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微電影鏡子影評
『壹』 微電影《鏡子》是怎麼拍出來的
製作花絮里交待了不少內容,看一看就知道了。可能有的朋友覺得眼花繚亂,我把一些關鍵信息解釋一下。首先,關於長鏡頭,這個其實是最容易的部分,鏡頭運動中留了很多剪輯點,一彎腰,一看手,就可以輕松切鏡頭了。最玄妙的地方,在於玩「鏡子」這個電影魔術。首先,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鏡子外和鏡子里的動作其實是不同步的,比如,青年戴戒指的時候,鏡子里已經戴到手指根部了,鏡子外戒指才碰到手指頭。中年去拿安眠葯的時候,鏡子內外手形不同。跟食指比較,中指的位置有明顯區別。鏡子外,中指內收;鏡子內,中指外伸。所以,真實情況是這樣的:「鏡子里的」其實是「洞里的」。那個位置並沒有鏡子,成片里,是角色扶牆。實拍時,布景是這樣的:中間一堵牆,在應該是鏡子的位置,挖出一個洞,以牆為鏡象對稱軸,牆兩邊的布景是一模一樣的。反而是拍攝測試的畫面更容易說明布景的方法……拍攝的時候,若牆算中間,出鏡演員在牆左邊,則牆右邊有一名(手的樣子和出鏡演員的手比較像的)演員跟出鏡演員做同步的動作(如上所述,其實也不是那麼同步)。對了,抱嬰兒的時候,鏡中人,也就是洞後面的人,也就是出鏡演員,抱的其實是一個假人。拍電影有時候真的是像在玩魔術。每一個鏡頭都需要仔細琢磨。
『貳』 觀看紀錄片鏡子觀後感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源消鄭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橋蔽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葯,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於他們的天地。」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後感【2】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9點鍾,在老師的帶領下,三百多名學生列隊進入學校大禮堂,同時,一百多名學生家長也紛紛落座,他們將在這里觀看一部還沒有公映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鏡子》是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與策劃,兩年拍攝和製作才最終完成。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這是中國首部深刻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為了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紀錄電影《鏡子》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開啟了進校園活動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鍾的放映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段對白都牽動著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情緒。
隨著禮堂燈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創新人才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台,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劉彭芝校長的`強烈共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片中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與劉彭芝近年來的倡議不謀而合。2015年6月9日,劉彭芝校長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從教育家長開始——尊重孩子雹頌,解放孩子》。觀影後,劉彭芝再次強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長,不要光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一個「問題」的孩子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且我們家長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獨生子女家長,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家長,他有資格生孩子,但是沒有資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訪談》著名主持人沙瑪阿果的主持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鏡子》總導演盧釗凱,《鏡子》導演范永東與在座的師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一位家長對於當下孩子們能夠選擇的路徑較為樂觀:「我覺得社會越開放,選擇機會越來越多。不像我們成長階段,選擇很少。」
社會與法頻道副總監童寧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階段的感悟:「合理地把興趣愛好放在不同階段,這是學習最好的時期。」劉彭芝校長把選擇和獲得自由的基礎聯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書,那麼念的書比較多、知識比較廣,將來進入社會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一個人興趣會不斷提升、不斷變化,所以你會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為了我們社會、我們國家做更好的貢獻,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在場的師生難抑觀影後的激動心情,就影片內容積極提問求解。在問答中,主創團隊還就創作背景和創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鏡子》導演范永東透露了獲取片中家庭支持的關鍵:「拍攝過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沖突,但是我們團隊每一個人在抱著真誠幫助這些家庭的信念上,獲得了家長的信任。」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也吐露了心聲:「作為媒體,我們想通過該片讓更多的人關注家庭情感教育的問題,能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思考,願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們這個片子初衷就達到了。我們在片子里講,包括家長講的『問題』孩子,所有出現 『問題』的字幕都是打引號的,因為在我們創作者心裡,這些孩子都不是問題孩子。」為何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通過該影片,主創團隊希望整個社會能更加關注「問題」孩子這個現象的存在。並能對「問題」孩子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家庭教育模式」進行正視與關切。劉彭芝校長也強烈希望通過該影片的播出,能有更多的家長正視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國家也應加快相關立法的腳步,保障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權及其他權利。真實電影《鏡子》用心講述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叄』 蘇聯老電影「鏡子」到底在講什麼就是一開始催眠治結巴的,越看越難受
伊萬的童年you的呢,幫你找到了,你想要的電影,看看我ོ簡ོ戒ོ。~!就可以了
『肆』 有一部微電影一個小男孩的父母經常吵架小男孩想讓他父母帶他去海邊可是一直都沒去有天晚上他進入了鏡子
網路劇 奇妙世紀 里的一個故事 《另一邊》 本集編劇:林博 小樂的爸爸媽媽天天吵架,媽媽不願做飯,爸爸整天醉酒夜歸,他只能在家吃泡麵,一天晚上,小樂發現自己的彈力球穿過了鏡子,他也通過鏡子來到了「另一邊」,那裡的爸爸媽媽對他很好。於是每晚12點,小樂都會來到鏡子另一邊和爸爸媽媽過愉快的夜晚,但是每天早上7點之前都要回到現實中。直到有一天,小樂決定去到鏡子另一邊再也不回來了……