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電影 » 905電影網吳運擇

905電影網吳運擇

發布時間: 2023-03-16 07:06:21

❶ 吳運鐸所有的文章

文學作品

在圖書分類標引過程中, 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分是一個較有難度的問題。由於現代科學的發展, 文學與鄰近學科,包括與歷史、新聞、 地理等之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出現了許多「雜交」的邊緣文體著作, 使我們在分類標引時常常難於界定其類別。為此,在這一講,我們對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分進行討論。
要正確區分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文學作品? 它與其它著作(非文學作品的學科著作)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只有從理論上明確這種區別,才能使我們在分類標引實踐中, 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那麼,什麼是文學作品?
馬克思主義對於文學的認識,首先,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一定薯型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學、 社會科學那樣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會生活;其三,它是語言的藝術,它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由此可見,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畢手汪情感, 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在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中 ,作家始終進行的是形象思維的活動( 或方式)。它具有三個特點:
首先、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其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構;第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
文學作品的形象思維創作過程決定了文學作品與科學家們的運用邏輯思維創作的學科著作有著根本的區別, 其區別可從以下五方面認識:
1、從內容來說,它們雖然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 但學科著作採取了「對世界的科學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實、 准確無誤,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 原因、經過、結果必須真實,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質、特徵、用途、必須准確 ,所舉的數字、圖表、例子必須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觀的實在性手仔; 而文學作品則採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 從不拘泥於真人真事, 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 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採取一端、加以生發, 環境不只是依託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客觀情理性。
2、從形式來說,它們雖說運用的媒介都是語言, 但學科著作的語言貴在朴實明白;而文學作品語言貴在文采飛動。
3、從作者來說,它們都是思維的成果,但學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邏輯思維,以客觀事實、統計數字、邏輯的判斷和推理說話; 而文學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維,以生動感人的形象描繪說話。
4、從讀者來說,它們都有認知的價值,但學科著作訴諸讀者以事實與理智,鑒賞者側重於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評價;而文學作品訴諸讀者以感情和想像,鑒賞者側重於藝術真實和審美創造的判斷。
5、從功能來說,它們都有社會的價值,但學科著作主要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重在實用; 而文學作品是社會感化的手段,重在審美。
從以上特徵的比較中, 我們可以認為,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它不以傳遞特定的具體知識為目的,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 不可能獲得科學技術專門知識或具體的科學實驗、生產與工作方法; 如果某種著作的主旨為傳達特定的具體知識, 那麼盡管它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如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屬於文學范疇。
掌握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本質區別,我們在分類標引過程中,就能較有把握的進行標引了。當然, 圖書分類還有其特殊的一些規則, 還必須根據這些規則來標引。
下面, 我們對文學作品與其它著作的區分進行具體的討論。
一、文學作品與文學研究著作的區分
在《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文學類圖書包括兩類圖書資料,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圖書和各體文學作品。
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圖書是以探索、研究文學領域規律為目的的科學著作 ,包括文學理論、文學評論和文學史。這類圖書屬於邏輯思維的科學著作范疇 ,一般容易作出判斷。較容易混淆的是文學評論中的「文學欣賞」這一類圖書區分問題。
所謂文學欣賞, 是讀者觀賞文學作品時特有的精神活動, 是以文學作品所提供的形象為根據的感受、體驗和認識的過程。作為分類法中的類目, 「文學欣賞」所收的是文學欣賞的理論與方法的著作,包括文學欣賞活動的認識過程、文學欣賞的共鳴現象等一般規律。在
《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 ,「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合為一個類組,歸到「I06文學評論、研究」類目中去。文學評論是文學評論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 幫助讀者正確欣賞和理解各種文學現象, 並總結創作經驗、推動創作發展的著作。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 往往包含作品欣賞的印象、直感的判斷,因此,文學欣賞與文學評論是緊密相關的。指導讀者正確欣賞與理解文學作品的著作應歸入「I06 文學評論、研究」及其相關下位類目。如, 魏玉山著的《微型小說閱讀與欣賞》, 以微型小說的文體及其特點為主線, 分章論述微型小說的五個特性, 每章附有例文六篇, 每篇例文後有作品評析和閱讀提示,其目的在於指導讀者正確欣賞,應入I062.54。
此外,文學作品的簡介、評析,也應歸入「文學評論」。如, 楊麗萍主編的《中外名著100部析讀》,選輯100 部中外名著篇目(不收作品), 逐篇予以介紹性的評析,包括作者簡介和作品析讀,兼有賞析及資料的雙重功用,入I061。 同樣,徐波編的《中外文學名著簡介》,亦入I061。
但是,應該注意,以文學作品集(選)的形式編輯的,但又冠於作品欣賞、 賞析、選萃等題名的作品, 不應歸入「作品欣賞」, 雖然也在作品之後編列了作者簡介、注釋等, 但其主要目的還是提供作品閱讀,因此,應作為作品歸類。如:
《白話封神演義賞析》,(明) 許仲琳原著,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學名篇拔萃:外國短篇小說卷》,柯岩主編,入I41。
由此可見, 文學作品與作品欣賞的區別在於其目的是提供閱讀還是指導欣賞。
二、文學作品與歷史著作的區分
文學和歷史是最為鄰近、最為親密的,中國自古以來有「文史一家」之說,表明了原本存在著血緣相通的關系。文學與歷史相互交叉滲透產生了一系列邊緣性文體作品,如歷史小說、 歷史劇、史詩、歷史故事、歷史散文( 包括回憶錄和傳記)等。 這些邊緣文體作品是歸入歷史還是歸入文學, 其劃分標準是:以是否忠於史實或虛構為界, 史實的記載入歷史,藝術的虛構入文學。
1、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是歷史與小說的交叉滲透產生的邊緣文體。它以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中心, 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廣泛地、 多方面地反映歷史社會生活的敘事性文學載體。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作者對故事情節大膽虛構,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更具有藝術真實和典型意義。歷史小說, 其文學的「原色」成份較重, 應歸入文學的史傳小說類。
例:《淑妃文綉的一生》,柳溪著,入I427.53。
此外,歷史劇、史詩的文學「原色」成份也很重,也應歸入文學的有關類目。
例:《大風歌》(歷史劇), 陳白塵著,入I323。
2、傳記與傳記文學:
傳記,是記載人物生平的圖書資料。傳統的傳記著作,強調的是人物考訂,如年譜、行年考、大事記等,在《中圖法》中,傳記歸為歷史類。傳記文學(或文學性傳記),屬於廣義散文, 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為對象進行創作的文學。其特徵:一是忠於事實, 所寫的內容確實是生活中存在和發生過的人和事;二是忠於歷史,通過對人物生平事跡的描寫,表現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在《中圖法》中,傳記文學歸為文學類。 應該說, 傳記與傳記文學都是歷史與文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產生的邊緣文體作品, 只是它們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們的區別,一般地說,以記述歷史事實為主的史實性傳記屬於歷史科學范疇, 入歷史類; 用形象化手法生動地描寫人物的文學性傳記屬於文學范疇,入文學類。
然而,傳記與傳記文學(或文學性傳記)的界線是很難截然分清的。 尤其是近年來, 一些史實性傳記採用了文學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形式, 沖擊著「傳記」的傳統形式, 使傳記與傳記文學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了。傳記文學不同於虛構的人物故事為內容的其它文學作品, 它具有「傳記」和「文學」雙重性質。作為傳記,它有信史的價值,作為文學, 它有藝術的功能。在實際圖書分類過程中,有的名為傳記文學,實為歷史著作。 因此, 傳記與傳記文學的分類要視具體圖書內容來歸類。可以從以下二方面把握:
(1) 如是真實地反映歷史事件或記載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無虛構情節,只是在忠於史實的前提下, 適當進行藝術加工的, 可根據圖書的最大用途歸入歷史類;以形象化方法,生動地描寫人物形象,符合報告文學、故事或小說、 散文體裁特徵的,才歸入文學類的有關類目。
例: 《偉人孫中山》,李茂高編著,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儀著 , 入I521。
《藤野先生》,魯迅著,入I626。
英雄人物事跡和各科先進人物事跡則入D政治有關類目。如,《中國當代少年英雄傳》,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入D462.263。
(2) 記錄人物一生或較長時間的生活歷史, 旨在詳盡地描繪出人物的成長和發展的歷史,入歷史類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階段的活動片斷, 旨在表現一定社會意義的主題的, 入文學的「報告文學」或「故事」類目。
例:《徐悲鴻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學家故事精萃》,
尹學義編,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駱青、劉廣春編寫,入I892.7
3、回憶錄:
回憶錄是作者對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過去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歷史追述, 應屬於歷史范疇。但是, 《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又將回憶錄分列在「I5報告文學」的下位類和「K106、K206史料」「K8傳記」的范疇中, 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據《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使用手冊》的一些說明,對回憶錄的分類,應注意不同類型圖書的各自區別。
(1)「報告文學」中的回憶錄,是指運用報告文學手段寫作的, 富有文學特色,以史實為內容的回憶錄。 它的特點是文學色彩很濃,講究形象塑造,個性描繪,語言生動。
例: 《在彭總身邊》景希珍口述 ,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2)「傳記」類中的回憶錄,是指對某人生平事跡的回憶。「史料」中回憶錄,是指對歷史事件的回憶。
例: 《白宮歲月 —— 基辛格回憶錄》,入K837.12。
《茅盾回憶錄》,入K825.6。
(3) 通過對人物的回憶而實際敘述某國的政治活動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國政治類。
例:《黑格回憶錄》,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編, 收錄黑格與里根的來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討處理美蘇、美中關系等重大問題,入D50。
4、故事體的歷史讀物:
故事體的歷史讀物, 在兒童讀物中尤為突出。它以故事體裁為表現形式 ,事情的描述性、情節的生動性, 語言的口語性,都具有故事文體的特徵。但是,它又如實地描述真實生活的發展變化過程, 所寫的人事地時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觀事實, 具有歷史著作的客觀與真實的內容特徵。這類讀物的歸類, 主要把握其內容是否具有認識的實用性。如果某一故事體歷史讀物其功能旨在於提供教育認知的,則就應該歸入歷史類去;而只作為審美娛樂作用的讀物, 則歸入故事類中去。
例:《二萬五千里長征》, 段萬翰著,入K263。
《三大戰役》,萬慶華著 , 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瑤、 水秀編寫,入I892.7
三、文學作品與新聞著作的區分
新聞與文學交叉滲透而產生的邊緣文體作品是報告文學。報告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學樣式,它具有三個方面特點:一是新聞性,它真實准確、 迅速及時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富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嚴格忠於事實,寫真人真事, 是報告文學的生命。二是文學性, 它把客觀事實用藝術形式反映出來, 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再現。三是政論性, 它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藝術感染力。
在《中圖法(兒童館、中小學館版)》中,對於報告文學的分類是這樣規定的:用文學筆法報道人物生平事跡的入報告文學; 用真實姓名作為典型人物並有虛構的故事情節寫成的作品分入小說; 敘述人物的傳記、生平事跡或回憶錄入傳記類。而用文學筆調, 旨在介紹某一學科領域概況或知識的入有關學科。這一規定可以這么分析:報告文學與其它著作的區別在於文學筆調的程度。作為真實而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邊緣性文體, 報告文學包含多種樣式:記錄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見聞錄式的、回憶錄式的等等。不同樣式的報告文學,其文學與新聞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稱小說性)的報告文學, 其文學「原色」較重; 概括性、研究性的報告文學,其新聞(或政論)「原色」則較重。因此, 文學性較強的報告文學應入文學類,而新聞性、 政論性較強的報告文學應入其相關類目。
然而,在實際的分類工作中,這個區分標准還是較難掌握的。報告文學最大特點就是真實而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各種斗爭和經濟建設成就, 諸如技術革命、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經驗、體會、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報告文學體裁來反映。如果單純用「文學筆調輕重程度」來判明一書的歸屬,那麼,在「政治」、「法律」、「經濟」、「軍事」等類下所列的有關「成就」、「體會」、「經驗」等類目則無書可歸。同時, 一般讀者常會先從內容方面來考慮查找這方面的圖書資料, 很少從一種文學樣式來考慮查找。因此, 僅從「文學筆調輕重程度」來判明圖書的類別是不夠的 ,還要考慮圖書資料的內容性質、作者旨意、讀者對象和本館任務的需要以及分類體系的安排。
根據上述的觀點, 對用報告文學體裁寫的著作進行分類不能一概而論。若報告文學著作內容是反映政治概況和經濟建設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經濟」有關類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 經驗、某工程技術革新的經過、經驗體會, 應入各學科;若其內容是革命回憶錄,應入報告文學的「回憶錄」。
例: 《香港,1997》,海綿編著, 入D618。
《賀蘭山下的槍聲:寧夏地區重大典型案件審判紀實》, 鄒獻朝主編,入D912。
《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鐸著,入I521。
四、文學作品與地理著作的區分
文學類的「散文」類中包含「游記」類散文,地理類中亦設有「旅行·游記」類目,這兩個類目又如何區分呢?
游記類散文, 是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遊途中的見聞,包括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名勝古跡, 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描述中往往夾以議論或抒情,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地理游記,是對自然、名勝、城鄉、物產、習俗的見聞實錄。
兩種圖書的區分標准, 是看作者的寫作目的。前者以抒情為主, 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入文學類;後者以實景為主,意在介紹地理知識,應入地理類。
例:《石英游記散文》,石英著,入I627。
《海南島游記》,羅茂繁著 ,入K928.9。
五、文學作品與科學著作的區分
文學與科學, 二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學科的相互滲透交融, 產生了「科學文藝」這一邊緣文體出來。它們具有對科學材料作藝術概括, 同時又具有以藝術方法來認識科學的特點, 從文學中吸取了文藝性,從科學中獲取了科學性,正是這種科學性、知識性的特點, 使它區別於一般文學作品, 不能籠統地將它們一概而論地歸入一般文學體裁范疇之內。
「科學文藝」作品包括科幻小說、科幻電影、電視劇本、科學故事、科學童話和科學小品等。不同的體裁, 造就了其文學特性的不同程度。
科幻小說,科幻電影、 電視劇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話, 由於其虛構性很強,無可非議地歸入文學類。 而科學故事和科學小品,則較為模糊。 有些科學故事和科學小品, 其科學性特點十分突出而壓倒了文藝性特點。雖採用文學筆調, 但旨在介紹某一學科領域概況或知識,這樣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學普及讀物,其功能在於認知教育。因此,宜根據科學知識門類來歸類。
例:《算得快》,劉後一著,入O121.4。
六、文學作品與語言著作的區分
(1)讀物、讀本:
由於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的, 許多文學名著又常被選為學習語言、文學的讀本,所以兩者容易混淆。分類時,應注意:凡為了學習語言、文學, 選用一些文學名著,並附有辭匯、語法、 修辭等語文方面的講解或注釋的, 應根據出版目的和讀者用途歸入語言類有關「讀物」的類目。
例: 《中外文學作品精選:初中三年段》(中學課外閱讀叢書) ,胡甫夏主編,入H1-482。
《小學閱讀文選》,王有聲編,中小學語文教學補充讀物,供小學六年級使用)入H1-48。
(2)兩種文字對照的作品
中外兩種文字對照的文學作品, 選輯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語文用的, 也應歸入語言類有關類目去。
例: 《丑小鴨》(英漢對照讀物) ,丹頓改寫,趙海天譯注,入H31 -48。
漢語拼音注音的文學作品, 其選輯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語文用的, 也應歸入語言有關類目去。
例: 《割掉鼻子的大象》,遲叔昌、於止著,王新民注音(漢語拼音 讀物),入H125-48。
(3)啟蒙讀物:
文學作品的一些表現形式, 也常被人們用來作為啟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經》一類的啟蒙讀物, 就是運用文字的聲韻,編成許多適合兒童朗誦、 默想的書。它們雖有點詩歌的一些語言特點,如:押韻、有節奏、語調和諧等, 朗朗上口,易於記憶。 但這類讀物不是文學作品。它的內容在於傳遞某種信息, 而不在表達思想感情, 因而其韻律與節奏不象詩歌那樣自然地隨情緒抑揚頓挫地發展。所以, 這類書應按內容和使用功能歸類。
例:《三字經》,入H106-48。

❷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吳運鐸是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蘇聯人民仿逗猛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中文名: 吳運鐸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省武漢市
出生日期: 1917年1月17日
逝世日期: 1991年5月2日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英雄模範
代表作品: 《把一切獻給黨》

目錄

人物介紹簡介
簡歷
工作勤奮
文革迫害
盛贊吳運鐸
主要貢獻兵工專家
中國「保爾」 《把一切獻給黨》
生平故事機械與軍工
三次負重傷
武器研製故事
「保爾」作者夫人與「中國保爾」
背景介紹
2011年電影人物介紹 簡介
簡歷
工作勤奮
文革迫害
盛贊吳運鐸
主要貢獻 兵工專家
中國「保爾」 《把一切獻給黨》
生平故事 機械與軍工
三次負重傷
武器研製故事
「指爛保爾」作者夫人與「中國保爾」
背景介紹
2011年電影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簡介
吳運鐸,祖籍湖北武漢,生於萍鄉安源,幼年流落到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全國總工會第八、九、十屆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心系兵工,為人民兵工事業無私奉獻。在淮南根據地時因陋就簡,帶領職工自製土設備,擴大了槍彈生產。還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
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後,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是《勞動的開端》一文的作者。 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先後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兵工局副局長、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所所長、第五機械工業部第二十院副總工程師、機械科學院副院長和顧問等職務。多年來,他經常應邀到各地做報告。1991年5月,他在北京去世。
簡歷
1917年1月17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 1930—1938年湖北黃石市富源煤礦機電工人。 1938—1940年新四軍修械所修械工、車間主任。 1940—1941年新四軍軍工部三廠政指。 1941—1946年新四軍二師軍工所軍工副部長。 1946—1949年大連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黨委書記。 1949—1950年莫斯科克里姆林醫院治傷。 1950—1952年中南兵工局廠長、副局長。 1952—1953年北京俄專留蘇預備班學習。 1953—1955年北京北新橋五局自學俄文。 1955—1957年西伯利亞57高炮廠實習。 1957—1963年447廠總工程師、一所所長。 吳運鐸
1963—1966年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1966—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受審查。 1979—1980年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 1980—1981年修養治療。 1991年5月2日病逝於北京。 享年74歲。
工作勤奮
吳運鐸工作勤奮,生活儉朴,始終保持著工人階級本色。他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經常深入工廠車間和試驗場,親自動手,與備橋技術人員和工人起研究產品的改進,使得技術成果能迅速轉化為可靠的產品,大大縮短了兵工產品的研製周期。他即使在健康狀況惡化的情況下,仍在思索著兵器的改進問題,並且不停地繪制方案草圖。
文革迫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吳運鐸同志遭到林彪、「四人幫」及其追隨者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終堅持政治原則,堅持真理,同錯誤路線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並利用一切機會向廣大青少年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中國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同時他還受聘為多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由於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傷殘和痼疾,「文化大革命」之後吳運鐸同志長期住院治療。1991年5月2日終因肺心病復發搶救無效,停止了呼吸。一顆傳奇式兵工之星從此隕落了。
盛贊吳運鐸
威風凜凜數運鐸, 死神屢屢擦肩過。 拼將殘軀酬壯志, 換來神州滿春色。 山溝兵工懾寇倭, 以身鑄劍砥礪多。 中國保爾人欽敬, 垂範後世稱楷模。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編輯本段主要貢獻
兵工專家
吳運鐸,兵工專家。從事火炮技術研究。抗日戰爭中,在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研製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榴彈和發射架及各種地雷、手榴彈。建國後,他主持無後坐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等多項課題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兵工人才,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我軍裝備作出了貢獻。 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當過學徒、小職員。吳運鐸八歲時隨父親流落到江西萍鄉;在安源煤礦讀完小學四年級之後,因家境困難被迫綴學,回到湖北老家。託人求情先後在富源、源華煤礦作童工、當學徒。1938年9月,轉輾到皖南根據地,參加了新四軍,並在軍司令部修械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 吳運鐸
黨,從事地下組織活動。在革命隊伍中,讀完了中學課程,並自修了機械製造專業理論。他先後在新四軍二師軍械製造廠和新四軍兵工廠擔任技術員、副廠長和廠長。當時條件十分困難,一無資料,二無材料,為了供應前方的軍需,他毅然挑起了重擔。在占廟中,將大殿當生產車間,配殿當修槍廠,用簡陋的設備研製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榴彈和發射架。在抗日戰場上發揮了消滅敵人的作用。為研製子彈,在敵人重重封鎖下,火葯原料是找不到的,吳運鐸只好去找代用品。想方設法將紅頭火柴的頭刮下來,用酒精泡開,製成火葯。沒有酒精,就用老燒酒、蒸餾後,代替酒精使用。因為火柴頭爆炸力太強,他就用鍋灶上的煙鍋子摻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葯。後來紅頭火柴用量大,根據地又供應不上,就從葯店裡買來雄黃和洋硝,混合配製,才解決了難題。製造彈頭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試著把鉛溶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彈頭。但鉛經不住高熱,步槍有炸毀的危險,後改用銅元,放在彈頭鋼模里壓成空筒,做成尖頭的子彈頭,裡面灌上鉛,才試驗成功。為製造軍工機床,他就組織大家用廢 吳運鐸
鐵堆里找到的幾節切斷了的鋼軌,中間鑽洞安裝上模型,然後把鐵軌釘在案上,算是代用的「沖床」了。利用廢鋼鐵,加工成各種簡易的機床,裝備了軍工廠,突破了難題。先後發明、製造了各種地雷和手榴彈。在條件極端艱難、困苦的狀況下,軍工廠修復了大量槍械。為試制各種彈葯,他先後數次嚴重負傷,砸壞了左腿,炸斷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無數傷疤。1947年初春,吳運鐸被派送到東北一個海港,留下參加建設新的軍工廠,擔任總廠工程部副部長,負責建立引信廠,兼任廠長。全國解放後,吳運鐸先後任前中南兵工局副局長、二機部第一研究所所長和兵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並於1952—1954年在原蘇聯遠東兵工廠進修實習。回國後,任447廠(新建火炮工廠)總工程師。此後他又從事火炮技術研究。1954—1965年間,他主持無後坐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並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年青的兵工專家,為國防現代 吳運鐸
化和改善我軍裝備作出了貢獻。
中國「保爾」 《把一切獻給黨》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中,曾涌現出無數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軍工,身負100多處傷,手足傷殘仍奮斗不息,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就是吳運鐸。 1953年,他拖著傷殘的身體寫下了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發行達500餘萬冊,並被翻譯成俄、英、日等多種文字,成了那個時代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教科書。 新四軍老戰士、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20世紀50年代就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優秀戰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曾寫下《勞動的開端》(吳運鐸小時寫過《勞動的開端》,此文章被選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10冊第六單元勞動)。 吳運鐸曾說:「我們時代的年輕人,雖然不是驢推磨似的打發日子,如果我們今天不比昨天做得更好, 也學得更多,生活就會失去意義。」
編輯本段生平故事
機械與軍工
吳運鐸,1917年出生於湖北武漢漢陽鎮。自幼到安源煤礦。因父親是礦上的記帳小職員,無法養活全家,少年吳運鐸做過挑煤工,撿過煤渣。他7歲時,正值共產黨領導的安源煤礦俱樂部為工人謀取福利,他得以進入煤礦東區職工子弟小學就讀,參加了兒童團並擔任宣傳員。由於煤礦上有許多機器設備,他少年時便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風房中空氣壓縮機巨大的飛輪讓他認識到機器的力量,最大的夢想就是當管機器的工人。 1927年夏,國民黨反動軍隊開進安源,屠殺革命者,學校停辦,吳運鐸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絕境。1931年,他隨家人遷到湖北黃石。經父親的同事介紹,兄弟幾人都進礦當了學徒,後來當了電機師傅。為了弄清機器工作的原理,吳運鐸在繁重勞動間隙把車間里的一個小閣樓打掃干凈,當成了「書房」兼「實驗室」,把裝機器的破木箱翻過來當書桌,又省吃儉用買來一些工業小叢書,學習機械知識。他還開辦了講座,把機械知識講給工友們聽。 1937年,抗戰爆發後,共產黨在煤礦辦起了抗戰講座,吳運鐸天天去聽課,家中也成了工人集會的場所。他還參加了黨的《新華日報》的發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後便把報紙貼出去。礦主報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參加了新四軍。他被派到皖南雲嶺的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在農舍的茅草棚子里開始了軍工生涯。1939年5月,他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 在吳運鐸為時10年的革命戰爭生活中,他隨兵工廠從皖南到蘇北,再到淮南,然後轉戰淮陰、沂蒙山,後又渡海到東北的大連。為了軍工事業,他的婚事一拖再拖,還主動放棄了去延安學習的機會。他先後擔任過新四軍軍工部黨支部書記、華中軍械處副處長兼華東炮彈廠廠長、東北聯合兵工企業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和黨委書記等職務。
三次負重傷
吳運鐸曾經三次負重傷,留下傷口100餘處,但都奇跡般地頑強活了過來,手足傷殘仍奮斗不息。 當年,人民軍隊的兵工設備簡陋,加上缺乏經驗,生產的危險常常不亞於作戰前線。吳運鐸參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檢修槍支實彈射擊時,土造槍管突然爆炸,炸傷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後,他又三次負重傷,留下傷口100餘處,但都奇跡般地頑強活了過來,與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次,發動機的搖柄突然掉下,砸傷他的左腳,後來傷口發炎,他發高燒40多度,左腿感染。醫生挖去腐爛的肌肉,在他的踝骨處留下一個月牙形的大洞,吳運鐸不得不拄著雙拐走路。 第二次,為了修復前方急需的舊炮彈,他從報廢雷管中拆取雷汞做擊發葯,雖然事先用水浸過,但雷管還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蓋被炸開,露出膝蓋骨,左眼幾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 第三次,1947年在大連附近的實驗場,他和吳屏周廠長一起檢查射出去的啞火炮彈。突然,炮彈爆炸,吳屏周當場犧牲,吳運鐸左手腕被炸斷,右腿膝蓋以下被炮彈炸劈一半,腳趾也被炸掉一半。 第三次負傷,醫生做手術沒敢用麻葯,怕他麻醉後醒不過來。在軍工生產中,吳運鐸傷殘嚴重。第三次負傷時,搶救的醫生怕他麻醉後醒不過來,做手術時連麻葯也沒敢用,但吳運鐸硬挺了過來。醫生用X光檢查後,發現他右眼裡還殘存一塊小彈片取不出來,就坦率地告訴他有失明的危險。吳運鐸卻說:「如果我瞎了,就到農村去,做一個盲人宣傳者!」在病床上,他利用尚存的微弱視力,堅持把引信的設計搞完,並讓人買來了化學葯品和儀器,在療養室里辦起了炸葯實驗室,製造出新型的高級炸葯。同時,他還學習日文,以便閱讀參考資料。
武器研製故事
吳運鐸在新四軍醫院養傷的時候,聽前線下來的傷員介紹:由於武器缺乏,有的戰士還在使用鳥槍打仗;每個戰士一般只有3發子彈,平時為壯聲勢不得不用高粱稈把子彈袋撐起來;打完了仗還要把彈殼撿回來上繳以重新復裝。他在醫院再也躺不住,不顧傷口未痊癒,便拖著傷殘的身體、拄著樹棍回到工廠。第二次負傷時,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畫武器的設計草圖,導致傷口迸裂,鮮血直流,但他渾然不覺,醫生不得不沒收了他的鋼筆和小本子。在新四軍里,鑒於日偽軍在淮南津浦路四處修築了碉堡群,步槍手榴彈難以對付,吳運鐸便設計製造出專門攻堅用的簡易平射炮。在攻佔雞崗的戰斗中,36門平射炮一齊開火,碉堡即刻土崩瓦解。後來他又把炮的口徑從36厘米擴大到42厘米,增加射程到4公里。他設計製造的槍榴彈,射程達540米,也很受部隊歡迎。一次,美軍飛機轟炸日本佔領區時,投下的炸彈有8顆未炸,吳運鐸便去拆卸。此時,炸彈裡面的機件因震盪變形,落彈又相距很近,一個爆炸就會引爆其它。吳運鐸讓大家躲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不顧生死,上前細心檢查構造,謹慎地拆下引信,不僅為民消除了危險,而且從中取出了大量炸葯。
「保爾」作者夫人與「中國保爾」
奧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聽說「中國的保爾」來到了莫斯科,特地去看他。 吳運鐸最愛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最敬佩書中的主人公保爾。1949年冬,黨組織送他到蘇聯去診治眼睛。在莫斯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聽到了他的英雄事跡,特地到醫院看望他。蘇聯醫生對這位「中國保爾」十分崇敬,經過悉心治療,吳運鐸的部分視力得到恢復,於1950年回國後應邀參加了天安門國慶觀禮。
編輯本段背景介紹
他是中國工人在革命戰爭中的典範。「山溝兵工廠」造出的武器照樣讓敵偽膽寒。彈葯不足,吳運鐸就帶著7個學徒,每年為前線生產子彈60萬發。他們沒有經過正規學校培訓,靠用鮮血交學費邊干邊學 吳運鐸的經歷,是一個從小受黨教育並在革命中成長起來的有高度覺悟的工人典型。他童年時在安源煤礦,就從李立三、劉少奇領導的工運中了解到共產黨是工人的救星。此後,他刻苦鑽研技術,並服務於黨的軍工事業。他以感人至深的事跡,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交給黨!」 在戰爭年代,吳運鐸的事跡也是革命軍工事業的一個縮影。當年「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武器主要靠從敵人手中繳獲,但大部分彈葯還得自己解決。吳運鐸就帶著7個學徒,每年為前線生產子彈60萬發。他們沒有經過正規學校培訓,靠用鮮血交學費邊干邊學。吳運鐸過去連地雷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靠著看書後再試驗,用迫擊炮彈空殼灌滿炸葯,再擰上用電燈泡做的電雷管,就研製出各種地雷。當年,軍工生產條件極為艱難,在新四軍的軍械所里,旋床是自己造的,槍管中的來復線是自己刻的。沒有發動機,就借老鄉磨面的石磨,插上鐵棍當輪軸,靠人手把磨盤搖起來就是一台發動機。「山溝兵工廠」製造的彈葯和修復、自製的武器,被一批批送往前線,照樣使敵偽膽寒。新中國軍工企業的發展壯大,正與繼承發揚老軍工的光榮傳統密不可分。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後,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1991年5月2日於北京病逝。

❸ 吳運鐸簡介急!!!!!!!!

吳運鐸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20世紀50年代缺鉛就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工人成長為無產階級優秀戰士的感人故事。它問世以來,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

吳運鐸,1917年生,祖籍湖北武漢,生於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里,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全國總工會第八、九、十屆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心系兵工,為人民兵工事業無私奉獻磨輪。在淮南根據地時因陋就簡,帶領職工自製土設備,擴大了槍彈生產。還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葯中多次負傷,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經過20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斗在生產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伏游好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將他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吳運鐸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獻給黨的人。離休之後,他應邀擔任京、津、滬好幾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許多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和一些刊物、群眾團體的顧問,1991年5月2日於北京病逝。

❹ 電影吳運鐸插曲是什麼歌

7
《幸運星盧克》插曲——非常動聽的一首歌!求名字!
肯奪取膽量
男主拿著吉他唱的時候
查問網
8-292
吳運鐸舉數電影插曲什答陵么
艾帥清答戚GAJD

❺ 吳運鐸的影片評價

《吳運鐸》以電影藝術的方式迎合了「創先爭優」注重推樹先進典型的主旋律,以制度建設的方式激發了「創先爭優」實現保持常態、長效的內動力,以理論研討的方式開拓了「創先爭優」引導塑造價值取向的新思路。 (新浪娛樂評)在充分塑造吳運鐸獨特、鮮明皮禪個性的同時,也重點展示了兵工戰線英模們的生命價值、獻身精神和不朽的人格魅力。 (內蒙古日報評)
《吳運鐸》採取了大事不虛、小事不燃棗塵拘的手法,在真實與虛構的結合上做得恰到好處。影片在對吳運鐸的個性塑造上力求與當代青年觀眾實現更為廣泛的心靈溝通,所以除了對他性格中最主要的勇敢無畏、不怕犧牲作濃墨岩世重彩的表現外,還著重寫了他的信仰與人格魅力。影片突出了保爾·柯察金這位身殘志堅的蘇維埃英雄對吳運鐸成長的影響,以至於他從昏迷中醒來得知影院在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堅持要去看他心中的保爾。此外,影片用很多細節來表現他內心的善良與情感的豐富,寫他多樣的愛好與才能。這些深具真實感的細節,把觀眾自然而然地引向吳運鐸堅韌不拔、無私無畏的精神世界。《吳運鐸》值得稱贊的還有它內蘊的對戰爭與武器的認識與理解。這部影片就其內容而言,迴避不了戰爭與武器。毋庸諱言,吳運鐸在影片中是武器製造者,武器是用來殺人的,但吳運鐸製造武器是為了制止殺人,他是在捍衛人類生存的權利,是在救人。影片通過表現吳運鐸目睹敵人殺害小豆子、如光和尚、小順子、辛束的經過,為他執著於研製武器抵抗殺人者作了很好的心理鋪墊,也為觀眾對武器製造有了一個更為辯證的認識。 (人民日報評)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20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9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5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9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