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莫比烏斯環高清完整版
① 莫比烏斯帶之謎
說起世界上最奇妙的圖形,那麼莫比烏斯帶定能名列前茅。
「成功就是99%的汗水與1%的靈感。」而莫比烏斯帶的發現就是一個奇跡。在19世紀的一天,一位名叫莫比烏斯的人正在屋子中苦思冥想,他在想世界上有沒有隻有一個面的環。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了放鬆心情,他准備出去轉轉。漫步在玉米地中,莫比烏斯的身體得到了放鬆,大腦卻還在飛速旋轉。他隨手拿起一片寬大的玉米葉子,隨手將一端旋轉180度,將兩頭對接起來。這時,奇跡發生了———這個環只有一個面了!莫比烏斯欣喜若狂。一個偉大的發現,就此產生了。
莫比烏斯帶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他只攜明森有一個面;將它沿著二等分線才開,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莫比烏斯帶;將它沿著三等分線裁開,會得到一個大圓套小圓……
無獨有偶。莫比烏斯帶是槐頃一個二維的圖形。而在我們所生活的三維空間世界,也有類似的存在,那就是克萊因瓶,是一個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虛擬架構。他只有一個面,內即使外,外即使內。
關於莫比烏斯帶,還有許多神奇的地方。而我們熟悉的黑洞就與這個莫比辯畝烏斯帶有些聯系。在黑洞內,時間就成為了一個死結,一個莫比烏斯環,在不斷的輪回。
莫比烏斯帶太奇妙了!
② 莫比烏斯圈
莫比烏斯之環(MobiusStrip)是只有一面的李灶悶連續曲面,它可用一條矩形紙帶扭轉180度然後將端點連接起來構成哪彎。沿莫比烏斯帶的辯念最短閉合路徑長度是2k,這里k是紙帶未連接前的長度,若將曲面著色,從任意點開始可連續進行到返回開始點,此紙帶若被沿紙帶割開,則可發現割線形成一個位於原紙帶兩面的圍道(閉合曲線)。
簡言之,就是一個數學模型
表達力一種奇妙的空間概念,很難理解。類似的還有克萊因壺,也是涉及到空間維數的模型,而且切割克萊因壺可以得到莫比烏斯環。
看烽火的書吧,如果還看不懂的話,看下面這個圖片
③ 求一個以莫比烏斯環為為線索的動漫黑白素描電影(有三部 ,三個結局)的名字
B站上有,搜索av8507969
④ 金基德與《莫比烏斯》 :斬斷慾望之根
看了很多電影,假如被電影吸引或者感動,便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並且喜歡電影里的某個演員。如果是異性,甚至會將之幻化成偶像或情人。這樣一種虛擬的迷戀,看上去很美,想起來也很滿足。
可是,愛上他的電影之後才發現,原來作為影迷,追逐的對象竟然能夠是一個導演,而不是屏幕上那些所謂的小鮮肉或者大叔。
他就是金基德。一位極富才華的韓國導演。一位「試圖超越前人的鬥士」。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韓國電影《雛妓》。可能因為那時太年輕,只是覺得這電影與自己看過的所有電影都不同。哪裡不同?卻又是無以言表。只怪那時的領悟能力遠遠達不到點評電影的水平。
後來看了《撒瑪利亞女孩》。看了兩遍。心裡有一種被撕扯的疼痛。電影的結尾深深刻在腦子里:父親假想自己掐死女兒,然後挖了一個坑,掩埋之前,給她戴上耳機,打開隨聲聽,在優美而憂傷的音樂里,父親開始一點點將土覆蓋在女兒身上……
再之後便是《聖殤》。這一次的觀影感受不再僅僅是內心的撕扯,而是垂死前的掙扎和窒息。當一個人用最自虐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你能否體會到他對這個世界萬念俱灰的絕望?我或許能感受到那麼一點吧,否則尺兄森為什麼隔了這么久,當我此刻回想電影的時候,掙扎和窒息又附體重生?
我不習慣關注導演,所以始終不知道這三部電影都是金基德的作品,直到《春夏秋冬又一春》。它是2003年韓國十大佳片之一,2015年才走入我的視線,然後它和金基德一起,深深打動我的心。
我們小時候總被大人哄騙著一個永遠都講不完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周而復始,永遠沒有結局。《春夏秋冬又一春》讓我想到這個故事。一個廟。兩個和尚。偶然闖入的女人。致命的慾望。沒有結局的輪回。
這部電影打動我的元素太多。直抵人心的音樂。精緻唯美的畫面。簡單卻絕不膚淺的故事。讓人沉醉其中的禪意。原來,潛藏在人心底的慾望,哪怕你遠離塵世,它們也有蘇醒的那一天;可是,那些慾望一旦蘇醒,便帶著你踏上萬劫不復的毀滅之路。此生,你或許終於清醒,在佛前懺悔,獲得一個清寂空明的「悟」,可是,下一個輪回呢?終究會帶著你陷入無可逃避的莫比烏斯環!
是的,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是一個拓撲學概念。意喻著人總是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事件無止盡循環,永遠逃不出這個怪圈。
《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一個輪回在唏噓嘆惋中結束,下一個輪回的春天,我已悲哀地看到,人性無可逃避的慾望已蠢蠢欲動,再次拉開悲劇的序幕。
於塵返是,我終於在第四部電影之後。記住了它們的導演金基德,甚至迷上了他和他的電影。
在這種情境之下,我遇見了金基德屢屢被禁的電影《莫比烏斯》。
這是一部沒有一句台詞的電影!
你擔心自己看不懂?別怕,我看懂了。而且,看得一顆敏感的心糾結成了一團。
所以,不得不佩服,導演深厚的功力,演員精湛的表演。
電影故事並不復雜。丈夫外遇,被妻子發現了。要命的是,丈夫與情人「車震」,妻子和兒子目睹了全過程。夜裡,丈夫熟睡,妻子拿著刀掀開他的被子意欲斬斷他的「命根」,結果被驚醒的丈夫三拳兩腳制服。妻子一時沖昏頭腦,竟然割掉了兒子的「命根」。丈夫追悔莫及。為了兒子的幸福和性福,他贖罪,他懺悔,自主要求割了自己的「那玩意」,移植到兒子的體下。可是!重獲男兒身的兒子根本無法勃起。更要命的是,能夠喚醒兒子性慾的只有妻子,也就是兒子的母親!天陵畝哪,世人怎能容忍如此亂倫的關系?除了毀滅,再無他法。
當我把這個情節講給某人聽時,他嗤之以鼻地說,這是什麼?亂七八糟。
我掩嘴偷笑,是啊,金基德可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懂的。
我如果不懂,我又怎會迷戀他,還有他的電影?
性是什麼?性是讓男人女人意亂情迷的慾望。性所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往好的方面說,是男歡女愛,是只羨鴛鴦不羨仙的逍遙自在。可是,人世間除了好,必然還有惡的存在。從古自今,因為性,世人上演太多悲劇,比如佔有,殺戮,嫉妒,毀滅,數不勝數。
你想迴避這樣的真相對嗎?甚至粉飾以純真的不渝的愛情,對嗎?
可是,瞧瞧人家金基德,偏偏撕開了一層層假面具,偏偏把人性的真實抖了個底朝天,偏偏把慾望導致的罪惡血淋淋地端到你面前,讓你根本無法別過臉去。
作為一個成年人和過來人,我可以大膽地說,性的歡愉確實在某些時候能夠左右一個人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導致自己作出失去理智的選擇。然而,如果因為性,而手起刀落,而鮮血飛濺,恐怕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個案。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這些個案在身邊的活生生的存在。是嗎?不是嗎?
承認了吧。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
正因為如此,就不必要用一種作嘔的姿態去鄙夷金基德和他的電影。金基德是勇敢的,他直面人性的真實,探究人性的極致與底線。他讓女人拿起匕首,割下男人的「慾望之根」,他讓男人拿起手槍,打爛自己的「慾望之根」。你以為他在無中生有地胡說八道?先問問自己吧!在這萬丈的紅塵里,太多太多的罪惡,是不是果然源於這「慾望之根」?
我是一個關注細節的人。《莫比烏斯》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這樣留意。丈夫拉開抽屜,拿出手槍(這個情節出現了兩次),手槍下面墊著的是一個女人的照片。確切的說,是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女主角的劇照。美國女影星斯嘉麗.約翰遜的照片。她也是全球十大性感女星的冠軍。
這樣一個兼具古典與現代美的性感女人,恐怕是很多男人的夢中情人吧?就像《莫比烏斯》,幾乎一閃而過的細節,讓我捕捉到劇中男人的慾望,正如滔滔江水,呈泛濫之勢,沖毀了理智,沖毀了來自道德、家庭、社會的約束,繼而導致命運的悲劇。
我不知道這樣一個小小細節的設置,導演金基德是否出於這樣的暗示。我且如此理解吧。但願與他心有戚戚焉。
金基德,一個用畫面說話的導演,一個關注邊緣人的藝術家。
金基德電影,講述唯美而殘忍的故事,展示美麗而冰冷的噩夢。
這是一個聚焦太多爭議的導演。看他的電影,有人會中途退場,因為不敢直視電影所揭示的人性之真實。可是,我想大膽地承認,我喜歡,我願意麵對。我甚至敢說,生活的真相,恐怕比他的電影更真實,更殘忍,更加鮮血淋漓。
別不相信!
最後我想補充的是,斬斷了慾望之根,真的能斬斷慾望嗎?
就像《莫比烏斯》,那三個失去「根」的男人,不仍然在慾望之海中自虐掙扎嗎?
我是一個敢於直面殘忍的人。所以,我越來越迷戀金基德,還有他的電影。
⑤ 美國恐怖電影:一個女的和變性的自己生了孩子還是自己求電影名
這部電影是《前目的地》。
《前目的地》是邁克爾·斯派瑞、彼得·斯派瑞兄弟聯袂編劇並執導的一部科幻驚悚片,由伊桑·霍克、莎拉·斯努克、諾亞·泰勒、弗雷婭·斯塔福、伊莉斯·詹森主演,於2014年8月28日在澳大利亞上映。
影片改編自羅伯特·A·海因萊因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屍》,講述一個時間特工穿梭時空提前阻止犯罪的神秘組織成員,他窮盡一生追蹤一名連環爆炸犯,但最終直面對手時,真相卻讓他瞠目結舌。
劇情簡介:
一名時間特工「我(伊桑·霍克扮演)」奉命穿越時空,以試圖阻止恐怖分子「炸彈客」的惡行。而在他最後的一次任務中,他來到了1967年,在一個酒吧,遇見了約翰(莎拉·斯努克扮演)。約翰向他講訴了自己從一個女孩到最後變性成為一個男人的辛酸故事。「我」決定帶約翰穿越時空完成他的復仇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隱藏在時間悖論下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們如同莫比烏斯環,周而復始的延續著我們的命運。
⑥ 莫比烏斯環的恐怖意義
莫比烏斯環其實就可以將它看作一條紙片,在翻轉了180度之後將兩頭進行粘連,這時它就形鍵純成了一個看不出正反面的環。
如果將一隻螞蟻放在這個環上,那麼它就彷彿能夠孫亮櫻從環的一面走到另一面,並且一直走下去走不到盡頭,比如《恐怖游輪》等電影就使用了陷入循環輪回這樣的恐怖意義。
(6)電影莫比烏斯環高清完整版擴展閱讀:
莫比烏斯帶還有更為奇異的特性。一些在平面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卻不可思議地在莫比烏斯帶上獲得了解決。
比如在普通空間無法實現的"手套易位"問題:人左右兩手的手套雖然極為相像,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我們不可能把左手的手套完全貼合則叢於右手;也不能把右手的手套完全貼合於左手。無論你怎麼扭來轉去,左手套永遠是左手套,右手套也永遠是右手套!不過,倘若你把它搬到莫比烏斯帶上來,那麼解決起來就易如反掌了。
⑦ 《想見你》:莫比烏斯環愛情與兇殺案的背後,是渴望愛與滋養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因這首歌愛上這部小說,我只《想見你》。
《想見你》這部打動千萬讀者的影視劇原著小說的作者是,簡奇峰和林欣慧,兩人是台灣著名的編劇,一直搭檔合作,作品有《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愛你》等。
兩位編劇一直紮根台灣偶像劇的創作,第一部偶像劇《愛就宅在一起》是2009年大鎮上映,以愛情為主題。後來創作的《花是愛what is love》探討什麼是愛,《必娶女人》探討男女婚姻觀的差異。 而全新創作的《想見你》包含了愛情、推理、科幻、穿越等元素,以豆瓣評分9.2霸榜。
兩位編劇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創作理念、劇情編排等,在被問到取名的靈感時,林欣慧說,「他是屬於喜歡用身邊的人取名的。」簡奇峰說,「像王詮勝是我國小同學,李子維是高中同學,莫俊傑是我國中同學,字也完全一樣,陳韻如也是我高中同學。」 雖然這是一部含有穿越、科幻元素的小說,不過我讀完,卻感受到這部小說的現實性。
《想見你》這部小說講述的是2019年的黃雨萱,因走不出王詮勝離開後的思念,她的靈魂穿越到1998年陳韻如身上。兩個時空里四位男女主人公,通過一台隨身聽和伍佰的《Last Dance》穿越時空,尋找彼此愛情的故事。
這部小說最玄妙的是,愛情推理和兇殺案推理,在加上無法理清的時間線,讓讀者很燒腦。而兩位編劇運用的莫比烏斯環式穿越,又包含著純真浪漫的愛情元素,構成了故事情節的懸疑、科幻、燒腦。
在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你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甚至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去推理,黃雨萱能不能找到王詮勝?李子維是不是王詮勝?陳韻如又是怎麼死的,到底誰是兇手?
我看完這部小說,留在心中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穿越時空的愛情,還有那個拚命想變成別人的陳韻如。原生家扮銀庭給她帶來的傷痛,從小缺愛失去自己,最終又找回自己,找回愛與滋養。
那麼,我就從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懸疑兇殺案、走出原生家庭之傷三個角度來分析《想見你》這部小說。
①莫比烏斯環的概念
莫比烏斯環,是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一個扭轉180度後再兩頭粘接起來的紙條,具有魔術般的性質。與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雙側曲面)不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單側曲面),一隻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一神奇的單面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環,簡單地說就是不管你從哪個點出發,繞了半圈似乎已經繞出去了,再繼續繞半圈後,發現又回到原點。因此,「∞」也象徵事物永恆,以及無盡的循環。後來許多藝術家、作家、電影人都將這一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②莫比烏斯環在《想見你》中的運用
在《想見你》這部小說中,莫比烏斯環運用是時間線和空間穿越上。 2019年,27歲的黃雨萱因為太思念王詮勝,她的靈魂穿越到1998年的陳韻如身上。而在1998年的這個時間空間,陳韻如認識了李子維和莫俊傑。
隨著故事的發展,轉折點是1999年陳韻如因一次車禍死亡,莫俊傑被指控為兇手,畢業後的李子維跟隨父母去了加拿大。2003年李子維回國後,一直尋找莫俊傑的消息,又因一次車禍靈魂穿越到2010年的王詮勝身上,王詮勝和黃雨萱又在大學相戀。
這部小說運用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構建出交錯循環的時間線和復雜的時空穿越,使故事的發展前後連貫,邏輯自洽,故事情節更是腦洞大開,懸念迭失。也是這點讓這部劇從台灣火到內陸。
靈魂穿越到另一個時空需要的條件就是,隨身聽和伍佰的《Last Dance》以及特別渴望見對方的心情。
……暫時將你眼睛閉起來,
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
平靜臉孔映著你繽紛色彩,
讓人好不疼愛……
你可以隨著我的步伐輕輕柔柔地踩,
待美麗的回憶慢慢重來……
聽著音樂,進入另一個時空。想見你每個朝夕,想見你每個表情。穿越每滾缺粗個平行,在未來和過去,緊緊相依。
③莫比烏斯環式的愛情
這部小說中,從黃雨萱思念王詮勝,李子維喜歡陳韻如(來自2019年的黃雨萱),最終李子維也遇到了年幼的黃雨萱。 在愛情上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彼此相愛,靈魂永相伴,也象徵著永恆的愛。
後來,黃雨萱也發現了王詮勝定製的結婚戒指,後面刻著英文「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中文: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這對戒指的寓意不僅呼應了主題,也詮釋了莫比烏斯 環 愛情。因為想見你,所以我願意在莫比烏斯環中無限循環,因為想見你,我也願意舍棄一切打破莫比烏斯環的無限循環。
穿越時間與空間,不只想見你,更是想換另一種結局,這就追究到陳韻如的兇殺案,是誰殺死了陳韻如?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雖然大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如果不懂家庭教育,事情處理不當,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甚至留下痛苦和創傷,影響孩子的一生。
①原生家庭會傷人
《想見你》這部小說中,陳韻如的爸爸因欠債不知去向,媽媽是每天晚上買醉的酒家女,弟弟是個「中二病」超嚴重的初中生,他們只在乎自己,沒有一個人關心她。
陳韻如每天面對醉酒而歸的母親,已經習以為常,每天早上做好早餐喊弟弟起床時,弟弟卻對著姐姐怒罵:「我遲到關你什麼事情?誰叫你幫我准備這些的?你管好自己就好了!」她強忍著,一語不發。
一天,陳韻如放學回家,看到了久未歸家的父親。父母決定離婚,都想帶走陳韻如的弟弟,便發生爭吵,沒人在意她的感受,她就像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一樣,滿肚子的委屈無處訴說。
原生家庭會傷人,我最親的人,卻傷我最深,這就是陳韻如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人類的天性也有脆弱、不完美、依賴性強和不成熟的一面,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更需要父母的滋養和愛護,才能成長為成熟的、健康的成年人。
因此,任何父母對女子並非出於滋養或愛護的語言和行為,或任何父母讓自己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恥的做法,在心理學上稱為「原生家庭之傷」。
陳韻如正是因為原生家庭之傷,造成她自卑、害羞、脆弱、冷漠,她在日記里寫道: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拚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後等待我的只有損落。損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②陳韻如死因的真相
當真正的陳韻如,靈魂穿越回來之後,她弟弟說,求求你,不要在變回之前的樣子,太討厭了。班上的同學也說,以前的你超級陰沉。陳韻如也說,不喜歡以前的自己。
《想見你》中的故事情節,陳韻如是被謝宗儒殺死的。 而真相是,她不是被謝宗儒殺死的,而是被身邊每一個說「以前的你,超討厭」的人殺死的。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陳韻如的親人從沒關心過她,父母離婚還為爭她弟弟的撫養權而吵架,父母忽略了陳韻如的情感需求,在她的情感世界裡: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這種傷害就屬於原生家庭之傷中的「情感傷害」,看不見的傷口也疼,而且疼的很深。 當我們遭遇到的痛苦無法承受時,大腦會本能地進行自我保護;當遭受的痛苦超出所承受能力時,大腦會讓身體受虐待,讓心靈與身體分離,保護心靈中的「自我」。
所以,陳韻如遭受的情感傷害,以及同學的言語之傷,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最終走向死亡是可能的。
陳韻如的世界裡充滿了生活的傷痛,其實這背後是缺愛和滋養。 陳韻如感知到的是,「大家都不愛我」,她一直活在一個缺愛的空間里,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原生家庭之傷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傷痛,如果我們假裝看不見,就會永遠無法從這傷痛中復原。 雖然原生家庭之傷不是你的錯,但走出原生家庭之傷卻是你的責任。
①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陳韻如在被殺之前,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想要的不是被拯救,我想要的是結束這樣一切,我明明已經這么努力了,都還要叫我在努力一點點,要我再更好,你要開心,你要快樂,你不要比變回像以前的陳韻如。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我們都被教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太嚴格、太完美,而做不到時就會自責、痛苦,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說,要學會「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無論自己的行為表現是否明智的、正確的,以及無論他人是否贊成、尊重或愛他。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就意味著:我愛自己的堅強,也愛自己的脆弱。我愛自己的自信,也愛自己的自卑。
簡奇峰說,《想見你》收到最讓他感動的回饋,不是說劇本寫得多好,戲多好看,而是越來越多人跳出來說,「我曾經是陳韻如。」而這部劇熱播時,陳韻如曾被罵上了熱搜,原來小說中的陳韻如,也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縮影, 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現實性。
接納別人的評價,接納別人的不接納,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原來,我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②找回愛與滋養的能量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有些父母成長時,經歷的心酸、時代的傷痛和生活的不幸後,內心留下大量的創傷能量。更不幸的是,他們失去了愛的能力,將內在的創傷輸出給下一代。
只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才能找回愛與滋養。 心理專家彼得A.萊文曾說:「人類天生具有克服創傷的天賦。我相信,不僅創傷是可以治癒的,而且癒合過程可以成為人類深刻覺醒的催化劑——一扇通往真實情感和靈性升華的大門。」
《想見你》這部小說,27歲的黃雨萱,靈魂穿越到17歲的陳韻如身上,同一個身體不同的靈魂,性格完全相反。她開朗活潑,獨立干練,還是打籃球高手。陳韻如希望可以成為黃雨萱那樣的女孩, 其實,黃雨萱就是另一個自己。
從陳韻如心理成長角度分析, 她17歲遭受原生家庭之傷,並不意味著27歲也會有同樣的遭遇。27歲時,如果她找回愛、找回自己,用全新的生命狀態回應父母,就不會有同樣的遭遇。27歲時,如果還是以17歲的生命來回應父母,生命中的悲劇仍然會輪回。
父母如何待我們,是我們來這個世界之前就選擇的人生腳本。這個腳本是我們年幼時生活的場景,而正是這個場景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父母關系的生命狀態。 當我們不斷地成長,意識不斷地提升,我們就會結束這段不想要的關系狀態,調整到我們想要的狀態。 同理,其他關系也是如此。
所以,陳韻如說,要結束這樣的一切。
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從來都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做一個受害者的角色。 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自卑、失敗和痛苦,還可以對自己充滿愛護、關心、同情和理解,其實這就是找回自己的愛與滋養的能量。
《想見你》在故事的結尾,黃雨萱和陳韻如對話:
你會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而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我們內心的愛與滋養的能量,能夠成功地對抗創傷。因為「我本具足」,所以也不會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
當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時常體會到愛與滋養的能量,我們不需要等待原生家庭的改變,也不需要他人來拯救,因為我們內心有足夠的力量改變這一切,我們也能夠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愛與滋養的能量,填滿內心愛的空間。
⑧ 莫比烏斯環結構的電影
«恐怖郵輪»最經典,«源代碼»也挺好的
⑨ 莫比烏斯環的恐怖意義:循環往復沒有盡頭常用於電影
莫比烏斯環其實就可以將它看作一條紙片,在翻轉了180度之後將兩頭進行粘連,這時冊賣它就形成了一個看不出正反面的環,如果將一隻螞蟻放在這個環上,那麼它就彷彿能夠從環的一面走到另一面,並且一直走下去走不到盡頭,比如《恐怖游輪》等電影就使用了陷入循環輪回這樣的恐怖意義。
莫比烏斯環是什麼原理
在數學中,莫比烏斯環就可以看作是一個有限的面,如果正面為綠色,反面為紅色,那麼將面的一頭旋轉一圈後和另一頭連接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個綠色和紅色相通的和諧曲面。莫比烏斯環最初是由德國的一位著名數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利斯丁發現的,當時還是1858年,人們看到州鬧逗這個神奇的雙面聯通的環時感到非常的震驚,其實它的原理和克萊因瓶有非常大的相似之處。
莫比烏斯環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它本身應該是一個有正反光面組成的平面,但實際上兩頭連接後,它就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單側曲面”,這就導致它能夠實現循環往復的一種特性。據說莫比烏斯在最初發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其實只是在玉米地里將一片葉子隨意的翻轉並連接,從而就偶然的得到了這枚神奇的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環的恐怖意義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莫比烏斯環代表著循環往復沒有盡頭,就像是《恐怖郵輪》中的場景一樣,如果總讓一個人在莫比烏斯環上行走,那麼彎彎他看到的日復一日都是一樣的景象,並且永遠也走不到終點,不是就有一種非常絕望的恐怖感嗎?並且莫比烏斯環恐怖之處還不止這些。
如果將做好的莫比烏斯環從二分之一處剪開,那麼你就會發現它將變為一個更大的圈,而不是某種不相連的物體,那麼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每剪一刀,莫比烏斯環就會增長一倍的長度,就像是它隱藏了無數的長度一樣,所以也會給人一種恐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