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懺悔主題的電影
① 馮齊的懺悔電影下架了嗎
沒有下架,《馮齊的懺悔》是根據安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電影《絕對隱私》中一部。《絕對隱私》是由安頓系列叢書《絕對隱私--當代中國人情感口述實錄》改編而成。中視傳媒與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合作拍攝。
② 求推薦父子情深或者母子情深的電影,或者懺悔類的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豆瓣評分:8.9分
《如父如子》豆瓣:8.3分
《海洋天堂》豆瓣評分:7.9
《我是山姆》豆瓣分:8.8
③ 求電影 青春的懺悔 影評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是我國首部反映艾滋題材的青春電影故事片,她給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留下的不僅僅是遺憾,更是沉痛,是思考,是警醒!由於對性的隨意,對艾滋病認知的空白,片中主人公黃山本應美好的青春年華,卻整日掙扎在恐懼、無奈與絕症之間,陷入艾滋病魔掌的他,最終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整個影片美麗,凄慘,讓人心痛,惋惜男女主角的結局。22歲多麼年青的生命呀,卻因為對性的懵懂與沖動而失去生命!當艾滋病悄悄地潛伏在我們周圍時,很多人都表示出疑惑與茫然。「艾滋病?離我們還遠呢!」就像片中的黃山就曾很不屑地給出回答。其實,艾滋病離我們只是一步之遙。如果你是黃山,你能面對理發師有力的說出:我是艾滋病攜帶者,請注意消毒!他敢於面對別人對他的偏見與歧視,真誠的告知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可以用自己血的教訓告誡周圍的人,來得以引起對艾滋病的防範與重視。
黃山以自己的教訓告訴他的同學:「我們都已經長大了,性沖動是免不了的。當你感覺自己要失控的時候,你就想想我,多麼的年輕,多大遺憾哪!」當艾滋病悄悄地潛伏在我們周圍時,很多人都表示出疑惑與茫然。你還會覺遠嗎?當你面對一些不知名的沖動與誘惑,你有沒有想過,這不單單是與對方發生關系,而是有一條無形的鏈在牽扯著你,多麼可怕。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每14秒鍾就會有一個青年人感染艾滋病毒,這個數據,應足以讓我們的社會,讓我國廣大青少年警醒。
艾滋病就如一個從瓶子里釋放出來的魔鬼,它無情地吞噬著我們的靈魂。盡管現在不斷地提出、呼籲要對艾滋病
病毒攜帶者多一份關愛,減少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可他們擺脫不了弱視群體的待遇。當被查出攜帶有這種病毒,他
們便再也不可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中。
我們知道,其實艾滋病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災難性傳染病。可以說,絕大多數感染者是無辜的,既然無辜,為什
么要「懺悔」?!艾滋病區別於其他幾種要命的傳染病的備受關注的一點正在於其可以通過性傳播。截止目前,在
社會公眾的潛意識中,艾滋病仍然沒有脫離其倫理道德的貶義定位,所以我們應該科學地面對艾滋病。
現在,很多年輕人以及他們的家長,仍然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十分遙遠,《青春的懺悔》正是要提醒更多的年輕
人、家長、學校和社會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加強艾滋病的防治。值得關注的是:當代青少年對「性」及「性」與艾
滋病的關系,大多缺乏了解和常識。作為一部反映嚴肅現實而又不失藝術性的好電影,作為青春的啟示錄,該片向
人們敲響了警鍾。
真的感謝,感謝編劇和所有劇組的同志。這個故事演得非常感人,它啟迪我們認識了艾滋病的危害性……同時
這個部電影也講了一個道理——我們不要歧視艾滋病人。 對於我們年輕人,電影中的故事警示著我們,要自律,要
懂得保護自己。在當前對艾滋病還沒有特效葯的情勢下,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那可是哭都來不及了,就等於是
被判了死刑。所以,提醒年輕人,我們每個人都應懂得去保護自己。
④ 有關悔恨的電影
推薦三部:
1《贖罪》
簡介 · · · · · ·
13歲的布里奧妮·塔利斯擁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頗有作家天分。一天,來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奧妮的表姐遭人強暴,先前一直對管家的兒子羅比抱有誤解的布里奧妮武斷地認定羅比即是罪犯,並出庭指證他,羅比因此入獄。但堅信他無罪的布里奧妮的姐姐塞西莉婭不惜與家人斷絕關系,執著地與他相愛。三年半後,羅比出獄,當時正值二戰期間,他加入到保衛祖國的戰斗中,塞西莉婭隨後應征入伍,布里奧妮也成為紅十字會醫務人員。時間讓一切事情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再次直面羅比和塞西莉婭,布里奧妮深深地懺悔,離開時,羅比和塞西莉婭手牽手走在她身後,只是,這一切都不是在現實中……
作者簡介 · · · · · ·
在當今英國文壇,寫嚴肅小說又好又叫座的,當數伊恩·麥克尤恩,他也被認為是英國文壇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麥克尤恩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他的文字簡潔而且優雅,他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洞察和深挖使他筆下經常是「不潔」的題材具有真正的人性深度。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和最後的儀式》獲得1975年的毛姆獎以來,他四次獲得布克獎提名,並最終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折桂。《贖罪》同樣獲得2001年的布克獎提名,雖然最終未能獲獎,但評論卻給予了較之《阿姆斯特丹》更多更動聽的溢美之詞,認為比它更豐滿,更好讀,既有討好讀者的動人情節,喜劇因素,又不乏冷色調,讓人愛不釋手。2007年,麥克尤恩憑借《切瑟爾海灘上》再次入圍英國布克獎。
同名電影獲奧斯卡7項提名。
2《懺悔錄》
有一本是盧梭寫的,另一本是奧古斯丁寫的。
3《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正派而單純的「我」,即奧克塔夫,是富家子弟,年輕時深愛著一位貌美女子,結果上當受騙,精神受到極大打擊,終日灰心喪氣,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可自拔。他回鄉為父奔喪期間偶遇一女子,被她的純情打動。在往後與她的接觸中,愈發覺得她可愛高尚,再次墜入情網,苦苦追求。善良純朴的布麗吉特自丈夫故世後與姑母在鄉下過著深居簡出、寧靜恬淡的田園生活,平時除了做慈善工作外,就是看書彈琴、侍弄花草。久而久之她被奧克塔夫的真情感動,也愛上了他,做了他的情婦。布麗吉特在鄉里的好名聲因此受到玷污,姑母去世後,遂與奧克塔夫去了巴黎,准備外出旅遊。奧克塔夫自得到布麗吉特後,雖然仍深愛著她,但他反復無常、暴躁易怒的性格常使布麗吉特痛不欲生,為了拯救布麗吉特,他獨自遠走高飛了。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繆塞的自傳體小說,亦是他的成名作。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⑤ 一生必看10部反貪電影
一生必看10部反貪電影有:
1、《黑錢》
本片講述的是由鄭昊飾演的公務員李賓和好友陳啟及剛走出監獄的老胡之間發生的故事。此片的目的是想通過講述不同人面對金錢的故事,向社會傳達積極向上的力量,帶給觀眾正能量,獲得心靈上前進的動力。
⑥ 《朗讀者》觀後感影評
《朗讀者》觀後感影評
《朗讀者》為我們詮釋著這樣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滲入血液跟隨生命流淌、卻不會跟隨生命消失的愛情。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有關【《朗讀者》觀後感影評,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朗讀者》觀後感影評一】
打動我的不僅僅是凱特·溫絲萊特的裸體,更多的是那位風燭殘年的漢娜·施密茨懸梁自盡的身影——這位泰坦尼克號上的老肉絲曾經在成就了一段世紀浪漫之後把她的「海洋之心」還給了大海,而這一次,老肉絲緩慢、滯重、無依無靠,她把生命還給了世界,而導演甚至不忍心讓我們看到她自縊的樣子。
然而她還是死了,於是拉爾夫·費因斯的眸子里再一次盈滿了比《不朽的園丁》里更多的淚水——動情的男人比動情的女人更能震撼人心,看到這里,我亦為之動容了,而我的抒情慾望迫不及待的噴薄欲出,甚至一定要用一個「射」字才能表達我斯時斯刻的心情……
但我又覺得,文藝腔的抒情在面對這部電影時總有些無的放矢,片中那股化骨綿掌式的陰風處處在而又處處不在,如果要剖析《朗讀者》的力量,一些經典的電影批評工具應該被懸置(大白話叫「放棄」)——使用社會學甚至(古典)政治哲學的方法,或許才能為我們打開通往《朗讀者》力量之源的一扇明窗(只針對影片,不涉及原著)。
勞動分工與道德盲視
《朗讀者》的前半部分披著一件不倫之戀的外衣:少年麥克和熟女漢娜一次莫名的邂逅成就了他們的露水夫妻生涯,這兩個人沒有什麼來由的迅速墮入了情網,如果故事這樣繼續下去,無非是又一次驚世但不駭俗的忘年戀曲罷了;但漢娜在納粹黨衛隊工作、擔任集中營看守的身份被揭開後,故事開始急轉直下,漢娜從一個孤苦的女子轉變為十惡不赦的殺人狂,一個安分守己的德國御姐成了納粹助紂為虐的幫凶,麥克也為自己與這位女魔頭的關系陷入深深的自責——於是《朗讀者》中蘊藏的某種道德力量撲面而來。
但漢娜並未覺得自己踐踏了道德,她在法庭上無力卻直白的辯解直指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標尺——在漢娜看來,她挑選囚犯送往奧斯維辛,她在大火燒房時不給猶太囚犯開門,這關道德什麼事呢?
確實不關漢娜的「道德」什麼事,大屠殺不是一次人類的偶然放縱和勃發,而是現代社會的必然性所導致——現代性的發展導致了大屠殺的發生,而且這種可能性仍然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醞釀並且隨時有可能發酵。漢娜的道德觀其實就是大屠殺所呈現出的道德盲視的典型體現:我們必須注意,漢娜並沒有直接殺死、燒死某個囚犯,她只是按照規程挑選囚犯,或者按照守則沒有開門,僅此而已,而這種情形,正是現代社會中的勞動分工所產生的必然後果。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的勞動分工使對集體行動的最終成果有所貢獻的大多數人和這個成果本身之間產生了距離」
在一條條日益細化的現代社會產業鏈中,每個人都只是一顆螺絲釘(想想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吧),由於最終產品的復雜性,其實幾乎沒有人會想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凝聚在最終產品中——納稅人對這一點的感受無疑更加深刻。而這種分工的後果一方面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勃興以及整個生活方式的現代轉變,另一方面則使得產品的道德本性在勞動者的評判體系中漂移了——化工廠的工人看到電視里的戰爭新聞時會哭泣,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痛恨自己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基於此而產生對自己道德責任的批判認知。舉個例子,「將燒死嬰兒的過程劃分為細微的功能任務,然後將這些任務彼此間隔開,這已經使那種認知變得無關緊要了——並且也是非常難以達到這種認知的。同時還要記住,是化工廠製造了凝固汽油彈,而不是哪個工人個人製造的……」
這種無知(及其帶來的道德盲視)在越來越長產業鏈中無疑將進一步被夯實(想到這里,我決定給卷煙廠的哥們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於是,由於現代社會細致的勞動分工,迅速導致了第二個惡果的出現:以技術的責任代替道德的責任。「技術責任與道德責任的不同之處在於:技術責任忘記了行動是達到行動本身以外的目的的一個手段」,這也就是道德盲視的直接惡果。對漢娜來說,她不需要評判她的行為所造成的遠端道德後果,她挑選囚犯去奧斯維辛,這只是她的工作,而且把這個工作做的「出色」是她的「份內事」——漢娜在法庭上甚至強調定時送走部分囚犯以騰出空間是她的「責任」。對於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漢娜應該並不清楚:甚至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漢娜會開槍。所以,奧斯維辛的暴行和漢娜的行為之間的聯系被模糊了,而且我們也很難認定奧斯維辛中的哪些人是被漢娜選出來的——這種聯系又一次被模糊了。這並不是漢娜一個人的問題,在整個納粹戰爭機器中,有無數個漢娜,對他們來說,在漫長產業鏈上的工作是如此的瑣碎,所以,「一旦與他們遙遠的後果相分離,大多數功能專門化的行為要麼在道德考驗上掉以輕心,要麼就是對道德漠不關心」。顯然,本性善良的漢娜犯的就是掉以輕心和漠不關心的毛病。
現代勞動分工本身也天然排斥對勞動本身的價值評判(所謂「國家主席和掏糞工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所以,漢娜拒絕西門子的升遷選擇去黨衛隊應聘集中營看守也無可厚非——雖然有逃避文盲身份的企圖,但在當時的德國,這只是一次普通、或許還略有點提升意味的跳槽,事實上,從公司職員變成國家公務員在如今的絕大多數年輕人心中都是職場成功的表現。
對照當今的高科技戰爭,漢娜的道德盲視就更是個普遍現象。「由於是『遠距離地』殺害,殘殺與絕對無辜的行為——比如扣動扳機、合上電源開關或者敲擊計算機鍵盤——之間地聯系似乎是一個純粹的理論概念……飛行員把炸彈投向廣島或者德累斯頓,在導彈基地分派的任務中表現出色,設計出殺傷力更強的核彈頭——並且它們都沒有破壞一個人的道德完整,也沒有導致接近於任何的道德崩潰」。這些道理在米格拉姆的`權威服從實驗中已經得到了確鑿的證明,但口笨舌拙的漢娜絕對說不清這些大道理——她的徒勞辯解反而更加重了對她的判決。
《朗讀者》的故事層面下隱藏的這種道德盲視又通過整部影片的「道德扭曲」敘事奇觀式的體現了出來:事實上,漢娜與麥克這段不倫戀所提供給觀眾的,正是一種道德僭越的快感;而漢娜在一直逃避自己文盲身份的事實的同時,也時不時流露出她自己的道德羞恥認知:在現代社會中,不識字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即使身陷囹圄,漢娜也不願意戳穿——麥克幫助漢娜隱藏了這個秘密(另一個細節是,當麥克在浴缸里讀到有關色情的描寫時,漢娜打斷了他,她認為這也是「羞恥的」)。於是,觀眾們在《朗讀者》中看到的正是這種現代性所孕育的奇怪道德體系:一種對知識所帶來的現代性身份的膜拜、對個體慾望的放縱傾向(伴隨著對其在公眾場合的有意遮掩),以及對大屠殺的漠不關心——不是漢娜不關心,而是所有現代人都不關心(起碼在有意無意的助長著這種不關心)。
【《朗讀者》觀後感影評二】
凱特·溫絲萊特,一個經常扮老和拍裸戲的女演員,這一點使我想起了今年我們中國同樣優秀的蔣雯麗,她在《立春》中的表現令人尊敬。而前者則更加有趣,按理說凱特·溫絲萊特如今的迷人氣質和美艷身形,怎麼裝嫩到年輕十歲都不過分,女人還有喜歡自己老得快的?但她渾然天成的成熟的婦女形象,自從十幾年前的《理性與感性》《泰坦尼克號》便已初見端倪,那時候人們就已習慣她雍容華貴的同時,帶有一副情竇初開的樣子。這么多年來,她在影片中的造型跨度極大,不斷挑戰著自己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可塑性,她似乎總愛在作品中將遮蔽自己頗有豐韻的神態,但卻毫不避諱的展露軀體。她的魅力往往緊緊附著在角色上,絕不突兀造作,非常自然的做到人戲合一,這也是她虜獲諸多影迷喜愛之意的關鍵。十幾年來,她和老朋友迪卡普里奧·萊昂納多一樣,通過不斷的轉型和突破自身的局限性來換取奧斯卡的提名,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到現在來看,已經不是一座奧斯卡影後獎杯,足以肯定的了。
更多的人,將電影的表現主題,集中在了時間、生命、愛與懺悔這樣的大格局上,從而頗受學院的重視和青睞。比如《返老還童》,比如《朗讀者》。但不同於凱特·布蘭切特的是,這另一位凱特,她扮演的漢娜,無論是年齡感還是分量更有深度,這並非只是因為愛情,而是她在生活中的經歷和堅持,她的秘密,還有對觀眾保留的那麼一點不為人知的情感,都使她扮演的這個漢娜更加深入人心、打動觀者。她沒有憑借《革命之路》而提名奧斯卡影後,就角色而言,在《朗讀者》中的表現確實更有競爭力。而她當初竟然因為《革命之路》一度放棄了這部影片,我們也多麼該感謝妮可·基德曼恰到好處的懷孕,否則她的接力完全有可能毀掉本片。
近年這種有關懺悔、戰爭、回憶和愛情的英國影片,都會在奧斯卡上受到關注,比如去年的《贖罪》,但該片似乎除了優秀的攝影畫面和那個5分鍾的長鏡頭,並沒有更多的看點。劇情上高開低走的設計,更成為它致命的弱點。而《朗讀者》相對而言則更加完整、富有深度,並且它的故事更有真實感,更容易觸動人的內心。這當然要歸功於非常成功的同名小說,優秀的原著使得這部作品具有扎實的故事根基。而導演史蒂芬·戴德利更是改編原著小說的高手,他曾經在2002年憑借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時時刻刻》橫掃金球奧斯卡。
有人說《朗讀者》之所以獲得奧斯卡提名,要歸功於製片公司斯坦恩兄弟超強的發行能力和熟絡的業界人脈,那他肯定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雖然《朗讀者》的製片人西德尼·波拉克和安東尼·明格拉都在本片完成前逝世,成為令人咋舌的憾事,該片的上映環節以及製片方同主創的矛盾,都為這部影片帶來一絲陰霾。但不可否認,即便是和其他四部影片放在一起,《朗讀者》也絕對是最優秀的電影。但這里要說一句的是,《朗讀者》和《貧民富翁》放在一起,總感覺是蘿卜加白菜,怎麼看也不對味。不知道這么說對不對:《貧民富翁》只是一段非常時期的應景之作,《本傑明·巴頓事件》是流傳於放映前的佳作,而《朗讀者》則無論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評,凱特·溫絲萊特完美的表現首當其沖,美國有媒體表示「我有多久沒有為一個虛構的角色而感動了?凱特·溫絲萊特在本片的演出無可挑剔。」這樣的評價令人信服。《朗讀者》通過黨衛隊成員漢娜這個角色,以及他與米夏·伯格之間的情愛關系,展現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情況,並且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對戰爭中的屠殺、紛爭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觀而又深刻的表達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納粹戰爭,沒有武器、沒有徽章、沒有流血,甚至沒有任何室外戲來表現。但我們卻看到了人們對戰爭的詰問、痛恨和爭論,漢娜顯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個,導演沒有將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來,而是始終選擇通過第三人的角度對她進行觀察和敘述,因此觀眾和她之間始終是存在一定距離感的。我們也只能從男孩米夏·伯格、二戰受害者和監獄管理人員的嘴中得知她的所為所感。
可以說,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中為我們奉獻了偉大的表演,從而使她成為在奧斯卡影後爭奪戰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競爭者。此前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多部勝數,但《朗讀者》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影片通過凱特扮演的漢娜,讓我們看到在那場戰爭中有許多毫不自覺的參與到其中的人,他們擁有羞恥心和完整的人格,對工作認真負責,是極好的社會成員和產業工作者,但在當時無法想像的殘酷時局下,他們卻不經意的成為戰爭的參與者,成為別人罪惡行徑的執行者,這種遭遇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負罪感,同樣難以撫平。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
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懺悔與救贖的電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過去而不能自拔。年輕時的米夏·伯格,放棄了身邊充滿陽光、歡聲笑語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個陰暗狹小的房間中。而漢娜也在他生日的時候選擇了離開,去經歷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於是兩人騎車漫步鄉野,共進午餐的歡樂時光,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瞬間。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爾夫·費因斯,則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主演過這類二戰納粹題材的影片,同是英國演員的他和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里優秀的演出令人過目不忘,而且倆人的德國英語的確純正,為影片加分不少。當然,這部影片也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凱特·溫絲萊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之間的情愛戲,其實是非常真實、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後帶來的負面新聞事件令人們難免感到些許不快。
此前媒體和影迷都將目光集中在凱特·溫絲萊特在老公導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確值得稱贊,但無論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難度和年齡跨度上,《朗讀者》中的漢娜對觀眾和學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凱特在片中的戲份並不是最多的,但她卻在未出鏡的時間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懺悔、思念和隱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將觀者的心思牢牢帶入到當時的那種境況之中。
相比於同期上映的阿湯哥新作《刺殺希特勒》,《朗讀者》優秀程度不言而喻,前者令人發笑的設計成為典型的反面教材。而在《朗讀者》中有著出色發揮的凱特·溫絲萊特,多少影迷希望她先於其他「凱特」一步,登上影後的最高寶座,祝福她。
【《朗讀者》觀後感影評三】
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朗讀者》——愛情的解讀,生命的朗讀
看完《朗讀者》,淚水仍舊不停的從眼角湧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緒起伏已經讓我無暇去思考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剩下的只有感動,無法言喻的感動。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是男女之間裸露的肉體和瘋狂的性愛嗎?如果這么想那大概是因為沒有經歷過一段真正刻骨銘心的愛情。當一個女人完全占據你的內心世界,讓你放棄與同學的聚會、變賣心愛的郵票、不顧及周圍人的眼光並對她一次又一次妥協道歉時,她的年齡、身份、文化程度在你眼中早已不再重要!《朗讀者》正是為我們詮釋著這樣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滲入血液跟隨生命流淌、卻不會跟隨生命消失的愛情。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和一個比他大二十一歲的女人之間的愛情,少婦孤身一人,少年初長成人,他們的結合看似剎那間的激情迸發,但從此卻烙入他們心底,轉變為一段不需見面、不需語言、卻牽伴一生的真愛。
在影片開始的五十分鍾里,一直用各種直白的鏡頭來展現Hanna與Michael之間的交往,因為裸露的身體幾乎貫穿了他們的每一次見面,這不禁讓人疑問導演在設計時是否刻意營造這種效果,多少有點嘩眾取寵之嫌。但看到後面,我明白了,刻意為之不假,嘩眾取寵似乎就有點太低估史蒂芬·戴得利了,而這些鏡頭語言正是他向觀眾提出了我在前面提到的問題——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前面的水乳交融與後面的天各一方,哪個才更能表現真正的愛情?顯然,令觀眾潸然淚下的是後者。
「保密是西方文學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說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說中都被人們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固執,也許是因為高尚,他們決定不去揭露。」這是在影片進行到20分鍾時,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講解的內容,這一內容也成為了解構影片後半段的關鍵。在經歷了一個夏天的美妙相處後,Hanna離開了Michael,再一次見到Hanna已經是7年之後的審判法庭,低身聆聽證人指控Hanna曾經的所作所為;踏進集中營,回想Hanna曾經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Hanna推開面前的紙筆時,意識到Hanna是「文盲」的事實;曾經讓自己魂牽夢繞的女人,原來竟然是這樣一個「死要面子,滿手鮮血」的人,到底應該怎麼面對?Michael的第一反應是用法律——這個在法律專業老師和同學口中「狹隘」的工具來解決該問題,他告訴了自己的老師並試圖以此為Hanna上訴;因此,他來到了監獄前,他想見她,想勸服她,但是當Michael即將來到Hanna面前的那一刻他選擇了放棄,有些人說那是因為他不願面對Hanna,但是從前面 「保密原則」的那段課文能夠看出,導演想表達的是Michael選擇了尊重,還有什麼比尊重更能體現對那個人的愛呢?而第三步,Michael來到了女同學的宿舍並與她愛愛,但是面對著妙齡少女,回想著Hanna的種種行為,令Michael最割捨不下的仍是Hanna曾經的那份溫存,在Hanna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Michael對Hanna感情的展現在這時才真正迸發。當愛人的面紗逐層被揭開,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時,Michael的意識卻從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難滴落的「男人淚」,在一刻人類最原始的感情戰勝了一切世俗倫理偏見,留下的只有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很佩服導演這種漸進式的展現方式,並在片中設下重重伏筆,讓觀眾去揣摩其中意味。
在接下來的21年裡,通過一些生活細節和人物之間簡短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Michael不太愛與人交流,幾乎沒有人能明白他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甚至連女兒也看不懂自己的父親。與妻子離婚,Michael的心靈再一次獲得自由,他要繼續自己的使命,他要為Hanna繼續朗讀,也許只有在朗讀中他才能夠找到自我,能夠找到自己曾經試圖割捨卻割捨不下的愛人。接到錄音帶的Hanna也終於鼓起勇氣學習單詞,去告別她認為可恥的「文盲」,愛情在此時終於讓被「文盲」的枷鎖套了幾十年、懦弱了幾十年的Hanna有了追尋重生的勇氣,而愛情已經不再是愛情,它升華成了支撐Hanna繼續活下去的信念。
當Hanna即將出獄,Michael前來探望的時候,他們再次見面,21年,無情的歲月已將Hanna變成了兩鬢斑白、體態臃腫的老婦人,看著對面那個用朗讀聲陪伴自己走過半生,帶領自己沖破內心陰暗的枷鎖,給予自己生存希望的愛人,Hanna突然意識到一切將會結束,當她離開監獄的那一刻,Michael為她的朗讀將會結束,而在她內心深處支撐她繼續下去的信念也將結束,這意味著Hanna的生命也將隨之消逝……
Michael希望知道她這些年究竟思考了什麼?也許他希望這些年他的朗讀可以使一個人的靈魂得到凈化,同時也凈化這段牽掛一生的愛情,也許這正是他執著一生所要追尋的答案。當這段愛情早已穿越了年齡、階層、文化階層的偏見時,穿越不了的確是那可怕的戰爭,Michael唯一介懷的確是戰爭中Hanna的那段經歷。然而,這一切是Hanna的錯嗎?因為文盲她放棄了西門子的升職考試,而成為納粹集中營的看守,在集中營里,她只是履行著作為一名看守應盡的職責,而因為戰勝結束,因為納粹失敗,因為那個集中營中還有倖存者,因為Hanna不識字,因為Hanna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所以她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因為這場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戰爭,它們之間的那穿越一切世俗障礙的愛情出現了鴻溝,還有什麼比戰爭更為可怕?Mather小姐不會因為Hanna是文盲的事實和Hanna留給她的那點微不足道的錢而原諒她,正如她說的那樣集中營不是療養院,別問我們在那裡學習到了什麼?那裡不是用來學習的。在戰爭中沒有贏家,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Hanna不會因為她完成了自己的看守職責而被人認可,她的後半生都在監牢中度過;Mather小姐不會因為指控了戰犯而成為勝利者,作為戰爭的親歷者她遭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黑暗;Michael也不會因為在戰爭後出生而免於不幸,戰爭的餘震將他與愛人分開,讓他去承受這份無法觸及的愛情帶他的煎熬。這份無比堅定的愛情就這樣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偷罐子的人,他獲得的罐子裡面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罐子甚至比裡面的東西更加珍貴,這個價值應該如何去衡量呢?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和價值又應該如何去衡量呢?我想正如Hanna所說的,戰爭已經結束,逝者已經遠去,我們更多要做的應該是尋求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也許是閱讀,也許是答案,也是僅僅只是愛……
;⑦ 在路上這部院線電影是誰主演的 主要什麼題材
在路上 On the Road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編劇:何塞·里維拉/傑克·凱魯亞克
主演:薩姆·賴利/加內特·赫德蘭/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艾米·亞當斯/湯姆·斯圖里奇/更多...
類型:劇情/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 法國 / 巴西
語言: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國)
片長:124分鍾/ 137分鍾
又名:浪盪青春(港) / 浪盪世代(台)
IMDb鏈接:tt0337692
賽爾(薩姆·賴利 Sam Riley 飾) 是一個追尋靈感,渴望遨遊的年輕作家,迪安·莫里亞蒂(加內特·赫德蘭 Garrett Hedlund 飾)則是個風流率性,曾幾進監獄的不安少年,還娶了16歲的浪盪姑娘瑪麗露(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Kristen Stewart 飾)為妻。然而賽爾十分喜歡迪安充滿激情的生活,迪安則欽佩賽爾的風度與學識,三個迷戀自由的年輕人結識後,很快便決定拋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們一路搭便車,吸大麻,行時高歌,醉時沉思。在穿越美國東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尋自我,燃燒青春。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自傳性同名小說,該小說被奉為「跨掉的一代」的聖經。
作品鑒賞
同實際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樣,《在路上》里的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視政治權威、世俗觀念、傳統道德和法規法紀的離經叛道的青年人。在麥卡錫時代高壓而沉悶的社會里,這些青年人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在尋求援脫。他們在美洲遼闊的大陸上瘋狂地開著快車無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為他們在尋求本能的釋放、自我的表達和精神的自由。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尋求靈魂解放的極端表現,而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則是他們擺脫束縛的象徵性行為。不過,《在路上》並非僅僅在反映這些育年人如何挑戰主流文化,如何發泄對它的不滿並竭力擺脫其束縛。也就是說,它並不僅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還致力於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凱魯亞克的最深刻之處,也許還不在於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垮掉一代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以及他們的仿涅與痛苦,而更在於他對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由迪恩所體現的那種垮掉一代運動本身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最好地表現了凱魯亞克和垮掉派作家們在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對自身的水無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說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輕人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叛,與所謂的一切社會的「正統」和「秩序」決裂並且決不妥協,固執地獨自上路,拋開一切束縛性的枷鎖。瘋狂地尋找著出路、價值、愛情,或者其他。可是,選擇歸選擇,在實際的疲憊奔波在路上的過程中,他們終究還是會懺悔。向世俗的道德、責任、價值懺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盪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無從回答,沒人會回答。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樣是在寫人類共通的精神懺悔。《在路上》中體現的懺悔情緒、所反映的懺悔主題的產生,是有著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國社會現實的混亂與荒誕的影響,又有西方文化歷史傳統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個體本身天法擺脫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凱魯亞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個性化的懺悔意識的制約。
如同別的經典作品一樣,凱魯亞克的書也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待婦女的態度。小說中薩爾和迪安用諸如「腰子」、「小姐」、「賣弄風騷」、「肥碩」等詞語稱呼他們見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實則表現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和侮辱。雖然凱魯亞克借薩爾之口幾次表達了他對這些婦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卻是去適應,而不是改變。總之,《在路上》中的女性雖然不是整部書描寫的主要對象,但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撐和襯托,書中的男性形象才會如此鮮活。垮掉一代的瘋狂和放縱才會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藝術特色
《在路上》的創作本身就是自發性寫作的典範。從創作時間看,這部小說應該說是垮掉派的第一部傑作。這部小說,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詩人的創作一樣,明顯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惠特曼詩歌傳統,突出地表現出「自發性寫作」的性質和特點,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該書具有濃郁的象徵主義色彩,這種象徵手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季節的變化二例如,在紐約、南方和新奧爾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個性化的象徵主義;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徵主義二在整個故事中,敘述者不斷追求的「它」,就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形象。
作品影響
《在路上》出版後名列暢銷書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遲滯,一直在美國和西歐國家銷量穩定。至已售出300多萬本,在美國、日本、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和中國出版發行,被譯成25種語言。
這部作品對美國文學影響巨大,作為突破美國戰後保守文化、追求個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從各個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凱魯亞克一夜成名。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和百萬台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據2007年新聞顯示,本書仍以10萬冊的銷量在美國風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黃皮書」的形式在中國流傳,經過「文革」高潮時期的混亂流落到民間。一批經歷過「文革」造反運動的年輕人秘密傳閱著這些「黃皮書」,他們甚至手抄了這部幾十萬字的作品。盡管流傳的范圍並不大,僅限於北京、上海知青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書中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和情感所蠱惑。時為知青的芒克、彭剛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後,甚至模仿著離開知青點,去四處流浪。當然,他們很快窮途末路,不得不求助於當地警方,才得以返回。這些人當中包括如北島、多多、芒克、趙振先等「今天派」群體。
⑧ 劉德華什麼電影最後是在廟里懺悔
你好,劉德華飾演的《新少林寺》軍閥,最後是在廟里懺悔的。
⑨ 贖罪電影的主角是誰有什麼簡介
簡介
《贖罪》改編自得過普立策文學獎的小說,以1930年為背景,描述名叫Briony的女子跨時空追尋她的男友及他姊姊涉及的一件犯罪案。女童星Saoirse Ronan、少女演員蘿瑪拉·嘉瑞(Romola Garai)和資深女星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分飾三個不同年齡的Briony,《末代獨裁》(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的男主角詹姆斯·麥卡沃伊(James McAvoy)演她的男友,《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的女主角凱拉·奈特利演他的姊姊。
《贖罪》神秘吊詭的劇情被喻為是二次大戰時期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幕後製作:
【改編小說情況]
影片講述的是關於寬恕與懺悔的故事,充滿幻想的畢歐尼誤以為姐姐與僕人兒子羅比有染,而她的誤會竟然導致一場無謂的牢獄之災,釀成的後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糾纏著她們。
電影是在伊恩·麥克尤恩 (Ian McEwan)贏得多項大獎的小說基礎上改編的。《贖罪》開始於1935年夏天最熱的一天,13歲的畢歐尼·塔利斯看到自己的姐姐塞西利亞脫掉她的衣服跳到自己家花園中的噴泉池裡。而她們的管家的兒子羅比·特納正在塞西利亞身邊。他和畢歐尼的姐姐都剛從劍橋大學畢業。
那天過後,他們三個的生命將永遠改變。羅比和塞西利亞將越過他們以前從未敢超越的界限,而且成為了年輕女孩詭計多端的想像力中的罪惡。而畢歐尼將犯下可怕的罪行,讓她的一生從此蒙上陰影的罪行。
《贖罪》帶領觀眾從1935年英國的一個庄園來到1941年敦克爾克大撤退,從倫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醫院來到了1999年重聚的塔利斯家族。
【關於演員】
凱拉·奈特利表示,塞西麗亞這個角色很淫盪,一開始很狡猾、尖酸、精明。後來慢慢變得很不同。但是這種轉變的過程塑造起來很過癮。她說:「我們拍了一個場景,我和喬互相看了對方一眼,我說『天哪,觀眾肯定會討厭我的』,但是她並不是全片都是這樣的。」「喬最開始想讓我飾演中間年齡的那個畢歐尼角色,但是我看了劇本,立刻覺得我更喜歡塞西麗亞這個角色。我喜歡她尖酸刻薄的性格。我從來沒有那樣做過——她隱藏得太深了。關於角色問題我跟導演討論了很久。後來決定出演塞西麗亞就是因為她完全不同於我在《傲慢與偏見》中飾演的伊麗莎白角色。」
凱拉·奈特利想拍這么一個真實的女人。她也算是符合書中對塞西麗亞的描述:「她的乳房有些向外擴,而且很小……臉部稜角分明,臉色平靜,顴骨線條突出,鼻部有野性的光芒,一張飽滿而豐盈的嘴。她的眼睛是深黑而且沉思的。」
【拍片時尋找演員通告】
為了尋找合適的演員,《贖罪》劇組發出了通告。通告名為:「尋找年輕的演員來擔任《贖罪》改編的電影主角」,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以及角色要求。通告具體如下:
我們非常高興地宣布由Working Title 公司製作由伊恩·麥克尤恩非凡的小說《贖罪》的改編電影將於六月開拍。2003年這部小說就出版了,而且成為了一部現代經典的超級暢銷書,並受到了來自全世界的為之驚嘆的評論。
《贖罪》的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格蘭,這是一個關於愛情、戰爭、階級、隱秘、懺悔和寬恕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畢歐尼·塔利斯,一個富有豐富想像力的富家年輕小姐,讓她的姐姐和姐姐心愛的人遭遇一場無謂之災,永遠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喬·懷特和保羅·維伯斯多,《傲慢與偏見》的導演與製片人,因為這部改編電影重新合作。《傲慢與偏見》中的明星凱拉·奈特利也再次加入這個團隊,出演塞西利亞一角。
現在就要尋找一個女孩來飾演十來歲的畢歐尼,這個角色基本上占這部電影三分之一的分量。導演喬·懷特對每一個來應征的人都感興趣,他在找一個有聰穎的姑娘,可能她看起來要比她實際年齡大,並且她應該是喜歡表演而不是想成為一個明星。此外,導演和選角導演吉娜?詹y也在找一對紅頭發7-10歲(實際相同或者看上去相似)的雙胞胎男孩來飾演畢歐尼的表弟。
如果你認識的人有對這些角色感興趣或者適合上面提到的任何角色,請發e-mail和近照到郵箱
【BBC對該片的報道】
BBC對該片進行了題為《喬·懷特的「贖罪」探索》的報道,報道稱:目前任何事情對導演喬·懷特來說都堪稱完美,除了一件小事情。他需要一對雙胞胎。這和體外受精生殖無關,而是和他的下一部電影《贖罪》相關。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贖罪》被克里斯托夫?哈姆普特和《傲慢與偏見》的導演——最近獲得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導演、編劇處女作——改編成了電影。而且他聲稱正在尋找男孩來飾演這兩個重要角色。
電影6月將在什羅普郡開拍,喬還在尋找兩個年齡在8-10歲的雙胞胎男孩。喬曾聲明:「在書中他們被寫成長得一樣的,但是我想我得做個妥協了。」
《贖罪》將再次請來喬和他在《傲慢與偏見》用的明星凱拉·奈特利。盡管這部改編自簡·奧斯丁的作品的電影也稱得上是一部時代之作,喬卻將《贖罪》看成是他的第一部開山之作。「在拍《傲慢與偏見》之前,我從未拍過任何有完美結局的電影。也是拍攝那部電影的時候,我才開始有這些周全的考慮,因為我感覺設定一個大團圓結局將更賣座。在拍攝《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不僅僅對觀眾,而且對敘述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們社會的基石,通過大團圓結局,故事敘述就擁有了療傷的力量。換個方式說,那就是《贖罪》所講述的。它就是關於毀滅性的一切以及想像和故事敘述的療傷力量的。」
花絮:
·這部新片《贖罪》因為有性和血腥的二戰場面被定為限制級。尤其是凱拉·奈特利跟男主角的做愛那一場景被媒體評為本年度最激情的一幕,凱拉·奈特利有可能藉此成熟女人的形象再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導演喬·懷特、製片保羅·維伯斯多自《傲慢與偏見》後再次與凱拉?奈特利合作。
·本片是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導演喬·懷特僅35歲,他算是在這樣的盛會中作為開幕影片的最年輕的導演。
·在片中出現的法國城市敦克爾克實際上是英國的小鎮里德卡。
·艾米莉·沃特森(Emily Watson I)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Kristin Scott Thomas)都曾試圖出演艾美利·塔利斯這個角色。
·艾比·考尼什曾考慮飾演18歲時的畢歐尼,但是因為與《輝煌年代》的演出時間沖突就退出了。
·在影片中,四分半鍾的敦克爾克沙灘景色的長鏡頭拍了五條才通過。
·敦克爾克的街頭景和發電機房的景都是在格里姆斯比碼頭拍攝的。
·羅莫拉·蓋瑞四天就拍完了她的所有場景。
·詹姆斯·麥卡沃伊認為這部劇本是他看過的最好的。
·導演喬·懷特沒看過小說就先開始拍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