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分析
1. 怎樣分析電影作品
1、「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第四,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人論世」。他說「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第五,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構的完善,提高我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2. 影片分析
什麼是影片分析
所謂什麼是影片分析,我個人認為就是怎麼看電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麼,怎麼拍的。電影誕生到現在,故事片還不到一百萬部,當你看多了以後,你就發現,電影怎麼拍都可以,關鍵是影片中有沒有表達創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這樣寫到:「所有的電影都在表現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是編出來的一個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觀看影片時看到了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說什麼,還要知道他是怎麼說的。鄭洞天教授在書中說:「我們看電影要用兩個腦子看,一個看技巧,一個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寫出來告示別人,我個人認為就是影片分析。
為什麼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寫作能力較差,語法不同,用詞不當,修辭錯誤,語句羅嗦,那這樣的考生就很難通過考試。
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直觀的藝術感受力,或者說有沒有電影感覺。比如說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些地方打動或感染了你,為什麼?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鏡頭和人物的運動,以及音響營造的戰爭場面的真實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來;比如張藝某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營造的回憶和現在空間,《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藍》中藍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強調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實等。
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風格、題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講述的什麼故事,揭示了什麼內容,是不是歌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當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須了解它是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形式主義影片,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是嚴肅片還是喜劇片。例如成龍主演的《紅番區》搏擊場面的逼真和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帶有詩化美學的打鬥,兩部影片的區別在那,要區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電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構成。在寫作中有的考生一會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故事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但又都說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兩三個方面,深入的展開加以論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從影片的歷史時代進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問題,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歷史社會內容與歷史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繫上,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他是如何表現的。例如如顧長衛的《孔雀》講述的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個少女的美麗情懷,她有一個美麗的夢,當傘兵,然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的美麗夢想被一個一個打碎。而張藝某的《秋菊打官司》則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個帶有記錄風格的影片為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的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卻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
2、可以從影片敘事進行分析,也就說可以對影片劇作技巧方面展開論述,分析一部影片在敘事關繫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講故事(講故事也是必考的內容),影片是如何通過情節的安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例如李揚導演的《盲井》是講述一個謀殺者感情如何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捨。有如美國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設置懸念,偵探和謀殺者之間是如何較量的。
3、可以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攝影技巧進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例如蘇聯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鏡子》《鄉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節奏緩慢,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爾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在心理的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周傑倫導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樣運用一首神秘的鋼琴樂曲來轉換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如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情節,推動人物關系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的變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樂和道具小提琴,來論述影片。
當然,對於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攝影技巧、節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點,就可以進行視聽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完全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進行論述,而進行歷史社會方面或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
影片分析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寫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議論文,千萬不要寫成觀後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要有標題。行文中論點,論據,論證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簡單陳述影片的內容。
3、要用100字左右對影片的整體風格進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對影片的看法或觀點提出來,分析哪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綜述。比如可以就電影中描述的社會環境、描述了怎樣的人、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影片的整體風格、導演手法、攝影的特點,色彩光線等等進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兩個合適的影片特徵展開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敘事方法、人物的設置等等都可以。再對你提出的觀點展開細致詳盡分析,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視聽語言的分析。在展開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情節、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轉變,為了揭示主題、塑造人物影片設置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都對刻畫人物起了怎樣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樣展開,怎樣轉折,怎樣推進,怎樣達到高潮,怎樣結束,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特別是影片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情節點上運用鏡頭(畫面)、音樂來渲染、營造情節氛圍的,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
6、用200-——300字簡單評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後用100字左右,對影片進行總結。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為2500字左右,如果考試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數要相應縮短,考生需要靈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試時如何看電影
考試時,觀看影片要注意用筆記一些電影的相關內容,如導演是誰、哪個電影製片廠或公司拍的、國別、製片人是誰,主要創作人員、重要情節的特徵、音樂,鏡頭、色彩、光線、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重要的表現手法、影片長度等,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應該說影片分析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是戲劇、廣播、影視院校專業上的研究課題,必須要好好學習視聽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的年代裡,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學會的,但是電影電視的知識、修養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我們的學習要像拍電影一樣,慢慢的一點一點去積累才能達到,所以學習時需要一定的耐心,細心,恆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3. 分析輕電影的藝術現象
「輕」電影要想走得更遠,就必須有一個「重主題」。但是,「重主題」也可以通過輕松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電影的技術問題。張曉輝認為,最好的電影就是形式和內容兼備的電影,「輕」電影在內容方面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從電影藝術的形式上來說,還有很多需要錘煉的地方。也就是說,「輕」電影雖然獲得了較好的票房和口碑,但在思想上藝術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還有很多需要錘煉的地方」。縱觀包括「輕」電影在內的粉絲電影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電影漂亮,但主題輕了些。電影人的追求,還應該是形神兼備——形式和內容都要好,不能看輕藝術性,更不能忽視主題思想對人們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潛移默化。
4. 一級電影的分析
與香港I級、IIA級、IIB級電影對未成年人只有勸喻義務、沒有強制權利不同,III級片的年齡限制則會嚴格按照法例強制執行,否則便是違法行為。這主要是III級片的暴力、恐怖、色情甚至粗口過多所致,成年人看了尚且不一定把持得住,更何況青少年兒童了。 近10幾年來,香港拍攝了大量的III級電影,僅在1991年送檢的1337部中外影片中,被列為III級的比重居然達到42%!而這其中賣弄色情、暴力的影片佔了絕大部分。但即便是那些情慾中糾纏著暴力,粗口與搞笑齊飛,恐怖與誘惑並存的III級片,其題材選擇、情節設置、人物刻畫等方面的匠心獨具、靈活多變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比如《玉蒲團之偷情寶鑒》、《玉女心經》、《燈草和尚》、《滿清十大酷刑》中加入的許多武俠和神怪元素;《羔羊醫生》、《人肉叉燒包》、《滅門慘案之孽殺》貫穿警察與罪犯鬥法的商業破案模式;《擋不住的瘋狂》、《整容》注重對極端的偶像崇拜及整容等社會焦點問題的討論等,都使得這些三級電影更趨向主流化,其影響力亦不弱於其他類型電影。 另外前面已經提過,香港III級片種絕不只是色情的代名詞那麼簡單。而香港電檢處對III級片的劃分標准也考慮了多方面因素。將張之亮的《籠民》(獲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定為III級,表面上是因為粗口過多,實際上卻是忌諱該片對香港底層市民悲慘生活的揭露。而《古惑仔》系列自第四集《戰無不勝》開始被列為III級,則是由於前三集對青少年有不良的社會導向,雖然它的暴力場面遠及不上吳宇森的槍戰片,但槍械畢竟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到的,而水果刀卻是家家都有的。 「保護青少年不受污染,增加成年人選擇的自由度」——恐怕各國實行電影分級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此。在這方面,香港於後者做得較為成功,但「保護青少年」就比西方要差得多了,美國有成人店和X級 影 院 制 度,可以防止色情任意擴散。香港不僅沒有相應的配套條件,對III級片的宣傳廣告更會經常充斥各種大報,進而家喻戶曉。如此明目張膽的登堂入室,不知會對電影人的創作心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對香港電影業的發展究竟是幸,抑或不幸呢?
5. 推薦幾個好的電影分析
推薦幾個好看的電視劇和好看的電影 愛情電影或者恐怖電影在線觀看 cijise電影《雪花秘扇》 18世紀初的中國,婦女還保留著裹小腳的復甦。在湖南的某個
6. 請問電影分析怎麼寫啊
怎樣寫影評,專業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電影史部分: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 陸泓石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香港電影新浪潮》 石琪 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電影》 四方田犬彥 三聯書店
(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中國電影史76年後的部分(包括香港、台灣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劇本創作部分:
《導演功課》 大衛"馬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導演電影》 艾里克"舍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難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故事》 羅伯特"麥基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通向電影聖殿》 王迪 中國電影出版社
《寫關於電影劇本的幾個夏衍 中國電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試前自行創作過90分鍾的電影劇本,按分場的寫法,考試時心裡才會有底)
電影理論國外部分:
《電影藝術》 大衛"波得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蒂 中國電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林賽 《活動畫面的藝術》
將「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雨果"明斯特貝格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第一次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路易"德呂克 《上鏡頭性》
指出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愛森斯坦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
③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
愛因漢姆 《電影作為藝術》
①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
②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③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巴拉茲 《電影美學》
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並認為電影表現原則是電影的革命性創新
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馬爾丹 《電影語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
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
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麼》、《攝影影像本體論》
① 長鏡頭: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體論: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節:攝影真正滿足了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⑤完整電影: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①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
電影的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原因: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米特里 《電影美學和心理學》
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漢德遜 《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
麥茨 《想像的能指》
國內部分:
鍾惦棐 《電影的鑼鼓》
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56年在《文藝報》發表該文,尖銳提出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問題:
電影和觀眾關系的問題;電影事業領導問題;重視中國電影傳統問題等。
被指責反黨的信號,當時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
白景晟 《丟掉戲劇拐棍》
電影和戲劇的差異,電影依靠戲劇邁出自己第一步,電影獨立後,是否還要拄拐呢?
結論:丟掉,放開電影的腳步。
新時期探討電影藝術特性的先聲,關於新時期電影藝術最初覺醒。
鍾惦棐 《電影與戲劇離婚》
張暖昕、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探索片綱領,第四代導演宣言。
探討中國電影落後時代原因,倡導電影現代化。
印證了巴贊長鏡頭理論,其實是對巴贊的誤讀。
張君祥 《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
鍾惦棐 《離婚的煩惱》
祝大可《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 李潔 《謝晉時代應該結束》
謝晉電影遵守「好人蒙冤、價值發現、道德感化、善必勝惡」的模式。
這種向觀眾提出化解社會沖突、奇異道德神話,以煽情為目的的陳舊美學意識,觀眾任人擺布,讓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萊塢式道德神話。
名詞解釋常見考點:
蒙太奇、庫里肖夫效應、作者電影、詩電影、左岸派、電影眼睛派、德國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法國印象派、不萊頓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真實電影
雜耍蒙太奇、同期錄音、想像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獨立製片
長鏡頭理論、景深鏡頭、視點、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攝、跳切、聲畫對位
180度表演區、非職業演員、場面調度、規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細節、情節點
套層結構、生活流、畫外空間、類型電影、理性電影、黑色電影、左翼電影
軟性電影、國防電影、《武訓傳》、主旋律電影、十七年電影、台灣新電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國、日本、蘇聯電影、「白色電話」電影、新好萊塢電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7. 跪求!一部歐美電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電影:M就是兇手
這部電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講述連環變態殺手的電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片。
這在當時一定非常里程碑,不過,時間流逝,「第一」會慢慢變成符號,一道考題,一則引用短語,從極具意義到意義的屍體,在最後5分鍾到來之前,你彷彿在看一個被後來者撫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紀念品,直到最後5分鍾,令我們驚嘆的5分鍾,宣告它永遠屹立於偉大作品之林,並且永不褪色。
M的結尾5分鍾分析:
兇手M表現為精神異常,連續作案,殺了八九個女孩子。警方展開地毯式搜捕還是一無所獲,在此期間,黑幫老大的娛樂場所屢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幫老大要出擊,利用丐幫人肉搜索,先於警察擒獲M。最後5分鍾開始了,黑社會組織模擬法庭,法官、審判長、聽審聽眾一應俱全,還為M配了辯護律師,開始雙方駁辯:
M說:他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內心就由惡魔驅使,引導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在那時,他忘記了一切。有兩個他在斗爭,一個說「你要做」,一個說「你不能」,內心時時備受煎熬;而要裁決他的黑社會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卻也做著殺人放火的勾當危害社會,到底是誰應該受到制裁呢?
還以為是擺設的辯護律師卻異常認真、堅持,他極力為 M 辯護:「因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沖動下犯了罪,所以不該被判處死刑……沒有人會因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懲罰……沒有人能夠把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殺死,這個國家不行,你們當然也不行……應該把他送進醫院,而不是監獄或者絞刑架」。
審判長(黑幫老大)說:出院後又開始殺人呢?應該判他死刑……
此刻,圍坐著的聽眾沸騰起來,攻向M,想即刻處死他。
此刻,警察趕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親呆看鏡頭「 這樣救不回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個版本,據說修復版是加長了法庭戲,是有一場真正法官進行的審判?)
突然之間,一個難題甩到觀眾面前。《M》的意義出現了。
拼音文字容易湊出點名堂來,譬如鑽石的檢驗就會說用4C標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務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兇手的名字與M無關,之所以說「M就是兇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兇手給跟溜了,乘其不備塗在兇手衣服背後的記號,在那個場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擬)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護,他將接受治療而不是處決,大眾無法面對法律對他們道德觀念的不合作,此時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為我所用、為我出頭時才受我尊敬,否則就讓道德來處死他吧,這才體現公平和公正,鏡頭掃去,黑社會和受害者家屬和一般民眾,已經模糊不清。
此時再來看導演頗為奇怪的創作意圖「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這行字也正是電影放到這時出現的)就會覺得是對社會失控無可挽救(沒有小心照看、放任社會走向危險極端)、個體意志與集體利益相處尷尬(個體發瘋威脅到群體生命,群體瘋狂折磨個體生命)、法律無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實現公正,道德能用來殺人)的無奈諷刺了。
以下是專業犯罪心理和精神醫學分析(可是當加入):
什麼叫做「罪犯-認識」的醫學機制?簡而言之,首先,這種機制關注罪犯主體(他是誰?他具有何種性格、持有何種觀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變態?)多於關注犯罪行為(他做了什麼?應該受到何種懲罰?),其次,這種機制相信,無論是審判案件還是制止罪行,最為關鍵的環節在於「認識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學的意義上認識罪犯的精神結構。最後,治療取代了懲罰,成為司法權力的運轉邏輯。比如,死刑不是出於殺人償命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的治療,像割除腫瘤一樣消滅危害社會的罪犯。
福柯告訴我們,精神病學插手法律領域始自19世紀初,與之相關的是1800至1835年間發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澤葛(Metzger)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件:一位獨居的退休官員日益迷戀上房東太太的孩子。一天,「沒有任何動機,也沒有任何諸如憤怒、傲慢或復仇之類的激情沖動,」他攻擊了這個孩子,用鐵錘砸了孩子兩下--盡管最終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爾薩斯,在1817年的嚴冬,當飢荒襲來時,一個農婦趁丈夫離家工作之際,殺死了他們的小女兒,割下孩子的腿熬湯。
3,1827年在巴黎,女僕亨里特•科爾尼耶(Henriette Cornier)來到其僱主的鄰居家中,堅持要鄰居女兒在她那兒呆一會兒。鄰居起初有些遲疑,最後也同意了。但是,當鄰居回來接女兒時,科爾尼耶剛剛殺了她,把頭割下來扔到了窗外。
4,在維也納,凱瑟琳•齊格勒(Catherine Ziegler)殺了自己的私生子。審判時她解釋說,自己的行動是出於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錯亂為由,她被宣告無罪開釋。但她宣稱,最好還是將她關在牢里,因為她出了獄還會這樣做的。十個月後,她又生了一個孩子,並即刻將之殺死。在審判時,她宣稱自己懷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殺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並當即執行。
5,在蘇格蘭,一個叫約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潛入一所住宅,殺死了一個他幾乎不認識的老婦,但他沒有偷竊任何東西,也沒有躲藏。被捕後,盡管證據俱在,他卻矢口否認這一事實。辯護律師辯稱,這是一個瘋子的犯罪,因為犯罪沒有實質動機。豪伊森被處死了,行刑時,他對一個官員說,他真想殺死這位官員。這番話後來被認為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瘋病。
6,在新英格蘭,在一片空地上,亞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殺死了與他相處一直很好的養母。回到家中,當養父詢問時,他淚流滿面。普雷斯科特自動供認了自己的罪行。後來他解釋說,當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劇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後就什麼也不記得了。調查後來確認,他曾在晚上攻擊過他的養父母,這個行為被認為是夢游發作的結果。普雷斯科特被判處死刑,陪審團同時也建議予以減刑。盡管如此,他還是被處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精神病學家霍夫鮑爾〔Hoffbauer〕、埃斯基羅爾〔Esquirol〕和喬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魯•孔貝〔Andrew Combe〕等不厭其煩地提到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類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反復言說,精神病醫學為法律領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惡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學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對這一惡魔的病理學研究。」
福柯並不是認為,如果沒有精神病學的構建就不存在「惡魔」;他所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精神病學以何種方式改變了法律的關注重心(從對犯罪行為的關注,轉變為對罪犯主體的關注);司法意義上的懲罰如何轉變為病理意義上的治療;通過以上兩種轉化,「權力」如何獲得一種嶄新的形式,成為精神病學化的權力?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給我印象頗深的另一個場景是「平行會議」。為了捉拿兇手,警方開會討論;而黑幫成員們也聚集在一起討論同樣的問題。盡管出於不同的目的,但無論是警方還是黑幫,都希望將兇手繩之以法。導演運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兩場會議的平行性質,似乎是要告訴我們,在如此殘酷、如此變態的罪犯面前,通常意義上的正(警察)邪(黑幫)對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幫再違法,也遵守著起碼的人性原則,而M卻是反人性的,他是絕對的邪惡。
福柯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善惡對立是司法權力的運轉根據;現代司法從根本上說是對他者的治理。因此,權力需要製造一個他者。不僅警察需要黑幫,而且警察和黑幫所組成的社會需要一個絕對反社會的M。而在精神病學化的意義上,M作為絕對的邪惡,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惡的道德性質:他不是壞人,而是病人。作為一個精神病罪犯,M是社會自身的疾病。因此,權力的責任在於認識、診斷、治療。我們已經說過,現代司法的懲罰制度(尤其是死刑)的運轉邏輯並非出於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醫學原則:罪犯的生死和道德無關,這是一種針對社會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醫學化的司法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性的進步。然而它也帶出了現代性的獨特問題:首先是法律的去正義化危機,其次是構建絕對他者的危險。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心的我們是不會體會到這種危機和危險的,除非哪一天我們也被不幸地診斷為瘋癲、不正常,淪為「社會的疾病」。誰也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不過,也許一直以來,我們暗地裡早已是作為潛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這聽上去很荒謬,不過,至少福柯認為,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8.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8)小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
9. 藝術電影的影片分析
正如雅克奧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個別對象應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學科理論。也無意也無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論使得這個概念變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過接下來的例子引導大家對藝術電影欣賞有進一步的認識。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無疑是藝術電影氣質的絕佳代言人。其故事之鬆散,情節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於五十年後的今天同樣可以稱之為先鋒。「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寫不出,什麼也說不了。正是因為無能為力,才有了這部電影。」作為編劇的杜拉斯這番話可以說為電影奠定了基調。她與雷乃都帶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質,因而這部電影充滿著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和意念。欣賞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整體欣賞,更需將其分解至場,甚至分解至幀,尋找雷乃意識流般的劇情推進方式和如詩般抽象無邏輯的對白中蘊藏的含義,分析精美的構圖及繁復的剪輯所要傳達的訊息,解構電影中的現實、過去、幻想、夢境所代表的象徵意味。這部電影的藝術性正是在於多重解讀性,所有的意義都隱藏在精心構架的結構和符碼中,所有的解釋都需要思索和挖掘。電影可以是存在主義的,可以使反戰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於觀眾自己的價值觀和所運用的理論。而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欣賞總是需要我們將電影片段抽離,解讀,再代入電影整體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開場夢囈般的旁白,如果機械地聽過,則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達,必須要看完電影之後重新品味,認真思索之後才具有價值。換句話說,藝術性幾乎從來都不是直觀的,各種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復觀看的必要都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
10.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