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電影 » 第五縱隊完整版電影

第五縱隊完整版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5-24 17:18:43

『壹』 誰知道海明威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現代美國著名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重要代 表。他的小說在歐美各國具有廣泛的影響。�

一、 生平與創作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橡樹園鎮的一個醫生家庭, 受父親影響,他從小對釣魚、打獵、拳擊等活動產生濃厚興趣。1917年從橡樹園中學畢業後,擔任堪薩斯市《明 星報》見習記者。該報對記者提出的「用短句」、「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新聞報導寫作的要求,為他以後簡潔文體風格的形成,創立了良好的開端。1918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激 烈年月,在狂熱的戰爭宣傳煽動刺激下,年輕的海明威懷著「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負走上戰場,他志願參加紅十字會救護隊,開赴義大利前線,不久因搶救傷員身負重傷。戰爭中的經歷和體驗不僅使他的身體、更使他的心靈受到摧殘,海明威開始對人生感到失望、厭倦,變得迷惘消沉起來。�
戰爭結束後,海明威帶著軍功獎章和滿身傷痕返回家鄉。1921年底又以加拿大「多倫多明星報 」記者的身份再次赴歐。他以巴黎為基地,先後到過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土耳其戰爭前線進行采訪。與此同時,他在巴黎結識了旅居歐洲的美國女作家斯泰因和意象派詩人龐德,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並成為「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1923年他的第一部作 品集《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出版,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寫作生涯。到20年代末,他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1925)、《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 起》(1926)、《永別了,武器》(1929)等作品 。�
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是使海明威引起文壇注意的第一部作品,小說集圍繞一個 名叫尼克•亞當斯的中心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尼克在青少年及其戰後各個不同時期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尼克的形象帶有作者自傳色彩,是「迷惘的一代」的人物雛形。�
使海明威一舉成名的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小說被認為是「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宣言和代表作。它主要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群流 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緒。小說的主人公、美國新聞記者傑克•巴恩斯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在歐戰中他負傷失去性生活能力,不能與自己鍾情的女人勃瑞特•艾希利結合。他 感到生活中沒有目標和理想,而嗜酒如命,被一種毀滅感和絕望情緒所吞食。他周圍的一群青年經歷和他大致相同。在戰後的一片精神荒原上,他們都感到巨大的空虛和迷惘,他們厭惡戰 爭、懷疑社會,痛苦到了麻木程度,於是就終日酗酒跳舞,談情說愛,游山垂釣,到鬥牛場上去尋找精神刺激,企圖用這種病態的畸形生活忘卻內心的痛苦。表面上,他們尋歡作樂,但心頭的失落感卻無法消除。小說引女作家斯泰因對海明威等人說的「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的話, 作為扉頁題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小說的實質。通過對巴恩斯等「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典型塑造,小說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和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對一代青年的摧殘。�
《沒有女人的男人》是海明威的第二個短篇小說集,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勇敢剛強的拳擊手、鬥牛士、狩獵者的形象,這就是海明威創作中有名的「硬漢性格」。�
1929年,海明威的優秀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問世,獲得極大成功,使海明威一躍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著名作家。進入30年代後,海明威還發表了記述他在西班牙觀看鬥牛情景的《午後之死》(1932)、短篇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旅行札記《非洲的青山》(1935) 以及兩篇著名短篇小說《弗朗西斯•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1936)、《乞力馬扎羅的雪》 (1936),後兩篇作品的發表,使作者短篇小說的創作達到頂峰。�
總之,海明威的早期創作大都是描寫厭戰、反對西方文明道德和價值觀念的,作品充滿了痛苦的悲觀主義情調。這是海明威和他的同時代人,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起的憤世嫉俗情緒的反映,也是「迷惘的一代」青年作家創作的共同特點。�
1937年,西班牙爆發內戰,海明威以戰地記者身份前往西班牙,積極投身到反法西斯斗爭中去, 他不僅為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資金,還深入前線報導和描寫這場戰爭,留下了《西班牙大地》( 電影腳本,1938)、《第五縱隊》(劇本,1938),《喪鍾為誰而鳴》(1940)等著名佳作。另外, 海明 威還於1937年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有錢的和沒錢的》。參加西班牙戰爭,改變了海明威對生 活的態度。這些作品表明海明威對戰爭和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在政治上他也旗幟鮮明,歌頌為 西班牙人民事業英勇獻身的戰士,聲援、支持共和政府。�
《喪鍾為誰而鳴》(舊譯《戰地鍾聲》),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敘述一個游擊隊員、美國志願兵羅伯特•喬登在一次戰役中為執行炸橋任務而英勇獻身的故事。小說體現了海明威對戰爭和人生的新見解,在海明威全部創作中佔有特殊地位。它不象《永別了,武器》 那樣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而是分清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喬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想:「我為自己信仰的事業已經戰鬥了一年,我們如果在這里取得勝利,那麼在其它各個 地方都能勝利。」表達了他對反法西斯斗爭必勝的堅強信念,和甘願為正義戰爭獻身的決心 ,從而使作品的反戰主題由消極厭戰發展到支持反法西斯 的正 義戰爭、歌頌為異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身的英雄,標志著海明威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由於西班牙戰爭的失敗,海明威的絕望和悲觀主義情緒在小說中重又出現,使這部作品仍 然籠罩著不能自抑的悲觀氣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作為記者寫了不少戰地報道,並親自參戰,作戰英勇。戰爭結束後,他僑居古巴,除埋頭寫作外,沉溺於釣魚打獵和觀看鬥牛。整個戰後期間,海明威只發表了長篇《過河入林》(1950)、中篇《老人與海》(1952)兩部小說作品。《老人與海》為海明威贏得了巨大聲譽,先後獲得1952年普利策獎、1954年諾貝爾獎,標志著他一生的創作達到了最高峰。�
《老人與海》的情節十分簡單,它描寫一個老漁夫桑提亞哥孤身一人出海遠航捕魚的故事。這篇寓言式故事之所以獲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出色地塑造了一個超級「硬漢」—— 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形象。老人很背運,連著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原先一直跟他打漁的 孩子也因父母之命不再跟他搭夥了,但老人毫不沮喪,第85天孤身再次出海。在遠海上, 他終於釣到一條罕見的大馬林魚,他使出了全部力量,奮戰兩天兩夜,終於將魚制服。可是在 歸途中,一群鯊魚前來搶食,老人已經精疲力盡,但他忍著飢餓傷痛,又同鯊魚展開殊死搏鬥, 魚叉丟了用刀,刀折了用槳把,槳把丟了用舵……。�
桑提亞哥並非所向無敵的英雄,他與鯊魚搏鬥的結局是拖回了一副比他小船還長兩尺的魚骨架,盡管他在與鯊魚的這場斗爭中還是失敗了,但桑提亞哥在精神上卻是個真正的強者,他沒有失去一個硬漢子的風度,沒有向命運屈服。正如老人所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盡管桑提亞哥被戰敗了,但他准備重新投入戰斗, 他最後又夢見了獅子,這正是對未來勝利的嚮往。在老人身上,體現了人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是永遠打不敗的精神力量的象徵。�
《老人與海》中廣泛採用了象徵手法,馬林魚象徵著自然的壯觀與偉力,獅子象徵探險精神、青春活力與勇敢,大海象徵變幻無常的社會生活,鯊魚象徵所處世界中的惡勢力,老人則象徵著人類不屈從命運、「不可以被打敗」的硬漢子精神。這則故事的寓意在於表明,現實世界 是殘酷無情的,人免不了失敗的命運,但人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在精神上立於不敗之地。�
1954年,海明威因飛機失事而受傷,晚年健康狀況很壞,使他痛苦不堪。1961年7月2 日早晨, 他用自己心愛的鑲銀雙管獵槍自殺,遺著《海流中的島嶼》(1970),由其夫人整理出版。� 縱觀海明威的一生,他的世界觀基本上是悲觀的,孤獨感與失望感幾乎是貫穿他一切作品的特色,但是他又始終保持著重壓下的優雅風度,面對失敗而頑強堅持人的尊嚴。在藝術上,海明威是個獨具特色的作家。他在創作上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論」,認為文學創作應象漂浮在 海洋中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餘在水下。創作中極力追求一種言簡意賅、言有終意無 窮的效果。他那種簡潔凝練而又含蓄深沉的獨特風格被許多追隨者奉為典範。�

二、《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 武器》(舊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929年,書名中的「武器」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指戰爭,二指「懷抱」,暗示著小說的兩個主題:反戰與愛情的死亡。�
小說的情節在1917年義大利—奧地利前線展開。美國中尉亨利原在義大利學建築 ,受戰爭宣傳機器的蠱惑,志願參戰來到義大利前線,充任救護車隊的司機。一次休假歸來後, 在部 隊駐扎的小鎮上,他結識了漂亮的英國籍戰地女護士卡薩玲,他們互有好感,來往密切,但亨利 只把這當作逢場作戲而已。接著亨利負傷被接送到米蘭一家醫院,卡薩玲恰好也被調往那兒,兩人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雙雙墜入愛河並秘密結婚。在米蘭,他們度過一個愉快的夏天,秋天到了,此時卡薩玲 已懷有3個月的身孕,而亨利卻接到重返前線的命令,兩人不得不悲痛地分手。前線戰事失利,亨利隨部隊撤退途中被戰地警察當作德國奸細抓住,准備就地槍決。他逃入河中,才免於一死。亨利決心實行單獨媾和,退出戰爭。他找到卡薩玲 ,兩人重新團聚。為逃避警察的追捕,他們逃往中立國瑞士,在那 兒過了一段寧靜幸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長,春天來了,卡薩玲卻因難產而死,孩子也沒有保住,亨利一個人冒雨走回旅館。
《永別了,武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 同《太陽照常升起》一樣,《永別了,武器》具有強烈的反戰傾向,但它將戰爭由幕後移到了前台,直接反映戰爭本身,反戰主題也明顯前進了一大步。作品以大量筆墨描寫人們強烈的厭戰情緒。從士兵到長官,從傷員到醫護人員,甚至一般平民,幾乎人人都厭惡戰爭,痛 恨戰爭,詛咒戰爭,無不希望戰爭盡早結束。開救護車的司機莊重地對亨利說:「再沒比戰爭更壞的事了」;有的士兵為了逃避戰爭,甚至自殘肢體;那個教士甚至希望軍隊打敗仗。這就從一代人的角度表達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強烈譴責。同時作品對帝國主義的戰爭宣傳,也進行尖銳揭露,認為戰爭不過是一場以千百萬人的性命為賭注的、統治階級的大賭局而已, 正如亨利告誡他朋友的:「製造戰爭的人,自己用不著上前線,但卻從戰爭中賺取錢財」。作 品通過亨利的內心獨白戳穿帝國主義戰爭宣傳的欺騙性和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我可沒 看到什麼神聖的,所謂光榮的事物,並沒有什麼光榮,所謂犧牲那就象芝加哥的屠牲場,只不過 這 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掩埋掉罷了。」小說還將亨利與卡薩玲的戀愛作為一條主 線與亨利的戰爭經歷交織起來描寫,通過描寫這種美好的愛情如何一步一步被戰爭毀滅,譴責 戰爭。通過一幅幅戰爭生活畫面的描繪:殘酷的廝殺、陰雨連綿的天氣、野戰醫院 里痛苦的 呻吟等,揭示帝國主義戰爭的殘酷和罪惡,對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摧殘,以及給整整一代人 造成的無法治癒的心理創傷。 然而,不可否認,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是把戰爭作 為一個籠統、抽象的概念加以反對的,因而小說始終籠罩著一種悲觀失望的情調。�
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位「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典型——亨利的形象。亨利本是個單純的美國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滿懷「使命感」志願來到義大利戰場,然而官兵中普遍的厭戰情緒使他深受感染,漸漸地他也變得玩世不恭起來,生活沒有目標,糊里糊 塗地過活,經常跟著別人去賭博、打獵、酗酒、逛妓院。負傷使他得以冷靜地觀察社會、軍 隊生活中的種種怪現象,使他漸漸認識到戰爭不過是一個騙局,而由厭戰發展到譴責戰爭。 他從與卡薩玲愛情中逐漸發現人生的意義,他們期盼著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然而殘酷戰爭卻 不允許他盡情享受愛情的甜蜜,軍人的「義務」促使他又走上流血的戰場。作為軍人,亨利曾幾經生死,然而肉體傷痛並沒有使他與戰爭決裂,而在軍事撤退中差點被同盟軍槍決,卻使他感到死的荒唐與無聊,從而造成他精神支柱的總崩潰。亨利終於徹底看清了戰爭的罪惡本質,最後勇敢地「逃避」了戰爭,永遠告別武器,成了戰爭的叛逆者。亨利對戰爭的態度從志願參加到冷漠、厭惡直至最後訣別的發展過程,典型地反映了一代人在帝國主義戰爭中飽受愚弄摧殘、走向覺醒的精神歷程。通過這一人物形象,作者對帝國主義戰爭進行了譴責。�
小說在藝術上具有以下特色:�象徵手法的運用。小說成功地採用象徵手法,給抽象的思想賦予具體的形象,以起到 突現主題的作用 。如作品用著火木頭上跑的螞蟻象徵人類不可預知、難以避免的命運,以壘球賽象徵資本主 義社會的殘酷,而雨在作品中的出現,總是預示著厄運,幾乎所有災難的場面都伴隨著雨。 如當亨利隨意軍撤退時「大雨傾盆直瀉」;亨利被戰地警察抓住,要就地槍決時「是個漆黑的 雨夜」;他和卡薩玲在夜裡劃船逃往瑞士時,「暴雨抽打著玻璃窗」;卡薩玲難產死在醫院 時, 又是個下雨天……。雨的出現在這部小說中帶來一種強烈的不祥的氣息,是不幸與死亡的象徵。�
殘酷戰爭與熱烈愛情的對照描寫。全書共5卷,從情節發展看,前3卷主要寫戰爭,後2 卷則以愛情為主。小說細致地描寫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朦朧詩意和纏綿之情;但甜蜜幸福的愛情卻被戰爭的陰影籠罩,不時聽到戰場傳來的隆隆炮聲,使人總以為眼前的生活是一場行將破滅的幻夢。作品將殘酷戰爭與熱烈的愛情對照起來描寫,通過愛情被戰爭毀滅的結局,加深了 作品的反戰力量。�
簡潔的文體風格。海明威的創作態度十分嚴謹,極力追求一種簡潔含蓄的文體風格。在小 說結尾的最後一頁,他曾修改39次,才感到滿意。在敘述技巧上,作者採用短小、簡潔的句子,對話和內心獨白都很簡短、含蓄、意味深長。刻劃人物往往只是客觀再現他的外部言行,不加 任何概括和渲染,但卻深刻揭示出他的內心世界。如小說結尾一段寫卡薩玲難產而死,亨利冒雨走回旅館,在亨利感情悲痛之際,作者不費一字寫他的內心,而讀者透過人物本身的動作卻可以想像到亨利當時欲哭無聲的怒傷之情。這種寓不盡之意於言外的寫法和簡潔洗練的語言典型地體現出海明威風格。

『貳』 請問一部電影

<<斯巴達三百勇士>>

描寫古代戰爭——溫泉關戰役(塞莫皮萊戰役)的影片《斯巴達三百勇士》(300)被認為是2007年第一部重磅炸彈級的電影作品。根據電影工作室11日的估計,這部血腥味十足的動作大片首映周末的票房已超過7000萬美元。在當年那場頗具傳奇性和史詩性的戰役中,300名斯巴達勇士頑強地抵擋波斯人的進攻,算起來,他們每一個人大約為首映票房貢獻了23.3萬美元。
《斯巴達三百勇士》改編自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著名小說,片中的斯巴達(古希臘城邦)國王萊奧尼達由影星傑勒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飾演,正是他率領著300名斯巴達勇士抵擋波斯入侵者的進攻。

「三百勇士」由曾經執導過《死亡黎明》的(Dawn of the Dead)的扎克·辛德(Zack Snyder)主刀,片中的300名勇士與數字技術打造的背景實現了完美融合,生動地再現了米勒筆下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場面。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由米勒的小說改編的影片《罪惡之城》(Sin City)也曾使用類似的技術。

「三百勇士」製片人馬克·坎頓(Mark Canton)11日表示:「它是一部採用新的方式拍攝的史詩性影片。雖然在敘事上仍然遵循傳統,但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絢爛的電影技術為觀眾呈現生動逼真的畫面,這無疑是一種偉大的進步。」

讓人喜歡的暴力

由於過多地展現暴力場面,「三百勇士」的影片級別被定為R級(R級是一種電影分級,指允許一定年齡以下(通常為17歲)的人在家長或保護人陪同下才能觀看的影片)。就一般意義而言,這一定性將影響到一部影片可能具有的巨大票房潛力。但「三百勇士」無疑是個例外,它的首映票房成績儼然已和另外兩部R級影片——《黑客帝國II:重裝上陣》和《耶穌受難記》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並稱電影史上最為賣座的3部R級電影,後兩部的首映票房分別是9180萬美元和8380萬美元。

華納兄弟影片發行負責人丹·費爾曼(Dan Fellman)表示:「這部影片所展現的暴力不會讓任何人感到不快,因為它畢竟不是在一種令人憤怒的方式下完成的。人們喜歡這部影片,他們對富有創造性的事物是充滿好感的。在我看來,一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收獲觀眾的口碑,只有觀眾認可並主動為一部影片進行宣傳時,你才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成功。」

史詩拍攝手法,dvd畫質,

歷史背景: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派遣使節前往希臘索取「土和水」,希望通過威壓令其歸順,但是希臘人將使節投入井內,叫他們自便,盡情取用「土和水」。波斯王大怒興兵,但是他的第一批遠征軍在海上遇到風暴,全軍覆沒。當時的波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歷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而希臘世界則是一系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象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雅典、斯巴達、底比斯、馬其頓都屬希臘世界)

公元前490年,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波斯王大流士派出另一支遠征軍在雅典西北面的馬拉松登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松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裡的主和派取得聯系,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里左右,現代馬拉松長跑的距離)的馬拉松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裡的第五縱隊佔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松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准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採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松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裡動盪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長跑能手菲狄浦底斯征塵未洗便從戰場飛奔回雅典報捷,並因此過度勞累而死,這個事件就是當代的馬拉松長跑的來源。此役大大提高了希臘人的自信。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為實現父親的遺願,發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准備了4年,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參加遠征的士兵來自臣服波斯的46個國家,100多個民族。有穿著五光十色的長褂和鱗狀護身甲、攜帶短劍長矛的波斯人、米底亞人;有頭戴銅盔、手持亞麻盾牌和木棍的亞述人;有用弓箭和斧頭作為主要武器的帕提亞人和花刺子模人;有穿長袍的印度人;有穿緊腰斗篷,右肩掛著長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獅子皮、用紅白顏色身的衣索比亞人,他們的武器是棕櫚樹制的弓、燧石做的箭頭和鑲羚羊狐狸皮;身穿鮮艷的紅斗篷,手拿標槍和盾的色雷斯人;還有帽盔上裝飾牛耳、手執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軍隊的人員這樣龐雜,武器裝備又是這樣五花八門,使得這支大軍很像一次各族軍隊和軍備的大展覽。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軍齊集小亞撒爾迪斯,號稱500萬,實則30—50萬人左右,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現在叫達達尼爾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大橋很快架設起來,是兩座索橋,埃及人和腓及尼人各造一座。橋剛修好,忽然狂風大作,把橋吹斷。薛西斯大為惱怒,不但殺掉了造橋的工匠,還命令把鐵索扔進海里,說是要把大海鎖住。還命人用鞭子痛擊海水300下,懲戒大海阻止他前進的罪過。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橋最後還是造好了。不過由索橋變成了浮橋。工匠們把360艘戰船整齊排列,用粗大的繩索相連。船上用木板鋪出兩條路,一條走人,一條走騾馬。浮橋的兩邊又裝上欄桿,以免人馬墜入海中。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麼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並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一向喜歡內部爭斗的希臘各城邦組織了從未有過的聯合行動。30多個城邦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軍總統帥由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擔任。渡過赫勒斯邦海峽後,波斯大軍迅速席捲了北希臘,七八月間來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該隘口是中希臘的「門戶」,依山傍海,關前有兩個硫磺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關口極狹窄,僅能通過一輛戰車,是從希臘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時希臘人正在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在希臘,奧林匹克高於一切,運動會期間是禁止打仗的。

2 :3次希波戰爭
因此,希臘人在關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幾千人。當波斯人臨近的時候,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僅帶了300人來增援。波斯大軍在溫泉關不遠的平原紮下大營以後,薛西斯首先展開了心理攻勢。他派人捎信給希臘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勇敢的斯巴達人那能被嚇著,他們嘲笑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里殺個痛快」。過了兩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臘人的動靜,回報說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薛西斯大為奇怪,問詢知情者後方知,戰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見守關的希臘人沒有絲毫投降的樣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這些不知好歹的希臘人。根據溫泉關地勢險要、山道狹窄,部隊不能展開行動,騎兵和車派不上用場的特點,薛西斯採取了派重裝步兵輪番沖擊的強攻戰法,企圖利用人數的優勢打垮斯巴達人。而斯巴達人卻利用溫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居高臨下,用鋒利的長矛兇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敵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卻沒能前進一步。薛西斯無奈,只好拿出最精銳的一萬名御林軍投入戰斗,但除了拋下大片屍體外,還是攻不上去。見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從他督戰的寶座上站起來,皺著眉頭,抖動著鬍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正當薛西斯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名叫埃彼阿提斯的當地農民來報告說,有條小路以通到關口的背後。薛西斯一聽,大喜過望,立即命令這個希臘叛徒帶領御林軍沿著荊棘從生的小道直插後山。他們穿峽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時候,越過一片橡樹林,接近了山頂。本來,列奧尼達在小路旁的山嶺上早已布置下1000餘名來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數日無戰事,他們便放鬆了警惕,直到寂靜的黑暗中傳來嘈雜的腳步聲時,他們才慌忙披掛上陣。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點般射來,佛西斯人敗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趕,直向溫泉關背後插了下去。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得知波斯軍迂迴到背後時,知道大勢已去。為保存實力,他把已無鬥志的其他城邦的軍隊調到後方去,只留下他帶來的300士兵迎戰。因為按照斯巴達傳統,士兵永遠不能放棄自己的陣地。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戰士自願留下同斯巴達人並肩作戰。前後夾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撲向關口,腹背受敵的斯巴達人奮勇迎戰。他們用長矛猛刺,長矛折斷了,又拔出佩劍劈砍,佩劍斷了,波斯人擁了上來。斯巴達的勇士們殺退了敵人的四次進攻,拚死保護自己的統帥。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少,逐漸被壓縮到一個小山丘上。殺紅了眼的波斯人,將殘余的斯巴達人死死圍住,在口令聲中將雨點般的標槍投向他們,直到最後一個人倒下。至此,溫泉關才最終被攻佔了。付出兩萬波斯士兵生命的溫泉關血戰,對於薛西斯來說,就象是一場惡夢。一想到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他就心驚肉跳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據說,波斯人在打掃戰場時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屍體。原來,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斗。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戰後,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後來的戰斗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破關後長驅直入,攻入並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軍卻在城市附近的薩拉米斯灣擊潰了波斯艦隊,決定性地殲滅了波斯海軍,一舉扭轉戰局。薛西斯在希臘這樣一個多山的窮國里,沒有海軍運送補給,就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力量,所以只好將入侵軍撤回波斯。但是第二次希波戰爭並未就此結束。薛西斯仍然在希臘半島北部留下了一支30萬人的陸軍(希羅多德的記載,劍橋古代史估計是10萬人),由大將馬多尼烏斯(Mardonius) 統率。

公元前479年,10萬希臘聯軍勇猛追擊與30萬敵軍在小亞細亞展開決戰,希臘聯軍陸軍由斯巴達國王普薩尼亞斯(Pausanias)率領,進攻波斯駐軍,於是爆發了這次戰爭中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普拉提亞之戰。( 斯巴達的國王是選出的,同一時間總是有兩名國王並列)。這次戰役非常集中地暴露了敵對雙方的優缺點。戰役初期雙方有很長時間的對峙,曾經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和前哨戰。起初是波斯騎兵在不適於騎兵作戰的崎嶇地形中向希臘軍步兵發動進攻,結果損失慘重。而後波斯軍統帥吸取了教訓,利用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點,不斷地襲擾希臘軍的軍糧補給。另一方面,在與希臘軍的遭遇戰中,盡量不和希臘方陣作正面的步兵交鋒,而是利用己方聯合兵種的優勢,用弓箭手和投石兵的遠程火力優勢不斷殺傷希臘軍。兩軍相持的結果,希臘方占不到任何便宜,補給又發生了問題,只好准備撤退。普薩尼亞斯的撤退計劃,原本是全軍列陣,然後趁夜暗掩護,一部份一部份地撤退。但是計劃執行中發生了延誤,陣線中央撤退、右翼撤退了一半、左翼未動的時候,天亮了,行動被波斯軍發現,於是演變成一場生死大戰。交戰之初,希臘方的形勢非常危急,不僅是在機動中被迫迎戰,而且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以密集的遠程火力給希臘軍以重大殺傷。但是不久,馬多尼烏斯犯了一個戰術錯誤:他命令步兵主力集結在第一線弓箭手和騎兵身後,目的我猜測可能是准備躍出給希臘軍決定性的一擊,或者是准備追擊。

3 :3次希波戰爭
但是這樣一來,大量波斯軍猥集一團,第一線部隊就喪失了後退保持彈性的進退餘地。斯巴達王普薩尼亞斯抓住這個戰機,集合起希臘的裝甲步兵方陣,猛烈地向波斯軍沖上去。因為只要沖近了,波斯軍沒有作機動保持距離的餘地,投射兵和騎兵就發揮不了作用。在近戰和混戰之中,波斯士兵盡管也很勇敢,但是他們使用武器的技術(也就是武藝啦)沒有希臘戰士那麼訓練有素,個人防護也沒有希臘戰士好(沒有手盾)。即使如此,憑借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他們也還是可能淹沒希臘軍的,但是這時候,波斯統帥馬多尼烏斯本人在混亂中被殺。因為波斯軍是各個民族組成的烏合之眾,並不齊心,指揮核心一死,全軍隨即潰散。這場戰役以後,希臘人基本上肅清了希臘半島境內的波斯侵略軍 。

公元前449年,波斯同意締結和約,第二次希波戰爭遂正式結束。

公元前431—前404年,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後,希臘世界暫時沒有了東顧之憂,於是斯巴達和雅典兩強爆發了爭奪希臘世界霸權的30年伯羅奔尼薩戰爭。戰爭的結果以雅典失敗告終。(十年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西西里戰爭,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德凱利亞戰爭,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

公元前401年,波斯御弟、小亞細亞的總督居魯士起兵反叛他的皇兄,他的軍隊中就有很多希臘雇傭兵。居魯士兵敗被殺,隨從星散,但是他手下的希臘僱傭軍步兵方陣卻巋然不動。波斯政府軍用鴻門宴的手法,假裝談判,誘殺了希臘僱傭軍的所有將領,但是雅典人色諾芬(Xenophone)卻在軍中挺身而出接替指揮,迅速恢復了秩序,然後率領這一萬名希臘僱傭軍,在波斯政府軍環伺之下,由亞洲腹地,完整地撤退到了希臘邊界(類似中國的萬里長征)。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色諾芬萬人大撤退」。

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公元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乾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詳細請看《亞歷山大大帝》)

4 :3次希波戰爭

希臘波斯戰爭(Greco-Persian Wars 或 Persian Wars) 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波斯帝國實行不斷西進的侵略政策。公元前546年,波斯並吞了呂底亞,接著征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公元前51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魯斯海峽,遠征多瑙河以北的西徐亞人,雖然失敗,卻乘機佔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截斷希臘與黑海的交通。原為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業,現在轉到依附於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波斯統治者並不以此為滿足,還妄圖征服希臘半島。在這種形勢下,希臘各邦無論為著本身的生存或為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都必須進行一場反對波斯侵略的戰爭。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等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統治的暴動,這個暴動成了希波戰爭的導火線。當時米利都曾求援於希臘半島各城邦,但是希臘半島各城邦多未出兵相助,只有雅典和優卑亞島上的愛勒多里亞派出了25艘戰船助戰。大流士集結重兵,鎮壓了小亞細亞各城邦的反抗,此後波斯便把侵略的矛頭直接指向希臘半島。

公元前492年,波斯海陸大軍進攻希臘。艦隊航行至亞陀斯海角時,遇颶風,大部分艦船沉沒,2萬海軍葬身魚腹。陸軍在色雷斯遇到當地人民的抵抗,損失重大,被迫折回。波斯軍遠征失利後,大流士一面繼續備戰,一面實行恫嚇。他派使者到希臘各邦,要求貢獻「土和水」,意即降服於波斯。雅典和斯巴達堅決拒絕,雅典把波斯使者拋進了深淵,斯巴達把使者投入井裡,並嘲笑說:「自己去取土和水!」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發動對希臘的第二次進攻。波斯海軍橫渡愛琴海,攻佔愛勒多里亞後,在雅典城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動員了所有的公民,徵集1萬名重裝兵,此外只得到彼阿提亞的小城普拉提亞派來的1000名援軍,而雅典所面對的卻是10萬波斯大軍,可謂眾寡懸殊。在形勢十分緊急情況下,雅典採納了將軍米太雅得的建議,全軍出動至馬拉松。交戰之初,米太雅得把軍隊列成長方陣,以主力集中於兩翼,中軍兵力較弱。兩軍接觸後,雅典中軍受波斯軍的壓力向後退卻,而兩翼則以機敏迅速的急進軍突破了波斯軍的弓箭射擊,以長槍的密集方陣擊退了波斯軍的兩翼,致使波斯軍陣容大亂,紛紛逃向海上的戰艦。雅典軍的兩翼則轉向後方與中軍聯合,圍殲波斯中軍,取得了馬拉松戰役的勝利。雅典勝利後,派了一名戰士回雅典報捷,他一氣跑了四十多公里,抵雅典城後說:「我們勝利了。」話音剛落,便暈倒而死。後世為紀念這一壯烈事件,決定定期舉行馬拉松賽跑。

馬拉松戰後,雙方都積極准備再戰。雅典大力擴充海軍,新造200艘三列槳戰艦,希臘31個城邦結成反抗波斯侵略的同盟。波斯也從各地強徵人力物力,准備再度大舉侵入希臘。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國王薛西斯率海陸大軍從阿卑多斯出發,進入歐洲,沿色雷斯海岸,分海陸兩路入侵希臘。據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出動士兵170萬,戰艦1207艘,加上非戰斗人員共500萬,這些數字顯然過分誇大了,但隊伍確實具有巨大規模。為了迎擊波斯陸軍,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率士兵300,堅持扼守中希臘的溫泉關。李奧尼達率部力戰,但由於奸細引路偷襲,溫泉關失守,斯巴達將士全部壯烈犧牲。後人立碑以紀念之,碑文寫道:「過客啊,去告訴拉西第夢人,我們遵從著他們的命令,長眠在這里的。」溫泉關失守後,據守阿特米西亞海角的希臘海軍,主動撤退至阿提卡的薩拉米海灣。波斯大軍通過溫泉關,直搗阿提卡,佔領了雅典城。此時,雅典人已在海軍統帥太米斯托克利指揮下,將婦女兒童遷移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特洛伊森城,而把成年男子都徵集入伍,准備在薩拉米灣決戰。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清晨,薩拉米海戰開始。波斯的大型戰艦在狹窄的海灣不得施展,而希臘小型戰艦卻運轉自由。雅典士兵英勇戰斗,給敵艦以猛烈打擊。入晚戰斗結束,波斯海軍大敗,損失戰艦300餘艘,希臘僅損耗40艘。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1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6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4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3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77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