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和奶奶電影完整版
❶ 親情電影有哪些
親情電影推薦如下
1、《那山,那人,那狗》
這是劉燁的第一部電影,嚴格來說這一部算不上兒童電影,但這個故事毫無曲折,平淡溫暖,兒童完全能看懂。
老郵遞員要退休,陪著接班的兒子送最後一次郵件。長大了的兒子單獨面對父親,氣氛總是有點別扭和尷尬。一路上兩個人穿過村莊,經過田野,路過拱橋,爬過大山,在朝夕相伴的路途上,兩人慢慢懂得了彼此。
這部電影干凈淳樸,給人直擊人心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里的畫面特別美,每一個鏡頭都像畫一樣。滿眼都是綠油油的湘西自然風光,藍天白雲,山清水秀。中國式的含蓄的父子親情融化在平平淡淡中,同樣感人的還有村民的質朴善良,還有母親一生的等待和相濡以沫的初心。
這是一段父子心靈對話的旅程,是一場責任交接儀式,也是一個男孩的成長。
2、《天堂回信》
九十年代的北京,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過著平凡的日子。胖嘟嘟的小孫子,慈祥又善解人意的爺爺,一幕幕那麼樸素卻那麼感人。
簡單的情節,純真的畫面,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不讓人動容。爺爺去了天堂,小男孩會變成大人,不變的是那些藏在舊時光里的愛。
3、《念書的孩子》
這部電影是留守兒童題材的,對於爸爸媽媽不在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來說,是很寫實的。
經常陪寶寶聽兒歌的,應該會很熟悉《我會聽話》這首歌吧,留守兒童的孤單和乖巧,聽哭了無數家長。而《念書的孩子》這部電影,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辛酸、無助。
對於小男孩來說,爺爺和小狗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爺爺走了以後,他學著自己生活,只有小狗是唯一的夥伴。父母想方設法托關系,小男孩終於可以進城上學,前方是什麼在等著他,我們不得而知。無論是進城還是留守,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始終是個尷尬的存在。
❷ 留守兒童電影
1.《念書的孩子》豆瓣評分:7.9
劇情簡介:影片將父母進城打工,病重的爺爺在家照顧年僅九歲的開開,並且與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的故事被搬上銀幕。影片朴實無華,雖然並沒有發生什麼引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但都是生動真實的事例。
事實上,該片反映的不僅僅是中國留守兒童的問題,它的價值正如一位美國博士所說,已經擴展到了洋留守的兒童及家長群體,能給所有相關群體以心靈的撫慰。這的確是一部很有公益性的電影。
2. 《天那邊》豆瓣評分:7.2
劇情簡介:一個進山支教的志願者,一群樸素的孩子,一個淳樸的老師——一些幾乎可以在這類電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們都可以在《天那邊》這部電影中看到。許曉萌大學畢業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最初一切都是那麼新奇,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
3. 《留守孩子》豆瓣評分:8.5
劇情簡介: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4. 《八十一枚金幣》豆瓣評分:8.0
劇情簡介:父母為了生活,為了更好的明天不得不去工作遠離家人在外打拚。所以小朋友只好與家中老人一起生活,變成為留守兒童。奶奶善良的謊言,稱小朋友攢夠八十一金幣,媽媽才回家。小朋友為了實現媽媽會回來的心願,決定攢金幣通過自己的撿廢品,礦泉水瓶賣給一位老爺爺後賺取金幣。情節峰迴路轉,穿插著收廢品的老爺爺直至後來老爺爺不顧自己生病身體每天都回來收小女孩的礦泉水瓶子。
❸ 電影 留守孩子 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留守孩子》。
電影講的是許多小孩的爸爸媽媽都去了廣東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帶,很可憐。其中有幾個人很頑皮,沒有父母管,經常犯事。也有的人學習好,可是,一回到家就要做許多事家務活,還經常要挨爺爺奶奶的打罵。他們真的很可憐!
有一次,王小福偷了錢和朋友一起去網吧玩游戲,因為搶位子跟別人打了架,所以游戲就沒玩成。後來他們找老闆還他們錢,老闆就是不還,然後王小福他們就把老闆打了一頓,後面事情就更糟糕了。
看完了這篇故事,我很感動,都哭起來了。我覺得他們真是既可憐,又可愛。不像我們城裡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在身邊,可以成天粘著爸爸媽媽,不愁吃不愁喝,不用做家務,很幸福。他們農村這些小朋友,家裡窮,爸爸媽媽必須去外面打工。這些小朋友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孩子,沒人管,沒爹媽疼,還有成天做不完的家務。
我想,他們這些孩子的生活是那麼苦,那麼可憐,他們內心一定非常需要父母、老師和社會的關愛。我很喜歡電影裡面的方老師和大陽警察,因為他們為孩子做了許多好事。為了幫助孩子們,他們還成立了「留守孩子之家」,專門照顧留守兒童,給他們家的溫暖。
有了老師和社會的關愛,小朋友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生活才不至於那麼苦,那麼可憐。我們應該感謝方老師、感謝大陽警察、感謝所有關愛留守兒童生活的人。
❹ 《背著奶奶進城》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進城」系影視劇集比較熱衷關注的題材之一,因為它常常能反映社會變革的方方面面,從一個側面記錄草根階層的生活日常,比如那部上映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陳奐生進城》,就因寫實抒懷了屌絲農民「進城」前後的情感思想變遷而成為當年現象級電影。如今這部正在山東、黑龍江衛視熱播的親情大戲《背著奶奶進城》其無論背景還是劇情顯然都要比《陳奐生進城》復雜、鮮實的多。
城鎮蠶食農村是這些年來經濟發展的一大脈相,隨著越來越多的北漂南漂一族蝸居於以北上廣為代表的大城市,農村年輕勞動力也越來越密集於城市,加之由此引發的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農村減少的不僅是勞動力,還有可種植耕地,村民上樓,大量農村用地用於基建,城鎮對農村的蠶食也愈演愈烈。農村勞動力驟減,農村用地劇降,一個顯著的表現即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越來越多。農村兒童上學,孤寡老人養老等問題也越發凸顯。在社會化養老徹底解決之前,老人進城隨兒女群居或成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其先決條件必須是老人的兒女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或事業有成。《背著奶奶進城》聚焦的正是這么一個小家庭的酸甜苦辣咸,柴米油鹽醋,而這背後呈現的則是社會變革的點點滴滴,堪稱一部以親情為紐帶的現代生活戲。身為北漂一族,筆者在劇中體驗到種種自己在北京的所遭所遇。所以說,《背著奶奶進城》至少在我的心裡是引發出強烈情感共鳴與心理共振的。
毫無疑問,《背著奶奶進城》是近來最催淚的親情大戲,其刻畫出的城市、農村兩地人,兒女、老人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的糾葛、沖突,既殘酷又現實,緊緊的接著地氣,貼著生活,故而能狠狠戳中有過類似經歷的北漂者們的淚腺與哭穴。
奶奶喜婆在孫子嘎子的背扶下,進城尋找多年未見的兒子。作為典型的農村婦女,喜婆是一個明事理、善人意的古稀老者。其進城並非考慮於自己的老無所養,而是為了孫子嘎子的前途著想,才進城尋找小有成就的兒子。剛一進城,嘎子與喜婆就經歷了各種坎坷與挫折,好在天下還是好人多,在眾人的幫助下,喜婆終於找到兒子,嘎子也有了相對穩定的工作。但雞毛蒜皮的矛盾與對立才剛剛開始,而劇情的戲劇張力也隨之一點點升揚,激發,而這恰恰成了該劇收視熱播的利器之一。
農村人進城的最大挑戰一則是生活方式要與時俱進,此外思想觀念也得應景而變,而在這適應與融入,諒解與包容的過程中,自然也就有了種種沖突與矛盾。記得有一幕喜婆拖地因沒有按照城市人的方式拖,拖把上的水滴滴在了地上,被戶主的媽媽好一頓訓斥、謾罵,看得直叫人揪心。還有一幕就是喜婆做飯時不懂得開抽油煙機,結果整個廚房都是油煙,使得某人又藉此小題大做,弄得家裡雞飛狗跳。盡管這只是兩個小小的細節,卻極盡道出了喜婆、嘎子進城後的原生生活。而這樣的劇情設置並非簡單的販賣苦情,煽人眼淚。因為,它是真實可信的,是有現實群基的。像喜婆這樣長期生活在偏遠山區的七旬老人,怎麼會懂得如何正確的拖地、用油煙機。由此引發的城村沖突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劇集中類似這樣的小細節更不勝枚數。盡管《背著奶奶進城》所營造苦情,織造煽情足以讓人淚崩如流,但其主題、宗旨卻是陽光、溫暖、勵志、感人的。世上還是好人多,劇中是這樣,劇外的現實世界依舊如此。
《背著奶奶進城》不僅劇情真實可信,淚點、燃點同在,演員的表演也值得說道說道。尤其是媽媽奶奶專業戶張少華老師的表演,力道十足,韌勁百分,感覺該戲就是為其度身定做的,人戲合一,看得舒心。忠厚、憨實、善良、正義的嘎子是《小兵張嘎》中的嘎子謝孟偉,他與角色的貼合度也是極高的。很難想像讓一個當紅鮮肉男生來演這個角色會是什麼樣?!
看到張少華老師飾演的喜婆,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老媽。我也曾有一個心願——等條件成熟時(工作穩定,收入尚可,衣食無愁)接母親到北京一起生活,但遺憾的是,願望未能實現,母親就走了。美願變憾願,此乃我一生的遺憾,這也是我為什麼對《背著奶奶進城》如此帶感的原因之一。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蠶食農村的一大標志就是親情也正在被一點點蠶食。老齡化問題、空巢老人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很多忙於工作的飄在異地的孩子也因各種忙的原因冷落著親情。但無論社會如何改變,也不管城市如何蠶食農村,血脈親情是無法改變的。而解決空巢老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予以其親情般的關護與關愛,就好像進城的喜婆與嘎子在經歷風雨終見彩虹一樣。所以,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親人還健在,有條件的趕緊「背著」他們進城吧,用行動孝敬他們,用親情呵護他們,竭力而致,心無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