地下結論,甚至一味加以簡單粗暴地訓斥責罰。其實,如果大人能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許才能更好地理解並走近孩子,才能更理性寬容地對待孩子。
這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是孩子最喜歡看的部分,哥哥為得到鞋子參加了學校的跑步比賽。比賽前,經過苦苦哀求博得老師的同情並換來比賽的資格後,哥哥興奮地一路跑回家,滿懷自信地告訴妹妹,他一定能夠在比賽中獲勝並得到一雙要送給妹妹的新鞋子。雖然,哥哥拼盡全力終於得到了跑步冠軍,但在孩子看來卻無異於失敗,因為他沒有兌現對妹妹許下的承諾——獲得賽跑季軍得到那雙夢寐以求的男球鞋,再把它換成適合妹妹穿的尺寸、型號。於是他在一群大人的祝賀聲中領獎拍照後,像一個打了敗仗的將軍滿臉沮喪地回到家,因為他沒能如願得到鞋子而感到愧對妹妹。是的,孩子的努力最終沒能實現其換來一雙小鞋子的願望,但是,誰會忍心責怪這樣一個孩子呢?為了兌現對妹妹的承諾他已經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比賽中被別的孩子撞倒在地,仍然咬牙堅持、拼盡全力跑到終點而暈倒在地。看到這里,我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贊嘆:多麼討人喜歡、惹人憐愛的小男孩!孩子的心地多麼美好,多麼單純!在孩子看來,兌現自己對他人的承諾,守信遠遠勝過榮譽。這是小男孩最難可貴也最打動我的一點,為所有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更值得大人們學習。
通過影片中的一家人的生活,我們看到了,很多人雖然生活在貧困中,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地面對生活。為了賺錢養活一家人,父親每天辛苦地工作奔波。孩子們年齡雖小卻懂事上進,會主動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各種家務活,認真讀書。在這個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間,處處體現了親人間的關愛。這部影片,除了讓人看到窮人生活的艱難和貧窮,也讓我們感受到普通家庭的溫暖、和諧和幸福。因此,在生活中我們絕不能瞧不起或歧視那些生活貧窮、地位卑微的人,也不要因為生活貧窮、工作平凡而放棄夢想,怨天尤人,憤世嫉俗,自暴自棄。要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仍然可以改變生活,改變自己和別人,獲得幸福。
因為是和孩子一起看電影,也是第一次與孩子一起寫觀後感。不知不何,我想到了自己喜歡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一個人堅持寫一份給孩子看的刊物——《童話大王》20年。我也想到了前不久看過的一部電影《聖誕傳說》。片中講述了一個聖誕老人,從年輕時開始,數十年不間斷地堅持做這樣一件事——在聖誕節前夜悄悄地瞞著全村人,親自挨家挨戶地贈送給全村所有孩子自己耗費無數精力親手製作的禮物。無論是現實還是電影,這種堅持的勇氣和力量都給了我難以言說的心靈震撼。因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那些不變的、單純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於是我也在想,自己能否也有這樣一個堅持:每個學期和孩子一起看一部電影,看完後一起寫觀後感,然後一起交流,還可以給他們讀我寫的文字。
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主要緣自於這樣一個美好的設想:給孩子們的童年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這回憶還包括,我作為一個鄉村教師,在和這許多來去匆匆的孩子有限的接觸中,將會留給他們的一點印象。此外,還有一點自私的希望——給我平凡瑣碎而漫長的教師生涯增添一點美好的元素。
㈢ 5/∠3派的終邊銳角是多少
打開APP
題目
舉報
將下列三角函數轉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tan五分之三派= tan三十六分之三十一= tan三百二十四度三十二分=
下載作業幫APP學習輔導沒煩惱
作業幫APP 海量題庫免費學
搜索答疑
多種解答
視頻講解
打開APP
答案解析
結果1
舉報
tan(3π/5)=tan(π-2π/5)=-tan(2π/5)
tan(31π/36)=tan(π-5π/36)=-tan(5π/36)
tan(324°32')=tan(324°32'-360)=tan(-35°28')=-tan35°28
視頻講解
專業解析,一看就會
為你推薦
查看更多
三角函數sin,cos,tan之間的轉換公式?
tan(x)=sin(x)/cos(x)
24705
銳角三角函數比較cos 和tan 大小關系.
由圖像可以看出,在[0,π/2)內cosx的圖像與tanx的圖像只有一個交點
但求這個交點要解超越方程cosx=tanx,這個交點的值是0.666弧度,即38.16度
在[0,38.16)內cosx>tanx;在(38.16,π/2)內cosx
32756
將下列三角函數化為銳角三角函數 (1)tan3/5π= (2)tan100°21′= (3)tan
tan3π/5= tan(π-2π/5)=-tan2π/5,
tan100°21′=tan(180°-79°39′)=-tan79°39′
tan31π/36= tan(π-5π/36)=-tan5π/36
tan324°32′=tan(360°-35°28′)=-tan35°28′
32756
熱點考題
2022年高考真題試卷及分析報告
95966
高考復習之挑戰壓軸題300題
54754
菁優高考復習終極押題密卷
38317
猜你想學
俗話說,「口說無憑,落筆為准」,指的是哪一類溝通的重要性?()
伊朗新電影是指70年代的紀實電影。()
They sent me a ___________ for 1000 yuan.
園二色光譜法可測定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為德國第一大及歐洲第二大港口
continue語句終止所有循環,並將控制項返回到循環底部。()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 )的具體要求。
當物鏡由高倍鏡轉至油鏡,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加,視野的亮度( )
雙閥口式中繼閥主活塞右側通( )
以下刊物不屬於會計類核心期刊的是( )
APP內打開
㈣ 基亞洛斯塔米 阿巴斯拜託了各位 謝謝
阿巴斯·基亞洛斯塔米是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 他曾兩度摘取戛納金棕櫚桂冠,去年又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 獎。他的名字就像一個鮮明的免檢標志,為他的影片在世界各國都贏 得了大批忠實的追隨者。義大利導演南尼·莫熱蒂曾經專門製作過關 於他的短片,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認為只有他堪當自己的接班人,張 藝謀則將他的影片作為範本,教育中國未來的學院派電影導演們…… 這些大師級的導演們都深知,對於阿巴斯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繞道而行。 今年60歲的阿巴斯出生於德黑蘭。他有∠舶 帳醯?8歲時曾獲 繪畫大獎,之後在德黑蘭大學藝術學院學習。60年代,他擔任美術設 計和插圖製作員,並從事電視廣告和招貼畫以及電影美術和兒童書籍 的插圖製作,近十年的藝術工匠生涯為他培養了良好的藝術感覺力。 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 他的電影處女作《麵包與小巷》敘述一個小男孩從學校返家途中的歷 險,是一個12分鍾的新現實主義短片。在此後的三十年裡,阿巴斯拍 攝過20多部影片,有劇情片、教育短片,也有長紀錄片和一系列電視 電影,還撰寫過包括《白氣球》在內的一些劇本。 在不同時代,他的名字曾與黑澤明、德西卡、傑奎斯·塔蒂連在 一起,但阿巴斯有他自己的特徵,他的影片簡單而又復雜:在伊朗鄉 間美麗抑或蕭瑟的風景中,簡潔的故事如清溪般流淌,不時突現於其 間的是當地迷人而又有幾分殘酷的民俗儀式,一個個固定的機位透出 導演的沉著,構成難以察覺的緩慢的節奏,最後定格在觀眾眼中的是 不作結論、沉默到底的長鏡頭結尾,詩化的、抒情性的節奏風格,沉 思的、自我反省的情緒和越來越難以被普通觀眾理解的深刻充盈其間, 柔柔地在觀眾心間留下一道道痕跡,劇情與紀錄的界限灰鈉劍 楣?BR>與真實以獨特的 方式糅合在一起,更多的時候虛構被講述為事實,而 事實卻被以虛構的形式講述出來。他甚至認為,或許只有通過謊言才 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穩重而樸素的攝影和表演風格是構成阿巴斯標志的另一面。通常 同一場景中的兩個角色不會出現在同一鏡頭,也有人說,這是因為阿 巴斯親自拍攝對話的雙方。這位大導演曾屢屢讓明星們失望,因為他 對非職業演員情有獨鍾,甚至常常使用那些不知道電影為何物的村民 來扮演他們自己。因為他堅信大腦里沒有表演一詞的人,會使影片更 自然。 大地震給伊朗帶來了慘痛損失,卻使阿巴斯名揚西方。從《哪裡 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到1994年的《橄欖樹下的愛情》, 三部影片以伊朗大地震為背景,構成其著名的地震三部曲,在淡得幾 乎沒有故事的敘述中,他探討了普通人的生存意義。在《橄》片里, 一個電影攝制組來到因地震受到嚴重損失的山村拍電影,被選中的男 孩子沒有讀過書,也不理解虛實相生而又真假莫辨的電影藝術,堅持 按照自己家中的實際情況,一遍一遍地對著鏡頭說家中因地震死了 25人,而不肯按照台詞要求改為60人。他對演電影的興趣遠遠不如對 現實生活實際的追求,他一再地請求與他演對手戲的女孩子嫁給他, 並且告訴她,因為地震死了很多人,他們應當完成真主安拉派給他們 的生兒育女的義務,也因為他是文盲,他的後代不能沒有文化,而這 位女孩子卻受過教育…… 為阿巴斯帶來最大聲譽的則是1998年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 《櫻桃的滋味》。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個萬念俱灰的中年人,他開著 車在德黑蘭山區尋找一個能幫助他的合適人選,對方只需等他服用過 量安眠葯後,為其處理後事就可獲得一筆報酬。一名士兵聽到這個要 求幾乎奪路而逃,一個大學生對之報以喋喋不休的說教,只有一個動 物標本製作者為了給患病的孩子籌錢而答應了他的條件,但這個老人 首先向他講述了一個有關櫻桃的滋味的故事,這是老人為生活所迫嘗 試自結生命的一段經歷。阿巴斯用這個故事敘述了人與上帝的一段對 話。 毫無疑問,對自殺問題的反省是對伊朗嚴肅的伊斯蘭文化的挑戰, 主人公究竟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者,還是一個自我封閉狂?他為什 么非要將別人拉進自己的死亡之旅中來?如果死亡了的軀體已不再有 價值,他又何必勞煩他人為自己埋葬?或許,影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 它是一面可以作數重解釋的多棱鏡。同時,影片並不僅僅是阿巴斯探 討哲學的工具,三個候選人分別是阿富汗、庫爾德和土耳其人,影片 籍此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作了透視。即使讀不懂阿巴斯的人生哲學, 他也不會令你空著手走出影院。 美國《時代》周刊將這部影片評為97世界十大影片之首,並且評 論說:關於生死的寓言、樸素而簡潔的藝術風格、對每一個體信仰的 尊重、對傷感情調的拒絕,構成了阿巴斯的藝術策略。當電影界的其 他人憑借暴力和動作巨片向票房紀錄發起一次又一次沖鋒時,阿巴斯 卻在尋找僻靜的地方傾聽你我的心房跳動。 在1999年威尼斯電影節,阿巴斯的《風帶著我們走》又獲電影節 評審團大獎。這部影片以尋找為主題。一群德黑蘭人來到庫爾德斯坦 人的村莊,他們走進古老的墓地,當地村民以為他們在尋找寶藏,但 他們離開時,卻一無所獲。因為他們要找尋的是不知名的未來。 將某些東西留給觀眾去想像、填充是其影片的典型風格,他主張 「電影要靠觀眾來完成」,因此在《風帶著我們走》中,他幾乎始終 把鏡頭對著男主人公,而看不到與主人公對話的人。這位電影大師表 示,他希望電影不僅僅是導演的想像,他要讓觀眾自己想像鏡頭之外 的世界。他執著地探討最基本而又最復雜的哲學命題,每一部影片都 是他哲學書稿中的一頁,但他似乎又並不急於完成它,不惜用好幾部 影片來闡述同一命題,或許他只是要通過對生與死等問題的存在主義 式的探求來講述生活的內在美。 就像台灣新電影常常透過少年的眼睛折射世界一樣,阿巴斯似乎 也有些少年情結,很多影片都是以孩子為主人公,對此他解釋說: 「我很重視年輕人,從孩子的身上我學到了更多他們自己的生活哲學。」 我們不清楚阿巴斯究竟有多大的天賦,也不知道為了走上一個個 領獎台,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犧牲了自我,我們所知道的是,在 199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阿巴斯明確表達了為評獎所累的心情,並 當眾宣布就此告別影壇賽事。另一方面,感到疲累的並不僅僅是阿巴 斯。或許因為他太想用影像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對生命話題的探究 又是如此沉重,願意在影院里充當哲學家的人越來越少,而評論家們 也看夠了鄉間風情素描,一些資深的電影評論家坦言自己很難捕獲阿 巴斯影片的靈魂,他們將阿巴斯影片獲獎的原因歸於影片中迥異於好 萊塢的導演手法和有趣的講述故事的方式,有人則將他的影片稱為 「關於生活的重大問題的人道主義研究寶庫」。因此盡管它們的鏡語 是如此精緻,人們還是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新一代,僅僅在阿巴斯在威 尼斯捧杯前數天,另一位伊朗導演馬吉迪在蒙特利爾電影節再獲金獎, 他所高擎的伊朗實驗電影大旗甚至比威尼斯的評審團大獎更奪目。 而阿巴斯·基亞洛斯塔米,這個久經沙場的「職業球員」,退出 比賽後能否盡棄規則、超越自己呢?我們拭目以待。
㈤ (影視鑒賞)伊朗新電影是指70年代的紀實電影。這句話對嗎
是錯的,爾雅課
㈥ 小鞋子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小鞋子》是伊朗電影
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伊朗劇情電影,Amir Farrokh Hashemian,Bahare Seddiqi等主演。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
㈦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有:蜥蜴、母親、一次別離、天堂的孩子、特寫、願望、永遠的一天、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芭舒、關於伊麗。
1、蜥蜴
《蜥蜴》是伊朗最受歡迎的喜劇電影之一。電影的主角禮薩·梅斯高力(Reza Mesghali),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偷,他曾多次因盜竊被捕入獄。
這次禮薩因為持槍搶劫被捕入獄。禮薩所在監獄的監獄長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他以消除罪犯心中犯罪的念頭為己任,他還認為罪犯們要努力做正確的事情來彌補之前犯下的錯誤,以便死後靈魂能夠升入天堂。
眾人四處尋找,但是也沒能找到線索,終於,旅途中積攢的矛盾全部暴發,眾人也開始互相推諉指責。
㈧ 伊朗新電影是指70年代的紀實電影.這句話對嗎
從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伊朗新電影屢屢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受到世界電影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