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電影主題的選擇
⑴ 《八佰》背後的管虎:愛了馬伊琍5年,為什麼轉身娶了她會做飯的閨蜜
有人問管虎導演,給自己的《八佰》打幾分。管虎笑著說,如果放在以前年輕氣盛的時候,我會打八分到九分,但到了這個年紀,我只打六分。
用心打磨的作品自然不會讓人失望,《八佰》上映後已經接連幾天都是票房冠軍,經歷了電影業的寒冬後,創造新的票房紀錄指日可待。
從那個反叛世俗的憤青導演,到放低心態不再銳利的老炮兒,管虎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堅持的道路。
歷盡歲月沉浮,他心裡的人文關懷精神越來越清晰,他依舊特立獨行,但不再標新立異。
⑵ 管虎《鬥牛》的中心思想
電影《鬥牛》要表達的是古人的堅韌品質、血性、對友誼的執著。
已經久未拍電影的管虎表示之所以想拍《鬥牛》因為自己畢竟是學電影出身,有點小夢想沒實現在有點憋得慌,不是不想拍電影只是一直在等待機會,很多機會都錯過要不因為不喜歡或是平台不好。
在碰到山東農村這個口傳心授的故事,管虎覺得很適合電影,於是就創作了《鬥牛》這個劇本。《鬥牛》中的非常吸引管虎,他覺得古人的堅韌品質、血性、對友誼的執著,現代人已經非常缺失了,於是應該贊美現在依然擁有「動物性」的人。
(2)管虎電影主題的選擇擴展閱讀:
管虎導演拍攝《鬥牛》前大概准備了半年時間,其中對景花費的功夫最多。因為現在盡管是在偏僻的農村也已經多了很多現代化的東西,空調等現代化電器隨處可見,而且現在的樓房必須做舊。
一些在當地生活的居民得遷走,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工程。而且《鬥牛》除了黃渤和閆妮外,「牛」也是一大主角,但動物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這也是拍攝《鬥牛》中遇到的一大問題。導演透露對待動物就是耐心,只要豁出時間豁出精力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⑶ 管虎導演,還是放過戰爭片吧
最近有2部管虎導演的戰爭片在映,八佰和金剛川。我的觀影感覺,八佰是部高配版的抗日神劇,金剛川是部高配版的抗美情景劇。看過八佰後,雖然對金剛川不抱期望,出於對朝鮮戰爭題材的喜愛,還是走進影院觀劇。金剛川這部電影,怎麼說呢,因為劇情簡單,可以說沒有情節,就是從三個視角講一件事,志願軍修橋、美國兵炸橋、炮手打飛機。因為主要人物不多,看起來沒有八佰那麼雜亂,但依然故事蒼白,硬傷太多。金剛川是一場成功保衛運輸線的勝利之戰,被導演硬生生拍成了賣慘情景劇。管虎導演沒有駕馭宏大戰爭場景的能力,也基本沒有戰爭常識,他的戰爭題材影片完全沒有戰術安排,只會無厘頭地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濫用電影鏡頭製造場面。隨便說幾個BUG吧。
一是沒有表現志願軍優秀的作戰能力。奔赴朝鮮戰場的志願軍是身經百戰、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革命軍隊,是輕步兵的巔峰。這才能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完全劣勢的情況下,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使得全世界對中國軍人刮目相看,打得一拳去,免得百拳來。可是,影片中,規模的渡河既沒有偵察兵和先遣隊建立前沿陣地,也沒有對空警戒哨,以至於整個部隊的控制和偵查范圍不超過灘頭百米,每次都是美軍的飛機飛到頭頂了,大家才亂作一團地原地隱蔽,完全沒有戰術安排,沒有表現出志願軍的機智和優秀的作戰能力。
二是部隊無組織紀律性。關連長明明被降級成班長,卻還能在戰場上靠排資論輩吼住排長,還能違抗上級指示,並且位置暴露後呆在原地等死完全不進行轉移。張排長違反燈火管制暴露目標點火引來美軍戰機,雖然在電影中描寫成了防空炮與戰機之間的對決,但實質就是個人英雄主義。
三是作戰能力違背史實。稍微看一下抗美援朝的戰史,就應該知道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到了1953年,因為志願軍的英勇作戰和輝煌戰績,蘇聯援助了我們大量炮火,因為不懈努力,後勤補給也有了很大改善,所以我軍的火炮是很富裕的,甚至相對於聯合國軍已經佔了優勢。紀錄片中,喀秋莎火炮和高射炮連發的場景是讓人看了後很心潮澎湃的。但影片中掩護師級單位渡河,居然只有2門37毫米高射炮,而且還只有幾十發炮彈,讓人看了好生憋屈。影片中,第三個場景是講炮手的,吳京、張譯使勁地賣慘,真讓人為他們不值。
還有,管虎此君對白馬好像有特別偏好,八佰里那匹白馬在此片中又出現了,這次騎在鄧超的胯下,在樹林里奔跑,竟然沒被敵機炸翻,後來又不知去哪兒了。為了製造美感嗎?可也要符合劇情啊。
管虎導演,拍拍「老炮兒」一類的個人題材電影還可以,對於需要宏大敘事背景和情懷的戰爭題材電影,還是別拍了,先去好好看看戰史吧。影片開頭那麼長的旁白,介紹朝鮮戰爭,實在多餘。
⑷ 導演管虎都有哪些優秀的電影
我個人覺得提到導演管虎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導演。管虎1968年8月1日,中國導演,北京人,祖籍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仲村,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2013年拍攝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獲得第21屆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導演獎。2014年拍攝電影《老炮兒》,影片2015年12月24日上映,在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獲得組委會大獎,主演馮小剛獲最佳男演員獎。2016年9月4日,憑借《老炮兒》榮獲第七屆中國影協杯「十佳電影劇作」獎。9月7日,憑借《老炮兒》獲得第20屆華鼎獎最佳導演獎。10月26日,憑借《老炮兒》獲得第1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最佳導演獎。管虎是一位特別優秀的導演,給我們帶來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
⑸ 管虎的創作風格
管虎說電影是個人和世界發生關系的過程。從1994年的《頭發亂了》到2012年的《殺生》,管虎一共拍了8部電影,其中包括兩部電視電影《上車,走吧》和《誰動了我的幸福》。在不斷拍片的過程中,導演自身不斷成長,經過拍電視劇的磨練,所拍的電影也隨著導演的成長而日益成熟。從最初拍電影時感性的沖動,慢慢變為理性的收放。於是就有了凝結導演經驗結晶的兩部作品《鬥牛》和《殺生》。這兩部作品在敘事形式和風格因素上都有相近的地方,正是這些相似點證實了導演的電影風格。
1 倒序懸疑的故事講述
所有的電影,在本質上都是在講故事,所不同的只是講述方式存在差異。而作為導演,不同的導演也有自己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有的偏愛平鋪直敘,有的則偏愛絲絲入扣,環環相套。從《鬥牛》和《殺生》看,管虎也有一套自己的講述方式。
《鬥牛》和《殺生》都是採用了一種倒敘的講述方式。除了在大體上採用倒敘的方式以外,兩者的敘事模式更有節奏上的相似性。都是一開始給出故事的結局,然後順序與倒敘交叉進行。《鬥牛》在一開始先給出了故事的結局,那就是村裡的人都死光了,包括牛二喜歡的九兒。在後來的敘述中是交叉進行的。以牛二回到村裡找到牛為節點,倒敘的部分是牛被找到之前的故事情節,順序的部分是在這之後牛二與這頭牛的故事。而在牛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給我們一種懸疑感,我們似乎也與牛二一起在尋找故事的答案。觀眾與牛二是同一視點,所知的內容是與牛二同步的。在整個故事中,「牛」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殺生》同樣,也是在影片的開始部分就先給出牛結實被捆綁起來扔下山,觀眾所有的疑點從這里就建立了。緊接著更大的疑點就出來了,牛結實躺在山上的棺材裡奄奄一息,恰巧被趕往長壽鎮的醫生看到了。醫生把牛結實帶回村裡,之後遇到了一個被關在屋裡的小孩兒,通過小孩兒的回憶開始了故事真正的講述。在取聖水那場戲之後,與影片的開頭相呼應,牛二被按照祖訓趕出鎮子。在這之後的所有劇情,都是圍繞著牛結實是如何死展開的。醫生找通過小孩兒找牛結實死因同對當時場面的客觀回憶,兩條線索同時進行。《殺生》中醫生是解開所有疑點的關鍵因素,同《鬥牛》中的「牛」一樣,也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
波德維爾認為,敘述中的所有事件——直接顯現的和觀眾推演的,共同組合成為故事。也就是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是有導演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觀眾的參與也很重要。在《鬥牛》中,觀眾所推演的故事情節應該就是村裡人以及九兒的死因。而在《殺生》中觀眾要推演的則是牛結實的死因。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一個導演在駕馭自己不同的作品時所體現出來的某些因素的貫穿性。
2 印象派風格的繼承
在電影發展的歷程中,電影美學觀念不斷更新。從這個更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對待電影態度無非是現實主義或者超現實主義兩種大傾向。兩種創作觀念都為電影的發展起到了推到作用,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闡述的「否定之否定」,事物需要在否定前一個理論,確立自己的理論,到最後再被否定之後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而後期的理論必定是建立在前人所奠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因此後代的電影工作者,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難免也要借鑒到前人的經驗。管虎的電影中,就明顯帶有印象主義的色彩。
印象主義運動之所以得名,還由於它的電影風格。導演們在影片中實驗各種各樣新的攝影與剪輯技巧來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管虎的《鬥牛》和《殺生》中,也借鑒了印象派的這種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如《鬥牛》中,一開始,牛二回村之後的驚慌感,就運用360度搖鏡頭展示。此外還有用同一鏡頭的的跳接表現人物的緊張感:《鬥牛》在1分23秒到1分40秒,平均每兩秒換一個內容相同、景別相同的鏡頭,畫面中牛二對著鏡頭喊:「人呢?人呢?」這樣運用鏡頭,讓人感覺是人物緊張的心理情緒不斷遞進。管虎還有一個慣用的攝影方式就是攝影機以人物為軸點做弧線運動,並伴隨著輕微的震盪。例如在《鬥牛》快結束時,牛二扛著炸彈准備與「敵人」同歸於盡時,導演就是運用的這種攝影方法,把人物心理極度混亂和最後一拼的心理通過鏡頭表現出來。
人物的心理狀態是電影要表現的重要方面,但是《鬥牛》中除了牛二之外,牛也是電影的一個主角,它的心理狀態也很重要。所以導演用有點變形的鏡頭來表示牛看人的視角,如《鬥牛》中片名出來之後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變形的鏡頭中,婦女們在議論這頭牛。第二次出現這樣的鏡頭,是在牛二扛著炸彈決定與敵人同歸於盡,在被炸暈後,牛的眼睛裡便是牛二變形的軀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質上等同於我們常說的擬人手法。
印象派電影還試驗運用剪輯的節奏來表現人物對某一印象的感受,對於暴力沖突或情緒激烈的場景,就加快剪輯速度,鏡頭長度越來越短,逐漸創造出具有爆炸力的高潮,鏡頭有時甚至短到只有幾格的長度。《殺生》中,有幾個片段是運用快速剪輯的方法來表現沖突追逐的場面。老祖爺死後,牛結實逃跑的鏡頭,就是快速剪輯。這一段的每個鏡頭非常短促,有些鏡頭短到少於1秒,而且鏡頭有些震動。人物內心的緊張感完全通過鏡頭的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牛結實把馬寡婦救起來,第二天再去找她的時候被村裡的女人跟蹤,屁股上被插上了一根麻葯管,然後牛結實開始跑。在這里導演同樣運用的風格化的鏡頭,鏡頭搖晃短促。每個鏡頭在銀幕上幾乎都是一閃而過,從而製造出讓人屏息的緊張感;後來牛結實在被懷疑有病之前,騎自行車的片段也運用了相同的手法。顯然這是導演偏愛的鏡頭表現方法。
⑹ 如何評價管虎執導的電影《老炮兒》
《老炮兒》這一部電影絕對算得上是佳作,但是呢,這一部作品也是有瑕疵的,不過從總體來看,《老炮兒》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合格的,強烈安利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去收看,看完之後你絕對不會失望,這一部電影非常適合北京人觀看,因為劇中會有很多北京人的回憶!
當然了,也不是說這一部《老炮兒》就完美無缺,缺點也是有的,就比如選角,這一次選了馮小剛來當演員,一個導演來拍戲,算是電影的一種噱頭了吧,馮小剛的演技真的很一般,總會有一種跳戲的感覺!再者就是這部劇中的一些京腔太難懂了,如果是外地人收看的話非常受罪,這也是網友們差評的原因之一!
⑺ 同是戰爭題材電影,管虎《八佰》對比吳京《戰狼2》怎麼樣
《八佰》和戰2相同的是它們都是軍事題材影片、都在暑期檔上映、管虎和吳京都是國內認真做電影的誠意派、題材都具有話題性和能點燃觀眾的熱情。
這里主要說說不同之處,或者是《八佰》的獨到之處:
電影製作水準的提升
戰2取得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但盡管有前作的成功,吳京拍戰2時也面臨拉投資和請明星難得問題。因此,戰2的拍攝成本跟所取得票房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換言之,戰2就是高回報率的影片。
而《八佰》有管虎的金色招牌和華誼的力撐,拉投資相對比戰2簡單。因此,《八佰》敢啟用全場IMAX數字拍攝,IMAX拍攝和IMAX版本是不同的概念,目前我們在影院觀看的絕大部分IMAX影片都是後期轉制IMAX格式的,這如同你拿一部已經完成製作的2D影片去轉製成3D格式,然後告訴大家這是3D影片一樣。
《八佰》也是繼復3、復4後第三部全程數字IMAX電影,它跟復4一樣,在IMAX廳觀影會最原汁原味品嘗到影片的味道。
另外,為了最真實的還原戰爭的環境,劇組在陽澄湖邊1:1還原了當時戰爭的場景。雖然這塊地本身就是華誼的,但總歸是塊地,地在中國值錢吧,何況還要建那麼多」古時候「的建築。
影片主角身份的差異
戰狼裡面吳京飾演的是特種兵,甭管什麼軍區,總之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而《八佰》就大不同了,影片描寫的是淞滬會戰當中最後一戰-四行倉庫保衛戰,保衛戰抗擊日軍的是國軍。
想想看,在現時環境下能看到一部國軍抗戰的影片有多難。
不過,對於觀眾來說,不管是人民解放軍還是抗日的國軍,他們都只有一個身份:中國軍人,在我們心目中,他們都是英雄。
從這點看,可能《八佰》會比戰2更具有話題性。
目前,《八佰》已經定檔7月5日了,今年暑期檔,除了《八佰》外,還有《風林山火》《使徒行者2》《掃毒2》《風再起時》《狂怒沙暴》《上海堡壘》《葉問4》《銀河補習班》等等,盡管強片雲集,但我心目中的暑期檔頭號種子仍然是《八佰》。
兩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怎麼說呢,畢竟八佰還沒有上映不能做出系統的評價,但是從廚子戲子痞子和鬥牛看過來管虎的作品還是很有熱情有想法的,但說實話,對抗戰題材的理解還是有一些稚嫩。從吳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他是在認真做電影,可以看一下我寫的關於流浪地球和吳京對電影態度的文章。戰狼2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的愛國題材電影,而八佰是抗戰題材愛國電影,說實話我個人還是很期待八佰的。這一步正面描寫「淞滬會戰」直面 歷史 的電影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體驗呢?其實我們對那些無中生有的電影早就已經意興索然,反而像這樣直面 歷史 ,反思 歷史 的電影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盡管舊 社會 千瘡百孔,但國軍的有些英勇事跡也不應該被 歷史 埋沒。最後希望電影能忠於 歷史 。
八佰怎麼能跟戰狼比?可笑啦!自不量力!其他的不說,八佰有那個把國旗套胳膊上別人就不敢打的鏡頭嗎?沒有的話,就輸在起跑線上啦!
沒有可比性,戰狼2講了撤僑的事,不少人會感同身受,我們國家越來越好,人民的自豪感,也是越來越高,出國 旅遊 越來越容易,人民更希望背後站著強大的祖國。
八佰是 歷史 ,為國而戰的戰士都是值得敬仰!值得被銘記。但喜歡 歷史 的畢竟是少數,喜歡看 歷史 的電影的更少,就比如我,這方面的電影就不愛,我寧可去看 歷史 書。
腦袋讓驢踢了,敢提如此毫無智商的問題。《戰狼》系列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自娛自樂,而《八佰》源自真實的抗戰 歷史 :八百壯士(實為四百餘人)守衛四行倉庫四天四夜。
兩者都不如 黑鷹墜落
兩種片子類型不一樣,怎麼比?一個 歷史 戰爭片,一個戰爭動作片。
比來比去,都是小格局!
拍電影都有個寓意,給受眾會帶來什麼。這才是關鍵,對不對比其實都不是很重要吧!
⑻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⑼ 《八佰》這部劇的導演拍這部劇的初衷是什麼
初衷是拿獎,而且是拿台灣的金馬獎。
拋開史實,按照電影邏輯來講,在之前的鏡頭里四行倉庫有著許多沙袋,用沙袋來維持旗桿不倒很難嗎?為什麼要犧牲那麼多戰士的生命?
如果按照拿獎,討好台灣地區來分析,這一段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上世紀台灣自己拍攝的描述八百勇士的電影中,也有著這一段以戰士身軀護旗的橋段,所以管虎不惜放棄邏輯,也要跟著台灣版本的八百勇士進行拍攝。
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八佰》上映的時間已經是電影局規定禁止參加金馬獎的時間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