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顏色電影觀後感
㈠ 《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是什麼意思啊
畫面開啟,原來是盲人小學中,一群學生弄混宏嘩了自己的錄音帶,得靠老師的幫忙下,靠聽覺來辨識;精巧的設計讓觀眾體會盲人世界的無奈。盲人小學的學期結束,小朋友都讓家長接回家,只有墨曼的父親沒有來。墨曼孤零零地等了三天,父親站在校門口猶豫要不要進來,墨曼看不到。父親向校方反應不想繼續扶養墨曼,因此從剛開始,便點明墨曼命運的沖突點,即將在不由自主中慢慢走向未知的黑暗。 失去了聽覺,其他感覺想必要更加敏銳顫唯,才更能體會這個世界吧!父親帶墨曼從城市回到深山,他的老家。墨曼和奶奶、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徜徉大自然,墨曼原始的五感彷佛重新復甦。墨曼用觸覺來感受風,用嗅覺來體會花,用聽覺來觀察鳥,尤其是啄木鳥的聲音,更吸引墨曼去探索。鮮艷的花草,累累的麥穗,樸拙的山景,森林裡多樣的鳥鳴,各種自然的聲音,導演用以豐富我們的視覺與聽覺,更象徵墨曼心靈的奔放與安適,似乎他也一同回歸本我,得到真正的自由。 而父親亟欲擺脫墨曼的原因,原來是想再娶,不要帶著瞎眼的拖油瓶。他的心境,就如同深沉的森林,神秘而危險。但森林裡有如野獸吼叫的空籟,一再地驚嚇他,暗示他也將被自己黑暗的心吞蝕。父親對墨曼,其實一直猶豫不決,不願帶著墨曼,卻也不忍就此拋棄。他把墨曼帶往他危險的工作地點,故意讓墨曼在浪潮前玩耍,卻又規劃墨曼不得逾越的界線。最後他硬把墨曼送往一個盲人木匠處,讓墨曼學得一技之長,也擺脫扶養的責任。 其實父親心中也充滿壓抑,自幼喪父,妻子早死,工作養家的重任,讓他無處可發泄情緒,意圖再娶,無非是想掌握情感上的幸福。但是對墨曼的無情,使奶奶氣極病重,雖然獲得原諒,奶奶終究還是去世,使得婚約也吹了。父親回到木匠家門口,在把墨曼帶走前他再度徘徊不定。父親並不是把墨曼帶回家,而是帶往不斷傳出空籟的森林深處,墨曼似乎也知道發生什麼事而默默蔽洞行不語。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但在獨木橋上,墨曼連人帶馬摔下橋去,面對湍急的河水,父親猶疑該不該救,竟然他也跳下河裡,隨著墨曼載浮載沈,不過他當然追不回墨曼。 表面上是一部運用寫實技法的電影,但種種寫實景觀的安排,其實帶有濃重的象徵含意,暗喻了墨曼及父親的心理狀態。導演同時運用一些橋段中剪接取鏡的技巧,細膩地顯示出墨曼的性格,如墨曼在學校等父親時,聽到從巢中摔落地面的雛鳥哀嚎,運用自己的耳朵和手指觸感,獨立找到小鳥、爬樹、把小鳥送回巢中的這一段。而隨著劇情的推展,電影風格也漸漸趨於「超現實」,尤其是奶奶病重與墨曼在木匠家學習的鏡頭互相剪接,奶奶慈祥的笑容和墨曼找到新方向互相對照,最後奶奶望向窗外,緊接著墨曼喂鴨的鏡頭,兩個不同的時空,彷佛成為一個連續的畫面,之後奶奶死後,煙霧中墨曼的面孔浮現,更添虛幻的效果。
㈡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5篇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穆罕 默德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穆罕 穆德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穆罕 穆德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穆罕 穆德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穆罕 穆鬧中德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穆罕 穆德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穆罕 穆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沖搜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穆罕 穆德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穆罕 穆德,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穆罕 穆德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穆罕 穆德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穆罕 穆德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穆罕 穆德拯救了所有人。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範文
我看過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電影,有《天堂的孩子》、《小孩不笨》、《白氣球》、《生命的圓圈》、《麻雀之歌》……其中,今天我看的《天堂的顏色》最令我耿耿於懷,難己忘記,小男孩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盤旋。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八歲的墨曼,從小視障,家人也對他不理不睬。上帝也捉弄他。母親去世後,墨曼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貪心的父親為了娶一個後媽,於是他把墨曼送到木匠那當學徒工。為此年滿得病的外婆在風雨中尋找外孫,結果病情加重,不久就不醒人世了。婚事也沒有一點進展,父親在接他回家的路上,不幸橋斷了。墨曼掉進了波濤洶涌的河流中,父親沒有成功救到墨曼,到了岸上發現墨曼己經跟上帝見面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十分感動,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觸動人心。其中的一個鏡頭讓我感動不以,墨曼通過聽聲音發現了小鳥身在何處,還發現貓,並且把貓趕走,他找到小鳥,墨曼又抓了一隻青蛙,把小鳥送回它的家中之後還把抓到的青蛙喂給小鳥吃。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殘疾兒童,他們有的缺少父母愛,有的被拋棄,也有的身殘志不殘,挑戰命運。我們也要尊重這些殘疾兒童。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看了《天堂的顏色》之後,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其中有幾個鏡頭,讓我感觸特別深:
第一個是墨蔓在等父親期間,把散彎歷一隻小鳥救回巢中的情景。在這個鏡頭中有什麼打動了我呢?首先,墨蔓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他通過聽聲音就可以發現小鳥身在何處,還通過聲音發現貓,把貓趕走,這讓我覺得他的聽力超級好。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墨蔓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自己身體都不便,但是他依然努力地把小鳥送回到它的家中,那一刻他的笑容,讓人覺得特別的真誠,特別的動人。
第二個鏡頭是回墨蔓到家後,去找他奶奶,把禮物送給奶奶和妹妹們的情景。首先,從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不那麼開朗的人,以為他是一個心裡充滿悲傷,丟失了作為一個孩子應有的心態和行為的人,以為他會不愛與人交談,甚至對家裡人都會如此,但是在這個鏡頭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很開朗的人,給奶奶禮物時會先讓奶奶閉上眼睛,這讓我覺得他的那份童心仍舊保持有,這個情景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他的家人還是很愛他,很喜歡他的,並沒有嫌棄他,從他回來時,他的奶奶和妹妹們興奮的表情和行為中可以看出,不過並不包括他的爸爸。
第三個鏡頭是墨蔓鬧著要去上妹妹的小學情景,十分感人。還有他到了學校後的事情。雖然他用的是盲文,但在同學讀課文的時候,他幫同學糾正了很多讀錯的字。從這可以看出墨蔓雖然是個盲童,但他依然十分熱愛學習,而且十分刻苦的學習。這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第四個鏡頭是墨蔓剛去到那個盲人木匠—阿里法帖敏家中時,他哭著和阿里法帖敏的對話的情景。墨蔓的這段話,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話。他的這一段話,讓人聽了覺得很難過,同時也讓人覺得他並不像表面看的那樣,什麼都不明白,他只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裡。從這段話中,我也終於想明白了為什麼他在大自然中,經常用手去摸一些東西,不斷地摸和聽,好像在思考什麼問題的樣子,他的這種行為原來是想尋找上帝,感受到上帝,然後告訴上帝他的秘密。
第五個鏡頭是墨蔓從馬上掉下河中的情景。為什麼這個情景也會讓我印象那麼深刻呢?因為在墨蔓剛掉下馬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會去救他呢,他父親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累贅,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他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極力想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
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情景。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盲人的世界,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幸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我觀看了《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裡面的每一個鏡頭,無不時使我感動,裡面的主人公一穆罕默徳,是個盲童,在盲童刻苦地學習,看到這么多孩子失明,看不見,我不由地心酸。
穆罕默徳放假時,別的孩子早早地被親人接會了家,唯有他一個人還在等,在等的過程,他有他超凡的聽力,聽見一隻小鳥悲慘的叫聲,他好像聽得懂動物的語言,知道小鳥正在求助誰來幫它他立刻跑到先所在的一片小樹林里,去一塊滿是落葉的地方尋找小鳥,他正在做一件正常人都有可能做不到的事,何況他是個盲人,這就是在大海撈針,他又聽見一隻正在尋找小鳥的貓,想要把小鳥吃掉,穆罕默徳拿起一塊石頭,極其精準地扔到貓的面前,貓嚇得落荒而逃。
最終他找到了小鳥,摸著它那還沒成熟的羽毛,他拿起小鳥,抱住樹,往上爬,他要把小鳥放回鳥巢!有幾次他差點摔下來,我屏息凝神地看著他,穆罕默徳經過一番努力,終於爬上了樹,他用手尋找著鳥巢,去感受著鳥巢的位置,最終不子小鳥送回了家。
這盲童是多麼堅強的生活著,雖然他看不見,但他可以用耳朵與傾聽世界,用腳去跑遍世界,用手去創造世界!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覺得非常好,看了幾遍還是有一種意由末盡的感覺。所以又在網上搜了部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看了起來。伊朗電影帶給人淳樸的氣息,《天堂的顏色》也不例外。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看不下去了的,因為裡面出現不少殘疾少兒,這讓我看了很難受。怕導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內容,還好不是。是生活? 是未來?還是。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人間是有愛的。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名叫的盲孩而展開。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驚訝於他的名字與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樣,似乎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導演的一些情感,或許是祝福,或許是憐憫。他因自身的殘疾,只能被送往離家很遠的特殊寄宿學校學習,待放假之時,父親勉為其難只好將帶回鄉下給奶奶與妹妹們照顧,因為自己即將臨近的再婚,為了擺脫這一障礙與包袱,父親不惜無情地將送去學木匠,也因此讓無比疼愛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後,再婚的事也隨之告吹,父親只好將帶回,卻不料在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災難,被沖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過一個盲孩無奈的殘疾與苦難的經歷,體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化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悔意與遺憾。其實,我並不覺得片中的父親就是完全的壞人,這部電影只是顯示了人性的掙扎。小孩在這復雜灰暗的人性面前顯露出他的純凈與無助。 影片的拍攝顯露了導演的才華和技能,在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導演絲毫沒有疏忽對影片美感的營造,暖色調和冷色調分別反映了小孩的心境變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並且這份美麗顯得貼切而真實,讓我覺得伊朗也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度。它告訴我們再貧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會生長出美麗的花朵,伊朗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情況不比曾經的阿富汗強多少,但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文化、仍有這樣有才的電影人在耕耘,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要學點什麼呢?看來,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雖然看不見,但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 讓老師大加贊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最為致命的缺點。當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
㈢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通用5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天堂的顏色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1
看完了這斷片子後,我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眼睛看不見,是多麼痛苦及殘忍的事啊!其中有幾個片段在我感受最深。
第一個是默罕默得在等自已父親到來的時候,他聽到一隻小鳥落在了地上。雖然默罕默得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介他用耳朵就可以知道小鳥身在何處,同時拿起石頭把貓給趕跑,再爬上樹把小鳥送回了家,既使他眼睛看不見,但他也要把小鳥送回了家。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動物的人。
第二個是父親把默罕默得送去一個盲人木學習,默罕默得忍不住他想對盲人木匠說說他的心裡話,告訴他一直以來藏在他心中的話說了出來,從中我也明白了:他渴望向別人一樣能看見世上的一切事物。
第三個是讓我感受最深的,在回來的路上默罕默得連人帶馬掉下河中,我在想:他的父親不會救他,後來他父親跑過橋,我以為他不要默罕默得了。結果他父親撲下水中極力地挽救兒子,他們父子倆被沖上了岸,父親才知道兒子的重要性。
除有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讓我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已的幸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2
看《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時,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是為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而流下難過的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感動的淚水。
感動之一是盲童穆 罕默德雖然看不到世界的顏色,但卻能看到天堂的顏色,體會生命的顏色。
穆罕默 德沒有一雙能看見世間萬物的眼睛,但他卻有一顆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多彩的世界。他張開雙臂,擁抱每一束麥穗、每一棵綠草、每一朵紅花。他攤開雙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點數每一塊光滑的鵝卵石。穆 罕默德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野花遍布、鳥語呢喃的大自然。他似乎能聽懂小鳥的歌聲,讀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個被我們忽略掉的微小瞬間,他都能觸摸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這對身心健康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同時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贊賞。
感動之二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她用離開家的作法來反對父親送走盲童,因為她堅信穆 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學會生活的本領。奶奶是理解和真正愛穆 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見到日思夜想的孫子時她沒有跑過去擁抱孩子而是讓小男孩靠判斷來到自己身旁,還有讓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遞雞蛋,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在無聲的教孩子適應生活,她相信通過學習小男孩一定可以獨立生活。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親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者。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會對學生充滿愛和信心,而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缺陷、錯誤或失敗就否定學生。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們和家長的辛勤哺育下都會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3
今天我觀看了老師推薦的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我被電影里的故事情節和優美的畫面深深的感動了。
電影里描述了一個八歲的盲童墨曼是盲人學校里學習最用功的孩子。他樂觀善良樂於助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不是用心心感受這美麗的世界。然而他的'命運又是悲慘的。學校放假了,父親不願照顧他,父親就請求讓小墨曼留在學校學校,學校不同意,父親只好送小墨曼到鄉下奶奶家。小墨曼達奶奶家過的十分的快樂。但是快樂總是那麼的短暫,因為小墨曼的媽媽去世很多年了同,父親准備再娶一位妻子,想甩掉小墨曼這個拖油瓶,就送他去盲人木匠那裡去學雕刻。奶奶因為這件事十分傷心去世了。他父親的婚事最後也沒成,他父親只好把小墨曼接回來。在回家的路上橋斷小墨曼掉進了奔騰的江河裡……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感動的想哭。電影里的小主人公雖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他還是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善良樂於幫助別人。電影里有一個畫面讓我十分感動。當他在學樣等他父親來接他時,聽到小鳥的叫聲,他知道小鳥肯定從樹下掉下來了,他摸索著往小鳥叫聲的方向走去。又聽到小貓不懷好意的叫聲,知道小貓也發現了掉下不的小鳥,想吃掉它,他撿起地上的果子向小貓叫聲的方向扔去,把小貓嚇跑了。他輕輕地在草地下摸索,找到了剛出生不久的小鳥,放在口袋裡,費力的爬到樹上,把小鳥安全的送回了家。這個平常的動作,小墨曼做起來多麼的困難。他卻去做了。多麼善良的孩子啊!
最後的結尾小墨曼沖到了岸邊,小墨曼好像動了一下,一束金光照了下來,我想這就是小墨曼想知道的天堂的顏色。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4
八歲的穆罕墨德是盲人學校里最用功的孩子,視障也沒有能妨礙他對美妙的自然萬物的獨特感受力,他時常真誠地用雙手去尋找心中的真主安拉。然而,命運卻總喜歡跟他開玩笑,母親離去多年後,父親為了再娶,決定甩掉他這個拖油瓶。父親先把穆罕墨德從盲人學校接回家,在家鄉,穆罕墨德從奶奶與兩個妹妹那裡,得到了對他真摯的愛,感受到了秀美風景里所藏得快樂,快樂總暫時的,他著就被父親連拖帶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處當學徒。後來,他的父親明白了,把穆罕墨德給接了回來,可在小橋那裡,橋後面突然斷了,穆罕墨德被水沖走了,他父親也跳下水去救他。後面,他們被沖到了一座小島上。他父親趕緊跑過去,抱住他,後來,一道金光照到了穆罕墨德身上。
我看了《天堂的顏色》以後,有很多的感觸。穆罕墨德他是一個堅強、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的孩子。他也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我們要像他學習,做一個堅強、富有愛心、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這樣,可以更快樂。
我明白了做人必須對生活、生命、世界充滿了希望,不然就會生活在悲痛之中,永遠也不會快樂起來;做人要對任何都抱有希望;也要堅強,如果不堅強,對任何都抱有希望又不行;而且失敗了,受到了挫折也不行;也要富有愛心讓你幫助過的人也堅強、對任何都抱有希望起來。
《天堂的顏色》讓我明白了很多!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5
我曾經看過許許多多的電影,只有這次看的《天堂的顏色》讓我感觸最深,只有這部電影讓我淚如雨下。
這部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穆罕墨德,他是個盲童。有一天,他放學了,他的父親沒有來接他,他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走了,有些難過。突然,他聽見了鳥兒從樹上掉下來的叫聲,辨別鳥兒掉下來的地方,並將它送回家。父親便想拋棄他。其中有幾個鏡頭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在穆罕墨德被送到盲人木匠師傅家的第一天,在後院有這樣一段對話——穆罕墨德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個瞎子而離開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了,以致於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回答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感覺到他,你以通過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穆罕墨德剛掉了急流一剎那,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會去救他呢,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奮不顧身地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可惜,他已死在沙灘上了。
我相信,穆罕墨德進了天堂,他終於」看「到了天堂的顏色。不知道最後他是否明白,神把他的眼鏡蒙住,是為了讓他更好地感覺神的存在,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感受天堂的顏色,用耳朵去聆聽,用雙手去觸摸。心是與耳朵、雙手連在一起的,如果心」失明「了,那麼一切就真正看不見了。
每個人都有著父母的愛,這部電影里的父親,他沒有去珍惜兒子,當兒子真正的離開了他,他才發現他的兒子在他心裡有多麼重要!
;㈣ 關於伊朗電影 「小鞋子」或「天堂的顏色」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轉自後窗看電影
㈤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篇1
沒有完整觀看影片。本片講述了現實世界的人情世故,瞅瞅身邊的社會就可以讀懂故事。導演和編劇忠實於生活,沒有植入自己的觀點立場。在現實中,每位觀眾都有各自的解讀,答案因人而異。
筆者一直感到困擾,阿東(余文樂)弟弟,也是黃大海(曾志偉)二兒子,這一角色存在的意義?沒有二兒子,故事依然完整,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角色?
媽媽的躁鬱是一家人不幸的開始。關於媽媽的病因,會有不同解釋,筆者給出自己認為,最合情合理的一種解釋。
有一種男人顧家,有一種男人顧事業。顧家的男人工作認真,不求名利,只沉浸在家庭的幸福當中。顧事業的男人同樣看重家庭,負有責任感,但更專注事業,難與家人團聚。顧家的男人常被喚作是窩囊廢,事業型男人常被當成榜樣。若你是女人,會選擇哪一種?
媽媽出身名門,大家閨秀,家境好到何種程度影片沒有述及,但看得出,家人早與她劃清界限。媽媽年輕時追求者眾多,可偏偏嫁給了黃大海,選貨櫃司機,而不是富二代,社會精英。這故事好像童話愛情故事的續集。公主愛上掃煙囪的窮光蛋,大小姐愛上平民百姓,為愛情拋棄地位和金錢,凄美委婉。但續集告訴我們,愛情是理想,婚姻是現實。
媽媽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自然會有一個顧事業的父親,從小缺少家庭溫暖。因此媽媽選擇黃大海,認為他會是一個顧家的男人。
黃大海得到一顆明珠,必然壓力重重。兩鍾階層,兩種生活。為給妻子原本的生活,他用盡全部時間掙錢彌補。這個結果媽媽萬萬沒有想到,她重新陷入孤獨冰冷的家庭中。媽媽為此躁鬱,更增添了黃大海的壓力。這種因果,使得矛盾愈加惡化,成了一本難念的家常經。
片中,媽媽總在喊:沒人看我。她是在抱怨,是在懊悔,丈夫沒能看懂自己,沒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她改變不了丈夫,也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兩個兒子恰是這兩種男人。阿東顧家,弟弟顧事業。躁鬱瘋癲的媽媽毒打阿東,好像在抱怨,為什麼留在身邊的不是二兒子。事實剛好相反,媽媽一生都在被事業型男人折磨,她怎會對二兒子抱有幻想。她多麼希望,丈夫能像大兒子那樣,多陪陪自己。
影片講得很徹底,黃大海直到最後才看透人情,才明白有問題的不是兒子,才醒悟妻子的苦衷,才意識到自己的錯。可他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
曾志偉把角色和劇本讀透,搞懂導演的意圖,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父親黃大海,起初心情復雜,不知道兒子阿東出院是好是壞,他只想和兒子過上簡單的生活,了此餘生。阿東躁鬱發作後,黃大海開始焦慮,他期盼兒子可以壓制情緒,但目的還是和兒子苟且活下去,躲在社會的角落。直到阿東被生活擊倒,出現自殺傾向,黃大海的父愛才被喚醒。我們甚至可以微弱感受到,在黃大海心中,妻子的死是一種解脫,可他不想讓兒子再出事。
黃大海參加家屬會談,病友親屬給他支招,怎樣把家人送回精神病院。醫生也給了黃大海一個機會,只要說出阿東有自殺傾向,就可以徹底解脫。病友和醫生也在逃避,黃大海逐漸反轉觀念,看清事實。原來這么多年,他沒有為妻子付出過,也沒有站在兒子一邊,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她們母子!
片尾。黃大海和鄰居辯論,開始承擔做父親的責任。阿東被人誤會,鄰居們嬉笑怒罵退出舞台。黃大海面對兒子微笑,此時,他終於理解了兒子一直以來的委屈。桃花樹下,父子兩人的意識,靜靜守護著他們溫馨的小家。
阿東沒有病,媽媽同樣沒病。母子二人看懂了現實,人生要活的自我,活的安心,活的真實,不被枷鎖困擾。可母子均無力掙脫,世上又多了兩個孤獨的靈魂。丈夫沒能看懂妻子,還好,父親最終明白了兒子!
本片的諷刺,無疑是阿東好友的自殺。你不覺得好笑嗎?好像真沒聽說過,有病人在精神病院成功自殺。精神病人怎麼會自殺呢?精神病院是正常人的避難所,最正常的地方。
二兒子角色的意義,是讓影片完整。影片並不存在正確答案,也沒有對與錯,是與非,因為導演和編劇依然改變不了社會的現實,改變不了觀眾的選擇,也許你是阿東,也許你會是二兒子。大家都無法改變社會的現實。
筆者寫這篇文字時,意外看到《顛佬正傳》這部老港片。兩部影片內容相近,都在反映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視,無法回歸社會的現象。但《一念無明》寓意更加晦澀,更具深度。而且導演和編劇把影片定義成無解的狀態,設計巧妙。
影片沒有強調阿東誤殺媽媽的過程,也許導演心慈手軟,不知如何拿捏。筆者為此存有一絲幻想。媽媽是自殺,她看到了顧家男人的委屈,從兒子身上明白了丈夫的苦衷,她選擇了離開無法擺脫的枷鎖。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卻無法改變別人。婚姻亦是如此,你無法改變你的另一半。有了孩子,家庭更是一團亂麻,想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多。何必改變,何必強加於親人呢?也許錯的是自己呀!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篇2
由余文樂、曾志偉以及金燕玲共同主演,《一念無明》講述了余文樂飾演的躁鬱症患者阿東,在一次意外中結束了罹患憂鬱症的母親的'性命,而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這個家庭,阿東出院後卻必須要接受父親的幫助,一步步走回社會。
很多影迷朋友們想要知道《一念無明》好看嗎?講述了什麼故事?豆瓣評分多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念無明》精彩影評吧!
「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這段話,出自著名暢銷書《小王子》。本片導演黃進將它放在了片尾。
連接這段話的,還有來自黃進和陳楚珩(本片編劇兼他的女友)面向觀眾的號召——
「情緒病治療是個長期斗爭,治療創傷的心靈不單需要合適的治療,社區支援,還需要大眾去除負面標簽,給予諒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關懷誰?
當然是如片中一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一念無明》對毒葯君來說是一部偏私密的電影。它的故事很簡單,講的是一位父親如何努力幫助患有躁鬱症的兒子阿東重回生活正軌。
但這部電影論述的主題卻並不局限在單一的人物故事中,相反,它背後包含了豐富的社會議題。這當中,就涉及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什麼是躁鬱症?顧名思義,躁狂+抑鬱。
知乎上有專門針對這一疾病的講解:
你可以把躁鬱症理解為抑鬱症的近親。患有該類病症的人時而興奮異常,時而陷入情緒低谷。其行為不穩定,容易受外界刺激,出現有異於常人的反應。
從遺傳的角度來講,阿東的躁鬱症並非空穴來風,因為他同樣有一個情緒極不穩定,且身負重疾的母親。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阿東不是這樣的人。
母親病後,父親常年不著家,與自己的關系若即若離。弟弟遠在美國過自己的逍遙生活,家事從不過問。只有阿東,對母親不離不棄。
遺憾的是,阿東的母親並不感恩。也許是因為病痛麻木了她的心智,也許是因為她真的不在乎長子所做的一切。無論他如何付出,在她眼裡都只是個「撲街仔」。
要知道,在香港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多麼不易。作為一個生活節奏極快的國際之都,巨大的貧富差距與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讓生存其間的每個普通人都承受著極大的精神壓力。阿東也不例外。
電影《一念無明》觀後感 篇3
沒有一部電影是完美的。但相對於我給很多影片心慈手軟的6分或者7分,《一念無明》得10分是綽綽有餘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要用心靈去發現,單憑肉眼是看不見的」。《一念無明》正是一部必須用心靈去體會的傑作。
這不僅是一部關注心理病人的電影,更是一部追尋大愛的傑作。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證明:世間最偉大、最勇敢的愛,莫過於生活艱辛的父親對殘疾孩子的堅持。
《一念無明》呈現一個MadWorld,無論父親黃大海,還是兒子黃世東,在世人眼裡(甚至在他們自己內心深處),都是不折不扣的Loser(港話中的撲街仔),卻始終沒有把屬於自己的責任判給別人去做,盡管他們能夠找到千百個讓自己脫身的理由!
無論是在耶穌堂里感恩痛哭,還是在病友家屬群里分享經驗,都難免逃避或麻醉的嫌疑,更別說鄰里之間冷漠自私的「民主」。只有那個像小王子一樣敏感的孩子,還葆有一顆純潔的心靈,能夠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
作為父親,雖然偶爾會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跨境開車時的風光,更多卻是被妻子看不起的悲哀;當兒子生病後,他四處求人求醫,學習醫療手冊,自覺沒有讀過什麼書,只能跟著「手冊」「說明」或「指示」走,一籌莫展時,還是回歸自己的感覺(心靈),才有最後的父子回家。搬家即回家!
曾志偉是老戲骨,在本片舉重若輕。余文樂原本是偶像派,這次成了名符其實的實力派,表演非常出彩。
「菜鳥」導演黃進真是了不起,講故事有條不紊,對情感/情緒的控制恰合節奏。拍了一部非常「中國」/「香港」的電影,卻好幾次讓我想起那部「國際性的」傑作《一次別離》。拋開「國際性」或者「文明/文化」「啟蒙/沖突」意味,就愛與責任而言,《一念無明》足可以和《一次別離》比肩立世。
㈥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電影《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前幾天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覺得非常好,看了幾遍還是有一種意由末盡的感覺。所以又在網上搜了部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看了起來。伊朗電影帶給人淳樸的氣息,《天堂的顏色》也不例外。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看不下去了的,因為裡面出現不少殘疾少兒,這讓我看了很難受。怕導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內容,還好不是......是生活?是未來?還是......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人間是有愛的......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名叫穆慶歲罕默德的盲孩而展開。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驚訝於他的名字與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樣,似乎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導演的一些情感,或許是祝福,或許是憐憫。他因自身的殘疾,只能被送往離家很遠的特殊寄宿學校學習,待放假之時,父親勉為其難只好將穆罕默德帶回鄉下給奶奶與妹妹們照顧,因為自己即將臨近的再婚,為了擺脫穆罕默德這一障礙與包袱,父親不惜無情地將穆罕默德送去學木匠,也因此讓無比疼愛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後,再婚的事也隨之告吹,父親只好將穆罕默德帶回,卻不料在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災難,穆罕默德被沖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過一個盲孩無奈的殘疾與苦難的經歷,體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化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悔意與遺憾。其實,我並不覺得片中的父親就是完全的壞人,這部電影只是顯示了人性的掙扎。小孩在這復雜灰暗的人性面前顯露出他的純凈與無助。影片的拍攝顯露了導演的才華和技能,在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導演絲毫沒有疏忽對影片美感的營造,暖色調和冷色調分別反映了小孩的心境變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並且這份美麗顯得貼切而真實,讓我覺得伊朗也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度。它告訴我們再貧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會生長出美麗的花朵,伊朗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情況不比曾經的阿富汗強多少,但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文化、仍有這樣有才的電影人在耕耘,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要學點什麼呢?看來,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豎如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穆罕默德雖然看不見,但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通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贊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為致命的缺點。(讀後感www.aiyange.com)當穆罕默德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穆罕默德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余差啟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無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涌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通過穆罕默德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了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
㈦ 小鞋子觀後感
《小鞋子》觀後感
《小鞋子》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阿里無意中丟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雙鞋子,為了不讓貧窮的父母發現,再給家中添負擔。兄妹倆輪流換穿哥哥的臭球鞋去上學。兄妹倆在水溝邊的小巷裡來回奔跑,穿了大拖鞋的阿里在街口等著下課的妹妹,飛快換了鞋子,然後再飛奔去上學。
後來阿里得知區里舉辦小學生5000米長跑比賽,三等獎的獎品就是一雙運動鞋。為了給妹妹爭取這雙鞋子,阿里懇求老師給他參賽的機會。阿里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他不是為了榮譽,也不是為了要得到冠軍,更不是為了要得到老師的表揚,只是希望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子,可以慢慢走著上學,不用奔跑上學,也不會因為鞋子太大而掉進水溝里。可是最後他拿到的是冠軍,而不是第三名,他非常地傷心。冠軍的獎品不是鞋子,而是夏令營和運動服,阿里成了最沮喪的贏家。
阿里兄妹知道自己的鞋子是一位比自己家裡還貧窮的小女孩拿了,卻沒有去拿回來。窮苦人之間並沒有互相敵視,而是相互幫助,相互同情。
電影里很多感人的情節,這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我懂得了一些簡單的道理。我們要向阿里兄妹學習,不能看不起窮人,要相互幫助,也不要怕貧窮,要有志氣,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世界將會變凳纖得更加美好!
電影《小鞋子》觀後感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橫掃2000年奧斯卡多項大獎。看了以後我有很多感觸。
影片講的是兄妹倆和一雙小球鞋的故事。整部影片看完我了解到伊朗那個國家,窮人是怎麼生活的,他們幼小的親情卻如此堅固,小學就要幫家裡面做很多事情,還要照顧媽媽,同時也要完成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還很好。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了,回來兩人沒告訴家裡人,因為他們懂事,說了也沒錢買給她。妹妹每天就穿著哥哥的球鞋上學,放學後跑到路口脫下來給哥哥,每天如此。他們,一起同甘共苦。
看著看著,我想起了我弟弟,他們和影棗知仿片中的小阿里一樣大,9歲。我對比著看,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過的完全是兩種生活,但是我弟弟他們還不珍惜這么好的生活,學習條件。還是像個小公子,小少爺。什麼活不幹,但是我還是希望他們可以早些懂事哦,讓爸爸媽媽少操一些心,我相信他們兩個小傢伙可以做到的。[小添]我比較放心。[小龍]我先沉默。
我們現在真的已經很幸福了,有多少人連肚子都不能飽阿。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吧。只要有決心做好這件事,就一猛蠢定可以做好,就算最後結果不如你所願,你也成功了,因為你的努力和付出大家都看見了,記在心裡了。前方有有更好的生活等著我們,不要再盲目了。
親情是最偉大的,因為有親情,有家的人,受傷了以後可以回家。
《小鞋子》觀後感
在我的印象中,西亞是個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一提到西亞,我就會想起那裡的戰爭和沙漠。而最近看的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讓我對西亞大為改觀。我想這個充滿戰爭和沙漠的地方,還能產生出如此風格清新質朴的影片,真是讓人賞心悅目。
《小鞋子》讓我很感動,在感動之餘,讓我對該片的導演產生了興趣。該片的導演是伊朗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馬基德·馬基迪。他先是以《小鞋子》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接著又以《天堂的顏色》在美拿下驚人的一百七十萬票房,成為既是得獎常勝軍,又是超級票房保證的伊朗之光。馬基迪擅長寫兒童題材的電影,《小鞋子》和《天堂的顏色》都是透過兒童純真的眼光看世界,以家庭為背景,通過簡單的劇情探討親情、血緣關系的溫暖和沉重。較之其他伊朗導演,馬基迪受好萊塢的影響頗深,他會相當煽情和製造戲劇性的高潮,他甚至被稱為“伊朗的斯皮爾伯格”。
馬基迪拍的這部《小鞋子》的故事很簡單,說的是一對兄妹共穿一雙鞋的經歷。哥哥阿里把妹妹唯一能穿去上學的鞋子弄丟了,他不敢告訴父母,於是就和妹妹輪流穿一雙鞋。妹妹先穿著這雙鞋去上學,完了奔跑著和穿著拖鞋的哥哥換,然後哥哥去上學,為了換鞋,哥哥每次都遲到。其實他們家並不是買不起鞋子,而兩個孩子卻天真的認為家裡已經沒有可能給他們買鞋子了,所以他們沒有說出這件事情。兩個孩子都是這樣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在影片的最後,哥哥參加了一個長跑比賽。運動會設置了三個獎項,而哥哥一個簡單的想法,只想得到第三名,獎品是一雙鞋子。哥哥為了這個目標奮力奔跑,他讓了前兩個名次給後來的選手。可是在最後關頭,有一個居然把哥哥拽倒了,於是哥哥奮起直追,誰知道居然跑第一。大家都很開心,只有哥哥在哭泣。他只知道,鞋子沒有了,這么簡單純真的想法,在現代社會中實在少有
影片中有幾個精彩的鏡頭:
鏡頭一:阿里的妹妹發現同校的小女孩丟失的鞋子時,跟著她找到她家,並且告訴了阿里。當阿里帶著妹妹來到那個小女孩家時,看到小女孩的父親是個瞎子。結果他們放棄了要回鞋子的想法,給人的感覺他們很善良。
鏡頭二:阿里的妹妹奔跑著回來讓阿里換鞋去上學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溝里,爺爺過來幫她把鞋子撈了起來。有些事情,大人看來很容易,但對小孩子可能很難。
鏡頭三:阿里為了給妹妹弄雙鞋子,參加了一個長跑比賽,在臨近終點的時候,鏡頭慢了下來,在被後面的人拉倒後迅速爬起,腦子中重復著妹妹說過的話,甚至忘了要拿第三的想法,結果跑了冠軍。這個結果令人失望,因為阿里想得到的是一雙球鞋。
鏡頭四:滿心拿季軍的阿里,一不小心拿了冠軍,回家對著妹妹,滿臉的失望和愧疚。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缸里,紅色金魚繞著他的受傷的腳游著。這里是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這樣的結尾只有伊朗電影才能做得到。
這部影片給人呈現的還有兩極分化的現代社會。一個是阿里所在的地區,人們在擁擠的平房裡,狹窄的胡同中間流著發臭的污水,小孩子上學跑來跑去。一個是阿里跟隨爸爸去為他們修理花園的別墅區,人們住在仙境的世界,每個院落都有自己的花園綠地,外面都是寬敞的柏油馬路,主人們在家通過電話就可以控制自家門口。想想現在的很多現代化大城市都是這樣,這反映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影片中兄妹倆用自己的小手洗刷那雙球鞋時的美麗動人的情景讓我很感動,他們在如此艱難的生活環境下還能這么快樂,能看出他們的頑強和懂得苦中作樂。
他們的眼神讓人難忘,可那是苦難生活下的眼神,真希望生活中不再有這種眼神,不再有貧困和飢餓。
㈧ 《天堂的顏色》電影觀後感
伊朗的電影《天堂的顏色》,講訴的是一個盲童的故事。下面是《天堂的顏色》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
篇一:《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盲童,墨曼,在城裡的盲人學校里上學。在學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努力的爬樹把摔落的幼鳥放回鳥巢,很小的一件事情卻讓我感動很久,放假的時候他父親是最後一個來接他,他坐在凳子上充滿著期待,回鄉下奶奶家的時候,一路上,他把手一直伸在窗外,想抓住什麼……耳邊一直伴著各種鳥鳴聲。他在河邊用手摸著河底的石頭的時候,在田野上撫摸著花瓣,麥穗的時候,他聽說啄木鳥叫的時候……他的嘴裡念叨的就是學的文字了。他把城裡人認為的垃圾收集起來,帶回家當禮物送給奶奶,妹妹們的時候,他的心情,給他們所帶來的喜悅……送給奶奶的發卡,妹妹的項鏈和梳子。看到這我再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後來,父親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木匠那。整個畫面的鵝毛飛舞與奶奶的傷心融為一體。
在木匠開始教他任木料的時候,他哭了。
木匠:「為什麼哭啊?想家了阿?」
墨曼:「不是的。」
「沒有人愛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有瞎,就可以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小學,而我現在只能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是那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它。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摸到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
之後,墨曼就跟著木匠學手藝。而奶奶因為思念憂郁而死。兩個妹妹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父親想把墨曼領回來。回來的路上,由於漲潮,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橋的坍塌使墨曼和他騎的馬一起掉進洶涌而下的潮水……看到這我的眼眶濕潤了——
狼狽不堪的父親,抱著不省人事的墨曼失聲痛哭……
陽光照在墨曼的手上,他的指尖動了,我想他是他感覺到上帝的存在,是真正的感覺到他,是真的把他心裡的秘密全部都告訴了上帝——
篇二:《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可以說我是含淚看完《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的。孩子的心靈猶如春季的花香,融化了冰凍的冬雪,那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純凈之美,孑孑然於世獨立。
《天堂的顏色》講述了盲人兒童**的故事,被寄養在盲人學校的**僅有的幸福應該就是與奶奶和妹妹重逢,在親情溫暖的撫慰下,感受大自然的那一段美好時光了,**跟著奶奶在田野中撫摸著每種植物,感受著植物帶給他的生命的語言,雖然他的世界是黑色的,可是親情以及自然卻帶給了**心靈的色彩,他聆聽鳥的話語,觸摸風的存在,撫摸妹妹臉上的笑容,感受奶奶手掌的溫暖。可惜幸福是短暫的,身為盲人的他卻成了父親的絆腳石而一度被父親拋棄,電影中時不時的透露出**的悲慘命運,在影片剛開始,孩子們在黑暗的教室中聽寫,而聽寫的內容卻是「太陽照亮了大地,大地溫暖了。白天,陽光普照,大地溫暖又明亮。陽光帶來溫暖明亮。」聽寫的內容與現實恰恰相反,因為孩子都是看不見的。他們又怎能感受到陽光帶來的溫暖和明亮。
殘酷的現實,依然無法避免。當木匠問他:「你為什麼哭?是不是想家了?」墨曼說:「沒有人愛我,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就能跟大家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到很遠的地方。老師說神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跟老師說,如果真是這樣,神不會讓我們瞎,看不到他。老師回答說』神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你可以用手指看到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神,直到我的手觸到他了,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我心底全部的秘密。」最後,墨曼確實能觸摸到神了,雖然他死了,他爸爸的愛終於被喚醒了。
我們的生活周圍也都往往存在著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們,他們因為父母的原因,往往不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可以得到完整的愛,有時,甚至得到的是拋棄與毒打。如今我們身邊外來子弟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外闖盪的壓力使得父母們對待孩子也殘酷不堪。在平常教學中,身為班主任的我們也常常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在學校也會因為被影響而導致心理不健全,犯下錯誤。因此,對於開導父母,讓父母如何學會平等耐心對待孩子們也是我們老師的必修課之一。就像《天堂的顏色》所說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以死為代價的喚醒的父愛。
篇三:《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天堂是什麼顏色的?我看到片名就有一個疑問。天空是水晶般的透明,是天空般的湛藍,還是像彩虹那樣的斑斕?我無法判斷。《天空的顏色》這本書讓我吃驚才地發現主人公**想要知道天空的顏色的願望。因為他是個是個盲童!
**在盲人學校上學,寄宿制的學校,只有放假才回家。很快到了暑假,所有的孩子都被父母接走,只有小**始終在等待,他的爸爸還沒有來接她。大概過了一兩天吧,他的爸爸才來到學校。
**伸出小手摸索著攙著父親的手,抽噎著說:「我以為你不會來了。」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輕易地填滿他們的世界,而又可以輕易地毀滅整個世界。**需要的是爸爸的手,僅此而已。
相聚的歡樂令人動容,但在山林空谷中傳來如讖語般的迴音中,**幾乎本能地預知父親要把他遺棄。他對著同樣是盲人的木匠,哭了。
木匠問:「你為什麼哭呢?」
**說:「你知道,沒有人喜歡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們的老師說上帝更愛盲人,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告訴他,如果上帝真的愛我們的話,就不會讓我們成為瞎子,讓我們看不見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你可以用你的手指來感受到他。現在我回去尋找上帝直到我的手可以感覺到他,然後告訴他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他爸爸是個可憐的人,他悲訴上帝的不公讓他承擔不幸的命運,他的內心在煎熬著。他帶**去了危險的工作地點,卻設置了他活動的范圍,他愛**,卻因為生活所逼想拋棄他。這個慈愛的奶奶辛勞一生,**說奶奶的手很美,像貴婦人的手一樣,又白又軟。他沒有明亮的雙眼,可是他的心,明亮過一切為世俗污濁的雙眼。也許在他心裡,只有在他奶奶那兒,和妹妹一起玩耍才是最快樂的吧。
影片結尾,可憐的小**向著金色的陽光伸出手。那抹金黃是天堂的顏色嗎?他的爸爸跪在身旁,似乎在請求寬恕,是誰拯救了誰?**用他純真的心拯救了他的爸爸?不!是**拯救了所有人。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幸福的人看不到他人的不幸,就像不幸的人看不到他人的幸福。我想像著上帝站在高高的雲端看著人類,是該嘲笑還是心酸?可上帝是看不見的,他無處不在,但又從來不在……
篇四:《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這是一部伊朗的電影,質朴的人物,簡單的畫面,平時的故事,卻喚起了我心靈最深處的感動。天堂是什麼顏色?或許,我從來就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即使想了,也無從知道答案。直到看了電影《天堂的顏色》,我明白了,在盲童內心世界裡,天堂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顏色,是可以用耳朵傾聽的顏色,是可以用手觸摸的顏色。
八歲的墨曼對自己的那個黑暗世界有著特別的感觸。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見的人看到的更多。因為他把世界縮小到自己的手裡,用雙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細膩的沙石,掠過的微風,只比他高一片葉子的小樹,充滿知識的特殊課本,奶奶潔白而美麗的手,妹妹微笑的臉龐……他用雙手感知著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愛盲人的。因為上帝自己也看不見」,所以上帝才讓墨曼和他一樣用手去感受世界。雖然墨曼看不見,但他對對整個世界充滿了渴望、熱愛與眷戀。美麗的心靈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孤獨的,因為他們用愛在為這個世界塗上顏色——天堂的顏色。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慚愧與不安。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究竟發現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連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觸摸上帝的印記、天堂的顏色。而我們卻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於忽略了身邊世界的絢麗色彩、美妙聲音和那無數的感動細節。墨曼的眼睛雖然瞎了,但他的心靈是明亮的。
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深深觸動了我:
1、盲童學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接回家了,除了墨曼。兩天後,父親終於來了,墨曼哭著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顫抖地撫摸著父親的手說:「我還以為你不來了呢……」,雖然等來了父親,可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兩天的等待讓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還多。
2、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所有看得見的人都昏昏欲睡,對眼前的美景熟視無睹。唯獨墨曼,喜悅而激動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風「我終於抓到你了。」並用期待的心情指著窗外問爸爸:「那是什麼?」 「樹木、森林。」 爸爸漫不經心的回答,但卻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遠方呢?」「還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著親人的臉龐,他撫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愛。
4、父親將墨曼視為尋找幸福的絆腳石而將他送去了木匠家,無奈而絕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沒有人愛我了,連我的奶奶也不愛我;他們都不要我了,因為我瞎了;如果我沒瞎,我就會跟其他人一樣,上家鄉的學校,但現在我必須到很遠的地方上盲人學校;老師說過上帝更愛盲人,因為盲人看不見;但我問老師,如果是這樣,上帝就不會讓我們瞎,讓我們看不到他;老師說上帝是看不到的,但他無處不在,你只能感覺他,如今我伸手到處找他,我要告訴他所有的事,甚至是我心底的全部秘密。」
篇五:《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電影的開始,是一片長達一兩分鍾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幾行變換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見又是不可見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喚您的名……」
主人公**是一個盲童,在一家盲人學校里接受教育。學校放暑假了,同學的父母陸陸續續地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等了好久,依然獨自一人。他的父親其實已經站在十米開外的地方注視著他,面容疲憊,表情陰沉,眼神復雜。這個不幸的中年喪妻的挖煤男人,為了能再娶一個女人,為了能讓自己的晚年有個依靠,不得不考慮如何安置自己的這個盲兒子。然而學校不是慈善機構,無法答應他的請求,於是他帶著**來到了奶奶家。在車子上,**把手伸出車窗,這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一片羽毛隨風而逝,他的手變幻著各種姿勢,「我想抓住風。」他說。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動的綠色森林。在沉悶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車子上,這個鏡頭無疑有點發人深思,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鄉間的景色的確非常優美怡人,蒼翠的群山,碧綠的麥田,色彩繽紛的花海,清澈的溪流……這些,雖然**看不見,但我們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觸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臉,親手種下的小樹,尖銳的麥芒,植物的葉片,以及清涼的海水,細膩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聽到了許多微妙的聲響。在這里,**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出現了一個慢鏡頭,飛躍的母雞,揮灑的稻穀,飛舞的鵝毛,看似平常的鄉間生活此刻卻充滿了無限詩意。尤其是傳遞雞蛋的那一幕,讓人感嘆拍攝手法細膩的同時也讓人感覺到,他們傳遞的不只是雞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或許,不僅是盲人,大自然,應該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與**相反,他的父親,自始至終一臉愁苦的男人,為了甩掉這個包袱,強行把他送到了一個盲人雕刻家處。**的眼淚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沒有人愛我,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的,他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的哭訴讓我們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這是一個無辜的孩子的內心絕望而無奈的申訴和質問,而對此,我們卻無能為力,什麼也做不了,我們無法減輕他們的痛苦,甚至我們也不能避免類似痛苦的發生。我們責問上帝為什麼不公,我們甚至懷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為什麼他會允許生活中充滿了丑惡與暴行,欺騙與謊言,侵略與戰爭,飢餓與死亡?然而就如某部電影中說的那樣:「生活不是電影,生活遠比電影辛苦得多。」真實的生活中,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對殘酷的現實,我們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的父親,這個同樣背負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貧困潦倒,甚至還要用他的餘生來照顧一個盲童,他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他與母親的爭吵終於發生,導致了後者的離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親也被退了親,希望破滅,他決定帶**回家。途經一座木橋,木橋不堪重荷,馬匹與人同時落水。就在那一剎那,父親眼中閃過一絲僥幸,他有那麼片刻的猶豫。然而終於他的父性與人性佔了上風,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沖到了下游。風平浪靜之時,父親從沙灘上醒過來,連滾帶爬地沖向昏迷中的**,把他緊緊抱在懷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鳥群飛過,鏡頭慢慢推到了**的手上,這只手發出了金色的光芒,並且開始慢慢轉動。故事到此為止,音樂響起,字母浮現。
我們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劇,也可能是一部勵志片,不同的人寫下去,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是,我們無法不為這部影片感動,為它情節簡單卻手法細膩的敘事風格所打動。盡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世,但每個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權利。即使是一個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豐富而健全。
篇六:《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終於一口氣看完了《天堂的顏色》,電影拍得很真實,很感人,墨曼的單純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後,電影的情節還復現的腦海。下面我就講一下我感觸比較深的鏡頭。
鏡頭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鄉的車上,墨曼把手伸向車外,問道:「爸爸,外面是什麼?」爸爸說:「樹,森林」。「那前面呢?」「還是森林。」車里的人們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風劃過手指的時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裡,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麼的開心,那麼興奮,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個「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渴望嚮往大自然,雖然看不見,但他並不悲觀,他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心中是明亮的,與父親形成強烈對比。
鏡頭二:
墨曼回到了家,見到了慈祥的奶奶。「奶奶你過來,閉上眼睛,伸開手,我有東西送給你!」奶奶閉上眼睛,伸開她張滿老繭的手。墨曼在懷里摸索著,掏出一件漂亮的蝴蝶紋的發卡,小心翼翼的放在奶奶的手裡。「喔,它太漂亮了,更適合送給你的姐妹!」「不,這就是送給你的,奶奶,我有別的東西給她們。」奶奶笑著,把發卡別在了衣襟上。兩個漂亮的小女孩跑過來坐在奶奶的身邊,孩子從懷里掏一個瓶蓋做的項鏈送給其中一個,拿出一把塑料梳子送給另一個,她們笑得燦爛如花。墨曼接著摸出兩張皺的照片……
很溫馨的畫面,體現了親人相聚的喜悅,和親情的溫暖。雖然看不見,但墨曼卻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禮物,因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靈是美好的,他會記得給奶奶和自己的姐妹們帶禮物,但他卻沒有給爸爸帶禮物,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爸爸的冷酷。
鏡頭三:
「奶奶,我要跟她們去上學!我要去,你讓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們都去上學了,而自己卻不能去,哭得傷心極了。奶奶無奈的看著他:「寶貝,別哭了,看見你哭我也會難過的,你就留下來陪奶奶吧,寶貝孩子。」他仍然哭鬧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滲出晶亮的淚水。最後他終於滿足了心願,用他在盲童學校抄寫的課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課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夠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當知道自己不能上學是那麼的傷心,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爭取到了上學的機會,並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課文。但是,他卻看不到別人詫異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雖然看不見,可是一樣可以很出色地學習。墨曼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許多像墨曼一樣身殘志堅的任務。像張海迪,像保爾,像鄭振鐸,像桑蘭……也許他們身體殘疾,但他們心靈並不殘疾,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證明自己一樣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人他們擁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體,但是,他們卻沒有健全的心靈和意志。在困難面前他們,他們變成了逃兵,變成了縮頭烏龜,這種人應該被社會唾棄。
鏡頭四:
「沒有人愛我,連奶奶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瞎子而離開了我,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上學。但現在我必須上盲人學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樣。老師說上帝比較疼愛瞎子,因為他們看不見。但是我說若真的如此,上帝不會讓我們瞎掉。所以我們見不到上帝。老師回答說,上帝是不可見得,它無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現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為止,告訴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內心的秘密。」
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鏡頭,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傷心,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喪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沒有喪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尋找希望。多麼堅強與單純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愛。這幾句話,聽的令人心痛。
㈨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
看了《天堂的顏色》之後,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其中有幾個鏡頭,讓我感觸特別深:
第一個是墨蔓在等父親期間,把一隻小鳥救回巢中的情景。在這個鏡頭中有什麼打動了我呢?首先,墨蔓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他通過聽聲音就可以發現小鳥身在何處,還通過聲音發現貓,把貓趕走,這讓我覺得他的聽力超級好。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墨蔓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自己身體都不便,但是他依然努力地把小鳥送回到它的家中,那一刻他的笑容,讓人覺得特別的真誠,特別的動人。
第二個鏡頭是回墨蔓到家後,去找他奶奶,把禮物送給奶奶和妹妹們的情景。首先,從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不那麼開朗的人,以為他是一個心裡充滿悲傷,丟失了作為一個孩子應有的心態和行為的人,以為他會不愛與人交談,甚至對家裡人都會如此,但是在這個鏡頭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很開朗的人,給奶奶禮物時會先讓奶奶閉上眼睛,這讓我覺得他的那份童心仍舊保持有,這個情景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他的家人還是很愛他,很喜歡他的,並沒有嫌棄他,從他回來時,他的奶奶和妹妹們興奮的表情和行為中可模埋睜以看出,不過並不包括他的爸爸。
第三個鏡頭是墨蔓鬧著要去上妹妹的小學情景,十分感人。還有他到了學校後的.事情。雖然他用的是盲文,但在同學讀課文的時候,他幫同學糾正了很多讀錯的字。從這可以看出墨蔓雖然是個盲童,但他依然十分熱愛學習,而且十分刻苦的學習。這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第四個鏡頭是墨蔓剛去到那個盲人木匠—阿里法帖敏家中時,他哭著和阿里法帖敏的對話的情景。墨蔓的這段話,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話。他的這一段話,讓人聽了覺得很難旦歲過,同時也讓人覺得他並不像表面看的那樣,什麼都不明白,他只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裡。從這段話中,我也終於想明白了為什麼他在大自然中,經常用手去摸一些東西,不斷地摸和聽,好像在思考什麼問題的樣子,他的這種行為原來是想尋找上帝,感受到上帝,然後告訴上帝他的秘密。
第五個鏡頭是墨蔓從馬上掉下河中的情景。為什麼這個情景也會讓我印象那麼深刻呢?因為在墨蔓剛掉下馬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液敏會去救他呢,他父親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累贅,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他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極力想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
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情景。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盲人的世界,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