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電影主題分析
1. 南京南京影評
以一個全新升級的,大家情與理上很有可能沒法進行的角度進行描述。一部精彩紛呈的影目從此篇首。雄渾厚重的歷史時間是絕沒有明亮的顏色的,搖晃模糊不清的黑與白光圈好像更可以把人拉到那慘忍的修羅場上。
那一年的金陵城,日自己的匪軍踩踏,全部人性的劣根一下子都在這兒顯現出來。屠戮者的人間天堂,無辜者的地獄,都是在那一年的南京市。與很多很多同類型電影不一樣的是,《南京南京》推陳出新,竟借一個不是很起眼睛的日本士兵的眼來勾畫這一出悲劇,戰事下滅亡的人性
角川是一個平常的日本士兵,聽領導命令到達南京市,他並不是傳統式日軍侵華電影的日本兵,他好像也有一些人性的心地善良因素。錯殺我國美女學生後,他連連致歉,站也站不穩;幫首長洗澡的時候,他眼裡都是盼望思念,想念家鄉的圓月與家裡的媽媽
2. 電影《南京!南京!》的主旨是什麼 影評。 急!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這是我在自己空間寫的影評,僅供參考 作為一個中國人,很難以純欣賞電影的角度去看《南京!南京!》,但無論影片以何種方式呈現這場70年前的浩劫,現在的我們都難以想像,難以承受。只能象陸川說的那樣,希望這部電影能使現在的我們對戰爭中人性可能變成什麼樣,戰爭給我們帶來什麼,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有一個日本演員對陸川說了一事兒,他說:「我爺爺去過南京。爺爺去世之前,我問他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是在什麼時候?爺爺說,我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南京,1937年的南京。」 影片最讓我震撼的一場戲不是屠殺,不是俯拍下江邊堆滿的屍體,不是日軍對中國婦女的強暴,而是日軍在佔領南京後舉行的祭祀舞。這場舞蹈在我看來比日軍的屠殺更加極端暴力,這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文化和精神的佔領,這比屠殺更加恐怖。大家應該注意到,角川這個角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派,從影片一開始,他一直對這場侵略戰爭抱著懷疑的態度,並在最後崩潰。但在這場祭祀中,我一度分不清角川的表情究竟是瘋狂還是喜悅。《南京!南京!》所要表達的人性的暴力情緒在這場祭祀中達到了頂峰。其實在影片中,陸川用了很多鏡頭展示日軍人性的一面,比如開頭有幾個日軍偷喝「可能是支那人的陷阱的飲料」,比如日軍在江邊洗澡玩跳桿唱歌的鏡頭,比如角川的第一次,但在屠殺中,日本人喪失了所有人性,變成了獸,這就是陸川想表達的,戰爭究竟能讓人性變成什麼樣。影片在放到祭祀舞這場戲時,電影院里不約而同的出現了眾多笑聲,也許他們是在嘲笑日本人的舞蹈動作如何難看,但實際上這些舞蹈動作是他們流傳下來的最原始的民間舞,是4個勞動的動作,我們在嘲笑他們舞蹈動作難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如今的我們究竟繼承了哪些優秀傳統? 說到這里,豈是一個「悲」字了得。 《南京!南京!》的所有人物在當年都有原型,最讓我感動的是「小江」這個角色。當年日軍沖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索要100個女人當慰安婦時,有21名妓女主動站了出來。小江就是其中一個。在面對民族災難的時候,妓女同樣也有大義,當年魏特林(就是那個美國女傳教士,影片中叫華小姐)的日記中寫到這件事情時還略微帶有鄙夷眼光,但相信中國人對於小江的故事只會感到尊敬和震撼。另外,范偉最後的台詞:「我太太又懷孕了......」自然是代表希望和光明,小豆子最後開心的笑聲同樣也是如此,說到這里,讓我再一次鄙視的是坐在我後排的女人,她說:「這小孩的笑聲比哭還難聽」。 以往的中國戰爭片一直都屬於愛國主義宣傳電影,甚少有作品反思戰爭,反思戰爭中的人性層面,以至於造成很多中國觀眾看戰爭電影首選就是看戰爭場面,看戰爭中的武器,看排兵布陣,看中國人是如何殲滅日本軍。這對於電影本身而言,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如果說馮小剛在拍攝《集結號》的時候是以《拯救大兵瑞恩》為藍本,那看的出陸川在拍攝《南京!南京!》的時候還是在盡量避免落入《辛德勒名單》的窠巢。但老斯的這2部電影始終站在戰爭電影的絕對高度上,所以,學習別人的拍攝手法和技術,取材於自己的歷史,《集結號》和《南京!南京!》至少為中國戰爭電影的未來指明了一條路。 追問: 您能簡單的概括一下該片的主旨,而不是一大篇的影評么? 回答: - -! 你自己在問題上寫了個影評嘛 我覺得 陸川 在拍攝這部 電影 的時候沒有刻意強調民族之間的對立,而是盡可能地通過還原歷史來展現戰爭對人性的改變,所以影片中才有那麼多日軍的生活鏡頭。這也是 歐美 文藝電影常用的表現方式。 追問: 嘿嘿~~ 不好意思,一著急就寫上了。還是要謝謝你的。 有點小意見``影評應該是對色彩 音響 光影 方面的評論吧?對故事的剖析算不算觀後感啊? --我的觀點 回答: 影評也分很多種的吧,我不是電影專業,具體到電影拍攝的 技術類 問題那屬於專業活了
3. 電影《南京!南京!》的主題
電影《南京!南京!》突破了傳統戰爭題材單純描寫苦難、死亡和仇恨的主題,而以一種人性化的視角剖析了苦難背後的救贖、死亡背後的尊嚴以及殘酷背後的人性。對戰爭的反思達到了一個新的精神高度。
4. 南京!南京!這部電影的主旨是什麼
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以它更具人性化的視角使一張張曾經符號化的面孔在電影里清晰、鮮活起來。正如導演陸川所說,《南京 ,南京》屠殺不是核心,人性才是重點。 影片從1937年12月南京城被日寇攻破開始。當時,盡管有大批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但同時也有大量不願投降的士兵留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慘烈的抵抗。抵抗失敗之後,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染紅長江,南京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的就是位於金陵女子學院的教會。在這里,大量的難民因為德國人約翰拉貝的"納粹"身份而暫時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但在日軍的眼中,所謂的教會,只不過是一個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而中國的女人們,則不僅用她們的身軀拯救著隱藏在難民營的男人,也在拉貝面前書寫了一段中國人堅強的歷史。 如何更加客觀地反映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身心帶來的巨大創傷,讓人們更加深刻地銘記這段歷史,又遠離戰火硝煙?陸川導演另闢蹊徑,在同題材電影當中,首次從一名日本軍人的視角出發,記錄下了他由人蛻變為野獸的靈魂變異,又從獸性恢復人性時的靈魂震盪和拷問。客觀的視角,成了這部電影的最大突破。
人獸之間,只有一步之隔。電影《南京南京》放棄了傳統的敘述方式,小心翼翼地還原歷史、解剖真相,在悄無聲息中左右著我們的情感。原來,這段無法忘記的歷史中,原本就飽含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抗爭的英雄氣概。
電影《南京南京》採用黑白片方式,力求真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為中國甚至世界觀眾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為還原中華民族殊死抵抗、不屈不撓的民族形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思考。他傳達的是中華民族對人性大愛的信仰、對人間和平的追求。這是一段不容忘記的歷史,銘記它才能更好地警示未來!
5.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6. 南京南京電影深度解析
有一個片段,當10多名日本士兵沖進教堂時,他們看到許多中國人聚集在裡面。都是老人、弱者、病人和殘疾人。有些人甚至手裡拿著槍。在日本士兵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舉起了手。然後一大群人跟著他。最後,一個天真的小女孩也舉起了手。
我們應該從當時人們的思想開始。在當時的滿清政府時期,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許多人不知道一個人物,但他們的思想相當無知,許多人習慣了被壓榨。作為第一個舉手的老人,他經歷了從滿清到中華民國的變化。
在當時的侵華戰爭中,老人可能認為這些都是想成為皇帝的主人,只要他投降,就不會傷害平民。那些拿著槍的傷號早就害怕了。
現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發展迅速。沒有人會踐踏它。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永遠不會回來。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不再是無知和無知。讓我們記住歷史,展望未來......
7. 南京南京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故事。片中有兩條線索,通過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國士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揭示在1937年南京瘋狂殺戮強奸掠奪的背後,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影片是從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開始。盡管有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但與此同時,也仍然有大量不願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無望而慘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國民黨精銳部隊一員的陸劍雄(劉燁)。 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後,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於染紅長江之後,南京全城淪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機存留的,就是位於金陵女子學院的「安全區」。在這里,大量的難民因為拉貝的「納粹」身份而暫時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實際主持安全區難民工作的,則是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和歸國女教師姜淑雲(高圓圓)。 但是,在日軍的眼中,所謂「安全區」,只不過是一個囤積了大量女性資源的「倉庫」。而拉貝的德國人身份,在強勢的日本軍隊面前,也只不過是一塊隨時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國的女人們,則用她們的身軀不僅僅拯救著隱藏在難民營的男人,也在拉貝面前書寫了一段中國人堅強的歷史。 日本軍人的形象塑造,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突破。作為佔領者的他們,當然可以享受某種意義上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南京這座戰爭因素被極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佔領者,即使面對的只是別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難以逃避自身的靈魂震盪甚至拷問。 角川(中泉英雄)是日本十六師團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隊友稱為「讀過書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甚至在參戰之前都還沒有交過女朋友。而他的同鄉隊長伊田(木幡龍),則已經是一名老兵,一名職業軍人。在南京城作為佔領者的「生活」中,體驗過種種為了維持這種「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價。角川最終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把兩名中國倖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後舉槍自殺。 這部電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種種關於南京慘案的歷史著作和文藝作品中的那種對中國人存在的刻意抹殺,對「無能的中國人」的錯誤描述;為世界觀眾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也是在南京災難中,中國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書寫。在新的高度上為中國歷史上這一段慘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思考。 主要角色: ·陸劍雄(劉燁飾):留守南京的國民黨軍官,在日軍佔領南京後英勇犧牲。 ·姜淑雲(高圓圓飾):歸國女教師,用自己柔弱的身軀奮力承擔起拯救他人的責任,最終死在日軍槍下。 ·唐先生(范偉飾):約翰·拉貝的秘書,從最初的明哲保身,貪生怕死,到最後挺身而出,英勇就義,完成了一次靈魂的涅盤。 ·角川(中泉英雄飾):侵華日軍。在這場戰爭中逐漸崩潰,最終走向毀滅。幕後故事: 南京!南京!兩個黑色的驚嘆號,突兀而醒目。導演陸川說,這是當年日軍侵入南京城時的聯絡信號。在電影《可可西里》拍攝間隙,他曾對攝影師曹郁說:「拍完這個,咱們拍南京大屠殺吧。」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再未被提起,直到一家國外電影公司送來劇本,邀請他來拍攝,題材正是南京大屠殺。 但是陸川無法接受這個外來的劇本。劇情中,西方人再次扮演起拯救弱者的「辛德勒」,只是這一次被拯救者由猶太人換作了中國人。這令他產生了無法抑制的抗拒:「南京大屠殺的意義並不是外來者的拯救與保護。70年前,一方是災難的承受者,一方是災難的施加者,但這是降臨在兩個民族之上的共同災難。」 在動筆構思自己的劇本時,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現狀,令他感到驚訝。一方面,由於70年前的中國沒有完善的戶籍制度,這使得有關屠殺受害者的調查與統計異常困難。加上國內的相關研究和田野調查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時間的遠逝,一些史實已開始變得模糊。另一方面,我們已習慣於用一種哭訴的哀腔來講述這段歷史,「而哭訴的聲音是弱者的象徵,對於旁聽者是沒有說服力的。」 這部電影突然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在近期拍攝和上映的所有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電影中,投資8000萬元的《南京!南京!》是唯一一部完全本土化的電影。「從中國人自己的角度來梳理清楚這段史實,以嚴肅的態度和人性的角度來為這段公案進行論證。」陸川這樣評價工作的意義,「用電影的方式為歷史串聯起那些真實的證據底鏈。」 真實,成為這部電影的第一要素。 從籌備到殺青花了4年時間的影片《南京!南京!》,近日終於通過了審查。導演陸川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動地宣布此事,並「謝謝所有人,所有的等待」。《南京!南京!》送審的過程花了5個月,終於得到被通過的好消息,但陸川本人卻並不輕松,「現在過審了,可以沖印拷貝了;但音樂要做、聲音要混,可能要到拷貝做出來了才能稍微松一口氣吧。」一直以來,陸川都夢想《南京!南京!》可以在日本公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當記者問及該片去日本公映的事情進展如何時,陸川說:「電影就像我的孩子。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為他弄到一個合法的出生證。至於上不上得了名牌大學,這是後一個階段的任務了。」 作為該戲的男一號,劉燁在戲中飾演一名中國軍人。目前,故事大綱還沒有曝光,劉燁談到了該戲的劇情:「其實南京淪陷後,有幾十萬人沒有投降,在南京城裡打游擊。有一千多個血性漢子就堅守在一條街的拐角里,跟侵華日軍對峙,最後日本人動用了飛機,把他們全部都炸死了——這是真實的事情,我演的就是其中一個軍官。」對於這部戲,劉燁最得意之處就是全戲沒用一次替身。不過一說起電影本身,劉燁就變得嚴肅起來:「以前我們也拍過很多戰爭片,這部戲的最大不同在於,偏向性沒有那麼強,沒有那麼誇大。導演很希望日本青年能夠看到一段教科書上從沒有講到過的歷史。」 導演: 陸川 主演: 劉燁 高圓圓 范偉 秦嵐 江一燕 中泉英雄 類型: 劇情/戰爭 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星美傳媒集團 上映: 2009年4月22日(國內)
8. 求<南京南京>影片解析
劇情簡介 · · · · · ·
《南京!南京!》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青年導演陸川的最新電影作品。
這部影片,在大量詳細周密的歷史考證的基礎上,以精良的製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詩大片的沉重質感,復原出70年前陰郁冰冷冬天裡的死城南京。它以中國民眾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掙扎為主線,提供出一個與以往的歷史敘述完全不同的南京。一個甚至有著希望的火種的南京。因為在這座城中,在這死生之地,即使面對絕境,即使面對戰爭機器的無情碾壓,仍然會有中國人性的地火在暗暗燃燒,仍然會有人以他們的生命、鮮血和意志為薪,維持著這地火,讓它永不熄滅。
本片將講述一個絕對精彩、動人,深刻、樸素,細致、扎實的故事。對於男主角中國軍官陸劍雄的描寫,體現中國軍人堅韌抵不屈的鬥志。對於男主角之一侵華日軍軍官角川的刻畫,突破了以往對於「日本鬼子」的臉譜化描寫。如此,深刻探究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9. 《南京!南京!》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奧斯維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產》一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討論(見該書111頁《對話:納粹屠猶與南京大屠殺之比較》。王炎的主要觀點是,屠猶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非常具有生產性和復雜性的討論空間,而中日對南京大屠殺的討論常常糾纏於細節和真實性的爭執。當然全書對這個問題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見解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讀。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陸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繞開細節的爭執,比如人數,方式,真實性;而將這一事件處理為一場戰役:日軍攻克時為中國首都的南京。而這一戰役並不比其他任何一場抗日戰爭(似乎我應該用的詞是中日/日中戰爭)中的戰役更具備可言說性,換言之,南京「大屠殺」並沒有比其他任何一處城市的淪陷更為悲慘。那麼結合前面的視聽分析,或許陸川通過這種軍事片的視聽風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殺在二戰和中日戰爭之中重新定位。 這就是我把《南京》指為歷史景片的最終原因。陸川的訴求顯然不是血淚控訴式的言說,而是他對「南京大屠殺」的理解。相對如《浩劫》中將屠猶神聖化的訴求,陸川卻在對「南京大屠殺」去神聖化(當然我必須聲明這不是我指責本片的原因)。如果陸川想要完成這一目的,那麼他顯然是失敗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個懸浮的舞台,這里只有一座軍營和一個難民營,於是陸川的訴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說陸川是要從細節展示全景,那麼不幸地,他又失敗了。空間模糊,視點混亂,劇情支離破碎——他想說什麼?我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表達。去看看網上的影評,我很驚訝地發現,大家都看到這部影片的視聽呈現里不存在的東西——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去看這部片子?
很遺憾。陸川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頂。它充其量是歷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連情節劇都沒有發生。我必須指出的是,互聯網作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反日情緒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時網民和影院觀眾的高度重合,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京》會是一個合適的文本。但是同時,我並不相信這個文本能夠滿足,或者迎合這一觀眾主體的訴求。雖然陸川在片中劉燁光榮犧牲的時候讓等待屠殺的中國軍隊喊起了「中國萬歲」的口號,但是我相信這一口號不及《色戒》里頭那句「中國不能亡」。關鍵問題在於,當觀眾希望去找一些感動和煽情的時候,他們顯然很難找到,或許那些說被感動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動了。只是最後那幾張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後不幸被我發現,不是相片的問題,而是音軌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總之,這部片子砸在劇作上。陸川大人,下次您拍片還是請個編劇吧。於是與《可可西里》的評價一樣:精神可嘉,水平著實有限。也許對南京大屠殺而言,我們需要的還是《約翰·拉貝》那樣的情節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